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附件8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重点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

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验证性示范应用。共部署40个研究任务。2018年,拟启动11个研究任务11个项目。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高通量材料制备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以提升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间关联关系的研究效率为目标,研发基于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多种方法相融合的材料高通量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发展面向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金属与合金、生物质等材料体系,或两者以上的复合材料体系的多组元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高通量可控制备新技术,研发高通量制备新技术的装置原型,并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出2种以上、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高通量制备新技术(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多种方法相融合);样品成分控制精度优于1%;与相应的已有高通量制备方法相比,效率改善一个数量级以上;组合芯片类高通量制备技术一次制备样品数≥1000个,块体和粉体类材料一次制备样品数≥100个;开发出相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材料制备装置,可控化学组分3种以上,在3种以上典型材料体系中获得验证性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2.高通量材料表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与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有机融合的高通

量表征新理论和新技术,重点解决热学、电学、光学、磁学、力学等物理性能高通量表征的关键技术,研制相应的新装备;探索材料基本物理化学参数及微观、介观组织结构表征的新原理,开发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跨尺度的高通量表征新技术,高效构建材料成分-结构-性能间的关联关系。

考核指标:开发出2种以上、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高通量表征新方法,研制出表征物理参数5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表征新装备;通过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构建成分-结构-性能间关联关系模型3种以上;薄膜及阵列类样品一次表征样品数≥100个,单点表征区域≤200μm,单点表征时间≤1s;块体材料样品一次表征样品数10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

3.新型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高通量设计制备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发展热电材料载流子和晶格热输运性质的高通量计算方法,建立基于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的热电材料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并应用于新热电材料体系的设计、筛选与性能优化;研究适用于热电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以及多参数快速微区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新型环境友好、低成本的高效热电材料,研制热电器件,并开展示范性实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热电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和服役行为关键参数的数据库。

考核指标:实现≥102级的并发式高通量计算,计算的样

品数≥104;实现样品数≥100个/批次的高通量制备;单点表征区域≤200 m,单参数表征时间<1s/样品,筛选出3种以上新型热电材料,在2种以上新材料中实现热电优值≥2.0;热电器件转换效率≥15.0%,完成≥1000瓦发电示范;建立热电材料与器件设计方法、软件平台及数据库。

4.基于材料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性新材料探索与发现

研究内容:利用材料基因工程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具有新组分、新结构和新特性的前沿性、颠覆性新材料的探索与发现研究;开展材料成分、微观结构、物性和服役行为的相关性和预测方法研究,融合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材料数据技术,采用纳观、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等材料集成设计方法,探索材料新特性、新机制,实现新材料的设计与性能预测,新器件/构件的设计;鼓励与有明确前沿新材料需求的单位或部门开展合作研究。

考核指标:探索和发现2~3种具有新组分、新结构和新特性的前沿性或颠覆性新材料;突破3项以上前沿新材料设计和制备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发的新材料在2~3个行业或领域实现典型示范应用,或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1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著作权登记10项以上。

5.材料基因工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协同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1~2种高端制造业或战略新兴产业有重大需求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基因工程的先进理念、方法和

技术,开展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表征与评价/材料数据库和数据技术等协同融合技术研究,提出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的新理念、方法和途径,重点解决材料基因工程计算、实验和数据等技术和平台高效协同的机制问题,开展示范应用,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考核指标:开展材料基因工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协同创新研究,提出协同创新的新理论、新方法,建立1个以上协同创新平台,建立2~3条协同创新的技术路线,大幅度提升2种或2种以上现有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综合性能提高30%以上,研发成本降低20%以上。

6.高通量材料计算应用服务平台

研究内容:依托国家高性能计算资源,建设支持大规模、高通量材料计算的硬件系统和运行环境;集成材料计算软件、前后处理和数据可视化模块,研发面向材料计算的全链条算法工具集成和统一接口技术,支持多组元材料体系从微观、介观到宏观的结构、物性和服役行为的多尺度计算仿真技术;开发高效率任务调度和工作流的软件系统,满足多用户、多任务的高通量计算需求,实现材料计算设计的全流程自动控制,以及海量数据的高效传输和积累,支持数据库的建设。

考核指标:集成材料计算软件50个以上,软件功能覆盖材料成分、结构、性能和服役行为等全流程多尺度计算;平台计算能力大于3000万亿次/秒,支持云服务模式和10PB

级以上数据存储管理,支持多用户(100以上)和多任务(103~104量级)的并发式计算任务;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获得10个以上单位用户的应用验证。

7.高通量多尺度材料模拟与性能优化设计平台

研究内容:依托区域高性能计算资源,建设具有强大高通量计算和高效计算结果分析能力的材料模拟计算与性能优化平台;集成材料计算模拟软件和高通量自动流程软件,研发任务调度软件,支持多个高性能计算系统间的大规模资源管理、负载均衡与任务调度;发展计算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和积累技术,支持多尺度全流程材料计算设计和数据库建设;研究适用于材料基因工程发展的计算平台运营模式,针对典型材料,开发材料设计、计算和筛选全流程的工作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2个以上区域级高通量材料计算平台,各平台具备500万亿次/秒以上计算能力,支持云服务模式和PB级以上材料计算数据的存储管理;集成材料计算软件20种以上,支持103级以上并发式高通量计算;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获得3~5类材料的应用验证。

8.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平台

研究内容:围绕薄膜、纤维、粉体、流体、块体等典型材料的制备,构建覆盖模板选控、化学前驱物喷射、扩散多元节及梯度结构、凝固控制等方法、技术和装置的高通量材料制备平台;建立高通量制备平台数据的自动采集、海量数据传输与存储体系与数据库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国家级高

通量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多组分新材料体系的发现、快速筛选和性能优化;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形成新材料快速研发能力,满足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

考核指标:拥有4~5种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和相应的装置,组合芯片材料样品单元密度≥200个/mm2,粉体/流体样品单元数≥100个,块体材料制备方法与传统技术相比速度提高倍数与费用降低倍数比值≥50;高通量材料制备装置的可控化学组分不少于3种;样品单元适用于表征检测的性能≥3个,样品单元性能稳定性误差≤10%;形成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的创新研发能力。

9.基于先进光源的高通量材料表征平台

研究内容:研究材料高效综合表征方法,依托国家先进光源资源,研发覆盖先进光源衍射、散射、成像及谱学等研究手段的高通量材料表征技术和与之配套的试验装置,实现材料的原位实时表征;建立面向薄膜、纤维、粉体或块体等材料合成-加工-服役过程的高通量表征平台,实现材料微结构、缺陷和应力等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尺度演化的原位无损分析和表征;高通量获取材料成分、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动力学规律,建立材料结构和性质数据库。

考核指标:研制出3~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位、实时、无损的高通量综合表征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实验装备;表征技术涵盖先进光源衍射、散射、成像和谱学的研究手段,表征参量涵盖材料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9种以上,

并满足服役环境下材料表征的需求;实现表征区域≥200μm,空间分辨率≤100μm,时间分辨率≤15s的原位无损表征;形成9个以上材料体系数据库;申请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登记权3~5项。

10.国家材料基因工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面向材料基因工程发展的需求,建设多源异构数据自动采集、汇交管理、分析挖掘和应用服务等的标准化描述方法和技术;研发大规模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存储、管理的关键技术,以及高效运行服务和开放共享的运行环境;研发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关联、集成、检索和推送方法,融合机器学习、挖掘分析等材料数据技术,建成开放共享的材料基因工程数据汇交、管理和应用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多源异构材料基因工程数据的汇交管理、分析挖掘、应用服务的标准化描述方法,建立相关标准5项以上;建成大规模材料基因工程数据高效存储、管理的运行环境,支持亿条数据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实现40家以上材料基因工程数据的规范化汇交,支持面向新数据资源的动态汇交和发展,并开放共享;申请发明专利或著作权登记10项以上。

11.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新材料发现、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研发以及国防关键材料性能提升的需求,研发典型材料数据积累、整合的专用技术,建设专用数据库;面向材料设计、制备、

表征及服役等全链条应用,研发满足一站式、批量化数据积累的数据库技术,以及与数据管理平台的接口技术;在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统一架构的基础上,融合材料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特色鲜明的材料计算、实验与生产数据全流程集成,材料数据的自动采集、积累、整合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出材料计算、实验与生产等数据自动采集和筛选技术2~3项,建成成分-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等计算、实验和生产等数据较为完备的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2~3个,数据总量达到30万条以上;研发出支持数据库共享和应用的数据传输和专用接口技术2~3项,实现数据的协同与共享,满足新材料发现、工艺优化和性能提升的需求,实现在1~2种材料研发上的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4~6项。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图文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 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 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七、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比较

材料基因工程

材料基因工程 ——为什么是一项“颠覆性前沿技术” 1.前言 材料基因组技术是近几年兴起来的材料研究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当今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前沿。材料基因工程借鉴人类基因组计划,探究材料结构与材料性质变化的关系。并通过调整材料的原子或配方、改变材料的堆积方式或搭配,结合不同的工艺制备,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但是材料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又有很大的区别,材料的微观结构多样化,不但成分组成可以不同,微观形貌等结构也可能千差万别,其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2.材料基因组技术 2.1材料基因组技术 材料基因组计划是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高通量材料设计与试验”;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高通量计算、实验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加速材料“发现-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缩短材料研发周期,降低材料研发成本,引发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 材料基因组技术包括高通量材料计算方法、高通量材料实验方法和材料数据库三大组成要素。 2.1.1高通量材料计算方法 高通量计算是指利用超级计算平台与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并发式材料计算方法和软件结合,实现大体系材料模拟、快速计算、材料性质的精确预测和新材料的设计,提高新材料筛选效率和设计水平,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并发式材料计算方法包括第一原理计算方法、计算热力学方法、动力学过程算法等,跨越原子模型、简约模型和工程模型等多个层次,并整合了从原子尺度至宏观尺度等多尺度的关联算法。 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技术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与位错动力学、合金相图计算、相场计算等方法,快速并行模拟实验室中成分与性能优化的传统试错式材料研发过程,并基于材料科学知识,迅速挑选有利于目标性能的合金成分与微观结构特征,从而加速新材料的研发进程并显著降低材料研发成本。 2.1.2高通量材料实验方法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依赖于成分与工艺的不断“试错”实验优化,结合对结构-性能关系的不断理解以获得满足性能指标的材料。但是,新型关键材料具有成分多元化、复杂化、微结构多级化等特点,传统的“试错”模式在实际材料开发中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几乎难以取得成功。 高通量实验平台是发展材料基因组技术具备的条件之一。高通量实验平台可以为据库提供数据支撑;而就高通量集成计算而言,高通量实验技术为各种计算模拟工作提供计算目标。材料基因组概念中的高通量实验技术具有快速制备快速表征各类金属与非金属样品的能力,典型的高通量实验方法有扩散多元结与材料基因芯片 2.1.3材料数据库 数据可以看作是感兴趣参量的具体数值,这些参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一系列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基因工程主要技术环节的一个基本步骤,这一步骤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A. DNA连接酶和解旋酶 B. DNA聚合酶和限制酶 C.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图示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首先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质粒,其次还需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故选C。 2.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无法表现出全能性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叶肉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但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也能表现出全能性,A错误;叶肉细胞经脱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B错误;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壁,C错误;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形成完整植株,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条件等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如图为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白菜一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

D.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它们的体细胞杂交后培育的“白菜-甘蓝”杂种植株中2个染色体组来自白菜,2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因为“白菜-甘蓝”属于异源四倍体,是可育的,能产籽,故A错误;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故B错误;上述过程包括去壁、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等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白菜-甘蓝”幼苗,并未发育到性成熟个体,因此整个过程中有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没有减数分裂过程,故C错误;任何性状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应用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去壁所用的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原生质体融合所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白菜一甘蓝”幼苗. 4.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克隆不是无性繁殖 B.用体细胞克隆动物是通过核移植实现的 C.灭活病毒通过溶解磷脂双分子层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D.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一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克隆属于无性繁殖,故A错误。用体细胞克隆动物必须通过核移植才能实现,故B正确。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不是溶解磷脂双分子层而是通过改变膜脂分子排列实现的,故C错误。动物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加入血清,植物组织培养通常需要加入植物激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5.以下哪种物质不可以用于植物细胞的诱导融合剂() A.PEG B.灭活的病毒 C.离心 D.振动电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灭活的病毒是动物细胞工程的诱导剂,不能用于植物细胞工程,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6.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一般都发生改变 B.植物细胞只要在离体状态下即可表现出全能性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始终要保持适宜的光照 D.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 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A错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指离体的组织器官的经过培养,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错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开始是要避光,C错误;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 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归纳为:①? ?再分化③→④;对此叙述有错误的 ?→ ?→ ?脱分化②? 是( ) A.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

基因工程知识点 超全资料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2、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3、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存在: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2)特性: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 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 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3)切割部位:磷酸二酯键 (4)作用: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 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 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断开。

(5)识别序列的特点: (6)切割后末端的种类:DNA 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轴线两侧将DNA 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而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限制酶切割下来的DNA片段拼接成DNA分子。 (2)类型 相同点:都连接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他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4)载体的作用: ①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 【解题技巧】 (1)限制酶是一类酶,而不是一种酶。 (2)限制酶的成分为蛋白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理化条件,高温、强酸或强碱均易使之变性失活。 (3)在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时要求用同一种限制酶,目的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4)获取一个目的基因需限制酶剪切两次,共产生4个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5)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6)限制酶切割位点应位于标记基因之外,不能破坏标记基因,以便于进行检测。 (7)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与细胞膜上物质运输的载体不同。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是DNA分子,能将目的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 2.了解基因工程的进展。3.了解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难点)

一、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阅读教材P17~P20)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1.抗虫和抗病转基因植物 2. (1)抗逆基因:调节细胞渗透压的基因使作物抗盐碱、抗干旱;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使作物耐寒;抗除草剂基因使作物抗除草剂。 (2)成果:烟草、大豆、番茄、玉米等。 3.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植物基因工程成果表现 “三抗一优良”,三抗是指“抗虫”“抗病”和“抗逆”,一优良是指转入的优良基因表达的性状表现优良。 二、动物基因工程的前景(阅读教材P20~P21)

三、基因工程药物(阅读教材P21~P23) 1.药物来源:转基因的“工程菌”。 2.成果:重组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四、基因治疗(阅读教材P23~P24) 1.概念: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成果: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转入患者淋巴细胞中,治疗复合型免疫缺陷症。 3.方法 (1)体外基因治疗: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在体外完成基因转移,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扩增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2)体内基因治疗:直接向人体组织细胞中转移基因的治病方法。 连一连 判一判

(1)转基因抗虫棉的Bt毒蛋白基因能抗病毒、细菌、真菌。(×) (2)“转基因植物”是指植物体细胞中出现了新基因的植物。(×) 分析:转基因植物是指细胞中被转入了外源基因的植物,并非出现新基因。 (3)(2018·宿迁高二检测)基因工程中,要培育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选用的受体细胞都是受精卵。(×) (4)利用工程菌可生产人的胰岛素等某些激素。(√) (5)(2018·绵阳高二期末)直接在患者组织细胞中,进行改造致病基因的方法为体内基因治疗。(×) (6)基因治疗又叫基因诊断。(×) 三种转基因生物的生产过程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7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初稿)、工程院《材料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版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报告》、中科院《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材料发展》、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工程院、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建议书》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 —1—

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应用示范。专项共部署40个重点研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2016年度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中启动13个研究任务。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各项目所列考核指标,除发明专利和软件为预期性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所有任务研究均必须突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评价的特点,其中任务6~13的研究还必须体现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规模制备的全链条、协同创新研究的特点。所有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前,均须进行数据汇交。 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2—

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题目: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业:13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号:132701105 姓名:盛英奇 日期:2015/7/1

【摘要】从20世纪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4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生物学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前景;现状 一、墓因工程的原理及研究内容 基因工程是人们在揭示生命之谜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早在3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世界上生物尽管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但都是细胞(如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等微生物)或者是由细胞构成的(如现存的200多万种多细胞动植物)。人们还发现,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遗传保证了生物种类的延续不断,变异则赋予生物种的进化,保证生物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而生物的所有特性及遗传变异都是由生物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遗传物质就是被科学家称之为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的大分子物质,一般位于生物的细胞核内。DNA是由许多核昔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把DNA比喻成长链条,核昔酸就是组成这链条的一个个环节。生物细胞核内的DNA分子是由两条成对的多核昔酸长链互相缠人类开始学会干预生物的变异,即通过杂交、筛选等方式改变生物物种的某些特性,使之有利于人类,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育种,家禽家畜优良品系的培育等,它是通过动植物父、母本交配繁殖时,生殖细胞内DNA上相应性状基因互相间可能出现的交换来实现的,这种交换的概率是人们不能控制的,所以选种的过程较为缓慢,需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亲缘关系相差较远的生物种之间很难杂交。而本世纪}o年代初诞生的基因工程,则是按照人类的需要,从某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即所需基因)的DNA片段,运用重组DNA技术,对这些DNA片段进行体外操作,把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设计的蓝图,重新构成新的基因组(即重组体),再将重组DNA分子插入到原先没有这类DNA 片段的受体细胞(亦称宿主细胞)的DNA上,并使其不仅能“安家落户”,而且能“传种接代”,即能准确地把该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在新的细胞(宿主细胞)里增殖和表达出来。就像一台机器上的零部件拆下来安装到另一台机器上。在生物体中,这种生命零件就是基因。因为用的是工程技术的方法原理,故称基因工程,亦叫遗传工程。用这种方法所形成的杂种DNA分子与神话中的那种狮首、羊身、

基因工程知识点超全资料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 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额,因此又叫做 DNA 重组技术。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DNA 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酶) (2 )特性: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 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断开。 1、 2 、 分子手术刀 (1 )存在:主要存在于 原核生物 .中。 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并且能在 特定的切点上切割 DNA 分子。 (3 )切割部位: 磷酸二酯键 (4)作用: 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 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并且使每一条链

条链分别切开时, 产生的是黏性末端, 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 黏性末躺 中轴线 OOO il, cue 中铀线 切害UDNA 分于时产生 M 两种木同末:躺 <饰头表示酶旳切刚位宣) (5)识别序列的特点: 呈现碱基互补对弑无论是奇数个碱基还是偶数个碱基, 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创图冲轴线两侧的双链DNA 上的裁基是反向对称重复排列亂如(X GCIGC CG 以中心线为 CCAGG A 轴、两?碱基互补对称; 以为轴?两侧碱基互 补 GGTCC T 中轴线 对称。 (6 )切割后末端的种类: DNA 分子经限 制酶切割产生的 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 种形式 黏性末端 和平末端 。当限制酶 在它识别序列的 中轴线两侧 将 DNA 的两 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 中轴线处 切开 cec GGGr GGG 珂 K I G 快A (A CZTT 之冋切書u > ST'C AAG t CTTAA AAT*rC G 平木端

基因工程应用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本节重难点】 重点:1.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难点:1.基因治疗 【知识精讲】 教材梳理 知识点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1.提高抗逆性 (1)常用抗虫基因:用于抗虫(杀虫)的基因主要是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 (2)常用抗病基因:a.抗病毒基因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b.抗真菌基因有:几丁质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 (3)其他抗逆基因:环境条件对农作物的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抗逆性基因也有多种多样,如:抗盐碱和干旱的调节细胞渗透压基因、抗冻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等。 2.改良植物品质 由于人们的食品含有的营养不平衡,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这样,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能够合成某些本来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科学家将必需氨基酸含量多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导入植物中,或者改变这些氨基酸合成途径中某种关键酶的活性,以提高氨基酸的含量。 3.生产药物 基因工程不但促进了传统技术的变革,也为人类提供了传统产业难以得到的许多昂贵药品,并已形成基因工程制药业的雏形。目前诸如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人脑激素、 α-干扰素、乙肝疫苗、蛋白C、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等数十种基因工程药物已实现商品化。此外,还有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2、肾素、心钠素等一大批珍贵药品正处于试用或临床试验阶段。 知识点二动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1.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由于外援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可以使转基因动物生长得更快,将这类基因导入动物体内,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率。如:转基因绵羊和转基因鲤鱼。 2.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基因工程可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如:有些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能完全消化或食用后会出现过敏、腹泻、恶心等不适症状,科学家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这样所获得的牛奶其成分不受影响,但乳糖的含量大大减低。 3.用转基因动物做器官移植的供体:目前,人体移植器官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用其它动物的器官替代,又会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现在,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一些动物的器官进行改造,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器官。 知识点三基因治疗 1.概念: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和体内基因治疗 体外基因治疗: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相关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在体外完成基因转移,再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逐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而对这一专题的教学,首先要考虑基础性,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着力点应瞄准对学生的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上,针对本节内容即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基因工程的发展,认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运用所学DNA重组技术的知识,模拟制作重组DNA模型,而本课知识、能力上主要解决基因工程操作的原理及基本步骤以及模型构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基因工程的发展,认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三)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DNA重组技术的知识,模拟制作重组DNA模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基因工程的主要步骤 ②基因工程的应用 ③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安全性 难点: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②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五、教学过程:

六、学案设计: 6.2基因工程---课堂探究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 二.合作探究 1.核心概念:基因工程 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别名______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提取:阅读以下资料,找出能代表培育转基因大肠杆菌关键步骤的三个动词。 美国人在1978年用大肠杆菌生产出了胰岛素,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并进行批量生产的原理是运用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转基因技术,它是先将人胰岛素基因从人的染色体DNA上剪切出来,插入从细菌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质粒(作为载体)中,再将这个合并起来的、带有胰岛素基因的质粒,转移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随后该胰岛素基因会指导大肠杆菌细胞产生胰岛素,人类即可将这些胰岛素提取并收集出来,用于治疗糖尿病病人,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能代表培育转基因大肠杆菌关键步骤的三个动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阅读课本102页最后一段至103页第二段,探讨以下问题 (1)限制酶的分布、作用及特性 思考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分子的哪个部位_______________ (2)DNA连接酶的作用、作用对象和作用部位 思考二: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载体的常见种类、作用 4.读图说话:读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的基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和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中遗传表达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而形成新的生物类型的生物技术。(又称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流程:分、切、接、转、筛、表。 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或基本条件):目的基因、载体、工具酶、受体。 基因工程的突出特点:打破物种间基因交流的界限。 连接酶:T4连接酶(辅助因子为ATP,高等生物,实验采用)和大肠杆菌连接酶(辅助因子为NAD+,低等生物)。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20世纪40年代)、明确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机制(20世纪50年代)、明确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20世纪60年代)。 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发现与应用(基因操作的剪刀,针线)、载体的发现(发现了运载工具)、逆转录酶的发现(便于真核生物基因的获取,因其常有内含子,不便于操作)。 基因工程诞生的元年:1973年的DNA体外重组和大肠杆菌转化实验。 基因工程制药:利用重组DNA技术,结合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重大疾病的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的一门技术。 工具酶:工具酶是指基因工程操作中所使用的核酸酶类。 核酸酶:核酸酶是指对核酸片段可以进行操作(核酸的扩增、核酸的切割、核酸的连接)的一类酶。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聚合酶、修饰酶。 胰蛋白酶:动物细胞消散需要胰蛋白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限制作用: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噬菌体DNA,导致噬菌体的寄主幅度受到限制;这是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修饰作用:指寄主本身的DNA,由于在合成后通过甲基化酶的作用得以甲基化,使DNA得以修饰,从而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这是宿主细胞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作用

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一、基因工程的概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是十分不易的。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 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鸟枪法的具体做法是:用限制酶将供体细胞中的DNA切成许多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别载入运载体,然后通过运载体分别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供体细胞提供的DNA(即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别在各个受体细胞中大量复制(在遗传学中叫做扩增),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离出来。如许多抗虫抗病毒的基因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获得。 用鸟枪法获得目的基因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一般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目前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条途径是以目的基因转录成的信使RNA 为模版,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基因。另一条途径是根据已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信使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推测出它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通过化学方法,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细菌的限制—修饰作用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及主要特性

一个单位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定义为:在合适的温度和缓冲液中,在50uL反应体系中,1h完全降解1ug底物DNA所需要的酶量。 星号(*)活性: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就会影响酶的专一性和切割效率,内切酶出现切割与识别位点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序列,这一现象称为星号(*)活性。 同位酶:识别位点相同,但切点不同。 同裂酶:识别位点和切点均相同,但来源不同。 同尾酶:识别的序列不同,但能切出相同的粘性末端 两种DNA连接酶 (1)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只能连接粘性末端。分子质量为68ku (2)T4噬菌体DNA连接酶: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还能连接平齐末端。分子质量为75ku

p35页表2-4 简述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及其特点 说明使用切口位移法进行DNA标记的原理及其步骤 基因工程载体根据来源和性质不同可分为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黏粒载体,噬菌粒载体,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等 质粒的概念:质粒(plasmid)是一种存在于细菌或真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线型质粒DNA 分子—眼虫、衣藻等)双链DNA 分子(酵母的“杀伤质粒”是RNA),可自身复制和表达。 共价闭合环状DNA(SC构型)开环DNA(oc构型)线形DNA (L构型) 同一质粒尽管分子量相同,不同的构型电泳迁移率不同: SC DNA最快、L DNA次之、OC DNA最慢。 理想质粒载体的必备条件: A、具有较小的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B、具有若干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单一酶切位点(多克隆位点) C、具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标记基因 D、缺失mob基因(载体的安全性:质粒不能随便转移、条件致死突变) E、插入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较易导入宿主细胞并复制和表达(复制起点)、较小的宿主范围蓝白班筛选原理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vector) :由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子起点和选择性标记基因 黏粒载体也称柯斯质粒载体:它是一类含有λ噬菌体的cos序列的质粒载体 噬菌体载体的优越性p69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word版本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 点专项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 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一、“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初稿)、工程院《材料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版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报告》、中科院《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材料发展》、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工程院、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建议书》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

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应用示范。专项共部署40个重点研 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2016年度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中启动13个研究任务。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各项目所列考核指标,除发明 专利和软件为预期性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所有任务研究均必须突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评价的特点,其中任务6~13的研究还必须体现 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规模制备的全链条、协同创新研究的特点。所有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前,均须进行数据汇交。 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 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姓名:李华龙 班级:生物制药1301 学号:1302150003

摘要 自1972 年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应用到农业、医药、轻工、化工、环境等各个领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生物药物更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迅猛的领域[ 1]。从1982年美国Lilly 公司首先将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基因工程制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国都积极研究和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Abstract Since 1972,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was born, life science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Gene engineer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agriculture,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 It and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ogether, tied for the four future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big pill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new biological drugs is the most active and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2 Lilly's first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on the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world's first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Genetic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has received grea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s the countries are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基因工程、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应用 Genetic engineering、biological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appli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