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道家黄老学派的《黄老帛书·道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这些主张( )

A.顺应了中央集权的趋势

B.意在重新塑造社会秩序

C.促使学术逐渐趋向合流

D.焕发了礼乐制度的活力

2、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5、下图是16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简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产生于欧洲的难民在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后流亡到大洋洲

B.②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流向北美

C.③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工厂提供自由劳动力

D.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6、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并引发一股博物馆热。下图所示为其线上热卖商品,灵感来自元代赵孟顺所作的《浴马图》。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成功( )

《浴马图》玩偶摆件

A.取决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凸显了博物馆的研究价值D.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7、《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加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8、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

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9、“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10、秦汉文书以简牍为基本形制,包括下行、上行和平行三大类,连接着不同的区域和人员,形成了行政赖以维持的信息网络。据此可知,秦汉文书制度(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加快了统一进程

C.推动了决策民主

D.加强了国家治理

11、汉代官吏升迁除逐级而进外,还存在不按秩等次第、大幅度越级而迁或打破任期限制、短期内晋升的“超迁”特殊形态。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资料显示,超迁不限于京官或地方郡县长吏,也包括郡县低级属吏甚至更基层的胥吏。这体现出( )

A.察举选官制度确立

B.爵位等级观念淡化

C.上计制度不断完善

D.政治环境相对开放

12、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 ) 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 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13、下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开国君主出身的史籍记载情况。这反映了( )

C.割据政权彰显正统的努力

D.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

14、有学者认为,马钧关于连弩和攻城器械的想法不被军事统帅曹爽采纳,曹爽是一个只知“慕周公之下士”的腐儒,一向轻视技术。这事正发生在曹操所推行的法家政治路线逐渐被儒家路线所排挤的曹魏中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中国古代科技独立性的缺失

B.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特点

C.儒家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D.统治者对科技发展起绝对作用

15、“封禅”是古代帝王在秦山祭祀天地的国家礼制,下图是《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唐玄宗封禅仪式的流程。据此可知,当时的封禅活动( )

A.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

B.体现了教化的广泛性

C.折射了礼制的普适性

D.强调了专制的独断性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

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英文书的要素

材料

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19、文化聚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保存了大量历史遗迹的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停战空地”的角色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座车上签订。此车厢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

自1921年至1922年,法国政府出台两项举措,让贡比涅森林中的空地和车厢进入公众视野。1921年4月,该车厢正式以贡比涅“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内。1922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在“停战空地”上树立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其上刻着一只中剑倒伏、威风扫地的黑鹰(德国象征)。1937年,为纪念福煦元帅逝世十周年,“停战车厢”旁又竖立了一尊高大的福煦雕像,众多

政界名流和一战老兵悉数出席,场面盛大。当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隆重举办纪念一战停战2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广邀各省代表赴巴黎共襄盛举。

1946年,法国人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物件,“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法德和解的深入推进带动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时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而非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也非以邻为壑、冤冤相报的零和思维。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40年代前“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形成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化聚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角色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战国时期,墨家、儒家和道家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分析、说明“法”的作用,意在重新塑造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关注“法”的作用,并未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 A项;从不同角度关注法律作用,不能说明当时学术逐渐趋向合流,排除C项;焕发了礼乐制度的活力与材料体现的法治受到诸子百家的重视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的中国、埃及、罗马、两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即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D项正确;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A项错在“普遍”,排除;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史学家齐世荣认为贸易往来带来的文化技术交流比武力征服带来的联系更重要,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排除A项;B项与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战争、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都推动了文明的传播,排除D 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 B项说法与题意无关,不能说明得到“普遍认可”,排除B。故选:D。

5、答案:D

解析:④为欧洲到美洲的航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为二战时期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迁移大洋洲的路线,而不是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②为近代中国经济恶化,美国工业革命发展需要,中国劳动流向北美,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③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种植园提供奴隶,排除C项。故选:D。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符合了当代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需求,采用有别于传统的线上销售模式,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热卖产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选D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热销的有利因素,但故宫文创产品的热销并不“取决于”互联网的发展,如果故宫文创产品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即便互联网迅猛发展,其产品也不可能实现热销,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就已经确立,且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本质上属于一种商业行为,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面向的是社会消费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并非进行专业方面的研究,不能凸显博物馆的研究价值,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文化和自然遗产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材料看到,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国家数量非常多,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因此D项正确。A项“悠久”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排除B项。“加速”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既要‘敬天’,又须‘保民’”可知相比商朝时期的“神本”思想,西周时期更强调统治者对民事的关注,体现了当时从“神本” 向“民本”思想的转变,故选B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统治者再强调民本的同时,也强调对神权的遵从,说明当时的治国方略尚未理性成熟,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强调集体意识,只有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在强调神权的同时,更突出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大进步,推动者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逐渐产生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出现“家”含义变化的现象,C项正确;A项主要影响诸侯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变法的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应从经济因素考虑,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据选必一第1课所学——在秦朝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与题意相合,故选D项;“消除了”不合史实,西汉有七国之乱,东汉末年有军阀割据,排除A项;“加快了”不合逻辑,秦汉为大一统王朝,排B项;“决策民主”不合史实,秦汉时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且文书制度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汉代官吏升迁除逐级而进外,还存在不按秩等次第、大幅度越级而迁或打破任期限制、短期内晋升的‘超迁’特殊形态。”得出汉代打破层级,灵活用人,体现出政治环境相对开放,D项正确;察举制是官员选拔的制度,材料主要讲官员升迁,排除A项;汉代爵等观念虽然日益淡化,但依然存在论功行赏、渐次升迁的现象,这并非超迁的原因,排除B项;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 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可知,苻坚认为氐羌部落混杂而居,并不统一,不能构成中原之国的大患,认为当时前秦政权是中原正统,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念加强,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不平等,排除A项;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后,儒学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后秦君主自称舜的后裔,后凉君主追太公吕望为始祖,是汉高祖吕后的宗族,两位统治者通过追根认祖以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故选C项;A 项强调影响史籍记载因素,材料强调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追根认祖,将自身归于华夏族的后裔,其目的是彰显其统治合法性,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统治者通过尊

宗敬祖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文化等,逐渐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钧对军事技术的改进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其重要原因是当时曹魏政权由法家路线转向儒家路线的时期,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故选C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且自成体系,独立性和排外性强,材料内容无法反映其独立性的缺失,排除A项;中国古代科技多与小农经济相关,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但该学者强调马钧的科技创新未被统治者采纳的原因,排除B 项;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进步起决定作用,而非统治者,统治者只有推动作用,没有决定作用,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所示封禅仪式的流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帝王是天地之间的中介者,是帝王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以求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诸多美好愿望,通过封禅这种神秘而神圣的仪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超越常人的特殊地位,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对于民众教化的具体受众范围,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这一礼制对其他群体的适用情况,排除C项;古代帝制专制具有独断性,但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对于事务处理过程中皇帝的具体判断情况,排除D项。

16、答案:智慧:审时度势、改革创新。说明:汉武帝即位时,王国的势力仍然较强,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汉武帝还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经济上,为缓解财政压力,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让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措施,可以提炼出汉武帝治理国家的智慧“审时度势、改革创新”,然后结合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如汉武帝即位时,王国的势力仍然

较强,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汉武帝还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经济上,为缓解财政压力,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让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7、答案: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

解析:首先,据材料“核心社会特征”“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结合所学得出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据材料“秦汉:精细铁器、牛耕”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据材料“农耕、圩田、修筑堤防”结合所学得出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据材料“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结合所学得出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据材料“三国:战争频发,人口减

少”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据材料“主动南迁”结合所学得出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据材料“隋唐: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得出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据材料“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结合所学得出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最后,总结升华,即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18、答案:【示例1】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理由: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一本英文书所涉及到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 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示例2】主题: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理由:中华优秀文明成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中国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一方面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另一方面经埃及传入西欧,到15世纪末,用于书籍的印刷术在欧洲成熟。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后经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欧各地,15世纪后期西欧印刷术在书籍出版中得到发展。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体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要积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说明:可以从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各个古代文明成就的角度设计主题,如: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可以从现代英文书的要素中介传播的角度设计主题,如:现代英文书的要素折射了阿拉伯人对文化的贡献;可以从现代英文书

的要素在西欧内部传播的角度设计主题,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对现代英文书的要素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不论是英文文字,还是纸张,抑或是页码,甚至到印刷等,都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等都起源于古代中国,后经阿拉伯帝国传到了欧洲,页码起源于古代印度,后经阿拉伯帝国传到了欧洲,象形文字起源于古代埃及,演化为腓尼基字母后,传入到了西方,演化为拉丁字母,据此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在具体作答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所要论述的主题,即“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其次,结合材料表格内容,具体阐释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等是如何体现古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如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最后还要做一个小结,如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19、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政府主导,规格高;带有民族复仇色彩;影响: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思潮高涨;增强法国民族自豪感;激化法德矛盾,激起德国复仇情绪,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2)变化:由战争到和平;由复仇到和解。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二战极大削弱了欧洲实力,国际地位下降;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德法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1918年11月11日.....1937年,为纪念福煦元帅逝世十周年,‘停战车厢’旁又竖立了一尊高大的福煦雕像”可知,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从材料“法国政府出台两项举措”可知,政府主导,规格高;由材料“其上刻着一只中剑倒伏、威风扫地的黑鹰(德国象征)”可知,带有民族复仇色彩。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据材料“让贡比涅森林中的空地和车厢进入公众视野”可知,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思潮高涨;从材料“该车厢正式以贡比涅‘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内”可知,增强法国民族自豪感;消极方面,据材料“其上刻着一只中剑倒伏、威风扫地的黑鹰(德国象

征)”可知,激化法德矛盾,激起德国复仇情绪,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时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而非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可知,由战争到和平;由复仇到和解。第二小问原因,原因主要从当时的欧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分析,欧洲方面,据材料“1946年,法国人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物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二战极大削弱了欧洲实力,国际地位下降;据材料“法德和解的深入推进带动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可知,德法两国领导人的智慧;国际方面,据所学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可知,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卷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列图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2年能源消费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省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①2094.9 3.063 ②17344.10.747 ③17841.0 1.285 ④12538.77.43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以水电、核电为主,其中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多 B.②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量居四省区首位 C.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 D.④省区石油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较为均衡 2.今后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趋势是() A.①②两省区发挥本省水能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核电 B.②④两省区常规能源丰富,做好西电东送的能源保证

C.②③两省区彻底转变以常规能源为主的局面,重点发展新能源 D.①④两省区加强本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近几年除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外,稀土工业产品日趋丰富。上图为“中国稀土矿分布略图”,下图为“中国稀土出口和创汇总额对比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有关我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南方地区是重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区B.分布广且相对集中,中部多北部少 C.我国西部经济地带没有稀土资源的分布D.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该资源的分布 4.有关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进口稀土资源,增加稀土资源储备②合理开采稀土资源,防止生态破坏

2021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xx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021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倒幕运动的成功 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天皇专制的建立 2.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3.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 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 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D.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4.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6.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7.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汉朝没有采用该手段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 B.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C.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

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道家黄老学派的《黄老帛书·道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这些主张( ) A.顺应了中央集权的趋势 B.意在重新塑造社会秩序 C.促使学术逐渐趋向合流 D.焕发了礼乐制度的活力 2、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高2021级2023年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乡土社会的特征,让我们清晰地认 识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变迁原理,是一本引导我们观察社会、研究人事、学习表 达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书有一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 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前者谈人与空间的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后者谈人与时间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男女有别》等四个章节。据我知见,这四个章节的层次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 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 出去的波纹。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 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 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一章节,是与差序格 局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但从论述角度来看,与上下章节稍显不够协调。《家族》是从 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剖析。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 统治》四个章节。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我看来,如果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这 一部分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维护乡土社会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 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 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 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 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

2022~2023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

选择题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 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 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答案】C 【解析】 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只是对一战爆发的表象的分析,不能体现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盟国任何会员国,皆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盟约所体现的原则是 A. “集体安全”和“大国一致” B. “集体安全”和“委任统治” C. “维护和平”和“大国一致” D. “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 【答案】D 【解析】 材料“皆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可以看出,原则是“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故D正确。大国一致、委任统治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选择题 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是 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3月阶段性测试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Ⅰ卷共30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60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 右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读图回答1~2题。 1.M点的值可能是 A.0.4B.0.8C.1.2D.1.1 2.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降水D.植被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和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读右图,完成3~4题。 3.该古代民居反映了当地环境特点 A.长冬无夏,气温年较差小B.黄土层深厚,且有直立性 C.气候干旱,缺少木材D.地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 4.地坑院设计的突出优点是 A.保护环境B.外形美观C.冬暖夏凉D.便于排水

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回答5~7题。 5.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6.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相同的是 A.水源充足B.劳动力充足C.水陆交通便利D.天然气丰富 7.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水质好B.光照足,温差大C.土壤肥沃D.病虫害少 下表为“2017、2021年我国水果主要产区产量统计表(万吨)”。据此完成8~9题。 地区广西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新疆2017年1900.402804.302602.441922.061538.731420.20 2021年3121.133032.592455.342141.131957.791659.51 8.影响我国水果主产区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交通B.科技C.资金D.市场 9.与其他水果主产区相比,导致河南省水果产量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A.距主要市场远B.生态环境恶化C.商品粮地位高D.城市化进程快华南前汛期是指我国华南地区4-6月间出现的多雨时期,其影响区域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以及海南省。下图示意1961-2021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统计图(图中横线表示前汛期开始的平均时间)。据此完成10~12题。 10.从材料可知,2021年华南地区入汛的时间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枣庄三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3月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 1.读图1,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图1 A.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是同时产生B.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 C.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D.各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都未中断 2.1893年,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到1898年剧增到18000元,到1911年更增至225579.84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 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事,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 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四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四次阶段性检测历 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代西亚“两河”流程短、水量不稳,易于成灾,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在公元前 5000年代,苏美尔人就开始排除沼泽的水,奠定了灌溉农业的基础。到了公元前4000 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C.自然条件制约劳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农业发达地区 2、下表所示为不同学者有关古代西欧的某一历史概念的解释。据此判断,这一历史概 念应是( ) 3、某学者认为:“(16、17世纪)当西北欧商人在国家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在国际 市场上显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时,仍秉守单个行动旧传统、缺乏国内强有力政治凭靠的 意大利商人们,只可能节节败退了。”此观点( ) A.忽视新航路的开辟对意大利的消极影响 B.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殖民争夺斗争 C.强调政治发展滞后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 D.表明西北欧国家间争夺市场的矛盾尖锐 4、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 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 出( )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

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了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最主要的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大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权中心 7、古代中国某些时期的商业运输相对活跃,如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该路线( ) A.即为唐宋时期的“瓷路” B.证明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C.说明元代有过短暂的对外开放 D.反映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 8、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而在1928—1932年自制拖拉机比重已占51.9%,到战前1940年,苏联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53.1万台,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畜力仅占22.3%。由此可见,农业集体化( ) A.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相适应 B.顺应了新经济体制发展潮流 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影响了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9、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原来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措施的推行( ) A.解决了“福利国家”的弊端 B.意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科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2023年3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A.自强不息B.厚德载物C.崇德尚贤D.天人合一 3.在当下中国,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邻为善、团结友善的思想观念。可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A.构建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B.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 C.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D.抵御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4.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5.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 )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2、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至秦以 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 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3、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是掌管天界的第三任神王,以贪财好色著名;波塞冬是宙斯的兄 弟,掌管大海,脾气暴躁贪婪;哈得斯也是宙斯的兄弟,掌管冥府,很守信;厄里斯 是宙斯和赫拉之女,最喜挑起不和。这反映古希腊神话( ) A.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B.赞美诸神性格形象 C.忽视关注现实生活 D.批判黑暗神权统治 4、1763年,一位西班牙新闻记者写道:“透过许多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 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对信仰的冷漠。” 这说明( ) A.思想启蒙在欧洲已经初见成效 B.西班牙政府已限制启蒙思想 C.文化自由加速了启蒙思想传播 D.启蒙思想主要宣扬了无神论 5、“20世纪初,煤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1928年,据统计,它仍占世界能源生 产的75%,而石油占17%,水力大约占8%。1950年左右,煤炭大约占总能源的一 半,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提升至30%。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学情检测(期末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高二年级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载: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说苑》曰:(魏文侯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各国变法是为高国强兵 B.贵族垄断政权局面渐被打破 C.宗法分封制度业已崩资 D.军功卧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2.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A. 体现政府与门阀的博弈 B.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有利于稳定地方治安 D. 说明基层治理制度日益完善 3.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这些措施意在 A.推动监察与考核相融合 B. 实现官僚机构的制衡 C.保障考核的权成与实效 D. 推动考核制度的规范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2022_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历史试卷(联合调考)-学生用卷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历史试卷(联合调考)-学生用 卷 一、单选题 1、【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1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会在国君之下设相,以辅佐国君总理政务。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吴起)盖卫人也。”这反映出战 国时期() A. 争霸战争促进政治统一 B. 血缘政治的传统被打破 C. 宰相制度已经正式确定 D. 选官制度存在明显不足 2、【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2题 2022~2023学年广东揭阳普宁市高二上学期月考(勤建中学第一次月考)第15题 《唐六典》云:“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唐代皇帝文书的命名方式() A. 保障了政令的畅通和效率 B. 出于保证文书机密的考量 C. 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与至尊 3、【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3题 中世纪,西欧诸国贵族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常有不驯服、犯上、甚至兵戎相见。贵族犯上,往 往打出指责国王违法、不尊重贵族权利的旗号,这种理由有时甚至能一呼百应。贵族能够打出上 述旗号的原因是() A. 贵族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B. 封君封臣制度下国王无实权 C. 领主间为扩大地盘割据混战

D. 领主对封君并无服从的义务 4、【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4题 2022~2023学年广东江门蓬江区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第3题 下表所示为美国部分总统干预国会立法活动的情况(单位:件)。这些行为()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中央集权 B. 表明总统与国会的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斌予总统的权力 D. 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5、【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5题 下表所示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选举边区参议会参议员的阶级成分构成(单位:%)。这种构成() A. 体现了民主协商原则 B. 彰显了中共领导地位 C. 利于支持全民族抗战 D. 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6、【来源】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高二月考(联合调考)第6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材料一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

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制于西方理论,导致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持续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难以扎根的浮动状态。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许多方面总是充满矛盾困惑。例如村两委关系,在西方竞选的原则下,存在权力合法性质疑,导致两委不和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又如政府的运动式推进,受到绝对自治的西方标准的批评,导致政府他治与村民自治产生难以弥合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独立后的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表明( ) A.印度现代文化呈多样化特征 B.移民文化是现代印度文化的主流 C.西方文化被强加到现代印度 D.现代印度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重构 2、1792年,普奥联军武装干涉法国革命。马赛市的市民自发组织了一支义勇军,他们高唱着《马赛曲》向巴黎进军,“前进,法兰西的儿女们,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公民们,武装起来!用敌人的污血,灌溉我们的田野!……”从中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时期( ) A.民众完全接受共和思想 B.欧洲普遍处于封建统治下 C.资产阶级的斗争性不强 D.人民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3、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适应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从封禅还,坐明堂议事,颁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住宿场所)泰山下。这表明汉武帝( ) A.遵循古法推行分封制度 B.确立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加强对诸侯的政治控制 D.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 5、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二)历史试卷(含解析)

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模拟卷 历史(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1860—1900年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人口统计表,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A.外来移民的增加以华工主B.人口大量集聚源于大量纺织工厂的成立 C.侧面反映美国城市化的发展D.海陆空交通建设的完善吸引了人口聚集 2.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3.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脊髓灰质炎是当时威胁全球的疾病之一。1956年1月,苏联派斯莫罗廷采夫、楚马科夫等人前往美国与索尔克和萨宾等几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同年6月,萨宾在美国国务院授权下,前往苏联一起研究活病毒疫苗。几年后,苏联研究获得成功,并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今天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症努力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由此可见()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防疫需要加强全球合作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防疫成效 5.下表为先秦时期的家训中有关“修身”问题的阐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先秦时期的家训() A.折射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B.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C.表明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D.体现了当时贵族政治的显著特点 6.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据此可知() A.东亚地区在各个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B.古代朝鲜、日本的社会制度来自唐朝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I卷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封国是由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2.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3.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 A.废除了丞相制度B.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梯级强化训练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定边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梯级强化训练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一) 必修5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浙话。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

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先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而且年代越久,承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越重,以至达到了并存并行的程度。经过几代说话艺人淘沙取金、删芜存精般的千锤百炼,水浒故事发展到南宋后期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 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浙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2次测试 历史(含解析)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2次测试 历史 一、单选题 1、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2、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秭、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这说明辽、金时期( ) 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 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 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3、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遭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 ) A.文书的保密性受到重视 B.以孝治国理念得以彰显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特权阶层受到政府优待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5、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 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 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 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 6、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口岸大城市,行会却并不普遍。这说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 A.具有断贸易特征 B.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鼓励开展海外探险 D.充当基层自治机构 7、如表所示是欧洲七国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这些公司的兴衰反映出( ) 8、1863年11月,丹麦新宪法无视各国达成的伦敦协定书,将德意志的什列斯维希合并到丹麦王国。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德意志各地爆发了数百次民众集会;普奥政府也对丹麦发出“最后通牒”;英、法两国也公开反对丹麦宪法。由此可知,丹麦王国的举动客观上( ) A.凸显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诉求 B.促成了法德两国的和解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2.据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研究,西汉中期以后铁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多,既有犁、铧、镢、镰、臿、耙,又有用于播种的铁耧足及用于深耕犁沟的大型全铁犁。除农具以外,铁兵器最后代替了铜兵器。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A.边疆军事的需要B.盐铁官营的政策 C.传统农业的转型D.王国问题的解决 3.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唐代() A.没有严格的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B.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 C.实物地租已经被货币地租所取代D.国家财赋的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 4.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5.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