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等压线小专题

高中必修一地理等压线小专题
高中必修一地理等压线小专题

等压线小专题

一、关于等压面与等压线之间的联系

1、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2、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3、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4、等压面(垂直方向上)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二、重点掌握等压线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气压系统(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风速)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状况及变化。分析等压线图基本思路如下。

1、等压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压。

(2)气压梯度全图一致,相邻的两条等压线其气压梯度相同。

(3)等压线均为闭合曲线(对于某区域呈半闭合)。

(4)等压线不相交不重叠。

(5)等压线越稀,则气压梯度越小,反之越大。

2、判断气压系统的基本形式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线)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线)

(5)鞍部:两个高压脊与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鞍部为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3、判断风力大小(风速)及风向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

正比)、等压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

(3)作出风向:先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再作出风向。

(4)判读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①高空面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③台风(气旋系统)

在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首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再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运动方向垂直),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如在近地面,则还会受到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成约30--45°左右的夹角。因此,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如在南半球,则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4、分析天气状况及变化

(1)高压(反气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2)低压(气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中心附近天气阴雨

(3)高压脊:从高压脊线向两侧离散——附近天气晴朗

(4)低压槽:从两侧向低压槽线辐合——附近天气阴雨

(5)判断季节月份: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

5、锋面气旋的判读

(1)确定锋面位置:在低压系统(气旋),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如图中HD、KD 线。

(2)确定锋面附近风向:图中A、H、F为偏南风,K、C为偏北风。

(3)判断冷暖气团:图中A、H、F在锋面南侧,来自低纬地区,气温较高,为暖气团,K、C在锋面北侧,来自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为冷气团。

(4)确定锋面性质及移动方向:HD为暖锋,KD为冷锋。锋面都随气流呈反时钟方向移动。

(5)天气状况:A地位于暖锋面的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无雨;C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后侧,在锋面控制之内,多阴雨

地理专题练习——等压线图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

读8月份中纬度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3题。

1.图中P、K处分别是 ( ) A.冷锋、冷锋 B.冷锋、暖锋 C.暖锋、暖锋 D.暖锋、冷锋

2.该天气系统在1—7处的剖面图正确的是(c)

3.此时因锋面活动造成我国北方的灾害性天气是()A.伏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暴雨

下图为2006年3月16日某时美国天气图,图中等值线为等压线(单位:百帕),H、L分别表示高、低气压。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此时图示地区天气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央大平原受低压槽控制,易形成阴雨天气

②东部地区受锋面气旋影响,可能形成阴雨天气

③西北部沿海受锋面活动影响,可能出现降雨

④南部墨西哥湾沿海受飓风影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5.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C.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D.甲地吹偏南风,乙地吹偏北风

读等值线(单位:百帕)全球分布图,图中MN为晨昏线,据此回答6—8题。

6.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时 B.8时

C.12时 D.18时

7.此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福建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B.好望角盛行西风

C.南极中山站科考繁忙

D.墨累---达令盆地的牧民正在剪羊毛

8.图中甲地为我国重要的稻、麦产区,与该

地正相对(以地心为对称)的地球另一端的农

业地域类型为

A.水稻种植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右图为“某地高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可能处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上空

D.无法判断

10.下列说法符合上图的是()

A.东北气流为下沉气流

B.西北气流周围处有上升气流,为阴雨天气

C.高空没有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该地此时受低压控制

图2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箭头为气流方向,空间高度为对流层厚度。据图回答11—13题。

11.该海域位于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中纬度

12.若A、B、C、D四处的气压值分别

是P A、P B、Pc、P D,则

A.P A>P B>Pc>P D B.P D>Pc>P B>P A

C.Pc>P D>P B>P A D.P B>P A>P D>Pc

13.若C处气压中心位于亚洲内陆,并达到强盛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日地平均距离大于1.5亿千米B.该海域对流层厚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C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D.济南市的昼长夜短,盛行东南季风

14.分析下图所示的天气系统, 下列气压场中,易出现左图中所示天气系统的是D

读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回答15—17题: 15.此时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 .东非高原上动物正向北迁徙

B .亚马孙河进入汛期

C .巴西高原草木繁茂

D .中国北极黄河站进入极昼期 16.如图所示①地的天气状况是 A .炎热干燥 B .阴雨连绵 C .天气晴朗 D .狂风暴雨 17.此时C 地的盛行风向不可能的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南风 18.“非典型肺炎”首先在我国广东发现,2003年2月开始向全国传播。专家研究认为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传播是近距离飞沫传播,通风的环境最不利于它的传播。下列四种气压的分布状况(单位:百帕)中最不利于“非典型性肺炎”病菌传播的是( B )

读图回答19—20题:

19.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该气压系统在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 A .60°N 附近海域 B .15°N 附近海域 C .15°S 附近海域 D .60°S 附近海域

二、双项选择题

21.右图是某海域等压线分布图,P 的气压值可能是 A .大于1006 B .小于1004 C .小于1006

D .大于1004

读某地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 22-23题。 22.图示地区是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七月份 D .一月份

23.此时,是我国东部地区 A .台风多发季节 B .寒潮多发季节 C .多雨季节

D .北方沙尘多发季节

读“温压场配置垂直剖面示意图”,完成24—25题

① ② ③ ④

24.“温压场配置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上题中正确的气压场可能位于

A .赤道附近

B .南北纬30o附近

C .南北纬60o附近

D .极地附近

图7为某日地面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下列四个城市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是 A .扬州 B .长沙

C .哈尔滨

D .石家庄

27.图示天气状况出现时,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地中,风力最强的是丙地

B .甲、乙、丙三地都是晴朗天气

C .甲地刮西北风,乙地刮偏北风,丙地刮偏东风

D .甲、乙、丙三地温度最高的是丙地

读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图(其中数值为气压值,P1>P2>P3),回答第28—29题。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处为暖气团控制,①处为冷气团控制

B.①处盛行偏北风,②处盛行偏南风

C.锋面甲为暖锋,乙为冷锋

D.锋面乙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29.该天气系统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南半球中纬度

C.中部区域盛行上升气流

D.外围区域盛行上升气流

三、综合题

30.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M地以南山脉的名称是,该山脉起伏和缓,试简述其成因。

(2)试比较图中河流R东、西两岸支流的水文特征。(提示:从水量、含沙量、水位季节变化和落差等方面比较)

(3)图中M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试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4)图中的洋流是。冬季更为明显,试根据提供的信息。该洋流对图中大陆东岸气候的影响,夏季较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阿巴拉契亚山脉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内部,长期经受外力(流水、冰川)侵蚀作用,所以,山脉起伏和缓。

(2)

支流水量含沙量水位季节变化落差

东岸大小小小

西岸小大大大

(3)乳畜业气候冷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城市、人口集中,市场

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4)墨西哥湾暖流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大陆东岸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东南风经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后到达大陆东岸,所以,夏季墨西哥湾暖流对

大陆东岸的气候影响大;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大陆东岸盛行偏北风(西北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所以,冬季墨西哥湾暖流对大陆东岸的气候影响小。

31.读某区域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C 之间的气压梯度约为多少?---------图示季节,加尔各答市的常见气象灾害是什么?-此时,我国的一艘商船由广州去法国,经过北印度洋时的航行情况如何?

(2)该区域内的河流水文上有何共同特征? 各条河流的上游河段均受何种外力作用?

(3)B 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的是哪一风景区?如何观赏该景观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4)C 省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经济发展? (5)该区域正在拟建一条“泛亚大铁路”。该铁路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自然难题有哪些?试分析修建该铁路对我国的意义

参考答案:(1)1.8帕/千米 暴雨洪涝、飓风 逆风逆水

(2)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都没有结冰期 流水侵蚀 (3)桂林山水 乘船沿水路观赏

(4)发挥气候暖湿的优势,大力发展花卉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强磷矿、有色金属、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和水能等开发;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自然难题: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需跨多条大江大河。意义:形成新的出海通道,加强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加快湄公河流域丰富资源的开发;促进西南对外开放,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动西南的经济发展。

32、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

1007.5

1005.0 1002.5 100 110 20 A B C

(1)若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

A.低矮的山地B.凹陷的洼地

C.低缓的平原D.宽敞的高原

(2)从风向、风速、风的性质等方面比较说明甲、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

(3)图中B、C两处锋面中,实际存在的是锋面,说明判断的理由。

参考答案(1)A (2)从风向上看,甲地吹偏南风,乙地吹偏北风;从风速上看,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风速慢,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风速快;从性质上看,甲地风温暖湿润,乙地风寒冷干燥 (3)B B锋面位于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气压低,气流向中心辐合,南北两侧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而C锋面位于高压脊上,高压脊附

近,气压高于两侧,.气流向外围辐散,没有气流相遇,不能形成锋面。

33.下图是某地区气压及相关天气系统分布情况,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天气系统多出现于 (1月,7月)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

为风。

(2)甲、乙、丙、丁四处,当前可能出现逆温现象的是和。(提示: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递增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3)如果图示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48小时后北京市的气压下降到1015hp,由此判断,这段时间北京市风向和风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若此时北京正遭沙尘暴的影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1,西北(偏北) (2)甲,乙 (3)风向自西北转东北,风力加大 (4)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西北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干燥;西北风把西北干早地区的沙尘输送到北京等地

34.下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已知

X>Y,回答问题。

(1)图示季节,我国黄河科考站的昼夜状况如

何?此时黄河的水文特点怎样?

(2)图中A地平均年降水量为11000mm,B地平

均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试分析两地降水差异的原

因。

(3)甲、乙两个半岛地形上有何不同?农业生产上有何相同点?

(4)图示区域自然灾害有何特征?

参考答案:(1)黄河科考站昼长夜短(答出现极昼亦可)黄河正值汛期,水量大,含沙量大(2)A地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南季风影响不到B地,故降水较少(3)甲半岛地形分三部分:北为山地,中为平原,南为高原;乙半岛地形崎岖,山河相间,且南北纵列。两半岛农业上均为水稻种植业,且均有种植园农业(4)该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火山、地震频繁;地形复杂、多暴雨,是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地处印度洋沿岸,频遭台风袭击;海底地震发生易形成海啸危害。

35.读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等压线P的值为。

(2)画出C、D、E三处风向并写上名称。

(3)A处形成低压、B处形成高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C、D两处风在成因上的差异是什么?

参考答案:(1)1012 (2)画图略C东南季风D东南信风E西南季风(3)A:副极地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形成低压;B: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高压,再加上是副热带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4)C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D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信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 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e1013846.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