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际的成功,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称呼礼仪。

1.中英文化中姓名的差异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表现在姓名方面,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以下主要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显赫的斯图亚特家族的姓氏。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个叫Marr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她被称作Mrs.Marry Smith,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或尊者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字和称号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上,会遭来杀身之祸。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英国前首相Churchill,其父亲名Randolph,他的一个儿子也叫Randolph,祖孙同名。美国前总统Franklin R oosevelt,他的儿子也叫Franklin R oosevelt。石油大王R ockefeller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Washington、Lincoln、Franklin、R oosevelt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姓氏比名字的出现要晚得多。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其中,汉英文化中姓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顺序正好与中国人姓名排列顺序相反。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例如,如果一位名叫陆文浩的先生被不了解中国姓名的美国人称作041

“Mr.Jie”(杰先生),那这位“杰先生”一定会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尤其被男士如此称呼时。同样,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把Bill Clinton称为Mr.Bill,保证会让全场震惊,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这样的称呼既贬损自己的身份,也让对方难以接受,所以在社交场合,此语一出,定让别人惊异连连。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打交道,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植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否则会令自己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让交往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影响未来交往的继续。

2.汉文化中的称呼方式

(1)敬语和谦称。汉语中有一套敬语和谦称词素,加在称呼、住所等前面代替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恭敬口吻称呼人和事,用谦恭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前缀“贵(夫人)”、“令(堂)”、“尊(君)”等敬称,前缀“鄙”、“敝”等谦称。因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习俗,用敬称故意抬高对方,以表示尊重,用谦称有意贬低自己,表现出一种甘居人下的谦虚精神。但是,这种敬语及谦称现在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在日常会话中有被淘汰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2)称呼职务。中国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称呼行政职务是最为常用。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行政职务是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以职务相称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局长”、“主任”、“经理”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李校长”等。与汉语称呼中繁杂的职位敬称相比,英语称呼要简单得多。

3.英语的称呼规范

为了正确、恰当地称呼对方,必须尊从当地的习惯。英语在社交场合中常用的称谓有以下几种方式:

(1)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Ms.(女士)

这是最普通和常用的称呼,适用于一般的男子和女子。一般对男性称呼Mister加上姓氏,而对女性则根据婚姻状况,分别称为Mrs.+husbandπs surname(某夫人),Lady+ surname(某女士),Miss+surname(某小姐)。这种称呼比较正式,是尊重的,但不是亲密的。在称呼先生、太太或小姐时,可以带上对方的姓名,也可以只带上姓,但不能单独带名而不带姓。例如,可以称“Mr.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也可以称“Mr. Smith(史密斯先生)”,但不能称“Mr.John(约翰先生)”。如果双方比较熟了,可以只称名而不带姓,那就不必冠以先生、太太或小姐的称呼了。对于一对夫妇来说,先生和太太的称呼可以联用,如称“Mr.&Mrs.Smith(史密斯先生和太太)”。

关于Miss(小姐)的称呼,不但未婚的姑娘可以用,单身的老太太也可以称小姐。对于不了解婚姻妆况的女子,也可称小姐。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词“Ms.”,也很通行。对于年长而婚姻妆况不明的女子,可以称“Ms.…”即某某女士。

(2)Sir(先生)和Madam(夫人),是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使用时,也可以不带姓名。中国学生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

141

不论她是否已婚。

(3)Excellency(阁下)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尊称。例如,对主席、总统、总理、部长、大使等均应称阁下。对女部长、女大使……等也称阁下。如系当面称呼,可用第二称“Y our Excellency”;如用第三人称时则分别为“His Excellency”或“Her Excellency”。如在场有数位贵客,可用多数称呼“Excellencies”。但美国、德国和墨西哥,很少用Excellency,在美国,行文中较多使用“Y our H onorable”。

(4)在英语国家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加上姓来称呼,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他们的头衔。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Judge Harry(哈利法官)、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G 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Dr.Brown(布朗医生)、Prof.G reen(格林教授)等。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不称呼”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而可以在介绍时说明被介绍者的职务。

(5)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自己的名字,视为一种亲切的表示。通常,见面之初,彼此不太熟悉,仍应称呼“Mr…”、“Mrs…”等,以示尊重。稍熟以后,就改用名字相称,不再冠以“Mr.、Mrs.、Miss”等。有时,对方会主动热情地告诉你:“Iπm James Wils on. Call me James instead of Mr.Wils on.(我叫詹姆斯?威尔逊,不必叫我威尔逊先生,就叫我詹姆斯好了。)”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5%的称呼只喊名字。但是,对于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不顾对方的习惯,也不论在什幺场合,就直呼其名,也会失礼,不可鲁莽。

因此,如果在介绍中涉及到称呼,一定要注意到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例如,“这是我们的张总经理”,就不能介绍成“This is our G eneral Manager Zhang.”,而应为“This is our general manager,Mr.Zhang.”又如在刘老师课堂上要提问题,不能按照中国的习惯这样讲英语“T eacher Liu,I have a question to ask.”符合英语的说法是“Mr.ΠMiss Liu,may I ask y ou a question?”英语中对老师的称呼,要么是Prof.+surname,要么就用Mr.ΠMiss+ surname。

二、问候的艺术

1.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例如,A拜见B的英文和中文的问候过程:

【招呼】A:Hi,Sherry.May I come in?

【招呼】A:喂,小王,在家吗? B:哦,是老李。

【招呼、欢迎】B:Hi,John.C ome in,please! A:Thank y ou.

【欢迎】快请进。

【表示高兴】B:Itπs very nice to see y ou here.

241

【表示高兴】难得您到家里来坐坐。

【寒暄】A:Me too.H ow about these days? B:Very well.Thank y ou.

【寒暄】A:你父母和孩子还好吗? B:托您的福,老人和孩子都挺好。

而在简略的问候中,我们可能只能听见互道英语的“Hi!”、“Hello!”或中文的“你好!”如此简短的过程。

2.容易引起误会的汉语问候语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 ood m 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 y ou eaten or not(吃了吗)?”或“Where are y ou g 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

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为避免这种情况,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3.英语中的习惯问候语

在西方,人们一般比较矜持,除非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听似有干涉意味的问话较为反感,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也说明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的内容具有中性特点,多以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 ood m orning(早安)!”、“G ood evening(晚安)!”、“H ow do y ou do(你好)!”、“H ow are y ou(身体好吗)?”“What’s g oing on with y ou recently(最近如何)?”、“H ow’s everything g 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 time no see.H ow are y 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H ow is y our husbandΠwife(夫人Π丈夫好吗)?”、“Is everything all right with the 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 y ou been on 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Is this y our first time to be here(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H ow long have y ou been here(到我国来多久了)?”、“Is this y our first position abroad (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H ow do y ou like the weather here(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What do y ou think of the city(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

4.英语中不宜问候交谈的话题

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经介绍而认识时少不得在寒喧过后继续进行一些话题,在这种场合谈话的内容就必须加以注意,尽量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误会的话题,以免不经意冒犯对方,中断刚刚开始的交谈。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341

(1)忌谈隐私。在英语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收人多少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Y ouπve nosed into my 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2)避免争论性话题。避谈政治、宗教等可能人人立场不同的话题,议论他人的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这样的话题,有些人虽基于礼貌并不会当场与人争论,但在心中一定十分不舒服,可能说话者无意中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自然也失去了社交的意义了。

(3)学会赞美衣著。避免询问他人穿著、饰物等之价格,此话一出,众人都会感到坐立难安,这点与我们的女性颇为不同,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衣饰价格永远是女人圈内最热门、谈论最多的话题。在西方,可以对他人的打扮加以赞美,但应适可而止不可太夸张,免得对方以为你在暗讽他。请记住:在英语中,赞美也是一种问候习惯,一种学问。

(4)切忌恭维高龄。在西方,不可谈及他人之年龄尤其是女士,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看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老年人意味着得不到尊重,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在西方,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在初次见面的问候称他们“Old SirΠMan(老先生)、Old MadamΠLady(老太太)”绝不像在汉文化中表示尊重而被接受,“老”字在中国是尊称,却会触痛西方的老人,可能从此再也不愿意与你交往。而且在与老年人的初次见面,不要有让座或掺扶等我们认为尊重老人的行为,否则会令老人尴尬不堪,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问候他人时,无论在中英哪一种文化中都要注意避免采用一些不合常规的内容,即令人不快的内容、打探隐私的内容和易被误解的内容。

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称谓语和问候语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的称呼及问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3]杨敏.英语交际的文化视角[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金正昆.文官礼仪[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赵 烨) 441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6142285.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2019-05-15 使用问候语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剖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号召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这种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1.引言 1.1关于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问候语,作为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社会环境、传统风俗等差异的影响,对问候语的误解在所难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陆续从语用失误角度对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在演变,问候语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随之变化。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于1982年提出来的,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失误。1983年,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给语用失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进行语用失误研究意义深远。 1.3问候语 问候语,又称招呼语、见面语,是指问候他人时使用的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变化。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不仅能反映说话人的自我修养,还能体现说话人对他人的尊重。通过问候语,甚至能大概推断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方的问候方式之比较

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姓名 唐容学号2011520730106 系部 外语系 专业 应用英语( 资料翻译) 指导教师 王皓职称讲师 2013年月日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制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1) (一)问候语性的重要性 (1)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1)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1)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 (1)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 (2)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 (2)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2)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2)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 (3)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 (3)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 (4) 五、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11应用英语301班唐容 指导老师:王皓 摘要:问候语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不仅是人们相互致意表达感情的符号,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的积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问候语在方式内容、称谓、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也直接体现了两种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尤其需要认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运用中英问候习语,达到成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问候语;差异;文化;共性;情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greetings 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English Tang Tutor Wanghao Abstract: greetings as language behavior the essent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lif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to express feelings of symbols, but als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East and West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content, appellation, emotional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greeting is also direct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In the globaliz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closely, especially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English greeting idioms, achie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greetings; differenc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motion 引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胡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就问候语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表现形式相异,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一)问候语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语言工具,带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同时包含一部分感情信息,如双方关系的亲疏和双方的兴趣爱好等。问候语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切入点。问候语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时甚至决定人际交往是否能够成功。因此,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问候语的基本要求是礼貌、恰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果不能区分具体环境而盲目问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效果。比如在厕所附近问候别人“吃了吗”,或者跟一位较胖的女士聊体重都是一种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往往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作者:————————————————————————————————日期: 2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摘要: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本文通过认识文化的差异,并采取恰当策略使国际贸易在文化融合的推动下实现真正全面的自由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贸易,推进国际化贸易的进程。 关键词:贸易活动文化差异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方面。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对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面对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组织与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的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与培训,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2 文化差异的体现方面 2.1语言文化背景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英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