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 课后作业

运动的描述  课后作业
运动的描述  课后作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较为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推进新课

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跟踪例题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

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A选项不是。

答案:A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探究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3)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要点辨析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跟踪例题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船在航行,山和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对照题中所给的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探究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归纳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拓展教学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

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同步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五四运动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D.铁生锈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面选项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答案:B

2.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

A.路旁的电线杆 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 D.火车路上的铁轨

解析:乘客相对于“电线杆”“迎面驶来的火车”“铁轨”的位置都在变化,只有相对于所乘的“火车的车厢”的位置没有变化。

答案:B

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

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

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研究的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的位置如何变化。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案:B

4.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橡皮船,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B.以橡皮船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C.以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是运动的

解析:探险队员乘坐的橡皮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橡皮船和江水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二者相对静止,所以A正确,B错误。以岸上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和岸上树木发生了位置改变是运动的;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和探险队员没有发生位置改变是静止的,所以C、D错误。

答案:Ah

5.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解析:题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答案:D

6.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判断参照物。

答案:帆船河岸[

7.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小时。

解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面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球、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

答案:地面太阳24

8.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________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解析:特技跳伞运动员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们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这样他们保持相对静止。

答案:相对静止

9.当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

解析:要实现空中加油,必须使加油机和受油机相对静止。

答案:要让受油机和大型加油机在空中以同样速度同方向水平飞行。

10.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解析:这题判断结果是甲、乙两电梯都相对地面向上运动,而丙电梯无法判断,因为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己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甲看高楼向下运动,那么要以高楼为参照物(高楼固定在地面上,相当于选地面为参照物),甲电梯一定向上运动,乙电梯是以甲电梯为参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对甲是向上运动,因为甲相对地面在向上运动,所以乙相对地面也向上运动,只是运动得比甲快,对于丙,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下运动,还是比甲、乙都慢的向上运动都能观察到甲、乙两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丙电梯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答案:见解析

规律总结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相对静止。

板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活动与探究

“特技镜头”[

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1)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2)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参考答案:(1)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里的镜头(布景)”,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的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的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2)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出“房檐”等需要在上面飞的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房檐等”。我们看电视是以的“房檐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

备课资料

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并以地球自转角速度绕地球南北轴运行的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不动的,它必须在赤道平面内,沿着圆周轨道,自西向东绕地心旋转(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35 800 km,运行速度3.067 km/s,可覆盖三分之一以上地球表面,若以120°的经度间隔配置三颗同步卫星,则可覆盖极地以外的全球表面,同步卫星主要用于洲际通信、电视转播、气象观测和弹道导弹报警等。我国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成为世界第五个自行发射同步卫星的国家。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定点于东经103°赤道上空。

在地球上看到的同步卫星并不是完全静止的。它在太阳、月球和其他天体引力作用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方向的飘移运动而偏离原来位置,这就需要卫星上的小发动机进行修正。卫星上能源耗完又得不到补充,漂移得不到修正,卫星将失去同步卫星的作用。

初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2)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3)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 图象上分析与位移x有关的物理量。 (4)知道简谐运动的公式表示X=Asinwt,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的圆频率,知 道简谐运动的圆频率和周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砂摆演示实验中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学会这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基本实验方法。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振动图象与振动轨迹的区别;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振子,音叉,课件;砂摆实验演示:砂摆、砂子、玻璃板(或长木板)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提问:简谐振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什么?请同学画出 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 2.新课讲授 一振幅、周期和频率(投影) 振幅: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①是标量;②表示振动的强弱③振幅的两倍表示的是做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运动的描述练习题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如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 的半圆弧由a 点运动到b 点,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 0;0 B. 2r ,向东;r π C. r ,向东;r π D. 2r ,向东;2r 2. 若车辆在行进中,要研究车轮的运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车轮只做平动 B. 车轮的平动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C. 车轮只做转动 D. 车轮的转动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3. 一列长为L 的队伍,行进速度为1v ,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2v 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 2v 返回队尾。求出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4. 如图所示,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_,路程 是__________;若质点运动了4 31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路程是_____________, 此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_____________,最大路程是_____________。 5例3. 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在沿规定好的场地上行驶,教练员在车旁记录了汽车在各个时刻所在的位置情况(假设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方向直线运动),其时刻对应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10 8- 2- 14-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3)几秒内路程最大; (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6. 甲、乙、丙3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甲、乙匀速下降,甲乙v v >,丙停在空中 B. 甲、乙匀速下降,甲乙v v >,丙匀速下降,且甲丙v v >

看图作文--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作文主题篇 看图作文 一、看图作文的含义:就是看图画或照片来写文章。 二、看图写文的类型: 从体裁上分为:漫画式、寓言式、一般式。 从数量上分为:单图式、多图式。 从内容上分为:记人、记事、记景等。 读图技巧 一、读图技巧 1)仔细观察,不放过图画中任何一个事物,按“整体——部分”,或“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 2)充分注意和理解“画外音”。 3)把握关联。 4)多角度读图。 5)领会出题人意图。 二、温馨提示 1、忌读错图 2、忌会错意 3、忌忽视“画外音” 4、忌完全不结合图画 三、如何看图作文呢? 1、整体看图明图意 2、按序观察定内容 3.展开想象、联想写生动 注意: 一、认真分析画面。 看图作文,画意就是思维的定向,画意把握准了,思路才不会偏离。每一幅画的设计和布局都有一定的目的,我们观察画面后,还要认真思考画面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揣度画面的中心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图画的标题去看,有的标题就是图画的主题;二是从图画的文字说明去看;三是从画面所描述的人和事及其关系中去分析。只有抓住中心,写出的文章才能符合看图作文的要求。 二、选点、立意、行文。 选点就是选择角度,审题看画以后,接着应该根据画的寓意,确定思考的着眼点。选点要准确,不能离开画意,最好只选一个点,面面俱到有时反而会影响写作。 切记,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要防止言不及义的空论,做到说理集中,

合乎情理,切忌广而散,也要防止受画面的拘泥,使思路施展不开。 三、认真安排内容,布局谋篇。 在写作时,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等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要抓住重点,突出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既要有连贯的叙述,又要有形象的描写,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画面 的内容。 练笔: 根据图片,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运用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字数350字以上,题目自拟。 例文: 两只小狗 洋洋和皮皮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整天都形影不离的在一起,他们在一起做游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吃饭。 洋洋学习认真,成绩很好,遇到什么事儿,都爱动脑筋。可皮皮却不这样,它学习不认真,遇到什么事也不爱动脑筋。 有一天,洋洋和皮皮争论起来。洋洋说:“我比你个儿高。”皮皮说:“不对,你跟我是一样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2018-11-25 学习目标: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学习重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1.知识链接: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A级)2.新课学习 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振幅。 振幅: 振幅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振幅和位移的区别? ①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_______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_______但振幅是不变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_______。

④_______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周期频率 周期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频率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频率)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_______ 周期单位:_______频率单位_______ 弹簧振子周期与那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 固有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有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谐运动的周期或频率与_________无关。 相位及简谐运动表达式 相位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用相位来描述简谐运动在一个全振动中所处的阶段。 初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中的A代表振动的 ________,ω叫做________,它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ω=2πf;公式中的(ωt+ )表示简谐运动的________,t=0时的相位叫做________,简称初相。 (B级)1.关于振幅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振幅是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B.振幅大小表示振动能量的大小 C.振幅有时为正,有时为负 D.振幅大,振动物体的最大加速度也一定大 (B级)2.振动的周期就是指振动物体()

运动的描述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选择题 1.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的自转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 C.研究火车从北京运行到上海 D.研究悬挂的轻绳下系着的小钢球的摆动 2.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B.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3.下列说法中哪些表示的是时刻( ) A.2008年8月8日晚20∶00,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B.校运动会100 m赛跑的最好成绩是s C.学校早8∶00开始上课 D.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周期是86 min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为零时,路程一定为零 B.路程为零时,位移不一定为零 C.物体沿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 D.物体沿曲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 5.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此质点开始运动后在t(s)末0 1 2 3 4 5 x(m)0 5 -4 -1 -7 1 前几秒内位移的大小最大的是( ) A.1 s B.2 s C.3 s D.4 s 6.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

的照片。该照片经过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 m/s,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B.平均速度即为一段时间内初末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8.下列位移图象中,表示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9.下列关于速度、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C.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10.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时,接通电源和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 )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D.先释放纸带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11.如图为某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以某初速开始运动,在0~2 s内加速运动,2~4 s内匀速运动,4~6 s内减速运动 B.物体在0~2 s内的加速度是m/s2,2~4 s内加速度为零,4~6 s 内加速度是-10 m/s2 5 /s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Home Work 1Match the definition with the terms Terms: Cytoskeleton, minus end, protofilament, tubulin, Dynamic instability, neurofilament, intermediate filament, treadmilling, keratin, plus end 1匹配的定义条款 条款:骨架,负端,原丝,微管蛋白, 动态不稳定,神经丝蛋白,中间丝,treadmilling ,角质蛋白,加上年底 Definitions: 1-1A linear chain of protein subunits joined end to end, which associates laterally with other such chains to form cytoskeleton components. 直链蛋白亚基加入端到端,横向联营与其他此类链形成细胞骨架成分。 1-2The property of sudden conversion from growth to shrinkage, and vice versa, in a protein filament such as a microtubule or an actin filament. 物业突然从增长转换收缩,反之亦然,如微管或肌动蛋白丝在蛋白丝。 1-3The end of a microtubule or an actin filament at which addition of monomers occurs most readily; the fast-growing end. 微管或加入单体肌动蛋白丝最容易出现快速增长的最终结束。 1-4General term for the fibrous protein filaments (about 10 nm in diameter that form ropelike networks in animal cells. 通用术语,纤维蛋白丝(直径约10纳米,在动物细胞中形成绳状的网络。 1-5The process by which a polymeric protein filament is maintained at constant length by addition of protein subunits at one end and loss of subunits at the other. 通过该过程的聚合蛋白长丝在一端和在另一亚基的损失保持在恒定长度通过加入蛋白亚基的。 1-6System of protein filaments in the cytoplasm of a eukaryotic cell that gives the cell its shape and the capacity for directed movement. 系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它的形状和定向运动的能力给细胞蛋白丝。 2TRUE or FALSE 1-7 The structural polarity of all microtubules is such that α-tubuliin is exposed at one end and β-tubulin is exposed at the opposite end. 极性的所有微管的结构是这样的,α - tubuliin的一端露出,和β-微管蛋白在另一端露出。1-8 The role of ATP hydrolysis in actin polymerization is similar to the role of GTP hydrolysis in tubulin polymerization: both serve to weaken the bounds in the polymer and thereby promote depolymerizaiotn. 肌动蛋白聚合作用的ATP水解GTP水解微管蛋白聚合的作用类似:,都起到削弱的界限在聚合物中,从而促进depolymerizaiotn 。

开国大典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首都.(dōu dū)飘拂.(fúfó)差.不多(chāchà) 直奔.(bēn bèn)电钮.(liǔniǔ)乘.车(chén ché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yuèjù líqízhìzhèng wěi bào zhà ()( ) ( ) ( ) ( ) tǎn kè huìjídàn shēnɡlán gān diǎn lǐ ( ) ( ) ( ) ( ) ( ) 三、选词填空。 宣告宣布宣传宣读 1.毛主席庄严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毛主席在群众—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3.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起来。

第一课时 一、画去:dōu fóchā bēn liǔ chén 二、检阅距离旗帜政委爆炸坦克汇集诞生栏杆典礼 三、宣布宣读宣告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将下列句子按先后顺序排列。 ()乐队奏国歌。 ()升国旗,鸣礼炮。 ()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二、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后的方法,重点写了、, 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 3.用“”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比作, 把比作。

第二节 简谐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意义:表征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能量越大; 是标量,大小不变(简振)。 单位:米(m) 2、频率(f):一秒钟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经历的时间。 单位:秒(S) 意义:表征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系:Tf=1 T越大,f越小,振动越慢。 说明:物体的振动频率是由振动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振幅的大小无关,所以又叫固有频率。振动的周期叫做固有周期。 练习: 1.如图9—2—1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 间振动,则 A. 从B→O→C→O→B为一次全振动 B. 从O→B→O→C→B为一次全振动 C.从C→O→B→O→C为一次全振动 D. 振幅大小是OB 2.上题中振子,若BC=5cm,则 A. 振幅是5 cm B.振幅是2.5 cm C.经3个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cm D. 不论从哪个位置开始振动,经两个全振动,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都是零 3.第1题中,若振子由O→B所需最短时间是0.1 s,则 A.振动周期是0.2 s B.振动周期是0.4 s C. 振动频率是0.4 Hz D. 振动频率是2.5 Hz 4.关于简谐运动的下述各物理量,说法正确的是A.振幅是由平衡位置指向最大位移处的一个矢量B. 周期和频率的乘积为一常量 C.振幅越大,周期越长 D.振幅越小,频率越大 5.一弹簧振子分别拉离平衡位置5 cm和1 cm处放手,使它们都做简谐运动,则前后两次振幅之比为__________,周期之比为___________,回复力的最大值之比为____________. 6.甲、乙两个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在甲振动20次时间里,乙振动了40次,则甲、乙振动周期之比为__________;若甲的振幅加倍而乙的不变,则甲、乙振动频率之比为__________. 7.质点做简谐运动,从质点经过某一位置时开始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质点再次经过此位置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B.当质点的速度再次与零时刻的速度相同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C.当质点的加速度再次与零时刻的加速度相同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D.当质点经过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8.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振幅是4 cm、频率是2.5 Hz,该质点从平衡位置起向正方向运动,经2.5 s质点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选初始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A.4 cm,24 cm B.-4 cm,100 cm C.0,100 cm D.4 cm,100 cm 9.一质点在O点附近做简谐运动,它离开O向M点运动,3 s末第一次到达M点,又经过2 s第二次到达M点,再经过_________s它将第三次到达M点.若该质点由O出发在8 s内走过8cm的路程,该质点的振幅为_________㎝. 10.弹簧振子经过a、b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用最短时间为0.2 s,则这个振子周期为_________. 11.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质量为m,最大速率为v 从某时刻算起: A.半个周期内,弹力做的功一定为零 B.半个周期内,弹力做的功可能是零到2 1 2 m v之间的某一值 C. 1/4周期内,弹力做的功一定为2 1 2 m v D.1/4周期内,弹力做的功可能是零到2 1 2 m v之间的某一值 图9-2-1

简谐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2)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3)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图象上分析与位移x有关的物理量。(4)知道简谐运动的公式表示X=Asinwt,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的圆频率,知道简谐运动的圆频率和周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观察砂摆演示实验中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学会这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基本实验方法。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振动图象与振动轨迹的区别;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教学器材:弹簧振子,音叉,课件;砂摆实验演示:砂摆、砂子、玻璃板(或长木板)

教法与学法: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新课引入 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板书二振幅、周期和频率(或投影) 2.新课讲授 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振幅。 板书1、振动的振幅 在弹簧振子的振动中,以平衡位置为原点,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有一个最大值。如图所示(用投影仪投影),振子总在AA’间往复运动,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为OA或OA’,我们把OA或OA’的大小称为振子的振幅。 板书(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运动的描述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高速公路上用位移传感器测车速,它的原理如图所示,汽车D向右匀速运动,仪器C 在某一时刻发射超声波脉冲(即持续时间很短的一束超声波),经过时间t1接收到被D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过一小段时间后又发射一个超声波脉冲,发出后经过时间t2再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传播的速度为v0,两次发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间隔为△t,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脉冲测得汽车和仪器C的距离为 01 1 2 v t B.第二次脉冲测得汽车和仪器C的距离为02 v t C.位移传感器在两次测量期间,汽车前进距离为 021 1 () 2 v t t- D.测得汽车前进速度为021 21 () 2 v t t t t t - +?-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超声波是匀速运动的,往返时间相同,第一次脉冲测得汽车和仪器C的距离为01 1 2 v t,第二次脉冲测得汽车和仪器C的距离为 02 1 2 v t,故A正确,B错误; C.则两次测量期间,汽车前进的距离为 () 021 1 2 s v t t =- 故C正确; D.超声波两次追上汽车的时间间隔为 12 22 t t t t ' ?=?-+ 故速度 () 021 21 2 v t t s v t t t t - == ' ?+?- 故D正确。 故选ACD。

2.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分别是A、B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t时间内A的位移较小 C.在0~t时间内A、B的位移相同 D.t时刻以前A的速度比B的大,t时刻以后A的速度比B的小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都均匀变化,所以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C.0~t时间内A的位置坐标变化小于B的位置坐标变化,则A的位移较小,故C错误,B正确; D.b图线的斜率大于a图线的斜率,则B的速度一直大于A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AB。 3.某班同学去参加野外游戏.该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同时从营地A出发,沿各自的路线搜寻目标,要求同时到达营地B,如图所示为其运动轨迹,则关于他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B.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率大小相同 C.乙组的平均速度最大,甲组的平均速度最小 D.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C、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位移大小相等,时间相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段的比值,故平均速度相同,故A正确,C错误; BD、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路程不全相同,时间相同;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用有效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用有效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总结(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布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性、实践性的数学作业,对于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上学期我们探究了“活页作业”“自主作业”“收获作业”“实践作业”的基础上,我们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学生重点进行了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等实践活动。现汇报如下: 一、总结、完善研究方案。 通过上学期对此课题的研究,和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数学作业和练习,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作业研究分两个内容,在这两个内容中都有不同的收获。第一个内容是关于统计练习。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整理和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标示统计的结果,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这个单元是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所以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起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如,每

两个人一个组,统计马路上车辆行驶的情况,统计本班学生吃果蔬的情况,完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图。此次的作业研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内容是面积的练习。研究时我们借助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探索的机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出了一些有关生活方面的作业习题,使学生愿意参与。例如让学生回家测出一些实物的面积,让学生写出电话号码按键的面积约2();电视机屏幕的大小约20();小明家的客厅约30();小红的学校占地面积约2();课桌长5(),一棵大榕树高15()。由此让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长度单位有了更表象的认识。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参加的学生与没有参加的学生的做作业思维方式很大不同,参加课题的同学进步快,做题准确率高,思路宽泛。在这两部分内容研究时我们出了两套测试题,在测试中参加的同学计算准确率达到97%,没参加的同学计算准确率达到85%,结果发现参加的学生不但答题快准确率高,而且有着极高的学习热情。通过测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更真切地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还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如何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我们觉得作业的灵活性极为重要。

人教版《开国大典》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开国大典》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开国大典》练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选字填空 檐、瞻()仰()檐 钮、纽()扣电() 爆、暴()发()动 佛、拂飘()仿() 效、郊率()()区 防、妨()碍()守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汇集聚集 1、几个人()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诞生出生 3、小明于1989年6月()了。 4、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肃立站立 5、三十万人一起脱帽(),一齐抬头仰望着鲜红的国旗。 6、他()在那儿,一动不动。 四、读课文第二段,将下列句子按先后顺序排列。 ()乐队奏国歌。 ()升国旗,鸣礼炮。 ()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

姿。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2、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3、短文赞扬小草()。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上已经是寒霜季节。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战士们心疼地说:“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得和我一样单薄吗?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

11.2 简谐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相位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两个简谐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每种运动都要选取能反映其本身特点的物理量来描述,使学生知道不同性质的运动包含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 2、通过对两个简谐运动的超前和滞后的比较,学会用相对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振幅和位移的联系和区别、周期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2、对全振动概念的理解,对振动的快慢和振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3、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分析类比法、讲解法、实验探索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 CAI课件、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质量不同的小球、秒表、铁架台、音叉、橡皮槌;两个相同的单摆、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和速度;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有时间、速度和加速度;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时,引入了周期、频率、角速度等能反映其本身特点的物理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谐运动,简谐运动也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所以研究简谐运动时我们也有必要像匀速圆周运动一样引入周期、频率等能反映其本身特点的物理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 1、振幅 如果我们要乘车,我想大家都愿意坐小汽车,而不坐拖拉机,因为拖拉机比小汽车颠簸得厉害。 演示:在铁架台上悬挂一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分别把振子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不同的距离,让振子振动。 现象:①两种情况下,弹簧振子振动的范围大小不同;②振子振动的强弱不同。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强弱。 (1)物理意义: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将音叉的下部与讲桌接触,用橡皮槌敲打音叉,一次轻敲,一次重敲,听它发出的声音的强弱,比较后,加深对振幅的理解。 (2)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振幅的单位是米(m)。 (4)振幅和位移的区别 ①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但振幅是不变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 ④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2、周期和频率 (1)全振动 (用多媒体展示一次全振动的四个阶段)

最新初二物理运动的描述练习及答案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我们平常所说的运 动和静止是相对于一个选定的而言的。 2、放暑假了,小明乘座火车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的。 3、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是以为参照物的。 4、如图1所示的六架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此时,若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的飞行员是的;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的。 图1 图2 5、如图2示,在“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是的。 6、小明同学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明同学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7、把汽车的行驶、轮船的航行、飞机的飞行、运动员的跑步等这类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 8.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说他是运动的,这是以为参照物;说他是静止的,这是以为参照物. 9.夜晚抬头望星空时看到:“月亮在云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 10.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11.图(a)、(b)两图表示游戏“谁在动”中的两个情景.坐在石块上的小孩先用双手蒙住双眼,后放开手,发现编和的小朋友作了机械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只有机器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C.任何物体如果以自身为参照物,它的速度就是零 D.参照物必须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 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 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D.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1.2 运动的描述参考答案1 1、机械运动;参照物 2、列车;运动 3、地面

药物化学课后作业及课堂练习

第一章 1.列举几种临床常用的全身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又称为非吸入麻醉药,大多为水溶性的盐类。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产生作用。麻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为主要的全麻药。但麻醉的深浅程度较难控制。 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 (1)早期:巴比妥类: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海索比妥钠(Hexobarbital sodium) 优点:作用快 缺点:安全范围窄 (2)近年:非巴比妥类: 盐酸氯胺酮(Ketamini Hydrochloridum)化学名:为2-(2-氯苯基)-2-甲胺基环己酮盐酸盐。 依托咪酯(Etomidate) 羟丁酸钠(Sodium Hydroxybutyrate) 2.为什么说lidocaine的化学性质比procaine稳定 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强与普鲁卡因两倍,且穿透力强。其比普鲁卡因稳定是由于分子结构中有酰胺键,由于邻位两个甲基的空间位阻作用,对酸、碱均较稳定,不易被水解。 3.按化学结构分类,局麻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主要代表药物? 局麻药的主要结构类型及代表药物 类型结构药名 生物碱可卡因 脂类普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 酮类达克罗宁 醚类普拉莫卡因氨基甲酸酯类庚卡因 4.简述局麻药的构效关系。 局麻药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I为亲脂性部分,可为芳烃或芳杂环,而以苯环作用最强。苯环邻对位上引入给电子基团例如氨基等可使活性增强。苯环邻位上引入取代基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苯环氨基上引入烷基可增强活性。 II为中间连接部分,此部分决定药物的稳定性。X可为O、NH、CH2 、S等n=2、3时局麻作用好,有支链局麻作用强。 麻醉作用强度:麻醉作用持续时间: III为亲水性部分,通常为仲胺或叔胺。好的局麻药,分子的亲脂性与亲水性间应有适当的平衡,即应有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脂溶性,较低的pKa值的局麻药通常具有较快的麻醉作用和较低的毒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D.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二、热烈的欢呼热情的态度热闹的市场宣传好事宣读公告宣告成立 三、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B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 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 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 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 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 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一次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 达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