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学概述

近代物理学概述
近代物理学概述

近代物理学概述

目前物理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物理学,一类是量子物理学,也就是现在我所要论述的近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主要以牛顿力学为中心,阐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可以这么说,牛顿支撑起了整个经典物理学。而近代物理学是与量子论学为中心的,它揭示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在微观高速的世界里,已诞生了以量子论为基础的量子物理学。

近代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而量子论的发展又是从光开始的。对光的研究,在我国古代就已有记载,那些主要是几何光学的内容。而近代物理学则更多的是研究物理光学,即研究关的本质问题。对于光的本质问题,近代早期有两种学说,一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理由是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即光是由一些个小粒子组成的,当这些小粒子射到介质上时会发生反弹,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反射现象。而折射现象则是由于组成光的这些粒子射到介质上后,因受到不同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从面而改变了其运动轨迹,这就是牛顿的微粒说。另一种说法则是惠更斯的波动说。当时惠更斯提出光是一种波,但他无法证明他的结论。当时,整个物理学界就掀起了一股研究光的本质的热潮,并产生了这两种学说,因为当时牛顿在物理学界中的威望,微粒说一直占上风。

在扬氏双缝干涉实验出现以后,牛顿的微粒说就慢慢地站不住脚了,波动说正式上台。光的干涉现象已足以证明光是一种波。

后来数学家泊松为了推翻惠更斯的波动说,在实验室用数学方法做了精确的计算与研究。但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亮斑,于是他认为

之际,科学家们便怀疑这个亮斑正是由于光的衍射产生的,于是又做了许多精确的实验,终于证明些亮斑确实为光的衍射所产生。本来想要推翻波动说的泊松,却无意中再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后来为了记念这件有趣的事,这个亮斑被人们称为泊松亮斑。

有了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说已完全确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光是一种波,而且是一种电磁波,并列出了电磁波谱,有了电磁波谙,电磁泊家族又变得更为完善了。

就在波动说已稳定确立并被普遍接受的时候,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当光打到某金属上的时候,如果光的濒率达到了该金属的固有频率,就会打出光电子。而且打出光电子的速率是相当快的。几乎是瞬时的,大约为109 s,但如果光的频率没有达到该金属的固有频率,不管怎样加强光的强度或是光照时间,都不会打出光电子,这与光是一种波就出现了矛盾,光电效应的出现又再一次地动摇了波动说。

在此之前,普朗克对电磁波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和计算,他发现,只有把电磁波看成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都是一份能量,他把这样一份一份的能量叫作能量子,简称量子,量子的概念于是由此而生。对于光电效应,爱因斯坦也作出了相似的解释。他认为,光的发射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都是一份能量,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而光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光子组成的。这又重振了早期的微粒说,但爱因斯坦所说的粒子与牛顿所说的粒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的东西,牛顿所说的粒子是实实在在的,像质子,中子这样的实物粒子,而爱因斯坦所说的这种粒子是一种量子,是一份能量的体现。

光子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当光子打到金属上的时候,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如果自由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达到了他逃逸金属所需的最大能量后,他将被打出,成为一个光电子。因为每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而不能积累几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效应的产生只与光的频率有关,即与光的能量有关,而与光的强度与光照时间是无关的。

在此之后,人们对光就产生了疑惑,光电效应是事实,但光的干涉与衍射也不假啊,人们又开始思考了,光到底是什么呢?现代物理学对比提出了总结,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证明,光其实是一种概率波,这里就不多论述。

对光的本质问题研究已告一段落,人们又继续探究光的产生问题,光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许从原子讲起,对原子的研究也是从近代开始的。早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产生了三种说法。一是汤姆生的枣糕形结构,他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的球体,电子就像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上,形似枣糕,故称枣糕形。第二种说法就是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卢瑟福在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发现

大部分α粒子都直线穿过原子,只有少数α粒子改变运动轨迹或被弹回。这就说明原子并不是实心的,而是非常空的,因此,他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核式结构认为原子并不是实心的,而是非常空的。原子的打大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核上,这个核就是原子核。而电子在原子核外面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转,而这种运转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的库仑力提供的,这种解释似乎已接近完美,但是还是有他的破绽。在经典力学中,这种圆周运动无疑相当完美,但它却恰好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发生了冲突。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周围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周围会产生电场。而当电子绕原子核做高速运转的时候,电子的电场在不断变化,故其周围会产生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这样依次下去,就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是携带者能量的,当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的时候,就必定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向外辐射电磁波就相当于向外辐射能量,这样就必定会导致电子能的损耗。由此得出结论,电子的能量将越来越小,轨道将越来越低,最后会落在原子核上,与原子核粘在一起,即镶嵌在原子核上,这又形成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形结构。显然这与事实相违背。因此核式结构又站不住脚了。对此,物理学家玻尔又提出了新的理论。他对这种现象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运转并不是像卢瑟福所说的那样单纯的受到库仑力而发生的圆周运动。他提出,电子的轨道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特定的轨道,每个轨道都对应一个能级,电子只

能从一个轨道跑到另一个轨道,而不能在轨道之间运行,即电子只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在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吸收。

玻尔理论解决了核式结构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产生的矛盾,也很好的描述了原子的结构,但它仍然应用了大量的经典物理学中的理论,没有全部量子化,现代物理学以玻尔理论为基础,加以量子化,并提出了光的产生过程,其实电子的轨道是分立的,是一层一层的,而不是连续的,电子只能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外一个轨道。跃迁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与吸收,而这些能量的释放与吸收是以光子的形式来体现的,原子有很多能级,位于高能级的电子会自发地想低能级跃迁,中间的能量将以光子的形成释放出去。很多光子被释放出来就形成了光。我们都知道,光有不同的颜色,分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光的颜色的不同其实是代表了光的频率不同,不同频率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在这七种色光中,红光的频率最小,按顺序依次递增,紫光的频率最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原子有很多不同的能级,处于高能级的的原子会自发地向处于低能级的不同轨道跃迁。这种跃迁会形成不同的能级差。根据光子能量的表达式:E=h v就可以知道,能级差(△E)不一样,所对应光子的频率(v)也不一样,故在原子跃迁的时候,会形成不同颜色的光。当然,原子能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也能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但前者是自发的,后者是需要能量的。要想使处于

低能级的电子向高能级跃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碰撞,把能量传递给电子,使电子向高能级跃迁。碰撞法的特点是:只要能量超过了到上一能级的能级差,就能发生跃迁。吸收光子法是指处于基态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向高能级跃迁。这种跃迁不像碰撞那样,只要超过到上一级的能级差就能发生跃迁。而是表现得更为苛刻,只有当光子的能量刚好与该能级差相等时,才能被吸收,从而发生跃迁。就这样,处于基态的原子不断吸收光子向激发态跃迁,而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不断地向基态跃迁,从而产生了光。

在原子跃迁产生光这种学说出现之后,光子说已经很完善了,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却又是不可掩盖的事实,光的确具有波动性啊。但光子说又明确指出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啊,是一份能量的体现啊,这又如何来解释它的波动性呢?对此,德布罗意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波动性,大到恒星、行星,小到质子、中子、电子,他们都具有波动性,

h。h是普朗克其波长与各自的动量有关,简单表达式为:λ=

p

常量,p是物体的动量,从式中可以看出,物质波的波动只与物体的动量有关,即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因为宏观物质的质量较大,故其物质波的波长很小,表现出来的波动性就不明显,不易察觉,就连质子,中子等微小的粒子的波动性都很不明显。但后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电子的衍射实验,发现电子在运动时确实会发生衍射现象,这使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得到了证实,从而被人们普遍接受。

近代物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核物理。核物理主要是围绕着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发展的。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即:E=m2c,E代表的是能量,m代表的是质量,c代表的是光速。从式中可以看出,2c是一个常数,因此能量(E)与质量(m)其实就成一个简单的正比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它们是不分家的。能量与质量是以各自的形式存在,即能量是质量的不同存在形式,质量也是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在核物理出现之前,人们总停留在研究核外电子的变化。核外电子会发生变化,那么原子核又有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核物理中研究的——原子核内部的变化。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且中子的质量要比质子的质量稍大一点点,就刚好大一个电子左右的质量。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样一种巧合,后来研究发现,其实中子是由一个中子核电子组成的,由于质子与电子带有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的电荷,故中子不带电。这可以由原子核的β衰变来证实。衰变是原子核的一种天然放射现象,主要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这三种衰变分别

),α射放出α粒子、β粒子和γ粒子。α粒子是氦原子核(He

4

2

线的穿透力很弱,通常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但它的电离能力很强。β粒子是指电子,而β射线是指高速运动着的电子束,由于其速度很快,接近光速,所以它的穿透能力是很强的。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很小,故其频率很大,能量很高,是所射

线中穿透能力最强的,通常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原子核的衰变,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α衰变,一种是β衰变。α衰变中原子核放出α粒子,β衰变中,原子核中一个中子解体,变成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也就是β粒子,伴随着原子核的衰变,由于能量与质量的转化关系,通常会放出γ射线,也称为γ光子。

现在来讨论质量亏损的问题。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其质量会发生变化,一般会减少。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减少质量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质量亏损。为什么会发生质量亏损呢?经过研究,对于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组成它们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存在着微小的差别,其中组成铁(Fe)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最小,在元素周期表中,以Fe为基准,排在Fe前面的无素的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质量都比Fe大,并且离Fe越远的元素,其质子与中子的质量越大,向铁(Fe)靠近呈递减趋势,比铁(Fe)大的元素亦然。比铁(Fe)原子序数大的我们称之为重核,反之为轻核。重核分裂变成轻核称为裂变,轻核聚集为重核称为聚变。当一个重核发生裂变变成轻核时,由于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减少了,所以就有了质量亏损,这些亏损的质量就转化为了能量,原子弹就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同样的,当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时,也存在着质量亏损,且质量亏损较裂变厉害。因此,聚变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多,这也是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大的根本原因。聚变放出的能量虽多,但不好控制,现在人

类能使用的核能都是通过裂变产生的。聚变可控制是人类的梦想,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能源前景,因为海洋中含有较多的H 的同位素,即聚变的原料。如果聚变可控的话,人类就将不用为能源发愁了,因为利用聚变的话,1L海水聚变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所放放出的能量,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开发新能源的一条光明道路。

核物理使人类制造出了两种可使人类灭亡的可怕武器,它们就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与氢弹的理论基础都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这两种武器的出现也证明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正确性。原子弹是利用裂变反应来实现的,它的材料一般是铀,它的引爆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首先,用一个快中子去轰击铀核,被轰击的铀核发生裂变又会产生两到三个快中子,这些中子又继续轰击别的铀核,使其它铀核发生裂变,又放出中子,依次下去,最后铀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发生爆炸。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是很吓人的,瞬间就能使一座漂亮的城市变成。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就是见证。氢弹是利用聚变反应来实现的。聚变反应不像裂变反应那样,用中子去轰击原子核。而是需要使两个氢原子核聚在一起,也就是要使两核靠得非常近。由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给氢原子核提供足够的能量,这种量一般通过加热得到。在聚变反应中,里面的温度至少要达到几百万摄氏度,聚变一旦发生,就无法控制,能量瞬间释放。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要大得多,大约是原

子弹的3到4倍。在这里,其实很多人就会认为,氢弹比原子弹厉害。其实这个观点是有一点问题的。在瞬间的杀伤力来说,氢弹确实要比原子弹强,但从长远来看,原子弹的危害性却远要比氢弹大。氢弹只是一种裂性炸弹,在炸玩就什么都消失了。但原子弹是不同的,原子弹的原料是铀,铀是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铀仍然具有放射性,而且铀的半衰期还很长,这就意味着在原子弹爆炸后的地方,很长时间都要受到放射,因为铀的放射具有半衰期的特征,所以放射永不停息,在放射区,生物是无法生存的,将成为一片荒野,草木不生。所以说长久看来原子弹是危害性更大的。因此,为了人类的继续发展,核战争是来不得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科学家们已经完全接受并习惯用量子论来解决问题,量子论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在现代物理学中,还有两位伟大和科学家的理论,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宇宙大爆炸论和时空论,也就是谈到宇宙的产生问题和时空逆转问题。具体都在《相对论》和《时间简史》中。

全文完

叶子著

物理专业导论论文

通过对物理专业导论的学习,我对物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在高中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对物理学的理解与体会。 物理学导论这门课程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更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经过了2000年,如今物理学的发展日臻完美,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物理学给世界、给全人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去铭记。 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再到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 。至此经典力学的体系似乎已经完美了。但1905年的奇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波尔,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建立量子力学,指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使得力学朝向另一个高度发展。 从库仑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到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再到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针发生偏转(电流的磁效应)再到伟大的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最后由麦克斯韦问鼎电磁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如石教授说的那样)像诗一样美丽! 关于光学和原子物理,20世纪更是擦出了惊天大火花,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的说法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支持牛顿主张的微粒说,有人相信惠更斯的波动说,群雄争霸中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诞生!它开启了物理学领域的新纪元。原子的结构也被历代争论不休,从汤姆孙的西瓜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式。当经典的原子理论站不住脚的时候,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也直接催生了量子学派 物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但这决不是意味着物理学与社会无关,恰恰相反,物理学或者说纯科学的发展正是人类社会由落后走向先进的最根本原因!正如石老师在课上谈到的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说的,“……我常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

大学物理近代物理学基础公式大全

一. 狭 义相对论 1.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原理 2. 时空坐标变换 3. 45(1(2)0 m m γ= v = (3)0 E E γ= v =(4) 2222 C C C C v Pv Pv Pv P E E E E ==== 二. 量子光学基础 1. 热辐射 ① 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辐射都能完全吸收的物体。 吸收比:(T)1B αλ、= 反射比:(T)0B γλ、= ② 基尔霍夫定律(记牢) ③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vt x C v = β

B B e e :单色辐射出射度 B E :辐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辐射的能量 ④ 唯恩位移定律 m T b λ?= ⑤ 普朗克假设 h εν= 2. 光电效应 (1) 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 a 、n I ∝光 b 、 0 00a a a a e U ek eU e U ek eU e U ek eU e U ek eU νννν----==== (23、 4 三. 1 ② 三条基本假设 定态,,n m n m h E E h E E νν=-=- ③ 两条基本公式 2210.529o n r n r n A == 12213.6n E E eV n n -== 2. 德布罗意波 20,0.51E mc h E MeV ν=== 22 mc mc h h νν== 电子波波长:

h mv λ= 微观粒子的波长: h h mv mv λλ= === 3. 测不准关系 x x P ???≥h 为什么有?会应用解题。 4.波函数 ① 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例1① ② 例2.① ② 例3.π 例4 例5,,设 S 系中粒子例6 例7. 例8. 例9. 例10. 从钠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是2.3eV ,①用680nm λ=的橙光照射,能否产生光电效应?②用400nm λ=的紫光照射,情况如何?若能产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动能为多大?③对于紫光遏止电压为多大?④Na 的截止波长为多大? 例11. 戴维森革末实验中,已知电子束的动能310k E MeV =,求①电子波的波长;②若电子束通过0.5a mm =的小孔,电子的束状特性是否会被衍射破坏?为什么? 例12. 试计算处于第三激发态的氢原子的电离能及运动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例13.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12.5eV 的能量后,①所能达到的最高能态;②在该能态上氢原子的电离能?电子的轨道半径?③与该能态对应的极限波长以及从该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能辐射的光波波长?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得抽象和概括 1 咨询题得提出 抽象和概括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许多物理咨询题得提出、物理概念得产生、物理规律得建立、物理理论得形成基本上抽象和概括得结果.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得形成进展、完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本文从抽象和概括得概念、作用和局限性等几方面做了详细得阐述. 2 抽象和概括得概念 抽象和概括是物理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得一种,“物理抽象是在观看、实验得基础上,通过物理概念、物理推断和物理推理得形式,对已获得得物理事实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得对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得本质和规律得认识.”[1]所谓概括,确实是在抽象得基础上,把所有反映物理事物本质得属性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关于物理事物整体得和一般得认识,进而把这种一般得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得共同性和一般性. 抽象性与概括性得统一,是物理抽象思维得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规律. 3 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中得作用 物理学中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内在本质,从而把实际得物质模型化,把复杂得物理咨询题简单化,把具体得物理咨询题理想化,这种简化得过程从思维学得角度上来讲,确实是抽象思维得过程. 31 提炼物理模型论文联盟 “物理模型是依照研究咨询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得抽象,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得抽象方法之一,它关于差不多规律和差不多理论得建立起着不可替代得作用.WcOm在物理学中,物理模型要紧分三种类型:“客体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客体模型是客观存在得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得物理模型.例如在研究力学中物体得运动时得质点模型.电学中得点电荷、光学中得点光源、弹簧振子、刚体等等,基本上客体模型.条件模型是客观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制约物体运动得条件进行取舍,抓住决定条件,忽略次要条件,如此建立起来得理想化条件确实是条件模型.如在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摩擦力f与合力f相比非常小,那个平面称为光滑平面,“光滑平面”确实是条件模型.另外在物理学中得细绳、轻质细杆、稳定电源等等基本上条件模型.过程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得运动过程及限制这些过程得条件进行抽象,形成“过程模型”.例如研究地面附近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得物体视为“质点”,从静止开始下落得过程中,忽略空气得阻力、浮力、风力、风向等作用,只受到恒定得重力作用,质点在如此理想化条件下运动得过程确实是“自由落体运动”.这确实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热学中,准静态过程也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物理学中理想化条件下得过程模型非常多,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 在物理学中,正是从实际物体、物理过程、条件中抽象和概括出这些物理模型,才使人们对物质世界得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想真理逼近,推动着物理学得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得建立,正是物理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展得重要标志之一. 32 总结物理概念、定律 物理概念、定律是物理学得理论基础,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定律.例如:力得概念是通过抽象和概括一类事物得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得,如:人推车,马拉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简谐振动得规律则是在研究单摆和弹簧振子这些理想模型得运动时概括出来得.可见,物理学中得许多概念、定律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加工,在实验得基础上概括出来得. 33 用抽象和概括得方法学习物理学

物理学导论3-热学领域物理学家

热学领域物理学家简介 马略特 马略特法国物理学家,法国实验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马略特的生平事迹传下来的很少,即便出生年也不是准确的。一般认为他生于1620年,起初的职业是法国第戎的一个天主教堂的牧师。1666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成立时,马略特是首批20名院士之一。1667年他出版了一本植物学方面的著作;1673年发表了关于物体碰撞性质的著作;1676年在《关于空气性质的实验》的论文中,宣布发现了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关系的规律。虽然比玻意耳提出的晚了14年,但他是完全独立地发现的,且明确地指出了“温度不变”的条件,他比玻意耳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定律的重要性,现在人们称这个定律为“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马略特一生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他善于用实验证实和发展那个时代重大的科学成果,虽然新的发现不多,却仍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华伦海特 华伦海特(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 1686-1736),荷兰物理学家。 华伦海特1686年出生在德国一个商人家庭。15岁时他的父母意外去世了,他被送到阿姆斯特丹接受商业教育,在那里学习到科学仪器的制作,对物理学很有兴趣。1707年他先后前往柏林、莱比锡等地,通过参观别的学者以及工匠的操作,学到了不少技术。1708年华伦海特在哥本哈根遇到了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看到了罗默制作的有两个固定刻度的温度计。1715年华伦海特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合作制成测定大海经度的时钟。1724年华伦海特正式确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温标。同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华伦海特在物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华氏温标。18世纪初,人们开始了解到物质的某些物理状态能够保持温度不变,因而可用来作为温度计的固定点。1703年丹麦的罗默制作了有两个固定点的液体温度计。他选水的沸点(通常大气压下)温度为60度、自己居住城市的冬季最低温度为0度。在罗默工作的启发下,华伦海特于1724年提出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温标。他将水银温度计放入由冰、水以及氯化铵所混合而成的盐水中,这样的盐水可以将温度自动维持较长的时间不变,华伦海特将此温度计量得的刻度定为0℉(华氏度);第二个刻度是32℉,为将温度计放入恰好有冰形成于表面的水中所量得的刻度;第三个刻度为96℉,为人体通常的温度。华伦海特指出,使用这种刻度标度,水银约在600℉时沸腾。之后,其他科学家作了一些修改,规定水的沸点温度为180℉,并据此将人体的正常体温修正成了98.6℉,而不是原来的96℉。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华氏温标。 与摄氏温标相比,华氏温标的1℉要比摄氏温标的1℃小,当都精确到整数时,华氏温标比摄氏温标准确。另外,华氏温标的温度0℉比摄氏温标的温度0℃要低,在表达常用温度时,通常可以避免使用负数,因此在华氏温度曾经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中。 此外,华伦海特发明了净化水银的方法,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在温度计中普遍使用水银的主张,他自己就制作过水银和酒精两种温度计。华伦海特还发现了水的沸随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应用这一规律成功研制沸点测高计。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篇一: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

体育概论 复习思考题(五)

体育概论复习思考题(五) 第五章体育科学 一、概念题 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二、判断题 体育科学可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等3大类。() 体育科学属于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领域的综合性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 体育生物学科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 心理学任务是揭示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社会学科主要包括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和体育社会学等学科。() 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动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实践活动是体育科学的源泉,是检验体育科学的唯一标准。() 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过程中人体内外环境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各种因素,因此内容非常丰富。()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体育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对象),后者是研究主体的认识。() 近代体育科学形成根据体育教育实践的需要,从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发端的。() 三、填空题 体育科学可分为体育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等3大类。 体育科学属于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领域的性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体育生物学科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力学等学科。心理学任务是揭示、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社会学科主要包括体育哲学、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和体育社会学等学科。 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动体育的发展。 体育实践活动是体育科学的源泉,是体育科学的唯一标准。 体育科学的研究是运动过程中人体内外环境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各种因素,因此内容非常丰富。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体育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对象),后者是研究主体的认识。 近代体育科学形成根据体育实践的需要,从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发端的。 四、选择题 体育科学可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等3大类。 体育科学属于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领域的综合性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1)哲学(2)文化(3)经济(4)社会 体育生物学科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尔的能量均分理论”而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的尺缩、钟慢的结论,完美地解释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并彻底否认以太的存在。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造了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 另一方面,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首次提出物理量的不连续性。1905年,爱因斯坦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了光电

近代物理概论

1、什么是量子物理学? 量子物理学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原子层次的物质理论:量子力学,正是它我们才能理解和操纵物质世界;另一个是量子场论,它在科学中起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作用。 2、什么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3、经典物理在原子光谱面前是怎样失效的? 为了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必须研究氢原子的结构,如果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出发,那么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电子的旋转将引起电磁辐射。因此,电子的轨道半径会越来越小,最后掉入核里,正负电荷中和,原子发生坍缩,可以证明在这一过程中,电子的旋转频率不断增加,辐射的波长也相应地连续改变,那么原子光谱应是连续谱。可是实验现象却不是这样,经典物理在原子光谱面前失效了。 4、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玻尔提出了哪三条基本假设? 1). 定态假设: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只在某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虽然有加速度,但不向外辐射能量,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定态,而每一个定态都与一定的能量相对应; 2). 频率条件:电子并不永远处于一个轨道上,当它吸收或放出能量时,会在不同轨道间发生跃迁,跃迁前后的能量差满足频率法则; 3). 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电子处于上述定态时,角动量L=mvr是量子化的. 什么是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 5、光电效应具有哪些实验规律? 1).每一种金属在产生光电效应时都存在一极限频率(或称截止频率),即照射光的频率不能低于某一临界值。相应的波长被称做极限波长(或称红限波长)。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多强的光都无法使电子逸出。 2).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速度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 3).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实验发现,即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响应时间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1ns)。 4). 入射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流的强弱,即只影响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在光颜色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即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一定时间内发射的电子数目越多。 6、什么是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波函数模的平方代表某时刻t在空间某点(x,y,z)附近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即|?| 2 代表概率密度。 7、什么是德布罗意波统计解释? 1. 从粒子的观点看,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子不均匀地射向照相底片各处形成的,有些地方电子密集,有些地方电子稀疏,表示电子射到各处的概率是不同的,电子密集的地方概率大,电子稀疏的地方概率小。 2. 从波动的观点来看,电子密集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大,电子稀疏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小,所以,某处附近电子出现的概率就反映了在该处德布罗意波的强

物理学概论习题答案(1)

第二章习题答案 1.什么情况下你可将物体视为质点?从“质点模型”你能获得一种研讨问题的什么方法? 解:质点是指只有质量而无大小、形状的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忽略,从而可以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点”,但考察地球自转问题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一个“质点”了。 从方法论上叫做建立模型,简称建模,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哲学上说叫抓主要矛盾。 3.你能表明描写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物理含义及单位吗? 解:位矢物理含义:由坐标原点向质点所在位置画一个有向线段r 来表示质 点所在的位置, 这个有向线段称为位矢。单位是米,符号m 。 位移的物理含义:由t 时刻质点位置指向t t ?+时刻质点位置的一个矢量。单位是米,符号m 。 速度的物理含义:无限小位移r d 和经历此小位移的无限小时间t d 的比值, 称为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 加速度的物理含义:无限小速度变化量v d 与对应的无限小时间t d 的比值, 称为瞬时加速度,简称加速度。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 2s m 。 4. 知道了在平面上运动质点在s 21=t 时刻的坐标为(3m ,8m),在4s 2=t 时刻的坐标为(7m ,14m),试分别确定在2,4秒时的位矢和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及平均速度。 解:对于平面运动,位置矢量表达式为)(m j y i x r += s 21=t 时,位矢为)(831m j i r +=。 4s 2=t 时,位矢为)(1472m j i r +=。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648)-14(3)-7(12m j i j i r r r +=+=-=? 平均速度)(m/s 322 464j i j i t r v +=-+=??=

2019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

1.形成地堑的断层组合一般是(A)。(1.0分) A.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之间的地块下降 B.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之间的地块上升 C.由许多产状大体一致的正断层沿着同一方向呈阶梯状下滑 D.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层各自的上盘相对上升 2.下列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C)。(1.0分)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3.3.金刚石和石墨属于(A)现象。(1.0分) A.同质多象 B.类质同象 C.同质类象 D.类象同质 4.4.一种角砾岩碎块岩石为非海相成因,其组成为碎屑物质的沉积岩石,且与周围母岩性质相同。这样碎石是(A)。(1.0分) A.角砾岩 B.砾岩 C.浊积岩 D.生物碎屑岩 5.5.黄土是(A)。(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6.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B)。(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7.7.下列哪一类岩石属于动力变质岩(C)。(1.0分) A.片岩 B.片麻岩 C.糜棱岩 D.大理岩 8.8.恐龙的灭绝发生于哪个时代(C)。(1.0分) A.奥陶纪 B.第三纪 C.白垩纪 D.寒武纪 9.9.某矿物颜色为淡黄色,硬度大,条痕为绿黑色,该矿物为(B)。(1.0分) A.黄铜矿 B.黄铁矿 C.自然金 D.雌黄 10. 10.矽卡岩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A)。(1.0分) A.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1.11.哪种搬运作用方式一般不会使碎屑颗粒的形态和大小发生变化(A)。(1.0分)A.载移 B.跃移 C.推移 D.悬移 12.12.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C)的分界面。(1.0分) A.地壳与地幔 B.上地幔与下地幔 C.地幔与地核 D.以上都不对 13.13.石英在磨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C)。(1.0分) A.5 B.6 C.7 D.8 14.14.绝大多数地震是由(B)引发的。(1.0分) A.蓄水等人为因素 B.地壳运动 C.大滑坡和大雪崩 D.火山爆发 15.15.能指示沉积岩顶底面的沉积构造是(A)。(1.0分) A.水平层理 B.缝合线 C.泥裂 D.结核 16.16.如果岩石中含有(C),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7.17.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岩石中哪种岩石最易发生化学风化作用(A)。(1.0分) A.玄武岩 B.泥岩 C.砂岩 D.花岗岩

物理学导论试题及课后答案

21.(本题5分)(1652) 假想从无限远处陆续移来微量电荷使一半径为R 的导体球带电. (1) 当球上已带有电荷q 时,再将一个电荷元d q 从无限远处移到球上的过程中,外力作多少功 (2) 使球上电荷从零开始增加到Q 的过程中,外力共作多少功 22.(本题5分)(2654) 如图所示,有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载流导线.它们的直径为a ,反向流过相同大小的电流I ,电流在导线内均匀分布.试在图示的坐标系中求出x 轴上两导线之间区域]2 5 , 21[a a 内磁感强度的分布. 23.(本题5分)(2303) 图示相距为a 通电流为I 1和I 2的两根无限长平行载流直导线. (1) 写出电流元11d l I 对电流元22d l I 的作用力 的数学表式; (2) 推出载流导线单位长度上所受力的公式. 24.(本题10分)(2150) 如图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他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r 1、r 2.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t I I sin 0 ,其中I 0和为常数,t 为时间.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22.(本题5分)(2442) 将细导线弯成边长d =10 cm 的正六边形,若沿导线流过电流强度为I =25 A 的电流,求六边形中心点的磁感强度B .(0 =4×10-7 N ·A -2 ) 23.(本题5分)(2548) 在氢原子中,电子沿着某一圆轨道绕核运动.求 等效圆电流的磁矩m p 与电子轨道运动的动量矩L 大 小之比,并指出m p 和L 方向间的关系. (电子电荷为e ,电子质量为m ) 24.(本题10分)(2737) 两根平行无限长直导线相距为d ,载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I ,电流变化率d I /d t I a a I x O 2a I I 2 1d l I 22d l I a 12r I I O x r 1 r 2 a b

近代物理学(近三年高考题)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 作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本考点的涉及面广,选项可能涉及近代物理学史,波尔模型,光电效应和原子核结构,而填空题可能涉及衰变、核反应方程的书写、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和最大初动能等,既是备考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门选项。 【考点pk 】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波粒二象性 【名师点睛】 1. 量子论: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νεh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3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即:νεh =. 其中是电磁波的频率,h 为普朗克恒量:h=6.63×10 -34 s J ? 2.黑体和黑体辐射:○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2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3.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发射出来的电子就叫光电子,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 秒。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 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考点二、原子结构 1. 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揭示出原子也有复杂的结构。汤姆生的原子模型: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实验结构图如下,实验现象:a.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b. 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c. 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几乎达到180°,即被反向弹回。结论→否定了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核式结构模型即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 波尔的原子机构模型:○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 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

物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

物理学概论新的心得体会 在高中时我就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高三时就卖了《普通物理学》,应为当时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都买了一些大学教材,如《普通生物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书。然而我发现《普物》比其他的都要难得太多(当时有许多符号都不知道),到了大学学了《高数》后才发现都是以高数为基础的各种公式的变形,要用到许多《高数》知识。 高考填志愿是我就填写了一些物理学专业,当时没有想过读师范专业,但前面几所学校都没上,最后还是读了师范专业,我想应该没有多大区别。 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 物理学分为:牛顿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

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分类。 物理学研究分为四个领域: 凝聚态物理 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 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与物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高能/粒子物理 粒子物理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元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高能物

近代物理学概述

近代物理学概述 目前物理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物理学,一类是量子物理学,也就是现在我所要论述的近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主要以牛顿力学为中心,阐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可以这么说,牛顿支撑起了整个经典物理学。而近代物理学是与量子论学为中心的,它揭示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在微观高速的世界里,已诞生了以量子论为基础的量子物理学。 近代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而量子论的发展又是从光开始的。对光的研究,在我国古代就已有记载,那些主要是几何光学的内容。而近代物理学则更多的是研究物理光学,即研究关的本质问题。对于光的本质问题,近代早期有两种学说,一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理由是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即光是由一些个小粒子组成的,当这些小粒子射到介质上时会发生反弹,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反射现象。而折射现象则是由于组成光的这些粒子射到介质上后,因受到不同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从面而改变了其运动轨迹,这就是牛顿的微粒说。另一种说法则是惠更斯的波动说。当时惠更斯提出光是一种波,但他无法证明他的结论。当时,整个物理学界就掀起了一股研究光的本质的热潮,并产生了这两种学说,因为当时牛顿在物理学界中的威望,微粒说一直占上风。 在扬氏双缝干涉实验出现以后,牛顿的微粒说就慢慢地站不住脚了,波动说正式上台。光的干涉现象已足以证明光是一种波。

后来数学家泊松为了推翻惠更斯的波动说,在实验室用数学方法做了精确的计算与研究。但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亮斑,于是他认为 之际,科学家们便怀疑这个亮斑正是由于光的衍射产生的,于是又做了许多精确的实验,终于证明些亮斑确实为光的衍射所产生。本来想要推翻波动说的泊松,却无意中再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后来为了记念这件有趣的事,这个亮斑被人们称为泊松亮斑。 有了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说已完全确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光是一种波,而且是一种电磁波,并列出了电磁波谱,有了电磁波谙,电磁泊家族又变得更为完善了。 就在波动说已稳定确立并被普遍接受的时候,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当光打到某金属上的时候,如果光的濒率达到了该金属的固有频率,就会打出光电子。而且打出光电子的速率是相当快的。几乎是瞬时的,大约为109 s,但如果光的频率没有达到该金属的固有频率,不管怎样加强光的强度或是光照时间,都不会打出光电子,这与光是一种波就出现了矛盾,光电效应的出现又再一次地动摇了波动说。 在此之前,普朗克对电磁波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和计算,他发现,只有把电磁波看成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都是一份能量,他把这样一份一份的能量叫作能量子,简称量子,量子的概念于是由此而生。对于光电效应,爱因斯坦也作出了相似的解释。他认为,光的发射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学常识

高中2017级高二物理一周一测(17) 近代物理常识 满 分:12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光电效应 1、概念:在光(电磁波)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逸出的 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被称之为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 ,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符号为W 0。 2、规律: 提出的“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光子的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为 。 ①截止频率:当入射光子的能量 逸出功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即:0____W hv ,也就是入射光子的频率必须满足v ≥ ,取等号时的______0=ν即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_________k m =E ,由此可知,对同一重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加而 ,随着入射光的强度的增加而 ,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的动能应分布在 范围内。 3、实验:装置如右图,其中 为阴极,光照条件下发出光电子; 为阳极,吸收光电子,进而在电路中形成 ,即电流表的示数。 ①当A 、K 未加电压时,电流表 示数; ②当加上如图所示 向电压时,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即 ;当电压进一步增大时,光电流 。 ③当加上相反方向的电压( 向电压)时,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达到某一个值时,光电流减小为0,这个反向电压U c 叫做 ,即使最有可能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刚好不能到达阳极的反向电压,则关于U c 的动能定理方程为 。 【练习1】某同学用同一装置在甲、乙、丙光三种光的照射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二、原子结构 1、物理学史: 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 基于 实验中出现的少数α粒子发生 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1913年把物理量取值分立(即量子化)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 。 2、波尔理论: ①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 ;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 ,其他较高的能量状态叫做 ; ②原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之间可以发生 ,当原子从高能级E m 向低能级E n 跃迁时 光子,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时 光子,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必须满足 。 ③原子对电子能量的吸收:动能 两个能级之差的电子能量能被吸收,吸收的数值是 ,剩余的能量电子带走。 ④原子电离:电离态——电子脱离原子时速度也为零的状态,此时“原子—电子”系统能量值为E ∞= ;要使处于量子数为n 的原子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是_____=-=?∞n E E E 。 【练习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现用能量介于10eV —12.9eV 范围内的光子去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射光中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子被吸收 B .照射光中有三种频率的光子被吸收 C .氢原子发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 D .氢原子发射出六种不同频率的光 【练习3】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 A .△n =1,13.22 e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