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教案

《桃花扇》教案
《桃花扇》教案

《桃花扇》教案

一、课堂导入

《桃花扇》是在洪昇的《长生殿》脱稿11年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诞生的。继《长生殿》之后,孔尚任的《桃花扇》的问世再一次轰动文坛。一时间,京城内外文士们纷纷传看传抄。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成为康熙剧坛上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的这两部作品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因此世人称他们为“南洪北孔”。

二、孔尚任的际遇和《桃花扇》的创作历程

“圣裔”出生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的一生坎坷,他的升沉荣辱也是比较戏剧性的。孔尚任早年在师门山读书,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出山“异数”

孔尚任青年的时候想要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此他还卖田納粟捐了监生的科名,但是都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684年,37岁的孔尚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在返程的时候经过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举在祭奠后讲经。在讲经的时候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并让他引驾观赏孔庙、孔林。孔尚任就是在这时候被吏部破格任用的。孔尚任就由一个乡村的秀才变成了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为自己这种不寻常的际遇写了《出山异数记》。其实康熙看中的是他是一位有才学的圣裔,破例提拔他是含有尊孔崇辱的意思。

滞留扬州

孔尚任在国子监做了半年的学官后,寿命随同工部侍郎去淮扬治理下河,疏浚黄河海口。康熙皇帝可能是有意给他个升转正途的机会,但事情却走向了另外的方面。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不同意疏浚下河海口,和下河衙门官员发生了争执,闹到了朝廷中形成两派官僚互相对立攻击,三年下来靳辅一方胜利,撤销了下河

衙门。在淮扬三年,孔尚任虽然在仕途上不得意,但结交了许多文士,有时还举行二三十人的诗酒之会,孔尚任也就成为了主持风雅的名士。孔尚任在淮扬写了六百多首诗,都收入了《湖海集》中。

孔尚任结交的许多名士都是前朝遗老,如黄云、许承钦、邓汉仪、杜濬、冒襄等。在交流中,他们常常缅怀过去的事情,感叹兴亡。孔尚任在幼年的时曾听前辈人讲过李香君的故事,很感兴趣。现在听前朝遗老讲述的有声有色,激发了孔尚任的创作欲望。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冒襄,冒襄是明末南京的四公子之一,对侯方域和李香君非常的熟悉。冒襄77岁了,还不远万里来到孔尚任的住所。同住了三十天,在这三十天里冒襄应该是非常详细的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之事。下河衙门解散之后,孔尚任一直在扬州待命,乘机去南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破残的明代的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曾经经历过北京甲申之变和南京弘光之变的张怡,也就是后来写进《桃花扇》中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一次访问成了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缘机。孔尚的这些经历也为《桃花扇》的创作做了准备。

创作十年

孔尚任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回到北京,又在北京做了多年的国子监博士,后来才转为户部官员。孔尚任在仕途上都没有大的突破,渐渐地他就有被冷落的感觉。孔尚任就悄悄的写起了《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桃花扇》定稿。《桃花扇》定稿后大受欢迎,一些王公官员竞相借抄,康熙皇帝也索去阅览。1670年春,《桃花扇》开始上演,上演后引起了朝野一片轰动,孔尚任也被莫名的罢官。孔尚任被罢官的迹象也表明了其中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写了《桃花扇》。

三、《桃花扇》的创作背景(史实背景)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自缢。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清兵很快入关,并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同年五月,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眀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承帝位,建立了史称南明的政权,年号弘光。当时的形势是,南明王朝拥有半壁江山,还拥有二百万上下的雄师,如果南明王朝能励精图治,是会打退清兵,重新统一天下的。但南明王朝建立一年就灭亡了。主要是,由于南明王朝是一个腐朽的王朝,刚一建立,一切统治阶级的

矛盾在继续激化。弘光帝登位了,他想到的是及时行乐,点缀太平,而马士英、阮大铖这些大臣想的是把持权位,排斥异己,捉拿他们的仇人——复社党人。当时朝廷内部起了内讧,发生了一些争斗,清兵乘虚而入,攻陷了扬州。当时南京的形势很紧张,但南京的兵无守志,官僚有的投降,有的逃走了,结果弘光帝被刘良左捉住交给了清兵,建立仅一年的南明王朝就宣告覆灭了。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的过程中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岁稍有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了弘光小王朝的历史面目。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从一定程度上说不仅是对南明王朝的灭亡进行的一种历史反思,但归根结底还是对清初那种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文化思潮的反映。

四、《桃花扇》的内容

《桃花扇》写的是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考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寄居在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在他们的订婚之日,候方域在扇上题诗然后把扇献给了李香君,作为信物。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李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但是李香君不让侯方域接收阮大铖的馈赠。阮大铖就因为这个忌恨侯文域夫妇,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告候方域内通左军;为了躲避祸害,侯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

崇祯在北京自缢后,马士英和其他一些奸臣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福王和朝廷奸臣都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士英、阮大铖等人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李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候方域当年送给她的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所以就称为桃花扇。李香君乘马士英、阮大铖在赏心亭置酒赏雪的时候大骂他们来发泄自己的愤恨。侯方域回到南京,被阮大铖捕获入狱。当清兵南下的时候,昏君奸臣出逃,侯方域出狱后在栖霞山避难时,与李香君相遇在白云庵。但是他们并没有重新在一起。他们在张道士的点拨下,都出家入道。

这就是《桃花扇》的大概内容,孔尚任就是借离合之情,以侯方域和李香君

两人的爱情故事,让人们了解“明代三百年的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时,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五、赏析[却奁],分析[却奁]的剧情

这一出戏中的主要人物:秦淮名妓李香君;清流文人侯方域,他是复社四君子之一,因李自成起义而滞留南京;杨龙友,马士英的妹夫,李贞丽的老情人与复社文人关系友好,是个玻璃式的人物;李贞丽,妓院的老鸨,李香君的假母。

大概内容:在侯方域和李香君结婚的时候,阮大铖出钱托杨龙友出面置办妆奁酒席,帮助侯方域梳笼李香君,当李香君得知真相后,把阮大铖的东西全部退回。这出戏写了李香君在政治上头脑清醒,她的见解高出于侯方域,她痛恨阉党,警觉性很高,她不愧为侯方域的慰友,这出戏使李香君的形象大放光彩。

这出戏的结构是以杨龙友得意而来开篇,狼狈而去结局,情节完整,它是可以做为折子戏演出的。而且短短的一出戏,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在作者多变的文笔引导下,剧情时而风和日丽,时而冷若冰霜,时而调笑诙谐,时而唇枪舌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紧扣“却奁”二字。

六、《桃花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我们看到的《桃花扇》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它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戏曲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剧中大部分人是历史上实有的人,但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多的艺术加工。

例如侯方域,是历史实有的一个人物。他是复社的活跃分子,社会联系很广。历史上记载,在南明灭亡以后,他参加了清朝的科举,当孔尚任在写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塑造,而是把他进行了艺术加工,对原型做了较多的修改和加工,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孔尚任对侯方域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侯方域在爱情上做了净化处理。历史上的侯方域是个风流贵公子,他从苏州买了女孩子供自己消遣用,他钟情诗酒声色之中,但剧中没有写这些,而是把侯方域写成了一个“书剑飘零,破烂不堪的一介书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历史上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往来,只是贵公子玩弄妓女的行径,而且他们两个人的结合时间很短。在剧中处理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有着生死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始终与反劝奸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一直持续到南明灭亡以后,时间很长。作者在侯方域的爱情上做了净化处理,使得剧中的侯方域比原型更高尚、更丰满,更容易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目的。

第二,对侯方域在政治上做了强化处理。剧中的侯方域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他提出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他还替史可法去安抚乱军;他受史可法的派遣去跳停江北四镇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作者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别人的事情加在了侯方域的身上,使剧中的侯方域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大大加强了。

第三,对侯方域的结局做了更改的处理。历史上的侯方域是参加了清朝的科举,是有变节行为,在剧本中没有提他的变节行为,而是让他参加修贞学道,这样就保住了这一正面形象的完整性,并保持了全剧反权奸主题思想的统一性。这是对侯方域这一形象做了比较大的艺术加工。

《桃花扇》的女主人公李香君,也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孔尚任写这个人物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光辉作者创造了许多的情节。如我们在前面赏析的《却奁》这一出戏中,写出了李香君在政治上觉悟高的特点,让李香君的形象大放光辉。

《拒媒》一出,侯方域走了以后,李香君坚持座楼守志,等待侯方域回来,她不要愿意嫁给田仰,这时马士英就派人来抢,李香君拼死抗拒,结果血溅诗扇,杨龙友借血画成桃花,最后是李真丽冒充李香君嫁给了田仰。这出戏突出了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不贪图富贵,写出了她倔强的性格特点。

在《骂筵》一出戏中,马士英、阮大铖在赏心亭饮酒,他们召集妓女去唱曲,李香君借这机会将马士英和阮大铖权奸大骂一顿,表明她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畏强权。这些新增加的情节,使剧中的李香君比现实中的李香君的形象大大提高了,同时也使人物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情与政治斗争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质感”的目的。

七、《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既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与历史,而是将历史事件进行有机的集中,提炼,使之更符合历史发展,生活发展自身的逻辑,从而将历史剧的创作推向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桃花扇》继承了关汉卿以来的悲剧传统,把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把国破家亡的悲剧主题贯穿始终,摒弃了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历史俗套,从而又把中国古典悲剧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桃花扇》反映了明末清初极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浩繁宏伟的历史画卷,无

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纠葛在一起作者却能有机串连起来,靠的就是精妙的结构艺术。《桃花扇》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它既是以事为线索,又是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是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作为贯穿南明兴亡事迹的线索;在第1—10出,讲侯,李的结合,同时写复社文人与魏党余孽作斗争。在第11—30出,写侯、李分离,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由侯的活动引出了马士英、史可法两派,在迎立福王上的斗争,并且写了四镇内讧,马、阮迫害进步人士。而由李春香的遭遇引出了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苟安享乐。在31—40出,写侯、李再度会合。关联到左良玉率兵东下,扬州失陷,南明政权瓦解。这样剧本通过爱情故事,把观众引导到广阔的政治生活中去,使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变得有条有理。

以物为线索就是以舞台道具桃花扇为剧情线索,结构全篇。诗扇子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如“赠扇”,这是诗扇的第一次出现:侯李新婚之夜。本是侯附庸风雅之物,同时也见证了国运已是风雨飘摇,江南女仕却在醉生梦死之中,“溅扇”是诗扇第二次出现,在新婚的第二天,正是这把定情诗扇,引出了李香君对杨龙友轻抛金钱的疑问,获知是一场政治阴谋,毅然却奁,突出了李香君是非分明的正义感。“画扇”是诗扇的第三次出现,李为了爱情的坚贞,决不屈服与魏阉余党,并以诗扇作为防身武器。既突出了李对爱情的坚贞,也突出她宁死不愿同流合污的疾恶如仇的性格。“寄扇”是诗扇的第四次出现,溅血诗扇被杨龙友点染成桃花扇,而李香君却郑重嘱咐苏昆生带上桃花扇去河防前线寻找侯方域,寄上的是李香君宁死不屈不负侯方域的一往情深。“撕扇”是诗扇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栖霞山上,两人劫后余生,拿出诗扇欲诉离情,不期被道士喝破,两人大彻大悟,双双入道。

八、《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对比

相同点:都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

1、《长生殿》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揭露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成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2、《桃花扇》通过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的兴亡。揭露了南明王朝皇帝昏庸,奸臣专权残暴的罪恶。

不同点:1、《桃花扇》以悲壮的心情歌颂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痛斥投降的民族败类,但是《桃花扇》并没有揭示出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结尾的消极思想。

2、《长生殿》的主角即使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桃花扇》涉及的大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但作者又“稍有点染”,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

九、总结课程,梳理整篇知识点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韩元涛金英 儒家思想之所以作为正统文化统治中国三千多年,不仅是因为它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说的都是家长里短”,阐述的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符合民众的愿望,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文化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照儒家思想去思索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快乐的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既要和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相处,也要和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如果你是官员、管理者,你还要和你的上下级合作共事。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与人相处必然给你带来快乐或不快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毫无疑问,人们都愿意使自己生活的快乐一些。那么何为快乐?有人说赚钱最快乐,有人说拥有权力最快乐,有人说健康平安最快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因此,我们也很难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是否快乐。但有一条是共识:要做一个快乐的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自我心灵的归宿。具体讲,一是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快乐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营造的。陶醉于学习——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人生和学术——“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回忆生活中点滴的成功——自我安慰,无一不是制造快乐的良方。相反,如果我们不去给自己制造快乐,而是用自己得不到东西去和别人得到的东西相比,我们就会愁眉不展,自寻烦恼。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欲品自高”。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必须首先做到知足。比如,你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教子有方,可就是没有被提拔,在旁人看来你已经足够幸福快乐了,可你偏不知足,偏要去和被提拔的人比,那你不但会感到愤愤不平,甚至痛不欲生。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当有人住在金碧辉煌的豪宅中而你却住在陋室之中时,你是否淡定地想“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当你的同事、同学身居高位而你仍是平头百姓时,你是否会坦然地想“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当有人锦衣玉食而你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时,你是否会从容地说“锦衣玉食不足羡,粗茶淡饭保平安”。生活中不是不可以与人相比,而是看你怎么与人相比。如果用你的成功之处和别人的不如意之处相比,你会感到心满意足;反之,用你没有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和别人得到的相比,你会感到很委屈、很苦恼。第二要学会给人制造快乐。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不但要会给自己制造快乐,更要考虑别人是否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是君子所为,也为人所不齿。君子之人认为,给人制造快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此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制造快乐,不见得有多大的能力,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即可。当有人走路不小心摔倒时,你走上前去轻轻地扶他一把;当有人过独木桥是,你轻轻地对他(她)提醒一句:“当心掉下去”;当别人帮助了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烂漫的春天,艳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这是多么喜气、欢欣的场景。这首“娶艳女以还家”的咏桃诗,给芳龄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归宿。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惆怅伤怀的情感唤起了大众隐秘的梦想和物是人非的长叹,传达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因此这首“人面桃花”诗,被后来不断地解读出一个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坚贞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来演绎人世间的悲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

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1名作赏析l 余音袅袅寄情思 —— 《桃花扇?余韵》赏析 ◎俞为民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初年曲坛上与洪异的《长生殿》齐名的一部杰作,向有"南洪北孔"之称.它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寓了自己的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由于它的这一现实主义的内容,在当时曲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局面(金植《壑门吟带?题阙里孔稼部尚任东塘(桃花扇)传奇卷 柳敬亭,老赞礼的说后》).《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它通过苏昆生, 唱,总结了全剧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剧作的主题.整出戏按上场人物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构成"余韵"的两个音符,即兴亡之感与民族感情. 第一部分是从开场到【离亭宴带歇拍煞】曲,主要是通过渔樵同话来抒发兴亡之感.南明覆亡后,苏昆生与柳敬亭坚持民族气节,隐逸山林之中,苏昆生以采樵为生,柳敬亭以捕鱼度日.一天,他们与逃人山中的老赞礼相聚在一起,三人面对南明覆亡后的残山剩水,痛定思痛,同叙兴亡之感.由于他们都是过来之人,经历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满肚南朝野史",故叙说南明兴亡历历在目,评点南明是非十分中步.三人分别唱了十支曲调,来总结南明的覆亡历史和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第一个唱的是老赞礼,他唱的是一首巫曲【问苍天】,在这支曲中,老赞礼主要着眼于在这兴亡动乱的年代里个人荣辱富贵的失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老赞礼虽与

福德星君 (财神)同月同H所生,但两者一贫一富,天差地别,老赞礼"囊无钱,灶断火, 不啻乞儿".而福德星君"称玉晕,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对 于这一贫富不均,"贵贱失宜"的人情世态,他愤愤不平,"掀髯长 叹",为此向天地神明大声质问:"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叫九阍,开聋启聩,富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但在"释尽 , 了胸中愁",吐出了心中不平后,他又"欣欣微笑",这一态度似乎又十分旷达,与 前面的"掀髯长叹"相矛盾了,其实仍是一致的,这一"微笑"实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老赞礼已认识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整个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是如此,个人的愤恨不平又有何用呢?因此,在这"欣欣微笑" 中,实隐含老赞礼无尽的感伤和难抑的愤慨. 第二个唱的是柳敬亭,他唱的是一首弹词【秣陵秋】曲,在这首曲中,主要是评 述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他先从六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说起,"陈隋烟月恨茫茫,井 带胭脂土带香."陈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陈后主沉迷声色,荒淫无道.而南明王朝正是 重蹈陈朝灭亡的覆辙,福王也正是承袭了陈后主的荒淫无道."中兴朝市繁华续",作者用了解个"续"字,巧妙地把南明与陈朝, 福王与陈后主联系起来了.中兴朝市,南 明建立之初,尚据有半壁江山,如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明王朝尚可中兴,然而南明统治者却承续了陈后主亡国的传统,在大敌当前,中原未复之际,整天沉迷于声色之中,昏庸无道.那些把持南明朝政的阉党余孽,窃跨高位,势焰嚣张,他们一面为讨得福王的欢心,征歌买笑,"只劝楼台追后主";一面又大兴党狱,残杀东林党与复社 文人,"社党重钩无缝藏".而在抗清的朝臣与将领中,也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虽有像"龙钟阁部喘梅岭"的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但也有像"跋扈将军噪武昌"的左良玉那样的骄兵悍将,致使抗清力量受到削弱,"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给清兵南下以可乘之机,因此,即使有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也是"难整乾坤". 由于南明王朝昏君乱臣的倒行逆施,最后终于导致了灭亡,福王也被清兵掳去,"临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

儒家思想变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2.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信”是诚信。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孔子言“敏则有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这告诉迫切渴望成功的当下人,成功并非是凭空而来,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下人渴望成功那颗浮躁的心正是不懂“敏”的意义的体现。再有就是“惠”了,孔子言“惠则足以使人”,字面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施以恩惠才能让人更好的为你所用。我想这是当下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就像一位成功商人所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只有给员工以足够恩惠,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其次,儒家文化还影响了当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便是理学。而理学也就主导了中华民族精神。 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就是理学大家所提倡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细细想来,这三不朽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立功的信念,这倒不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汲汲于功名,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恰恰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立德了,中国古代讲求立德,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立德呀!如今社会,“德”字尤为重要,我暂且把“德”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品德。良好的品行、优良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是我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立德”远比他“致慧”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便是“立言”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了。所谓“立言”,便是指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修养里应当注重“言”的质量,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说话时,应当说那些重要有含量的话。至于废话,多说无益,反倒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了。“功、德、言”是古代君子自强的内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全词赏析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 风”全词赏析 鹧鸪天①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锦鹧鸪》、《鹧鸪引》等。 ②彩袖:借代手法,指歌女。 ③拚(pàn)却:甘愿尽最大力。 ④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风:歌曲。 ⑤剩: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银釭:银制烛台,指蜡烛。 【译文】 当年你卷起彩袖把玉杯捧,殷勤相劝我自痛饮双颊红。 两情相悦翩翩起舞月西斜,柳条摇曳月映明眸情意浓。

轻歌曼舞不知是醒还是梦?犹记裙裾旋舞桃花扇底风。 别后相思绵绵朝夕盼相逢,天涯海角相盼人在残梦中。 眼穿肠断时至今日终圆梦,持灯相认虚实难辨紧相拥, 两心缱绻唯恐又是一场空! 【译文二】 当年你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红。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以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魂中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评点】 本篇写词人与一位歌女的别后重逢,以相逢抒别恨,语言清新婉丽,感情细腻有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晏几道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浓彩重笔描绘当年和女子一起狂醉歌舞的情景。歌女“彩袖殷勤捧玉钟”殷勤劝酒,而自己则是“拼却醉颜红”,拼命痛饮,喝得酒醉脸红。歌女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情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词中多绚烂之词,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极尽艳丽之能事,然都是“当年”往事,似实却虚,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以疏淡的白描表现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几回魂梦与君同”

人文(儒家思想)篇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等一大批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由于篇幅的局限,我们只能做一粗浅的介绍: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董仲舒(西汉)、程颐(北宋)、朱熹(南宋)、王阳明(明)。 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孔子(前551 - 前 479)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 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 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 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3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

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 第二阶段:自37岁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 第三阶段:自68岁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结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

儒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儒家思想总结 篇一: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 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 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 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

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 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 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 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鉴赏】 该散曲为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此曲描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曲中,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吧! 读《论语》感悟到儒家文化贯穿两千多年历史,辉煌古代,如今《论语》借助电视、网络、讲座向国内外传播,为建设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做出了贡献。我从养生的立场思考儒学关于人生的基本准则。 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的思维敏捷,会学习,学的程度在于“习”,学后会用,必然产生喜悦。“习”是深入体会、反复练习,如弹钢琴,一个指法就练许多天,体育运动每个项目都要天天拼搏。习的目的在于升华,古儒叫格物,真明白了它的意义必然“悦”之。朋友来了可切磋,可升华,可传播,其乐大矣。孔子指出:人要通过学与习去追求人生的最高极点,是内悦;朋友互访,可以从中交换、互补、提高、借鉴、增强气场,使蓬荜生辉、信誉远播;君子应该有内心中的恒定地位,人不知道你的胸襟作为,又怎能生气呢?做人不是给人家看的,而是要担负起为国为民为人类的使命。圣人的这三句话是人生指南针。 2.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语。忠、信、习三者是人永远应对照的镜子。子贡问孔子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之道。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国家要强盛,经济要繁荣,人民要信实。三股力量齐备,才能使国安定政治平稳,当力量达不到时,先去兵,经济力达不到可去食,但必须让老百姓对国家有坚强的信仰力。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28年中,经艰苦奋斗,缺兵缺粮食,但人民对党坚信不移,终于建成了中华民族人民民主共和国。 3.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也是一种教育。“道法自然”,神接近天,圣接近地,人要开天辟地,一日九变。既要有理想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只有理想没有土地者是梦想主义者;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是务实主义者,二者都不能得到开拓。上天给人自强不息、从容不迫的大气度:地给人以生生不息、温柔敦厚和谦仰的态度,加上人之理想与适应实践创新的摸索,成为伟大的力量,天人合一,与时俱进,一种完美的力量凝聚在心中,即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4.“安贫乐道”: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古有愿安贫乐道、寻找心灵的家园的人物如陶渊明。而今小康世界,物质极大丰富,全国老年人老有所养、有所学、有所用,更

《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分析

论《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 摘要《桃花扇》借南明王朝兴衰交替的历史大背景,塑造李香君这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作品中的李香君出身低微,虽为妓女,却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在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中,她不仅忠于爱情而且有坚定的政治抱负。从李香君自身品性高洁,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对待权贵的正义凛然,以及对于时代的进步意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剧本的内涵。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人物形象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南明王朝大背景为经,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纬,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把握和对细节丰富的呈现,谱写了一曲爱恨交织的时代悲歌。 本文试从李香君形象入手,从其人生态度和爱情追求的独特内涵,去解析这一人物形象。“商女不知为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笔下的歌女在国难当头时,依然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她们对于国难当头持一副与己无关的态度。一样是国难当头,一样是卖唱歌妓,孔尚任笔下的李香君则拍案而起,愤而“骂筳”:“堂堂列公,半边王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一腔热血,凛然正气,令人痛快淋漓,还有《却奁》《守楼》《寄扇》等一幕幕高风亮节、动魄惊心的举动,即使授予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勋章也是不为过得。 作者以社会环境为出发点,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对细节的呈现,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的意义。首先,从性格方面来说,李香君是一个深明大义,拥有高尚气节的奇女子;其次,从对于时代的意义方面来说,李香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进步女性形象,不同于别的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仅只是拘泥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小理想,她更有热爱国家的民族意识。她也有要求感情,追求幸福这些一般女性所相同的一面,但她更关心国事,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李香君是《桃花扇》剧作的核心人物,她聪慧贤德,虽是青楼女子,但深明大义,不贪富贵,不惧强权。她敢于当面痛斥丞相和朝中权臣的腐败误国,敢于抵抗权贵的威逼,并以头撞地,血洒妆楼而不屈。在社会政治斗争中她有明确的是非观,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进步女性形象。

儒家思想史大纲 (1)

一、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及其评价(3课时) 1儒家文化热的表现 a、1981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孔子基金会,每年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B、1993年北京大学创办《国学研究》刊物,九十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主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2006年《光明日报》创办“国学版”。 C、2006年全世界已有近110个国家成立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教育奖”,并于2006年首次在曲阜颁奖。 D、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量印行,《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词》《全明诗》等相继编撰完成。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篇幅大量增加。 2、儒家文化热的特点 a、时间持久,并逐步深入。 b、官方和民间相互唱和,且以官方引导和支持为主。 c、对儒家文化的态度逐步趋于理性,批判继承。 3、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命运沉浮不定 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中国的全面落后,有识之士要求实行改良,但以失败告终。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摧毁旧文化,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受到重创。 十年文化革命视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为腐朽反动,对之实行残酷打击,造成人们的严重信仰危机。 4、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家文化热的原因 前七十年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儒家文化,因之对其无情打击,但中国落后面貌并未改变,且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距离愈益拉大之势。此可证明儒家文化并非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之因。 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经济腾飞。而这四地均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政府政策及人们立身处世观念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此又可证明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非但不为阻力,实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功效。 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现象,昭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 以宣扬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调的韩国电视剧为我国观众所激赏,证明儒家文化实为当代为中国人所仰慕,弘扬儒家文化符合

(完整版)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糟粕固然应该完全抛弃,但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对我们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研究和学习优秀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大学生完善个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大学生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人格的自身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而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所谓的圣人是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但是,“圣人”的标准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君子”却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一种品格。《论语》中指出,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在孔子的心中,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成为君子。现代的大学生学习儒家思想,要追求高尚的气节、凛然的正气,要像君子一样,做到“修己”,“安人”。君子以仁为根本,首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其次要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和多种才能。那么大学生在实现君子的途径中要反身内求,注重自身修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凡事要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如此“人皆可以为尧舜”。现代大学生要注意意志力的磨练在完善自我人格中的意义。做到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不弘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 二、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想的实现 孔子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谋道不谋食……优道不优贫”。孟子与孔子一样重视立志。他认为首先应“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在强调立志的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养气”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把“志”与“气”结合在一起,以立志为基础,养成大丈夫“浩然之气”。宋代朱熹认为“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王守仁亦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都充分注意到立志在强化个人修养心性的动机上的作用。作为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立志乐道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义利、生死等问题。作为君子,当个人利益与道德要求发生冲突时,为了保持仁的道德价值,实现仁德,他会自觉地牺牲一切。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强调立志乐道,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儒家认为,人应该有一种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要做到“仁者爱人”,这种道德的具体体现就是君子、仁人。而仁又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主要含义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仁者亲亲”,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 “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之爱,才能进一步把这种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去爱别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另外,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孔子从“泛爱众”的仁爱思想出发,爱父母亲人到爱别人,进一步延伸到爱万事万物,不仅关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德的关心从人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实现他的“天下归仁”,形成合理的天人观。“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人道主义或曰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看到了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关爱。现代的大学生学习仁爱思想又助于协调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野应该学习传统道德中的中庸“以和为贵”的原则,来缓解日后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另外还有助于现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构和谐社会。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不光要知仁,更要好仁、乐仁,要把仁作为自已的人生观,以行仁为乐。传统儒学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进退穷达,人都不应该丧失求善之心,尤其身处逆境,更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与爱人和修身紧密相联的是人对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