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200712020119)-勘探0704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1 概述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间没有一条界线把两种微相截然分开。 3.3.2长62 长62沉积相展布对长63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沉积构成,河道总体向西迁移。有3支河道砂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3支分流河道之间砂地比较低(0.2~0.3),为分流间湾沉积。长62河道砂体的带状特征没有长63典型,表现出向席状砂过渡的趋势(图5)。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王场地区为例,利用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探讨构造成因,并利用石油地质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与特征。 二、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约28000km2,基底有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前白垩系组成,盖层部分为白垩系-古近系的碎屑岩系夹大量岩系地层,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及第四系,盆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张裂(裂陷)、坳陷两个构造旋回。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较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为2500km2,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北部以潜北断裂为界,分别与荆门坳陷、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漋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界;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山低凸起和丫脚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王场地区位于潜江凹陷北部,面积120km2,整体构造格架为盐背斜及周缘向斜和多条切割褶皱的NE向正断层,为江汉油田的主产油区。 三、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 根据所给数据,可以做出各层位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层厚度图

图1 潜二段22地层平面图 图2 潜三段32地层平面图

图3潜四段上40中地层平面图 根据所作出的立体图,可以看出断层的展布。 图4 22立体图

图5 32立体图 图6 40立体图 由王场油田构造平面图和各地层平面图、立体图可以看出,王场油田主要由一个SE方向的背斜和NE方向的主断层控制。由书上给出的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出区内形成了SE向盐丘背斜,在NE向形成的正断层,切割背斜形成多种构造。根据钻井给出的数据,做出纵向和横向的剖面图(如图1,图2),根据剖面图看出,此断层为一生长断层,背斜为生长背斜。综合上述,可以判断,该油田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进一步可分为盐构造或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东荣三矿位于矿区的中部,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地震勘探面积46 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南北,向西倾斜,含煤地层属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中含煤6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全井田由三维地震、钻探、测井、实际揭露等综合手段确定的大小断层500余条,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采区划分、开拓方式、工作面布置、安全生产,增加煤炭损失量和巷道掘进量,影响煤矿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煤矿发展。因此对中小型断层(落差20m以下)的形成机理、解释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便指导生产。1 东荣三井田构造的解释与研究本井田位于绥滨~新安镇坳陷带中的东辉——东荣弧形向斜东翼的中段。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改造和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正负相间排列的背向斜褶皱,从西向东有福山背斜、福山东向斜、二九一背斜和福山背斜南缘的牵引褶曲等。 1.1 东荣三井田主干断层类型(1)X型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的南北端,由北东、北西向二组断层交叉切割组成。北东向断裂位于东南部边界,与二九一背斜轴向相平行的压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北西向断裂位于西南部、北部、东北部边界,形成早而活动时间长的区域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2)弧形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以东及福山东向斜东翼的浅部,具有压扭性、压性结构面性质,呈向西突出的南北伸展的弧形,特别在福山背斜东翼,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有的属于伴生断裂,有的属于派生断裂,对地层切割非常严重。(3)横张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东向斜的东翼上,形成由北而南的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每组断层又是由2--5条断层组合在一起的断层群,断层带内的构造极为复杂。 1.2断点的识别(1)中小断层在钻孔岩芯中非常明显,既有破碎带的特征、地层倾角的变化及煤层及标志层的层位缺失等现象。(2)中小断层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人工放射性曲线(HGG)常常显示为低密度,高伽玛伽玛异常,因破碎带中,不同岩石的混杂,以及断层界面附近岩石破碎程度的渐变关系,使曲线异常包罗边界反映为渐变。这种破碎性造成异常内显示不稳定的剧变,这与煤层的曲线异常完整性很容易区分。天然放射性曲线(HG)在断层带的曲线特征是低伽玛值,由于岩性的差异曲线表现为杂乱的低异常,顶、底界面不清晰,同厚层砂岩、煤层形成的低异常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视电阻率曲线(DLW)常表现为低异常,因断层带岩性破碎,且含水性好,这也是断裂带的重要标准。东荣矿区综合测井参数呈现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曲线所反映的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也很明显。通过曲线对比,可确定断点的存在及断距的大小。(3)地震利用反射界面的连续性,通过有效波组的追踪,确定中小断层,其断点反应清晰可靠。该区有效波T2、T3波组是两组标准波,T2波组相当于14—16号煤层,T3波组相当于30号煤层。波组显示的能量很强,连续性好,当连续波组出现中断时可视为断点。相位错开的时间可换算出断距。通过时间剖面上T2波组的追踪,中小断层有规律的出现,即断层束派生的分支断裂、横张断裂中形成的阶梯式断层群。1.3 中小断层的组合(1)首先通过剖面对比,寻找煤层间距变化异常处、煤层和标志层的缺失段、查找钻孔中岩芯完整性、倾角变化等构造标志作为中小断层存在的依据。(2)将钻探发现的断点,用测井曲线加以验证,查对曲线上是否有断层的标志,以及断点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质概况 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 ?勘探历程 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 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 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 2.5km,东西宽4-6.5km。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油田主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肈腿薇螅芀莄薃螄羀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xzCK7。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LbauT。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16、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即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长度X100%。

刍议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

刍议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 在油田开发中,对油田地质特征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是获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因而近年来在油田开发中,普遍更加重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完善的油田开发方案。本分分析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内容,并且提出了关于油田地质开发策略。 标签:油田地质特征开发 随着油田开发的快速发展,油田地质特征分析的作用也开始得到体现,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油田地质分析方法,为推动油田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油田开发中,完善的开发方案也应当是以油田地质勘察分析结果为基础的,针对油田地质特征情况,从技术方案、开采现场管理方案、开采计划等方面进行具体的优化。 1油田地质特征分析内容 1.1油层综合评价 油层综合评价是油田地质特征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油层综合评价所涉及到的分析内容较多,如油层的分层分析、油层物性分析、油气水质分析等等。在油层综合评价中,应当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如油层的延伸长度、分布形态、渗透率、平均厚度等等。针对不同油田地质的具体情况,对于油层综合评价的指标选择也有所不同,整体上而言,应当遵循相关性详尽的原则,也就是首先设置评价目标,然后根据评价目标选择主要的分析评价指标,最后以主要评价指标为核心,选择相关联的分析评价指标。较好的油层综合评价,能够全面、详尽的掌握油层整体情况,是进行油田开采的基础。 1.2构造和油藏分析 构造和油藏分析主要是针对油田地质结构情况和油藏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在不同地层油田的分布情况、相关的地质勘测情况、水文情况等等,而在油藏分析中,重点分析内容有油水分界过渡带、含有面积等数据情况。在构造和油藏分析中,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地质数据、水文数据以及必要的气候数据等等,关于地质构造方面的勘测,往往需要专业的地质勘察团队承担这一工作,利用各种地质勘勘测技术,如物探技术、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等,综合分析地质构造情况。在油藏分析方面,需要绘制油藏剖面图,确定油水分界处和具体的分界情况。 1.3地层对比分析 地层对比分析主要是勘测分析油田地层的厚度变化情况、断裂情况等等,必要时还需要分析岩性变化情况。依据主要的地质分层标准对油田地质情况进行分

华东《油气田开发地质学》2019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三)

------------------------------------------------------------------------------------------------------------------------------ (多选题)1: 从地质发展的观点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可以是()。 A: 油源区附近长期继承性的长垣带 B: 盆地内部的斜坡带 C: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带 D: 环礁型生物礁带 正确答案: (多选题)2: 下列给出项中,()是油层对比的成果图。 A: 栅状图 B: 岩相图 C: 小层平面图 D: 油砂体连通图 E: 古地质图 正确答案: (多选题)3: 世界各国许多油气田中普遍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下列()作用可能形成异常地层压力。 A: 泥页岩压实作用 B: 粘土矿物脱水 C: 有机质生烃 D: 渗析作用 E: 构造作用 正确答案: (多选题)4: 油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有()等。 A: 岩性特征 B: 储集单元 C: 地球物理特征 D: 沉积旋回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下列给出条件中,()是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所需参数。 A: 有机质丰度 B: 有效孔隙度 C: 累积产气量 D: 含油面积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连续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下列()均属于连续生储盖组合。 A: 不整合型 B: 断层型 C: 指状交叉式 D: 上覆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深适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下降,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 A: 低压异常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断面样式;平面展布规律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1]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1.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描述 1.1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是岩块或岩层断开并籍以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有位移和旋转。多数断层常兼具有两种运动。断层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断层研究中应注意测定断距。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成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断距。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不同。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的断距有: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1.2 埕南断层定量描述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1068740.html,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作者:黄瑞琦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诸多地质构造研究人员对祁连山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对地质界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如构造岩相带角度、地洼理论角度、多旋回构造角度、地质力学角度等方面。这些有关祁连山的地质构造研究对我国基础地质工作以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等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祁连山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关键词: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地质基础工作 多年来,祁连山在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其构造体系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多种构造体系的相互交杂组合而成了复杂的祁连山构造景观。而本文将对古河西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走向复杂构造带之间构造体系内容进行特征研究。这种复杂的构造结构体系在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中形成并逐渐演化成熟,是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在这次祁连运动对早古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其有关矿产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该构造体系中还包含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行迹的残块,据研究发现,这种构造形成开始于泥盆纪,在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完成,它的西部位置以弧形切断古河西系,而体系中部位置与古河西系相连接。而陇西系从东段北侧开始插入,这也是祁连山向北东呈凸的帚状构造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西系狱古河西系呈反接状态,最终以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而存在。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地区西南部古构造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使其改造多,产生一定的歪曲。 1. 构造分区及地质概况分析 在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中,祁连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其褶皱迴返属于陆相泥盆系,在磨拉石建造前就已经形成。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中下泥盆与古生界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存在不整合关系;拉背山见中下泥盆统御中奥陶统也是不整合关系;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不整合于志留统之上,这也就是说明祁连山在加里东晚期才褶皱成山体,从地槽转变为地台,并在长时间中处于演变构成中,因此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都属于地台型盖层沉积形式。祁连山以北是塔里木——阿拉善地台,并以大断裂为分界线;南界与东昆仑、西秦岭褶皱系之间也是在大断裂作用下形成的,但是这两者的沉积层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欧龙布鲁克隆开始到寒武—奥陶纪时期内属于近地台型的砂页岩、碳酸盐建造,其厚度在700m~2000m之间并与震旦亚界处于假整合关系。而在柴达木北缘和青海南山其主要以华力西和印支褶皱为主,属于北秦岭褶皱带。 2. 古河西构造体系分析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41-06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启亮1,员孟超2,王海生3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2.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 山西运城 044004; 3.山西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关键词:构造演化;古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太原掀斜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在以往的构造研究中将其称为“古交掀斜”(山西省地矿局,1989)或“太原西山掀斜”(孔宪祯等,1978)。前者将太原断陷划为晋中新裂陷,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板内构造体制一致。根据山西板内构造单位划分,太原掀斜构造为山西台隆(Ⅲ)吕梁-五台隆褶带(Ⅳ)内的一个V级大地构造单位,东南以交城大断裂带(含田庄断裂)为界(图1),呈北东向展布,与晋中新裂陷相邻。西界为西社断层、神堂断层、南塔断层、寨立断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界和东北界为隆起带边界,为一个西陡、东和东南平缓的近似三角形的掀斜构造。笔者以交城大断裂带作为Ⅳ级构造单位的界线,而太原断陷为太原掀斜构造的一个更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前人对太原掀斜构造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东山、西山分离的时间,太原掀斜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地区煤田的对比意义等。所以,对太原掀斜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区域地质方面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认识西山煤田含煤构造也具有重要价值。 1 构造形迹展布特征 研究区内的地层分布北老南新,总体向南南东缓倾(图1)。太原掀斜构造主体由东山背斜和西山向斜构成,是山西省的重要煤矿区。东山矿区地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局部受构造影响稍有偏转,背斜较为宽缓,地层倾角为5°~15°;西山向斜为东缓西陡的复式向斜,主要构造格架为南北向构造、北东东向平行断裂及东西向构造。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太原东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0513)  作者简介:王启亮(1964-),男,山西临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地质教学与研究。E-mail:w ql.976@163.co m

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

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30T13:12:18.20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王建宁 [导读] 针对目前油田开发过程受到的阻碍与影响 摘要:针对目前油田开发过程受到的阻碍与影响,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开发建设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只有完全研究清楚油藏地质特征,才能利用油藏地质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开发工艺与技术,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效率。 关键词:地质特征;油田开发;驱油;启示作用 0引言: 地质特征对油田资源开发开采建设带来的影响集中在驱油、亲水油层毛管作用、油藏丰度及后期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将为当前以及后续油田开发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如此,油田开发就能以高经济性、高准确性状态作用于所处行业,在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的过程中,起到基础资源支撑作用。故研究人员应不断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完善地质特征资料体系,以强化其在实践开发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1研究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影响的现实意义 当前阶段,分析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应从岩性、地质构造、沉积、储层物性以及油层分布等方面入手,为后续特征分析工作提供支撑,进而为油田开采提供坚持的地质基础。然而,受油田资源开发建设市场环境的多元化影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实际中面临的地质特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增加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的难度。为此,油田开发者应在油田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开展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断引进和探索新的开发工艺,提升资源开发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这样一来,油田开发就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所提出的用量需求,进而服务于所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1]。 2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经对已建油田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地质特征对其的影响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驱油。具体过程,对于亲水油藏,当注入水进入储层后,就会作用于岩石表面,并形成水流。此水流会不断运动在岩石颗粒中,而岩石孔隙中隐藏的石油就会被挤出,一些较大油滴就会作用于孔道环境。由此可见,亲水岩石水驱容易,而亲油岩石表面会因为孔隙小而无法实现驱油[2]。 (2)亲水岩石毛管力作用。驱油过程的毛管力作用能够为油层提供动力。作用原理为:在注水过程最佳的注入速度下,见水时注入端压力最小,生产端压力下降最慢,这时渗流阻力最小,水驱油效果最好。 (3)油藏丰度对开发的影响。油田在形成过程中,因受沉积环境和构造特征的影响,不同区域油藏丰度和含油饱和度差别较大,因此,在油田开发前需根据地震勘探和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油藏的有利区域,通过先肥后瘦的原则不断滚动开发,随着油井数量的不断增多,油藏地质特征和储量分布状况不断细化、完善,油田开发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突显。 (4)油田后期开采技术影响。油田开发后期阶段,此时油气被大量开采出来后,原油中的溶解气及其它轻质组分被开采出来,油层压力会下降,粘度会上升,就会对油田开发带来诸多负面因素。为提高油田采收率,需进行注水开发,以保持地层在一定压力下持续开采。但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进行,到后期部分油井见水,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需要结合油藏地质和动态资料综合分析潜力区域,进而为后期开发提供资源基础 [3]。 基于上述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开采可能造成的影响,科研人员应结合实际建设情况与既定规范标准,不断优化现有科学技术,来提升油田开发开采的效率,进而满足所处地区涉及行业发展的资源使用量需求。 3油田开发开采效率的提升策略 3.1加大油藏特征研究 因油田开采所处的储层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开发开采建设者应遵循持续性原则,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相关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生产测试资料,不断深入油藏地质的了解,分析主力含油区域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后期开发部署和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从而选用合适的开发工艺和技术,提高油田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3.2对比新老油田开发情况 要想实现油田开发开采效益的提升,地质特征分析人员应将新老油田对比工作重视起来,在加强分析对比的同时,提升分析效率。此过程,科研人员应结合资料进行不断的组合优化,以为油田分布与储藏情况的调查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为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如分析对比新老油田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应对油田地质开发开采手段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对地质资料进行更新记录,以完善油田开发资源体系。 3.3运用大段合采技术 当油田地质资料构建日趋完善,油田开发技术人员就能根据资料所述剩余储量情况,对油田资源进行大段合采开发。具体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发育特征和剩余油田分布情况进行三维刻画,以更为便捷准确的找出剩余油田资源。同时,还可根据地质资料,对油田开采过程工艺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开采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如此,就可将油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提升,继而达到油田最大开发效益。 3.4细致化分析评估油田 油田开发开采建设人员在分析评估地质特征资料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提高油井开采方案的有效性。此外,为提高油田资源开采量,应对具备地质特征的地面配套情况进行评估,提高油田建设和开发工程的安全性。这样一来,油田资源的开采建设就能以准确性、经济性状态作用于所处行业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科学建设[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地质研究是基础,只有研究清楚油田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状况,才能最大化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为降低油田开发建设成本,相关建设者应通过加大油藏特征研究、对比新老油田开发情况、运用大段合采技术以及细致化分析评估油田等措施,来实现地质对油田开发的支撑。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具科学合理性的油田资源开采建设方案作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 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 成。若已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1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 一、基本情况与勘探历程 二、油气勘探成果 三、综合研究成果 四、勘探技术方法 五、“十五”后期规划部署 六、存在问题与攻关目标

1.历史沿革 1978年5月,原国家地质总局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由青海迁入新疆。 1983年改名为地质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1985年地矿部党组决定依托西北石油地质局成立“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查联合指挥部”。 1997年1月中国新星公司成立,变更为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 中国石化集团后的发展 2000年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后,李毅中总经理、牟书令副总经理等集团公司领导十分关心西部油气勘探开发和西北石油局的发展,多次来新疆视察指导工作。 2001年重组改制为新星西北分公司和新星西北石油局。

2.油气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 准噶尔盆地 主战场---塔里木盆地 吐哈盆地1978年进入新疆,探区遍及新疆各盆地

奇克里克侏罗系油气 藏,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山前坳陷油气勘探第一次热潮。 塔河油田 (4)1997年塔河亿吨级海相整装油田的发现和1998年克拉2千亿方级陆相大气田的发现,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入了新的阶段。 克拉2气田 ⑵1977年柯克亚第三系凝析气藏的发现,又一次掀起中新生界油气勘探高潮。 (3)1984年沙参2井奥陶系获高产油气流,开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古生界找油的新领域,为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西移提供了依据。迎来了地矿、石油系统大规模勘探会战局面。

沙参2井 1984年9月22日于井深5391 米奥陶系白云岩中获日产 油1000方,天然气200万方, 发现雅克拉凝析气田. 沙参2井在海相古生界的重大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新一轮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资源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 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 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 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 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 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24.岩屑迟到时: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是由碳,氢,氧,硫,氮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高,溶 解气量多,温度高,则石油的粘度低。 2.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油气田的构造情 况,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厚度的变化,油气水纵横分布情况。等地质特征。 3.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三大阶段。 4.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空隙性和渗透性两个基本的特征。 5.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是由储集层,盖 层,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