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_杨惠贤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_杨惠贤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_杨惠贤

·综合(下)2009年第7期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杨惠贤1付蓉2

(1.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咸阳712000)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内部审计进入风险导向阶段,作为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和组织机构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发展、基本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对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风险导向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研究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或必要性,王光远在1994年发表《论管理审计的概念》和《管理审计鉴证的基本准则》首次把我国内部审计从过去财务审计向协助企业管理方向发展。2002年王光远又在《内向型管理审计:从控制导向到风险导向》一文中对内部审计对于企业风险预防和监控提出深入见解。严辉(2004)从管理学和法律规范的角度考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指出: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经营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企业所面临的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内部审计要适应这样的管理环境也必须进行变革。环境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促使内部审计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分析,内部审计必须注重价值的创造,内部审计必须提供满足不同顾客要求的服务。第二,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内部审计暴露出难以规避的问题,以致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应该进行变革而风险是变革中的重要因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于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各种内、外部风险,为企业构筑利用机会或减轻威胁的战略,使内部审计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链条中的必要环节。第三,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相关的法规纷纷出台,并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三者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些法规要求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承担一定职责,由此推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郑小荣(2005)提出,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也是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的部分或全部职能交由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完成,企业同时给这些机构支付相应费用的现象。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趋势威胁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空间,使得内部审计积极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整个组织提供风险方面的咨询与保证服务,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减弱外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持与扩展其职业生存空间。罗冬梅(2007)认为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内在原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部分运用着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缺乏可操作性。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精力主要放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的审查上,着重去验算其会计金额,核对转账事项,以证实账簿和报表数字的正确性。这种审计方式只能适用于一些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审计,但要运用它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则存在着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内容狭窄的严重缺陷。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一直把精力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上,通过制定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然而这一审计模式存在着审计结论脱离企业目标、控制系统日趋僵化、审计作用严重滞后等诸多缺陷,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初宗,无法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1)相关界定。2003年IIA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以风险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一步向前发展。中注协副秘书长李爽2001年就银广夏事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审计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胡春元(2001)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以上定义都强调了对风险的分析评价,但没有明确评价的是什么风险,没有阐明被审计单位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在我国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杨爱群(2005)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王晓霞(2005)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而更多的学者是持这样的观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即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技术风险、人事风险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

作者简介:

杨惠贤(1966-),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付蓉(1976-),女,陕西咸阳人,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会计师

7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假设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职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图1

杨惠贤付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2)审计模式研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理论结构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对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大都借鉴了外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成果。蔡春(1993)提出了“环境—本质—假设—目标—规范与信息—控制—环境”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也是按照审计理论结构的一般模式来进行的,只是不同的学者具体所采用的模式不同而已。严辉(2004)采用“本质—假设—目标—职业规范”的结构模式,构筑了比较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见(图1)所示。陈宏(2005)按照“目标—对象—职责”的模式,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李玲、陈任武(2006)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遵

“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即审计人员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这里的“风险”包括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可能对其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不确定性。这种范式的内部审计,重视与企业目标直接关联的风险分析,紧密关注高风险领域,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审计战略与确定审计重点,从而能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能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3)风险管理研究。王晓霞、孙坤和张宜霞(2004)在结合企业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损失发生之前能做出最有效安排,使损失发生后所需要的资源,与保持有效经

营必要的资源,能达成适度平衡。

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行为风险,风险管理的原则是权衡轻重、考虑周详,避免超额负载和成本效益原则。

风险管理的七个步骤是确定范围、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理风险、沟通与协商、监测和审核,并提出五个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郑小荣(2006)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 )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联系。ERM 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它包含了四个目标、八个要素和四个层次,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一切风险,而公司治理领域和包括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所有风险正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可以被视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ERM 的出台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权威的工作依据。根据ERM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分解为:针对组织特定目标(战略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与合法性目标)、特定的管理层次(组织整体层面、分部、经营单元、子公司)实施各自的风险审计程序(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内部审计无须在目标制定环节之外另外寻求其它的目标分类标准,无须为确定审计范围进行太多的思考,更无须为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本身的设计投入更多的资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实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现实指导。罗冬梅(2006)认为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综合审计类型。不同于单纯的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及管理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更关注企业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内部

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和评价转变为确证和咨询。

确证是根据客户的标准、要求对特定领域进行评价并提供其需要的信息,能够改善决策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咨询则是直接作为专家顾问参与经营活动,改善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除了对公司治理和现代内部控制发挥各自的作用外,还能成为沟通二者的渠道,促进公司治理与现代内部控制的协同与整合,有利于各类企业外部受托责任与内部受托责任的统一。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研究(1)审计方法和程序研究。胡春元(2001)提出了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方面,在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中,将程序分成五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估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第四阶段(拟定和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第五阶段(做出审计报告。这五个阶段体现了审计重心前移的理念,但仍拘泥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中,介绍了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刘三昌(2003)提出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确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严晖(2004)认为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企业风险首先成为选择审计项目及确定特定项目中重点关注领域的依据,高风险的领域优先列入年度审计计划。但他们并没有论述具体怎样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同时也未把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的过程。郭群、吴惠吟(2002)提到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结合企业目标,检查、评价企业现有控制措施能否将其存在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提出管理、控制风险的建议,为

企业提供增加价值的服务。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把审计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利用控制自我评估、内部控制矩阵和网络信息表现,对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有效性及效率开展动态评估。郭胜利(2003)强调内部审计应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认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在内部审计中具体如何关注风险并没有涉及。郭群(2006)按照内部审计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研究风

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程序。

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师首先应系统地分析、识别、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按照风险的高低,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对象的先后顺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阶段,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后,出具审计报告。这并不意味着审计过程的结束,还要进行后续审计。风险是决定后续审计本质和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就可能越广。王晓霞、孙坤和张宜霞(2004)从一般的审计程序

(下转第89页)74

·综合(下)2009年第7期

支出项目繁多,却可能没有有效的为地方提供了公共产品,有的地方政府的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较高比例,这反而会增加地方纳税人的负担。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地方政府公共产品虽然在总量很大,但结构上却与地方纳税人的要求存在偏差。平新乔等(2006)研究发现:20世纪末以来,地方政府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将地方的预算外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却主要来源于受约束较大的预算内支出。这说明地方政府的支出更倾向于能够拉动经济指标增长的项目上,没有足够的动力提供公共消费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

[3]毛晖、邵稳重:《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特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熊波:《我国公共服务事权划分的理论思考》,《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5]董再平:《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历程考察和问题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1期。

[6]张韶华:《行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7]刘银喜:《财政联邦主义视角下的政府间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8]徐风华、王俊杰:《地方政府考核:双重委托人失效及其政策含义》,《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9]H.M.Coombs and J.R.Ewards.The Evolution Of The District Audit.Financial Accountability&M anagement,1990.

[10]Age Johnsen,Pentti M eklin and Jarmo Vakkuri.Performance auditing in local govern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ceived efficiency of municipal value for money auditing in Finland and Norway.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1.

(编辑聂慧丽)!!!!!!!!!!!!!!!!!!!!!!!!!!!!!!!!!!!!!!!!!!!!!!!(上接第74页)

模式衍生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程序,即编制审计计划—选择被审计者—审计目标与测试—审计发现与审计报告—后续审计。(2)我国应用的现状和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建议与措施研究。许多学者对于这一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如何在我国应用进行了研究。严晖( 2004)从我国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会给我国的内部审计带来深刻变化:内部审计出发点以及关注核心的变化;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通过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提高。马正吉(2005)从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出发,提出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建议与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还有学者提出了应用的具体措施: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目标,拓展审计范围,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全面审计,包括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人力资源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环保安全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审计;修订内部审计准则,注意吸收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现有成果,保持和国际准则一致,并且在准则中明确专业胜任能力。(3)实施条件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条件的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桑桂丽(2005)在其论文《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构建》中,从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方面,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条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并且还要求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银行领域的应用研究。因为银行的风险较其他行业更集中更突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首先应从银行开始。学者与银行的实践工作人员,在这方面都有研究成果,主要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银行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实施方面进行研究。

二、总结

纵观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拓宽了外部审计所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狭义的风险概念,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使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审计程序和方法方面大都借鉴外部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三是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还很缺乏。如何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进行内部审计,如何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如何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控制,这是我国内部审计组织需要关注的问题,学术界要以解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切入点,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群、吴惠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广东商学报》2002年第2期。

[2]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兼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财会通讯》2006年第12期。

[3]李玲、陈任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4]王晓霞等:《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编辑聂慧丽)

8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公司企业会计舞弊、会计造价现 象层出不穷。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提醒着注册会计师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1973年,美国会计协会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 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 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0 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 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 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 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 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 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 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 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 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 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邹香在《民间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2001)概括了审计风险的成因,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意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不够。二是民间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了解不全面。三是审计人员执业素质不高造成的风险问题。四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带来的风险。五是法律法规不成熟和繁多引起的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 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 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 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 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 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 程新生,孙利军,耿祎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 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 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 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 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 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 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 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16]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02) [17] 屈耀辉,时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估(一)--基于上海市深圳市44家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内部审计.2011(06)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会计审计>> 审计>> 论文正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王秀丽发布时间:2006-12-13 -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内容提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区别,并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民营企业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是企业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其内部审计的设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则无意干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问题,缺乏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磬要的指导和管理。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诸如机构设置混乱、审计业务不规范等诸多弊病。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已成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相关概念 1、民营企业的相关概念 所以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民营不等于私营,民营化也不能等于私有化。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2、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1999年6月,内部审计师学会董事会通过了内部审计的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系别:商学系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N121班学号:2012451090345 学生姓名:周丽君指导教师:施寅国、吴英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摧垮了一批批的民营企业,大量民营企业裁剪员工、降低薪水,更有甚的是倒闭破产。这场灾难给我国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使民营企业开始审视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审计。当今环境下,企业面临风险不断增多、组织机构愈加复杂等问题,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由单一家族式企业转向人才多样化的过程当中,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通过专职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状况、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型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相关规定,评价民营企业的经济责任,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经济性监督活动。民营企业的审计机构是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客观、公平、公正以及可信度。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所以其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企业审计机构以及专业的审计人员具有高水平的审计能力,也需要企业管理者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来对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机制进行经验性的总结以及创新性的探索。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初创阶段主要是家族式管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不需要内部审计,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管理就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来解决。 本文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通过对文献进行搜集、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新的审计模式,是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拓展的新领域,必然要符合审计基本理论结构框架,本文将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和特征开始讨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尝试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业务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业务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靳建堂(2005)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探》一文中指出,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高岩芳、魏哲妍(2005)等在《新COSO报告影响下的内部审计的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内容与方法的构建》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还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纵观上述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定义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更多的是从审计技术、流程和内容来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李璇(2007)指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企业各层级审计主体在优化配置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权、利,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视角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公司各职能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公司内的传播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它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的资源、能力、战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结构优化、目标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简言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的一种管理监控模式。它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也是其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发展方向的集成表征,更是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结果。它不仅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生成和运行机理,而且特征显著。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以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企业关键风险管理、确保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之内为目标,通过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经营者履行受托风险责任。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风险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吸收了其他几种审计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1.系统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成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环境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有其组成要素、结构及目标,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跨职能合作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三)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三、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关于应收账款形成原因的研究1在杨秀玉学者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之我见》中总结了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企业缺乏风险意识②系统内相互拖欠③管理无章放任自流④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⑤对账不及时。2刘艳平学者在《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中提到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已经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③合同签订及履行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和缺陷④日常管理措施不到位。二、关于应收账款重要性的研究1闫学苹学者在《试论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对应收账款在我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大致概括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企业债权。应收账款周转不善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制约着企业的长长生产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占到流动资产比例的50左右而且逾期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较大因此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2孙宜兰学者在《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目前企业以赊销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企业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乃至营销部门都在积极寻找加强应收账款的对策随着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重日益增长应收账款的管理日显重要。三、关于应收账款现状的研究王立华学者在《浅谈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管理》中指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①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②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③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四、关于应收账款控制策略的研究朱勤丰学者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中提出加强应收账款的主要对策①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②逾期欠款按风险程度进行ABC分类管理③科学的确定赊销时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1)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2)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2)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 (2)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3)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审计方法 (3)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特征 (3) (一)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 (3) (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4) (三)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计划工作受到重视 (4) (四)充分应用分析性程序 (4) (五)合理预期的使用,有效地识别各种重大错报风险 (4) 四、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4) (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新的审计方法 (5) (二)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加快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 (5) (三)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不断出现需要新的审计方法 (5) 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 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特点必要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 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 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2006 年2 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6 年2 月15 日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 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 件。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虽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但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运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则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 新的审计方法。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 战略系统观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正确有效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还会对反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经济越发展,会计信息越重要。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信息不仅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企业的资金不会流失,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工具,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水平,保证会计的透明度。 然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蔓延:从美国的安然、施乐、默克制药等到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事件的曝光,给全球经济笼罩了一片乌云。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也是屡见不鲜,从银广夏开始,到达尔曼再到科龙电器等等舞弊行径的发生,严重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舞弊事件的发生对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发展。为了重新整顿证券市场秩序,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审计师必须对舞弊展开行动并减少舞弊。因此对舞弊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和审计对策的研究目的是使财务报告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仍有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实务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在对财务舞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审计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审计对策,在财务报表报出之前减少财务舞弊的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_杨惠贤

·综合(下)2009年第7期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杨惠贤1付蓉2 (1.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咸阳712000)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内部审计进入风险导向阶段,作为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和组织机构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发展、基本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对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风险导向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研究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或必要性,王光远在1994年发表《论管理审计的概念》和《管理审计鉴证的基本准则》首次把我国内部审计从过去财务审计向协助企业管理方向发展。2002年王光远又在《内向型管理审计:从控制导向到风险导向》一文中对内部审计对于企业风险预防和监控提出深入见解。严辉(2004)从管理学和法律规范的角度考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指出: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经营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企业所面临的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内部审计要适应这样的管理环境也必须进行变革。环境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促使内部审计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分析,内部审计必须注重价值的创造,内部审计必须提供满足不同顾客要求的服务。第二,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内部审计暴露出难以规避的问题,以致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应该进行变革而风险是变革中的重要因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于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各种内、外部风险,为企业构筑利用机会或减轻威胁的战略,使内部审计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链条中的必要环节。第三,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相关的法规纷纷出台,并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三者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些法规要求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承担一定职责,由此推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郑小荣(2005)提出,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也是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的部分或全部职能交由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完成,企业同时给这些机构支付相应费用的现象。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趋势威胁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空间,使得内部审计积极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整个组织提供风险方面的咨询与保证服务,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减弱外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持与扩展其职业生存空间。罗冬梅(2007)认为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内在原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部分运用着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缺乏可操作性。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精力主要放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的审查上,着重去验算其会计金额,核对转账事项,以证实账簿和报表数字的正确性。这种审计方式只能适用于一些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审计,但要运用它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则存在着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内容狭窄的严重缺陷。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一直把精力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上,通过制定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然而这一审计模式存在着审计结论脱离企业目标、控制系统日趋僵化、审计作用严重滞后等诸多缺陷,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初宗,无法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1)相关界定。2003年IIA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以风险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一步向前发展。中注协副秘书长李爽2001年就银广夏事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审计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胡春元(2001)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以上定义都强调了对风险的分析评价,但没有明确评价的是什么风险,没有阐明被审计单位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在我国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杨爱群(2005)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王晓霞(2005)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而更多的学者是持这样的观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即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技术风险、人事风险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 作者简介: 杨惠贤(1966-),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付蓉(1976-),女,陕西咸阳人,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会计师 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