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哪些?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我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三: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旱灾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在一些地区虽有一定的水分条件,甚至降水丰富,能够满足大量人口与经济的需要,但是若在一段较长的时段(几个月甚至几年)降水异常偏少,以致于不足以维持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死亡的事件,这就是旱灾。旱灾分布很广,不仅是多雨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甚至在半干旱地区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旱灾是我国占第一位的气象灾害,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旱灾在我国分布虽广,但程度并不同。相对来说,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旱灾最为频繁。

旱灾还可引起一些次生灾害,如引起农林灾害中的森林及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土壤沙化。

◆雨涝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通常将连续的大、暴雨记为“霖雨”、“淫雨”。“霖雨如注”、“淫雨不绝”即为连续的大暴雨。雨涝是气象灾害之一,它是长期降水或瞬时大量降水(如暴雨、大雨)而产生的大量积水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洪水,从而使庄稼歉收或绝收、交通及通讯受阻、海难、人畜疾病及伤亡,这种灾害叫做雨涝。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暴雨较多的国家之一,降雨量集中且强度较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几天内降雨量就达到或超过常年平均降雨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雨涝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雨涝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我国雨涝时间分布特点是南部早,北部晚。雨涝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热带气旋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的气旋性涡旋。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也不同。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叫“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叫“飓风”;发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澳大利亚称热带气旋为“威力•威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我国把“台风”改称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尽管在各地的名称不同,但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它不仅以巨大的风速人类的生命财产,而且它的巨浪、暴雨和风暴潮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它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系统。

全球每年的热带风暴(包括台风和飓风等)大约有60多个,其中约76%发生在北半球。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主要影响太行山——武夷山以东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

我国古代把台风称为“飓风”。它是我国沿海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也是风灾、澌潮灾和水灾的主要来源。因此,热带气旋有利也有弊。利的一面是,一次热带气旋过程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使局地的旱情得到缓解。害的一面是,热带气旋有许多次生灾害,如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寒潮与冷冻灾害

寒潮: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聚积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入侵我国,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灾害发生。这类天气过程称为寒潮或强冷空气。寒潮是从9月至来年5月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而灾害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二季。

冷冻灾害:当气温异常降低时,往往造成人及动植物的伤亡和许多物体的变形、断裂等而引发一些事故,并导致人畜伤亡及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冷冻害。

冷冻害也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可分为冷害和冻害

┄冻害:指近地面空气温度从0?C以上骤然降到0?C以下,或者在冬季或早春相当一段时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而造成动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

冻害包括积雪(雪灾和白灾)、冻雨(雨凇)、霜冻害、积冰、冻害等5种。

┄冷害:指农作物在生育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但仍在0?C以上)的侵害,引起农作物生长期延迟,导致农业减产。冷害包括低温害、倒春寒、寒露风等。我国冷冻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季节性和时段性强、地域性强。主要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又称“倒春寒”;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寒露前后低温冷害,又称“寒露风”。

冷冻害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的作物、林木疾病;水文灾害中的水污染;地质灾害中的沙漠化。

◆风飑灾害

风飑灾害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指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雷暴等强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这种灾害易引起山洪暴发、交通通讯受阻、人畜伤亡、交通事故、灾难和火灾等问题。

风飑灾害的特点是突然出现狂风暴雨或冰雹,来势迅猛,危害时间短,影响范围小(有的人也称它为局地风暴),但破坏性很大。

风飑灾害造成的灾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风灾(包括雷雨大风和龙卷);二是雹灾;三是暴雨洪涝。当形成灾害时常常都有,但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时三并重,有时二种或一种灾害为主。

除了旱灾、雨涝、热带气旋、冷冻和风飑等主要灾害外,我国还有一些危害仅次于上述灾害的气象灾害。

暴雨是种重要的气象灾害。它不仅是产生洪水灾害的原因,而且还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暴雨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一般说,年雨量较大的南方的暴雨频次远高于北方,但是北方植被条件不如南方,雨水汇流速度很快,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我国的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期间。特别是冬、夏季风的锋面的雨带和台风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高温和干热风

我国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高温也常常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如果把气温大于35?C作为炎热日,那么我国东部各地都有可能出现炎热日。其中东北平均每年不到1天,河北平原在10天以上,北纬26~30?之间一些地方大都在30天以上,许多地方超过40天。特别是在南方,盛夏高温高湿往往同时出现,这就更加阻碍人体汗液挥发,因而更觉闷热难当。近几十年来,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增加了热害的严重性。

高温天气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以至引发多种疾病,尤其是对露天作业和年老多病的人来说危害更大。容易造成中暑、机体失调,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称为热害,这种危害常常造成农作物减产。

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它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干热风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我国北方麦区小麦灌浆乳熟阶段至腊熟前期,可以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白灾和黑灾

白灾与黑灾是我国冬季北方牧区严重的自然灾害。白灾是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引起的灾害。黑灾是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

我国牧区白灾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份,尤以11月份和3~4月份发生频次多,危害重。而它影响的牧区主要有内蒙古高原牧区、青藏高原牧区、新疆北部山区和祁连山牧区。黑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牧区的无水冬牧场。这种牧场因牧草生长季节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只有在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因此无积雪或少积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会遇到灾害,就形成了黑灾。黑灾发生的牧区以我国西部的牧区居多。

◆低能见度灾害

雾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直径2~15微米)汇集在帖地面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在下的水汽现象。在大雾出现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因此,我国有雾的地区大都在东南部降水较多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西北的干旱与半干旱区则很少见。

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而四川省重庆市是多雾的城市,每年平均有69个雾

日,最多一年达148天,被称为“雾都”。

由于我国主要雾区位于人口较多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这里也是交通运输最为频繁的地区,这就使得雾成为因能见度下降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大沙暴是大风造成的恶劣天气现象。大沙暴使大量的尘土卷入空中,能见度急剧下降,几米外不辨人影。它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卷走表土,破坏农田,吹走人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沙暴属于风沙的一种。风沙包括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公里,大气混浊)、扬沙(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大气混浊)、浮尘(是尘土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日色晦暗,无灾害的大气现象)。大沙暴多以干旱地区为主。风沙吹走地表肥沃的表土,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大雪暴在我国除南岭以南及云南大部分地区外,各地都可能出现。出现大雪暴时,满天雪花,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下,加上地上积雪一时无法融化,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此时,不仅机场关闭,公路、铁路运输也可能中断,城市内的交通运输也要受到严重影响。牧区若发生大雪暴,往往造成与外界的联系及供应中断,人畜缺少食物,因饥寒导致疾病甚至死亡,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不正常地使用化学物品(如氟,各种农药),从而又出现一些新的气象灾害,如酸雨、大气污染;加重了一些已有的气象灾害,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El Nino和La Nina、高温热浪、紫外线辐射等。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就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与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四、灾情填报规范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就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 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她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与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与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气象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摘要:气象灾害对城市运行安全和市民工作、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城市运行面临着气象风险。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分别从热害、暴雨、雾霾以及雷暴等方面简析气象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气象灾害城市生活赣州市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城市,成为人类文明与创新的中心和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化使城市中的人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在内循环中高速运行和高度摩擦。城市化使各种现实与未来需求的增加和居民生活的极大提高。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气象灾害对城市运行安全和市民工作、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城市运行面临着气象风险。台风、暴雨、雷电、高温、霾等气象因素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而且对城市交通、电力供应、防洪防涝等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分别从热害、暴雨、雾霾以及雷暴等方面简析气象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城市气象灾害是指城市的特殊天气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危害的灾害现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的新建和扩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城市环境与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赣州地处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受自然气候因素等条件影响,赣州市历来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丘陵、河流纵横,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天气情况多变,是气象及其次(衍)生灾害频发的场所。快速致灾的雷电、大风、冰雹、台风、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气象及其次(衍)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气象及其次(衍)生灾害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原有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不断显现,气象及其次(衍)生灾害损失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对赣州市影响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以及暴雨、台风。 自2008年11月10日至2009年2月1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9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7.6成,降雨量异常少,创1959年以来同期最少记录,导致全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 进入夏季,全市又出现3次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日极端最高气温≥35℃):

《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标准来源 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9年9月30日下发的《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文件要求,制定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为QX/T-2020-19,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民政厅等。 3.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略。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工作 2018年7月,项目主持人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标准预研究项目《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Y-2018-05)通过验收,其中《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标准初稿作为验收成果之一。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此外,项目组整理预研究项目的分灾种研究相关内容,编著的《气象灾害调查研究与实践》出版。 项目验收后,相关成果应用到安徽省气象灾害调查业务,如2018年度的“温比亚”台风灾害、“8.18灵璧龙卷”和2019年度的马鞍山“3.20”雷雨大风灾害、“5.25-27”暴雨洪涝灾害和“利奇马”台风灾害等3期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和“7.6”皖东、皖北冰雹灾害、夏秋季干旱灾害的调查分析和案

例库建设等工作。上述调查工作也促进了本标准的不断改进完善。 (2)起草征求意见稿 2019年9月~2020年4月,本标准予以立项后,项目编写组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申报立项稿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汇总了气象灾害调查方面的最新标准及资料文献,并将汇编资料发给编写人员进行学习。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方案、分工及编写计划,重点针对标准预研究项目验收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征集国家气候中心等参编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根据国家鼓励国内各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的精神,本标准结合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参考各类气象灾害调查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调查的相关标准和资料等制定。 (2)可行性 本标准的编写注重于同一领域的标准之间协调,注意采用已发布的标准中作出的规定,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可行性。 (3)规范性 本标准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符合标准编写要求。本标准的所有条目在表述上力求做到清晰明确,无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或易于产生歧义的表达;在方法上力求做到务实、有效、可操作。 (4)注意与最新标准接轨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及时关注最新制修订或发布的国家标准等作为参考。 2.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的关于气象灾害调查的标准规范有《龙卷灾害调查技术规范》(GB/T 34301-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 103-2009)和《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气象灾情信息收集》(QX/T 531-2019),其他相关标准规范或文件有:《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1部分基本指标》(GB/T 24438.1—2009)、《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2部分扩展指标》(GB/T 24438.2—2012)、《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3部分分层随机抽样统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

青海省气象灾害.TDS

ICS 气象灾害标准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TANDARDS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DB63/T 372—2001 目次 前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1) 旱灾dry damage (1) 3.1.1 (1) 春旱spring drought (1) 3.1.2 (1) 夏旱summer drought (1) 3.1.3 (1) 春夏连旱spring and summer continue drought (1) 3.2 (1) 雪灾snow disaster (1) 3.2.1 (1) 前冬雪灾front winter snow disaster (1) 3.2.2 (1) 后冬雪灾back winter snow disaster (1) 3.2.3 (2) 春季雪灾spring snow disaster (2) 3.3 (2) 雹灾hail damage (2) 3.4 (2) 风灾windstorm disaster (2) 3.5 (2) 洪灾flood fatality (2) 3.6 (2) 霜冻frost (2) 3.6.1 (2) 早霜冻early frost (2) 3.6.2 (2) 晚霜冻late frost (2) 3.7 (2) 连阴雨successive raining days (2) 3.7.1 (2) 春季连阴雨spring successive raining days (2) 3.7.2 (2) 秋季连阴雨autumn successive raining days (2) 3.8 (2) I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浅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就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气象灾害 ; 农业生产 ; 影响分析 ; 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河南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 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洪涝,不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选修五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2010-04-06 11:16:07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旱灾 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频次、持续时间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 【合作探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2)华北地区严重,有“”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流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及原因 (1) (2) 【合作探究】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均来自西北太平洋,且有两个集中的生成区域和。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东部沿海多于内陆地区,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合作探究】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月至次年月 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月和月,前者更强。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偏北路径——;

气象灾害(材料)

气象灾害及梅雨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 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 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 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 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 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救与互救 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 一是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二是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主管自然灾害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三是备。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四是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五是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而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是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七是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八是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九是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 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十是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台风灾害 台风(typhoon)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cyclone ),也称低气压或低压。 气旋是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气旋气流 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由于底层气 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作上升运 动,所含水汽容易凝云致雨。当气旋过境时, 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根据气旋生成的 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 补充材料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围 本规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四、灾情填报规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 字段6:“联系”填写填报人的联系,如填写办公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一、台风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大雾 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 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 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 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冰雹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四、雷雨大风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

湖南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定义及监测指标【模板】

CSXXX DB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XX/T XXX—2020湖南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定义及监测指标 Definition and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Hunan (草稿) 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3) 1 范围 (4) 2 术语和定义 (4) 3 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定义及指标 (4) 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南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省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廖玉芳、张超、郭凌曜、蒋元华、彭嘉栋、汪天颖。 3

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定义及监测指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湖南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定义及监测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油茶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影响调查及生产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油茶花期camellia florescence 油茶始花至终花期。肉眼观察整株植株花苞开花比例达到5%以上为初花期;肉眼观察整株植株花苞开花比例达到25%以上时,为盛花期;90%以上花朵开放为末花期。 2.2 油茶果期camellia fruit 油茶着果至成熟期。果期包含幼果期、果实生长期、油脂转化积累期、果实成熟期等4个阶段。 2.3 幼果期young fruit stage 油茶秋冬开花,经授粉受精后进入休眠期,在翌年3月果实第一次膨大,幼果形成。一般从受精开始约 4个月的时间。 2.4 果实生长期fruit growth period 自 4月初至 8 月下旬,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特别是从6月中旬至7月下旬果实体积快速增长,7月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此时果实的大小、形状基本定型。 2.5 油脂转化积累期o il trans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period 8月下旬至10月果熟前,期间体积不再增加,进入果实质量增长过程,油脂快速积累,其中 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油脂积累第一个高峰,9月下旬至10月果实成熟前为第二个高峰,二高峰占油脂积累总量的60%以上。 2.6 果实成熟期fruit maturation period 种子由生理成熟转入形态成熟,果皮光滑,色泽由鲜亮逐渐失去光泽,5%果实自然开裂,种子充实饱满,种壳呈深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油脂的积累达到高峰;分为寒露籽、霜降籽和立冬籽等三种类型。 2.7 无日照天数days without sunshine 指某段时间内,日照时数为0的天数。 2.8 连续无雨天数consecutive days without rain(CDD) 4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 大的气象灾害 xx年第4期 (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xxGeneral 1No 164 【农民?农村?农业】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孙杭生, 徐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 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 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P 458 文献标志 码:A :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 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占地面积为3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7618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长为44米,宽为20米,高为16米;最高建筑物长为22米,宽为7.5米,高为23米,建筑物主要包括两栋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学校弱电为两间计算机室、一间中心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三间学生实验室和18间教室班班通,学校在校学生640多人,教职工人数为78人(含校园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 二、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学校地处海拨高度较高的山区,易出现暴雪、霜冻、浓雾、道路结冰、大风等天气,给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严重不便;学校地处两面环山,本镇主要河流流经学校前方,尤其是学校对面山势较为陡峭,学校后边部分山坡曾经发生过整体推移,田径场边的护坡几乎笔直,学校前方河流狭窄,在雷雨季节,容易暴发山洪,极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校园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人群比较集中,易发生雷电事故。 三、防御气象灾害的安全气象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已建立或具有的安全气象设备设施情况如下: 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楼等避雷针完好。 2、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四、防御气象灾害保障措施 1、有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人员。 2、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掌握气象灾害影响或危及的主要部位、重要设施情况。 4、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5、建立了安全气象专兼职人员24小时手机行政值班制度。 6、制定了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定期举行演练,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7、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包括登记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处理措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检查记录等)。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气象灾害

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③频率高。我国从 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 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③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①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2. 气象灾害是怎样监测的? 监测气象灾害目前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网及气象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得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气象中心,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而实现的。气象观测网中的各个气象站,观测的项目和时间都是统一的,一般每隔6一8小时观测一次,将观测得到的各种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编报,发往指定的气象通报台,再通过各地中心气象台到国家气象中心集中起来。然后由中心再把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和用户。他们按照统一的格式把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填在专用的地图上或进行专门的处理,气象人员根据多种时刻的气象囱和实况分析,就能清楚地了解各种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发生、发展的演变情况,同时,为判断气象灾害出现的区域、强度、影响的时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等提供了依据:天气雷达网则根据需要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跟踪观测,能够及时监测暴雨等天气的演变和移动情况。气象卫星则是从宇宙空间,用遥感的方式监测气象灾害,将遥感到的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由接收站将信息转换为人们所直观的卫星云图或其他资料,气象人员对这些资料或云图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了解大范围的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际应用时,人们常将三种不同方式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3. 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气象台站,任务是什么? 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有各类气象台站2610余个,其中气象站约2300个,气象台310个,遍及全国各县、市。另外,军事、民航、农垦、林业、盐业等部门还各自拥有相当数量的气象台站,各类气象台站的共同任务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站是气象业务的基层单位,其任务主要是进行气象观测、整理、积累各种气象资料。在我国,根据当地需要和条件的可能,还要开展本地补充天气预报。气象台是进行天气预报业务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分析、研究气象资料,发布天气预报和警报,对气象站进行技术指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都设有气象台,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气象台的

气象灾害安全知识

【气象灾害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 ◆旱灾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在一些地区虽有一定的水分条件,甚至降水丰富,能够满足大量人口与经济的需要,但是若在一段较长的时段(几个月甚至几年)降水异常偏少,以致于不足以维持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死亡的事件,这就是旱灾。旱灾分布很广,不仅是多雨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甚至在半干旱地区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旱灾是我国占第一位的气象灾害,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旱灾在我国分布虽广,但程度并不同。相对来说,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旱灾最为频繁。 旱灾还可引起一些次生灾害,如引起农林灾害中的森林及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土壤沙化。 ◆雨涝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通常将连续的大、暴雨记为“霖雨”、“淫雨”。“霖雨如注”、“淫雨不绝”即为连续的大暴雨。雨涝是气象灾害之一,它是长期降水或瞬时大量降水(如暴雨、大雨)而产生的大量积水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洪水,从而使庄稼歉收或绝收、交通及通讯受阻、海难、人畜疾病及伤亡,这种灾害叫做雨涝。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暴雨较多的国家之一,降雨量集中且强度较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几天内降雨量就达到或超过常年平均降雨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雨涝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雨涝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我国雨涝时间分布特点是南部早,北部晚。 雨涝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热带气旋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的气旋性涡旋。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也不同。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叫“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叫“飓风”;发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澳大利亚称热带气旋为“威力·威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我国把“台风”改称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尽管在各地的名称不同,但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它不仅以巨大的风速人类的生命财产,而且它的巨浪、暴雨和风暴潮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它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系统。 全球每年的热带风暴(包括台风和飓风等)大约有60多个,其中约76%发生在北半球。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主要影响太行山——武夷山以东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