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及其启示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及其启示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及其启示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 原标题:文物南迁争议:蔡元培力挺鲁迅冷嘲热讽台北故宫收藏的汉朝玉角形杯台北故宫收藏的战国玉螭纹觿 如今去台北地区旅游的大陆游客,台北故宫博物院基本上是必去之处,因为那里收藏了当年国民党从大陆运走的珍贵文物。其种类繁多、年代久远,令人叹为观止。在日军一步步加快其侵华步伐之时,有识之士就开始担忧六朝古都北平的文物安全。自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故宫所蕴含着的文化、历史、艺术等多重价值日益焕发,为民国学者们施展才华、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平台。但随着“九一八”事变,时局动荡,这一短暂的黄金时代终为旷日持久的国难所中断。随之而来的,故宫文物的命运牵动国人的心魂,在文物的迁移历程中,当时的学者们意见不一,互有争论。蔡元培、寅恪、马衡等人的贡献与意见,可圈可点,值得国人铭记。而在将故宫文物南迁之前,还挑选一部分远赴英国伦敦举办展览,并影印四库全书作为“国礼”赠送联。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又将故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突显,甚至还赋予其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1936年底,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1937年淞沪

会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被运抵,直至抗战胜利后被运回。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时晴帖》等。在15年的时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批南迁文物中,最终有2972箱被运至,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在的文物,在1951年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划归博物院所有。本期品读讲述的,就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民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在文物南迁中的争论。1 故宫部对南迁有争议即使在故宫部,也对是否应当把文物南迁有争议,比如同为故宫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的吴稚晖和蔡元培,吴稚晖就反对蔡元培的文物南迁之议。吴稚晖又称吴敬恒,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1933年2月16日,北平《世界日报》第五版刊载了一封吴敬恒致蔡元培的公开信。编辑给这封公开信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吴敬恒妙论,古物是臭东西”,这吴、蔡二人是要谈论什么呢?从这封1200余字的公开信来看,吴敬恒对故宫文物南迁是持反对意见的。事实上,“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局势危急,故宫文物应迁移别处保存的计划迅即被提出,故宫博物院秘书长宗

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

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 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 2015-04-03 毕唐书独立评论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的胜利应当是最辉煌的篇章。同政治和军事上的成果相比,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为可圈可点,甚至堪称世界奇迹。 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自在情理之中。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教育事业因此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在国难当头,救亡图存第一的战争年代,教育竟然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其中秘密何在? 一、面对意见分歧,蒋介石力排众议,作出决策:“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弃了基本……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

后。”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平津、南京及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计108所,战争爆发后,77所被迫内迁后方,另有17所被迫停办;原有公立中学,多数设在平津及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大多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 其时,全国的局势更为严峻。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一下子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占5%,却要养活全国50%以上的人口。 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将大学迁往内地,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50%以上的中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都转移到了大后方,这是一个奇迹。但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心得体会【1】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心得体会【2】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1956年,应党中央号召,交通大学部分由上海迁往西安,放弃优越的物质,投身西部,义无反顾,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勇于贡献,为民族敢于担当,成就了“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老一辈交大人的革命精神需要我们传承,现如今充斥着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富裕生活下新一代人缺乏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安逸,渴望平淡,想得多而书读得太少,付诸实践的事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危机意识。在国际环境如此复杂的今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正不自知的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国家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富强、强大,时代和国家都需要年轻的我们脚踏实地,自己创造幸福。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掌握好本专业

历史趣谈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导语: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逼近华北,平津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内部开始有了将文物南迁之议。院长易培基和秘书长李宗侗翁婿二人是南迁坚决的拥护者,他们认为土地失去可以再夺回来,国家亡了可以再恢复,但这些古物一旦损坏却是永远不可挽回的。而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包括北平军事长官宋哲元、故宫博物馆兼任秘书吴瀛等。主要理由一是“守土有责”,不能放弃文物;二是认为若故宫文物南迁,北平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将名存实亡,且价值连城的文物安全很难保证。 北平政务委员会甚至出现过要将文物拍卖,以“充国家抗敌御敌之资”的声音。最终易培基争取到张学良的支持,经多次斡旋,1932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了关于文物南迁的北平故宫重要文物议案。 易培基与张学良在香山碧云寺晤谈了一整天,商讨南迁的具体方案。在易培基具体指挥之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点、装箱工作,从几十万件故宫馆藏中精选了20多万件珍贵文物装箱,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包括历代名人真迹、字画和器具以及图书文献等。 1933年2月5日夜间,张学良安排了严密保安,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戒严,文物用小推车推至前门车站,第一批2118箱,共21节车厢,准备运往上海。“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 生活常识分享

浙江大学大学物理期中考试

大学物理(上)期中试卷(B) 专业 编号 姓名 一、 填空 1、 两个惯性系中的观察者O 和O’以0.6c (c 表示真空中光速)的相对速度互相接近。 如果O 测得两者的初始距离是20cm ,则O’测得两者经过时间△t =______________s 后相遇。 2、 在_____________速度下粒子的相对论动量是非相对论动量的二倍,在 ______________速度下粒子的动能等于其静止能量。 3、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根长L=2m 的绳子,一端固定 于O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m=0.5kg 的物体。开始时,物体位于位置A ,OA 间距离d=0.5m ,绳子处于松弛状态。现在使物体以初速度V A = 4m ·s -1垂直于OA 向右滑动,如图所示。设以后的运动中物体到位置B ,此时物体速度的方向与绳垂直。则物体速度的大小V B =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质点的运动速度v 时间 t 的函数 )/(34)(s m j t i t v +=,此质点在t=1秒时的切身向加速 度a t =_____________,法向加速度a n =_______________。 5、 一维保守力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有一粒子自右向左运 动,通过此保守力场区域时,在________________区间粒子所受的力F x >0;在_____________区间粒子所受的力F x <0;在x=______________时粒子所受的力F x =0。 6、 某物体的运动规律为 2dv Kv t dt =-(K 为正恒量) ,当t = 0时,初速度为v 0,则速度的大小v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为 。 7、 已知质点在保守场中的势能p E Kr C =+,其中r 为质点与坐标原点间的距离,K ,C 均为大于零的常数,作用在质点上的力的大小 F ,该力的方向 。 8、 如图所示,倔强系数为K 的弹簧,一端在墙壁上,另一端连一质量为m 的物体,物 体静止在坐标原点O ,此时弹簧长度为原长,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为,若物 体在不变的外力F 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则物体到达最远位置时系统的弹性势能 P E = 。 9、 升降机内有一装置如图所示,滑轮两侧悬挂的物体质量分 别为12m kg =, 21m kg =,若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 忽 m o a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此为第五期《大内迁》。 短史记第365期 工业内迁,兵工最完整,重轻工门类齐全,保存了复兴的物质基础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此番迁都,对维持长期抗战、争取胜利前途,至为关键。但与迁都同期推进的工业、文化的大内迁,则常被后世所忽略。实际上,这场内迁,乃国脉存续的真正关键,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丝毫不为过。 因“七七事变”发展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与蒋介石处理事变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偏离①,故而工业、文化的内迁,均未能提前有所部署,而是在1937年的8月份才被紧急提上日程。缘此,工业内迁方面,当局将大多数的资源倾斜给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国营厂矿,而对民营工厂的照顾很不周全。 国营厂矿中,最关键者,莫过于兵工企业。中国兵工,本远不如日本,为抗战前途,自不容再有所损耗。所以,时人

总结称: “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作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他们不但搬完了他们的机器,也搬完了他们的材料……凡是内地所买不出来的,都是他们所不肯放弃的,所以他们的运输量最大。兵工厂的运输量超过了其他一切国营、民营工厂联合起来的运输总量。”② 至1940年,兵工厂西迁基本结束。八年抗战,国军绝大部分的枪支弹药的补充,即由这些西迁兵工厂所制造。据统计,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生产了36万余支步枪,虽远远不能满足战场所需,却已是当日补给的主要来源——至于外援,仍以步枪为例,抗战前期曾自苏联购买了5万支;抗战中后期,则因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资分配大权,所得甚微,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中国国内战场仅获得1000支美援步枪的补充;直至史迪威被赶出中国,这一境况才有所改善,至1945年5月,有超过14万支美援步枪从印度仓库运入了国内战场。③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1895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建立,学校设施相对先进,学科覆盖面很广,文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硬件设施完备,享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美称,也是当时莘莘学子们都希望光宗耀祖,兴富门第的好去处。毫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胡奈赛也进入了这所高校。历史岁月的悠久,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历史。 胡奈赛上大学期间,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中国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东西差距较大,并进一步凸显,东西意识形态不一致,西部动荡风险较大,民生问题严重。二.中国经济重心成“”德国鲁尔区”形态,处于不友好军事辐射之下,成为军事打击的重心和薄弱地带。东南军国主义突出,越南,印度,菲律宾虎视眈眈,东盟兼顾三条岛链,封锁海路,雄霸海城的态势一时难以扭转。日韩美对东北辐射较大。三.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港澳自治,港、澳,台处于中央的架空区域或是搁浅状态。虽然起到了联络中外、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战端一起,各生蹊跷。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学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区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

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年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礼仪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今天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行”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决不能丢。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眺望远路,让我们牢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传承和弘扬!

[汇总]故宫国宝南迁记

[汇总]故宫国宝南迁记 , 故宫国宝南迁记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经历了民国乱世,至1928年10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随即组建理事会,任命李石曾为理事长,易培基、张继为正副院长。至此,故宫博物院有了法律上、组织上的保障,迎来了专家所说的“鼎盛时期”。 坚持南迁 鼎盛时期好景不长,不过三年,故宫博物院厄运降临,是日本侵略者的作孽。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后,不时在长城外制造事端,大有随时入侵平津之势。北平一旦沦陷,故宫博物院不是遭战火破坏,便是被劫掠。出于保全国宝的考虑,理事会向政府递交报告,拟将国宝南迁上海,并通过了六万元费用预算。行政院批复核准,理事会于是开始了南迁的准备。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多不胜数,全部迁移且是三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谈何容易,理事会议决,南迁以精品为主,分布在陈列室的展品,以及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库房中的文物,均是从各个宫殿遴选出来的,都在迁移之列。 确定了这一原则后,进入登记、装箱。这是从1932年秋开始的。为不使运输 过程中振动碰撞而损坏,工作人员拜古董商为师学习包装技巧。每装好一箱,即贴上封条,写上编号。时历半年,装箱完毕,共计19557箱。 故宫国宝南迁的消息透出,引发一片反对声。有市民如是说:故宫文物南迁, 说明日军进攻时政府将放弃北平,此乃重文物而轻人民,断难接受。还有人说:北

平所以以古都著称,是因为有故宫文物,没有了故宫文物,古都北平也就名存实亡,国宝不可南迁。 著名学者胡适也在反对之列,他条陈的理由是:日军狼子野心,非但随时入侵平津地区,而是整个中国无一处安宁,文物即使南迁了,又怎能料定将来,古物数量巨大,迁移途中如遇打劫,何人负责之,又如何使原物复得,北平在国际社会严重监视之下, 日人未必敢公开劫掠破坏。原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是反对南迁最激进又最有能量的一个,散发传单,集会演讲,声言不惜以非常之手段,阻止故宫国宝迁离北平;又联合“工联”煽动工人,不使汽车、排子车等装运国宝出门。 当时凡参与南迁的人员,几乎都接到了攻讦恫吓之类的信件、电话。以易培基院长为首的故宫博物院全体同人力排众议,坚持国宝南迁,理由也很充分:日军一旦入侵北平,故宫博物院断难保全,文物有受损失的危险。土地失了,尚有收复之可能,国宝一亡,永无复还之望了。而纵观世界各国,在战争期间将重要文物迁移安全地带不乏先例。国民政府重申文物南迁的成命。鉴于有反对者声言,如果文物起运,将实行爆炸,与汝皆亡。故而令军警武装押运,并在晚上进行,以策万全。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3日,山海关沦陷,平津风声鹤唳。时不待人,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启动。2月6日深夜,从故宫到火车站的道路戒严,装满了文物的汽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保护,一辆接一辆开往火车站。 重兵“押送” 2月7日凌晨,装载第一批国宝的特别列车驶离北平,每节车厢均有军警日夜看守,顶上和门口还架着机关枪;列车行进途中,还有骑兵在两旁接力飞奔护卫。 虽然重兵保护,戒备森严,但仍险遭劫夺。盖因故宫国宝南迁已成公开的新闻,常有土匪出没的徐州郊外,就在专列经过的前一天晚上,千余土匪集结埋伏,好在被当地守军发现击溃。专列到浦口后停下不走了,一种说法是当时《申报》报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宋恩荣 (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9年7月) 摘要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关键词抗战教育西迁 分类号G529 一、背景——教育为何西迁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12日,日军开始进攻天津。29日下午一时左右,日机在天津市上空到处狂轰滥炸,投弹目标集中在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司令部、电话局、火车站与南开大学等。有两架飞机直飞八里台南开大学上空投弹,该校秀山堂、芝琴楼及木斋图书馆顿成灰烬。30日下午3时,四架日机又飞临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投掷燃烧弹,各校一片火海。与此同时,日炮队自海光寺向南开大学发射炮弹,并出动骑兵百余人,汽车数辆,满载汽油,抵南开大学射击,对未毁建筑纵火。思源堂、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尽在火烟之中,"红黑相接、黑白相间,烟云蔽天,翘首观火者,皆磋叹不己。"①根据1943年9月25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大学抗战期间损失合时价为6,630,000元②;根据1946年12月12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损失合时价分别为1,016,900元、142,300元、51,700元。③ 一切迹象表明,对南开大学及附属中小学的轰炸射击纵火是有预谋的。投弹轰炸,再加炮击,骑兵步兵一齐上阵,摧毁未尽,继而纵火,必欲彻底摧毁而后快。 日军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私立大学,固然与南开大学一直高举抗日爱国旗帜有关。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开始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视南开为天津抗日救亡中心,必欲彻底摧毁。但是,仅以这一原因分析日军之军事攻击仍不全面,日军之所以攻击摧毁南开的更重要的原因,恰恰因为南开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大学,是绵续中国文化、培植中国未来的教育机构。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事例,加以佐证。仅以1932年至1938年的情况说明。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淞沪沦为战区。所有各大学、文化机关或遭炮火轰击而毁坏无余,或为敌军所占领,虽然房屋仅存,而书籍木器仅供炊薪。④商务印书馆及附属东方图书馆全部被炸毁,损失图书42 万余册价值270万元。各类学校被炸283所,损失资产10,292,740元。其中被轰炸纵火破坏的高等学校:国立大学有中央大学商学院、医学院、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劳动大学、交通大学。私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上海法学院、持志学院。公私立大学直接间接损失总计7,438,187元。⑤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剧本】民国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剧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梓瑄 背景简介:抗日战争前期为了保护故宫文物免受战乱,故宫博物院将部分文物向西南转移。故宫文物南迁可以称为文化史上的长征。本剧本根据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欧阳道达为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是文物南迁中线的主要负责人。谨以此剧本致敬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主要人物: 琉璃厂古董店老板:张世明 古董店伙计:魏岩亭 故宫工作人员:欧阳道达 故宫博物馆长:易盛 第一幕: 1932年琉璃厂附近的一家茶馆几个老百姓(甲乙丙)正在茶馆喝茶聊天 (张老板和魏伙计走进茶馆,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听旁边几个人聊天) 甲:你们听说了吗,这故宫的文物为了躲避战乱准备南迁了 乙:可不是眼下东本三省已经沦陷,说不定哪天小鬼子们就打到北京哦不是北平来了,咱们那么多宝贝可不能便宜了日本人。 丙:我可不这么看,这古董南迁说的好听是保护文物,谁知道是不是故宫那些人监守自盗,把古董运出去卖给那些洋人。 甲;要我看,不管南迁是为了什么,最起码这些古董还能流传下来,留在这迟早被小鬼子毁了。 丙:你说的也对,而且他们要是真的把古董卖给洋人,咱们北平城里的学生们肯定要跳出来反对。 乙;可不是嘛,这北京城里的大学生各个都热血澎湃的,动不动就就

组织游行活动。 (突然远处传出几声枪响) 甲:哎,这日子。别说古董了,咱们呀也得准备准备南下避难吧,都散了吧散了吧。 (甲乙丙退场,欧阳道达上) 道达(面向张老板):您就是张老板吧,我是故宫管理员欧阳道达,我听您店里的伙计说您在这喝茶专门过来请您,我们馆长想请您老人家去故宫一趟,有些事情想请教您。 张:是什么事情呢,还要你专门跑一趟。 道达:这不是准备文物南迁了吗,您经营古董店这么多年,打包,运送古董肯定比我们有经验,所以馆长想请您传授点经验。 魏:老板,带上我和你一起去吧。 道达:好,那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第二幕故宫馆长办公室内 张魏欧阳走进馆长办公室 馆长:张老板可算把您等来了,这古董南迁也不可能全部都带走,只能选择最珍贵的。我们已经大致挑选了一部分出来,但这文物装箱还要您内行人指点呀。 张;这文物南迁是大事,也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我也希望能尽一份力。瓷器玉器这些东西最怕磕碰,每件文物装箱前都要用纸包一层,

抗战八年的中国教育奇迹

抗战八年的中国教育奇迹 ——教育支出仅次于军费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也在情理之中。但事实却相反,恰恰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大飞跃。这种发展,究竟有多大,又是怎么做到的? 抗战八年,中国教育事业竟于战火纷飞中得大发展。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抗战爆发后,最主流的舆论意见是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 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计108所,战争爆发后,77所被迫内迁后方,另有17所被迫停办;原有公立中学,多数设在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大多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最主流的意见,是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如“化学师生可从事军用品制造”;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这种意见,在师生内部也相当普遍。南京失守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再度南迁至昆明,决定甫一颁布,即在校内师生间引起激烈辩论,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国家急需调动三湘民众起来抗日的时刻,学校内迁至昆明,有损道义。学生自治会甚至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前往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反对内迁,要求参加抗战。但也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意见持反对态度。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胡适向蒋介石的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但这类意见,在当日并不占主流。 最能体现当日教育方针意见分歧的,可推张治中和陈诚在“长沙临时大学”的两场演讲。张治中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其演讲劈头就骂:“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么?”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演讲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蒋介石等人力排众议,认为国防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教育部为这场论战做出的最终“裁决”是“战时需作平时看”,虽有各种暂时措施,“但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换言之,也就是否定了张治中等人的教育完全服务于抗战的意见。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最新大全5篇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最新大全5篇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1】 “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身为当代

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2】 60多年前,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应党中央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西迁至西安。交大1400多名教工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故土来到西安,从此扎根西部,开创了西安交大的壮丽诗篇。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会批准,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作为西安交大一员,被62年前交大师生全力响应国家号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建设祖国的大西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西迁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一代交大人爱国、奋斗、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爱国、爱校、爱院、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今日听取了“西迁精神”宣讲报告,对西迁精神有了更

2020西迁精神感想1000字精选5篇

2020西迁精神感想1000字精选5篇 我们要好好学习“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 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 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西迁 精神感想10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西迁精神感想1000字1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 的精神财富。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 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 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 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 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 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 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 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 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 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 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 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最新2020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_西迁精神学习心得精选5篇

最新2020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_西迁精神学习心得精选5篇 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_西迁精神学习心得1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1956年,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教工,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主动放弃大上海的优渥生活,义无反顾奔赴古城西安,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西迁”。64年来,他们扎根西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铸就了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 六十多年前他们离开了家乡,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大西北的建设当中,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西迁精神”诠释出西交大为祖国而生、为民族而生,党和祖国的发展需求就是西交大的奋斗目标。在深刻学习了习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我感受到了“西迁精神”与十九大精神的一脉相承。报告中习总书记专门就青年一代所承接的使命和奋斗,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主动实践当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西迁精神”正是老一

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的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家国建设当中,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党让我们去哪,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老前辈们对国家、对党的奉献精神,只因党的一句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他们的爱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提倡。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追求个人奋斗,更要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我们要更加珍惜党和国家以及老一辈大人为我们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_西迁精神学习心得2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20XX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浙江大学大学物理甲下 04-05冬期末试卷

浙江大学2004-2005学年冬季学期 《Physics (Ⅱ)》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开课学院:理学院 考试形式:闭卷,允许带非存储计算器、纸质词典入场 考试时间:2005年 1月21日 所需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专业 学号 组号 任课教师 Permittivity constant ε0=8.85?10-12C 2/(N ?m 2) Electronic volt 1eV=1.6? 10-19J Permeability constant μ0=4π?10-7H/m Mass of an electron m e =9.11? 10-31kg Ⅰ. Multiple choices (there is one correct answer only): 1. The electric charge on a conductor is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volume. B. Confined to the surface and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 C. Mostly on the outer surface, but is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D. Entirely on the surface and is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 the object. 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volume of the object and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s shape. 2.* You are given a closed circuit with radii a and b , as shown in the Fig. , carrying current i . The magnetic dipole moment of the circuit is: A. 4 )(22b a i +π. B. )(22b a i +π C. 2 )(22b a i +π. D. )(b a i +π. .

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铭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段勇 《人民日报》(2015年08月02日12 版) 文物集结待运。 西迁南路民众帮助推车。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军队的进退、民众的流离外,我国众多政府机构、文化机构、工厂企业、大中院校等都进行过战略转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同样背景下发生的“古物南迁”和“古物西迁”,为保护百万国宝,跋山涉水万余公里,辗转于10余个省市,前后历时15年,堪称这部波澜壮阔的大迁移史诗中的宏伟篇章。 国难当头国宝魂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1932年7月又进犯热河,窥伺华北,古都北平(即北京)面临动荡险恶的局势。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率先提议“古物南迁”并开始挑选、装箱,不料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反对南迁的意见一度压倒支持南迁的意见。 反对者认为,古物南迁是重古物轻人民、重古物轻国土,会动摇民心与士气,只需就地修建地下库房即可保古物无虞。最激烈的反对者以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为代表,他发起组织了“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誓与国宝共存亡。

更多的人对古物南迁怀有各种疑虑。例如胡适就对南迁何处是安静之所感到茫然,忧虑古物一散难复聚,而寄希望于通过国际监督和干预来保障战火威胁下的古物安全。鲁迅则针对社会上有舆论责难华北高校南下请愿和逃难回家的学生,发出了“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的嘲讽。即使是故宫博物院内部,对是否南迁亦存在争议,如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吴瀛最初即不赞成古物迁徙。此外,北平和外地的不少机构也纷纷通电,加入反对南迁的大合唱。 支持古物南迁的人士认为,北平长期作为中国的首都,这里积聚的古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国土丢失可以再收复,而国宝如果被毁则损失无法挽回。中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大肆抢劫了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的无数珍宝,并野蛮烧毁了整个园林,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不仅勒索了巨额赔款,而且对紫禁城、西苑、景山、颐和园、天坛、东陵等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劫掠,再次造成了中国皇家珍宝的散失。正是由于有这两次前车之鉴,当北平再一次面临外敌压境时,古物南迁最终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见,国民政府批准了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等机构馆藏古物南迁的计划,而反对南迁的不少人士,如胡适、吴瀛、马彦祥等,后来也参与到了国宝大迁徙的行动中。 悲壮南迁西往情 1933年1月,日本军队攻击长城各关口并突破榆关(即山海关),北平已处于迫在眉睫的战火威胁之下。因此,故宫博物院紧急呈请行政院并获准立即启动南迁计划,但由于反对南迁的势力联络搬运工会抵制,使原计划1月31日开始的古物南迁被迫推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