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颅脑肿瘤(精)

1-颅脑肿瘤(精)
1-颅脑肿瘤(精)

总论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和继发,前者源于颅内诸组织结构:颅骨、脑膜、血管、颅神经、脑实质及胚胎残余组织。

?婴儿和儿童以幕下多见,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约70%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神经上皮肿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部位不同而不尽相同。常见的为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二.颅内肿瘤的CT诊断

对于颅内T的C T诊断包括三方面:确定有无、确定基本位置和确定性质:

1.肿瘤的检出

检出率达95%,偶尔较小,尤其是密度与脑组织相近者,平扫较难显示。

2.定位

当病变发生在临界部位,实际工作中要区分脑内脑外脑室内外和幕上幕下仍有一定困难。

⑴幕上/幕下

天幕增强显影,在“V”“Y”“M”两侧外方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为幕下病变。

病变的形态和轮廓也有帮助,幕上病变内侧缘和幕下病变的外侧缘均较平直。

⑵脑内外

脑外病变:

①病变大多数边界比较清楚。

②与邻近颅板﹑大脑镰或天幕等脑膜结构相连部位基底宽。

③邻近颅板骨质有增生或破坏。

④脑皮质受压内移,即“白质挤压”征或“白质塌陷”征。

⑤病变附近的沟﹑池增宽。

⑥脑外肿瘤常使邻近静脉窦闭塞,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

脑内病变:主要部分在脑实质内,多有瘤周水肿。

⑶脑室内外

一般认为,室外病变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侧移位,室内病变所在脑室扩大,无明显侧移,另外,室内肿瘤大多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也较明显.

3.定性

根据各种肿瘤的C T表现和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即可作出

较为确切的定性诊断。

4.颅内肿瘤与囊肿的CT表现

⑴密度

颅内肿瘤密度的变化反映其本身结构及其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低密度:指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以含水份﹑脂

类为主或囊变液化等。

等密度:指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

高密度:指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瘤组

织结构致密或钙化出血。

混合密度:上述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多见于

恶性肿瘤。

⑵占位

颅内肿瘤和囊肿本身的体积﹑灶周水肿和胶质增生等因素导致邻近正常结构的受压﹑变形和移位。

⑶水肿效应

●脑水肿和脑肿胀是颅内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机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C

T表现为灶周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水肿多发生在白质区,常呈指状伸入大脑皮层的灰质之间,即“指状”水肿。其边缘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强化。

●瘤周水肿一般不与肿瘤本身的体积简单地成正比,与恶性程度﹑生长速度和所在

部位有关。

●水肿分级

Ⅰ度:瘤周水肿宽度≤2㎝

Ⅱ度:瘤周水肿>2㎝,小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Ⅲ度:瘤周水肿大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⑷脑积水

颅内肿瘤或囊肿可导致脑积水,一般为梗阻性,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

少数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⑸脑疝形成

由于肿瘤本身、灶周水肿及脑积水推挤邻近结构所致。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小脑幕切迹疝(常为海马钩回疝)

●枕骨大孔疝(常见小脑扁桃体下疝)

●开颅疝

⑹增强扫描

●颅内肿瘤增强程度取决于其血液供应和BBB况.硬脑膜、脉络丛、垂体、松果

体和灰结节没有BBB.

●增强程度(增强前后C T值的增幅)

<10Hu为轻度强化

10~20Hu为中度

>20Hu为重度

●强化形式

不强化

强化: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强化形态

斑片状、团状、结节状、环状或花环状

不规则形

※总而言之,颅内肿瘤的CT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①肿瘤本身的形态大小边缘轮廓密度增强情况

②占位效应和灶周水肿效应

③肿瘤的好发部位和好发年龄

④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第一节神经上皮肿瘤

?神经上皮肿瘤(n e u r o e p i t h e l i a l t u m o r s)以往称胶质瘤(g l i o m a)。

?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主要靠C T和M R I 诊断。

一星形细胞瘤(a s t r o c y t o m a)

?星形细胞瘤为神经上皮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男性发病率稍高,成人75%位于幕上,额/颞叶多,可沿胼胝体侵及对侧.儿童71%位于幕下,小脑半球占80%,其次是蚓部及脑干。

?病理分级(按分化和间变程度)

Ⅰ级肿瘤内异形细胞<25%,为良性。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

Ⅱ级肿瘤内异形细胞25%-50%,为良恶性过渡性。包括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肿瘤内异形细胞50%-75%,为恶性。

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肿瘤内异形细胞>75%,为恶性.

?小脑星形细胞瘤80%位于小脑半球,20%位于蚓部。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病变后期出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和蚓部,常压迫或阻塞第四脑室引起颅内压增高,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等症状,脑干肿瘤在临床上主要出现头晕﹑复视以及后组颅神经和锥体束受损症状.

【CT表现】

1.幕上I~I I级星形细胞瘤

●低~等密度灶,低密度者类似水肿,少为混合密度灶,约25%钙化,出血少见。●肿瘤边缘多不清。

●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占位效应常不明显。

●增强扫描,I级常仅有轻度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I I级可连

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少数还可有肿瘤的壁结节甚至花环强化。

男性,54岁,口吃、嘴角歪

斜、左上肢活动欠灵活20天。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以混合密度为主,密度很不均匀。

?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

?肿瘤的低密度为坏死或囊变,后者密度更低,且其边缘清楚。

?91.7%肿瘤有瘤周水肿。肿瘤的大小和水肿没有必然的联系.

?增强扫描可帮助区别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但强化部分仅代表有B B B破坏的部分,况且肿瘤本就是浸润生长.

?几乎所有的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占96.5%)均有强化,呈不规则的环状、花环状强化,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或大或小的瘤结节。

3.幕下星形细胞瘤

主要为毛细胞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1)小脑星形细胞瘤

?多数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蚓部.

?较幕上星形细胞瘤,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楚。

?囊性者--均匀低密度,C T值与C S F近似或稍高,边界清楚,囊壁上有实性壁结节,囊壁可有钙化。C E C T囊壁可有不规则强化,有时仅壁结节强化,囊壁不强化.?实性者—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C E C T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小脑星形细胞瘤有水肿者,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以上脑室扩大,脑干前移变形,桥小脑角池闭塞.

(2)脑干星形细胞瘤

常为生长缓慢的毛细胞型或纤维细胞型,多见与10岁以下的儿童。?平扫显示脑干增粗,半数以上为低密度。

?桥脑肿瘤可使脚间池变窄,并压迫鞍上池背侧。

?中脑和桥脑肿瘤常伴脑室扩大。

?C E C T约有一半的低密度肿瘤有强化,呈环形或结节状。

少数星形细胞瘤可沿胼胝体纤维向对侧半球生长,则呈蝶状分布。

P

P

良、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

作业

【星形细胞瘤的D D x】

?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等鉴别。

(1)少枝胶质细胞瘤:位于脑深部,多见钙化

(2)单发转移瘤:原发病史,年龄较大

(3)急性期脑梗塞:发病突然,老年患者

(4)脑炎及脑脓肿:感炎中毒症状,环较规则

(5)髓母细胞瘤:小脑上下蚓部

(6)血管母细胞瘤:囊性为主,有强化壁结节

(7)胶质细胞增生:

二室管膜瘤(e p e n d y m o m a)

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主要发生在脑室系统,四脑室多见,侧脑室其次,三脑室少见。

【病理与临床】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楚,间变者浸润生长,并由C S F种植转移.

?儿童以四脑室多见,成人以侧脑室多见.

?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于小脑半球,幕上室管膜瘤31.3%位于脑实质内,是小儿最常见的幕上肿瘤.以颞顶枕交界区多见.

?小儿脑实质内者常有大囊变,并可有钙化.

?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位置,癫痫和颅高压常出现.

【C T表现】

?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大多数呈现等密度),瘤内常见散在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第四脑室内者除引起脑积水外,还伴有占位改变:脑干前移,蚓部变平,甚至出现扁桃体下疝。侧脑室室管膜瘤几乎总是位于孟氏孔附近,导致侧脑室积水。?三脑室室管膜瘤少见,常发生在尾侧,与丘脑分界不清,大者可阻塞导水管或孟氏孔。

?脑实质室管膜瘤可伴轻度(Ⅰ度)瘤周水肿。在儿童和青少年多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和额叶,瘤内也常有较大的囊变和钙化,偶尔可有出血;成人也常发生颞顶枕交界区,但极少在额叶,囊变和钙化少见。

三少突胶质细胞瘤

(o l i g o d e n d r o g l i o m a)

?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5%-10%.

?成人多见,好发年龄30-55岁.

?绝大多数(95.91%)发生在幕上.常见于额叶。

?为颅内最易发生钙化的脑肿瘤之一。约70%的肿瘤内有钙化。

?大多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

50%-80%病人有癫痫,多为首发症状,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侵及额﹑顶叶出现偏瘫和感觉障碍,颅高压征象出现较晚。

【CT表现】

?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楚.

?密度不均匀,约70%的病例可见钙化,钙化形态可呈局限性点片状、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

?瘤周水肿占37.9%,多为轻度水肿。

?C E C T:多数呈轻度强化。

D D x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A V M.

?S t u r g e-w e b e r S y n.

四髓母细胞瘤

(m e d u l l o b l a s t o m a)

?约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4%-8%。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内.主要见于儿童(75%),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儿童典型的发病部位为小脑蚓部、四脑室顶部,成人多见于小脑半球。

【病理与临床】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肿瘤。典型的发病部位为,容易突入第四脑室,常致梗阻性脑积水。最好发生脑脊液播散,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

?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楚,突入脑室或偶有假包膜而显边界清晰.

?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颅高压征象;神经根受刺激引起斜颈.

【影像学表现】

?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突入四脑室,边界清楚。

?平扫呈略高等密度或等密度实体.

?46%的肿瘤周围有水肿,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

?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密度上升下降快。

?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转移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增强扫描时同样出现增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儿童或青少年发病

肿瘤位于后颅窝小脑蚓部(中线附近)

肿瘤呈类圆形稍高密度或等密

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多数表现为低密度,

很少表现为高密度。

室管膜瘤:多为等密度,有时可见低密度囊变区

形态不规则(分叶状)钙化多见

周围水肿较轻

五脉络丛乳头状瘤

(C h o r o i d p l e x u s p a p i l o m a,C P P)

P

第二节脑膜瘤

(m e n i n g i o m a)

?脑膜瘤来自蛛网膜粒帽细胞,与硬脑膜相连.生长缓慢,绝大多数为良性,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病理与临床】

?大多数发生于脑外,也可位于脑室内,偶可发生在颅外如眶内、鼻窦内或颅骨内.

?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还可与听神经瘤或神经纤维瘤并发.

?好发部位按发生的频率顺序是:矢状窦旁、大脑镰、大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三叉神经半月节、小脑幕、桥小脑角、斜坡和颅颈连接处等。

?可有钙化或骨化,少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多来自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脑膜瘤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绝大多数为良性,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达数年之久,极少数为恶性,可恶变成脑膜肉瘤,浸润脑实质.

?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及体征不明显,以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征及局部定位症状体征,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

【C T表现】

1.典型表现

?有典型的脑外肿瘤征象:

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颅骨增生变厚、破坏或变薄

白质塌陷征

局部蛛网膜下腔变化(脑池脑沟增宽)

?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

?P S大部分(74.4%)为高密度,少数(14.4%)为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

?大部分肿瘤(61.3%)有轻度瘤周水肿。

?C E C T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边界锐利。

2.不典型表现

?瘤灶内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低密度区,病理证实瘤内有坏死、囊变、出血及脂肪变性.C E C T不均一强化.

?囊性脑膜瘤少见,其壁可不规则或厚薄不均,还可见壁结节,C E C T囊壁及壁结节均有强化.

?完全钙化或骨化性脑膜瘤.

?瘤周广泛的低密度影,机理复杂:

①静脉回流和C S F循环受阻.

②瘤周脑软化灶、脱髓鞘及胶质增生.

③肿瘤自身分泌物渗漏到邻近脑组织.

?C E C T瘤周有一薄层环状强化影,可能与包膜所含血管丰富以及包绕肿瘤的动静脉较多有关.

?脑室内脑膜瘤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

?恶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

?异位脑膜瘤。

P

P

P

P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中年发病,病程缓慢

(2)脑外肿瘤一些表现特点

(3)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4)形态呈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5)增强扫描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1)位于大脑突面和镰旁者应和下述鉴别:

单发脑转移瘤

恶性淋巴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2)鞍区脑膜瘤应和下述鉴别:

垂体腺瘤

实性颅咽管瘤

脊索瘤

动脉瘤

鞍区脑膜瘤增强

动脉瘤

(3)中后颅窝区脑膜瘤应和下述鉴别:

三叉神经鞘瘤、神经节细胞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第三节垂体腺瘤

(p i t u i t a r y a d e n o m a)

?垂体瘤(p i t u i t a r y a d e n o m a)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成年多见,男女发病相等.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病理与临床】

?按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局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1c m)及大腺瘤(直径大于1c m 且突破鞍隔).

?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P R L/G H/A C T H/T S H/G n H/)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可钙化.

?临床表现有:

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

痿、头痛等。

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 R L)肿瘤

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H G H)腺瘤出现

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 T H)腺瘤出

现C u s h i n g综合征等。

【CT表现】

1.检查方法

冠状位扫描:扫描线与听眶线(O M L)垂直

薄层放大扫描:层厚=1-2m m

增强扫描: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2.正常垂体腺C T表现

形态:“工”字形,垂体柄居中无偏移,两侧海绵窦

及颈内动脉对称

上缘:平直,生育期女性中央可稍微隆起

下缘:平坦,无倾斜及局限性凹陷

大小:高度女性<9m m;男性<7m m

密度:均匀等密度

※血供特点:

正常垂体腺血供丰富,早期强化明显,延迟

后密度减低,肿瘤组织血流缓慢,早期强化不明

显,延迟扫描后出现明显强化.

3.垂体微腺瘤

⑴密度异常:N E C T等或低密度,很少有钙化,少有出血囊变.C E C T扫描早期瘤结节

呈低密度,边界

大多较清,延迟后瘤灶逐渐呈等密度甚至高密度。

⑵垂体高度异常:40.0%-81.5%有垂体高度增加,但正常高度的垂体并不除外微腺

瘤的可能。

⑶形态异常:上缘局限性向上隆起,尤其是偏侧的隆起,垂体柄偏移。

⑷鞍底骨质改变:鞍底倾斜或局限性凹陷。

⑸血管丛征:动态C T,垂体微腺瘤使腺体内毛细血管床受压移位,又称t u f t征。

4.垂体大腺瘤(p i t u i t a r y m a c r o a d e n o m a)

(1)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2)肿瘤多数呈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少数

为混合密度.卒中常见,钙化很少见.

(3)冠状扫描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

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之故(束腰征)。

(4)横断扫描时见鞍上池部分或全部闭塞,其内

充填等密度肿瘤.

(5)向上压迫室间孔,梗阻性脑积水;向旁侧

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颈内动脉推移向

外甚至包裹,偶尔可引起颈内动脉闭塞;向

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入蝶窦。

(6)蝶鞍扩大,鞍背骨质破坏吸收.

(7)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性强化,坏

死、液化区不强化。极少数呈环形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95%以上的垂体肿瘤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鞍区脑膜瘤:位于鞍结节,无蝶鞍扩大

u c1动脉瘤:强化明显,无蝶鞍扩大

u c1颅咽管瘤:低密度和钙化多见,鞍外生长,p a r注意垂体柄和鞍背的变化

鞍区脑膜瘤(平扫)

动脉瘤

第四节颅咽管瘤

c r a n i o p h a r y n g i o m a

?颅咽管瘤(c r a n i o p h a r y n g i o m a)是颅内常见肿瘤,占颅内肿瘤2.81%-6.16%,常见于儿童,也可发生于成年人,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

【病理与临床】

?胚胎剩余学说:颅咽管在退化过程中的残留上皮细胞是颅咽管瘤的起源.

?颅咽管瘤可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至三脑室前部发生,鞍上多见.

?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部分,多有钙化.

?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CT表现】

?表现为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C T值变动范围大,含胆固醇多则C T值低,相反含钙质或蛋白质多则C T值高。

?大多数病变在实体部分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呈囊壁壳状钙化或实体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

?一般无脑水肿.

?室间孔阻塞则出现脑积水。

?C E C T2/3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多发,鞍上区囊性占位病变并钙化,是颅咽管瘤诊断依据。

?囊性颅咽管瘤需与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鉴别.

?实性颅咽管瘤需要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第五节松果体肿瘤

(p i n e a l o m a)

?包括发生于松果体区的一组新生物.

?占颅内肿瘤的1%-2%,好发于和青少年.

【病理和临床】

?松果体瘤含有主质细胞、胶质细胞和胚胎残余细胞.

①胚芽细胞肿瘤(75%)

生殖细胞瘤、畸胎瘤等

②松果体细胞肿瘤(25%)

松果体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

③其它细胞源性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等

④囊肿:包括单纯性囊肿、皮样囊肿等

?肿瘤多呈球形,包膜完整,也可浸润生长,沿脑室扩散.

?临床上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内分泌紊乱和四叠体压迫症状.

【CT表现】

?松果体生殖细胞瘤:

①三脑室后部见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密度欠均匀的略高密度灶.

②钙化常见,几率达70%左右.很少有低密度,放疗后可出现囊变.

③松果体钙化增大,被包埋于肿块之中.(特征性改变)

④常见梗阻性脑积水.

⑤C E C T均匀强化,边界更清楚.有室管膜扩散时,脑室壁可出现带状或结节状强化.三

脑室后部状如笔尖。

?松果体细胞瘤

1.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等或高密度肿块.

2.常无囊变或坏死,偶尔可见明显钙化.

3.松果体钙化被推压向后移位.

4.三脑室后部常呈“杯口”状

5.C E C T肿瘤呈均一强化

?松果体畸胎瘤呈混杂密度,瘤内可见钙斑、牙齿及骨骼,增强扫描多无强化或只轻微部分强化.

?异位松果体瘤发生于视交叉,则于鞍上见边界清楚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一般无脑积水.

第六节听神经瘤

(a c o u s t i c n e u r i n o m a)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8%-10%。

?好发于中年人,是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越占后颅窝肿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

?听神经瘤3/4发生在远侧段,1/4在近侧段。

【病理与临床】

?听神经瘤绝大多数由听神经前庭部分神经鞘膜(S c h w a n n)细胞发展而来,起源于耳蜗神经少见,为良性脑外肿瘤。

?肿瘤有完整的包膜.

?肿瘤可囊变,形成囊肿,偶有出血.

?可有内听道扩大,并压迫小脑和脑干,产生梗阻性脑积水.

?多为单侧,偶可累及双侧,与神经纤维瘤或脑膜瘤并发.

?临床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及小脑症状。

【CT表现】

?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心。

?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

?平扫呈等密度占50%-80%,亦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

?瘤周水肿轻,出现率不足50%。

?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小脑、脑干及四脑室受压,可伴梗阻性脑积水。

?骨窗显示内听道漏斗状扩大。

?增强扫描听神经瘤强化形式有:

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液化坏死)

单环或多环强化(囊性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C P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

(1)脑膜瘤:位置偏前,可跨颅窝,无内听道

口改变

(2)表皮样囊肿:无内听道口改变,壁薄,见缝

就钻

(3)三叉神经鞘瘤:位于岩骨尖区

第七节脑转移瘤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o f t h e b r a i n)

?脑转移瘤较常见,以往统计占颅内肿瘤的31.9%–12.92%,实际发病率却远高于此。

?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约占80%,男性稍多于女性.

【病理与临床】

?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

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10%–15%查不到原发肿瘤。

?男性以肺癌脑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脑转移

最多。

?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也可直接侵犯或

经C S F循环种植转移.

?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占80%,幕下占20%,

70%–80%为多发,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

?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有时表

现极似脑卒中,少数瘤内有钙化,大块肿瘤中间无坏死,提示恶性程度低,反之亦然。

?瘤周水肿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

?部分转移瘤可沿软脑膜广泛浸润,使脑膜增

厚或呈结节状,称脑膜癌病或癌性脑膜炎.

?还可沿C S F播散,位于脑膜、室管膜,以颅底

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

调、视乳头水肿等。5%ˉ12%的病人无神经系

统症状。

【CT表现】

?平扫肿瘤密度不等,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

?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60%–70%的病例为多发.

?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

不规则环状。

?87%的病例有脑水肿,呈指状分布,Ⅱ~Ⅲ度

水肿占57%,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有

时见不到明确瘤结,仅表现为局部片状低密度

水肿,然而4m m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

?有明显占位征像:脑室变形,中线结构移位,

脑池及脑沟变小或消失.

?增强扫描,94.4%的病例有增强,坏死、出血

不强化。

?肺癌转移多为环形增强(42.5%),乳腺癌转

移多为结节状强化(66%),肾上腺肿瘤转移灶实性病灶间有小坏死,黑色素瘤实性,1/3有出血。

?癌性脑膜炎的平扫仅见脑池、脑沟增宽,也可

有脑室扩大,增强扫描可见脑膜或室管膜强

化,甚至伴肿块。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积水

?有时可以显示颅骨破坏,多为溶骨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小瘤灶,大水肿”为其典型征像

(2)对可疑颅内转移者可直接行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单发转移瘤:

(1)各部位的原发性肿瘤

颅脑肿瘤与癫痫

颅脑肿瘤与癫痫 一、概述 癫痫是脑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也可以是最早和唯一的临床表现。凡在20岁以后,特别是30岁后首发癫痫,伴有头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颅内肿瘤的可能性。脑瘤并发癫痫的发生率,各位学者统计差异很大,为20%~80%左右,Penfield等报告的大组统计中,平均发生率为33%。脑肿瘤并发癫痫以20~60岁年龄组最多, 不同性质的脑肿瘤,癫痫的发生率亦不同。常见各型颅脑肿瘤癫痫发生率,如下表: 60岁以后相对减少,有作者认为老年脑瘤患者癫痫发生率下降是因为脑组织抽搐阈增高所致。另外,肿瘤的直接刺激,局部脑血流减少所致的脑萎缩也可能是引起癫痫的原因。

脑肿瘤的部位与癫痫的发生率及发作类型明显相关。肿瘤性癫痫最常见于大脑半球肿瘤患者,据Penfield等统计,癫痫的发生率幕上为50%,鞍区为5.7%,幕下仅2.5%。额叶肿瘤并发癫痫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额顶区、颞叶、顶叶等。总之,皮层或近皮层区肿瘤癫痫发生率高,深部组织病变发生较少,这可能因为神经细胞在不同部位的病理放电能力相差悬殊。额叶肿瘤,多引起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和Jackson癫痫。颞叶肿瘤,则以精神运动性发作和钩回发作为多见。顶叶肿瘤以局限性感觉性癫痫的发生率高。这说明发作形式与病变区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明显的关系。但随着肿瘤的浸润,发作形式常不固定,有时可有两种或两种形式的联合。 另外,癫痫持续状态在脑肿瘤患者中较其他原因多见,特别是额叶肿瘤。因此,首次癫痫发作即进入癫痫持续状态或频繁发作者应首先考虑脑肿瘤。而许多学者发现失神小发作多属原发性癫痫,极少继发于脑瘤。此外,癫痫的发作形式和脑瘤的性质也有一定关系,如全身性发作常见于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而单一的精神运动性发作只见于星型细胞瘤。局限性运动性发作则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癫痫可发生于脑肿瘤发现之前或之后,如果发生于肿瘤发现之后,则诊断明确。反之,则常被误诊为原发性癫痫、散发性脑炎、脑动脉硬化、外伤性癫痫等。一般癫痫发作至脑瘤确诊时间为数天至数年,其中以1个月至3年为最多。而临床上癫痫发作长达十几年才确诊脑肿瘤的也并非罕见,文献报道中甚至有长达30年的患者。因此,即使癫痫发作时间较长,仍应警惕脑瘤之可能。 二、脑膜瘤与癫痫 目前各国统计资料都显示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癫痫发生率高。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或部分性发作。Kawugachi等学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脑膜瘤的瘤周水肿是导致癫痫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额叶的以大发作为多,而影响顶叶的则以部分性发作多见。额叶凸面和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癫痫发作类型差别不大。额叶脑膜瘤大发作多见可能是由于该部位与间脑和脑干的联系比较广泛,因此额部异常神经元放电容易扩散至深部结构而引起全身大发作。顶叶脑膜瘤多引起局限性感觉性发作,这与顶叶的感觉支配区有关。Chow等学者通过分析323例年龄10~79岁的脑膜瘤患者,发现术前脑膜瘤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为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命名法联合组织病理和分子特征的诊断需要 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术语。总的来说,2016 CNS WHO 标准参照血液/淋巴系统诊断体系。CNS诊断包含组织病理诊断加基因特征,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和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具有超过一个表型者,在名称中加上表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如果肿瘤缺乏基因突变,则描述为野生型,如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缺乏突变检测应该被诊断为NOS分类。一些特殊的基因型中,“阳性”表明这种分子表性存在,如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缺乏分子诊断测试被定义为NOS(非其它分类)。NOS分类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分到其它特定的诊断。在本文中,NOS多数指肿瘤没有充分的检测相关基因参数,但是其它一些较少的情况也包括肿瘤经过检测,但是并没有发现诊断相关的基因型选项。换句话说,NOS并不是限定一个整体:而是指不能分类进入任何限定的肿瘤分类组中。因此,NOS分类代表一类我们没有足够的病理学、基因学和临床特征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细化其分类。对于格式和字体。斜体字被用来指示基因符号(ATRX),但是不包括基因家族(IDH,H3)。最后,WHO分级用罗马字(I, II, III 和IV)而不是阿

拉伯数字。弥漫型胶质瘤在弥漫型胶质瘤中,疾病分类的改变基于表型和基因型(图1)。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所有星形细胞瘤归于一类,而新的分类将所有弥漫浸润性胶质瘤(无论是星形细胞还是少突胶质细胞)归于一组,这样分类不仅仅是基于生长方式和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基于IDH1和IDH2基因共同的驱动突变。从发病机制角度看,这提供了一种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动态分类;从预后的角度,将具有相似预后标志物的肿瘤归为一组;从病人管理角度,新的分类将对生物学和基因学相似的肿瘤指导治疗(传统的或者靶向的)。在新分类,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详见下文)。这种分类使得那些具有局限生长方式的、缺乏IDH 基因家族突变以及频繁伴随BRAF突变(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或TSC1/TSC2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者显著区分于弥漫型胶质瘤。换句话说,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在疾病分类上比弥漫型 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之间更类似;疾病的谱系图已经改写。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现在都各自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三类。对于II级和III级肿瘤,如果检测IDH,绝大部分都属于IDH

癌症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宋兵福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并不一定就是绝症了,但是,其治愈率仍然很低。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对患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除了要忍受生理的痛苦外,往往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患者及其家人还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和伤痛,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脱离社会,加剧疾病的发展。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当癌症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强大刺激对于心理的伤害。但是,由于癌症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否定机制不可能长期起作用,患者始终是要接受现实的,当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摆在癌患面前,否定机制就会被打破,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这时会进入非常悲伤的状态,这个时期,最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会采取拒绝进食、发脾气、自虐等用以宣泄内心痛苦的手段。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 (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 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恐慌 (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模块十六/神精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15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女士,28岁,已婚,不育,出现头晕、月经紊乱1年余,在当地医院行黄体酮调经及中药治疗不见好转,现停经6月余,并出现头痛,视力下降,以及间断性泌乳而来就诊,头部CT提示鞍区密度影增强。 初步诊断:颅内肿瘤 思考: 1.该患者目前症状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手术后引流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颅内肿瘤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颅内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颅内肿瘤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来源于脑组织、脑膜、脑血管、脑垂体、脑神经及残余胚胎组织的原发性肿瘤,以及来自颅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以神经胶质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约半数为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其次是鞍区、小脑脑桥角、小脑等部位。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增大破坏或压迫脑组织,产生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二、病因 至今尚不明确,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等。颅内肿瘤的分类方法多样。目前国内多使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分类: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②脑膜肿瘤: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③神经鞘细胞肿瘤:包括;良性、恶性神经鞘肿瘤,良性、恶性神经纤维瘤。④垂体前叶肿瘤: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⑤先天性肿瘤: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囊肿、畸胎瘤、神经错构瘤等。⑥血管性肿瘤。⑦转移性肿瘤。⑧邻近组织侵入性肿瘤。⑨未分类肿瘤。 三、临床表现 因肿瘤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是其共同

肿瘤报告工作总结.docx

肿瘤报告工作总结 篇一:XX年肿瘤年中工作总结 XX年浚县中医医院肿瘤年终工作总结 为加浚县中医医院肿瘤管理工作,统一肿瘤报告信息系统,在本院各科室开展肿瘤登记报告,随访工作,现将大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为进一步规范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浚县中医医院规定肿瘤登记范围、内容及方法,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统一资料的收集、整理,规范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由于职责明确,措施到位,保证了登记工作顺利进行。 二、工作的实施: 1. 肿瘤患者发现:医务人员将在本院就诊肿瘤病人及时下载资料登记,对新下发的肿瘤病人进行建档,并在发现的一个月之内进行资料完善和对肿瘤患者开展追踪工作,督促患者就医提高治愈率,延长生病,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保证在一个月内上报浚县疾控中心。 2. 肿瘤病人的管理:对已建档的肿瘤病人根据卡氏评分进行随访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随访督导病人内容包括:病人现有状态,诊疗过程,督导病人按时复查,了解病人服药情况,有无副反应,向病人及家属宣传各种肿瘤疾病的相关知识。

3. 工作人员每随访一次完成一次随访记录,要求内容详细,数据真实准确,能反应被随访病人真实的具体情况,找出 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更好的实施肿瘤保健工作。同时及时上报浚县疾控中心。 三、认真搜索,完成肿瘤登记工作: 1.确定在一个月内相应建立肿瘤专档完成首次登记和随访,然后根据卡氏评分,按照不同的时期对相应的病人进行随访,保证每年至少有一次随访,并对已经病故的病人及时上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2.及时进行查漏补报工作,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并开展以死因监测资料为基础的本医院内肿瘤发病补充登记工作,及时上报资料。 3.防保科人员定期开展了自查督导工作,对工作的存在问题及时上报领导,及时进行解决。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1. 问题:肿瘤随访不及时,造成有一部分肿瘤的建档和随访率都没有达标;改进措施:在今后必须加强意识,认真做好建档及随访工作。 2.问题:肿瘤病人随访的滞后性,很多肿瘤病人发现肿瘤随访时根据卡氏评分是需要一年随访一次,往往出现随访后过不了多久病人就过世,有时等到一年后随访才知道已过

1-颅脑肿瘤(精)

总论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和继发,前者源于颅内诸组织结构:颅骨、脑膜、血管、颅神经、脑实质及胚胎残余组织。 ?婴儿和儿童以幕下多见,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约70%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神经上皮肿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部位不同而不尽相同。常见的为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二.颅内肿瘤的CT诊断 对于颅内T的C T诊断包括三方面:确定有无、确定基本位置和确定性质: 1.肿瘤的检出 检出率达95%,偶尔较小,尤其是密度与脑组织相近者,平扫较难显示。 2.定位 当病变发生在临界部位,实际工作中要区分脑内脑外脑室内外和幕上幕下仍有一定困难。 ⑴幕上/幕下 天幕增强显影,在“V”“Y”“M”两侧外方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为幕下病变。 病变的形态和轮廓也有帮助,幕上病变内侧缘和幕下病变的外侧缘均较平直。 ⑵脑内外 脑外病变: ①病变大多数边界比较清楚。 ②与邻近颅板﹑大脑镰或天幕等脑膜结构相连部位基底宽。 ③邻近颅板骨质有增生或破坏。 ④脑皮质受压内移,即“白质挤压”征或“白质塌陷”征。 ⑤病变附近的沟﹑池增宽。 ⑥脑外肿瘤常使邻近静脉窦闭塞,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 脑内病变:主要部分在脑实质内,多有瘤周水肿。 ⑶脑室内外 一般认为,室外病变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侧移位,室内病变所在脑室扩大,无明显侧移,另外,室内肿瘤大多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也较明显. 3.定性 根据各种肿瘤的C T表现和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即可作出

较为确切的定性诊断。 4.颅内肿瘤与囊肿的CT表现 ⑴密度 颅内肿瘤密度的变化反映其本身结构及其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低密度:指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以含水份﹑脂 类为主或囊变液化等。 等密度:指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 高密度:指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瘤组 织结构致密或钙化出血。 混合密度:上述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多见于 恶性肿瘤。 ⑵占位 颅内肿瘤和囊肿本身的体积﹑灶周水肿和胶质增生等因素导致邻近正常结构的受压﹑变形和移位。 ⑶水肿效应 ●脑水肿和脑肿胀是颅内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机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C T表现为灶周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水肿多发生在白质区,常呈指状伸入大脑皮层的灰质之间,即“指状”水肿。其边缘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强化。 ●瘤周水肿一般不与肿瘤本身的体积简单地成正比,与恶性程度﹑生长速度和所在 部位有关。 ●水肿分级 Ⅰ度:瘤周水肿宽度≤2㎝ Ⅱ度:瘤周水肿>2㎝,小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Ⅲ度:瘤周水肿大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⑷脑积水 颅内肿瘤或囊肿可导致脑积水,一般为梗阻性,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 少数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⑸脑疝形成 由于肿瘤本身、灶周水肿及脑积水推挤邻近结构所致。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小脑幕切迹疝(常为海马钩回疝) ●枕骨大孔疝(常见小脑扁桃体下疝)

肿瘤随访方案(试行)

肿瘤登记随访方案(试行)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12月30日

前言 自2008年,原卫生部设立肿瘤登记项目,在全国31个省逐步开展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的信息收集工作。目前,肿瘤登记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肿瘤登记年报数据已逐渐成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科研、临床研究的基础信息。截至目前,我省开展肿瘤登记的登记县区超过60个,覆盖人口超过3600万人。 人群恶性肿瘤的生存分析是反映一个地区肿瘤负担、医疗资源和评价治疗水平重要的信息。“肿瘤随访登记项目”特别强调了肿瘤病例随访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我省尚未开展肿瘤随访工作。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于2011年开始在部分登记处开展肿瘤随访资料的收集和生存分析,结果得到各界的关注。2014年,肿瘤登记项目新增随访工作经费,将极大推动人群肿瘤随访工作的开展。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安徽省肿瘤登记领域专家共同编 写了“安徽省肿瘤随访方案”,对随访工作的意义、目的,随访的方法、质量控制以及生存分析进行详细介绍,供各登记处在随访工作中参考。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随访工作实施细则。 因时间仓促,方案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使方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安徽省肿瘤登记随访方案(试行) 为加强肿瘤随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随访数据质量,为癌症监测、预后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参考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肿瘤登记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肿瘤随访登记技术方案》对肿瘤随访的相关要求,结合安徽省各地区的卫生资源现状、工作条件,特制定本方案。 一、随访意义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地搜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资料的统计机制。肿瘤随访是肿瘤登记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随访,可以了解肿瘤患者的愈后、转移情况、远期疗效追踪、生存状况、死亡状态。目前我省已经广泛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但尚缺乏全国范围内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生存数据信息。 同一类肿瘤的不同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其疗效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病人预后的信息是医疗、科研最为需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肿瘤患者开展定期随访,了解诊疗后的生存状态,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指导、疼痛管理、合理用药,以及为了解人群癌症负担情况,评价医疗效果,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

肿瘤学常见概念

肿瘤学常见概念 1. 5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系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意义:用五年生存率表达有其一定的科学性。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出现转移和复发,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肿瘤进入晚期而去世。转移和复发大多生在根治术后三年之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根治术后五年之内,约占10%。所以,各种肿瘤根治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故常用五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术后五年之内,一定要巩固治疗,定期检查,防止复发,即使有转移和复发也能及早治疗。另外,也有用三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表示疗效的。 2. 完全缓解(CR: Complete response)是指所有的瘤块以及肿瘤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且持续至少1个月; 3. 部分缓解(PR: Partial Response)是指可测量的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基线缩小50%并持续至少1个月; 4. 进展(Progression)是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最低值增加25%,或出现新的肿瘤或可评价的疾病有明显的进展。 5.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由于疾病进展导致患者死亡的时间。该指标也常作为抗肿瘤药物III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某些情况下,

DFS与OS相比,作为终点比较难以记录,因为它要求认真随访,及时发现疾病复发,而且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也很难确定(16)。肿瘤患者常有合并症(如,心血管病),这些合并症可能会干扰对DFS的判断。并且,肿瘤患者常死于医院外,不能常规进行尸检。 6.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该指标常常被认为是肿瘤临床试验中最佳的疗效终点。如果在生存期上有小幅度的提高, 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临床受益证据。作为一个终点,生存期应每天进行评价,可通过在住院就诊时,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或者通过电话与患者交谈,这些相对比较容易记录。确认死亡的日期通常几乎没有困难,并且死亡的时间有其独立的因果关系。当记录至死亡之前的失访患者,通常截止到最后一次有记录的、与患者接触的时间。 7.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使用TTP的潜在优点包括:与使用生存期终点相比,其所需的样本量比较少,且随访时间比较短。另外,如果存在交叉疗效,那么TTP的差异不会被第二种治疗所掩盖。通过将影像学检查所观察到的改变,并与延迟新症状的出现或延迟症状恶化这些情况联系起来分析,对于提高该终点的评价很有意义。使用TTP作为抗肿瘤药物试验的终点还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多数试验并不是盲法设计,这样就

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要点

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9-09-20T09:31:48.2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李春鑫1 周静2 王永才(通讯作者)[导读] 加强对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并把握护理要点,能够有效提高颅脑肿瘤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放射治疗科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颅脑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出现1例并发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满意度为96.7%。结论加强对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并把握护理要点,能够有效提高颅脑肿瘤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脑肿瘤;病情观察;临床护理 颅脑肿瘤又称颅内肿瘤、脑肿瘤,是指发生于颅腔内的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起源于神经上皮、外周神经、脑膜和生殖细胞的肿瘤,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蝶鞍区的颅咽管瘤与颗粒细胞瘤,以及转移性肿瘤[1]。选取我科收治的30例颅脑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颅脑肿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颅脑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2例(占73.3%),女性患者8例(占26.7%),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3.4±1.5)岁。 2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要点 2.1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准确记录。对高热、烦燥不安、昏迷、甚至脑疝患者应及时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 2.2观察放疗反应 密切观察放疗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视力的改变,开窗处是否隆起,走路是否平稳、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意识是否清醒,如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可用利尿剂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250ml或静推速尿,病情紧急时可在严密无菌消毒下局部穿刺,按医嘱给类固醇类药物地塞米松等[2]。 2.3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对放射治疗的恐惧,使患者增强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好。做好放疗前的指导,详细介绍病房周围环境,使其更快适应新环境,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简要介绍放疗知识,并将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一致意见使其心中有数。由于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属陪伴,尤其是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的更需要照顾,护士要耐心、细心做好晨晚间护理,经常巡视,防止跌伤和意外发生[3]。 2.4注意血象 每周1~2次检查白细胞,当白细胞低于3×109/L应停止放疗。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护性隔离。 2.5放疗3~4周会出现头发脱落、局部皮痒、色素沉着等,应注意保护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勿用碱性肥皂及粗毛巾擦拭,忌在照射野贴胶布,涂碘酒、酒精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及化妆品,可用薄荷淀粉、氢化可的松油膏等[4]。避免冷热刺激,防止日晒、手抓或剥皮,要使干痂自然脱落,避免创伤不愈。 2.6注意肌肉萎缩,要定时活动肢体,定时翻身擦背,随时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凸处,预防褥疮的发生,如大小便失禁者更要加强皮肤的护理。 2.7放疗患者多有营养不良、胃纳差、体重减轻、免疫功能低下等,除补液外要增加营养,应给患者做适合口味的饭菜,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2.8颅脑肿瘤患者经常出现大小不同的癫痫发作,当发作时医护人员一定要镇静、动作要敏捷,可针刺人中或肌肉注射镇静剂等。 2.9对失语者加强指导发音。 2.10并发症护理 2.10.1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脑室引流波动异常等。 2.10.2降低颅内压的护理 (1)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 (2)充足给氧,可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3)控制液体输入量。 (4)高热者立即降温,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增高,脑缺氧加重。 2.10.3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的护理 (1)防止呼吸道梗阻。 (2)按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避免并积极治疗感冒、咳嗽,防止剧烈咳嗽。 (4)预防便秘。 (5)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按时按量给予抗癫痫药物。 3观察指标与结果 3.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 30例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详见表1.

肿瘤治疗常见问题

1老年人可以化疗吗? 化疗是一种使用化学抗癌药物将癌细胞杀灭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通过静脉输注、动脉灌注和口服等方式给药后进入血液,在全身发挥作用,因此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对远处转移或防止复发有一定作用,是治疗癌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老年人也可以化疗,但鉴于老年人的生理体质特点,和年轻者相比较,需要充分的评估后慎重进行。考虑到体力状况和机能水平,有时也使用单药化疗。 2有人说化疗就是“玉石俱焚”、“敌我不分”,这么说恰当么? 化疗药物基本是针对细胞不同的分裂增殖过程发挥作用的。肿瘤细胞增长迅速,肿瘤组织中分裂增殖的细胞比例大,而正常细胞增长相对缓慢,所以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会更大一些。增殖越快的肿瘤对化疗越敏感,见效越快。由此可见,化疗药物对肿瘤并非没有选择性,只是选择性相对差一些,化疗“玉石俱焚”、“敌我不分”的说法不太准确。 3化疗药物为什么不能完全抑制肿瘤的复发? ?化疗药物主要利用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来杀灭癌细胞,对增殖期细胞的杀伤能力要大一些,而对处于非增殖期的肿瘤细胞作用较弱。化疗可以杀灭大部分增殖期的癌细胞,使肿瘤缩小。 ?化疗药物的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将癌细胞消灭到零,残余的小部分癌细胞还要靠机体的免疫力去消灭。如果此时人体的免疫力不够强大,或狡猾的肿瘤细胞获得了抵挡某种化疗药物的能力,肿瘤就会死灰复燃,而且复发的肿瘤可能变得更加顽固。 4哪些肿瘤适宜做化疗? 不是所有肿瘤都需要或适合做化疗,适合接受化疗的情况大致如下: ?对化疗非常敏感,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肺小细胞未分化癌、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滋养体肿瘤)、睾丸肿瘤等。 ?不适合手术治疗,特别是已有远处转移,但又能耐受化疗的患者。 ?手术或放疗后又出现新转移灶或手术后局部复发,化疗仍然可能有效的患者。 ?作为手术或放疗前的“新辅助治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病灶,减轻手术或放疗负担。 ?作为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手术中的种植灶。 5哪些肿瘤患者不适宜化疗? 肿瘤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不宜做化疗: ?一般情况差、消瘦、衰弱,不能耐受化疗。

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颅内肿瘤是指颅腔内原发性或继发性新生物。常见的有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神经纤维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定位症状和体征。以手术切除肿瘤达到解除压迫、减轻症状体征的目的。护理上需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及时发现和处理脑危象,加强术后病情监护,使病人早上康复。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睡眠型态紊乱;(2)恐惧;(3)自理缺陷;(4)意识障碍;(5)清理呼吸道低效;(6)中枢性发热;(7)颅内压增高;(8)有脑危象的可能;(9)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10)潜在并发症--尿崩症;(11)潜在并发症--癫痫;(12)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13)潜在并发症--感染;(14)预感性悲哀。 一、睡眠型态紊乱 【相关因素】 1.头痛影响入睡。 2.陌生的住院环境。 3.频繁的治疗、护理操作,干扰睡眠。 4.担心疾病预后。 5.呼吸困难。 【主要表现】 1.病人主诉难以入睡,易醒或醒后不能入睡。 2.病人早醒,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护理目标】 1.病人能叙述影响睡眠的原因。 2.病人掌握促进睡眠的方法。 3.病人睡眠充足,精神状态良好。 【护理措施】 1.帮助病人寻找影响睡眠的原因,安排有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1)讲述疾病检查、治疗方法及其必要性。(2)介绍治愈病例,使病人减轻恐惧感,树立战胜疾病信心。(3)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4)睡眠时间内,若非病情需要,勿干扰病人。 2.尽量满足病人习惯性入睡条件和入睡方式。 3.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1)睡前不喝咖啡、浓茶,避免大脑兴奋。(2)盖被适宜,病人体位舒适。(3)病人因头痛难以入睡,遵医嘱采取降压、止痛措施。(4)遵医嘱给予镇痛催眠药,并观察用药效果。 【重点评价】 病人是否存在影响睡眠的因素。 二、病人睡眠是否充足。 三、恐惧 四、自理缺陷 五、意识障碍 六、清理呼吸道低效 七、中枢性发热 以上二~六均参照“颅脑外科重症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肿瘤患者管理随访过程及感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2003309.html, 肿瘤患者管理随访过程及感悟 作者:梁秀妹卢香宁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730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267-01 肿瘤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诊疗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肿瘤医院开展患者随访工作将在以肿瘤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四位一体”的肿瘤专科特色服务网的建设中和肿瘤的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1-3]。我院肿瘤病人关护随访管理是对肿瘤患者出院后给予定期随访、长期跟踪、康复指导、心理干预、人文关怀,提醒后续治疗,并制定合理、科学的随访工作流程、制度,以达到全程了解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信息,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临床判断新药的使用及新医疗技术的应用疗效获取信息的另一条途径,是一项对于患者和医院均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1 随访前工作 1.1随访前相关性沟通 我院对所有的肿瘤患者实行‘肿瘤患者全程关护随访模式’,按照肿瘤性疾病的随访要求对患者进行终生全程的跟踪随访。对首程出院的肿瘤患者出院前给予介绍随访的重要性及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院将为患者建立个人的随访管理档案,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妥善保存,并保护好患者隐私,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与支持。 1.2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 首程患者办理出院后,其病历相关信息从医院HIS系统自动上传到我院构建的疾病管理信息随访系统,为患者建立随访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次数、出院小结、出院诊断、出入院时间、出入院科室、治疗方式、疾病分期、ICD编码等病历的相关信息。随访系统则根据患者出院日期自动生成首次随访计划时间为出院后的第7天。患者第二次及以后的随访计划时间则按肿瘤疾病随访的间隔时间自动生成,遇上较为特殊的病例,可由随访员根据需要给予自定义设置随访计划时间。 1.3 随访前熟悉病案 随访员通过疾病管理信息随访系统查阅所需的随访患者档案。了解患者院中治疗情况、出院时身体状况、存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医生对患者出院的医嘱内容等,以致明确本次随访需要传递的信息和目的,做到个性化随访。

10肿瘤随访登记培训测试题

肿瘤随访登记培训测试题 单位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填空题(36分,每空2分); 1.肿瘤病例的报告范围:全部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2?转移性肿瘤解剖部位按 ^原发部位报送;查找不到原发部位,解剖部位登记为原发部位不明,解剖部位编码C80.9,病理学类型按转移部位编码; 如果转移部位肿瘤的病理类型为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M0rp:9590-9729),则应登 记为淋巴瘤新发病例,解剖学部位为C77。 4?肿瘤随访登记主要通过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收集资料,随访频率根据 病人生存状况确定,现患病例每年至少二次。随访范围从登记开始的全部存活病例。随访时需填写《肿瘤病例随访登记表》和《肿瘤病例随访记录表》,及时更新登记系统患者信息。 5?请用三句话简述多部位原发肿瘤的最基本定义:①两个以上病变,② 均为原发性肿瘤,③病灶同时存在。 6?白血病除髓样肉瘤M9930/3解剖部位编码到起源部位,把所有的白血病解剖部位编码到C42.1骨髓 二.判断题(14分,每小题2分) 1?同一患者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原发癌,需分别填报2个或2个以上居民肿瘤病例卡。(V ) 2?随访时避免直接询问:“你家是否有患肿瘤的病人”或“你是不是癌症病人”;应首先向病人家属询问和了解,征得家属同意后再对病人进行询问; (V ) 3.肿瘤病例必须由患者本人确认核实后才可报告。(X 4?已报过肿瘤发病的肿瘤病人死亡时,除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需再报一张肿瘤病例死亡报告卡。(V ) 5?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做出确诊均需填报肿瘤卡.(V ) 6?随访信息生存状态选择“死亡”:则应及时更新最后接触日期、撤销随访日期、死亡日期、根本死因、死亡地点、随访医师等涉及死亡的一系列变量。(V )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时,在病理学类型一栏应注明是良性、恶性、良恶性未定。(V )

颅脑肿瘤护理常规

颅脑肿瘤健康教育 什么是颅脑肿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颅脑肿瘤,简称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其又分良性和恶性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能挤压、推移、压迫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与先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皆有关。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一种是肿瘤的刺激症状,如癫痫,疼痛,肌肉抽搐等。另一类型是正常神经组织受肿瘤的挤压和破坏导致的功能丧失,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视力和视野的改变,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平衡失调,精神异常等。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最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表明了脑组织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具有许多局灶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日益消瘦,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差,对治疗缺乏信心,同时对手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此,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解释、安慰和鼓励,建立充分依赖和护患关系,使病人认识到手术彻底的治疗方法,使其乐于接受手术。 2、加强营养:尚能进食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及热量。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应输血或血浆蛋白给予纠正。 3、呼吸道准备:术前严格戒烟,指导并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 4、加强生活护理,防止意外发生。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便,教会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以免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发生排便困难。

5、严密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和生命征,如发现脑疝早期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备皮时剃除全部投放,额叶及鞍区肿瘤加剃双侧眉毛,颅后窝肿瘤加剃颈部毛发。 术后护理 1、术后搬运患者时动作需轻稳,安排专人双手稳定患者头部,预防患者头部过度扭曲或震动,全麻未清醒的患者应取侧卧位,以便护理呼吸道。患者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宜抬高床头15~30 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反应,降低颅内压。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后,因颅腔留有较大空隙,故术后24h 内应取健侧卧位,翻身时保持头部与身体同时转动,避免颈部扭曲导致脑干移位,引起大脑上静脉撕裂造成脑干功能衰竭。 2、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30-60min 观察并记录1 次,发现呼之不应、瞳孔不等大、血压偏高、脉搏、呼吸减慢,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注意观察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由于手术可能损伤舌咽、迷走神经,引起咳嗽无力,痰液不能排出,加之术中全麻插管刺激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影响呼吸通道畅,易并发肺炎。因此术后应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者,可以开始翻身,利于痰液排出。对于痰液不能排出的患者,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后常规护理。 4、引流袋高度应适宜,仰卧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引流袋高度应在基线上10~15cm左右,最高不应超过20cm。过高会导致引流不充分,过低会导致引流过度造成颅内压过低,使患者感到不适。要保留引流管通畅,翻身时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或接头脱落。要注意观察引流管颜色、性质和量。若引流液过多,持续血性,应汇报医师注意有无切口内再出血可能,并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应注意及时更换减少切口感染机会。 5、一般术后第一天可进食少量温水,无吞咽障碍和呛咳者,可进食流质饮食,并备好吸痰器,以防误吸而窒息。若出现呛,应暂时给予鼻饲流质。术后面肌

癌症治疗后随访内容及意义

癌症治疗后随访内容及意义 全网发布:2013-09-02 11:56 发表者:马国伟469人已访问 1.什么是随访?为何它是非常重要的? 随访,意味着需要进行规律的医学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病史回顾和体检;检查方法有影像学方法(显示内部器官的健康状况),內镜检查(直接观察,了解病情),抽血化验,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骨髓涂片。 它为什么重要呢?原因在于它能够帮助识别健康状况的改变;随访的目的就在于检查有无复发(原发肿瘤部位重新出现肿瘤)或转移(癌症播散到其他部位);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其他类型的肿瘤,解决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持续性问题,评价躯体和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在治疗结束后或疾病诊断时开始,并持续数月到数年)。总之,所有的癌症幸存者或癌症患者都应当接受随访。 2.在随访时,与医生的会谈中,患者应该告诉医生什么信息? 在每一次随访时,患者应该告诉医生这样一些信息: 患者认为可能是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的任何症状; 困扰患者的任何疼痛 影响日常生活或令患者困扰的任何身体上的不适,例如乏力,小便或大便困难,性生活受限,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受损,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降低等等。 需要告诉医生,(患者)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维生素或中草药,以及正在接受的任何其他治疗; 告诉医生,(患者)目前正经历的各种精神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或抑郁,悲伤等。 (患者)家族史中健康状况发生的任何改变,包括新发的癌症患者。 要知道,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并不总是能够在随访时发现。许多时候,患者常常自己在随访的间歇期怀疑复发或发现复发。所以,对患者来讲,及时的发现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向医生报告任何可疑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医生能够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确定这些问题是否与癌症或癌症的治疗相关,或许它们跟癌症毫无关系。 3.随访的周期是如何安排确定的? 随访的频率或者说每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随访,根据肿瘤的不同类型和接受的治疗,以及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包括因治疗引起的问题)综合决定的。其中,特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常来讲,患者需要在治疗结束后的2-3年内,每隔3-4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预约。之后,每年进行1-2次的随访。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了解有无复发的检查,或者筛查有无新的其他类型的肿瘤;这些建议是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作出的。目前的证据还没有明确的指出在随访中做哪些专门的检查能够改善生存或生活质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医生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随访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证据,所

颅内肿瘤

模块一 任务5-16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女士,28岁,已婚,不育,出现头晕、月经紊乱1年余,在当地医院行黄体酮调经及中药治疗不见好转,现停经6月余,并出现头痛,视力下降,以及间断性泌乳而来就诊,头部CT提示鞍区密度影增强。 初步诊断:颅内肿瘤 思考: 1.该患者目前症状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手术后引流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颅内肿瘤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颅内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颅内肿瘤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来源于脑组织、脑膜、脑血管、脑垂体、脑神经及残余胚胎组织的原发性肿瘤,以及来自颅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以神经胶质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约半数为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其次是鞍区、小脑脑桥角、小脑等部位。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增大破坏或压迫脑组织,产生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二、病因 至今尚不明确,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等。颅内肿瘤的分类方法多样。目前国内多使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分类: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②脑膜肿瘤: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③神经鞘细胞肿瘤:包括;良性、恶性神经鞘肿瘤,良性、恶性神经纤维瘤。④垂体前叶肿瘤: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⑤先天性肿瘤: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囊肿、畸胎瘤、神经错构瘤等。⑥血管性肿瘤。⑦转移性肿瘤。⑧邻近组织侵入性肿瘤。⑨未分类肿瘤。 三、临床表现 因肿瘤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是其共同

最新肿瘤科常见护理诊断

肿瘤科疾病常用护理诊断及措施 1.焦虑、恐惧与环境改变、肿瘤及死亡的威胁有关。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到病人的焦虑、恐惧,承认病人的感受,对病人 表示同情与理解。 (2)热情接待病人,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 张感。 (3)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等方面信息,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4)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病人改变他们的焦虑情绪。 (5)提供和教会病人一些减轻焦虑恐惧的方法,如:缓慢的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 与周围人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6)通过连续性的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病人感到恐惧时,留在病人身边, 以增加其安全感。 (7)帮助病人结识病友,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 (8)告诉病人当焦虑、恐惧不能缓解时,可随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2.预感性悲哀与肿瘤进展、疾病晚期、对治疗丧失信心有关。 (1)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倾听并鼓励病人表达悲哀。 (2)经常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想法,对治疗上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以增强病人 的自信心。 (3)鼓励和引导病人以恰当的方式发泄悲痛情绪,理解并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 (4)鼓励病人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决策制定过程。 (5)鼓励家属定期探视,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沟通及参与病人生活护理的机会,使病人 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6)提供耐心细致的护理,减少病人病痛,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7)告诉病人有不适时可以随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3.疲乏与疾病消耗、贫血、疼痛有关。 (1)观察并记录病人疲乏的程度。 (2)提供病人预防和减轻疲劳的方法,把疲劳降至最低程度。 (3)指导病人使用全身放松技术,解除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休息的时间。 (4)根据病人日常生活的能力安排适当的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5)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避免打扰病人休息。 (6)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取之处,以减少体力消耗。 (7)有条件时,可提供保健按摩达到放松的目的。 (8)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4.疼痛与肿瘤压迫、肿瘤的生物学因素有关。 (1)评估疼痛原因及程度。 (2)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 (3)指导病人采取一些放松技术以缓解疼痛,遵医嘱予以止痛药物,并评价效果。 (4)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安全,减少病人因周围环境刺激而加重疼痛。 5.知识缺乏缺乏肿瘤及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 (1)告诉病人肿瘤并非不治之症,有些肿瘤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2)给病人提供正确的信息,告诉病人不要轻信偏方秘方。 (3)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鼓励病人有规律地进行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