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是:B

A、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时代

D、后资本主义时代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B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哲学的贫困》

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C

A、亚当·斯密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D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B

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在:B

A、美国爆发的

B、英国爆发的

C、德国爆发的

D、法国爆发的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不相适应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

9、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归宿是:C

A、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0、当今时代的主题是:D

A、社会主义革命

B、反对恐怖主义

C、民主化浪潮

D、和平与发展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是: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BCD

A、法国的阶级斗争理论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2、最早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是:AD

A、亚当·斯密

B、恩格斯

C、马克思

D、大卫·李嘉图

3、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三个代表人物有:ACD

A、傅立叶

B、康德

C、欧文

D、圣西门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ABCD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了起来 

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融为一体

5、当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繁多,但主流思潮有:AB

A、科学主义思潮

B、人本主义思潮

C、后现代主义思潮

D、解构主义思潮

6、以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的正确表述有:ABD

A、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

B、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C、革命性优先于科学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标志性运动有:AC

A、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

C、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俄国的十月革命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ABC

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D、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

三、判断说明题

1、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2、“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3、马克思主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4、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只要按马克思主义办事情就不会犯错误。×

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

2、谈谈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1章练习

1、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括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

6、物质的唯一属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9、空间的特性是( C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

2、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D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养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6、下列那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7、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有不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9、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

A、九成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说法不对。因为它否定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性。(×)

3、质、量都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可以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发生作用的。(×)

4、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概念,这一物质观的提出在哲学上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哪些?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6、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论述题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

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生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0、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二、多项选择题

1、任何真理都具有( ABC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多元性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能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4、唯物辩证法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B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先验论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染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7、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CD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9、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2、什么是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当代大学业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国家制度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3、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它在本质上是( )

A、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B、代表农民阶级的意识形态

C、是没有任何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

D、是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力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10、决定我国目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11、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3、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

A、思想关系

B、物质关系

C、经济关系

D、财产关系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1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7、阶级斗争根源于( )

A、不同阶级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思想观念上的对立

C、不同阶级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18、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 )

A、已经不存在了

B、仍然普遍存在

C、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越来越尖锐

19、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20、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

A、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政权问题

B、武装斗争问题

C、民主自由问题

D、阶级斗争问题

22、根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国家政权的转移

23、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是否承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是否承认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6、“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 ,这种看法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论观点

2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 )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2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29、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二、多项选择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 )

A、国家制度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影响和制约其它社会矛盾

B、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C、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3、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

C、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4、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

A、铁路的社会主义国有化

B、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C、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法”

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

C、阶级矛盾

D、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6、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构成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8、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监狱

B、法院

C、哲学

D、语言学

9、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生产关系

D、物质关系

1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知识

11、社会革命是( )

A、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B、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

C、阶级斗争的继续

D、国家政权的更替

12、社会全体公民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理。这表明国家( )

A、是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

B、是全民的政治组织

C、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D、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13、交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它们是( )

A、商业交往

B、精神交往

C、物质交往

D、人员交往

14、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政治上层建筑一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C、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D、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力量

1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17、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为( )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18、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应当坚持( )

A、政治第一的标准

B、为现实服务的标准

C、阶级分析的标准

D、历史分析的标准

19、下列各项属于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 )

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B、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剧

C、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D、革命阶级的革命政党的建立及其正确领导

20、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有( )

A、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B、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的制约

C、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的制约 

D、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

2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2、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23、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C、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D、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24、以下哪些观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5、下列哪些观点属于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们的社会存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三、判断说明

1、思想关系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范畴,而政治关系则属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范畴。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3、国家是阶级得以矛盾调和的产物。

4、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5、人的现实本质就是生命的新陈代谢。

6、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一切都听群众的。

四、简答题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7、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2、谈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3、如何理解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

正确性。

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第三章 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D

6、A

7、C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C

18、C 19、C 20、D 21、A 22、B 23、A 24、D 25、D

26、D 27、C 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BCD

2、ACD

3、AD

4、AB

5、BD,

6、ABCD

7、BCD 8、ABC 9、BCD 10、AC 11、ABC 12、CD

13、BC 14、ABD 15、BC 16、AC 17、AC 18、CD

19、CD 20、ABCD 21、BCD 22、C D 23、ABCD

24、ABCD 25、BCD

三、判断说明

1、观点错误。人们的思想关系、政治关系都是经济关系(物质关系)的反映,政治关系从根本上属于第二性的精神关系。

2、观点正确。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基础,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而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

3、观点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4、观点正确。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而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表现。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5、观点错误。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生命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6、观点错误。不同群众有不同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并不是一切都听群众的。而是要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辩证关系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

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7、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9、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0、因为:( 1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 2 )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五、论述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的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

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1)科学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属于渗透性因素,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可以转化为或最终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如果缺少科学的渗透,那就与古代的和近代的生产力没有差别了。这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第一个基本涵义。

(2)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在现代化生产中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生产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则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这时,科学对生产的这种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才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二个基本涵义。

(3)在当代,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一句话,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这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第三个基本涵义。

4、(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地区、各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马克思是非判断题

是非判断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彻底批判和抛弃了以往一切思想观点。×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变革,因为它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1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2

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2.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 3.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5.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6.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8.只要获得了理性认识,就自然会正确地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9.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10.人类认识能力只具有至上性。× 11.真理与认识都属于意识范畴,两者是一回事。× 12.认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14.价值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15.“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 16.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实践检验的基础。× 17.认识的反复性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错误造成的。× 18.凡是对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所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科学的理论。× 19.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20.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题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 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错误。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 6.哲学就是世界观。错误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误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错误。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错误。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正确。 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错误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错误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错误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错误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 错误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错误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正确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错误 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错误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错误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错误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错误 25.假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 2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 27.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28.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错误) 29.有用就是真理。(错误) 3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向统一的。(正确) 3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正确 32.认识开始于经验。错误 55.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正确 56.有些谬误不能转化成为真理。答案:错误 5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错误 5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答案:正确 59.概念是理性认识的起点。答案:正确 6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根本动力。答案: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及其解答(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 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 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 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 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 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 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 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 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怎 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意思是生产工具是各种经济时代划分的标志。同理:“手推磨代表着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代表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18、“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该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阶级矛盾是 由此规定的。)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 争是由此规定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 20、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此终存在,只有 尖锐化时才会引起社会革命。) 二、分析题。 1、材料1: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材料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点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另外一头牛。” 问题1、结合材料1、2回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 问题2、材料1是如何评价人的思想观念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1:含义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包括感性形式(感觉)和理性形式(思维)。感觉和思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感觉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思维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材料1、2说明任何意识和观念,无任正确、错误、荒唐,无任其主观特征多样,归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5. 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8.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 么?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各是什么? 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什么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联系的概念、特征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 9.什么是矛盾?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1.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4.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 含答案)

绪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 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C.十月革命的胜利; 8.D.剩余价值的发现. 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唯物史观; B.阶级斗争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学说;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 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 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 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 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1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 B.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学说; C.唯物论和辩证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原理概论判断题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Y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Y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N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Y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Y 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N 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Y 空想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只具有消极的意义 N 空想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只具有消极的意义 N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N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总是积极的、进步的 N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N 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N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Y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N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N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N 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N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大,斗争的作用小. N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N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在生产的周期性。N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Y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 资本是一种物,其本质并非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错 马克思是个学者,缺乏社会活动能力错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唯一源泉错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对 生产力是不可以跨越发展的 N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