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文的兴趣

学习古文的兴趣
学习古文的兴趣

在讨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毕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社会原因

现今的中学生现实状况是不喜欢文言文,据九四年《中国青年报》——学生版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开始排斥,尤其是文言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里面的东西太遥远了,他们希望从书本上学到能指导生活的知识,培养能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可是这些都是文言文做不到的。是否中学生就真的不想学习文言文?在最近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认识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问题非常的严峻,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社会的竞争需要去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此,摘录几句学生的评点,毕竟学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想学,可用不上。”“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如果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以上两句来自于网络评点,以下来自于对学生的电话调查:“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高考要考。”从许多的学生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如果在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虽然教育部门仍在坚持、学术界也在坚持,可是这些与社会导向相比,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就不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清楚一个现实,虽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时间不长,但是将来仍然会朝白话文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文言文将进一步失去生存空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全白话文教育,对古文言文的情感开始淡漠,更别提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后期的人能够喜欢文言文,他们都是从小就习惯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接触到的语言、书籍几乎都是白话文,这就决定了白话文的完全主流发展趋势,文言文只能是越来越陌生。社会不会再重视文言文,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文言书籍,这里面存在许多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十年浩劫”古书遗失惨重,民间几乎没有了收藏,许多的古籍至今都没有重新大量印刷发行,原因是出版商无利可图,市场不大,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足。这就让中学生很难接触到文言文,除了中学教材中仅存的一些,一般的图书馆也很少收藏,就更别提农村及一些偏远的地区,这些现实状况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学生“无书可读”。

其次,在仅存的学校教育中,教育部门决策的不稳定,教材安排不断变更。对于文言文教学,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已没有了生存环境,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文言文基本能力,只能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然而,又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教材中,文言文不论在数量比例、(相对白话文而言)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中,都存在不停的变换,我们希望教学能不断的改进,但是要相对的稳定,否则那是得不偿失的。

建国以来,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甚至时有时无,这里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人门无法确定到底“文白比例”各占多少是好,社会评论不一,不断有人提议增加文言文的数量,也不断有人提出要减少文言文的数量,还有人提只读白话文,不学文言文,于是乎,文言文的数量跟着许多“大家”的意见或建议在不断的变动,教育部门制定的大纲也不断的变换,应该说探索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心中无数”时多时少,而且变更频繁,尤其是在搞教育改革的近几年,

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而且,文言文所选的数量也不一致,这对学生来说,带来的重视程度是直观的,学生看见教材改了,如果文言文的数量增加了,他们就会认为国家重视这方面了,反之则认为社会对文言文的要求变低了,教材的频繁更换,数量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无法理性的判断,从而,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到最后,学生几经“变革”后也变得无所适从了,学生自己就变得“心中无数”了,到底这文言文还重不重要,学生没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很难见成绩的,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在中学作有关的调查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这个问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不喜欢,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将上述的这一原因分析给他们听,大都表示赞同,我这想也能说明,教育部门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数量的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阻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变换下,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此就不多作论述了。

二、文言文自身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说,文言文自身的文字相对古典、艰涩,在古代,读书人从小接触大量文言文作品。“四书”、“五经”不用说那都是通用教材,还有《周礼》、《春秋》、《资治通鉴》等。据资料显示,如一人八岁入学,一般也要到二十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文读书作文的水平。文言文在当时就基本脱离口语而成为书面语。一般都是读书人的专利,称之为“咬文嚼字”。现代中学生对于古文言文更是感到不方便阅读,要想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那要积累许多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课文的选文不多,外在资料少等多种因素,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在阅读中就产生阻碍。对教师以及译文的依赖性增大,自我探求不足,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种“成就感”,逐步面对学习生涯的延续,选文难度的增加,就更难以适从,甚至开始厌烦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作品,这只是文字方面的原因。另外,由于古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观念与现

代社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学生又是一个不断接受新观念,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思想观念变化很大,就更难于认同古文言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及感情。而且,学生这个群体又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能力,而又不能完全理性的去认识问题的群体,由于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容易感性认识优先,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感性认识先入为主,受现代思想观念影响在主观上就对古文言作品心存否定就无法感受到文言作品的经典美,无法与作家、作品沟通,其实读书就是一种沟通,一种与作品情感的对话,而学生对于文言作品没有这种沟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言作品的理解,逐渐的,学习兴趣随之消亡,唯一剩下的就是学习任务,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动力,没有了兴趣就很难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对文言作品一般都是浅尝辄止,以完成老师的显性目标为主,缺乏自主探索,就形成了老师“灌”一点就知道一点,不“灌”就不学习的学习状态。

以上是对文言文本身的缺陷导致学生厌学的分析,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学生本身有好学的天性,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老师在引导上得当,以上的缺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的。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又存在许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言文教学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学的模式化(主要是教学方法),而且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或注重语法、字词,或片面的注重作品的文学性,或者是在教学中满堂灌,缺读少练,等等。教学本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教师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里只针对文言文而言),教师在自身认识上没有提高,即使是在高呼“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只改变了形式,而缺乏自身本质的改变,几乎每个人都在走老模式,无法科学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甚者,完全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生搬硬套

别人的经验,根本就不顾及各种不同的因素。文言文也要“因材施教”,当然许多的形式主义也并非是教师的本意,有着它存在的社会因素,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潮流”,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迫于“压力”,将学生的利益抛开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是坚持原则的,不要因为外部原因就改变自己的原则,那样是对学生不利的,形式主义是不利于教学的,但鉴于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在此就不作过多的叙述了,这里就教师自身的模式化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一些探讨。

〈一〉、死抠语法、字、词

个别教师认为语法和基本的字词对文言文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注重这一点,应该说,这没有什么错,也是人们都认同的,可是个别教师却将这个方法用得“过”了,而且是不分场合的、不顾一切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约五十篇左右),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约八百个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些文言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在内)就可以了。”[1],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过细的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结果是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而且是不分年级的一律运用此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开始可以多讲一点语法、常识,到后面就应慢慢的多训练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虽然阅读文言作品是需要语法和基本字词的,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而且,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语法、字词的训练就没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去品味、去感悟,这样不但是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气,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常识,并不需要知道更多翔实的语法知识就可以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也是中学阶段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并非是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文言文来写作,所以,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在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情况下,应该适度的调整教学重点,而

不可以把对字词的训练作为教学终生法宝,如果始终是抓住字、词、语法不放,那样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是烦琐可怕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各执己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在这个问题上各个教师在理解上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各执己见、各行其是,其实,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综合体,而各个教师在认识上就各有侧重点,典型的就是三者分离,个别教师只注重认读能力,要求字词、背诵,能翻译就好,而个别教师则注重理解,在基本认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方面缺乏,还有一种就是个别教师片面侧重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一种问题,个别教师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与现代文教学,或是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或是完全的将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古典文学鉴赏课。这样的各行其是,只是因为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理解不明确,其实,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只侧重于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况,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足,始终是无法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文言作品中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逐渐的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在此就不一一论述,我们主要还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在其它不利因素还没改善前,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的去完善它,在此,我想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一点建议: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不要一味的追随形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要压制功利心,要勇于坚持自我,勇于和不合理,不正确相抗争。

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的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改变,面对许多的改变,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以外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必要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

(5)、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给人们一点启发,使学生真正走出不喜欢文言文的这个误

区,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论文 标题《探索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者单位*****镇初级中学校 作者姓名**** 【内容提要】由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导致文言文的阅读成为普遍中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调动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内容提要】由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导致文言文的阅读成为普遍中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调动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言文 著名作家、诗人车前子发表建议说:“语文课本应该‘三七’制,中学语文课本是三分白话文七分文言文。”由此可见,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的重要性,再加上,高一就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了与高中教育同步,这就要求在初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在,我就如何培养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谈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古代,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不同,自然学习效果也就不一样。因此,要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激情朗读,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古今文学故事结合等凡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尽可采用。 其次,要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条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及其同学们朗读的一节内容,“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读漏字的,没断句的……语句不通。再加上有的字古今读音不一样,所以,拿到一篇文言文,就必须解决朗读问题。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具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当然一堂课朗读方式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方式的结合。初步朗读比较简单,只需正确断句,读准字音即可。 其三,弄懂文言文的内容。初中生弄懂文言文的内容主要借助文内的注解及查工具书。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同学合作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将难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毋庸质疑,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为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的目标,本文论述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回顾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几方面去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观点。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古诗文;兴趣。 O、前言 我记得一句充满浪漫情调的话:“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细细想来,自孔子整理《诗三百》始,至清末,古诗词是中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几千年来,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杰作。可以说是“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古典诗文,灿若繁星。”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滋养了历代中国人。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国人的基本意识。也就是说:“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经典诗文都不会落伍。”难怪史上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谆谆教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当今有国家领袖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劝勉我们:“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1——6年级不少于160篇(段)。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关注的程度。这不禁让人深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古诗文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古诗文来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浩繁的古代典籍蕴涵着历代前贤的思想精华,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精髓。学习古诗文,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1-1、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了解祖国广袤、秀丽的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暮江吟》、《忆河南》;杜牧的《山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描绘出祖国处处迷人的景色。这些诗篇有的写得宁静,有的写得雄伟,有的写得变幻多姿,真是江山如画。这既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教材,也

激发兴趣 爱上“古文”

激发兴趣爱上“古诗文” 江西省兴国县均村中学肖剑辉 在语文的教学中,古诗文是一大难题。因为古诗文与现代文的诸多不同,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要远低于现代文。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古文没有味道,而且有些艰涩难懂。古诗更是不知所云。所以每次考试,学生最头疼是的就是古诗文阅读。 古文学习是我们通往古代思想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习古文可以让我们领略先哲们的思想精髓。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古文,还要先从学生存在的问题着手。 当前,初中生在学习古文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是“读不懂”。由于文言词汇积累少,所以对于古诗文的阅读感觉非常困难。一篇文章读下来,没有几句是可以完整翻译的。而且文言文中很多的语言习惯跟现代文存在差别,如:文言文中的倒装现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这些都让学生觉得很棘手。 其次是“道不明”。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面比较窄。所以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知之甚少,对于有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古诗的鉴赏显得很困难。对于古诗的理解往往仅限于文字的表面,而无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看到有学生在教师对古诗蕴含的感情一语道破时,还一脸的茫然, 再次,“记不牢”是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第三个问题。由于无法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是缺乏活力的,它不能与学生形成心理的共鸣,这样

的记忆是短时的,也不牢固。 最后“难运用”也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个问题,由于头脑中对古文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上生搬硬套下来的句子,无法了解其中的意蕴,所以背下来的东西只能作为文字存留在头脑中,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经常听到学生在考后抱怨道:“这些句子我都背下来了,可我为什么不知道填这一句呢?说到底就是不会用,这跟当前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相背离的。 针对以上这四个问题,我觉得要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加强考试中的解题能力,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从而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最好办法,我认为就是“竞争”。这里说的竞争是指在古文学习中采用的多种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竞争中享受胜利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让他们爱上古文。 2007年我上了初三两个班的语文,由于初一初二基础较差,每次考试下来,学生都反映古文阅读太难,而且也是失分最严重的一题。每次讲古文,学生也没有热情,所以每次上古文课,都是我“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我在古文教学中经常性的采用竞争的形式。 一、班级中的竞争 首先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每次上课前,我都精心从七八年级的课文中挑选几篇经典的古诗让学生来背,一般是一个男生代表和一个女生代表。当然背不出来可以找人帮忙,一开始经常要两三个人才能背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言教学的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言教学往往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要善导主体,师生互动相长;重诵读、重感悟、重赏析,将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归宿。 一、强化预习、主动探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除让学生明白言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应千方百计地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为任何创新与灵感都是在主动性极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再好,教师再有水平,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无法引导他们欣赏语这个“大观园”的美。这正如一个演员,若不能通过独自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设计自己的表演而全靠导演指点,那他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演员。学语也一样,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言的教学目的和以育人的任务才能完成。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指导预习时,我们尤其注

意诵读的指导,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第一遍参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再默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疏通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词句,并尽可能制成问题卡片,为上课时质疑问难做准备。总之,只有让学生课前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求知的苦与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导主体,互动相长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仅是教学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唱。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分组讨论中,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再引导他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感知课,理清的思路,指导他们整理常用的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事先把筛选出的知识点归类,然后组编成练习题,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也就是俗称的古文。它是我国三千年来的传统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而中学语文的文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章,都可谓是语言的精华,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后的金子。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都是大有好处的。 诚然,文言文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因为它不像白话文那样通俗易懂,文章里充满了“之乎者也”,开始真的让一些学生很头痛,觉得文言文很难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了解古文字的本意,对我国的灿烂文化、老祖宗创造的文字感兴趣,进而逐步地喜欢上文言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学训诂学,多翻翻《说文解字》。让学生大量地掌握一些文字的本意,真心地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对古文字产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顺利通过文字关。为学好文言文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二、从学习文章内容上入手,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中学课本上的选文都是美文,都有可读性、鉴赏性。让学生通过学习,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化素养上都得到熏陶和陶冶。比如:《岳阳楼记》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感到古人的宽广的胸怀;《过零丁洋》中千古传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感到古人的博大胸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感到古人的浪漫情怀。还有那些妙语如珠的语言、语句、语段等。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从而学好文言文,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灿烂文化。 三、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古诗文的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古诗文竞赛活动,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背得有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达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组稿编辑:杨坤】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张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悠远,内涵丰富,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彰显泱泱大国的文化精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古诗词,可以使师生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培养其的高雅气质,使其终生受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认为,诵读古诗词的关键是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 一、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入手,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1、自主式。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理解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如:《静夜思》、《古朗月行》、《春晓》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教师可以在疑难处适当地加以点拨,扮演好合作者、引路人、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赏识式。学生学习古诗词有良好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逐步树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信心。

3、直观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古诗词时空跨度大,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沉,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古诗词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对于一些很难理解的古诗词宜采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送别画面,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营造了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难舍的动人情境。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伫立江边,深情地目送友人远游,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产生移情效应,他们思绪飞越时空,神游文本,与圣贤心心相通,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1、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吟唱结合法等等。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亲子诵读活动”、“诵读擂台赛”等。通过以上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诵读中华古诗文的快乐,从而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展诗词游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出发,将学习积累古诗词融入游戏活动中,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积累了古诗词。适合开展的游戏有:①对诗。前一个学生背诵一首诗中的上一句,指名另一人接着背诵出这首诗,背出者胜一步,可接着自己出一句,让其他学生继续背。②古诗、成语配对。很多古诗诗句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③古诗词接龙。即先出示要求,例如,背诵唐代诗人写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文,或是背诵送别诗,或是出示诗人的名字,要求学生背诵他的诗等等,学生按要求接背。

学习古文的兴趣

在讨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毕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社会原因

文言文兴趣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文言文更是古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历经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如今的中学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更是占到了40%。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是每个学校和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要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效果,必须要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如何才能让学生爱文言文,那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文言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操,美的人文思想。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初中语文组教师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此课题于2014年5月申请立项,2014年7月通过了汉滨区教研室审批,得以立项研究。经过系列实践活动,在这一年里,在区教研悉心指导下,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果,现在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做以下总结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语言相差甚远,所以,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其次,我校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一,文言文的底子更是薄,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学生处在学习文言文颇不感兴趣的困境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才能让学生爱文言文,那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文言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操,美的人文思想。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加之在现代语言环境中要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厌学文言文,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 目前我校采用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学生的兴趣性、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实施新课程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注重以调动兴趣为中心,实现由学会文言文到会学文言文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合我校学生阅读面狭窄,知识面窄的现状,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发现中学生有哪些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对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2、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入点有哪些? 3、寻找出适合农村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一般路径。 4、怎样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来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5、如何有效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有效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6、总结提炼出学习文言文较好的实践经验。 2、课题研究内容: 对象:农村六到九年级-学生,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农村中学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获取信息较少,视野相对狭隘。 文言文:这里主要指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的中国古代的优秀文言文及教师推荐篇目。 兴趣培养:这里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导入、引导、巩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虽然篇幅很少,但对于小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以后更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大有帮助。 关健词:文言文,教学,阅读,翻译,情感 一、过好语言阅读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与今天的白话文差别很大,要学习它,就必须过好语言阅读关。《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初步的接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言文语句作出直接的辨识,在不断的诵读尝试中读准文章的声调、节奏,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提示在头脑中迅速地再现出与文章相应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字美和音韵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礼记?学记》)。”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通过个人自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

读训练,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将文言文读通、读顺,读出抑扬顿挫,结合课后的注释弄清文章的大意。 二、过好翻译关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且课后都有注释,应该说,小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将文章的大意弄清楚。但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逐字逐句直译的良好习惯对于以后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是大有帮助和益处的。文言文每句话中每个汉字的意义都是比较固定的,古代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只要把每个单音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连缀起来就翻译过来了。例如《矛与盾》(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下同,省略为第X册)中“其人弗能应也。”大意是这个人回答不上来,借助课后“应”的注释“回答”,逐字逐句直译为“这个人不能回答”。“使弈秋诲二人弈(《学弈》,十一册)”,使,让;诲,教导;弈,围棋,下围棋。连缀起来就是“让弈秋教导二人下围棋”。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文言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一个方向,但由于文言文是过时的书面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的组织引导,适时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文字的古义与今义大相径庭时,教师的提醒和总结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物莫能陷也(《矛与盾》,第十二册)”中的“陷”在现代汉语中有“①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1)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一般已密密麻麻地小字记在书上原文下面),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

力。 二、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三、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上到文言文,走进教室就讲翻译,也最喜欢上文言文,因为教学过程较为单一,省去了挖空心思备课的过程。但是轮到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因为觉得很难推陈出新。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改变、改革也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先从小细节做起,因此,首先考虑的是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现状,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过于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似乎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大多数老师都采用逐句翻译的方法。三是就事论事,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纵观目前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而选择性的使用。 第一,学案的运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言文翻译教学也是如此,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特别是对文言文翻译的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联想与想象,从而便于老师归纳一词多义等情况。而口头布置的预习任务往往难以落实,使用学案,使预习的针对性更强。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时,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古汉语词典等等,在主动搜索答案的同时,加深对文言词汇意思的理解。 第二,多媒體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根据图片、结合文章,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或描绘的意境,既给予了学生一定帮助,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写景的文字,需要意译,这时候给予图片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多媒体配合,还可以在复习检查时,提高复习效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目前,文言文教学经常出现两种相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字词句肢解法教学,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片面突出其工具性;一种则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一味强调其人文性。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规律,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思维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以读激趣,为我所用 初中所选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用韵抑扬顿挫,用语清丽精美,读来朗朗上口。初中生正处诗情勃发的年华,喜欢朗读富有诗意的语言。以读激趣,为我所用,恰如其分。但是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怎样读出趣味需要教师引导激发。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1.视听跟读法 如教《三峡》,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伴着优美的画面,师生共同跟着配乐朗读,百读不厌,渐入佳境,读出了三峡的湍急美、清幽美、凄婉美。 2.摇头晃脑法 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

到入神处即是如此。我泛读时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于是学生也模仿着我的神态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起来,这样就引领学生读出了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了文言文的原汁原味。 此外,还有分角色法、小组比赛法、个人表演法、集体美读法等。 二、巧设情境,层层质疑 我曾给学生讲过“微须”故事。大意是一清代学子入场考试,主考官核对身份,见其面色白净,然有些胡须,但身份说明上分明写着“微须”(主考官理解为“无须”),于是将举子赶出考场。这就是不理解一词多义带来的遗憾(此处“微”的义项:非、无;微小)。以此例说明在理解词语时力求做到准确。 教学《桃花源记》时,文中有一句“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有学生理解为“老婆”。师问:“难道他们没有孩子?”学生笑:“改为妻子和儿子。”师叹道:“哦,原来他们重男轻女,不带女孩?”学生顿悟:“改为妻子和儿女。”通过层层质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文言词语的理解要符合情境。这种迂回的启发确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乐趣。 三、举一反三,梳理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

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言文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高尚的精神价值,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值得传承。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学生厌学、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主动、快乐地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者就培养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阅读兴趣教学方法 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沿用“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录”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文言文阅读从单纯的课堂知识学习延伸转变为对语言文化的探索与欣赏,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角度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1.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前积累准备,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对文言文阅读和学习而言,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还包括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学案形式把与文章相关的内容按类梳理好,学案提前一周发给学生,使积

累成为习惯。 1.1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语言在演变中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词语和句式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建议学生针对常用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等建立一个单独的记录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日积月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做好文学、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做到“知人论世”,全面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及文中描述的人和事,了解文章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琵琶行》的阅读,要在充分了解文章的作者白居易被贬失意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境。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要了解壮志难酬的李白漫游名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创作背景。 1.3搜集难点、疑点,带着问题阅读。提前预习,对文章整体上有把握,把课堂学习向课前延伸,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主动把握难点,攻克疑点,先入为主。 2.通过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审美是一种高级情感,高中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才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