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

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
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

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

2011年11月25日10:55 转载文章我要参与(3)

2011年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现场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话不知从何时起,流传至今,一时成为从政的和经商的信奉的圭臬。且不说,胡雪岩这种完全靠官商勾结起家,最终也落得个一败途地的商人是否值得现代人学习,即便是学曾国藩做官,也大都学偏了门径,弄坏了心术。

从现代人的视野来看,曾国藩自一介草根书生出身,做到封疆大吏,而且最后得以善终,身后备极哀荣,不管是晚清那个时势,还是今天,都是值得学习的。但是,现代人并没有真正弄懂悟透曾国藩这一成功的真谛,却千方百计挖掘曾国藩的权术权谋,这种状况令人忧思。为避免谬种流传,本文试图对曾国藩政治艺术作一番重新审视。

一、成风俗:曾国藩政治思想的核心

按李鸿章的说法,晚清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如果说,这一变局在李鸿章看来要害在于“(西方各国)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那么,乃师曾国藩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变局的。这一变局,在曾国藩眼里,则是世风的改变。对世风的忧虑几乎贯穿曾国藩的一生。

所谓世风,说得具体一点的就是人心。曾国藩反复谈到为政之道,要“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曾国藩通过对他所处时代流俗的分析,矛头直指社会风气,“文臣取巧,武臣退缩,酿成今日之大变!”

因此,当他同时代的林则徐担忧:“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反而其言而道之: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今日所当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

世风靠人心挽回,吏治靠用人拯救。这就是曾国藩为政之道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那样一个“万难挽回”的时局下,如何来拯救或弥补?在曾国藩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成风俗”。

曾国藩“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有着与时人、前人不同于一般的看法。他对“成风俗”的重视也前无古人。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

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

既然风俗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如何来“移风易俗”?在今天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少人都在慨叹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世风,甚至自甘“同流合污”。然而,曾国藩却清醒地认识到: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风俗的好坏,取决于一两个人心之所向。曾国藩这样论述道:

“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且广也。”

“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迁。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

风气无常,随人变迁。这在当今之世,恐怕也令人不得不感叹其思想之远见。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政治上领导者用人的得当与否。曾国藩没有把风俗的好坏归咎于社会、百姓,没有归咎于所谓君子、小人,这一点难能可贵。

对于一般人喜欢从君子和小人之辨来论人的做法,曾国藩明确表示,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

“恒言皆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意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为君子,卯刻偏私暗暧即为小人。”

这一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是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开明之处,是合乎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的。在“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指导下,曾国藩毕生都致力于“移风易俗”,为之箪精竭虑。如果要总结曾国藩的贡献,这才是他一生对社会、对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所推崇。

曾国藩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

“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如梁启超就这样评价道:

“现在时事糟到这样,难道是缺乏智识才能的缘故么?老实说,甚么坏事不是智识分子才能做出来的,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余根本去铲除。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

厉的约束自己,不跟恶社会跑,而同时就以这点来朋友间互相勉励,天天这样琢磨着,可以从他们往来的书札中考见,一见面一动笔,所用以切磋观摩规劝者,才是这么样坚忍,这么样忠实,这么样吃苦有恒负责任,……这一些话,看起来是很普通的,而他们就只用这些来训练自己,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般人出来收拾了。所以曾、胡、江、罗一般书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而后来咸丰以后风气居然被他们改变了,造成了他们做书子时候的理想道德社会了。……我们读曾氏的‘原才’,便可见了,风气虽坏,自己先改造自己,以次改造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这样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必然有相当的成功,假定曾文正、胡文忠迟死数十年,也许他们的成功是永久的。……我对于诸同学很抱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同学以改造社会风气为各人自己的责任。”(1927)

在《说国风》一文中梁启超阐述《国风报》命名的含义,就屡引曾国藩的话,显示出他有踵武先贤义无反顾之气概:

“吾闻诸曾文正公之言矣,曰‘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吾又征诸史而有以明其然也,昔五季之俗至败坏也,而宋振之,元之俗至败坏也,而明振之,宋明之君未闻有能师光武者也,而其所以振之者,则文正所谓不在位之一二人者播为声气,而众人蒸为习尚也。夫众人之往往听命于一二人者,盖有之矣,而文正独谓其势不能不听者何也?夫君子道长,则小人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勉为君子焉而不可得也;小人道长,则君子亦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比诸小人而不可得也。此如冠带之国有不衣裤而处者,人必望而却走,被黻冕而入裸国,其相惊以异物,亦犹是也,是乃所谓势也,而势之消长,其机则在乎此一二人者心力之强弱,此一二人者如在高位,则其势最顺而其效最捷,此一二人者而不在高位,是其收效虽艰,而其势亦未始不可以成。”

甚至连蒋介石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然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变易风俗,挽回颓靡…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也曾对曾国藩这一思想有过清晰的论述: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二、成偶像:曾国藩政治素养的核心

“由一二人为天下倡”,曾国藩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蔚成风俗,首先得由领导者自己躬身为之。现代人好领导力,却不知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基于“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曾国藩一生着重于自己的政治素养的培养。用现代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成偶像”。政治家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万民的偶像,才可能真正“成风俗”。

出身于湘中一世代耕读的农家子弟,曾国藩并非有着天赋的政治才能。早年的曾国藩,我曾

经用了三个词来概括他,是“愤青曾国藩”、“情色曾国藩”、“虚伪曾国藩”。但是,当他确立“成风俗”的政治思想后,他懂得悔、改,并痛下功夫,修身砺志。

曾国藩的智商并不高,和常人一样,属于天资平平的一类。然而,他修身砺志的做法倒颇合乎现代人讲的情商修炼,即着力打造自己的“心”、“志”、“德”、“性”。

心求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早在做京官时期,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天命观――不要代天主张--敬畏天命,敬畏权力,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培养正确的权力观。

曾国藩笃信天命,他多次强调天命的作用:“凡成功一事,必分一半功于天。”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然而,曾国藩却从不认命。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

“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与不精,则由我作主。”

我们现今完全可以说,天命是虚妄的。曾国藩高举天命的大旗,事实上也并没认命。

前半句讲天(命),后半句指人。他的笃信天命、敬畏天命,其落脚点却还是在人,在于自己的支配权。我称之为“天人支配权”。

曾国藩认为,上天的意思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我们竭力去做就是了,成败不复计较,人还是可以自己把握人生的。

天人关系中的支配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是权力。

曾国藩的笃信天命,其实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敬畏的标杆。敬天命,则使人小心翼翼,不敢疏忽,不敢张狂。

有了正确的权力观,心就能做到恬然自静。所以,曾国藩从不把当官看成一辈子的事,相反,他苦心经营着他在双峰的老家,随时准备回家务农。一生信守“慎独”的工夫,不与世沉浮。“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

志求高。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曾国藩心中有着“大欲望”,他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书信里直白地表达自己这种大欲望:“吾志学为圣贤”,把理想一开始就定位在“圣贤”二字上。“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沗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圣贤首先就是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前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则圣

人也。”“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曾国藩能不能称为圣贤,或者古今完人,这估且不论。但单提“移风易俗”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在向圣贤学习。

德求厚。儒家言“道之以德”,德者,得也。为政之道,首在德。孔子也说:“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和他长久相处的,是不可能成为偶像的。曾国藩一生修德,到晚年,一向自谦的曾国藩对自己作了这样一个评价,他说:“生平短于才,爱我者或谬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足见其对自己的德是颇为自诩的。

性求善。良好的性情、个性是偶像的重要素养。为什么有的人人见人爱,为什么有的人孤立无援?为什么有的人呼风唤雨,为什么有的人资源枯竭?性这个因素举足轻重。曾国藩懂得在自己的“性”和他人之“性”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他的核心原则就是“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他自言“为督抚之道,与师道无异。其训饬属员殷殷之意,即与人为善之意,孔子所谓‘诲人不倦’也;其广咨忠益,以身作则,即取人为善之意,孔子所谓‘为之不厌’也。为将帅者之于偏裨亦如此,为父兄者之于子弟亦如此,为帝王者之于臣工亦如此,皆以君道兼师道,故曰‘作之君,作之师’,又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皆此义尔。”

曾国藩的成功关键在于人才因素;而用人中最要害的在于他自身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此三者,与他的用人素养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是在天下纷乱之时,还是天下太平之际,是人才,并非都能为你所用;权力再大、位置再高,人才也并非能为你所用。曾国藩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用人,首先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人才的偶像,让人才主动归附你,甘愿为你所用,供你驱使。

三、成团队:曾国藩政治艺术的核心

领导者是通过其所领导的员工的努力而成功的。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

有了“成风俗”的指导思想,有了“成偶像”的政治素养,组建团队只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曾国藩对组建团队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和原则。

一是重视团队的使命。

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曾国藩组建湘军,就非常重视这一团队的使命。因而,当他誓师出征之前,特意亲撰《讨粤匪檄》,将团队的使命定位为“卫道”。这一使命的确立,在当时乃至如今仍然有人争议:曾国藩为什么不把湘军的使命定位在“忠君”?

其实,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其一,他的政治思想是“成风俗”,“卫道”是与“成风俗”一体两面的。其二,湘军的使命不同于曾国藩个人的使命,湘军的使命是直接针对太平军的,而太平军所要破坏和毁灭的是中华文化之道,而不仅仅是要灭君。因而,“卫道”这一使命的确立就给湘军确立了一面精神旗帜。所以,《讨粤匪檄》一出,使命一确立之初,就注定

了太平军必然失败的命运。“卫道”这面旗帜下,不仅团结了广大知识分子,而且也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心。

二是确立团队的指导思想。历史上不凡有大才组建过非常出色的团队,然而,他们要么是为自己营造“狡兔三窟”,要么是为自己打江山驱使。曾国藩组建团队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不为己私用。正如李瀚章所言:

扫除人才为己私用之流弊:有师长课督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

因此,这个团队不必忠于曾国藩,但必须忠于团队的使命。正是这样一个团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战斗力。

三是确立求人自辅的团队意识。领导,本来意义上就是“孤家寡人”,再厉害的领导,仅凭一个人之力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因此,曾国藩在偶像修炼的过程中就注重求人自辅:或求名师,或求益友。奉命组建团练时,曾国藩就得出了“为政之道,得人治事并重”的结论,这就是曾国藩求人自辅的大团队意识。

他在给九弟的信中这么告诫道:“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在日记中也写道:“细思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是治事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后来容闳请求派幼童出国留学时,曾国藩立即赞成,并约李鸿章一同上奏朝廷,促成我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并成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机关。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始终一贯,目的也是为了治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四是领悟“知人晓事”的领导规律。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意识,曾国藩就着力于用人。他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将吏来谒,无不立时接见,殷勤教诲,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划,别后则驰书告。”

领导的核心就在于用人。曾国藩说:“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当今有人把领导理解为管理,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其实,领导不是管人理事。人是管不住的,单纯的制度也是管不住人的。领导的规律就在于“知人晓事”。宋代大儒陆九渊就说过:“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曾国藩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用人方法,至今仍然能为我们所借鉴。

五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变化人才。曾国藩变化人才的思想可以说是集古今之大成。变化人才,一可以变风俗;二可以育人才;三可以成团队。

怎么变化人才?曾国藩指出,天下无现成的人才,人才靠陶冶而成;天下无完美的人才,人才靠转移而成。这“陶冶”、“转移”,就是变化人才。

在曾国藩的团队训练法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国藩变化人才的思路和做法。他把“训练”二字分解为“训”和“练”。

训,一是训家规。曾国藩把湘军看作是一个大家庭。训的方法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

如礼。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好学,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二是训营规:点名、演操、站墙子、巡更、放哨,都是一个团队所必需的基本组织纪律。

练,一是练技艺,包括打抢、跑步、抢旗、跳坑、拳棒刀叉等基本技能;二是练阵法,

包括所谓的鸳鸯阵、三才阵、一字阵、四面相应阵等团队合作技能。

一言以蔽之,训是思想教育,练是技能训练。这样,人才就在这里悄然变化。

曾国藩在长达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有七年时间是虚悬客寄,只有一个空头侍郎名号的帮办团练大臣而无地方实职。然而,为什么罗泽南、胡林翼等当世大才愿意听其指挥?为什么许多知县放弃现官不做,随其出征?为什么各地富豪纷纷捐款?为什么屡战屡败军心不散?为什么很多翰林放弃京官不做、新科进士不愿留京,乐于跑到前线军中效劳?为什么许多文人学者(包括西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内)都争相来到曾氏幕府?

答案尽在曾国藩“成风俗”、“成偶像”、“成团队”这“三成”中。

本文来源:报业网

(责任编辑:宋伟杰)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禁大言以务实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无好小利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双峰县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字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素有湘军之父之称。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览一之修身 曾国藩他克已唯严,少年便立下远大志向,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当然他依然奉行自己所“忍”以自勉,他曾夜读《荀子》三篇,四时即醒,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生有乐处终生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生忧以终生。”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考试答案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94分 ? ? 1.“浑”不是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浑”一定要建立在()的基础之上。(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重 o B.明 o C.耐 o D.慎 ? 2.“强”多包含的含义是刚强和()。(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倔强 o B.强壮 o C.强迫 o D.悍强 ? 3.():品德的修为、修养。(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立德 o B.立言 o C.立功 o D.立行 ? 4.曾国藩讲“做官”以()为第一要务。(单选题5分)得分:5分o A.清贫 o B.升迁

o C.耐烦 o D.隐忍 ? 5.曾国藩认为办事以()为第一要义。(单选题5分)得分:5分o A.重 o B.明 o C.慎 o D.强 ? 6.曾国藩认为“明”有()和()两种。(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高明 o B.精明 o C.严明 o D.英明 ?7.曾国藩说“重”,包括的含义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稳重 o B.厚重 o C.庄重 o D.负重 ?8.在西方文化里,作为一个领导人,讲究的形象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个性 o B.平等

o C.自由 o D.活力 ?9.曾国藩曾经给李鸿章写信,说要带好淮军,有两条准则,分别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忍辱耐烦 o B.打理关系 o C.贵得人和 o D.天时地利 ?10.中国人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立德 o B.立言 o C.立功 o D.立行 ?11.“耐”所包含的内容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耐得住烦躁 o B.控制住情绪 o C.守得住清贫 o D.调整好心态 ?12.曾国藩论“重”,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多选题3分)得分:0分 o A.阅历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我心目中的曾国藩

我心目中的xx 我觉得在近代中国史中,曾国藩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也是我敬佩的人之一。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臣子,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是一位身教言传的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曾国藩真的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虽然平天下不是十分成功,但他真的做出一番事业,使人佩服。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好臣子。虽然在当时清朝已经走向衰弱,但作为传统中国文人,考科举,出仕做官是光宗耀祖的壮举。曾国藩也是其中的一人。因为受其老师穆彰阿大的关系,曾国藩步步高升,但是这也离不开曾国藩自己的实力,与当时的时势。当时清朝已经没什么能人志士,而曾国藩刚好遇上能一展身手的好时机,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英勇的打败洪秀全的军队,曾国藩威震天下,功高盖主。当时有很多人劝说他黄袍加身,但他坚持着“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清朝尽忠职守。曾国藩不仅是一名好臣子,还是一个洞察时势的聪明人。若然他真的自立为王,在当时那个外忧内患的时代,他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他的政权也不会长久,也容易留下骂名,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做好本分,还能流芳百世。 曾国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曾国藩虽然久经官场,圆润却不圆滑,缜密而没有心机;虽然位高权重,却没有失去一刻天真细腻,朴实向善的心。他一生酷爱读书写字,但因为平日政务繁忙,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著书立说,所以他经常利用生活的间隙写日记,写家书,练书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做人体会都倾情记录,传于后人。作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能关注文学真的不容易,他还能如此的用心经营文学,真的使人钦佩。 曾国藩还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他因为当官没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又不能定期省亲,内心一直很愧疚,他就让自己的弟弟帮自己尽孝。因为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家族的人都恪守孝道,孝顺父母。曾国藩不要子女声名显赫,只要读书识字,做个明理的君子就可以了。不得不说,曾国藩真是高瞻远瞩,宦海浮沉,风云变化,伴君如伴虎,做官的辛酸曾国藩是领悟够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在宦海中沉沉浮浮,而更希望他们能够学识渊博,这能硕不是用心良苦吗?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 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 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

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所谓的“立功”,就是 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100分答案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测试成绩:1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什么√ A浪费 B不知 C余财 D郁气 正确答案: C 2. 曾国藩与同僚的相处之道是√ A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B互相倾轧,互相排挤 C表面修好,笑里藏刀 D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正确答案: A 3. 曾国藩所认为的用人者应把握好的三大手段,不包括√ A严厉治理属下 B注重与人才情感的交流 C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D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正确答案: A 4.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句话中“曾文正”是指√ A曾国藩 B曾宪梓 C曾巩 D曾麟书

正确答案: A 5. 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所谓的三不朽√ A立财 B立德 C立功 D立言 正确答案: A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A倔强 B进取 C有恒 D狂妄 正确答案: D 7. 曾国藩告诫家人√ A多干预地方公事 B仗势欺人 C多多存钱 D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正确答案: D 8.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经常讲的领导用人的三大手段√ A情感 B宽容 C利益 D约束 正确答案: B 9. 曾国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A淡泊明志

B破釜沉舟 C卧薪尝胆 D忘其小丧而志其大得 正确答案: D 10. 曾国藩观人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哪一方面着手√ A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B研周易,观面相 C观其所好,察其所安 D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正确答案: A 1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出的人才四个标准的内容√ A有治民之才 B名利不要太强 C能吃苦,不怕死 D头脑清晰,做事冷静 正确答案: D 12. 在军事上,事业尚未成功时的曾国藩在军事上的准备是√ A加入官军 B收编太平军 C打造湘军 D纠集流氓 正确答案: C 13.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到的应对挫折的三个方略√ A把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个性的机会 B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C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50附录9: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 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 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 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说:“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五百年来,能够以书生而克平乱世,戎马悾偬间亦为学不倦,并把学问事业均磨炼成功之人可谓极少,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其文治武功、传奇一生始终众说纷纭,而他本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显赫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很多人都想从曾国藩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致,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缀。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 那么,曾国藩最为成功的修身方法有哪些呢?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他

著名的“修身十二法”,或者对你有所启迪。 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 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 每天仔细读史十页。 六、说活谨慎。 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一代名臣,生前所获荣誉无数,身后也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如**、张瑞敏。我这段时间读曾国藩传,对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甚为感慨。他的很多智慧在现代的管理工作中还非常的实用,在此归纳了8点与大家分享。 1.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 曾国藩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外表厚道,内心精明,他的这种性格被下属形容为:“显菩萨心肠,用霹雳手段。”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朴拙之人而讲权术”,在管理工作中不要事事都表现的精明能干,该装傻的时候就要装傻,但不能真傻,把精明写在脸上的管理者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戴尔在开办公司的前期由于自己外表比较严厉精明,让大家有了一种距离感而造成员工离职率增加。当戴尔了解到原因以后专门为自己的形象开了一个检讨大会,通过

这次大会提高了大家的士气降低了离职率。所以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对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日日学习,天天进步 曾国藩的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家训中申明了这一点,要求子孙要日日读书。日读也是他小的时候留下来的良好习惯,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他的父亲知道了没有责罚他但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把这部二十三史扎扎实实地把它读完,曾国藩为感恩父亲的支持,特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这一年曾国藩勤奋攻读,读完了二十三史,而且把每日读十页书的习惯保留下来。而且他在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应用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有用就不去读书,你都不去读书那读书肯定没有用,读一本书没有用读多了自然就有用了。

3.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明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做什么事情要事出有因、事出有名才会顺理成章。如果你要处罚一个员工,首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处罚他,要事先让他知道有这个制度,如果没有制度或者大家都不了解这个制度,即使罚了也达不到处罚的效果,因为言不顺。要想打到竞争对手就要树个旗子,华为的旗子是做强民族企业,万科的旗子是做最受尊敬的企业。很多企业的使命就是这家企业的旗子,就是在让名正。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首先发布了《讨粤匪檄》。向这种公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但它的杀伤力却不可小视,因为名正了才能言顺,言顺则能事成。 4.会做秀 做秀是一种艺术,秀做好了就会让管理得心应手,对提高管理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曾国藩有三次秀做的非常成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大纲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有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

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注?常人做不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而这个方法却是训练“应事时专一不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开卷有益”则是在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以后的事。

对曾国藩家书的评价.doc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