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刘禹锡诗歌禅意比较

王维与刘禹锡诗歌禅意比较
王维与刘禹锡诗歌禅意比较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正文

一、凝神冥思,穷观极照——王维与刘禹锡诗禅语比较 (1)

二、拈花微笑,梵我合一——王维与刘禹锡诗禅趣比较 (3)

(一)王之“空而寂灭”与刘之“空而高远” (3)

(二)王之“物我合一”与刘之“心在净中” (4)

三、一灯除暗,当下了知——王维与刘禹锡诗禅理比较 (6)

(一)王之“色空”观与刘之“心论”观 (6)

(二)王之“聚散无常”与刘之“境由心生” (8)

结语 (10)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英文摘要 (12)

王维与刘禹锡诗歌禅意比较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生: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从王刘二人诗歌中的禅语、禅趣、禅理三方面比较,发现:王诗多用“安禅”、“毒龙”、“飞鸟”、“空”等禅语,刘诗多出现“法”、“有住”等禅语;王维因“无我”、“无常”而“空”,故诗歌有着“梵我如一”的禅趣,其“空”终于寂灭,而刘禹锡强调“净心”,因“我”在禅中,物我两思,心净方能“心安”,故诗歌常有“心在净中”的禅思;王维诗歌中“空”、“寂”的境界,正是禅宗“色空”思想的显现,“色即是空”,故而悟出万物“聚散无常”的禅理;而刘禹锡的“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是禅宗“心论”思想的精髓所在,诗歌悟有我之禅,源于“境由心生”。

【关键词】王维;刘禹锡;诗歌;禅意

引言:

唐朝是我国文坛上诗歌的繁盛时期,受佛教兴盛带动而繁荣的禅诗,是唐代诗歌兼容并蓄并继续发展的一个表现。关于盛唐诗人王维与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研究专著很多,但从来没有人将二人诗歌的禅意放在一起比较。本文试图从二人诗歌中的禅语、禅趣、禅理三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禅意进行比较研究。

一、凝神冥思,穷观极照——王维与刘禹锡诗禅语比较

同为唐朝的士大夫,禅宗影响着二人诗歌的创作艺术,两人受到佛教经典的影响,和自身的不同思索,决定了两人常用的禅语不同。

在王维的诗中多出现“安禅”、“毒龙”、“飞鸟”、“空”等禅语。如《投道一师兰若宿》中:“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1]还有著名的《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其中“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毒龙”典出《涅槃经》卷二十九:“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又如《华子冈》中云:“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3]其中“飞鸟” 是许多佛经中均可见的一个譬喻。诸如《增一阿含经》中有:“如鸟飞空,无有挂碍”。《涅槃经》:“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华严经》:“诸法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法句经》卷上《罗汉品》云:“如空中鸟,远逝无碍。”以上一类型假飞鸟

而说法的譬喻文字,宗旨都在强调佛教徒依法修习三昧妙用无边,能于诸法处无有挂碍而得大自在。所以王维在描写自然美的清空澄淡的画面中,经常体现着一个佛教居士对周围世界的观照和静虑。

再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4]其中“空病空”语出《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佛教说万法皆空,修行者既以“空”破诸烦恼,如不舍“空”,则“空”复为累,是谓空病。犹如以药治病,病已痊愈,如不舍药,则反为累。又如“山河天眼里”亦有出处,《法苑珠林》中说:“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翻译名义》:“天眼有两种,一从报得,二从修得。”诗中山河在天眼里,天眼能看到人眼看不到处,巨细不遗,谓佛法无边。再有“世界法身中”,《大乘义章》卷十八云:“言法身者,解有二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即宇宙万物之本体,佛之金刚真身),名为法身;二、从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即修行至于功德圆满,成就常住不坏之身),名为法身。”此处指前一义,谓世界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法身的显现。

而在刘禹锡诗中多出现“法”、“有住”等禅语。如“相欢如相识,问法到无言。”[5](《赠别君素上人》)其中“法”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之二:“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视身如传舍,阅世任东流。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6]而“法为因缘立”源于小乘佛法“四圣谛”中苦集灭三谛的偈文说:“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有住”亦语出《金刚经》,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为留住或安住义,即不要让烦恼、杂念安住在心。刘诗“有住是吾忧”,即将烦恼、杂念安住在心,就是一种忧患。刘诗除了直接引用禅语外,还引用了佛家的典故。如《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7]诗中的“刘郎”是刘禹锡的自称,同时也借用了典故。据《法苑珠林》卷四一引《幽明录》中记载:“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新鲜,复一杯流出,便共汲水……出一大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乃相见,而悉问来何晚,因邀还家。遂停半年……求归……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

无相识,问讯得七世孙。”此处兼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事,写自己久贬归后世事沧桑之感慨。

总之,王诗多出现“安禅”、“毒龙”、“飞鸟”、“空”等禅语,刘诗多出现“法”、“有住”等禅语。王维对佛家经典如《金刚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均有涉猎,而引用《涅槃经》、《维摩诘经》的禅语较多;刘禹锡对《金刚经》、《华严经》、《维摩诘经》、《心经》等典籍也比较推崇,在诗中对《金刚经》的禅语引用、借鉴较多。

二、拈花微笑,梵我合一——王维与刘禹锡诗禅趣比较

所谓“禅趣”,“指进入禅定时那种清安愉悦、闲淡自然的意味,又称作‘禅悦’、‘禅味’。”[8]王刘诗歌的禅趣不同。

(一)王之“空而寂灭”与刘之“空而高远”

王维专心学佛,其诗禅趣盎然。尤其是山水诗,意境淡远,经常显现出宁静闲适的禅趣,表现出解脱尘嚣的怡悦安适心境。如《过积香寺》中,诗人在夕阳中面对“空”潭,在寂然的心境中观照“空潭曲”,通过安禅修行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在。这里“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皇叔灿在《唐诗笺注》一书中评此诗:“写山居之景,幽绝清绝”。“一副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反映出一个‘空’字,这是一种蝉蜕尘埃之外的禅悦境界。‘空山’显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心灵的感受,由这种感受显示出内心的空寂清静。”[10] “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澄明宁静、静谧空灵的心理体验。王维尤喜“空”的境界,再如“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11](《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12](《积雨辋川庄作》),“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13](《登辨觉寺》)等,这种“空”,是“无心”、“无念”的,同时也是寂灭的。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王维的诗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同时他还喜欢描绘空中的飞鸟,《涅槃经》中有“如鸟飞空,迹不可寻”之说,王维诗中的飞鸟意象是超绝(“无迹”)的、寂灭的,它是自然之空性的直观。空中的飞鸟迅速消逝容易使人联想世界万类的“虚空寂灭”。

刘禹锡的诗歌因受北宗禅的“净心”、“安心”、“守心”思想的影响,其诗歌有对“性空”的思考,但其“空”更多一些高远清明之境。如《送鸿举师游江南》中:“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14] 再如《竞渡曲》中“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

水车注” [15]之句,皆可看出刘诗“空”中包涵的意蕴深刻。“空”是宽广的,无障无碍的,宇宙万物,皆可为“空”,同时“空”又是难以界定的,没有形迹的,又是空虚的,正当彷徨迷茫之际,诗人已指点了迷津:“想得高斋师子吼”与“招屈亭前水车注”的结局,让人颇有“柳暗花明”之感,这就是不同于王诗视野停驻的静默而直待寂灭,柳暗花明之后等待诗人的是晴空万里视野无阻,眼前豁然开朗,看得更高、更远。

又如《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16]刘禹锡官场失意,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却仍然抗厉不屈。“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句写了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掏“空”心灵,静心看去,“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的蜜蜂,一生不曾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从不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刘禹锡诗歌“一往深情,寄言无限,随物感兴,往往调笑而成。”由此可见刘写诗意境之高远无际。诗人既“看”且“想”,还“听”,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其高远之态尽显。尾联再一合,感情伏流不平静,但心态却依然乐观,恬淡闲雅,高远无垠。

(二)王之“物我合一”与刘之“心在净中”

王维诗歌善写无我之境,悟无我之禅。如《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7]诗中对令人“不得意”的现实有着不满,且对超离世事的隐逸生活有着向往。即使有对隐居的欣羡,有对人世间荣华富贵的否定,也隐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诗人告诫友人,白云无形无相,也无拘无束,更无时空限制而亘古永恒。要友人随意率性,生活得洒脱自在。“归卧南山”,这是禅宗达到的境界,忘怀得失,出世寂灭。尾句“白云无尽时”,意境顿出, 舒卷自由的“白云”,超越束缚,与天地融合,正是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生活的象征,也是“禅心”的流露——我与自然的这些景物无差别,我的心亦是如此。《归辋川作》中也写到白云:“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18]看到白云,也即看到自己生活的理想,从而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心性之洁。又如《欹湖》:“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19]白云是随缘任运、无心自在、随意舒展的,这是诗人自我本性的流露。所谓“禅门闲向白云开”,“云”由外在的自然物象转化为悠然自在的禅意象征,自此而与心灵融为一体,一起自在无碍。《终

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20]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说:“意谓中岁虽颇参究此事,不免东投西奔,茫无着落,至晚年,方知有安身立命之处。得此把柄,则行至洒落,冷暖自知;水穷云起。尽是禅机,林叟闲谈,无非妙谛矣。以人我相忘作结,有悠悠自得之意。”周裕锴说:“‘坐看云起时’体现了王维的观物方式。近禅的诗人常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空寂宁静的自然物境之中。于是,习禅的观照和审美的观照合而为一,禅意渗入山情水态之中。”(《中国禅宗与诗歌》)[21]诗中所体现出的心态是平和冲淡的,他有穷途之时——“行到水穷处”,但他的心态却是极平和地“坐看云起时”,既是诗境也是心境,物我如一。

又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22]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禅意。如《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23]告诉我们禅的悟解方式是会心领略的,再如《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4]刘纲纪说:“《鸟鸣涧》真正达到空且静,使我们被诗的美丽境界所吸引,进入一种万念俱息的超越性感受。”(《略论唐代佛学与王维诗歌》)王树海也说:“这是宇宙精神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梵我如一’的妙谛。”(《禅魄诗魂》)[25]

刘禹锡诗大多写有我之境,悟有我之禅。“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26] 被用来形容禅家达到顿悟的内在体验的境界。刘禹锡强调“心在净中观” [27],其诗歌有我有思,自我鼓励鞭策。如《赠日本僧智藏》:“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28] “浮杯”指代僧人云游四方,智藏不远万里来中国,目的是“适性灵”,即学习佛法,修养心性。“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妄念之心。“放鹤”,是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以及放鹤的典故,生动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身无彼我”,即泯灭是非人我界限,无人相、无我相、人我平等。主体和客体,人和我,日本和大唐,故土和他乡,在清净自性上是本无区别的,区别只在于人心。《楞严经》卷二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故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心安

即是家”。“真如”,永恒不变的真心,即佛性。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既然已经证悟真如自性,就不必再读经书。尾句的发问,也是直指人心。全诗我在禅中,物我两思。

再如《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9]刘禹锡正当春风得意时被贬朗州,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在世人的眼中,秋是萧条、寂寥的,但诗人却认为秋高气爽使人心胸开阔。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天气里,诗人以“鹤”自喻,一“排”凌云的鹤,是诗人不屈的化身,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其诗意盎然,“平常心是道”,诗人反其道而“道”,可见其禅机。又如《海阳湖别浩初师》:“近郭看殊境,独游常鲜欢。逢君驻缁锡,观貌称林峦。湖满景方霁,野香春未阑。爱泉移席近,闻石辍棋看。风止松犹韵,花繁露未干。桥形出树曲,岩影落池寒。别路千嶂里,诗情暮云端。他年买山处,似此得隳官。”[30]于千万景之中得一畅意——“别路千嶂里,诗情暮云端”。是景语,也是情语,且我在景中,情在景中,寓情于景。因为我心高远,所以能“预见”峰回路转的开阔。再如《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昔事庐山远,精舍虎溪东。朝阳照瀑水,楼阁虹霓中。骋望羡游云,振衣若秋蓬。旧房闭松月,远思吟江风。古寺历头陀,奇峰扳祝融。南登小桂岭,却望归塞鸿。衣裓贮文章,自言学雕虫。抢榆念陵厉,覆篑图穹崇。远郡多暇日,有诗访禅宫。石门耸峭绝,竹院含空濛。幽响滴岩溜,晴芳飘野丛。海云悬飓母,山果属狙公。忽忆吴兴郡,白蘋正葱茏。愿言挹风采,邈若窥华嵩。桂水夏澜急,火山宵焰红。三衣濡菌露,一锡飞烟空。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古来赏音者,燋爨得孤桐。”[31]全诗既有叙事情由,又有实景清幽。果真是心在“净”中,故而所观所感都是禅思与诗情的有机结合。

简言之,王维之“空”,是一种蝉蜕尘埃之外的禅悦境界,是心灵的感受,由这种感受显示出内心的空寂清静,虚空而终于寂灭;刘禹锡诗歌的“空”则是宽广的,无障无碍的,意蕴深刻的,在他眼里宇宙万物,皆可为“空”,没有形迹,视野无阻,让人豁然开朗,眼界广阔,故而有着高远的意境。同时王维因为“无我”、“无常”而“空”,悟无我之禅,故而又有着“梵我如一”的妙趣;而刘禹锡强调“净心”,所谓“心安即是家”,因为我在禅中,物我两思,心净方能“心安”,故常有“心在净中”的禅思。

三、一灯除暗,当下了知——王维与刘禹锡诗禅理比较

禅的实质,是通过自我调整,试图达到主体与自然界的最大和谐,达到精神上的超脱。“禅宗修持的目标是悟解自性本自清静,即‘明心见性’。” [32] 禅理,即佛学之义理,一般而言就是通过禅诗阐述一定的道理。

(一)王之“色空”观与刘之“心论”观。

王维以“诗佛”著称于中国诗坛,“似禅”、“入禅”是后人评价王维诗的话头。他生前的友人评论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其诗歌作品深受禅宗“色空”思想的影响。禅宗的“色空”观在论述客观世界是否存在时,总把“寂灭”作为依据,最终力图说明一切都不存在。如《木兰柴》:“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33]以闪烁迷离的手法,写夕阳在秋山中隐去,彩翠分明的斑斓色彩模糊不清,仿佛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只是暂时的、变幻莫测的一种假象。再者如《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13]阐述了灵魂从现实世界的幻觉进入涅槃境界的过程。

又如《鹿柴》写山之空灵:“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4]深林中一片寂静,不见人迹,只偶尔听到人语的回响。一缕夕阳透过深林照射在青蔷上,更加衬托出山中的幽暗,给人“淡而愈浓、近而愈远”的印象。“通篇无一禅语,只写空山一隅,于薄暮光景明灭之间,表现出了禅宗的色空思想。”[35]还有《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6]在一片幽深的竹林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笼罩其中。诗人在纯粹的自然世界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将明月予以人性化,展现出超越世俗的空、静之美。还有王维把参掸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种“空”、“寂”的境界,真是禅宗“色空”思想的体现。

刘禹锡素有“诗豪”的美称。仕途失意后,他因困而援佛,常与禅僧一起研习佛典,切磋禅理。他曾在《澈上人文集纪》中写到:“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37] “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刘禹锡明确指出“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赠别君素上人》的引言),这正是禅宗“心论”思想的精髓。南宗北宗都讲“悟”,只是有南顿北渐之别。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是马祖系兴盛之时,马祖门下高徒众多,他们把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道不在修”、“平常心是道”等思想传遍各地,使这些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对文人士大夫造成很大的影响。它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同时处理了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信知其味而不能形于言以闻于耳也”也正是禅宗不立文字,要不断讲“悟”的道理,禅宗的“棒喝”、“磨砖”等做法都是在“开悟”弟子。如《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宿习修来得慈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38] “便门”是方便法门

的简称。禅宗讲“教外别传”,对“三乘”教法不那么看重,而注重“直指人心”的方便法门。

唐代禅宗由主张“看心”、“守静”转化为“无念”、“见性”,再转化为“平常心是道”,这是基于肯定现实一切皆妄转而认为现实一切皆真在“心”性论上的不断深化。“禅宗理论的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39] 贬谪后的刘禹锡,为求得内心的宁静,开始进一步领味禅宗的“心”性学说。如《赠长沙赞头陀》:“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40]禅宗把内心的欲念视作“毒龙”,而要克服内心的欲念,只有通过“顿悟”之径方可达到“色空”之境。此外,再如《送景玄师东归》:“东林寺里一沙弥,心爱当时才子诗。山下偶随流水出,秋来却赴白云期。滩头蹑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想到旧房抛锡杖,小松应有过檐枝。”[41]也是一首被称为与王维《终南别业》相媲美的禅意诗。和王诗“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的任运自然、高逸无住的盛唐禅意相比,刘诗透析出的中唐禅机则明显具有世俗化的倾向,但其一花一叶、一景一物,无不是“心”的写照。

(二)王之“聚散无常”与刘之“境由心生”

因受禅宗的影响,王维的山水诗,普遍地写空、写静、写闲逸。他诗歌人生哲学中的禅意,只表现为万有皆空的清静观念和随缘适意的生活态度。如《终南别业》写的就是他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此诗中,王维所求的不仅是泉石之美,他还悟出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理,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又如《辛夷坞》写山之寂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2]寂静无人的山涧里,人迹罕至,自红自艳的芙蓉花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诗中“涧户寂无人”,形象地点明了诗人在山涧谷中品味空与寂,将心引向静默,体味细微之境。所以诗人在含蓄无垠的空寂中去凝神幽思,冥想顿悟:芙蓉花自在无拘,自由地“纷纷开且落”的惬意代表着不人为不造作的生命过程,景幽而情深。此诗很典型地体现着王维悟禅的体会:诗中的“空”、“静”氛围,表现了其“色即是空”的悟禅状态;而诗中的勃勃生机,正是“空即是色”的悟禅结果的显露。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因为你是灰尘,然要归于灰尘。”所以人生于大千世界不过尘海一粟,微不足道,生死得失,都是自然之道,又何必为此伤神呢?顺应自然之道,生则生,死则死,无忧无虑,恬淡自然,多么静谧淡泊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辛夷坞》的真正含义。而这冷清、淡漠、空灵、宁寂的心怀在诗中却一语不露,真可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诗中虽然也写了动景,但并未揭示出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所展示的勃勃生机。王维只是借此“动”来烘托自己所认识的自然界的真实面貌——“毕竟空寂”: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空虚的,同时也在这种寂寞中默默逝去。他点出一切美好事物尽数生命无常,宇宙间万象演变的结果终归于寂灭。正如陈允吉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书中说的那样:“这首诗并没有真正揭示出自然界运动变化而展示的蓬勃生机,它所写到的所谓‘动’,不过是诗人自然所说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43]王维喜欢描写瞬间的花开花落,因为这种纷纷藉藉的“刹那生灭”现象,最能用来形象地表现诗中的佛理,让人体会到一切事物的“聚散无常”。

受禅宗“心”、“境”之说的影响,刘禹锡的创作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开启和拓导。这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的引言就有很好的体现:“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倏然以清。由惹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借曹,而诫河之珠矶耳。”[44] “华言去欲”即是诗歌创作之前所应该有的一种禅寂的心态。“澄心静虑”,方能“空纳万境”。如刘禹锡《柳花词三首》其三中的“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45]虽是追求语言的委婉,细腻、淡泊、幽深的境界,但如若没有淡泊幽深的心境,又何来淡泊幽深的诗境。又如《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正文:“看画长廊遍,寻僧一迳幽。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月去,相望水悠悠。”诗人紧扣秋日访僧这一特定的情景和氛围,用僧侣居处的“池鹤”、“古木”、“茶烟”、“归禽”等物象构筑出一种悄然冷寂但却随意自然的禅家意境。篇末点题,诗人遥想明日即将伫立江边,怅望友人远去。禅宗“本心清净”,禅宗思维强调“凝神观照”与“沉思冥想”。如《重送鸿举师赴江陵谒马逢侍御》:“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46]此诗起首两句以精炼的十六字描绘了一幅开阔萧飒的洞庭秋景图,乃是“观照”之功。全诗如一滩秋水,用笔自然,有着泠然澄清的意境,此乃“冥想”之果,亦是“心境”,“象外之致”不言而喻。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也是佛教圣地。刘禹锡与佛教结缘的原因之一可从《赠眼医婆罗门僧》一诗中可窥见一二。佛教思想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刘禹锡虽屡屡贬谪,但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作为一个诗人,刘禹锡写有许多阐释佛理,表达自己对佛教前途和未来关注的诗歌。刘禹锡写有赞颂高僧说法的精深圆融的诗歌。如《赠别君素上人》:“穷巷唯秋草,高

僧独扣门。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水为风浪生,珠非尘可昏。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5]结下佛缘后,刘禹锡对佛教兴衰甚是关注,如《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座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47]这首诗是对金陵的一处古刹凄凉景象的感叹。佛教思想对刘禹锡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如《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48] 全诗气氛亲切感人,没有半点地方长官的架子。对朋友的招待也是有礼有序,同时也表现出刘禹锡的豁达大度和对佛理的领会。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境由心生”最好的佐证。

其实,王维在诗歌中善于营造“空”、“寂”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禅宗“色空”思想的显现,“色即是空”,总是力图说明一切都不存在,所以总把“寂灭”作为依据,故而悟出万物“聚散无常”的禅理;而刘禹锡的“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是禅宗“心论”思想的精髓所在,所谓的“平常心是道”,也不过是“心”性论的不断深化,“空纳万境”的前提是“澄心静虑”,所以刘诗因“境由心生”,而悟有我之禅。

结语:

唐朝士大夫的诗大多把人与人的感情融注在山水景物之中,透过宁静、平淡、悠远的山水田园隐隐约约、半含半露地散发人与人的感情的高洁、澹泊,并在这些意境中追求与画一样的“禅趣”与“玄思”。清净本心须“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王善于悟无我之禅,其诗“无常”、“无我”,终“空而寂灭”,悟出宇宙万物“聚散无常”的禅理;刘则常悟有我之禅,其视野开阔,所以其诗歌有着“空而高远”的理趣,因“净心”、“守心”,最终“空即是色”,“境由心生”,心态高洁澹泊。

【注释】

[1][2][3][4][9][11][12][13][17][18][19][20][22][23][24][33][34][36][4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196;594;415;362;451;532;444;176;565;448;421;191;437;476;637;418;417;424;425.

[5][6][7][14][15][16][27][28][29][30][31][37][38][40][41][44][45][46][47][48]瞿蜕园.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14;157;171;220;188;159;157;218;192;218;217;136;223;216;221;217;192;217;172;159.

[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3.

[10]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88.

[2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79-282.

[25]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5.

[26]高长江.禅宗与艺术审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166.

[3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2.

[35]彭多.中国唐代禅宗诗歌的类型[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85.

[39]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1.

[43]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61.

【参考文献】

1.书籍

[1]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瞿蜕园.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清)董诰等. 全唐文 1-11[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上下[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6] 丁福保著. 历代诗话续编[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7] 姜剑云. 禅诗百首 [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孙昌武. 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 谢思炜著. 禅宗与中国文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10]孙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陈铁民.王维新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

[12]陈铁民.王维诗注[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3]姜晓东.刘禹锡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4]蒋述卓. 禅诗三百首赏析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周啸天等. 性本爱丘山:田园·山水[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

[16]王小舒. 神韵诗学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7]郑茜. 无·有:禅与诗[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8]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9]高长江.禅宗与艺术审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2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期刊文章

[1]孙正军.空明·禅趣·冲淡·宁静——论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后期山水诗歌创作的影响[J].安徽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

[2]林心治.论刘禹锡诗歌的精神美个性美及其成因[J].渝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3]孙金荣.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J].齐鲁学刊,2006(3).

[4]张伯娟.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境界与自然意象 [J].时代文学,2008(22).

[5]杨洪波、邱建伟. 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

[6] 李林.论刘禹锡诗歌与禅宗的关系[J]. 华章,2008(Z2).

[7] 彭多. 中国唐代禅宗诗歌的类型[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

WangWei andLiu Yuxi poetryZencomparison

ZHU qiong-xian

【Abstract】WangWei su has a" poetry Buddha ", his poems and Zen origins remarkable, especially his landscape poem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Zen and. Later on Wang Wei and his poetry works to his poetry in multitude, Zen is also a very involved. Liu Yuxi was the period in Han Meng, Yuan white two schools outside the single show excellent poet, has always been to Liu poetry research is very much also, but slightly inferior to Wang Shi. For Liu poems contain Zen is tasted, no system. When it comes to Zen, the same is indifferent to taste, b ut each has a" Zen", see different. So far there has been littleking in Liu Erren's poetry came together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wo people in the poetry of Zen, Zen, Zen inter est three in terms of their poetry Zen is com pared.

【Keywords】WangWei; Liu Yuxi; poetry; Zen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三、他的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秋夜独坐》【内容】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赏析】: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诗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王维——《陇头吟》1 【年代】:唐 【作者】:王维——《陇头吟》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

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王维的禅意诗句

王维的禅意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的禅意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

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学习呀,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

王维的诗词大全

王维的诗词大全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赏析: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即下句之“深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多用以形容酣放不羁,自由自在。来相照:犹来照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渭城曲:乐府《近代曲》名,又称《阳关曲》。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一二句:分别点明饯别的地点、时间、景物。 王维——《酬郭给事》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郭给事》【内容】: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酬张少府》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汉江临眺》 【年代】:唐【作者】:王维——《汉江临眺》【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红豆》 【年代】:唐【作者】:王维——《红豆》【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单位: 论文完成日期: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内容摘要]: 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 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 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 方家。 [关键词]: 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 正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优秀诗人。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歌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 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 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 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https://www.360docs.net/doc/6c6959326.html,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 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