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菌种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感染。白念珠菌最为常见占75%以上,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1],主要是皮肤褶皱部位及口腔、阴道粘膜受累,表现为指(趾)间、肛周,腹股沟、口腔、阴道粘膜等处的皮损为红斑、糜烂面等炎性反应,可同时伴有内脏感染。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们于2011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76岁。其中,指(趾)间糜烂8例、念珠菌性间擦疹5例、念珠菌性甲沟炎2例、口腔念珠菌病1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7例、念珠菌性龟头炎3例。小儿以口腔念珠菌病为主,而念珠菌性阴道炎常见于成年女性。

1.2临床表现皮肤褶皱部位(指、趾间、腋窝、肛门、会阴、甲周等)和口腔、下唇、阴道、龟头等粘膜处的皮损为红斑、糜烂、粘膜表面有伪膜、局部红肿等炎性反应。

1.3所有患者都以局部使用抗真菌药为主,结合系统治疗,并积极治疗诱发因素,经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指导

2.1向患者宣传防治皮肤念珠菌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尽量找出并消除诱发因素,尽可能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注意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以及不宜长时间处于闷热、潮湿环境下。

2.2夏季多洗浴更衣,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多翻身、擦汗,保持床褥干燥、清洁,皮肤皱褶处扑用粉剂、小儿尿布要勤更换,保持患部干燥、清洁。大便后应洗净擦干。2.3加强营养,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消化不良,腹泻的患儿应同时治疗,进食含有嗜酸性乳酸菌的乳制品,其肠道内及阴道内的念珠菌的菌落数量明显的减少[2]。因此,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制品,还可降低感染。

2.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需要长时期治疗,且易反复,应劝说患者要有耐心,按疗程坚持定时彻底地服药。

2.5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用法、注意事项和治疗原则,外用药应在洗浴患部后使用,从外向内涂擦,要超过皮损以外3~5mm,劝说病员尽量避免抓搓、擦洗患部,否则容易继发感染或湿疹化,使病情加剧或复杂化,对皮肤较为娇嫩的部位,更应注意勿用刺激性药物,且尽量保持局部干燥。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 (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口腔念珠菌感染临床分析

口腔念珠菌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病例统计,寻找更完善的诊疗办法。方法:对我院100例口腔念珠菌患者感染细菌的培养,进行详细的鉴定、诊疗、分组比较诊疗。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发现患者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主要的外在病变表现多是慢性萎缩性的。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治愈的较高。结论:对于口腔念珠球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氟康唑类药物效果明显。 【关键词】口腔念珠球菌;治疗;疗效 念珠球菌在健康人的口腔黏膜上也能检查到,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变为致病菌,比如:口腔的环境有大的变化、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明显降低等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口腔中受到念珠菌的感染。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这种条件致病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的完善诊疗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接诊的 100例患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接诊100例患者,其中女57例,男43例,年龄为8个月—69岁。其中,因滥用抗生素导致患病者以及有特殊疾病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较大。1.2 主要临床特征:口干不适,有灼烧感、麻木感,味觉出现异常。检查可见到口角区、唇、龈部、舌以及鄂等区域出现边界模糊的红斑和伪膜[1]。会出现菱形舌或者地图舌,严重者舌背丝状及菌状乳头都萎缩成光滑状。舌黏膜萎缩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

中,口干、烧灼等局部口腔症状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患者。 1.3 方法 1.3.1 诊断方法:依据以往病史以及临床症状,配合病损区涂片镜检,见念珠菌菌丝或者伪膜真菌显色培养基等培养菌落是否多于200个。 1.3.2 治疗方法:首先要先除掉引起患病的因素,尽量停止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等。其次对于口腔卫生不佳的患者,建议每天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刷牙后含漱3%的苏打水5分钟,老年患者的义齿可用5%的苏打水浸泡。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停止使用抗生素,并且积极进行降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4次,每次100万单位含服制霉菌素片,连续服用21天。同时辅助口服维生素c以及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氟康唑50mg/d ,首次加倍,并且配合使用口腔气雾剂10 g。每日3次,对于伴有深部器官严重感染或者局部治疗未见显著效果的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并配合可注射胸腺肽或者转移 因子,每次10ms,每周2次。两组均坚持治疗3个疗程(21 d/疗程)。 1.4 疗效评价标准: 1.4.1 痊愈:萎缩舌背乳头以及红斑区等临床症状以及疼痛、麻 木感完全消失,念珠菌培养呈现阴性; 1.4.2 显效:临床症状大大减轻,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舌背乳头以及红斑区复原大于80%,念珠菌培养呈现阳性,但菌落不高于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该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不同部位的感染导致的症状不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2、食管念珠菌感染食管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见,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吞咽困难。损害的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潮红糜烂面,外周有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小水疱或小脓疱围绕。指间常发生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损呈卵园形,表现为浸渍和糜烂,界限清楚。自觉有痛疼感或轻度瘙痒。脚趾犯病可呈糜烂型足癣。主要是细胞免疫缺陷,而体液免疫多数呈亢进表现。属于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和爪甲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如鹅口疮、阴道炎等,皮肤损害多见于面部和四肢,呈略隆起的境界清楚的红斑,伴有角质增生、鳞屑及念珠菌性肉芽肿,颜面、前额和头顶的皮损常覆角化性厚痂,指趾甲周围显著肿胀,甲板肥厚、扭曲及破坏。内脏多不受累。 3、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妇女感染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外阴阴道炎,主要表现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安、尿急、尿频等,一般症状较轻或中等,多见于妇女,儿童也可发病,是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炎症性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白带增多的最主要病因。 4、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妇女患单纯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

口腔念珠菌病发病机制和易感因素

口腔念珠菌病发病机制和易感因素 1.念珠菌的毒力主要集中在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如念珠菌对宿主黏膜及树脂塑料表面的黏附力、疏水性、芽管形成的能力、菌落的转化现象、产生蛋白酶和磷酸酶这两种水解酶的能力有关。普遍认为,白色念珠菌的毒力主要在于侵袭力,其中黏附力和细胞外酶作用较肯定,而菌丝形成、抗吞噬作用等也可能增强其侵袭力。 2.宿主的防御能力和易感因素目前认为,宿主因素在念珠菌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也曾称念珠菌病是"有病者病"。如艾滋病患者多伴有念珠菌感染。大手术后、放疗后、口干综合征患者更易患念珠菌病。 (1)口腔菌丛的明显变化和唾液质及量的变化:在人类口腔中存在细菌和真菌,并常保持共生状态。抗生素使用不当可引起菌群失调,促进念珠菌的繁殖,使念珠菌带菌率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加。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可以使一些产生抗念珠菌物质的革兰阴性菌被抑制,真菌得以加快繁殖;另一方面,抗生素可增加白色念珠菌的毒性。另外,抗生素对机体有毒性作用,可造成器官组织的损害,如造血功能和肾功能下降等,使机体抵抗力减低,也有利于念珠菌的感染。多见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口腔局部抗生素含漱或雾化吸入治疗等。口干(放疗后或干燥综合征)患者也有口腔菌丛的变化及唾液量的改变。唾液减少,唾液的机械冲洗和唾液中的抗菌成分如唾液特异免疫球蛋白、溶菌酶、乳铁蛋白、富组蛋白等难以发挥作用而易使念珠菌在口腔黏膜黏附而致病。口腔卫生不良者唾液黏稠度增高、菌群的变化也是易感因素之一。 (2)慢性局部刺激及机械屏障的破坏:如不合适的义齿或正畸矫治器的局部创伤造成机械屏障的破坏。念珠菌容易黏附其表面,且念珠菌对丙烯酸树脂基托有较强的亲和力。完整的正常皮肤对念珠菌的侵袭起着屏障作用,但当皮肤受潮或发生浸渍时则易引起感染。如无牙颌患者口角常形成黏膜皱褶,这些皱褶长期浸渍于唾液中,因而破坏黏膜对念珠菌侵袭的屏障作用,从而导致念珠菌口角炎的发生。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唾液获得性膜具有影响向色念珠菌对固体表面黏附的功能。糜烂型扁平苔藓等其他口腔黏膜病造成口腔黏膜完整性破坏,也容易继发念珠菌感染。 (3)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吞噬功能。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引起感染。激素主要是增加对念珠菌的易感性。而不直接促使念珠菌生长。因此,长期口服或口腔局部应用(如雾化吸入)激素患者易感口腔念球菌病。 (4)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和多种体液因子的非特异免疫,T、B淋巴细胞参与的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在对抗念珠菌感染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细胞免疫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缺陷的患者,如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功能低下疾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缺铁性贫血和艾滋病患者,及其他原因的免疫低下(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移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均易患念珠菌病。 (5)吸收和营养代谢障碍:血清中铁代谢异常是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念珠菌在代谢过程中需要游离铁离子,低浓度不饱和的转铁蛋A或高浓度的血清铁均与念珠感染有关。而血清中锌离子缺乏可助长念珠菌菌丝形成。血液及唾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可促进念珠菌生长,孕妇口腔及阴道上皮有过量的糖原,糖尿病患者血和组织中葡萄糖含量增高,都易导致念珠菌感染。因维生索A缺乏时,上皮组织干燥增生过度角化,皮肤黏膜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 (6)其他:如血清抑制因子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对抗念珠菌的一种非抗体调理素,能使念珠菌聚集。易被吞噬细胞杀灭。这种因子在新生儿体内就存在,但较母体为低,6~12个月可达成人水平,半岁前,特别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而肝病、糖尿病、肿瘤及白血病患者中,抑制因子下降,从而促使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护理指导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菌种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感染。白念珠菌最为常见占75%以上,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1],主要是皮肤褶皱部位及口腔、阴道粘膜受累,表现为指(趾)间、肛周,腹股沟、口腔、阴道粘膜等处的皮损为红斑、糜烂面等炎性反应,可同时伴有内脏感染。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们于2011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32例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76岁。其中,指(趾)间糜烂8例、念珠菌性间擦疹5例、念珠菌性甲沟炎2例、口腔念珠菌病1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7例、念珠菌性龟头炎3例。小儿以口腔念珠菌病为主,而念珠菌性阴道炎常见于成年女性。 1.2临床表现皮肤褶皱部位(指、趾间、腋窝、肛门、会阴、甲周等)和口腔、下唇、阴道、龟头等粘膜处的皮损为红斑、糜烂、粘膜表面有伪膜、局部红肿等炎性反应。 1.3所有患者都以局部使用抗真菌药为主,结合系统治疗,并积极治疗诱发因素,经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指导 2.1向患者宣传防治皮肤念珠菌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尽量找出并消除诱发因素,尽可能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注意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以及不宜长时间处于闷热、潮湿环境下。 2.2夏季多洗浴更衣,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多翻身、擦汗,保持床褥干燥、清洁,皮肤皱褶处扑用粉剂、小儿尿布要勤更换,保持患部干燥、清洁。大便后应洗净擦干。2.3加强营养,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消化不良,腹泻的患儿应同时治疗,进食含有嗜酸性乳酸菌的乳制品,其肠道内及阴道内的念珠菌的菌落数量明显的减少[2]。因此,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制品,还可降低感染。 2.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需要长时期治疗,且易反复,应劝说患者要有耐心,按疗程坚持定时彻底地服药。 2.5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用法、注意事项和治疗原则,外用药应在洗浴患部后使用,从外向内涂擦,要超过皮损以外3~5mm,劝说病员尽量避免抓搓、擦洗患部,否则容易继发感染或湿疹化,使病情加剧或复杂化,对皮肤较为娇嫩的部位,更应注意勿用刺激性药物,且尽量保持局部干燥。

浅析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浅析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6-11-04T15:56:33.3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1期作者:邱艳梅石景春[导读] 口腔念珠菌病指由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内的黏膜病变的一类疾病,口腔念珠菌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内的真菌[1]。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22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我院的积极治疗后,22例患者中痊愈10例,占45.5%,显效5例,占22.7%,有效6例,占27.3%,无效1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结论:经过我院积极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口腔念珠菌病治愈率较高,预后较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口腔念珠菌病;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09-02 口腔念珠菌病指由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内的黏膜病变的一类疾病,口腔念珠菌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内的真菌[1]。由于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的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又因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病程、临床表现及所感染病菌的种类也存在一定变化,使得口腔念珠菌病变得常见[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3至63岁,平均(5 2.6±1 3.1)岁。 1.2 治疗方法1. 2.1一般治疗在对口腔念珠菌病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消除发病的诱因,并积极的治疗患者的系统性的疾病。部分患者因长期的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使其口腔环境利于真菌的黏附与生长,对于此类患者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3]。对于体弱、存在免疫缺陷及与之有关的全身性的疾病、慢性的念珠菌感染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给予其免疫增强的治疗,例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肽。 1.2.2局部药物治疗对局部进行药物治疗时可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氯己定、西地碘及制霉菌素进行治疗[4]。在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浓度3%左右)时,其治疗原理为白色的念珠菌存在喜酸恶碱的特性,针对这一特性,使用碱性的溶液于进食前后对患者的口腔、义齿、餐具等进行洗涤,期可有效的抑制白色的念珠菌进行生长繁殖。氯己定拥有抗真菌的作用,其可使用溶液(浓度0.2%)或凝胶(浓度1%)进行局部的涂布与含漱。以碳酸氢钠与氯己定溶液进行交替漱洗,岂可有效的消除患者口腔内的革兰阴性菌,并抑制白色的念珠菌生长繁殖。西地碘拥有广谱杀菌的活性,且具有低毒、高效及口感好等优点,患者可每日含服3~4次,但对碘过敏的患者禁用。制霉菌素属于四烯类的抗生素,其不易与被肠道吸收,因此多被使用在治疗消化道、皮肤及黏膜白色的念珠菌感染[5]。对于口腔念珠菌病治疗时可局部水混悬液进行涂布,在涂布后可以咽下。 1.2.3全身性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在临床中主要使用酮康唑进行治疗,其为合成咪唑二蟋烷的衍生物,具有抑制真菌生物合成,改变细胞膜脂类化合物组成的作用。酮康唑被使用于局部的治疗无效及因感染部位、深度及面积等原因不易用药的真菌感染。因为酮康唑的吸收主要依赖胃液的分泌,因此需要避免同具有胃液分泌抑制作用的药物同时服用,例如抗酸药、抗胆碱能药、H2受体的拮抗药等[6]。又因使用酮康唑可能会引起肝损害,患者若服用超过2周,需在治疗前进行肝功的检查,在治疗期内每间隔2周就需要进行一次肝功的复查,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若发现肝损害的反应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检查。一般急性的白色念珠菌性的口炎需要持续服药2周左右,过早的停药会使病情易于复发。 1.3 诊断标准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自觉症状以及病损发红区域与白色的绒膜完全消失,已发生萎缩的舌后乳头恢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呈阴性。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自觉症状以及病损发红区域与白色的绒膜减轻,白色念珠菌的培养低于50个菌落。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减轻,其病损区域变小,白色念珠菌的培养低于100高于50个菌落。无效:经过治疗后,自觉症状以及病损无变化甚至严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高于100个菌落。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的和。 2.结果 经过我院的积极治疗后,22例患者中痊愈10例,占45.5%,显效5例,占22.7%,有效6例,占27.3%,无效1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 3.讨论 按照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炎、慢性黏膜皮肤的念珠菌病及念珠菌口角炎等,好发人群为老人、婴儿以及体弱的群体。其口腔黏膜的损害主要是在发红充血的黏膜上存在一层不易去除的角化斑片、白色假膜或在舌背的乳头出现团块状萎缩[7]。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辅助的诊断,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涂片法、培养法、免疫法及活检法等。涂片法又可分为直接涂片法、革兰染色法及PAS染色法。直接涂片法为取患者的口腔黏膜区域的脱落上皮与假膜等标本放置于载玻片上,滴入KOH溶液(浓度10%),稍加热后在光镜下可以见折光性较强的假菌丝及芽生孢子。革兰染色法为在标本湿润时进行固定,并进行常规的革兰染色后,标本呈阳性。PAS染色法为在标本干燥后,使用PAS进行染色,染色后假菌丝呈现较蓝色,芽孢呈现红色。培养法是将标本接种在沙氏培养基中,在经过3~4天后,其会形成乳黄色的圆形的突起菌落。若将其接种于玉米琼脂的培养基上,菌落则会发育的更为旺盛,其中心会出现隆起。在进行镜检时均可见厚壁的孢子,即可确定是白色念珠菌[8]。使用选择性的培养基同化学指示剂吸附在混合纤维素酯的微孔滤膜圆片,取刮片的标本接种于上,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即可发现棕黑色的菌落。免疫法使用间接的免疫荧光法对血清测定,但此法假阳性的发生几率较高。活检法对慢性及肥厚性的损害可以进行有效的活检,组织的切片经过PAS染色后,可以在口腔黏膜上见芽生孢子及菌丝。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腔念珠菌病进行诊断时,其需要同球菌性的口炎进行鉴别。【参考文献】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以口腔念珠菌感染为主要表现的艾滋病一例.docx

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52例 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52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3期第32卷短篇论著 作者:苏敬泽肖鹭白高咸明 单位:200050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近年我们在门诊中接诊相当多曾患性病、经大量高效抗生素治疗、性病实验室检查报告阴性,但始终有尿道不适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的病例。我们拟诊其为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prostatitis syndrome,PS),并进一步做非性病性病原体检查,以研究此临床现象。结果大部分病例找到病原体,并按药物敏感试验,对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与方法 1.病例选择:52例患者均系本中心专家门诊病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2~45岁,均有非婚性接触史。曾被诊断为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或衣原体感染等1~2种性病,并有实验室证据。均曾用大量、多种抗生素治疗,一度治愈。就诊时均有尿道不适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但就诊后本中心复查2次以上,性病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包括梅毒血清试验、HIV检测、淋球菌涂片及培养、衣原体检测、支原体培养、真菌镜检及培养,在外院做PCR检测HPV及HSV)。又先后在本中心及外院多次用数种抗生素无效。 2.方法:先指检前列腺有否压痛或质地改变。后按摩并取前列腺液,分别取样作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普通细菌培养。取样时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所取标本一定为按摩出的前列腺液。培养过程必须严防污染。细菌培养采用普通血平板(不加抗生素),接种后置35℃培养箱内培养,24h后待有菌落生长,即挑菌落涂片。经革兰染色后按常规检验步骤逐一鉴定菌株,并按所需作药物敏感试验。 二、结果 1.指检前列腺发现,有24例轻度压痛,21例腺体实质稍硬,6例外形不规则,2例扪及结节,2例腺体缩小。 2.全部病例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HP、卵磷脂小体(或载脂性巨细胞)在50%以下,均显示有炎症存在,但未同时检出尿道毛滴虫及真菌菌丝。 3.普通细菌培养阳性50例,分离出细菌菌株数如下:表皮葡萄球菌30株,假单孢子菌9株,卡他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A型溶血性链球菌1株,大肠杆菌1株,未能鉴定者4株,另2例无菌生长。 4.药敏试验结果:表皮葡萄球菌30株中,对头孢菌素高度敏感者12株、复方新诺明8株、青霉素3株、氯霉素2株、氟嗪酸2株、四环素2株、丁胺卡那霉素1株。假单孢子菌9株中,对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6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溶液: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轻症患儿不用其他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 (2)甲紫水溶液:口腔黏膜以用0.5%浓度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 (3)氯己定:0.12%溶液或l%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其中亦可加入适量曲安奈德,以治疗口角炎、义齿性口炎等(可将霜剂涂于基托组织面戴入口中)。以氯己定液与碳酸氢钠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协同致病菌--革兰阴性菌。 2.抗真菌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局部可用5万~10万U/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一次,涂布后可咽下。也可用含漱剂漱口,或制成含片、乳剂等。儿童(1~2岁)口服10万U/次,每日3次;成人口服50万~100万u/次,每日3次。 (2)眯康唑: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一般为10日。 (3)氟康唑:为新型广谱高效抗真菌剂。成人首剂200mg/d,以后每日1次,每次100mg,疗程至少2周。 (4)对氟康唑耐药的感染可以选用伊曲康唑治疗,100mg/d,疗程为10~14 日。 3.综合性治疗除用抗真菌药物外,对身体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与之有关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辅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肽、脂多糖等,补充铁剂、维生素等。 4.手术治疗对于念珠菌性白斑中的轻度、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经以上药物治疗后(疗程可达3~6个月),可能逆转或消失。对于此种癌前损害,在治疗期间应严格观察向斑的变化,定期复查,若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应考虑手术切除。 (五)预防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用1:5000盐酸氯己定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4.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口腔念珠菌病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口腔念珠菌病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口腔念珠菌病 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1.伪(假)膜型念珠菌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早期粘膜充血比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 2.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粘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粘膜多见,严重时舌背粘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颚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粘膜红斑是由于上皮萎缩加上粘膜充血所致。 3.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见于上颌义齿颚侧面接触之腭,龈粘膜,多见与女性患者。粘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白色念珠菌丝和孢子。 4.慢性增值性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由于菌丝深入到粘膜内,引起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 诊断: 1.涂片法:直接涂片,革兰染色,PAS染色 2.培养法:棉拭子法,唾液培养法,含漱液浓缩法,纸片法,印迹培养和印膜培养 3.免疫法: 4.活检法: 5.基因诊断: 鉴别诊断:

口腔念珠菌病应与另一种以假膜病损为特征的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后者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有成片的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且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 治疗: 一.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 3.氯已定 4.西地碘 5.制霉菌素 4.咪康唑 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酮康唑 2.氟康唑 3.伊曲康唑 三.增强机体免疫力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诊疗规范·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真菌学组 【关键词】念珠菌病;黏膜;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1)04-0232-04 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1口咽念珠菌病 1.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 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性疾病,也可由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引起。根据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主要分为以下4型:假膜型(鹅口疮),红斑型,增生型,义齿性口炎。 念珠菌属是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所以口咽部念珠菌病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偶有新生儿的感染可为外源性,可能与直接接触其他患者如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有关。在发达国家正常人群中念珠菌的口腔定植率为18% 60%。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HIV阳性人群中的定植率与健康人群的定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念珠菌有关的义齿性口炎可见于65%的义齿佩戴者中。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阶段,口咽念珠菌病发病率约为15% 60%。在HIV感染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7% 48%,进入AIDS阶段时,口咽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通常高达90%以上。在严重的免疫缺陷人群中,该病的复发率很高,约为30% 50%,且通常在停止治疗的2周内复发。 口咽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局部或系统的免疫抑制、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血液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佩戴义齿、牙齿充填、 执笔人:刘维达,吕雪莲 审校专家(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金学洙,赖维,李春阳,李若瑜,冉玉平,王爱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正畸及吸烟等。有研究显示,吸烟可使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率增加,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固有免疫的损伤、局部细胞因子变化、上皮细胞介导的抗念珠菌作用减弱等有关。HIV感染患者中,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量与临床症状出现与否没有相关性。引起感染的念珠菌菌株与其定植的菌株没有差别,且绝大多数患者感染的菌株不随时间发生变化。AIDS患者中,体外药敏显示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引起的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其耐药机制可能与严重免疫抑制、抗真菌药物间断应用以及系统性唑类药物应用间隔过长有关。 口咽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4型:①假膜型(鹅口疮):表现为白色、凝乳状、易脱落性斑块,基底为红色浅糜烂面,好发于颊黏膜、咽、舌或齿龈。②红斑型:表现为硬腭、软腭、舌背或颊黏膜的光滑红色斑片。③增生型:表现为白色、固着性斑片斑块,剥除较为困难,通常对称分布于颊黏膜、舌或上腭。 ④义齿性口炎:表现为光滑或颗粒性红斑,局限于硬腭的假牙附着区,通常与传染性口角炎(口角的红色、皲裂性皮损)伴发。其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可无自觉症状,也可有溃疡性疼痛;有时可累及舌以至声带,产生舌部烧灼感以及味觉改变等,严重时可影响发声、进食和生活质量。 1.2治疗 目的祛除口咽念珠病的症状和损害;预防或延缓免疫缺陷患者的复发;尽可能减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和副作用的发生。 推荐方案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可选择含服局部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口服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含服多烯类药物(如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等。推荐的首选治疗为:氟康唑100 200mg/d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或胶囊)200mg/ d口服;克霉唑10mg含片,5次/d。其他可选择的

口腔念珠菌病发病因素

口腔念珠菌病发病因素 *导读: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种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性的,故有人称念珠状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幼儿雪口病、托牙性口炎、口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4%、69%、77%、84%和100%。…… 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种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性的,故有人称念珠状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幼儿雪口病、托牙性口炎、口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4%、69%、77%、84%和100%。 1.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为革兰氏阳性,2~3μm×4~6μm,延长的芽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名假菌丝,假菌丝在结节处形成芽生孢子,有时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属均不形成真菌丝。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当于病毒的磷脂酶-A型 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悬液注入动物静脉中可致死。因此,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与疾病力有密切关系。在健康带菌者中,唾液含

菌量低于200/ml,因此,一般镜检法不能直接查见涂片中的病 原体。 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点”,此种粘附性依靠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为细胞的表面受体而发挥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坏糖甙蛋白或相似结构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发生,这对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途径。 2.宿主的防御功能人类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在新生婴儿(1~3个月)体内就存在,但较母体为低,6~12个月时可达到成人水平。故半岁前,特别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口腔粘膜念珠菌病。此外,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药物及其它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 滥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 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强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药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如口服四环素20天以上,可有2%~3%的患者发生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 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和能合成维生素 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中文翻译

2016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背景 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进展相关,并被广泛认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至少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人类疾病,但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但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有意义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病。不属于典型的侵袭性疾病的粘膜念珠菌感染,特别是那些涉及口咽、食道和阴道的感染,这项指南也将他们涵盖在内。自最近2009年对指南的修订至今,依据对于确诊或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数据,我们对治疗建议进行了重要修改。 以下是2016年对念珠菌病管理的修订建议。由于与儿科的关联,指南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科感染疾病协会的审阅和认可。指南同样得到了真菌病研究组的支持。研究组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一直遵循IDSA采用的指南制定流程,包括证据的质量分级(非常低,低,中,高)和推荐强度(弱或强)的系统方法。指南并不是打算替代个别病人管理的临床判断。对方法,背景和证据总结的详细描述均能在指南中找到全文。 I.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1. 棘白菌素类药物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 mg,然后每天50毫克;米卡芬净:每日100毫克;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毫克,然后100毫克每天)(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800毫克(12毫克/公斤)负荷剂量,然后400毫克(6毫克/公斤)每天,是可以接受的、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限于那些病情不严重和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有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3.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的念珠菌分离菌株进行唑类敏感性检测。对于前期使用一种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该进行棘白菌素类药敏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导读:患儿男,28d。因全身散在红斑、丘疹、脓疱25d,于2005年11月16日入我院诊治。患儿于出生后3d无明显诱因脐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伴瘙痒,面积逐渐扩大,累及头面部及四肢。…… 1病历摘要 患儿男,28 d。因全身散在红斑、丘疹、脓疱25 d,于2005 年11月16日入我院诊治。患儿于出生后3 d无明显诱因脐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伴瘙痒,面积逐渐扩大,累及头面部及四肢。曾在外院给予抗生素及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7+周,顺产,产程及Apgar评分不详。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母亲无阴道念珠菌病病史。体格检查:T36.8℃,R 35次/min,P 130次/min,体重3.5 kg。神志清楚,哭声响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音。心律齐,无杂音。肝肋下2 cm,质软。四肢肌张力正常。皮肤科检查:全身散在红色斑块,有浸润,表面覆盖黄褐色粘着性厚痂,边界较清,以躯干为甚,散在丘疹和小脓疱,部分皮损表面有糜烂和少量分泌物。指、趾甲变形,浑浊,甲沟肿胀,可见脓疱及分泌物(图1、2)。舌面、颊黏膜及软腭见白色膜状附着物,边缘清楚,去除白膜暴露湿润的糜烂面。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血清白蛋白25 g/L,血清总蛋白54 g/L,肾功

能正常;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 粒凝集试验(TPPA)均阴性;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IgG和IgM抗体均阴性;皮肤及黏膜创面分泌物、甲周疱液革兰染色均可见大量的孢子和菌丝;甲周分泌物真菌培养有白念珠菌生长;创面分 泌物细菌培养阴性;血液细菌和真菌培养均阴性;胸部X线片检 查示支气管肺炎;肝、脾B超检查正常。诊断: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入院后曾联合应用头孢哌酮、氨氯青霉素钠抗感染,局部外用洁菌灵(主要成分:苯扎溴铵)、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和湿润烧伤膏等,皮损无明显好转。诊断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后遂停用抗生素,给予氟康唑4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外用特比萘芬软膏。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白蛋白,患儿病情较前好转,斑块变薄,黏膜损害痊愈,部分皮损消退,无新发皮损。后因经济原因于2005年11月30日出院,现仍在随访中。 2讨论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MCC)表现为皮肤、黏膜、甲和头部的顽固性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婴儿和儿童,最早感染的部位是口腔黏膜,然后累及手、足、躯干和头部。该病多数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也有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Walter将本病分为4型[1]:①并发致命性免疫缺陷型,多因严重感染于2岁内死亡。②并发非致命性免疫缺陷型,常较早发病。③晚发型,常发生于肿瘤患者。④艾滋病相关型。国内外文献经常有CMCC的家系报道,说明遗传易感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Linic等[2]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鹅口疮):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鹅口疮病。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自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向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患者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萎缩型(红斑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也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以舌黏膜多见,两颊、上腭、L|角、唇等部位亦可发生。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增殖型):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念珠菌性白斑,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化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可作为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和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4)慢性萎缩型(红斑型):慢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弥散红斑。在红斑表面可有颗粒增生。舌背乳头可萎缩,舌质红。

念珠菌详细分类

念珠菌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引起阴道炎的是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菌呈卵圆形,有芽孢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肤、口腔、阴道和肠粘膜等处,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生存环境 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鵻,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临床症状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