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环境有限的资源供应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产生了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寻找

第一阶段:由于局部的工业污染影响了人的生存环境,人们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原因,因此将技术治理作为主要环保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人们发现环境问题是由于生产者将环境资本转嫁给社会,因此对生产者采用经济手段意图控制环境污染,但无法解决环境问题

第三阶段: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式。人类目前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可的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以防止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它的目的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使自然资源千秋万代地为人类永续利用。

环境管理的含义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面:

①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②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③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④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者相关,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①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

②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

③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

④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

⑤在以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①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

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

③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

④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

②要承担包括环境在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企业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

(2)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①企业是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

②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污染物的主要生产者、排放着,也是主要治理者;

③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也是保护环境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3)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

①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②政府对企业的调控。③公众对企业的调控。

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①是政府和企业行为的对象。②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面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①自身②政府③企业

(3)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①消费物品和服务,造成资源消耗和产生废物。②生活式③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和企业行为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涵:环境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环境管理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在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法上的指导。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生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是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一是代公平;二是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人类要共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畅通并构成良性循环。

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法。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界面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它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关系的产物。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是不存在界面的。

②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在界面中,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在此交汇,所以界面不能单纯属于其中的任一个系统。随着交流的深入,界面不仅不属于任一,而且往往还会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

*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三生共赢原理基本涵:三生共赢原理是共赢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多关系的案时,必须兼顾各面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因此,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案。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基本涵: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

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

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法也应有所不同。

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环境承载力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

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法

1、环境决策是指从多个环境对策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实施案的过程。

2、环境管理体系:一般指具有完整的环境管理功能的大的系统。包括环境法规、环境机构设置、

环境政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等多个面。

3、中国的环境资源保护体系: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条例和部门

规章;环境标准;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4、中国现行的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制度、贷款优惠制度

5、环境管理的政策法: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法、经济型和激励型政策法、鼓励型和自愿型政策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法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3.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可排入环境的某种物质的数量或含量,在这个数量围排放不会使环境参数超出已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围,其制定的原理,可用下图加以说明P117图4-1。

4.在中国,环境统计围大致包括:(1)土地环境统计。反映土地及其构成的实际数量、利用程度和保护情况。(2)自然资源统计。反映生物、森林、水、矿产资源、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草原、水生生物的现有量、利用程度和保护情况。(3)能源环境统计。反映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4)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反映人类健康、营养状况、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娱乐文化条件及公共设施等情况。(5)环境污染统计。反映大气、水域和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以及污染源排放和治理等情况。(6)环境保护机构自身建设统计。反映环保队伍中人员变化和专业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装备、建设情况等。

5.环境管理实验法的主要步骤:(1)实验的设计。其容主要包括:①提出实验问题、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给出实验假设。②相关实验因素的控制。管理实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实验者、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三个面。管理实验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三个面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和解决办法。③预备实验。其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提供必要的实验参数、实验过程的指导。在预备实验常需要确定实验对象数目、指标的有效性、自变量的操作法、无关变量的控制法、实验

指导语、实验过程的演练。(2)实验的实施。做实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格按照实验设计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特别要关注实验因素的控制。(3)实验的分析。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确认实验的效果,是否或者多大程度证实了研究假设,并对实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还要消除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6.问卷调查的主要步骤:(1)正确设计问卷,主要依靠对调查对象和容的系统认识与分析;(2)正确开展调查过程,主要是采用正确的调查式获取数据;(3)正确处理调查数据,主要靠恰当地运用各种统计法和统计软件。

7.无干扰研究法可分为文本分析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法和历史比较分析法三大类。

8.环境预测:依据调查或监测所得到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9.环境评价模型: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0.环境管理的经验法:(1)发现问题的法。①5W1H分析法,②帕累托图法,③核查表法(2)分析问题的法:①SWOT分析法;②德尔斐法;③情景规划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主要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影响最大的污染。影响最大的污染。

(1)化肥、农药污染

(2)地膜污染

(3)现代化导致的衍生污染

2、村镇等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理滞后造成的污染——最敏感、最直观的最敏感、最直观的污染

(1)规划落后于发展,造成污染物难处理和污染源影响大。

(2)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最直接的污染

农村污染的原因分析

1、制度成因

(1)“自下而上”的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用资机制导致与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当。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染

2、思想、观念成因

(1)农民本身由于文化水平原因对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2)农村基层管理者以及各级政府官员均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现象。

3、技术经济成因

(1)社会效益显著大于个人效益(2)规模有限且很难阻止搭便车现象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我国流域综合管理发展趋向

1、强调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而不仅仅是河流水的管理

(必须把流域传统的水管理纳入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框架,在保证流域环境、生态系统不仅不会持续恶化、而且会得到逐步改善的前提下,确定可用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与居民生活的资源数量、尤其是水资源数量,据此制定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现代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应由“集群决策型”向“调整协作型”转变,由对水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对水的“功能管理”,即对于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多种功能进行管理,保护和恢复流域水体的各种功能。)

3、更加强调流域问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1)流域复杂地表过程与人文影响机制(2)流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效应

(3)流域环境与灾害演变(4)流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

(5)数字流域与流域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更加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及时、可靠地对地物的位置、数量、质量、空间分布进行精确地输入、存贮、控制、分析、显示,以做出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

(2)遥感(RS)能够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要素及流域综合管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地更新GIS数据库,便于管理者根据流域变化的现时状态作出科学决策。

(3)为准确界定流域组成要素动态变化的区域界限,全球定位系统

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落实2.环保机构不健全3.封闭式管理4.重开发轻保护

第六章

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废弃物的特征: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而言具有“末端性”和“无用性”。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具有“有害性”和“污染性”。废弃物的治理一般比较困难。二次污染: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关于我国围,对污水,废弃,固废,噪声,放射性等各类污染物的各种污染因子,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以及有关排污费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排污费专款专用,以及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污染与治理等基本原则规定的总称。

限期治理制度:指对现在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限期智利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水体污染物:凡使水体的水质,生物质,底质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均称为水体污染物或水污染物。点源管理:最主要的点源有:工业废水——通过工厂的集中排污口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经过收集和处理后通过诚实的集中排污口排放。以点源形式排放的水体废弃物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容:(1)废弃物浓度和总量的管理,包括各种排污可证的审核发放,排污费收取,废弃物的区域总量控制,接入城市排水管道的废弃物浓度控制等;(2)废弃物最终排入自然水体后环境影响控制的出水深度和总量,使其对水控制在可接受的围;激励减少点源废弃物排放量、节约用水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固体废物的特征:(1)资源与废弃物的相对性,从空间上看,废弃物仅相对于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过程或面没有了使用价值,但对于其他过程,则可能成为一种原材料。(2)污染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固体废物往往是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这些终态物质中的有害成分,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下又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成为污染的源头。(3)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灾难性的危害特点,固体废弃物停滞性大,扩散性小,直接占用土地并具有一定空间,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水,大气或土壤介质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固废中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使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以至数十年后才能发现。

因此,固废特别是有害固废对环境的危害潜在的,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其危害后果要比废水和废气的危害重的多。

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尔被丢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城市固体废弃物又成称为城市垃圾,指在城市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机关办公等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分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又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单位垃圾(集团垃圾);城建渣土;商业固体废物;粪便。

第七章

产业环境管理: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产业活动加以限制,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统一生产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政府对产业环境管理的特征:强制性引导型,针对性,综合性

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直至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因素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容和法:1.制定企业环境政策,企业环境政策,是指企业对于涉及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废弃物排放等环境保护的领域的总体指导针和基本政策。企业环境政策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根本保证。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3.绿色设计,绿色制造;4.绿色营销:是指用生态的理念和法对企业传统的营销式进行变革和创新;5.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6.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

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强制性;(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4)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强调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5)强调生命期思想的应用。

绿色商业模式(GBM):是指在充分考虑环境效益的前提下,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且是经济可行的商业模式。

第八章

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为人类生存发展活动产生经济价值,增益造福的那部分自然环境的总合。

土地资源的特性:(1)土地资源的总量一般是个常量,地球陆地面积基本上决定了现代全世界的土地面积。(2)土地资源在人类开发利用过程中,其状态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被提升,也可能下降。(3)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向。(4)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5)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自然资源来替代。绿水:土壤中聚集的雨水;蓝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灰水:废水。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即海洋污染)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容和法:(1)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3)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4)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5)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1)森林覆盖率降低;(2)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3)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4)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5)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一)生物生境(栖息地)及其破坏(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三)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四)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影

响(五)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破坏

9.草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有法则,它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时,连续地投入某种要素至一定数量以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仅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平均产量、总产量也是递减的。

如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性法规,规章法律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②自然保护区制度,③可证制度,④检疫制度)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

(3)制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

(4)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4种)及其举例:1.综合型,以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如:长白山,阿尔金山,鼎湖山,锡林郭勒草原,梵净山,西双版纳。2.生物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如卧龙--大熊猫,金-- 银杉,东寨港-- 红树林,、南陵、泾县—扬子鳄3.自然风景型,保护优美或较原始的自然景观,如庐山、九寨沟、武陵源、武夷山等。4.自然历史遗迹型,保护各类有价值的自然或历史遗迹地,如蓟县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五池火山地貌。

第九章

中国三大环境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无过失责任制度(日本):这是在进行污染损害赔偿时实行的一项制度,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或个人客观上造成了财产损失,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澳大利亚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澳大利亚认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必须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实现一体化,因而建立了综合型的全流域管理,强调政府与公众一起努力协调合作,以生态的可持续的式管理自然资源,考虑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全流域管理的主题是“公众与政府一起努力”。全流域管理的目标为:①协调与流域管理有关的政策、项目和活动;②在自然资源管理上获得公众积极参与;③确认自然资源的破坏并进行整治;④促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⑤提供稳定的、有生产力的土地、高质量的水资源和受保护的高繁殖能力的植被。

全流域管理的特征和原则:①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普遍合作;

②协调自然资源管理的途径;③考虑自身的活动对他人的影响;

④寻求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冲突的评判规则;⑤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理解;⑥公众对流域问题参与管理战略的认识,从而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⑦公众参与政府的项目使公众行为能够付诸实施。为了达到全流域管理确立的目标,保持有生产力的土地、清洁的水源、茂盛的植被和多样性的野生

动物,全流域管理要坚持四个面的原则:全局和局部要同样关注;动员所有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和一般公众);在所有的相关者之间合作;作出合理长远规划。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的国界和管辖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环境主权原则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4.预防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1.《保护臭氧层公约》及其议定书(也称蒙特利尔议定书)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有关问题3.《巴塞尔公约》和《伦敦准则》4.《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参考课件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 ——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 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本章重点 ?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 ?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各章试题

1.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 4.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型的计算分析出,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6.人类的社会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7.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8.环境管理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地理空间上分,(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10.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原始文明时期(不存在当前所说的)环境问题,在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1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1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13.(参与)是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 14.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成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2.废弃物: 3.环境管理学: 简答题 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 论述题 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判断题 。1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2.环境问题是自工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 3.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的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4.环境问题发展到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环境管理学思考题

环境管理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概念是什么? 2.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4.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内容及原则是什么? 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怎样? 6.了解环境管理思想的萌发过程。 7.环境管理学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环境管理有哪些理论基础? 2、什么是三种生产?三种生产之间怎样联系?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手段 1.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几类,并简要说明? 2.论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办法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2、如何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3、环境统计的指标体系具体指哪些? 4、我国的环境标准的分类有哪些?如何适应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5、生态环境监察取得的成效有哪些?举例说明 6、结合课外阅读阐述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7、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如何?举例说明 8、简述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方法。 2、城市环境管理是一种社会行为,管理者主要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那么你认为公众应该不应该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如果你认为公众应该参与,那么应以何种形式参与最为有效?如果你认为公众不应该参与,理由是什么? 3、谈谈你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理解。 4、什么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考”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哪些指标?意义何在? 5、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背景、考核指标体系、成果及意义,谈谈你对“创模”的理解。

6、简述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7、你认为我国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8、中国在农村环境管理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9、谈谈你对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看法。 10、简述流域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1、简述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其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简述气体废弃物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2、简述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 2、简述水体废弃物种类及其管理途径。 3、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危害及其主要管理途径。 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 1、什么是宏观产业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微观产业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谈谈你区域、企业集团环评限批政策的理解。 3、谈谈你对节能减排政策的看法。 4、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5、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哪些内容?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2 、简述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3、谈谈海洋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4、简述森林资源的作用以及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5、草原资源的特点?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6、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类别,如何有效的管理自然保护区? 第九章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制度 1、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什么? 2、中国环境管理有哪八项制度? 3、简述排污许可证制度。 4、简述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5、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改进? 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指标体系与创建“模范城市”指标体系的联系? 7、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8、如何理解目标责任制在环境管理制度中的“龙头”作用?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第三章试卷 一、单项选择(10题,共20分) 1.在环境管理政策分类中政府的经济手段属于哪种类型?()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2.在环境管理政策方法中强制性程度最高的是()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3.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中实施主体是() A.公众 B.政府 C.企业 D.社会组织 4.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中除了法律手段还有() A.经济手段 B.宣传教育手段 C.行政手段 D.科学技术手段 5.下列不属于环境管理中主要的行政手段() A.环境标准 B.处罚 C.环境影响评价 D.明确产权 6.下列属于直接市场法() A.旅游成本法 B.资产价值法 C.防护支出法 D.机会成本法 7.下列属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特点() A.完备性 B.基础性 C.保护性 D.复杂性 8.企业进行环境绩效管理,其工具是() A.报告 B.环境目标 C.各种污染物指标 D.环境绩效评估 9.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属于哪种手段()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10.环境绩效管理是对环境信息()。 A.一次加工 B.二次加工 C.三次加工 D.四次加工 二、多项选题(5题,共15分)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中,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有() A、行为规则 B、条件 C、法律责任 D、环境政策 2、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中,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有() A、规范性 B、潜在性 C、强制性 D、权威性 3、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法的是() A、疾病成本法 B、旅游成本法 C、工资差额法 D、重置选址成本法 4、下列属于环境管理的主要行政手段() A、环境标准 B、处罚 C、许可证 D、环境监测 5、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的外部动力() A、政府 B、法律 C、承担社会责任 D、企业利益 三、名词解释(5题,共20分)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环境信息公开 3.环境绩效 4.环境绩效评估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