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议论文阅读.doc

人教 , 版, 九年级 , 上册 , 语文 , 经典 , 议论文 , 阅读 , 经典议论文阅读

(一)说“勤”

林家箴

①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

于勤。②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

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 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 1500 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 20 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

定了基础。歌德花了 58 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

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

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

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④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

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

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

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 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

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

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⑤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

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

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 本文在第段通方式提出中心论

2.本文第 2 段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有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4. 本文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时运用了的论证方法,作用

5.请概括第 4 段中两个事实论据。(每句不得超过 25 个字)

6.第 5 段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有什么用?

7.第3段最后两句(“可见概莫能外。”)有什么作用?请在原文第 4 段画出与这两句作用相同的一句话。

( 二 ) 理想的阶梯(节选)陈群

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②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

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

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③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

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

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

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

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

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

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

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

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

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

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

烂的理想之花。

⑤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

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

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 30 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

,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

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

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

作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也可能是

事实。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无志之人,

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

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

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

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⑦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

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

的奋斗之歌吧。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

2、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3、第⑤段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够互相交换吗?为

什么?( 2 分)

4、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3 分)

5、为第④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2分)

(三)怀疑与学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

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

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

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

人的传说了。

(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

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

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5)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

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

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6)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

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

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

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抱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

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