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年代: 宋作者:

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鉴赏: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可窥见一斑。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而“门外马嘶人起” ,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旅的苦境与凄情。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10篇 如梦令赏析(一):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证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境。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境融合在一齐,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

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及注释 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了。 译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 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 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 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 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 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 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 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 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 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 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 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 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 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 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 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 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 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 “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 来理解, 而要看到, 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 真正让词人“沉醉”的, 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 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 是“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 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 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 绿叶的簇拥下, 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 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如梦令》版教案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

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精校WORD版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仅供个人参》赏李清照《如梦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海棠依旧”试问卷帘人,却道”?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作者介绍】 今(,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1151李清照(1084年~年) 丈夫赵明诚历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山东省济南市)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 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

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却答之卷帘人”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急切地向“应“知否”与一个对此,以“海棠依旧”。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形一句,绿肥红瘦”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 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从听觉上”写起,通过“雨疏风骤昨夜立足清晨醒后,从“”。值得指出的绿肥红瘦”“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是,这“绿肥红瘦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 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卷帘人””一句,写出了“却道“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

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诗词鉴赏如梦令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

《如梦令 常记》李清照 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常记》李清照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8、误:不小心。9、藕花:荷花。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感叹身世。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诗词鉴赏秦观如梦令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年代: 宋作者: 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鉴赏: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可窥见一斑。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诗词鉴赏-《如梦令》

诗词鉴赏-《如梦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诗词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译文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简析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

20首《如梦令》古诗词

20首《如梦令》古诗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静听温暖情歌 =========================== 如梦令 宋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 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 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 如梦令 宋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 如梦令 宋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 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 如梦令 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 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 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

如梦令 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 如梦令 宋苏轼 城上层楼叠巘, 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 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魂断, 后夜松江月满。 =========================== 如梦令 清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