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第24卷 第5期2008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4,No.5

May ,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5-0033-05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高 阳,郝 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价值;权力意志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1-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人教字[2002]90号)作者简介:高阳(1978—

),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生;郝苑(1980—),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生。

真理的本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

对真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同,科学主要旨在探求真理。因此,真理观又构成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尼采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对西方传统观念都进行了颠覆,其中也包括西方传统的科学观。尼采对西方科学观的颠覆,突出体现于他根据权力意志哲学而提出的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尼采的真理观由于它初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和非系统的论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到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误解。本文力图从科学哲学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尼采的真理观进行系统的重构和细致的澄清,希冀由此能给予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更为全面的描述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1 真理与谬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往往对立于谬误。然

而,尼采早在《快乐的科学》中就宣称,

“究竟什么是人的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1〕

。这一思

想在他未完成的主要论著《权力意志》中,更是一再出现。尼采这种对真理本质的悖谬式的阐述,自然

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毕竟,科学追求的是真理,避免

的是谬误,如果真理竟是谬误,科学活动还能有清晰的目标吗?没有清晰的目标,科学活动还能正常进行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尼采的真理观一以贯之,那么,尼采关于“真理”本质的知识也将属于谬误。于是,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尼采的真理观既不符合科学实践,又自相矛盾,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然而,以上反驳并未真正理解尼采真理观的要旨。这些反驳将尼采对真理的阐释误解为尼采对真理的全盘否定,从而才产生了上述矛盾。但是,尼采并非想否定所有的真理,而是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真理”。传统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将符合于实在的知识称为“真理”,然而,尼采认为,这种真理观建立于不可信的本体论信念之上。具体说来,传统的真理观假定了一个存在着客观事实和理性规律的真实世界,它可以通过理性而被人类把握,真理是与外部世界形成同一和符合关系的知识。

尼采认为,传统的本体论信念之所以被普遍地信奉,只是因为这些信念对人类的生存有用。人类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就需要运用理性

和科学来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而人类只有在相信

世界存在规律和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现代科学固然在近几个世纪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因为自然界确实是有规律、有秩序和真实的,所以科学才取得这样的成

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让人们相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世界具有理性所能够把握的事实、秩序和规律。为了更深入地揭露有关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信念的谬误,尼采在他的论著中分别对“事实”、“规律”和“同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尼采指出,相信世界中存在着事实的信念是不真实的。传统的西方真

3

3

理观总是假定,世界中存在着客观事实,科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只发现和说明事实,而无法发明和建构“事实”。但尼采认为,所有科学,包括作为最成熟科学的物理学,都是人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产物,“……物理学也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和整理(根据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要我说的话!),而不是对这个世界的说明”〔2〕。科学是对世界中存在的事实的解释,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受着研究者的实践需要和文化追求的影响,每个揭示事实本质的科学,说到底无法摆脱研究者的视角。由科学共同体享有的范式,往往暗中渗透到科学研究的抉择中去,将那些能够满足科学家的实践要求的“事实”在众多可能的研究结果中选择出来,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因此,“‘有效’乃是真正的‘存在事实’,惟一的‘存在事实’”〔3〕。人们为了更有效地生活,才相信存在着“事实”,“事实”恰恰是人们为了实践之故而构造出来的信念。

其次,尼采宣称,有关自然规律的本体论信念也是不真实的。传统的真理观将真理当成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描述,规律的存在似乎无可怀疑,但在尼采看来,“根本就没有‘自然’、‘自然规律’之类的概念”〔4〕。自然规律被认为存在于不同事物或事件反复以相同方式发生前后相继的现象背后,然而,尼采认为,“相继序列的‘规律性’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的表达……为了表达一种一再重现的序列,我们找到一个公式:借此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规律’,更没有发现一种作为导致重现的原因的力量”〔5〕。自然中存在的只是混沌,而不是规律和秩序,但是我们人类“强加给混沌以如此之多的规律性和形式,以满足我们的实践需要”〔6〕。作为满足人类实践需要的工具,规律与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随着我们感官的敏锐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的生存条件规定着那些最普遍的规律,我们在其中才看到、才可以看到形式、形态、规律……”〔7〕人们为了更高效地实践,才相信存在着“规律”,“规律”也是人们为了生存之故而发明出来的信念。

最后,关于事物同一性的信念,也不是真实的。确保研究对象的存在的同一性是真理不自相矛盾的前提,传统的真理观认为这也是逻辑和理性所能保证的信念。然而,尼采则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异议,从感官的层面讲,不同感觉器官对事物同一性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较粗糙的器官看见许多表面的相同性”〔8〕。从精神的层面讲,那种将感官收集来的印象纳入同一个现成体系中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是理性和逻辑在工作,其深层的机制则是像无机体那样的自我同化。尼采争辩说,这不是理性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而是生命体追求同化和相同性的意志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初看起来,是因为有了事物存在着同一和相同的属性,才给了探求真理的逻辑方法以合理性,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一切思想、判断、感知作为比较,都是一种‘设为相同’为前提的。更早地,还以一种‘搞成相同’为前提,搞成相同就等于把所占有的材料吞食到阿米巴(Amoebe)中”〔9〕。同一性只是为了顺畅地使用逻辑而预设的信念。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权力意志同化不同事物的要求,才相信存在着“同一性”,“同一性”也是人们为了人类所进行的知识探求而创造出来的信念。

通过以上的分析,尼采指出,世界其实是一片混沌,所谓的秩序和规律,则是人通过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而西方传统的真理观或者忽视或者否认“真理”所预设的本体论信念的非理性根源,企图完全用理性和逻辑来证明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但若严格按照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标准,那么人类迄今获得的知识,由于其非理性的本体论前提,也就变成了一种谬误。可以看出,尼采有意运用了归谬法来揭露西方传统真理观的悖谬。所以,尼采表面自相矛盾的表述并非是他缺乏逻辑思维的拙劣表现,反倒是尼采苦心孤诣颠覆传统观念的修辞策略。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在本体论上的内在不融贯,尼采从根基处撼动西方传统的真理观,并为他阐述自己的透视主义真理观开辟了必要的空间。

2 透视真理的视角

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在于对“透视”(perspective)的解释和阐发上。“透视”原本是绘画的术语,有景观、远景和视角等含义。“世界是可以不同的解说的,它没有什么隐含的意义,而是具有无数的意义,此即‘透视主义’”〔10〕。尼采将他的认识论称为“透视主义”,其用意主要在于凸显它与现代哲学所主张的“神目观”(god2eye2view)的差别。对于现代哲学来说,真理是对实在的镜式反映,认识真理的过程,也就是摆脱个人的偏见,达到普遍理性共识的过程。因此,正确的认识不仅与认知者所占据的视角和所处的境域无关,而且还需要认知者不断摆脱和克服自己的视角可能带来的偏见,以上帝般全能、冷静而又超然的眼光来认识一切事物。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真理观恰恰忽略了认知者的透视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并使对真理的理解走上歧途。综观尼采的论著,透视性关系所确认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生理上的视角: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因此,生命体感知和表象世界的方式并不具备普遍

43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4卷 第5期

性。尼采声称,“世界是由这些生命体组成的,而且对每个生命体来说都有一个细小的视角,生命体正是由此来衡量、觉察、观看或者不观看的”〔11〕,因此,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对世界的认识,都无法摆脱生命体本身的生理构造所带来的局限。

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对于人类来说,他处于具体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社会与文化赋予人类各种价值、利益和兴趣,由此也构成了他认识真理的一个视角。

理性思维的视角:一个认知者即使能暂时排除社会和文化视角的影响,并严格按照理性的教导进行认知,他依旧无法跳出视角的局限。这是因为,理性思维所运用的工具同样是一种视角。尼采断言,理性用来描述世界的语言,“乃是根据最幼稚的偏见构造起来的”〔12〕。以主谓搭配为特点的西方传统语言形式,才让人相信存在着主客相符合的真理观。进而,理性用来指称世界的概念,也同样只是理性思维基于自身视角的构造,比如,“纯粹机械论意义上的‘吸引’和‘排斥’乃是完全的虚构”〔13〕。至于理性所使用的数学和逻辑方法,也只是理性为了将质的世界转化为量的世界,以此来标示和描述世界,从而成为具有规整、征服、简化和缩略作用的权力的手段〔14〕。理性思维对世界的认识也无法摆脱它预设的视角。

围绕着透视在认识中的作用,尼采又大致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他对“透视真理的视角”的理解。

首先,认识总是认知者从某个特定视角出发的透视活动,因此,认知者总是受由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的相对关系所确定下来的视角的束缚。尼采指出,“并没有自在的事件。发生的东西,就是由某个解释者所挑选和概括的一组现象”〔15〕。传统认识论力图摆脱个人的视角来把握一切现象,但“这意思就是扬弃一切透视性关系,这意思就是无所把握,错认了认知者的本质”〔15〕。

其次,透视性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的视角,任何力的中心都可能形成透视真理的视角。强调真理相对性的观点古已有之,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在反对柏拉图的哲学的时候就已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真理,评定真理的标准有赖于人所处的状态和境遇。这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往往被等同于尼采的观点,然而尼采绝对不是对普罗泰格拉的相对主义真理观的简单模仿。尼采固然赞同将人的因素归属于“真理的标准”,但他并不赞同普罗泰格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在尼采看来,“过去的幼稚性只在于,把人类中心主义的特质当做事物的尺度,当做衡量‘实在’与‘非实在’的准绳:质

言之,就是把某种限制性条件绝对化了”〔16〕,并非只有人才能够拥有构造真理的视角,“每个力之中心———而不仅仅是人———都从自身出发来构造其余整个世界”〔17〕。因此,真理相对的视角,并不仅仅是指人的视角,尼采所倡导的真理观,也并非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最后,透视真理的视角并不奠基于“自我”。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张真理奠基于“自我”或“主体”的哲学家大有人在,无论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贝克莱的“存在既被感知”,乃至维也纳学派的现象主义,都以不同方式预设了真理所奠基的“自我”或“主体”。然而,尼采的透视主义却与这类带有唯我论的真理观截然有别。对于“自我”或“主体”概念的实在性,尼采坚决地持否定态度,“主体不是什么起作用的东西,而只是一种虚构”〔18〕,“自我(Ich)……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综合”〔19〕。既然“自我”、“主体”只是心灵的主观构造,那么,它们就不是构成真理和科学的坚实基础的固定不变的实体,“一个主体的范围总是在不断增大或者不断缩减———系统的中心不断地推移……”〔20〕由此可以看出,尼采所倡导的真理的视角,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主体意志的强力等级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这就与强调自我实体的唯我论有着根本的差别。

通过对尼采所阐明的有关视角、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的认识论立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尼采的真理观试图超越在西方哲学中盛行的绝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唯我论的真理观,克服传统真理观所包含的种种问题和困境。然而,由于尼采的真理观强调了真理的透视视角的相对性,那么,它是否会陷于相对主义的泥潭中呢?如果没有,尼采又以何种标准来判别真理呢?

3 真理与生命

按照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相对于透视视角的真理,判定真理的标准往往无法摆脱这些视角的影响。但尼采并不主张,基于不同视角而得以确立的真理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更没有主张所有透视真理的视角是不可通约、不可比较的。对尼采而言,“我相信事情是这样的,这一价值评估乃是‘真理’的本质”〔21〕,认知者对真理的透视,产生了对真理的信念,而对真理的信念,本质上渗透着认知者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正是不同视角所负载的价值,决定了视角以及视角透视下的“真理”的优劣与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价值”的理解与经验主

53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义传统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主张明确区分价值与事实。前者被当做与个体满足感有关的“主观”趣味的反映,因此不可能在价值问题上达成客观和普遍的共识。如果依据经验主义的价值观,那么尼采的真理观就始终带有相对主义的倾向。然而,尼采并不认为价值是个纯粹主观的概念,更反对“价值只与个人的自我满足感有关”的主张。他在“主观价值感批判”中明确指出,“自我满足并不是与它相关的东西的价值尺度,一如自我满足的缺失并非否定某个事物的价值的反论据”〔22〕。既然主观的自我满足感并非衡量价值的尺度,那么真正衡量真理的价值尺度来自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尼采对“认识目的”的理解。

尼采宣称,“不是‘认识’,而是图式化(schema2 tisiren)———强加给混沌以如此之多的规律性和形式,以满足我们的实践需要”〔23〕。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需要,实践需要是在生命之中的需要,于是,认识最终是为了生命之故,衡量真理的价值尺度也就需要从生命之中寻找。

需要澄清的是,尼采所谓的“生命”与它所处时代开始盛行的达尔文主义对“生命”的理解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别。按照达尔文主义的理解,生命主要致力于自己个体和族类的保存,在自然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生命,具有较高的价值。尼采对此颇不以为然,他针锋相对地给出了一个对生命的替代性的界定:“但什么是生命呢?在这里就必须对‘生命’概念做一个新的更确定的把握。对此,我的公式是:生命就是权力意志”〔24〕。在尼采看来,“生命之本质包含着生长欲望,即提高。生命的任何保存都服务于生命的提高。任何一种生命,如果一味地自限于单纯的保存,那么它就衰败了”〔25〕,甚至都无法保存已有的生命,因为生命的保存也只有在不断超越和提升的生命境界中才能得以最好地实现。由此,尼采得出结论:提升生命比保存生命更有价值。按照这种价值观,也就能确定真理及其视角的优劣和高低:“真理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呢?用关于提高了的权力的感觉(‘一种确信之信仰’)———用有用性———用不可或缺性———简言之,就是用优势。”〔26〕于是,真理成为服务于生命,提升生命力量的手段和工具。凡是有利于生命力之提升的,就是好的真理,凡是不利于生命力提升,又不利于人的创造和超越的,就是糟糕的真理。根据这一原则,尼采对科学追求的真理做出了如下评判:一方面,绝对主义真理观对科学和知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果按照这种要求来看待科学知识,那么科学知识所揭示的“真理”都将被当做“谬误”来对待。然而,即便如此,谬误依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工具,那种完全不相信真理的理论立场,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虚无主义。而“虚无主义乃是我们的一种懒惰”〔27〕,违背了生命和权力意志的要求,因而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将科学揭示的真理当成最终的绝对真理,那么,“真理比谬误和无知更富灾难性,因为它禁阻了人们赖以从事启蒙和认识的那些力量”〔28〕,科学就可能消解人们创造的冲动与激情,从而不利于生命力的提升,枯竭生命的活力之源,成为压制生命发展壮大的敌人。相比之下,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29〕,它美化着生命,刺激着生命不断提升和超越。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尼采主张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科学家需要由艺术之美来激发其创造的激情,需要由艺术追求的自由来消解其独断和教条,以便使科学所揭示的真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命。

4 评 价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力图在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绝对主义真理观将真理当做摆脱一切视角的客观和普遍的知识,它只关注真理中符合逻辑和理性要求的内容,并力图将一切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真理中排除出去。尼采的真理观通过揭示绝对主义真理观蕴涵的本体论信念的非理性根源,并详细阐明了透视视角在认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撼动了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基础。由此,尼采将情绪、意志、价值和文化等传统上被边缘化的“非理性”因素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来,从而大大拓宽了对真理的理解。

相对主义真理观虽然意识到真理的相对性,但往往倾向于把真理所相对的视角狭隘地理解为人类的主体自我,把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在尼采看来,相对主义真理观违背了生命通过不断变换视角、通过不断创造出基于新视角的智力成果,来达到提升生命力等级的内在要求。尼采倡导根据权力意志所设定的价值等级来判断真理的好坏优劣,倡导和高扬那些有助于生命提升的真理,拒绝和扬弃那些有碍于生命和文化繁荣昌盛的教条。由此,尼采试图通过将透视主义真理观与他关于权力意志的学说结合起来,来摆脱相对主义真理观可能导致的虚无主义的倾向,将生命的关切和生活的实践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对真理理解的人性色彩和文化意蕴〔30〕。

63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4卷 第5期

尼采的透视主义真理观虽然在上述方面克服了传统真理观的局限,为对真理与科学的理解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然而,尼采“突出强调艺术与非理性的重要性”,过于凸显真理对生命的实用价值,遮蔽了科学求真中蕴涵的理想价值。尼采以真理对生命的效用来解释人们对真理的本体论信念,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和自然界的实在性,撼动了科学的合理性,造成了科学家对尼采哲学的反感,从而加剧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与分离〔31〕。由此观之,只有克服了尼采对真理和科学做出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理解,尼采的真理观才能真正为真理和科学描绘出一幅公正而全面的哲学画像,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积极互动与对话搭建一座可靠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尼采.快乐的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65.

〔2〕Friedrich Nietzsche.Beyond G ood and Evil: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 he Fu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2 versity Press,2002:15.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8〕〔29〕尼采.

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5,893,161, 1068,276,126,244,362-363,287,224,122,278,37, 1070,1112,1112,440,448,4012,1068,190,1194, 1248,1188,906.

〔25〕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42.

〔30〕孟建伟.科学生存论研究[J].齐鲁学刊,2006(2).

〔31〕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8.

On Nietzschean Perspectivist Theory of T ruth

GAO Yang,HAO Yua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Art s,t he Graduate School of t 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Nietzsche proposed t he perspectivist t heory of trut h so as to transcend t he traditional absolutist and relativist t heory of trut h:wit h t he revelation of t he irrational root s of t he ontological believes proposed by t he traditional t heory of t rut h,Nietzsche undermined t he foundation of t he absolutist t heory of trut h;wit h t he illustration of t he classes and epistemological properties,Nietzsche criticized t he solipsism and ant hro2 pocentric trends in t he relativist t heory of trut h;wit h t he trace back to relation of value in trut h,Nietzsche protruded t 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among t rut h,life practice,and metaphysical pursuit in life.Nietzschean perspectivist t heory of trut h introduced t he human concern and practice reason into t 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upon trut h,so as to provide t he indispensable humanistic context leading to t he comprehensive under2 standing of trut h.

K ey w ords:Nietzsche;perspectivism;t heory of trut h;value;will to power

(本文责任编辑 费多益)

73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 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 一、超越性 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 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11级国民经济管理0班学号:20111558 姓名:金奕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罹难者的江湖摘要: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 关键词:时间的灰烬人心情感交错 引言: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正文: 一、 《东邪西毒》中镜头下的男女像玩偶一样,快乐难过悲伤颓废,每一种感情的扩张到最后却能把他们的人物的性格包装的精致。 江湖。庄子的阐释,让那里在刀光剑影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儿女情长。未来英雄们的故事发生在干燥的沙漠,这个足够魔幻的隐喻,却是人心中的另一个江湖。欧阳锋死去的恋人,慕容嫣兄妹的黄药师,以及黄药师的白驼山,盲剑客心中惦念的远方的“桃花”。被伤害的人心如同荒漠,寸草不生,失去的爱情就如荒漠上枯萎的绿洲,最终要化于时间的灰烬。那些烟波浩淼的深情,宛如白驼山和武士故乡里让人寄念的桃花。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

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爱情罹难者的痛苦表达。让那些在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城市里如候鸟一般迁徙的人群,引起强烈的共鸣。 得不到,躲不开,忘不了,逃不掉。王家卫的江湖中充满了饮食男女们不安的错肩与重逢,充满了罐装爱情的保鲜与过期,充满了颓唐而鲜艳的荒漠,公路与街道,这一切不尽然是伤者疼痛的幻觉,有时那就是关于爱情和生命背后隐匿 的真相。 流浪于那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真正的寂寞是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东邪西毒》这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 《东邪西毒》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无论西毒、大嫂,还是东邪、慕容,甚至到盲剑客、洪七、桃花等,他们在不同的演绎了一幕幕黯然心碎的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如同深夜里绽放的烟花,那样妖艳,那样叫人悲恸。那绚烂的光亮,又将照亮多少孤独的游人,那黑暗的声响,又将唤醒多少寂寞的灵魂。 “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一句佛偈,有人看到智慧,也有人看到悲哀,看到一个幻灭的世界。人在茫茫宇宙面前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王家卫用来解释一切的是“情”,也可以说是“人心”。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诞生》既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又是关于艺术本质的艺术哲学专著。不过,尼采之所以关注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本人理解艺术的现实需要。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三个基本概念,不只是用于分析某种历史现象,而是用来理解艺术本身的。尼采从人生的需要角度理解艺术,强调艺术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他强调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了一种永恒的、充分的理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对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创作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卡夫卡、加缪、乔伊斯、萨特、艾略特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悲剧人生观的影子。其次,从哲学角度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一方面, 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情肯定演化为他后来的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酒神精神一直是尼采哲学的主角,他的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另一方面,尼采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后来扩展和深化为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批判(两千年以来,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以及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因此,可以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从而,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悲剧的起点就在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其核心就在于日神与酒神的结合。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神和酒神之间的区别。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主神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医神等,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并且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又为水果、蔬菜之神。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在古希腊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象征着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docx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雏建慧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摘要〕尼采一位极富争议的西方哲学家, 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权力意志则是尼采思 想的核心语词。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 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 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 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 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 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生命;创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生活在19 世 纪晚期,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认为,他是这个时代的头生子他 不属于自己的时代,而是属于“明天之后,,尼采此言正是对自己思想命运的准确概括他的思想在他活着

的时候并未产生过多大影响,但在其死后却几乎主宰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未来,他在宣判了古典哲学终结的同时,以其对“意志” ,“生命”的推崇开创了人本主义哲学并影响到生命哲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直至今天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等因此,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尽管他本人或许并不承认这个称号是的确应该受到重视的 权力意志论作为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尼采价值重估和超人学说的基础,理解好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尼采哲学以及正确的理解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 尼采权力意志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意志”有着密切关系。 1. 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思想背景,尼采哲学当然也不例外尼采时代的德国,在哲学上 是以黑格尔为首的古典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将欧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酒神还是日神? 董豪 在尼采哲学中,有两种重要的精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意味着更多的激情与冒险,而日神精神代表一种理性与审美。尼采认为,自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传统的酒神精神被背弃了,而这导致了人类心灵的衰败。在尼采认为,世界是虚无的和无意义的,而人只有在一种戏剧式的激情释放中才能寻获人生的意义。在社会普遍走向理性与逻辑时,便也意味着走向了衰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采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抛却了前苏格拉底时代的激情奔放,苏格拉底伊始的理性精神逐渐统治了西方思想界,而这到了中世纪达到顶峰,作为信仰对象本身的上帝与宗教也可以作为哲学证明的对象,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精神在社会层面的极端反映。进入近代,思想家为了打破这种沉寂的社会思想氛围,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确实在弘扬酒神精神时贡献颇多。 进入现代,这种酒神精神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代文化强调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诉诸,在文学艺术上更是表现出了时代的特性。音乐、绘画等种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颠覆,哲学门类下的美学便也面临自身学科定位的问题。这种酒神精神走向了一种直觉情感表达,理性精神面临备受鄙弃的尴尬境地。 在中国,似乎从来不缺酒神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无不是鼓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情绪反应,这种激情在文革中更是达到了顶峰。个人和社会可以仅凭一时激愤,置生命与伦理人情于不顾,在全社会掀起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大运动。 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中国社会,普遍的酒神精神已然也走向了一种极端。如同中世纪的日神精神一样,这便也需要再次发扬一种日神精神的理性传统,使人的精神重归秩序与井然。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还远远没有完成。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社会在上世纪80 年代进行的启蒙运动被迫中止了。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重新发掘启蒙思想中的日神精神,一定可以将西方传统的理性之光在崛起的东方中国绽放光芒。

尼采之精神三变

精神三变 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一)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台北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著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二)狮子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於: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怎麼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麼做。 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的,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

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藉口和抱怨的权利。 举例来说,学生考完联考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的,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博览会,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藉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著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婴儿 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著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著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论尼采道德论

论尼采的道德哲学 摘要: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形而上学。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尼采的道德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1887年所写的《论道德的谱系》和1888年所写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两本书中。 关键字:尼采道德教育观生命权力意志 尼采——当代西方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一个被人称为才华横溢而疯狂的作家,一个极富批判精神的哲学家。由于其思想极富争议性,也被称为非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德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其道德哲学著作,可将其道德观概括为:道德怀疑主义,及在此基础上所主张建构的一种真正的美德,即能“增强生命”的东西。对于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作简要阐释。 一、尼采的生命道德教育观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教育哲学观,生命观是尼采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重估一切传统道德价值,提出以生命为基础的超越传统善恶道德价值标准的道德思想,赋予生命以道德教育意义。尼采尖锐地批判道德对生命的反向作用,认识到:“道德会危害生命,危害对生命的享受,危害对生命的感激等;危害对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生命的认识,危害生命的发展。因为生命试图使自身的最高现象同自身分裂。”[2]道德对生命的全面危害,是源于所谓的“崇高”美德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本身相分裂。生命应该是自然的、超越苦难而至欢愉的,但是,基督教道德视自然生命以罪恶之源,追求生命的自然欢快 被认为是罪恶。所以,需要基督教道德戒律作为人们必要的操守,成为悔过自新的行动准则。基督教传统道德迫使人们逃避生命,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将自己变为缺少生命活力的人,离开生命的自然本性,尼采称之为人的生命的“普遍化的零本能”。也就是说,通过轻蔑生命和对生命的麻木、遮蔽,让生命本身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尤其是价值创造力的衰弱。道德同生命相分裂,道德造成了对生命本能的压制,生命力慢性钝化、萎靡,人成了有病的人,这就是道德病。尼采视传统道德为教化、控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与生命意志相悖的、迷惑人和愚弄人的异己力量,其用心在于让人们服从统治。他认为,在生命的意义上,基督教道德许诺一种隔世期待,其宗旨就是安慰人,叫人成为肉体的蔑视者,在现世中忘掉自己作为生命的存在,从而变成只知献身和服从的工具这是一种让生命枯萎的道德,是一种侏儒的道德。因此,受这种道德教化支配的人,人性变得越来越怯弱虚伪、平庸。尼采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命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生命思想基础在他那里就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象征生命激情和本能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生命理性和自制的“日神精神”的统一精神,意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自由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尊重。他的“超人”哲学极富生命气息,呼唤对“大地”意义的忠实,为其生命道德教育观确立了扎根生活现实的思想旨趣。尼采的道德教育观还提出了“自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自爱为“健康的自私”。个体在自爱中生命力不断强大,并让他人学会自爱而走向强大,表现了“自私者”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因自爱而创造、而强大,是强大的自我的表现。[7]人们理当在享受、感激生命之时怀有内心真诚的崇敬,表现出永不停歇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人性生成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应该成为生命本身。 二、道德的价值观取决于单个的个体“我” 道德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反映,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激发人们做“好人”的功能。而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

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1、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由此,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浅析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摘要:《朝霞》中,通过对“道德偏见”的批评,论述了”人赋予一切存在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是错误的,习俗道德束缚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它是一种规范秩序,不允许人们质疑和打破。人的个人性道德不能够得到发扬,自我束缚在道德之下,对于道德的盲从和对道德的坚信,只有自我的挖掘,才能到达彼岸的道德。 《朝霞》以“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为副题,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格言和随笔进行了论述。在KSA版编者说明中写道“在《朝霞》中,他提供给我们一种内容缤纷和流动的科学;这些内容不属于政治和国家事务,与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只有很少的联系。心灵,人的本能冲动,这就是主要研究内容,尼采一般称之为道德思考或心理学。” 尼采对道德的理解不限于约定和习俗,不限于伦理道德,而是包括与非人自然、与物理事物不同的人类事物的全部领域。他认为“人赋予一切存在物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44页)这是一个错误。习俗道德要求个人牺牲从而服从群体,“最道德的人即为习俗做出最大牺牲的人。”(48页)习俗道德反对个人性道德,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在习俗道德统治下,每一个创造才能都不得不背负良心的十字架。”(50页)在习俗道德这种社会性的传统权威中,不传统意味着不道德,这种不道德使行动者也感觉不道德,在群体中不允许有独特,整体必须在习俗传统下整合为一,所有人必须遵照传统,不得破坏。而人作为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不能被习俗道德所接受,但是尼采认为个人应当受到重视,不应该被习俗道德所束缚,个人行道的应该发扬,我们才会创造,社会才会进步。 尼采说:“我们付出了高的不能再高的代价,才换来我们现在引以为荣的那一点点人类理性和自由感。”(60页)任何想要冲破习俗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争取来的。但是我们引以为荣的进步也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希望自由,希望打破习俗,然而这些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在人性中,不是表面上打破了,人性深处也就随之改变了,人类应该更好的认识自己。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第24卷 第5期2008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4,No.5 May ,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5-0033-05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高 阳,郝 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价值;权力意志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1-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人教字[2002]90号)作者简介:高阳(1978— ),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生;郝苑(1980—),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生。 真理的本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 对真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同,科学主要旨在探求真理。因此,真理观又构成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尼采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对西方传统观念都进行了颠覆,其中也包括西方传统的科学观。尼采对西方科学观的颠覆,突出体现于他根据权力意志哲学而提出的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尼采的真理观由于它初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和非系统的论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到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误解。本文力图从科学哲学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尼采的真理观进行系统的重构和细致的澄清,希冀由此能给予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更为全面的描述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1 真理与谬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往往对立于谬误。然 而,尼采早在《快乐的科学》中就宣称, “究竟什么是人的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1〕 。这一思 想在他未完成的主要论著《权力意志》中,更是一再出现。尼采这种对真理本质的悖谬式的阐述,自然 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毕竟,科学追求的是真理,避免 的是谬误,如果真理竟是谬误,科学活动还能有清晰的目标吗?没有清晰的目标,科学活动还能正常进行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尼采的真理观一以贯之,那么,尼采关于“真理”本质的知识也将属于谬误。于是,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尼采的真理观既不符合科学实践,又自相矛盾,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然而,以上反驳并未真正理解尼采真理观的要旨。这些反驳将尼采对真理的阐释误解为尼采对真理的全盘否定,从而才产生了上述矛盾。但是,尼采并非想否定所有的真理,而是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真理”。传统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将符合于实在的知识称为“真理”,然而,尼采认为,这种真理观建立于不可信的本体论信念之上。具体说来,传统的真理观假定了一个存在着客观事实和理性规律的真实世界,它可以通过理性而被人类把握,真理是与外部世界形成同一和符合关系的知识。 尼采认为,传统的本体论信念之所以被普遍地信奉,只是因为这些信念对人类的生存有用。人类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就需要运用理性 和科学来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而人类只有在相信 世界存在规律和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现代科学固然在近几个世纪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因为自然界确实是有规律、有秩序和真实的,所以科学才取得这样的成 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让人们相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世界具有理性所能够把握的事实、秩序和规律。为了更深入地揭露有关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信念的谬误,尼采在他的论著中分别对“事实”、“规律”和“同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尼采指出,相信世界中存在着事实的信念是不真实的。传统的西方真 3 3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论尼采

尼采《悲剧的诞生》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狄俄倪索斯式希腊人,由于竭力追求真实和自然,所以便发现自己幻化为人羊神的姿态。”读到这里不禁一笑:人羊神,人性神性兽性三位一体,这不就是人吗? 关于悲剧的起源,尼采断言:“悲剧产生于悲剧合唱队(chorus),并且,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这种合唱队。”同时,尼采又引用席勒的说法,认为“希腊人羊神合唱队(Greekchorus of satyrs)即原始悲剧合唱队。”鲍昌指出尼采说得不对,鲍昌说:“一个权威性的希腊悲剧起源解释是:希腊悲剧起源于祭典上的《酒神颂》,其内容是哀叹酒神狄俄倪索斯在尘世受的苦难和再生。与此类似的另一种说法是:希腊悲剧起源于阿提刻农村在祭典中关于死而复生事件的严肃表演。”。 《性格组合论》在尼采的“把生命理解为渴求释放内在能量的生命冲动”中也可找到哲学根据,因为“生命”的“渴求释放内在能量”与“文化的重压”和“群体的控制”必然会发生冲突,这也就不能不在生命的自我性格上带来许多矛盾。人曾说,尼采许多观点往往自相矛盾,这从他的《悲剧的诞生》中也可找到例证,从性格二重性的角度去看尼采,其实和看所有哲人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哲人性格的所有原素自身都是肯定与否定相互矛盾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他们的主导思想都是在为他人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无疑可以具有一种冲激和救治的作用,尼采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但尼采认为,要抗争,要冲跨痛苦,即既不能退缩、忍耐,也不能坐等,尼采认为,在任何强势下,即使明知不能战胜,也要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敢于牺牲,这才是悲剧真正价值之所在(亮剑?),而隐忍、退让都是奴隶道德。从这一点说,尼采是有积极意义的。 尼采最好的一本书应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比较好读懂),我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