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万里长城》教案

第27课 《万里长城》教案
第27课 《万里长城》教案

第27课《万里长城》教案

备课日期:上课日期:主备人:教案序号:()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绿”;理解26个新词语。

3、能按提示给文章分段,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2、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长城的各种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网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播放万里长城视频。

同学们,这就是万里长城。许多国家元首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深有感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不了解长城,你就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长城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由伟大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法国总统说,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同学们,听完这些题词,你的心情如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的感情一起走进长城。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免费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回忆本单元的阅读重点,分段,用摘录法概括段意。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打开网页)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知识馆、轶闻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然后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长城的哪些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人教版

11.核舟记 【教学目】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中国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检查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概括文章段意 (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

示范教案(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起美苏两国主导的两极格局。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苏的地位受到挑战,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课主要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本课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本课课外资料较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和图片,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在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时应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图表,使学生对美苏“冷战”的表现以及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 (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 (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形成了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英镑是世界货币,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 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滥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新概念第三册27课教案

Lesson 27 Nothing to sell and nothing to buy I.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生词和短语 A) Wisdom n.智慧(wise adj.英明的, 明智的, 聪明的)cut one’s wisdom teeth 开始懂事 -- He showed great wisdom. 他展示了非凡的智慧。-- He is a man of wisdom. = He is a wise man. Spiritual adj.精神上的adj.非物质的, 精神的, 灵魂的)Spiritual life精神生活, spiritual need 精神上的需要 physical adj.身体的, 物质的, 自然的, 物理的 spirited adj.精神饱满的, 生机勃勃的, 勇敢的-- a spirited girl 一个勇敢的女孩 low-spirited 沮丧的, high-spirited 兴奋的, public-spirited 热心公益的, a spirited debate 热烈的辩论mental adj.心理的, 智力的 spirituous adj.酒精的, 含酒精的(liquor n.酒类)-- spirituous liquor 烈性酒 C) dignity n. respect that other people have for you or you have for yourself尊严(高贵) lose one’s dignity 丢面子, 失去尊严 If you are afraid of losing your dignity, you can’t expect to learn to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你要是怕丢面子就别指望学好外语。 Although she is very poor, she has not lost her dignity. 她虽然很穷, 但没有失去她的尊严。Keep/stand on one’s dignity 保持自已的尊严 pocket one’s dignity [口]放下架子with great dignity 仪态大方 -- Ladies and gentlemen should always act with great dignity. 太太先生们的举止应该总是十分端庄体面的。 Dignify vt. Make sth or sb 使有尊严, 使高贵; Dignified adj.高贵的,有尊严的 D) deliberately adv. intentionally故意地(深思熟虑的, 考虑周到的)on purpose adv.故意He coughed on purpose to attract my attention. E) consequence n.后果, 结果; in consequence 因此, 结果 in consequence of... 因为...的缘故, 由于take the consequences of…承担…责任 You have to tak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ccidence. Result 一种特殊的行动、运行或过程的结果Effect n.结果, 效果, 作用, 影响Outcome n.结果, 成果(自然的结果)-- The outcome of the election was in doubt then. 当时大选的结果还看不准。

《核舟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 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 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 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

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四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五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六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

27课教案

第二十七课入乡随俗 2015.11.23 B3 张倩 一、21-26课笔试(60分钟) 二、口试(30分钟) 三、导入第二十七课《入乡随俗》 讨论:俄罗斯有哪些习俗(俄罗斯迎接贵宾时,面包和盐;进到房间以后,必须脱掉外衣;送花送单数,中国是好事成双;不喜欢13和星期五;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赛暄、交谈时,对人的身体状况不能恭维,这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不同。在俄罗斯,几乎听不到“你身体真好”,“你真健康,不生毛病”这些恭维话;) 四、课文一生词 1.入乡随俗:Вчужоймонастырьсосвоимуставомнеходят.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 入:进入,入口,收入,;乡:家乡,故乡,由小到大:村、乡、镇、县、市、省; 随:随着,随礼;俗:风俗,习俗 2.服务员:学员、党员、队员、球员;服务:为人民服务。我的姐姐在饭店当服务员。 3.壶:名词——茶壶,水壶,酒壶、咖啡壶;量词:一壶茶、一壶水、一壶咖啡 一座()一个()一双()一种()一条()一辆()一块()一家()一只() 4.点心:一些点心,一块点心,这种点心;我吃完饭以后喜欢喝茶和吃点点心。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点心? 作业:完成笔试。

2015.11.25 B3 张倩 一、复习生词 二、课文一生词 5.稍:副词,稍等,请稍等,稍等一下,您这有稍大一点的衣服吗? 6.茶馆:茶楼,老茶馆;你喜欢去茶馆还是咖啡馆? 7.了解:了解情况,了解学生 8.风俗:了解俄罗斯的风俗,这儿的风俗,中国和俄罗斯有不同的风俗。 9.热闹: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地方。不喜欢热闹,外面很热闹。过年了,外面非常热闹。 闹:别闹了,闹笑话 10.说话:别说话了,那个人不太会说话。你们说什么话呢?你现在忙吗,我想和你说会话。 11.声音:说话的声音,唱歌的声音,很大的声音(声音很大) 声:大声,小声,轻声;大点儿声,我听不见。小点声 12.更:副词,+形容词,动词,用于比较。我更喜欢这件衣服。舅舅比我更了解这里的情况。我更喜欢这种茶。北京和叶卡,你觉得哪儿更热闹?更有意思? 13.最:副词,最高程度,+形容词,动词,不能用于比较句中。奶奶最喜欢热闹的地方。我们班谁最了解中国?你在中国的时候,最习惯的是什么?最不习惯的是什么? 14.舞台:讲台,平台,阳台; 15.搬:搬家,搬东西,你能帮我搬一下这张桌子吗? 16.场所:公共场所,学习场所,休息场所 17.发现:发现问题,发现情况,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18.一边……一边……:动作,心情不可以。我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造句 19.聊天:我经常跟好朋友一起聊天。 20.安静:你喜欢安静的地方还是热闹的地方?大家请安静一下! 21.比如:可以放在句子中间和后边。我喜欢很多中国诗人,比如李白,王安石,杜甫等。有些公共场所比如饭馆、车站,人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他很不习惯。 22.咖啡馆

中学生健康教育教案(共27课时)

中学生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课健康和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和健康教育,学习健康知识,认识到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健康和健康教育,学习健康知识 教学容: 一、健康的概念 1、身体健康:生理状态良好,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正常, 没 有疾病和躯体残缺,体格健康,精力充沛。 2、精神上即心理健康:心理状态正常,对自己有一个基本 认识, 既不苛求自己,也不放纵自己:能够和亲人、朋友、同学和谐交往;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情绪愉快,遇事想得开、放的下;性格乐观开朗,顺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 3、对社会生活环境能很好地适应:具有良好的对社会环境 的适 应能力。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 4、道德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识别是非、 美

丑、善恶的能力;不会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私的需要。借别人的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或交公。对不良行为要敢于批评,敬老爱幼,团结同学。 二、什么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宣传和动员,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也是关于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问题。健康教育就是要向人们传播卫生科学知识;要帮助人们改变不正确的卫生观念和不良的卫生行为;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和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 三、学习健康知识,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行为。 2、接受健康教育是帮助中学生达到健康的一座桥梁。 3、中学生要自觉掌握健康的金钥匙。 小结: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族接受基础保健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关于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方针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新概念第三册第30课教案

Lesson 30 The death of a ghost 幽灵之死 I.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生词和短语 ?. Labourer n.劳动者(劳工)强调使用体力, 而不是技能, 在户外工作。Workman n.技工, 工匠-- 具有某种工艺技能的半熟练工人 worker n.工人(泛指)-- 具有更高水平的工人 -- white-collar worker 白领职员(指非体力劳动者) -- blue-collar worker 蓝领工人(指体力劳动者) -- a factory worker 工厂工人/ farm worker 雇农, 农业工人 farmhand(n.农业工人, 农场工人)= farm labourers = farm worker ?.Corn n.谷物[英]谷物, 五谷, 小麦[美、加、澳]玉米[苏、爱]燕麦?. Conscientious adj.认真的; Conscientious adj.尽责的, 凭良心的, 谨慎的 a conscientious teacher / worker 勤勤恳恳的老师/工作者 conscious adj.有意识的, 神志清醒的 He is hurt but still conscious. 他受了伤, 不过神志还清醒。 conscious adj.了解的, 察觉的 She was not conscious of his presence in the room. 她不晓得他在这房间里。 I was conscious of her presence. 我知道她在场。 ?. Suspect vt.怀疑, 猜疑, 疑心; I suspected her motives. 我怀疑她的动机。Suspect sb to be; -- suspect him to be ill 猜想他病了 -- I suspect him to be a spy. suspect sb of doing/n-- I suspect him of stealing the car. suspect sb. of giving false information 怀疑某人提供假情报 suspect sb. of a crime 怀疑某人犯罪 Suspect that…-- I suspect that his girlfriend hide her true feelings. We suspect they‘ll be a little late. 我们揣想他们会晚来一会儿。 Suspicion n.猜疑, 怀疑; Suspicious adj.可疑的, 引起怀疑的 Cats are suspicious of human beings. Suspect表示一种肯定的语义, Doubt 表示一种否定的语义 Doubt vt.怀疑, 不信, 拿不准(用that, 往往表示非常怀疑)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关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摸索: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明白得,因而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味的内容,补充学生感爱好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旧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同意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事实上,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存多了,明白得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存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会带动对〝言〞的明白得。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假如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定是舍本逐末。关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明白得,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期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经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观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逐句精讲lesson25~27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逐句精讲lesson25~27 【导语】新概念英语一共144课。整本书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题材还是语句,都有其出彩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新概念英语更是经久不衰,深受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喜爱。为您整理了“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逐句精讲lesson25~27”,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逐句精讲lesson25 1.One of the most famous sailing ship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utty Sark, can still be seen at Greenwich. 人们在格林威治仍可看到19世纪最有名的帆船之一“卡蒂萨克”号。 语言点:句子结构分析:the Cutty Sark作one of the most famous…century的同位语,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She stands on dry land and is visit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each year. 它停在陆地上,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语言点1:本句中的stand on不能翻译为“站在…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停在…上”。 语言点2:thousands of不是“数千”的意思,而是“成千上万”。

3.She serves as an impressive reminder of the great ships of the past. 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回忆起历的巨型帆船。 语言点:句子结构分析:句首的she指上文中的“帆船”,为拟人修辞格。 4. Before they were replaced by steamships, sailing vessels like the Cutty Sark were used to carry tea from China and wool from Australia. 在蒸汽船取代帆船之前。“卡蒂萨克”号之类的帆船被用来从中国运回茶叶,从澳大利亚运回羊毛。 语言点:句子结构分析: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And 连接两个并列的宾语“来自中国的茶叶”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羊毛”。 5. The Cutty Sark was one of the fastest sailing ships that has ever been built. “卡蒂萨克”号是帆船制造建造的最快的一艘帆船。 语言点:句子结构分析: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the fastest sailing ships,即“…样的帆船”。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逐句精讲lesson26 1.No one can avoid being influenced by advertisements.

27《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中考复习第27课时:图形的旋转(教案)

1 第27课时:图形的旋转(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2、能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梳理 活动二:基础检测 1、如图,将△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50°后得到△A ′B ′C ′,若∠A =40°,∠B ′=110°,则∠BCA ′的度数是__________. 2、如图,在6×4方格纸中,格点三角形甲经过旋转后得到格点三角形乙,则其旋转中心是( ) A .点M B .格点N C .格点P D .格点Q 3、在上面的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ABC 的三个顶点都是网格线的交点,已知B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1),(1,﹣2),将△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 ′B ′C ′. (1)在图中画出△A ′B ′C ′并写出点A 的对应点A ′坐标; (2)求出在△ABC 旋转的过程中,点A 经过的路径长. (3)求出在△ABC 旋转的过程中,线段AB 所扫过图形的面积 活动三:综合检测 4、如图,O 是正△ABC 内一点,OA =3,OB =4,OC =5,将线段BO 以点B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 ′,下列结论:①△BO ′A 可以由△BO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 与O ′的距离为4;③∠AOB =150°;④S 四边形AOBO ′=336+;⑤S △AOC +S △AOB =4 396+,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 A O C B O ′ 图形的旋转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图形变换称为图形的旋转; 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 旋转前、后的图形 ,即旋转不改变图形的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_;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 . A B C A ′ B ′ 第1题图 P N Q M 乙 甲 第2题图 第3题图

七年级上册核舟记的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核舟记的语文教案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 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2019 年10 月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 i)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 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 a n g)膝(x i)褶(zh e)髻(j 1)倚(y 1)戌(x u)篆(zhu a n)八分有(y b 口)奇(j i)诎右臂支船(q u)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 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

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 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 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教材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玉泉清澈见底聋哑人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鱼游在水里 [出示句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 (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 [屏幕出示游鱼图] (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

27核舟记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

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核舟记》(示范教案)

23《核舟记》(两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魏学伊(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伊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读音。 2.多媒体显示

注音以后,学生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读音。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朗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逐句口译全文,教师点拨。 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 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对象及说明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说明对象:核舟 明确说明顺序: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