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设计规范-电池篇

组件设计规范-电池篇
组件设计规范-电池篇

太阳能电池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其中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在组件应用中居主导地位。

1.硅电池片的类别

硅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三种。

表1为三种硅电池片的各项比较:

2.常见硅电池片

? Sun power

特点:采用只在背面配置电极的背接触式(Back Con tact )结构。由于表面没有遮光的电极, 因此,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整个电池单元呈黑色,富于创意性。

? EverGreen

特点:背面采用方形电极。

? Motech(茂迪)/JA(晶澳)/JW(珈伟)/GE/SM(西门子)/SF(林洋)

3.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参数

3.1转换效率n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P与投射到太阳能电池面积上的入射光功率S 之比,其值取决于工作点。如果阵列不工作于最大功率点,则阵列的效率实际上都低于按此定义的效率致,世纪效率可以任意的低,甚至低到零。此外,只有当所有的其他重要参数(如日照强度、光谱、温度等)都已确定时,效率才能被唯一的定义。

3.2填充因子FF

可以定义为最大输出功率与Isc、Voc之比,也就是最大功率矩形面积对Isc、Voc矩形面积的比例。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填充因子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反映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系数就越大,反映到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上,曲线就越接近正方形,此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就越高。

3.3短路电流Isc

当V=0时,电流达到最大,称短路电流Isc (Short-Circuit Current )。

3.4开路电压Voc

当 I=0 时,电压达到最大,称开路电压Voc ( Open Circuit Voltage )。

3.5最大工作功率 Pm

在 l=lsc,V=O 及 V=Voc,=0 处,其功率值P=0°V=Vm,l=lm,可得最大功率 Pm( Maximum Power Point) =VmIm,功率取之于 0?Pm之间。

4.电池片的使用流程电池片的作为组件最核心的原材料,在进行组件装配之前会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弱光、分选、电性能测试、划片等或其中的几个步骤。

下面列举常用的 Sunpower 电池片和 EverGreen 电池片的使用流程。

4.1Sunpower 电池片使用流程:

4.1.1将Sun power的Q档电池片进行弱光测试,将弱光测试》0.1V的电池片进行第 3步(外

观分选);将< 0.1V的电池片进行下一步(单片热斑测试)

4.1.2进行单片热斑测试,合格片进行第 3步(外观分选);不合格片进行第 5步(切片);

4.1.3进行外观分选,将外观合格片进行下一步(电性能测试);不合格片进行第 5 步(切片);

4.1.4进行功率或电流分选,电性能合格片将入库;不合格片进行下一步;

4.1.5激光划片机切割成 1/3片;或将 1/3片切割成做小板型。

4.1.6将切割的1/3片进行弱光测试,将弱光测试》0.1V的电池片进行第3步,将v 0.1V的电池片返

回进行第 2 步(单片热斑测试);

4.2Evergreen 电池片使用流程:

4.2.1整片进行外观分选

4.2.2

4.2.3

4.2.4

5.电池片的划片

在组件设计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将整片电池片切割成更小的单体电池片,再进行串并联电路连

接。针对不同的电池片,激光划片操作略有不同,下面针对两种典型的Sunpower 电池片和Evergreen 电池片的划片操作进行说明。

5.1Sunpower 电池片划片操作规程:

5.1.1开启电源、水循环、水温控制空调、吸尘泵、吸附泵并确认已正常工作;

5.1.2启动激光调制和载片平台;5.1.3启动计算机,进入系统,开启程序,按切割图纸要求的尺寸设定

载片台的运行路径和速

度(如果之前已设定好,可直接载入);

5.1.4调整激光切割机工作电流直至切割后的电池好掰为止;

5.1.5调整操作台初始位置,关闭频率,放一片电池在载片台上,运行一次程序。看切割后电池的尺寸

是否按图纸要求,是否切割在绝缘线内;

5 . 1 . 6把光滑平整的纸用胶带固定到载片台非切割区域堵住吸附孔,防止气体流通; 5.1.7将一定

数目的电池(背面向上),放到载片台上非切割区域; 5.1.8双手轻轻拿起一片电池(背面向上)放到载片,负极这一边紧靠铁条,然后启动切割程序,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切割。将已切割好的电池放到托盘上,再将正极这一边紧靠铁条,按上述步骤操作;

5.1.9切片完后,用一张白纸轻轻插入切好的电池正面下面,然后用白纸将切好的电池托起放到

工作台上,再用白纸放在已掰好电池的正面,将一定数量的电池按大角、小角、直片分类摆放并做好标识,放入托盘内,在切割区域放上下一片电池准备切割;

5.1.10 将切割不良的电池挑出,做好标识。

5.2Evergreen 电池片划片操作规程:

5.2.1打开激光机电源,启动激光切割程序,校准载片台的初始位置;

5.2.2打开吸尘泵,确认激光机和吸尘泵工作正常;

5.2.3按所需切割尺寸进行编程,然后将分选好电池紧靠中心铁条放在切片平台上;

5.2.4用压条压在被切割电池上,如被切割的电池上、下两端翘起,应用手把电池压住,然后开始切

割;

5.2.5关闭吸尘泵,小心拿起切片平台上切好的电池,力度均匀的掰开;

5.2.6将切割后的电池按照《 EG 电池检验标准》自检,然后纵向有序地放置在周转纸箱里;

5.2.7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挑出并存放在指定区域。

3. 电池片的分选

3.1 单片电性能测试制作太阳能电池组件时,要分选出电性能参数一致的单体电池片进行组合和封装,以保证太阳能电池组合的损失最小。

常见分选方式:

1.电流分档:以定电压测电流的方法,将电池片分为若干个档位,通常电压取经验值

0.52V ,测得电流以 0.00~0.09A 的电流区间分档。

2.功率分档:直接测得单片电池片的工作功率Pm,通常以0.00~0.09W的功率区间进行

分档。

单片测试操作规程:

1.准备工作

1.1穿好工作衣、工作鞋,戴好工作帽、手套。

1.2清洁、整理工作场地、设备和工具。

2.自检:对上道工序来料进行检验。检验要求如下:

2 .1芯片无破损、裂纹、无栅线断线。

22缺角面积不大于1mm2,每片不超过 2个。

3.分检操作过程:

3.1按单片测试仪设备操作规程打开分检测试仪电源开关。

3.2按下“量程”、“分标”、“小片”按钮,测试仪自动闪光(需自动闪光半小时,对设备进行预

热)。

3.3将标准电池片置于测试铜板上校准,功率误差不超过土1%W,否则请维修人员调整。将

校准结果做好记录。

3.4将待测电池沁片置于测试台铜板上, 并将电极压在电池芯片正面的主栅极上, 保证正、负电极其

接触良好,在电脑显示器上设定一栏里设定芯片面积,单晶125 电池片面积为

0.14857mm2,156电池片为0.241 mm2,多晶片输入实际的边长尺寸即可。

3.5设备预热后进行分检测试,按最大功率1W以上的每0.1W 一个档次进行分档,1W以下

的每 0.05W 一个档次进行分档。

3.6每隔 2个小时校准一次标准片,若发现功率超出标准范围后,前2个小时测试的芯片重新进行

检测。

3.7检测结束后,进行自检。

4.自检要求如下:

4.1芯片无碎片、裂纹,缺角面积符合要求。

4.2记录清晰,堆放整齐,无混档现象。

4.3符合要求,做好相关记录,并流下道工序。 4.4发现有批质量问题,立即报告生产主管。

5.注意事项

5.1分检测试仪的铜电极一定要与电池芯片背表面的印刷电极接触良好。

5.2将操作时产生的待处理片和废片分类放置。

5.3不符合自检要求的单片,为待处理片。

3.2 电池片的外观分检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电池片制作工艺及结构均有差异,故外观分选的标准各

有差异。通常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电池片缺口、崩边、表面污点、花斑、划伤、磨花、裂纹、栅线破损等,依据缺陷的程度分为 A,B…等级。

1.准备工作

1.1穿好工作衣、工作鞋,戴好工作帽、手套。

1.2清洁、整理工作场地、设备和工具。

2.自检:对上道工序来料进行检验。检验要求如下: 2.1对来料包装进行确认与生产任务书上要求的

芯片效率一致。

2.2对生产商进行确认与生产任务书上生产商一致,包装完好无破损。

2.3对来料数量进行确认,来料数量与领料单上的数据相符再进行拆箱分检。

3.分检要求如下:

3.1外观缺陷检验,来料电池片必须完好,缺角面积不大于1mm2的每片不超过两处,无碎片、无隐

裂、无栅线断线、无银铝浆脱落、无鼓包等现象,若有以上缺陷现象挑出后按照不同的缺陷现象进行分类包装并做好记录。

3 .2规格尺寸及印刷图案检验,来料的电池片尺寸必须一致,无平行四边形、斜边或缺边现象,

印刷图案一致。

3.3按单片不同的颜色进行分类,把颜色相近的电池片放在一起。

3.4按不同的电池片效率进行分类,把相同效率的电池片放在一起

3.5把相同颜色、相同效率的电池片按照当日生产规格组件规定的串联电池片的数量要求进行分类。

3.6按照当日生产组件的数量分好相应数量的电池片。

3.7把分检好的电池片按照总数量的千分之二进行电性能抽检,按照单片测试操作规程进行检

测,电性能误差不超过《原材料检验规范》的规定即可通过,检测完成后的电池片必须放回原来的分类档次里边。

3.7检测结束后,进行自检。

4.自检要求如下:

4.1检测分类好的电池片必须是完好的,外观缺陷检验必须是百分百的检验,不能有漏检现象,分

类要清晰,标识要准确。

4.2记录清晰准确,堆放整齐,无混档现象。 4.3符合要求,做好相关记录,并流下道工序。

4.4发现有批质量问题,立即报告生产主管。

5.注意事项

5.1分检过程中必须戴好手套或指套,不可以用手直接接触电池片。 5.2将操作时产生的碎片按大小形

状分类放置。

卷绕式锂离子电池设计规范

卷绕式锂离子电池设计规范 一、观察给定型号和客户需求 1、型号制定了电池的尺寸(以063048为例,尺寸为6.0×30×48mm) 2、客户要求的容量和电池的放电类别(动力型、高温型、普通型),通常而言电 池所能达到的容量一般为普通型>高温型>动力型(以便确定所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选用: 3.1容量≥1000mAh的型号,如果客户无容量或高温要求的用正极CN55系列 3.2有高温要求的型号,正极材料必须使用Co系列,电解液必须用高温电解液 二、卷芯设计 1、容量设计 根据客户要求的最小容量来确定设计容量。 设计容量(mAh)= 要求的最小容量×设计系数=(长×2-刮粉)×宽÷10000×面密度×理论克容量 注:设计系数: 标称容量≤200mAh设计系数一般取1.10~1.20; 标称容量200<C≤350mAh设计系数一般取1.08±0.02; 标称容量C>350mAh设计系数一般取1.07±0.02。 2、卷针的设计 2.1 卷针的宽度 Wj=电芯的宽度-卷针厚度-电芯的厚度-1.7(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2 卷针厚度 Tj由卷针的宽度决定,具体见卷针统计表。 3、包装膜尺寸设计 3.1包装膜膜腔长度的确定: 膜腔长度=成品高-顶封宽度(5mm) 3.2包装膜膜腔长度的确定: 膜腔宽度=成品宽-1.2mm 3.3 槽深的设计: 槽深H与电芯厚度的关系如下:H = T-α 其中: T —电芯的厚度; α—当型号为双坑电池时,α取0.2 当型号为单坑电池时,α取-0.2 3.4 包装袋长、宽尺寸的确定: 3.4.1 包装袋宽度: a. 厚度≤5mm的电池铝塑膜宽度为电池本体宽度+(45~50mm),取代5mm 的整数倍为规格; b. 厚度﹥5mm的电池铝塑膜宽度为电池本体宽度+(55~60mm),取代5mm 的整数倍为规格; 3.4.2包装袋长度: 铝塑膜长度=成品电池长度×2+10mm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基本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高功率驱动用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规范性引用文件(其中的一部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 交变湿热(12h+12h循环)(IEC 60068-2-30:2005,IDT) GB/T 2423.43-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振动、冲击和类似动力学试验样品的安装(IEC 60068-2-47:2005,IDT) GB/T 2423.56-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数字控制)和导则(IEC 60068-2-64:1993,IDT) GB/T 18384.1-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ISO/DIS 6469-1:2000,EQV)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ISO/DIS 6469-3:2000,EQV)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ISO 8713:2002,NEQ) GB/T xxxx.1-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一般规定(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t 1: General,MOD) GB/T xxxx.3-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t 3: Mechanical loads,MOD) GB/T xxxx.4-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t 4: Climatic loads,MOD) 术语和定义 1.1 蓄电池电子部件 采集或者同时监测蓄电池单体或模块的电和热数据的电子装置,必要时可以包括用于蓄电池单体均衡的电子部件。 注:蓄电池电子部件可以包括单体控制器。单体电池间的均衡可以由蓄电池电子部件控制,或者通过蓄电池控制单元控制。 1.2 蓄电池控制单元 battery control unit (BCU) 控制、管理、检测或计算电池系统的电和热相关的参数,并提供电池系统和其他车辆控制器通讯的电子装置。 1.3 1 / 20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单芯)技术规范

目录 1 、目 的 ........................................................... . (2) 2 、适用范 围 ........................................................... (2) 3 、定 义 ........................................................... . (2) 4 、职责分 配 ........................................................... (2) 5 、流程 图 ........................................................ .. .. (2) 6 、程序内 容 ..................................................... ..... (2) 6.1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技术参数要 求 (3) 6.1.1 高压连接器性能要 求 (4) 6.1.2 高压连接器技术参数要 求 (4) 6.2 高压连接器结构设计要 求 (5)

6.2.1 高压连接器插座中接触件与动力电池主电路连接端设计要求 (7) 6.2.2 高压连接器插座固定于箱体面设计要 求 (7) 6.2.3 高压连接器插座与插头连接触件设计要 求 (7) 6.2.4 高压连接器插件的绝缘防触摸设计要 求 (8) 6.2.5 高压连接器的保护壳体设计要 求 (8) 6.2.6 高压连接器的防呆设计要 求 (8) 6.2.7 高压连接器的防呆设计要 求 (8) 6.2.8 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设计要 求 (9) 6.2.9 高压连接器的温控互锁设计要 求 (9) 6.2.10 高压连接器的动力线缆设计要 求 (9) 6.2.11 高压连接器的互换性设计要 求 (9) 6.3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检验标准要 求 (11) 6.4供应商送样承认要 求 (13) 7、相关文 件 ...........................................................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为引导和规范我国电动客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水平,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设符合电动客车特点的整车、电池、电机、高压线束等系统的安全条件及测试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8月启动了本强标的立项和编制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客车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客车安全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 (1)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于2016年底完成立项(计划号20160968-Q-339),2016年12月29日在南充电动汽车整车标准工作组会议上组建了标准制定的核心工作组,启动了强标制定工作,并由起草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的背景、编制思路、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关系。 (2) 2017年2月-3月,基于已开始执行的《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工信部装[2016]377号,以下简称《条件》)的工作基础,工作组向电动客车行业主要企业、检测机构等16家单位征求《条件》的实施情况反馈与强制性国标制定建议。 (3) 2017年4月18日,工作组在重庆组织召开标准制定讨论会,会议对《条件》制定情况进行了回顾,对收集到的《条件》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共性问题形成了专项征求意见表。 (4) 2017年5月-6月,工作组根据重庆会议讨论结果向行业进行强标制定专项意见征求意见。 (5) 2017年6月6日,在株洲召开工作组会议,会议对专项征求意见期间收集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讨论。 (6)2017年6月-10月,工作组依据意见反馈情况和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标

汽车发电机&蓄电池设计规范谈

1:点火开关开启/发动机工作:车辆处于典型电力负载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怠速状态下,在蓄电池测得的系统电压应在12V到15V左右。发动机熄火(只有蓄电池供电)在蓄电池充电的正常范围且带典型电力负载的情况下:,在蓄电池测得的系统电压应该在12V到13V 左右。 2:.在任何工作条件下电压调节器“I”端子的电压值必须不小于1.0V,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调节器“IGN”端的电压值应不小于8V。 3:所有整车都拥有一个蓄电池低压时的增压功能以在电池电压小于12.1伏特时提供一个从最少每分50转的转速增加到发动机怠速的转速的这么个功能。该增压装置保持工作直到蓄电池电压达到13.1伏特 4:电能输出的电路结构必须提供以下功能特性:A)在点火钥匙处于off或者ACC位置时充电指示灯熄灭。B)在点火钥匙处于ON档并且发动机处于关闭状态充电指示灯打开。C)在点火钥匙处于ON档且发动机都处于工作状态时充电指示灯熄灭。 5:交流发电机输出接口(B+)被认为是装配工艺的一个关键点,在装配工艺中需要用到下列的硬件/装配工具:*用直流数显式扭矩扳手或者带扭矩显示的标准气动工具把十字螺母安装好并互锁到总装配线上,单个的操作方法-把螺母放入电动工具的槽里并安装相关配件,最后再安装保护帽盖。*用带扭矩显示的标准气动工具通过十字螺母来安装。两个操作工的安装方法:第一个操作工:把螺母放入电动工具的槽里并安装相关配件。第二个操作工:通过检测工具来核对力矩,并做好标记。最后再安装保护帽盖。 6:不允许出现皮带滑动,这可能造成交流发动机的速度降到每分1100转以下。 7 :电压必须不超过调整器设计所定义的指定曲线,而且在低负荷和高负荷之间的电压差值必须0.25 V. 8:为了防止交流发电机因为腐蚀,电刷损坏和轴承润滑剂飞溅接触交流发电机等原因过早失效。 (1).交流发电机滑轮中心线与曲轴滑轮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200mm,在交流发电机通过了腐蚀性和耐久性实验的条件下,安装在底部或者零件部上的防护罩就不做要求。如果交流发电机在没有防护罩条件下未通过腐蚀性和耐久性实验,那么底部或者零部件上的保护罩就必须安装。 (2)交流发电机滑轮中心线与曲轴滑轮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0mm,做一个防水实验以决定底部和零部件上的保护罩安装是否是在腐蚀和耐久性的测试之前。如果交流发电机通过腐蚀性和耐久性实验,那么底部或者零件上的保护罩不需要安装。 9:交流发电机不能直接放置在任何管的开口或者充满液体的装置(比如柴油机泵)下,必须与任何管口间留有至少100mm的水平间隙,如果在实验或者分析中出现污染物可能接

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规范

密级:项目内部 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规范项目代号: 文件编号: 编写:时间: 校核:时间: 批准:时间: 天津易鼎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1.文件范围 本文件规范了XX公司XX车型所用XX动力电池必须满足的技术性能要求。 2.术语定义和及产品执行标准 .术语定义 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指以车载能源为动力,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电芯(cell):一个单一的电化学电池最小的功能单元; 模组(module):指由多个电芯的并联组装集合体,是一个单一的机电单元; 电池组(batterypack):由一个或多个模组连接组成的单一机械总成;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指任何通过监控充电电池的状态、计算二次数据并报告该等数据、保护该等充电电池、设置报警信号、与设备中的其他子系统进行电子通信、控制充电电池内部的环境或平衡该等充电电池或环境等方式来管理该等充电电池的电子设备,包括软件、硬件和运算法则; 动力电池系统(batterysystem):动力电池系统是指由动力电池组、电池箱体、电池管理系

统、电器元件及高低压连接器等组成的总成部件,功能为接收和储存由车载充电机、发电机、制动能量回收装置或外置充电装置提供的高压直流电,并且为电驱动系统及电辅助系统提供高压直流电; 整车控制器(vehiclecontrollerunit):检测控制电动汽车系统电路的控制器; 高电压(HighVoltage,HV):特指电动汽车200VDC以上高压系统; 低电压(LowVoltage,LV):指任何信号或功率型能量低于50VDC,本文中特指整车12VDC电源系统; 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SOC):电池放电后剩余容量与全荷电容量的百分比; 寿命初始(BeginningOfLife,BOL):指动力电池系统刚交付使用的状态; 寿命终止(EndOfLife,EOL):动力电池系统能量降低到初始能量的80%,或者实时峰值 功率低于初始峰值功率的85%时,视为寿命终止;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在同一电子环境中,两种或多种电子 设备能互不干扰进行正常工作的能力; 高低压互锁(HighVoltageInter-Lock,HVIL):特指低压断电时,通过低压信号控制能够 同时将高压回路切断; 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 DFMEA(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设计故障模式及失效分析; MTBF(MeanTimeBetweenFailure):平均无故障时间; 额定容量:在25℃±2℃下,以1I1(A)电流恒电流充电至动力电池系统总电压或最高单体 电压达到规定电压值,以恒定电压充电至电流小于(A)时停止充电,休眠10分钟后,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停止放电,整个测试过程放出的容量为额定容量,单位为Ah; 额定能量:在25℃±2℃下,以1I1(A)电流恒电流充电至动力电池系统总电压达到或最高 单体电压达到规定电压值,以恒定电压充电至电流小于时停止充电,休眠10分钟后,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停止放电,整个测试过程放出的能量为额定能量,(Wh),此值可由电压-容量曲线的覆盖面积积分得到; 可用能量:在25±2℃、-5±2℃两种温度条件下,按照《动力电池可用能量测试规范》分 别做NEDC测试,动力电池系统在放电率允许的范围内实际放出的电量的平均值。 额定电压:额定能量除以额定容量,标定为额定电压; 峰值功率:本项目峰值功率标定为XXkW。 产品执行标准 表1.产品执行标准 备注:未经特殊说明,本规范中涉及到的术语定义、检测方法、判断标准等都以上述标准为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国标.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国标 国标针对动力电池系统,建立了常规性能和功能要求——容量、能量、功率、效率、标准循环寿命、工况循环寿命、存储、荷电保持、容量恢复、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等,建立了安全防护要求——操作安全、故障防护、人员触电防护、滥用防护、环境适应性、事故防护、用户手册和特殊说明等,范围覆盖了电芯、模组、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这4个层级,产品类型包括混合动力、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商用车,已基本上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构建标准体系 电动汽车早期的发展过程中,GB或GB/T国家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的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仅依靠汽车行业的QC/T推荐标准作为一种参考,并不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要么茫无头绪,要么各行其是、各执一词,缺乏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随着2015年新版GB/T国家推荐标准的陆续发布,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围绕动力电池系统已基本上构建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形成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和优胜劣汰。 新国标在2015年5月颁布(部分标准将在10月份或年底颁布),与旧标准之间有一年的过渡期,从2016年开始,相关企业都将遵循新的标准进行相关检测。新国标与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一起,将 加速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提高行业集中度水平。序号 1新标准旧标准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QC/T743-2006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2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QC/T743-2006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3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QC/T743-2006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4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 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 5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

动力镍氢电池设计规范

动力镍氢电池设计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常规应用的金属氢化物镍单体蓄电池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性能设计、成本设计和工艺设计等方面。 参考标准: QC/T744-2006 电动道路车辆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企业标准动力(功率)型密封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草案) 2、单体电池设计准则 (1)必须满足用户要求或相关标准; (2)必须满足批量化生产要求; (3)必须满足生产设备及工艺要求; (4)在允许的尺寸、重量范围内进行结构和工艺设计,使其满足整机系统的用电要求; (5)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3、电池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 电池零部件包括单体电池应用的金属部件和非金属部件等。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除特殊要求外,应选择标准件或通用件。 3.1极柱的设计与选择 3.1.1极柱材料 冷拉圆钢11-35/45 极柱表面应镀镍,镀镍层厚度为30~50μm 3.1.2极柱结构 采用双叉式极柱,极耳与极柱的连接采用点焊式连接方式。极耳和叉的重合面积应占极柱叉一个表面的70%以上。极柱两叉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极组厚度进行设计,使极耳焊接后最外侧极片和中间极片的极耳受力、弯曲等一致。 3.1.3极柱直径 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电池,选用不同直径的极柱,使用过程中各极柱承受的电流按如下选择:(材料为铁)

容许电流的计算方法: IFe2=(C·ρ密度·S2·ΔT)/(ρ电阻率·t) C为材料比热,Fe为0.4501J/gK,Cu为0.378 J/gK; ρ密度为材料密度,Fe为7.874g/cm3,Cu为8.96 g/cm3; S为极柱截面积,单位mm; ΔT为要控制的温升(绝热条件),初步设定控制为50℃; ρ电阻为材料电阻率,Fe为0.0978Ωmm2/m,Cu为0.01637Ωmm2/m; t为电流持续时间,连续按3600s计算,间歇按30s计算,启动按10s计算。 3.1.4极柱高度 根据电池选用的另部件(如绝缘垫、螺母、电池盖、红蓝垫圈、大垫圈、螺母等)以及电池组合应用的连接部件(垫圈、跨接片、螺母等)来确定极柱高度,电池模块组合后极柱不得高出组合用螺母上端2mm。 3.2螺母的设计与选择 螺母选择GB6173与极柱相配套的标准件。 螺母表面应镀镍,镀镍层厚度为3~5μm(不锈钢螺母不镀镍) 3.3密封圈的设计与选择 材料:三元乙丙橡胶EP35 或E740-75 选用标准: a.125℃22h压缩永久变形小于20%; b.绝缘电阻500V大于2MΩ; c.120℃70h耐碱测试总重量变化小于±1%;

铅酸蓄电池.电池架.电池柜的安规设计规范标准

铅酸蓄电池、电池架、电池柜的 安规设计规范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4) 前言 (5) 1 目的 (6) 2 范围 (6) 3 规范内容 (6) 3.1蓄电池产品安规设计要求 (6) 3.1.1电池外壳要求 (6) 3.1.2电池连接电缆要求 (7) 3.2电池架和电池柜的要求 (8) 3.2.1使用在一次电路的产品 (8) 3.2.2使用在二次电路的产品 (8) 3.2.3通风要求 (9) 3.2.4保护接地要求 (9) 3.2.5安装位置和操作空间要求 (9) 3.3蓄电池产品标签的要求 (10) 3.3.1标签材料和实验要求 (10) 3.3.2产品技术信息标签信息要求 (10) 3.3.3警告标签要求 (11) 3.3.4环境保护和回收符号要求 (12) 3.3.5对产品制造商标示的要求 (12) 3.4电池架、电池柜的使用说明和警告标示 (13) 3.5安规认证标志的使用 (13) 4 附件 (14)

本规范由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研发部发布实施,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的标签设计和安规认证标志使用。本规范由安规研究室、蓄电池产品线、结构部和生产部门遵照执行。 本规范拟制部门:测试部; 本规范拟制人:张光辉; 本规范批准人:研发管理办;

铅酸蓄电池、电池架、电池柜的安规设计规范 1 目的 1) 指导蓄电池产品线开发过程设计产品使用; 2) 规范开发过程中必要的安规自测项目和要求; 3) 根据产品认证信息库,正确使用安规认证种类和认证标志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铅酸蓄电池单体、电池架、电池柜。 3 规范内容 3.1蓄电池产品安规设计要求 3.1.1电池外壳要求 蓄电池的外壳材料要有UL 认证,并且满足阻燃要求的最小厚度,而且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应该满足终端产品使用对电池的阻燃要求。阻燃等级以UL 公布的认证证书为准,阻燃等级的优先等级为: 根据最终的使用条件,蓄电池外壳材料的阻燃的要求如下: 1) 通讯行业标准YD/T996中要求, 电池壳、盖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2408-1996中 的第8.3.2节FH-1(水平级)和第9.3.2中FV-0(垂直级)的要求。 (根据标准测试要求和判断条件,FH-1的阻燃等级可能会高于HB 的阻燃要求;FV-0等效于V-0) 2) U L1989要求: 使用在UPS 内部的蓄电池,其外壳的阻燃等级至少要求满足V-2 或HF-2。(HF 为发泡类材料,蓄电池基本不使用) 3) I EC60898-22要求: 符合预定使用的产品要求。 5VA 5VB V -0 V -2 HB 优于 优于 优于 优于

IEC锂电池测试标准梳理

IEC锂电池测试标准梳理 评估测试项目 1(1)电性测试 测试项目充电状态电池条件温度评估测试方法标准 1.外部短路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室温60℃通过电阻小于50mΩ的电线在两极短路6小时以上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2.强行放电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按厂家推荐的电流强行深度放电计算容量的250%。*如果在测试过程中达到安全或保护功能,可以终止测试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3.连续充电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按厂家推荐的方法充电,并在指定的电压持续28天没有爆炸、没有着火、没有裂开的现象的现象 过量充电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按厂家推荐的电流充到计算容量的250%。*如果在测试过程中达到安全或保护功能,可以终止测试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5.大电流充电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按厂家推荐的充电电流的3倍电流给电池充电至计算容量100%以上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1(2)Ⅰ机械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充电状态电池条件温度评估测试方法标准 1.振动完全充电或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将电池在XYZ三个方向振动90至100分钟,振幅为0.8mm,频率为10HZ,频率的变化率为1HZ/min。测试后,完全放电电池将被充电到由厂家推荐的完全容量。没有爆炸、没有着火、没有变形的现象 2.加速度完全充电或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以时间为单位加速在初始3毫秒里,平均加速度为75g(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到达顶峰时为125-175g。在每一个XYZ互相垂直的方向振动。测试后,完全放电电池将被充电到厂家推荐的容量。没有爆炸、没有着火、没有变形的现象 3.掉落完全充电或完全放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从1.9m高的地方自由掉落10次到水泥地面上。测试后,完全放电电池将被充电到厂家推荐的容量。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1(2)Ⅱ 测试项目充电状态电池条件温度评估测试方法标准 钉子穿过电池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用直径2.5至5mm的钉子穿过电池的纵心轴*将钉子放入电池内6h。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5.挤压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将电池放在两块扁铁板间以使电池的纵轴心与扁铁板平行,再给电池施加13kN的压力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6.撞击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将一个圆柱形木棒(直径为7.9mm)越过电池顶部,与电池纵心轴垂直。9.1kg相当重量从61cm高度掉落下来。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7.10m掉落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正常室温从10m高的地方任意将电池掉落到水泥地面上。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1(3)Ⅰ环境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充电状态电池条件温度评估测试方法标准 1.高温储存完全充电刚生产完的电池(a)在温度100℃的烤箱中储存5小时后将电池放在温度为20℃的地方放置24h(b)在60℃的烤箱中储存30天后将电池放置在温度20℃的地方24小时没有爆炸、没有着火的现象

动力电池设计规范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次设计开发。 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GB/T 18384.1-2001 GB/T 18384.2-2001 GB/T 18384.3-2001 GB/T 18385 -200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 第 1 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第 2 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保护 第 3 部分:人员触电 试验方法 GB/T 18386 -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 GB/T 18388 -2005 GB/T 18487.1-2001 GB/T 18487.2-2001 GB/T 18487.3-2001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一般要求 电动车辆与交流 / 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 电动车辆与交流 /直流充电机 (站) GB/T 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带宽9KHz ?30MHz 1 综述 电动车的的电池就好比汽车油箱里的汽油。 它是由小块单元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级联后, 通过BMS 勺管理,将电能传递到高压配电盒,然后分配给驱动电机和各个高压模块 (DC/DC 、 空调压缩机、PTC 等)。电池管理系统(BMS )采用的是一个主控制器 (BMU )和多个下一级电池 采集模块 (LECU )组成模块化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是一种具有有效节省电池电能、 提高车辆安 全性、实现充放电均衡和降低运行成本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模式。 高压控制系统的预充电及正负极高压继电器均由 BMS 控制,设置了充电控制继电器, 增 加高压充电时的安全性 。 2 设计标准 F 列文件为本次 MAOO-ME1O0设计整改参考标准。凡是注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次设计开发, 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ISO 11898-1-2003 道路车辆 控制面网络 (CAN ) 第 1 部分:数据链接层和物理信号 ISO 11898-2-2003 道路车辆 控制器局域网 (CAN ) 第 2部分:高速媒体访问单元 ISO7637-2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电源线瞬态传到干扰抗绕性试验) ISO11452-2 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的电磁能量产生的电干扰的部件试验方法 (吸波屏蔽外 壳) 3 动力电池的标准 动力电池设计方案

锂电池的国家标准

锂电池的国家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锂离子电池标称电压(),充电截止电压(,根据电芯的厂牌有不同的设计)。(锂离子电芯规范的说法是:锂离子二次电池) 2、对锂离子电池充电要求(GB/T18287 2000规范):首先恒流充电,即电流一定,而电池电压随着充电过程逐步升高,当电池端电压达到(),改恒流充电为恒压充电,即电压一定,电流根据电芯的饱和程度,随着充电过程的继续逐步减小,当减小到时,认为充电终止。(C是以电池标称容量对照电流的一种表示方法,如电池是1000mAh的容量,1C就是充电电流1000mA ,注意是mA而不是mAh,就是10mA。)当然,规范的表示方式是,我这里简化了。 3、为什么认为为充电结束:这是国家标准GB/T18287-2000所规定的,也是讨论得出的。以前大家普遍以20mA为结束,邮电部行业标准YD/T998-1999也是这样规定的,即不管电池容量多大,停止电流都是20mA。国标规定的有助于充电更饱满,对厂家一方通过鉴定有利。另外,国标规定了充电时间不超过8小时,就是说即使还没有达到,8小时到了,也认为充电结束。(质量没问题的电池,都应在8小时内达到,质量不好的电池,等下去也无意义) 4、怎样区别电池是还是:消费者是无法区分的,这要看电芯生产厂家的产品规格书。有些牌子的电芯是和通用的,比如A&TB(东芝),国内厂家基本是,但也有例外,比如天津力神是(但目前也是按了)。 5、把的电芯充电到会怎么样:会使电池容量提高,感觉很好用,待机时间增加,但会减短电池的使用寿命。比如原来500次,减少到300次。同样道理,把的电芯过充,也会减短寿命。锂离子电芯是很娇嫩的。 6、既然电池内有保护板,我们是否就可以放心了呢:不是,因为保护板的截止参数是(这还是好的,差的要到,保护板是应付万一的,假如每次都过充,电池也会很快衰减的。 7、多大的充电电流算是合适的:理论上越小对电池越有好处。但你总不能为了一块电池充电等3天吧。国标规定的低倍率充电是(仲裁充电制式),还以上面的1000mAh容量的电池为例,就是200mA ,那么我们可以估计出这只电池5个多小时可以充饱。(容量mAh=电流mA×时间h)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鉴定锂电容量,是以1C的高倍率充电,以的低倍率放电,以时间计算出容量值,试验次数5次,有1次容量达到试验结束。(就是有5次机会,如果第一次试验就合格了,后面的4次不做)检测之前允许有一次预循环,就是以1C恒流充电至即停止,而没有后面的恒压到的过程,更没有14小时。 8、锂离子电池能承受多大的充电电流:厂家试验时可以很高,但国标高倍率规定为1C,还以上面的电池为例,1个多小时即可充满。这么大的充电电流,电池能承受吗对于目前的锂离子电芯,是小意思而已。目前没有对充电器的国家标准,所执行的是邮电部行业标准YD/T998 1999/2,里面规定了充电器的电流不得大于1C。 9、寿命是怎样规定的:简单说是指电池经过N次1C充、1C放电后,容量下降到70%,此时的N 就是寿命。并不是说300次还可以用,301次就不能用了。国标规定寿命不得小于300次。我们平时使用的条件没有检测时这么严酷,寿命会更长。 鼓起来就是过充的表现,不过像这种电子产品,是应该具备过充保护功能;过放保护功能;短路保护功能;过流保护功能的。 简短点的: 技术参数:过充门限±50mV、过充延时75mS、过充释放、过放门限±50mV 、过放延时10mS、静态功耗<5uA、工作电流2A、过流保护值3A;短路延时时间4~12ms;

动力电池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

1.测试项目:循环特性(12 C *10Cycle): 测试方式:电池在12± 2C的环境下以的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10次,再将电池在常温下标准充放电一次 评价标准:解析结果:负极锂析出状态 2.测试项目:电池倍率放电特性测试 测试方式:池在室温下:①放电:CC下限电压;②休止10min;③充电CC/上限电 压截止④休止5min;⑤放电CC下线电压;⑥休止10min;⑦调整倍率至、 1C、2C重复③?⑥步骤。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 3.测试项目:电池温度放电特性测试 测试方式:电池在室温下以CC/CV 满充电至上限电压,截止; 然后分别在25C、-20 C、- 10 C、0C、60C的环境下放置2小时后进行放电至下限电压。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 4.测试项目:60C /7 天储存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60± 2 C的环境中储存7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2Hr后进行标准放电,记录储存 前后放电容量,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80%,外观无漏液。参考项[恢复容量》80%内阻增加比例w 25%], 厚度增加比例w 10% 5.测试项目:常温/30 天储存测试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 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 池在常温的环境中储存30 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标准放电,记录储存前后放电 容量,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90%参考项[恢复容量》95%内阻增加比例w 25%] 6.测试项目:85C*4H 储存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常温的环境中储存30 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标准放电,记录储存前后放电容量,试验完 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90%参考项[恢复容量》95%内阻增加比例w 25%] 7.测试项目:高温高湿测试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 充电,接着将电 池在60± 2 C /95%RH的环境中储存7Day,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残存放电及回复 放电, 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回复容量》80%外观无漏液、表面无损害。参考项[内阻增加比例w 40%] 8.测试项目:循环(特性测试测试方式:电池在室温下先进行标准充电,之后测定电池厚度,再将电池在室温下以的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500 次,充放电之间休止30min ;试验完成后进行厚度检查。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第1次=100%第500次》80%Cmin厚度增加比例w

手机电池结构设计规范标准

手机电池设计规范

目录 一.概述 (1) 二.常用手机电池封装方式介绍 (3) 三.各类封装方案设计规范 (6) 1.框架工艺电池设计规范 (6) 2.点胶工艺电池设计规范 (12) 3.注塑工艺设计规范 (18) 4.MPACK电池设计规范 (25) 5.软包工艺电池设计规范 (28) 6.激光点焊工艺设计规范 (34) 7.软包电池自动化设计规范 (37) 8.部件尺寸公差设计规范 (40) 一.概述

全球通信行业飞速发展,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手机的需求量将更大。对手机电池而言,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市场。近年来手机的功能和款式更新换代虽然频繁,但手机电池封装工艺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作为手机电池企业,如何才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如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到更大的优势呢?封装专业化将是手机电池封装厂商的出路。 要成为专业的封装厂商,必先在自身设计和工艺上形成具有专业性、规范性、前瞻性的指导文件。我司在手机电池封装行业已经拼搏十数年,累计下了丰富的设计和生产经验,拥有目前封装行业所有的封装工艺,并推出了两项自主专利的封装方式。本规范旨在为飞毛腿电子有限公司累计多年封装检验,总结和规范封装设计及工艺要求,满足客户要求,市场要求,成本要求,进一步提升封装水平。

二.常用手机电池封装方式介绍 手机电池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多种封装方式,其封装难度、工艺成本、外观尺寸各有优势,目前常用有七种封装方式,详见下文介绍: 一.框架类 方案优势: 该方案适用面广,过程工艺相对简单; 适用范围: 适用与电池长度方向尺寸极限,但宽度方向空间富余,可以将保护板放置在侧面的方案; 二.打胶类 方案优势: 电池空间利用率高,成品尺寸较小; 方案不足: 因该方案公差易产生一定累积;而国产电芯尺寸的公差远大于进口电芯,该方案不适用使用国产电芯方案. 三.注塑类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技术规范

1 、目的 (2) 2 、适用范围 (2) 3 、定义 (2) 4 、职责分配 (2) 5 、流程图 ........................................................ . (2) 6 、程序内容 ..................................................... .. (2)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技术参数要求 (3) 高压连接器性能要求 (4) 高压连接器技术参数要求 (4) 高压连接器结构设计要求 (5) 高压连接器插座中接触件与动力电池主电路连接端设计要求 (7) 高压连接器插座固定于箱体面设计要求 (7) 高压连接器插座与插头连接触件设计要求 (7) 高压连接器插件的绝缘防触摸设计要求 (8) 高压连接器的保护壳体设计要求 (8) 高压连接器的防呆设计要求 (8) 高压连接器的防呆设计要求 (8) 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设计要求 (9) 高压连接器的温控互锁设计要求 (9) 高压连接器的动力线缆设计要求 (9) 高压连接器的互换性设计要求 (9)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检验标准要求 (11) 供应商送样承认要求 (13) 7、相关文件 (13) 8、相关记录 (13) 1 目的 Objectives: :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即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动力总成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如何保证其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当前在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部分国内还没有发布国家标准,大多企业是执行企业标准或参照其它同类产品的标准执行,或者直接借用其它行业使用的连接器,上述原因对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及互换性带来挑战。为了实现公司产品标准化和设计标准化,统一产品各个部位的设计细节,避免不合理的产品设计,减少设计错误率,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思路清晰且有据可依,品质有据可检,生产操作便捷,缩短供应商生产周期,特定此规范。 2 适用范围 Applicable Scope: : 本规范适用目前公司所有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文件中明确规范了高压连接器的结构设计标准及高压连接器技术标准要求,但对于创新型高压连接器设计不完全适用。 3 定义 Definitions: :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一种借助于电信号或机械力的作用使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 下文中所有尺寸单位默认为 MM,重量单位默认为 KG; 4 职责分配 Responsibility Dis tribution: : 产品工程部都依照标准文件的要求执行。 品质中心来料检验可以参考此规范文件对品质进行评估和检验。 采购中心可依此规范选择可满足我司技术要求的供应商。 5 流程图 Process Chart: : 无。 6 程序内容 Procedure Content: : 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技术参数要求 高压连接器性能参数要求 连接器的电气性:

动力电池重要全参数定义及测量计算方法

动力电池重要参数定义及测量计算方法 1.概述 本文档的编写主要是为了方便公司内部研发人员更加快速清楚地认识电池的一些重要特性参数及其测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电池健康状态SOH,内阻R等。 此文档主要参考了动力电池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以及网上的一些权威资料信息,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整合编写而成。 2.电池荷电状态SOC及估算方法 2.1 电池荷电状态SOC的定义 电池的荷电状态SOC被用来反映电池的剩余电量情况,其定义为当前可用容量占初始容量的百分比(国标)。 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会(USABC)的《电动汽车电池实验手册》中将SOC定义如下:在指定的放电倍率下,电池剩余电量与等同条件下额定容量的比值。 SOC=Q O/Q N 日本本田公司的电动汽车(EV Plus)定义SOC如下: SOC = 剩余容量/(额定容量-容量衰减因子) 其中剩余容量=额定容量-净放电量-自放电量-温度补偿 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是影响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和行驶性能的主要因素,准确的SOC估算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电动汽车更好的行驶,同时SOC也是作为电池充放

电控制和电池均衡的重要依据。 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电池的可测量值如电压电流结合电池内外界影响因素(温度、寿命等)来实现电池SOC的估算算法。但是SOC受自身内部工作环境和外界多方面因素而呈非线性特性,所以要实现良好的SOC估算算法必须克服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在电池SOC估算上已经部分实现并运用到工程上,如安时法、内阻法、开路电压法等。这些算法共同特点是易于实现,但是对实际工况中的内外界影响因素缺乏考虑而导致适应性差,难以满足BMS对估算精度不断提高的要求。所以在考虑SO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法被提出,例如:卡尔曼滤波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模糊估计算法等新型算法,相比于之前的传统算法其计算量大,但精度更高,其中卡尔曼滤波在计算精度和适应性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2.2几种SOC估算算法简介 (1)安时法 安时法又被称为电流积分法,也是计算电池SOC的基础。假设当前电池SOC初始值为SOC0,在经过t时间的充电或放电后SOC为: Q0是电池的额定容量,i(t)是电池充放电电流(放电为正)。 事实上,SOC定义为电池的荷电状态,而电池荷电状态就是电池电流的积分,所以理论上讲安时法是最准确的。同时,它也易于实现,只需测量电池充放电电流和时间,而在实际工程应用时,采用离散化计算公式如下:

组件设计规范-电池篇

太阳能电池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其中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在组件应用中居主导地位。 1.硅电池片的类别 硅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三种。 表1为三种硅电池片的各项比较: 2.常见硅电池片 ? Sun power

特点:采用只在背面配置电极的背接触式(Back Con tact )结构。由于表面没有遮光的电极, 因此,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整个电池单元呈黑色,富于创意性。 ? EverGreen 特点:背面采用方形电极。 ? Motech(茂迪)/JA(晶澳)/JW(珈伟)/GE/SM(西门子)/SF(林洋) 3.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参数 3.1转换效率n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P与投射到太阳能电池面积上的入射光功率S 之比,其值取决于工作点。如果阵列不工作于最大功率点,则阵列的效率实际上都低于按此定义的效率致,世纪效率可以任意的低,甚至低到零。此外,只有当所有的其他重要参数(如日照强度、光谱、温度等)都已确定时,效率才能被唯一的定义。 3.2填充因子FF 可以定义为最大输出功率与Isc、Voc之比,也就是最大功率矩形面积对Isc、Voc矩形面积的比例。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填充因子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反映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系数就越大,反映到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上,曲线就越接近正方形,此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就越高。 3.3短路电流Isc 当V=0时,电流达到最大,称短路电流Isc (Short-Circuit Current )。 3.4开路电压V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