高中语文教案:《天上的街市》(含评课)

高中语文教案:《天上的街市》(含评课)
高中语文教案:《天上的街市》(含评课)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天上的街市》

授课教师:叶地凤(北京市陈经伦中学珠江帝景分校,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学导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天上的街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

能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学背景分析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 1 )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诗句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 )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此传说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

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因此我将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

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启发式教学:教学诗歌,要以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诗为新诗,新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其语言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诗歌是一种特别富有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理解联想和想象,以启发和引导贯穿整节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

的理念,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

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 、自主学习法

2 、诵读品味法

3 、创造性学习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提高语言

运用能力。

4 、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

学生从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 、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 、理解诗的写法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朗读诗歌、初识街市

1 、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感受大意。(按照要求用笔在书上标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2 、(打出幻灯片)。请学生对照,有不同意见提出探讨。

3 、推荐朗读,教师范读。

三、赏析诗歌,感受星空

这首诗中一定有很多的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你能把它读出来,并说说它是如何使你深受感

动的吗?(小组活动)(每小组负责人执笔)

穿插写作背景,利于理解。

四、诗歌拓展,感受星空

1 、运用诗歌第一小节这样的比喻造联想的句子

2 、美的诗歌,美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自己的追求。我们大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有的暂时没能实现,有的也许难以实现,让我们像郭沫若一样,把你的愿望寄托给天上的世界,把你的梦想编织成美妙的诗句吧!请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开头,结合自己的梦想,展开想象,续写一节诗。

教师示例。

五、背诵诗歌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并尝试将自己的梦想通过想象写成了诗句。这就是想象的神奇魅力,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可以让你美梦成真!也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梦想成

真!

板书: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板书:天上的街市 -- 郭沫若

老师:小时候唱过这个歌吗?( ppt 出示歌词)

学生:唱过。

老师:怎么唱的?

学生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象千万小眼睛。。。。。。

老师:巴金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者。”星空。面对星空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觉得特别的单纯,特别的美。以后到了高中的时候你们还会学习这五句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什么意思呢?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只隔着一条又清又浅的

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天上的街市》。首先请大家看教材 144 页。按照我们以前的要求,朗读诗歌的时候,先用笔把诗歌要停顿的地方用斜线标注出来。你认为应该重音读的地方用小圆点

标注出来。

(学生进行标注)

老师:朗读诗歌应该分清节奏、念准重音,韵脚的地方也应该突出读出来。最后在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后要读出感情。这时老师标的,看看和你标的是不是一样?( ppt 出示老师的标

注)

老师:会看到有些字的上面标了三角,这是韵脚。韵脚也要重音强调。

学生:标好了。

老师:标好了。大家可以自己试着读一读,一会可以自己推荐自己,小组推荐也行。

(学生自己诵读)

老师:读完了?有举手的吗?

学生 A :(朗读诗歌全文)

老师:有点评的吗?她的朗读。我提点不足,好像快了点,是吧?紧张。可以再慢一点。还有再

尝试的吗?有请。

学生 B :(朗读全文)

老师:有点评的吗?有人想鼓掌,那先鼓掌。有点评的吗?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刚才提到没有重音强调的,这次他在读的时候重音强调了。是不是同学底下画的和我有不一样的地方呢?那到底哪些应该全文都重音强调呢?根据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看的清吗?这些加了斜线的。特别是刚才两位同学都读到的“定然”“定能够”。还有

读的吗?没有?那我试着读一遍。(配乐教师朗读全文)

老师:齐读一遍。(老师学生齐读)

老师:非常好。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有些句子打动了你。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的时候说说那个句子打动了你,它为什么令你感动,并尝试着把它读出来。开始。

(学生分小组学习,教师观察、指导)

老师:好。各组都差不多讨论完了。请 XXX 说一下。

学生 C :我选的是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属于一种想象,想象的气氛十分幽静、雅致。而且事物十分浪漫、引人入胜。在第二句中,写到牛郎织女不受天河的影响。也就是说侧面反映出那个。。。

教师:第三小节。牛郎织女不受影响?

学生:不受那个天河。。。

老师:书上说的是隔着河的牛郎织女。你说的不受影响是?

学生 D :老师,但是他前边有一个浅浅的天河。就是说浅、并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它不受

河的影响。

老师:这和我们平时了解的故事不一样。平时我们了解的天河无限宽广。所以他们见不了面。那

作者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成这样呢?

学生 D :作者是想表达出当时的人民。。。

老师: XXX 有话要说。

学生 E :我给他补充一下,这说明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师:就是说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知道的不一样。

学生 E :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有点象牛郎织女的生活。

老师:你从哪看出来当时的社会和牛郎织女差不多?

学生 E :牛郎织女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认识到的不能相见。诗里面有一个想象就是“能不能骑着

牛儿来往”,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师: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你刚才说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 E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师:向往就一定对现实生活不满才向往。你请坐。 XXX 说

学生 F :我觉得要理解第三段,应该把前面的第一段读一下。第一段里出现了一个“街灯”、“明星”。然后“明星”联络的特别的好。在段落里出现了一个“明”字,表明了对光明的生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都体现了出来。借此来反衬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所以说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第三段我再补充一点。第三段可以看出郭老写诗的功力特别的扎实。它里面出现了“浅浅的天河”。他的比喻措辞特别有分寸。因为天河在注释中也有,他就是银河。银河是一个无限大、无限深的星系。但在诗中写成了一条又浅又窄的小河,写出了他在写诗时的一种感觉,特别美好。

老师:你请坐。 XXX 一直没坐下来,我知道有一个任务一直没完成,是要试着把第三小节朗读一

遍吗?刚才小组活动朗读了吗?是你朗读还是别人朗读?

(学生 G 朗读)

老师:你请坐。我知道了,他们一定想到了现实中的天河,他们准备这么改“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现实就是这样的,可是作者没有这么写。为什么呢?他想表达的是想象中的生活和我们平时怎么样呀?不一样。想象中的生活是非常的美好,而且“定然”“定能够”,非常

肯定,相信这种美好的生活一定存在。接着谈谈其他小节, XXX 说。

学生 I :我们讨论的是第四小节。重点讨论了第三句“请看那朵流星。。。”。那个“朵”,因为我们知道流行一般是用“颗”这个数量单位来形容的。但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朵”字。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朵“字一般是形容花朵的。花朵是表示了美好的憧憬,这里的流星也用到了“朵”

字,这里流星也代表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老师:流星象花一样漂亮,这样一个量词写的非常好。很好,那你怎么读?

(学生 I 读该节)

老师:很好。第四小节还有补充没有?

学生 J :通过这段,我觉得他写出了他在天街生活的自由,也写出了他非常向往这种自由美好的

生活。

老师:好。在第四小节中写到“我想”这时作者想象的。可他又说“定然在天街闲游”。想象的

东西为什么那么肯定?这二者是不是矛盾?

学生:不矛盾

老师:不矛盾?为什么?说。

学生 K :因为说明这种向往的东西一定能够实现。

老师:请坐。想象中的东西都那么肯定。说明他的信心。其他小节还有赏析的没有?别的小组还

有人说吗?

学生 L :我们组还赏析了第一小节。第一小节他说远远的街灯明了,第三句是天上的明星现了。

里面有一个街灯明了和街灯现了。在一个场景中突然就亮了。

老师:那说明什么?

学生 L :就是说当时社会的黑暗,然后。。。

老师:因为黑暗所以能看出这个街灯和明星明了。好,你说。

学生 M :他说街灯、明星。远远地街灯就像闪烁的明星,他用到了一个比喻,他希望他当时的生

活就像群星璀璨,非常美好。

老师:灯光与星光辉映。好,请坐。 XXX 说。

学生 N :我觉得他们都说了第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当时夜景十分的美丽。

老师:是实景。

学生 N :对,是实景。他们的第二层意思是衍生出来的。

老师:好,我想换一换。“远远地街灯明了”,能不能改成“遥远的街灯明了”?为什么?

学生 P :我觉得原句“远远地街灯明了”,说的是能够实现自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遥远这个词

放在这里就太远了,这个美好的向往就实现不了了。老师:好。坐下。第二个,“天上的明星现了”,能不能改成“天上的明星亮了”?为什么?

学生 Q :“明星现了”说明他当时的一种感觉,星是渐渐地出来,而不是那种突然的亮起来。

“现”是一个渐渐的过程。

老师:“星”为什么不是一下子亮起来?因为我们是星星本来就有的,它实际是由隐到现。因为天黑下来了,然后由暗到亮的这样一个过程。那我可不可以在第一小节说:“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我可不可以把这小节两句的顺

序换一下?

学生 R :我认为不行,因为他先说的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就是说,现实生活

慢慢转入到他的想象当中,有一个过渡,反过来感到很突然。老师:先写街灯,接着再到明星,从现实中的事情,然后再看到天上。第二小节有小组赏析吗?

学生 S :第二段运用了珍奇,说出了天上的街市是很热闹很繁华的那种。

老师:珍奇除了说繁华,还有?

学生:稀有。

老师:对,特别稀有的东西。学生:作者写出了现实生活可能买有这么美好,写出了对天上“稀有”的生活,生活的美好。

老师:而且空中他用了一个词是“飘渺”。我们刚在《山市》里学过飘渺,他的意思是——

学士:隐隐约约

老师:对,隐隐约约,天空特别美。而且“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又强调了一定有。其中有一个词,街市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这个陈列,我要改成摆放了一些物品,效果上有什么差别呢?

学生 T :陈列说明摆放整齐,而且东西比较多的感觉。摆放没有整齐的感觉。

老师:那我们想想,生活中什么用摆放,什么用陈列?

学生:去博物馆用陈列。

老师:博物馆用陈列,那博物馆里有什么特点

学生:珍贵。

老师:对,珍贵。那生活中我们一般的物品是……

学生:摆放。

老师:对,摆放,只有个别贵重物品用陈列。所以和后边的珍奇相呼应。我们刚才赏析了 4 个小节,而且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用了两个小节来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然后美好的生活。作者为

什么花这么大的篇幅,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牛郎织女?还是因为……

学生: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老师: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一种遗憾。大家刚才都敏感的感觉到了,既然他想象中的世界这么美,一定是因为他对现实不满。确实如此, 1921 年到 1922 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当时中国五四高潮过了以后,还是陷入军阀混战的时期。他觉得中国的现实象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冷酷如铁。对这样的一个现实,他很伤感,但是他没有悲观失望,所以他仍然写出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丽的诗歌。我们在了解了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再把这篇诗歌齐读一遍。齐读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整首诗由街灯写到明星接着往后还写了哪些内容,一会我们

再把它板书补充完整。

(学生齐读全诗)

老师:好,大家把五处“定然”“定能够”读的特别明显,很好。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完明星

写到了……

学生:街市。

老师:然后呢?

学生:天河。

老师:想象到了……

学生:牛郎织女。

老师:那么这些内容里边哪些是作者想象的?从哪开始是想象的?

学生:街市。

老师:到……

学生:牛郎织女。

老师:那接着到明星呢?

学生:比喻。

老师:那比喻使用他们两者怎么样?相似的地方,联想,甲物想象到乙物。我们感受一下,联想

是因为他们两者有相似的地方。而想象是作者凭空创造的。

作者运用了联想的手法,从街灯想到明星,你能不能也用这样一个比喻造联想的句子。然后第一

小节大家可以运用这样的比喻造联想的句子。

在这首诗里边,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肯定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有的还没实现,有的也许难以实现。你能不能试着用同样的句子开头,以“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开头,把你的愿望和理想也托付给天上的世界,续写一小节诗。我们

还是四人小组活动,选择第一种或第二种都可以。好,开始小组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老师:续写的多,仿写得少。我们先请仿写的小组来说一说。

学生 U :我们仿写第一段。

远方那涌动的人潮,

好像那惊涛骇浪。

海中的惊涛骇浪,

好像那涌动的人潮。

老师:续写的特别多,请续写的派个代表说说。

学生 V :

我想,那飘渺的空中,

那天上的人们必然会快乐自由,

哪些烦恼的事物在天上也肯定不会呈现。

我明白天上总是那么的静谧,

但是空中的繁星必然会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

开怀大笑,驰骋自由。

老师:看看人家的能力,这么一会写这么长了。

学生 W :我是仿写的。

我想,那飘渺的空中

定然有无限的草原,

草原上奔跑的骏马,

定然是奔向那自由的方向。

老师:还是“我想”,续写的还有念的吗?看看我写的。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一个全新的空间。

那里绿树繁花,碧水长流,

那里鸟鸣虫吟,蜂舞蝶翩。

在那儿,清晨听鸟儿歌唱,

在那儿,夜晚与流萤舞蹈。

在那儿,不再担心环境灾害,

在那儿,不怕“ 2012 ”的来到!

好,给大家一点时间。看有没有人能尝试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背诵)

老师:给大家的时间比较短,有合作背的吗? XXX 学生 X :背诵。好,你们两人,不三人一块背。那会背的一块背。我起个头。

(学生再背诵)

老师:背的真好,老师都被感动了。请坐。美的诗歌,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朗读学习了《天上的街市》,然后还尝试着把自己的梦想通过想象的句子编进了诗歌里。这就是文字独特的魅力,也是诗歌的独特的魅力。我也希望大家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梦想成真。

好,下课。

学生:老师再见。【教学反思】

我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仿写和续写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设计:

一是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做出自己的评价。

二是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三环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诗歌,独立阅读诗歌。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四是设计联想、想象训练。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讲完之后,自己觉得不如意的细节很多。比如赏析诗歌一开始,学生就谈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我在追问的过程中,应在文章中找到线索,就是“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追问两次学生没有找出来,依然在抽象跟着感觉走时,这条线就断了。另外,每次提出问题,学生举手的总集中在几个人,学生回答的参与面不够广。课后我自己依据录像打出了文字版的教学实录,感觉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我的教态上,表情仍不够亲和,范读的水平有待提高。

我会牢记这次录像课的心得和感悟,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做得更好。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

《天上的街市》

【评析教师】

【评析文本】

训练品读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叶地凤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很多精彩超出了我的期待。初中生学习新诗,原本在我看来,就是熟读成诵,大致理解基本内容,大致揣摩出诗歌的基本情感,能对个别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可能就是非常好的课了。这不仅符合初中生学习诗歌的实际,而且也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这一些,叶老师不仅做到了,不动声色地做到了,而且远远超出了这些。在这节课里,她引导学生品词读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她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些,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越出了初中生学习新诗的期待。这就是惊喜!

一节课如果上下来有惊喜,我想,这就是做教师的莫大幸福。

新课标特别强调“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体味与推敲”,这六个动词,几乎就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种行动和言语实践去落实,其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习现代新诗更应该如此。叶老师重点就是在落实这六个动词。她重视诵读,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重视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叶老师在诵读和品读时非常注重教方法,这样做,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在践行叶圣陶老的教育思想。比如,诵读时,她要求学生标注重音,标注韵脚;不仅仅是标注,还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诵读。学生标一标,再读一读,就完全领悟了一些重点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品读时,她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去分析,而这种比较又是非常灵活的、形式多样的。比如,同样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中的那条银河是何其宽阔,然而诗人笔下的银河,却是“浅浅”的,并且“定然是不甚宽广”的,这是为什么?这样有价值的比较,就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学生就是寻着这样一个比较,走进了诗人内心,揭开了诗人情感的秘密。又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叶老师不仅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解读,因为既然是“珍奇”,就一定是“陈列”,一石二鸟,学生既理解了“珍奇”,又理解了“陈列”。可是叶老师还不满足,她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体验,这时学生就不仅仅是理解“陈列”的词义了,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这种比较式的品读,是十分聪明的,透彻的。当然,叶老师还用了一点点的时间,教会学生区别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这对学习诗歌鉴赏,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训练学生品读,既能把学生带进诗人的情感深处,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读词句的能力。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将来的分析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一定会十分惊人。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也是我一贯倡导的做法。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思想。在基本品读完诗歌以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也为了巩固课堂上刚刚学到的诗歌方法,叶老师及时安排了写作练习,这也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又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叶老师采取的是仿写的形式,我十分赞成。初中生学习诗歌写作,起步不妨用仿写引路。而且我也赞成用写片断的形式,进行实践练习。在这个环节里,我尤其欣赏叶老师亲自为学生写作“示范”,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可以破除诗

歌写作的神秘感,二是对学生绝对有启发作用。

叶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是以一种平和、亲切和积极引导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完全没有“师道尊严”的作风,学生也始终是把老师当做一个大朋友来对待的,学生如坐春风,老师春风拂面。通常我们强调,在课堂上要跟学生平等交流,但说归说,现实中很难做到,然而,叶老师做到了。这种民主、亲和的教学姿态,尤其体现在积极的引导过程中。而这样的过程,在这节课中,几乎处处都是。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个细节。当学生欣赏第一节诗时,说街灯明了,明星现了,是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很显然,这种理解有过分拔高主题的嫌疑,不太恰当。叶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她并没有批评学生,说你说得不对,而是不断地启发学生比较欣赏“街灯明了”和“明星现了”的区别。最终,学生理解了“街灯”和“明显”的逻辑关系,“街灯”是客观的,“明星”是对街灯的比喻,当然是先有客观的物,然后才有联想的比喻。这里展现了叶老师一种

成熟的教学素养,这种耐心等待学生的心理,不是所有老师都具备的。

高中语文《 品质》公开课教案

《品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阅读对话:反复阅读,品味文中语句,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6年度三农人物乡村教师陆永康导入: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着叹服的人。为我们所叹服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人之立世,贵在立“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出下列各项中字音正确的一项() A 铺(pū)面稀薄(bó)褶(zhě)皱趿(tā)拉 B 气馁(něi)绥(tuó)靖诧(chà)异窥(kuī)视 C 橱(chú)窗赊(shē)帐怜悯(mǐn)撇(piē)开 D 羞怯(qiè)鬈(juán)曲结(jiē)实结(jiē)巴 2、选出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 想像心安礼得座落浸人心脾倒楣 B 开消劳神废心定货莫名其妙顶顶好 C 时髦慢不经心帐单不可思异钉书机 D 窥视心平气和趿拉凭心而论录像机 3、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简单介绍一下格斯拉。 三、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理解以下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1)“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2)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3)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介绍制靴人(肖像描写):

语言的魅力群文阅读评课稿

《语言的魅力》评课稿 杨老师注重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领学生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揣摩学法,引导学生迁移练笔,他的课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 群文阅读最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这堂群文阅读课是一节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课,通过文本之间的比对联结,抓住主人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知问题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在迁移中训练语言,形成能力,更大程度上去体现这堂群文阅读课的语用实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妙言。 第一,故事激趣,感知妙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努力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老师选择了《唐伯虎题诗贺寿》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作为本课的导入,在讲述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和评点,初步感知语言的妙。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意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妙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本课的聚焦点就在一个——“魅力”。 第二,阅读品味,领悟妙言。 从这几篇选文来看,既符合议题的鲜明特征,语言的“妙”都贯通了文本,文本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文臣武将、伟人枭雄,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反映语言的魅力的不同审视角度。 在教学中始终立足于“读”。课堂上杨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浏览、速读、情境品读、读思结合等。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小贴士的出示,让学生掌握读、思、勾、议的阅读方法,紧紧围绕“妙在哪里”让学生展开探讨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奇幻,幽深含蓄,婉转委曲,后代学者对其评价很高。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利用名人的评论提出问题,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湘夫人》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从不同层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以期打开学生视野,加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 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交流以下阅读体会,说说你感受到本诗的“惊艳”,表现在那里呢?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探究交流 1、诗歌语言的摇曳婉转之美。 2、人物情感的伤情之美。 3、意境的凄清优美。 4、作品中人物的纯净高尚之美。

高中语文评课稿(共9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2010-10-09 08:55:58 作者:罗兆民来源:金台教研网浏览次数:530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 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

《故都的秋》评课稿

《故都的秋》评课稿 2012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亮点。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谈感受”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清、静、悲凉?”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6、从学生活动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8、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赵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9、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二、教学建议。 通过观摩,我也发现了几处微小的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赵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课堂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抒发情感的同时还应注意情绪的节制。对于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绍多注意横纵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容量还应适当充实。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最新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 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 (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

新课改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范例:《信客》教学设计

新课改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范例: 《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2、把握人物的形象,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深情地朗读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是对当今乡村邮递员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来用心品读余秋雨先生讲述的20世纪初一位信客的一段苦涩故事。 二、进入文本 1、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通过师生共同整合,形成如下脉络:从业缘起→信客生涯→改行之后 ①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②信客生涯: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

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事。 ③改行之后: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校长。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2、感知信客的苦。 (1)工作劳苦:终年跋泼; (2)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3)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3、感知信客的品格。 指导学生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信客的品格:任劳任怨、 诚心无私、善良厚道、恪尽职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游沙湖》教学设计

东坡专题——《游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巅峰”。 3.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难点】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预习】 1、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 2、预习《游沙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他是谁呢?他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今天我们借助《游沙湖》这篇文章来给苏东坡开一个小小的专题。 (出示:东坡专题)让我们首先走进东坡诗文。 二、东坡诗文 Ppt展示诗文,师生共同回顾,教师总结东坡的精神。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的旷达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豪迈 3.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东坡的深情 4.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东坡的理趣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纵一苇之所如)——东坡的闲情 三、东坡奇才 接下来让我们感悟他“奇”在何处?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开创了湖州画派…… 2.他是美食家,发明家——东坡肉,东坡巾,东坡扇,东坡提壶……

最新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有关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氓》(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2、《念奴娇赤壁怀古》(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分析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教案资料

分析高中语文优质课 的案例

近年来,我指导了不少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2010年11月,我指导一位教师参加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省一等奖,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上好优质课的奥秘在哪里?哪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解密呢?我想,一节优质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 精髓,内化教材主干知识,更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在福建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例《巩乃斯的马》为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构成一节优质语文课要素的理解。一、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住了,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或展开不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抓手”,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艺术效果。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语文 版(必修二)的一篇文章《巩乃斯的马》,文章篇幅较长(约3400多字),意蕴丰厚。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一课时来全面把握马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抓手”作为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对话,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结构与作品主题的探究,我觉得《巩乃斯的马》的创作思路恰好依次折射出了新时期三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这三种文学现象的综合体。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文学现象,并以此为“抓手”来感受作者怎样一步步地从绝望中思考“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民族带来灾难的原因到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实质进行深刻的反思,直至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 文化质地中去,这样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通过对这三种文学现象的了解,可以进一步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刻画在作者心中的“巩乃斯马”的形象,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以“马”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如一把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一旦拥有了它,你就能深入探究文本潜藏的 秘密,不仅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能使他们迅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 的能力,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优质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二、根据学 情营造认知“落差”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优质课首先是有意义的课。有意义的课就要有变化,就是要根据学情营造认知“落差”。试想,假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课前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成认知上的“落差”,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水平,那么,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效率往往就从“落差”上体现出来。教学起始阶段,我没有按照常规教学进行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起伏变化曲线图,并以这个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一开始对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不甚理解,

修改病句评课稿

修改病句评课稿 1丰富课中活动,优化复习课堂 ——“修改病句专题训练”复习指导课教学设想 如何上出复习课的味道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学有所获?在“修改病句专题训练”中,我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活与考场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充分设置学生的课中活动,尽可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感悟,最大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这节修改病句专题课,我采用“实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联系-测验反馈”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课堂。学生从生活(中考考场作文)中认知病句,并体会、分享对规范用语、修改病句的看法,认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后了解并归纳病句的基本类型以及修改方法;接着实践所学知识,识别并修改病句。整节课堂从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归纳总结,再用以指导实践,回归生活;“教”者由“扶”到“放”,“学”者由合作学习、交流分享到个体体验;所选病句也是由易而难,由单一性病句修改题型再上升到四选一病句甄别题型,注意难度与梯度,这样既易于学生接受,又授之于“渔”,还能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均能得到提升。 二、丰富课堂情趣,力求课堂生活化、活泼化。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手段: (一)各环节的名称设置力求形象、活泼、风趣。如课前活动取名为:考场哈哈镜——说长道短;课中活动,学习、思考、归纳环节取名为:病句手术台——会诊医治;练习环节分为:沙场秋点兵——合作演练;千里走单骑——我来亮剑。课后活动,巩固检测环节拟名为:中考链接线——实战迎考我能行! (二)学习过程张弛有度,教学方式同中求变。简单的病句,病因分析与诊治,全班齐答,节省时间;不常见的病句,病因分析与诊治,由学生个别抢答;有难度的句子,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有代表性的病句,演化成课堂情境表演让学生来感知、分析。演练巩固学习效果环节,有合作学习,也有竞争学习。 (三)采用谈话式教学,注意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语言尽量抑扬顿挫,生动幽默,避免古板、干巴。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病句内容选择上,注意选择句美、情美、或有理趣的句子;在训练环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演练,学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也增强向身边同学学习、汲取的意识,这样便于查漏补缺,能够分享经验,可以体验成功;在学生个别实践反馈环节,分为A、B类型题分别安排男、女生来挑战对抗,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在达成预期效果时,注意激励学生,增强信心,自信迎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电影海报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

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找学生概括节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舞会上的幸福(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为了爱的争吵(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明确:能。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

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一):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 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 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 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推荐。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推荐。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引导语:课堂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教案而那里可以找打相关的优秀的高中语文教案模板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高中语文评课稿.docx

高中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是听课后需要点评的评语,那么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一: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二: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2015刘国钧中学公开课教案】 2015靖江刘国钧中学高三开放日“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 module one unit two reading home alone 执教者: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陈燕时间:2015-12-01 teaching aims 1. help students know how to review and what to review. 2. improve their skills on how to revi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3.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 writing. 4. to encourage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ntroduce some method enlarge vocabulary 2.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important sentences structur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to wri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ed in exercis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aragraph writing in limited time. 4.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to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points in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group work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player,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vision and lead-in check their work in the preview sheet before class and enjoy pictures together. step 2:direc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from what aspects.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