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翻译界学派

国外翻译界学派
国外翻译界学派

国外翻译界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1)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2)翻译的类别。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3)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三、美国结构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提出一种行为主义的语义分析法,认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语言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龙菲尔德理论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所取代。乔氏理论有三个观点:(1)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2)语言是由规则支配的;(3)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论述。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层结构不同,而深层结构则具有共同特点。

在上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以沃哲林(C. F. Voegelin)、博灵格(D. Bolinger)、卡兹(J. J. Katz)、奎恩(W. V. Quine)和奈达(E. U. Nida)为代表的美国翻译理论界的结构学派,而以奈达最为杰出。

四、交际理论学派

奈达是交际翻译理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六个方面:(1)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了然。(2)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

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所以,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a)达意;(b)传神;(c)措词通顺自然;(d)读者反应相似。(3)翻译的功能。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4)正确的翻译。翻译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5)语义分析。翻译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6)翻译的程序和方法。他认为,整个翻译程序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按译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和检验。

学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英文翻译模板

学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英文翻译模板 附录:今天老师给我们留了个作业,让我们把本科毕业证书翻译成英文的,怎么翻译啊~所以请大家帮帮忙吧~谁能给我提供一个毕业证书的英文模版啊~本科毕业证书的啊~越快越好,如果老师满意,多少钱我都不在乎~包括专升本证书,能有工商管理硕士的最好!学士学位证书英语翻译与毕业证英文翻译模板,为爱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英文毕业证翻译样本。首先请看《办理中英文成绩单、英文毕业证学位证书的须知》。涉及中文或英文成绩单翻译,含英文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证明。学生学位证书英文翻译模板BACHELOR’S DEGREE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 Wang Danli, born in October 1977, has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Law, xxx University with a specialty of Law from September 1996 to June 2000. Upon completing and passing all the required courses of the 4-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she is granted grad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ademic degree ac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foresaid student is awarded the Bachelor’s Degree in Law. xxx Chairman of Degree Appraising Committee of xx University June 30, 2000 Certificate No.: 103354003888 本科毕业证书翻译模板DIPLOMA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 Wang Lan, born on February 29, 1980, has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xxUniversity with a specialty of English from September 1997 to June 2000. Upon completing and passing all the required

西方翻译理论

一.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早期北美翻译学派) Development: ①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began to study the human’s brain fun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 ②It also put forward the natur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③It purposed many questions about epistemology which made a difference in the transl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④It also doubt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 ⑤The scholars in NATW subverted many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chool and expressive form. ⑥It believed tha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While opening up new perspectives, the general approach as practiced in 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might be characterized by a theoretical naive and subjective methodologies that tend to reinforce whatever theoretical values individual translators hold. 1.I. A. Richards Richards is a critic, linguist, poet, founder of New Criticism. He is often labeled as the father of the New Criticism,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 first two books of critical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Criticism. Richards’s initial premises remain intact: he still believed that the field consists of texts containing a primary body of experience that readers could discern; with the proper training, a consensus could be reached regarding what that experience might be. Richards’s aims were threefold: (1) to introduce a new kind of documentation in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 (2) to provide a new technique for individuals to discover for themselves what they think about poetry; (3) to discover new educational methods. 2. Ezra Pound Ezra Pound’s theory of translation focused upon the precise rendering of details, of individual words and of single or even fragmented images; Pound’s theoretical writing fall into two periods: an early imagist phase that, whil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forms of logic, still occasionally contained abstract concepts and impressions; and a second late imagist or vorticist phase that was based on words in action and luminous details; Pound's emphasis was less on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or even on the meaning of specific words. Instead, he emphasized the rhythm, diction, and movement of words; Pound supposes that we can have a creative translation beside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北外翻译学考博参考书目

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3、Pym, Anthony. 2010.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4、Colina, Sonia.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Toronto: McGraw Hill. 5、Hatim, Basi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FLTRP. 6、陈福康. 2000.《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马会娟苗菊. 2009.《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泛读书目:外研社、外教社翻译研究文库、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翻译系列丛书;《中国翻译》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发 北大 、翻译研究方向参考书目: (请注意:下面给出的仅是一个框架性的书目,并非博士考试的出题范围,英语系只是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资源) 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5卷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罗新彰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Hermans, T.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kenham, Kent: Croom Helm Ltd, 1985.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4.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 引言 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中西文字距离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此外,他还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几位翻译家们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主张,如鲁迅的“三美”、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说”等等,由此他用十个字归对中国的学派议论进行了概括,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在自己的文章《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最后补充道:“西方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1991年在《翻译: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我们不能使翻译成为一门学科:出色的翻译是创造的艺术。可见奈达也有科学派转向艺术派了。”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

翻译实践与评析范文简要

【育才毕业作品(翻译实践与评析)范文简要】 (中文封面页)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本科毕业作品 《欧洲的前景:临近眼前的深渊》翻译与评析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2008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二○一二年四月

(英文标题页,单独用一页) Translation and Comment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Starring into the Abyss (论文作者名,斜体) Supervisor (指导教师名,斜体)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 A. in English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CAI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April, 2012

(致谢,单独用一页,向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致谢) Acknowledgements Firstly,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deep gratitude and respect to my supervisor …for her / his careful guidance and hard work. Her /His experienced suggestions and continual encouragement have guided me through all my writing process of this paper. Without her /his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Secondly, I want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the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ho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half and three years. Finally, I wish to thank my parents and friends, whose spiritu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ensures my courage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学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英文翻译模板

学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英文翻译模板 BACHELOR’S DE GREE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 Wang Danli, born in October 1977, has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Law, xxx University with a specialty of Law from September 1996 to June 2000. Upon completing and passing all the required courses of the 4-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she is granted grad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ademic degree ac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foresaid student is awarded the Bachelor’s Degree in Law. xxx Chairman of Degree Appraising Committee of xx University June 30, 2000 Certificate No.: 103354003888 [ Last edited by rachel4176 on 2005-6-22 at 21:14 ] 毕业证书翻译模板 DIPLOMA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 Wang Lan, born on February 29, 1980, has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xxUniversity with a specialty of English from September 1997 to June 2000. Upon completing and passing all the required courses of the 4-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she is granted graduation. xx President of xx University Registration No.: 298168015 Date Issued: June 30, 2000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 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 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 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 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 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毕业证书 学位证书翻译件样本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翻译件样本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翻译件样本 学历、学位证明,主要是指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等,其翻译件通常用于申请国外大学,以下提供部分翻译件样本(仅供参考):范例1:大学毕业证书 Let it be known that Mr. Wen Huang, native of Jiangsu Province, born on August 30, 1973, having specialized in Market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from Sept.1995 to July 1998 and having completed the four 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with qualified standing, is hereby awarded this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范例2:大学学位证书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r. Wen Huang, born in Jiangsu Province on August 30, 1973 has studied for 4 years (from Sept.1995 to July 1998)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majoring in Marketing, has completed all the courses prescribed in the Teaching Program, and has passed all the exams necessary for graduation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Having 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by the Academic Degre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she is awarded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Business. 范例3:硕士学位证书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一、根据 1.学术会议 2.学术期刊论文 3.论著 4.自己的研究和研究生指导 二、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研究 1.后现代主义理论 2.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3.改写/操控/多元系统 4.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 5.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三、中国传统译论的重新建构 1.一种反拨 2.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王阳明) 3.严复“信、达、雅” 4.钱锺书“化境” 四、翻译研究的美学层面 1.译学新论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文学翻译研究 五、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 1.解释学(视域融合) 2.交往理论 3.语言哲学 六、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层面 1.对比语言学 2.系统功能语法 3.认知语言学 4.语用学 七、中国典籍翻译研究 1.《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哲学经典的翻译 2.《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经典的翻译研究 3.与汉学研究相结合 八、诗歌翻译研究 1.汉诗英译 2.英诗汉译 3.比较诗学与诗歌翻译(刘若愚、叶威廉、叶嘉莹、宇文所安) 九、中西翻译史研究 1.佛经典籍翻译 2.耶稣会士/传教士的中国典籍翻译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活动 4.新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 十、中外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研究 理雅各, 严复, 鲁迅, 钱锺书, 傅雷, 朱生豪, 许渊冲, 奈达

十一、翻译研究与新技术的结合 1.机助翻译 2.语料库翻译学 十二、翻译的专业性研究 1.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 2.笔译 3.翻译课程设置 4.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5.翻译研究论文的选题 一、翻译研究的金字塔 1.塔顶:哲学研究 2.中间:美学研究 3.塔底:语言学研究 二、论文选题中的研究意识 2.1 问题意识 ●价值 ●前人研究 ●研究空间 2.2 理论意识 ●Theoretical familiarization ●Theoretical authorization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理论与研究对象的贴合度 2.3 双向意识 ●纵向(翻译史) ●横向(翻译过程) 2.4 方法意识 ●思辨 ●实证 ●思辨+实证 2.5 创新意识 ●理论话语的沿袭 ●理论话语的创新 2.6 规范意识 ●学术规范 ●写作规范 2.7 专业意识 ●体现翻译专业的独特性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论对等原则 张铭1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小笃信基督,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把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自己特色的翻译理论,至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文,可谓著作等身。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结合自己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这一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是奈达最高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一方面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3 2《论对等原则》 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方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翻译的不同类型 翻译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因素: (1)信息的本质 (2)作者的目的或译者的目的. (3)受众的类型。4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P6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98. 4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38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机器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机器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1 戴新宇,尹存燕,陈家骏,郑国梁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回顾机器翻译研究的历史,介绍典型的机器翻译方法,包括:基于规则、基于统计以及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针对机器翻译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基于混合策略的机器翻译方法,对统计以及机器学习方法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论文还介绍了当前机器翻译评测技术;最后对机器翻译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机器翻译,基于规则,基于统计,基于实例,混合策略,机器学习 Machine Translation:Past,Present,future Dai Xinyu, Yin Cunyan, Chen Jiajun and Zheng Guoli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Novel Software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es some classical paradigm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RBMT, SBMT and EBMT. Secondly, we introduce the recent research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describe the hybrid strategies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detail,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machine learning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We also analyze the current techniques about evaluation on machine translation. Finally, we draw a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on the research of machine translation. Keywords:Machine Translation, RBMT, SBMT,EBMT, HSBMT, Machine Learning. 1本论文工作得到863课题资助(编号:2001AA114102, 2002AA117010-04) 戴新宇博士生,主要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尹存燕助教,主要研究自然语言处理;陈家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软件工程;郑国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软件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