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案

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欧洲议会”;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表现和影响。

②、理解:欧共体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③、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

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欧洲、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时:1、时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取提问:苏美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让学生阅读前导语,指出,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

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导入新。

(2)、关于“欧洲人的欧洲”

①、欧洲走向联合的条。阅读教材第一段,从经济、政治两方面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②、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及目标。利用文资料及图片,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过程的三阶段。记住时间及大事:191——欧洲煤钢共同体(基础工业联合);19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市场和尖端工业的联合);1967——三个结构合并、形成欧洲共同体(经济的整体联合)。记住目标(本),理解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规律。

③、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的加强。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学: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政治一体化。以时间为序,明确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加强的具体表现。

④、欧洲共同体的影响。利用资料回放,理解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影响。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2)、关于“迅速兴起的日本”

①、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学生自己阅读,从方针、战略、美援、教育等多方面,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结合美苏“冷战”格局,师生共同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②、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学生自己阅读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注意按时间顺序进行,还要利用相关的图片与“知识链接”,以加深理解。讨论: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学生应学会以史为鉴,洋为中用。

(3)、关于“东方巨龙的腾飞”

①、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取得的成就(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的中国),阅读第一段,学生自己按时序归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腾飞的表现。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首先,利用本“知识链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次,利用好《1978——1999年中国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以及本内容,有条理地列举出改革开放的成就。再次,分析“学习思考”:“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通过师生对话,得出: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设探究性问题:“从中国的腾飞”中得到哪些认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

的必由之路)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先展示图片《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然后,利用本,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向学生交代: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与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之间的因果关系。

(4)、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呼声”:阅读教材,归纳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推动因素。学生应认识到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利用“资料卡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并对教材进行归纳,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斗争目标、政治主张;结合资料回放,并指导学生看图片《不结盟运动会议》,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意义。

()、教师补充讲解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问题探究: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归纳:伴随着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联合的欧洲、亚洲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增强;而美苏实力则相对下降。这将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此作为全的小结。

高一物理专题训练 力的等效和替代

高一物理专题训练 力的等效和替代 1、 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 力的图示: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 3、 力的等效和代替: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一个力与其他力就是等效的;从力的效果上看,这个力就可以代替其他几个力,反过来,也可以用其他几个力代替这一个力。 4、 合力和分力:一个力(F ),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1F 、2F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 )就叫做那两个(1F 、2F )的合力,这两个力(1F 、2F )就叫做一个力(F )的两个分力。 5、 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1F 和2F 的线段为两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其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所夹的对角线来表示,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6、 合力的计算: ①、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②、计算合力的两种方法:作图法和计算法。 例1、如图所示,一物体A 受到一个大小为10N 的拉力作用,该拉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画出这个拉力的图示。 例2、物体A 对物体B 的压力是20N ,如图所示,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例3、将两个力1F 和2F 合成为一个力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B 、物体同时受到1F 、2F 和F 的作用 C 、1F 和2F 可用F 等效代替 D 、1F 、2F 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例4、两个共点力1F 和2F ,其合力为F ,则( ) A 、合力一定大于分力 B 、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何一分力 C 、分力1F 增大,而2F 不变,且他们夹角不变时,合力F 一定增大 D 、当两个分力大小不变时,增大分力的夹角,则合力一定减小 例5、力1F =4N ,方向向东,力2F =3N ,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6、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 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和对挡板的压力大小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9.2新兴力量的崛起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 一、“欧洲人的欧洲” 1. 背景 (1) 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⑵现实需要: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2. 进程 (1) 经济一体化 (2) 政治一体化 ①1973年,欧共体提岀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③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细微点拨 [思维点拨]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

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迅速兴起的日本 1. 原因 (1) 经济: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 外交: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 科教: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 表现 (1)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 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 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其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名师指津]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 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 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图解识记] 战后日本的崛起 〔冲击两极椎冋) 三、 东方巨龙的腾飞 1. 经济建设成就 (1)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2)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 世界第三经济体。 2?国际地位 (1)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 背景 (1)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 结盟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 本的缁起 外沽 宀发展教 In 」

力的等效和替代

F 2 F 1 G 图2 A 第九讲 力的等效和替代 一、课前热身 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 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 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次实验中,O 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 点的位置 C .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 点时,两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D .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只弹簧 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 点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B .一切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C .以两个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它们的合力 D .与两个分力共点的那一条对角线所表示的力是它们的合力 3、有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14N 、10N 、5N ,其合力的最小值为( ) A .0 B .3N C .5N D .1N 4、将质量为m 的长方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右上方的力F 拉着木块向右运动,如图1所示,则( ) A .力F 的水平分力为F cos α,等于木块受的摩擦力 B .力F 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使物体m 对桌面的压力比mg 小 C .力F 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不影响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D .力F 与木块重力mg 的合力方向可以竖直向上 5、如图2,某同学把放在斜面上的木箱的重力分解为F 1和F 2两个力,F 1平行于斜面向下,F 2垂直于斜面向下,下列关于这两个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1是木箱受的力 B .F 2是斜面受的压力 C .F 2是木箱受的力 D .斜面受的压力与F 2大小相等 二、考纲考点 三、学习目标 1、通过“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知 识 点 要求程度 矢量与标量 Ⅰ 力的合成与分解 Ⅱ 图1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必修1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讲美苏争锋 ★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标志、基本过程;雅尔塔体系的概念;美苏“冷战”的概念、表现及影响;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知识;★阅读内容:“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 一.形成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逐 渐被两 极格局所取代。 2、二战后期,等国际会议确立了国际关系新体制,即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的体制。 3、战后,美苏在、和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美苏从二战 时的合作走向 战后的分裂 二.主要表现形式:冷战 1、冷战概念: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经、军、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直接诉 诸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冷战形成过程: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演说。 ②正式开始:(政治)美:1947年的提出。 ③(经济)美:1947年计划的提出,其作用是是利用手段控制了西欧,同时又可以达到了对的遏制。 ④(军事)1949年美国倡导成立组织,年苏联倡导成立组织,这

两大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三.影响: 1、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促使的崛起 ④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战后好多美苏的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2、消极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问题思考 1、你认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以一战、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什么是冷战,你如何理解冷战与热战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练习巩固 1.下列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雅尔塔体制确立 B.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分裂C.“冷战”时代开始 D.欧洲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 学广角》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单元教学内容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第六册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第九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三、具体编排 1.例1。 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

《力的合成》导学案

§4.力的合成——问题导读(命制教师:张宇强) §4.力的合成——问题导读 使用时间:11月30日——12月2日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共点力的概念,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代替;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作图,并能把握几种特殊情形,会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问题导读】 认真阅读《课本》P61—63内容,并完成以下导读问题: 1、两个孩子可以一起提起一桶水,一个成年人也可以独自提起一桶水,这说明成年人的提水桶的力等效的替代了两个孩子的力,则这个成年人提水桶的力是两个孩子提水桶力的力,这两个孩子的提力叫成年人提力的力。 2、叫做力的合成。 3、两个力合成时,以为邻边作, 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 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先求出,再求出,直到,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所有这些力的合力。 4、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当这些力或者虽不,但它们的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力。

§4.力的合成——课堂导学 姓名班级 一、根据《课本》P62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探究目的是什么? 2、图3.4-2中F1、F2、F、F0各代表什么力? 3、为什么图乙和图丙中都要把小圆环拉到O点? 4、通过探究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课上基础训练】 ★1、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以下两图中F1和F2的合力: 二、求合力的方法: 1、图解法: 步骤:选择某一标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两个分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合力→根据所选标度求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得合力方向。 用图解法求合力时,选用的标度不能太小,标度太小会导致误差增大。 【课上基础训练】 ★2、用力的图示法求F1和F2的合力: 2、计算法: 利用三角函数和三角形中的几何关系求合力,常用的有勾股 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比例关系等。 例如:如图:F1⊥F2,合力为F,若已知F1、F2和θ则: F= F1 sinθF= F2 cosθF=F1 2+ F 2 2 F1 F2 F1 F2 F F2=20N F 2 F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五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基本趋势是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 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 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概念阐释——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广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其广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轻巧识记—— 1.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经过 易误指正——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 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从革命任务来看,它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从革命结果来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主备人:## 二、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三、单元教材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六、课时安排:数学广角2课时 七、教学建议: 1、有层次推进,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1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入没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顺着学生的思路,求一共有几人就是把两个小组的人数合起来,引出直观图。再引入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引发认知冲突后,再让学生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并解释直观图。例2也可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展开教学。这样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2、提供丰富的生活中数学素材,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单元中,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使学生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时的抽象、概要可以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里的丰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因为教材上例题和练习只有7题。我们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一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猫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又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兔的重量?又如:王老师出了两道题,在第一小组的12人中,做对第一题的有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0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题,两题都做对的有几人?等等。第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文字描述的,有图片加文字描述的等。在这些具体的、丰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情景变化了,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变。 3、运用直观方式,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抽象地想像、理解数学思想是有困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而且直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可以减少记忆量,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晰,有序。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学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等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本质上是在作用效果相等的条件下的等效替代.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3.会用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4.知道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5.知道三角形定则,掌握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知识点一合力与分力 1.概念: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单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2.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知识点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概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分解. 2.力的合成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分解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实际问题中,应把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知识点三矢量和标量 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1.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

2.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 ) 3.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比其分力大.( ) 4.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 5.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 6.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 ) [答案] 1.× 2.√ 3.× 4.√ 5.√ 6.×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 的夹角而变化.当夹角分别等于0°和180°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与方向? 2 [答案]当F1、F2的夹角为0°时,F=F1+F2,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当F1、F2的夹角为180°时,F=|F1-F2|,方向与两力中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要点一对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 1.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 (1)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的合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力(合力)去代替几个已知的力(分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2)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个分力都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合力是“虚拟”的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 (3)只有同一物体同时受到的力才能合成. 2.合力与分力的三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力的合成-(导)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4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等效替代思想. 2.了解实验探究合力的方法,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初步应用矢量运算法则,并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自主探究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 2.两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 3.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的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上,或者虽不作用在上,但它们的延长线,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合作探究 一、合力与分力 探究活动:两名瘦小的学生抬起一桶水和一名高大的学生自己提起这桶水,从把水桶提起的效果来看,两组同学活动的效果是相同的. 思考问题:(1)两个力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它们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替代? (2)如果两个力方向相同,如何求合力?如果两个力方向相反,如何求合力? (3)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夹角时,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1.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是,它们是可以. 2.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3.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猜想与假设:若两个力成一定的角度,则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 (1)研究对象是谁?如何得到合力F与分力F1、F2?如何保证F与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 (2)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方向如何记录).如何准确直观地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注意事项: (1)同一次实验橡皮条的结点要拉到同一个位置. (2)要记录结点的位置,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力的方向(结合初中所学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沿着细绳套点两个点,其连线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3)弹簧测力计要校零,读数时正视刻度,应使拉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要与纸面平行,选择适当的标度作力的图示,所作的图不宜过小或过大. 分析论证: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

金学案秋历史人民必修练习:专题九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含解析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1950年,法国外长发表声明称“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联邦德国总理也说该计划“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这表明()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题干反映了法国政府主张法德加强经济合作,而联邦德国认为这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说明两国都倾向于联合,A项正确。 答案:A 2.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解析:“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说明不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故A项不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既反对美国庇护,又不反对美国,说明主张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 项正确,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出建立统一欧洲的意图,故D 项不正确。 答案:B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 答案:B 4.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事件是() A.亚非独立国家的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兴起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练习题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练习粤教版必修1 1、力的图示: 在物理学中,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是按一定比例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W、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2、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3、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1、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D) A、两个力的大小相同 B、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 C、两个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 D、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相同 2、下图中,电灯所受的拉力F的示意图正确的是(B)

解析:电灯所受的拉力F,作用在电灯上,方向沿绳子向上,所以B正确、 3、比较下列两力的大小,正确的是(B)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解析:用力的图示表示力时,首先要选取标度,即单位长度代表力的大小、而表示F2的线段的长度虽然比表示F1的短,但是标度较大,所以F1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 学案(含答案)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学案(含答案) 第第2课课新兴力量的崛起新兴力量的崛起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一.“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1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2现实需要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深化理解西欧能够实现联合的原因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政治制度都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主。 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法德两国战后逐渐实现和解。

5欧洲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格局下的不利局面。 6根本原因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不是欧洲共同体成立的根本原因。欧洲国家的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2进程1经济一体化时间进程目标1951年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政治一体化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判断正误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2欧共体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 答案解析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8年成立,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欧共体是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它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来。 问题思考两幅漫画反映美欧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漫画一创作于1951年漫画二创作于1963年答案变化由美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许丽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 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 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 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 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 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 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 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 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 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 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3《力的等效和替代》word学案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F的跟另外几个力F1、F2、F3…的共同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等效和相互替代。等效替代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2.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合力与分力之间是效果上的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通常从相同这一点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求一个力的分力 叫. 4. (单选)关于合力与其两个分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小的分力,小于大的分力 B.合力的大小随分力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C.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 D.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大的分力,也可能小于小的分力 5.(单选)两个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共点力,其合力的() A.大小和方向都确定B.大小确定,方向不确定 C.大小不确定,方向确定D.大小和方向都不确定 【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1.作用效果,作用效果2.合力,分力3.作用效果,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4.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大小不一定大于小的分力,如图甲所示,也不一定小于大的分力,如图乙所示;合力的大小也不随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如图丙所示,并 且也不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故选项D正确. 5.解析: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当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后,则其对角线的大小和方向也确定了,故选项A正确. 样的,一个人把它提起来, 感觉很重,给桶施加了个向上的拉力;两个Array人共同提起来,感觉很轻松,给桶施加了 个力.一个人提和两个人提都是将桶提了起来, 作用效果是的.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 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 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合力与 图3-3-1 分力之间是效果上的等效“替代”关系. 2.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通常从作用效 果相同这一点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 求合力的方法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图 答案:一,两相同 重点归纳 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理解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备:杨淑晓 高二()班姓名:上课时间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考试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 知识点汇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内容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果: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1)建国一周年时已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3)最突出的成就:和苏联建交;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外交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1)会议的背景及目的: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3)中国代表团及积极的外交活动: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影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9总复习 总复习内容主要涉及本册教科书中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数学广角。通过总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总复习的目的就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二是沟通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四大版块的内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欠缺的是厘清知识脉络、查漏补缺的能力以及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所以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提高运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重难点知识,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项主要内容,辨析含糊不清的认知,巩固强化薄弱环节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例如,复习“大数的认识”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大数的读写法,一方面抓住其重点内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易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思维障碍点。 2.复习课要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图形与几何”时,结合本册教科书知识较为零散、概念多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概念,内化理解。 3.复习时,既要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要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例如,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时,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与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如学生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不是很清楚,学习商不变性质之后,就可以说清其中的道理了。复习笔算乘、除法时还可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