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黄彦庆(1980),男,2002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

黄彦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张尚锋,张昌民,汤 军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造成的特殊粗碎屑岩层

段在我国东西部的含油气盆地地层中经常可以见到,自旋回作用在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湖盆水体较浅、

基准面缓慢升降等情况下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较大。自旋回作用的研究可以在避免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误区、验证层序对比的正确性、对具有事件沉积性质的沉积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寻找特

殊储集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旋回;异旋回;储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 E121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6)02000603

高分辨率层序摆脱了海平面升降对地层层序的控制,适用于我国的陆相含油气盆地[1~4],在进行

地层对比[5~7]、油气勘探阶段的储层预测和生储盖发育规律研究[8~9]等方面,逐渐得到地质学家和油田地质工作者的广泛认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在基准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导致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4,8],即以外界因素控制基准面旋回层序。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由于基准面很低,侵蚀区范围很大,侵蚀作用强烈,能够形成厚层粗碎屑岩。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剥蚀区范围减小,砂体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到了最大洪泛面位置,以发育泥岩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如辽河盆地西部洼陷双208井沙河街组的扇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6]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了比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含砾砂岩粒度更粗、对下部地层冲刷更强烈的厚层砂砾岩体,这种现象不仅在东部沉积盆地中可见,在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中常见;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含油层段可见多套层厚砂体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发育。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是比基准面上升初期更加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即河道水动力的大小,是下面要讨论的自旋回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不仅要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外部因素控制下的基准面变化,同时自旋回因素亦应该受到重视。

1 自旋回作用分析

对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有 自旋回 和 异旋回 两种观点[9]。自旋回作用强调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自旋回作用一般表现为:河流自身水动力的强弱变化,较强持久的水动力能够形成较粗较厚的碎屑岩层;河流的摆动;水流形成下粗上细的砂体等。自旋回作用不具有规律性,例如由于特殊原因使下山体跨塌或泥石流等,造成的物源变的充分;或洪水事件的出现,水动力反常的突然增强等。异旋回作用具有规律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在层序地层中必然留下痕迹和记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以下4种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时要考虑自旋回作用。

1)事件沉积作用为主的环境,如水下冲积扇;或具事件沉积作用的环境,如山前冲积扇和山前直接入湖的扇三角洲环境。这些环境紧靠物源,冲积扇远离湖盆,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受基底沉降和气候等异旋回作用的控制较小,搬运和沉积粗碎屑的水流水动力变化具有突发性,且变化频率较高,这种自旋回作用对沉积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配起了很大作用。

6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第28卷 第2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Apr 2006 Vol

28 No 2

2)盆地规模较小,即使达到最大湖泛面,含油气盆地内水体仍然较浅。当基准面处于较高位置时,由于水流在浅水中受到静水阻力较小,当水动力突然增强,水流就可以推进较远的距离;若是物源丰富,就可以在湖底很大的范围内沉积较粗的碎屑。例如我国西部的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纪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和深湖相不发育[10],就能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厚层砂体。

3)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对地层层序的控制是在长期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形成经历时间较短,旋回中层序的形成主要由自旋回作用控制[4]。

4)不对称的中长期基准面旋回包括基准面快速上升、缓慢下降和基准面缓慢上升、快速下降两种情况,基准面变化缓慢,反映基底沉降缓慢,外部作用较弱,地层层序较多的留下了自旋回作用的痕迹,水动力的多次增强,就能在较长的半旋回中形成多套碎屑岩体。在下降半旋回中,若基底沉降缓慢,若自旋回作用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沉积物逐渐充填湖盆,使水体变浅,就会给研究者一种由外因造成了湖平面降低的假象[9]。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岩心观察,沉积相分析,粒度、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仔细研究,来识别中长期旋回中的自旋回作用形成的特殊粗碎屑岩层段。

2 自旋回研究的意义

2 1 层序划分界限

地层划分和对比时,一般将最大湖泛面和具侵蚀作用的冲刷面作为等时界面,在一个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只有一个最大湖泛面,用它作为层序界面是可靠的;但是在一个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冲刷面则有多个,其不仅分布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而且由于自旋回作用在基准面较高部位也可能存在大的冲刷面,在进行地层划分时就会误导地质工作者。所以在用冲刷面作为基准面旋回界限时,首先考虑冲刷面规模,再考虑其横向上的连续性,选取恰当的能代表基准面降到最低处的冲刷面。2 2 地层划分和对比

虽然自旋回作用相对于外部因素(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形成的控制在空间上是局部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但是其是存在的,在地层等时划分和对比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1)在储层规模的准层序和岩层组(相当于中短期旋回)划分中的作用 前人曾用自旋回标志作为层序划分和对比的标准[11,12],由于自旋回作用是局部的、规律性不强的,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可靠的,所以用自旋回来指导地层划分存在局限性,但是可以用作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参考;对于已经划分的地层层序,可以在识别出其中的自旋回作用后,用自旋回特征进行验证,例如同一个沉积微相环境中的不同井同一个短期上升半旋回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正韵律,而在下降半旋回中,则表现为向上变粗的反韵律,若是地层对比与这个规律相背,则须对已经对比过的地层层序重新考虑。

2)在盆地规模的地层(相当于中长期旋回)划分和对比中的作用 粗碎屑岩体一般发育在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初期和下降半旋回的晚期,当湖平面较高时,较强的水动力形成的厚层粗碎屑岩体,上下被泥岩隔层限制,由于其不同于正常粗碎屑岩层发育的特殊位置和处于泥岩层包围的特殊环境,所以在局部具有对比性,可以作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参考层段;对于已经进行过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地层层序,可以用识别出来的此类特殊碎屑岩层进行验证。

2 3 储层预测

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沉积物以粗碎屑岩为主,储层发育,若是水动力较强,上游物源较充分,可以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中期或下降的中期,甚至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厚的砂岩储层,若有好的烃源岩和油气运移通道与之配套,上述储层可以形成透镜体状岩性油气藏。

2 4 扩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范围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中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配套的理论,但是在湖底扇等事件沉积,以及冲积扇、扇三角洲等具有事件沉积性质的沉积环境中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环境靠近物源,其水动力波动频率较大和具有突发性,受基底沉降、 7 第28卷第2期黄彦庆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

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异旋回作用控制较小,若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研究时,单纯的考虑基准面因素,势必会使问题简单化,在对这些沉积环境进行层序研究时,要将异旋回作用和自旋回作用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地层层序。

3 结 语

地层层序中,随处可见自旋回作用的 影子 ,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地层现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层序不仅受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异旋回因素控制,还应考虑不受上述几个因素控制的自旋回作用的影响,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可以互为补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作为一种理论探讨,没有实际配套的应用研究,有必要对盆地规模内的自旋回作用的识别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宏文 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16(2):89~97

[2]邓宏文,王洪亮,李熙哲 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及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177~184

[3]邓宏文,王洪亮,宁宁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 地学前缘,2000,7(4):305~313

[4]邓宏文,王洪亮,祝永军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M ]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3~23

[5]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等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6):641~

647

[6]吴朝容,郑荣才 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4),375~381

[7]程涛,王振奇,张尚锋 坪北地区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J] 河南石油,2004,18(2):14~19

[8]肖玉茹,何锋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169~173

[9]孟万斌,张锦泉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1潮缘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及其成因探讨[J] 沉积学报,2000,18(3):419~423

[10]袁明生,梁世军,燕烈灿等 吐哈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实例[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6~77

[11]周丽清,邵德艳,房世瑜 板中东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1999,23(6):9~12

[12]周丽清,邵德艳,刘玉刚等 洪泛面、异旋回、自旋回及油藏范围内小层对比[J ]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6):75~78

[编辑] 深 谷 8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4月

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5No.2M ar.2008 收稿日期:2007-09-15;修回日期:2007-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078) 作者简介:王红亮(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工作。E -mail:w h l4321@sohu 1com /转换面0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王红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Wang H ong liang S ch ool of E nerg y Re sour ces ,Ch ina Univ e rsity of Ge osciences (Be ij ing ),Beij ing 100083,Ch ina Wang Hongliang.Concept of /Turnaround Surface 0and its signif ic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15(2):035-042 Abstract:It is t he basic view of t raditio nal sequence stratigr aphy (V ail sequence)to t ake unconform ity as se -quence bo undary.Fo r hig h -frequency sequence ana lysis,it is obvio usly limited if only taking unco nfo rmit y as sequence boundar y due to the co nt inuit y of sedimentary pro cess,limitatio ns of unconfor mity distributio n and u -nifo rmity is not a rig or ous isochronous sur face.So /T ur nar ound Surface 0is int roduced to hig h -r eso lutio n se -quence stratigr aphy./T urnaro und Sur face 0has tw o implicatio ns:o ne is turnar ound surface o f base -lev el rise and base -level fa ll,the other is turnaround sur face o f sedimentat ion due t o base -level r ise and base -lev el fa ll.T urnaro und sur fa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t ypes:o ne is base -level fall to base -lev el rise turnaround sur face,which are usually present ed as unco nformity,top -lap sur face and pro gr adat ion to r et rog radatio n tur nar ound sur face ;ano ther is base -lev el rise to base -level fall turnaro und surface,w hich ar e usually pr esented as flo oding sur face.T he implicat ions of all these surfaces ar e discussed in detail.T he pr esentatio n of /T ur nar ound Sur -face 0is of sig nificance to high -fr equency sequence (4th and 5th or der sequence)divisio n,w hich pro mo te the applicatio n o f sequence str atig raphy in o il and gas ex plor at ion and develo pment.A case study is fr om delta to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 o f 3rd member o f Shahejie F ormat ion,Bo xing sub -depression o f Jiy ang sag.T hro ug h recog nitio n of turnaround sur face,fo ur larg e -sca le cy cles and eig ht intermediate -scale cycles ar e div id -ed in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 or matio n.Based o n above division and cor rel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s,the higher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 ork is fo rmed. Key words:turnaround surface;base -level;unco nfo rmity;sequence st ratig ra phy 摘 要: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是经典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观点,对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频层序分析而言,由于三维空间中沉积作用的连续性、不整合面分布的局限性,以及不整合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等时面。因此以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此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引入了/转换面0的概念。转换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或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一是由于基准面的升降转换所引起的沉积作用的转换。转换面可分为两大类,基准面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面,包括不整合面、顶超面及进积与退积转换面;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换面,主要为洪泛面。作者探讨了顶超面、进积与退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洪泛面的特征及层序意义。/转换面0概念的提出对高频层序(如四级、五级层序)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

层序地层学

教学内容提要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Van Wagonar et. Al, 1988)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加任何改动地将其标准模式搬入地震解释中,必须注意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异。 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是1975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确定的(P. R. Vail, 1977)。 一.现代地层学的启示 地质学已经诞生近200年。它的诞生起源于人们对成层沉积岩的观察,并从而产生地质学的核心——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以及种种为找寻矿产资源或者为解决国计民生中重大课题的应用科学(如测井、勘探地球物理学等),就是在这个古老的地层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0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早年毕业的大学生们还会记得,地层学是相当乏味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按照业已成文的地层术语规范,机械地对地层进行描述、对比、划分、作图。无数的地区性命名,大量的地方性运动,把长于记忆的学生搞得疲惫不堪,甚至一些地层的命名人,在经过一段的闲置后,对自己的命名也感到生疏。地层学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少数地层学家甚至宁愿说自己是沉积学家。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地层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部分地层学家会同沉积学家,开始冲破了单纯的文牍式地描述地层的旧习,致力于研究地层的成因。结果发现,现今看到的基本地层单位,都是由一些三角洲、扇体、河道、碳酸盐岩台地、礁、滩、沼泽、潮坪等沉积体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组合成有一定规律的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又组合成有一定分布规律的体系域。地层层序就是由一定类型的体系域构成的。而在纵向上,地层层序又以某种周期性的方式重复叠置着,像框架与砖石一样,构筑成完整的地层记录。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但把地层学从描述阶段推向成因地层学的新高度,而且为深入探索油气以及其它与沉积现象有关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海面变化的启示——地震地层学诞生 现代的地层学,已经从岩性的描述,进入对其成因的追溯与分析,而沉积模式的研究以及沉积体的成因解释,则导致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特别是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的沉积体系的建立。 近三十年来,反射地震勘探的仪器设备,从光点记录,经过模拟磁带记录,发展到数字磁带记录,并利用瞬时浮点增益,可以无畸变地将反射纵波记录下来。野外观测方法中,广泛使用共深点(common depth point)技术采集,使有效信号得到极大的加强。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反射地震资料的处理,使用包括反褶积(deconvolution)在内的各种数字滤波,可以将未畸变的反射地震信息显示出来。从而,反射地震勘探的发展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用来进行地质解释的信息,不再单纯是研究构造的运动地震学参数,同时还应利用与地层或岩性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层序地层学简述 1.1 什么是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1.2 层序地层学的提出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威尔(Vail)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引发震撼,并于1977年出版书籍《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987年,美国哈克(Haq)、威尔(Vail)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层序地层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1.3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Mitchum等,1977)。 2、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水深明显增加。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5、密集段或凝缩层:密集段是薄的海相地层单位,由远洋到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以极低的沉积速度为特征。在地震剖面上,通常由高水位体系域的前积斜层的底面来证实,每个斜层都下超到下伏的海进和低水位体系域上。因此,下超面通常是密集段存在的一个很好标志。在露头剖面中和测井曲线上,下超面被用来定义一个与密集相伴生的、在无沉积作用或者沉积作用极缓慢时期形成的一个面。海平面与沉降作用相结合的协同作用,产生一个大的、区域广泛分布的密集段。 概念的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 高频层序的概念起源于地质学家们对于准层序的研究。准层序最初被定义为“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层或层组组成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序列”。作为准层序界面的海泛面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将老地层与新地层分开的面,穿过该面水深突然增加[1]。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海岸沉积环境提出的,因此其定义不具有普遍性而造成概念的欠完整。Van Wagoner和Mitchum[2]随后将类似于准层序的地层单元重新命名为“高频层序”,对于准层序定义的欠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郑荣才等[3]、Cross等[4]所提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Anderson和Goodwin[5]提出的“米级旋回”,包括王鸿祯等[6]所称的“小层序”都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高频层序应是包含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沉积的完整的地层序列,在不同沉积环境,高频层序的结构特征有差异。 2. 高频层序级次划分研究现状 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 - 1 -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 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Cross[4]及其成因地层学小组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没有根据海平面变化持续的时间来进行旋回级次划分,而是以不同级次的基准面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旋回,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可以识别出来的最高级次的旋回称为短期旋回。Cross 指出完整的短期旋回是具有进积和加积地层序列的成因地层单元。郑荣才等[3]根据其对多个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标准,并且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六个层次: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与短期旋回具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和内部结构。 - 2 -

储层精细划分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 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1995 年引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后,其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依据陆相 盆地多级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面变化原理,在大庆油田会战中创造出了适用于湖相 沉积储层精细描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小层对比技术,80 年代 中期,在小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又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为“旋回对比、分级控 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56-58],使之更加适用于湖盆中的河 流-三角洲沉积,这项技术以其精细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陆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 技术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 技术,一种理论性强,一种实用性强,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其优缺点。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 原理和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作了比较,最后综合 应用两种方法,对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 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层序地 层学已发展成三个不同的学派,即Exxon 沉积层序、Galloway 成因层序及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它们已成为层序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其共性是都与事件地层学相 关联,并且都是基于岩石地层旋回性以及相对地层格架的测定。主要差别在于旋回之 间界面的确定。Galloway 成因地层学使用了最大海(湖)泛面,Exxon 沉积层序使用 了不整合面,而Cross 的高分辨率测序地层则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Cross 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与Galloway 成因地层和Exxon 沉积层序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二分时 间单元(地层基准面旋回),而后者采用的是三分时间单元。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只要弄清楚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或是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9] 。由美国科罗拉多区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 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33]。该理论经邓宏文、徐怀大等传入我国后,在我国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60],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 测精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依据的 仍然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它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在于,它以露头、 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 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这里所谓的“高分辨率”是指“对不同 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分辨率,也即高分辨率的时间 -地层单元既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也适 合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的砂层组、砂层和单砂体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24]。 以郑荣才、邓宏文两位教授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专家将高分辨层序地层的 理论运用于我国含油气盆地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理论。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 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20-26]。郑荣才教授根据他在辽河、胜利、长庆、大庆及滇黔桂等油田的实践,将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 中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根据界面成因特征提出了“巨旋回,超长周期旋回、长周期 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摘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当下的基本情况,并从陆相和海相方面分析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如今的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指正,从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层序界面的成因分类、层序充填动力学的兴起几个方面对海相层序地层学进行阐述,评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方向 1、层序地层学的沿革及基本思想 层序地层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Riee大学VailP R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同行Mitchum RM和Sargree JB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科学[1]。Vail提出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并提出它是研究一套由侵蚀面或无沉积面、或与之相当的不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限制在一定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从而体现了成因地层学本质。并且Vail 等提出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并定义:层序是一个成因上相关、内部相对整合连续的地层单元,其顶、底被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所限定。由于层序界面的等时性和层序内沉积的连续性,使层序体现了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双重属性。现已被广大地学工作者所认可,且以蓬勃之势发展起来,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和盆地分析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 2、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2.1 陆相地层学研究现状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作为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方面,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就成为了源于海相沉积研究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外均已大规模地运用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美国Cross(1994)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该理论传入我国后,在我国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测精度。 陆相层序的研究中,中国学者据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陆相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早期被介绍到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探讨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特别是顾家裕,建立了陆相坳陷盆地层序模式及陆相断陷盆地中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类地层层序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由于陆相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没有内在直接联系,陆相层序地层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但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陆相湖泊、沙漠以及河流相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2.2 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在海相层序研究方面[17], Christopher和Kendall等(1989)一起研究了全球海平面变化,Scoot、Weimer、Richard和Vail(1991)等研究了墨西哥湾沿岸、阿拉伯东南早白垩世的海平面变化,加拿大北极群岛三叠纪的海平面变化事件,修订Exxon曲线并对侏罗纪海平面变化进行重新评价。总之,与海平面变化相结合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是Vail等学者的杰出贡献,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及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为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了证据。目前,利用计算机手段对可容空间变化进行模拟,以此揭示层序变化的原因,为层序地层学的定量化研究作出了贡献。目前,海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 目前盆山耦合及盆山转换成为揭示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前沿思想生长点。沉积地质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把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的结构型式结合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黄彦庆(1980),男,2002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 黄彦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张尚锋,张昌民,汤 军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造成的特殊粗碎屑岩层 段在我国东西部的含油气盆地地层中经常可以见到,自旋回作用在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湖盆水体较浅、 基准面缓慢升降等情况下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较大。自旋回作用的研究可以在避免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误区、验证层序对比的正确性、对具有事件沉积性质的沉积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寻找特 殊储集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旋回;异旋回;储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 E121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6)02000603 高分辨率层序摆脱了海平面升降对地层层序的控制,适用于我国的陆相含油气盆地[1~4],在进行 地层对比[5~7]、油气勘探阶段的储层预测和生储盖发育规律研究[8~9]等方面,逐渐得到地质学家和油田地质工作者的广泛认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在基准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导致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4,8],即以外界因素控制基准面旋回层序。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由于基准面很低,侵蚀区范围很大,侵蚀作用强烈,能够形成厚层粗碎屑岩。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剥蚀区范围减小,砂体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到了最大洪泛面位置,以发育泥岩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如辽河盆地西部洼陷双208井沙河街组的扇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6]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了比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含砾砂岩粒度更粗、对下部地层冲刷更强烈的厚层砂砾岩体,这种现象不仅在东部沉积盆地中可见,在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中常见;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含油层段可见多套层厚砂体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发育。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是比基准面上升初期更加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即河道水动力的大小,是下面要讨论的自旋回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不仅要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外部因素控制下的基准面变化,同时自旋回因素亦应该受到重视。 1 自旋回作用分析 对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有 自旋回 和 异旋回 两种观点[9]。自旋回作用强调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自旋回作用一般表现为:河流自身水动力的强弱变化,较强持久的水动力能够形成较粗较厚的碎屑岩层;河流的摆动;水流形成下粗上细的砂体等。自旋回作用不具有规律性,例如由于特殊原因使下山体跨塌或泥石流等,造成的物源变的充分;或洪水事件的出现,水动力反常的突然增强等。异旋回作用具有规律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在层序地层中必然留下痕迹和记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以下4种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时要考虑自旋回作用。 1)事件沉积作用为主的环境,如水下冲积扇;或具事件沉积作用的环境,如山前冲积扇和山前直接入湖的扇三角洲环境。这些环境紧靠物源,冲积扇远离湖盆,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受基底沉降和气候等异旋回作用的控制较小,搬运和沉积粗碎屑的水流水动力变化具有突发性,且变化频率较高,这种自旋回作用对沉积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配起了很大作用。 6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第28卷 第2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Apr 2006 Vol 28 No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业-郑教材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读书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学号:2012010129 姓名:刘钟森 授课老师:郑荣才

一、前言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富含天然 气的大型叠合盆地,经过20多年 的勘探实践,不仅生气范围广、 强度大,而且含气层位多、气藏 类型丰富(付金华等,2000)。先 后在下古生界以及上古生界太原 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都发现 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气藏。近年来 随着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 2000年首次在榆17井石千峰组地 层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此后, 先后发现了神8井区、盟5井区 石千峰组气藏,这一发现打破了 图1 研究区区域位置及基本资料点图 上石盒子组以上地层中无天然气 藏的历史,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杨华等,2004;张清等,2005;闫小雄等,2005;李振宏等,2005)。同时,众多学者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相、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已作过大量的详细研究,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南起后洼、北至石咀山,西起青铜峡东坻苏里格庙)(图1)石千峰组为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区西北、西南部深井、汝箕沟等7条野外剖面(图1),系统展开综合的基础地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勘探寻找新的勘探区带与层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石千峰组发育特征 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最早于1922年那琳创名于山西太原市西山石千峰山,称石千峰系,原始定义为:发育于太原石千峰山、关头村一带,石盒子组以上的巧克力色、暗红色砂岩层,包括:1)银杏植物带;2)石膏泥灰岩带;3)砂岩带三部分。1924年又将银杏植物带下移归石盒子系。1934年潘钟祥将延长组以下的红色砂岩、泥岩系地层统称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5-01-25;修回日期:2005-05-03.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14)资助. 作者简介:汪彦(1976-),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E -mail :w angyan 19760902@https://www.360docs.net/doc/6e11114898.html, .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汪 彦1,彭 军1,游李伟1,张庆堂2,孙连昌3 (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2.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山东东营257237; 3.杜家店镇采油一矿105队,山东滨州256600)摘要: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邓宏文引入国内,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其他方面上的应用等。虽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比,它摆脱了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这一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实现对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因此它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新理论。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5)03-0352-07 0 前言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1]。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其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2]。也就是说,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国内最初是由邓宏文(1995)引入该理论,随后受到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广大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内,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发表 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国内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在国内研究时间较短,并且在引进初期对“高分辨率”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在理论及应用上均存在着一定的混淆及偏差。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不同认识 本文所讲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 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是由Cro ss 提出的源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最初是由H.W.Po samentier 等[3] (1989)在研究小型阿伯塔东坷里三角洲时提出的,是指形成于“大水坑”边缘、在暴雨季节发育的“高分辨率”经典层序地层学。因此国内学者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有了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20世纪 第16卷第3期 2005年6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 RAL GAS GEOSCIENC E Vol.16No.3Jun. 2005

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第32卷第4期2019年8月 Vol.32No.4 Aug.2019 投稿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e11114898.html,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IVERSITIES 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邹希光 (大庆油田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摘要:依据岩芯、录井和测井等方面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南屯组内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主要发育有5类层序界面,共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9个四级层序。纵观各层序的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可发现在南屯组沉积时期沉降中心逐渐西移,地层展布特征自下至上由“中厚-东、西薄”逐渐过渡为“西厚-东薄”的变化规律。乌南次凹南屯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4种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其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西部乌西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东部乌东缓坡带,不同时期各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地层厚度;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11 High Precision Sequence Divisio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Nantun Formation in Wunan Subsag Zou Xigua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Center of Hulunbier,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Hulunbier Inner Mongolia02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core,logging and logging data,the high?prec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Nantun formation of Wunan subsag,Wuerxun depression,Hailar basi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under its control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ies in Nantun formation,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nine fourth?order sequences.Throughout the variation of residual stratum thickness of each sequence,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edimentation center of Nantun formation moved westward gradually,and the stratu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hanged from"moderate thickness to east and west thin"to"west thick to east thin"gradually from bottom to top. 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Nantun formation in Wunan subsag,four sedimentary systems were developed,including braided river delta,fan delta,sublacustrine fan and lake.Each sedimentary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east?west zoning".The fan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develops in the western Wuxi steep slope zone,and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develops in the eastern Wudong gentle slope zon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obvious inheritance. Keywords:Hailar basin;Wunan subsag;Nantun formation;High precisio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Stratum thickness;Sedimentary System 近年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相关技术方法[1?2]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复杂多变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分析中[3?5],该理论认为沉积的旋回性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对于分析气候变迁迅速、构造运动频繁、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速率(A/S)变化快的陆相断陷盆地具有很好的适用性[6?8]。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的勘探主要领域已全面由构造油气藏向岩性油气藏转移,寻找和分析岩性圈闭的有利形成条件就显得更为重要[9?10]。前人对乌南次凹南屯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主要成藏模式等[11?15]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但对南屯组层序的划分 文章编号:1006?396X(2019)04?0064?07 收稿日期:2019?01?28修回日期:2019?02?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1202)。 作者简介:邹希光(1983?),男,工程师,从事油藏工程及油藏描述方面研究;E?mail:zouxi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6e11114898.html,。

高柳斜坡带高精度层序地层 及有利储层分布

收稿日期:20180413;改回日期:20180905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堡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增储领域”(2016ZX05006) 作者简介:刘海青(1980—),男,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DOI : 10.3969/j.issn.1006-6535.2018.06.014高柳斜坡带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有利储层分布 刘海青(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4) 摘要:南堡凹陷高柳斜坡带已进入高勘探程度区,有效勘探岩性圈闭是研究的难点。为精确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基于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建立了高柳斜坡带沙三段高精度层序等时地层格架。高柳斜坡带沙三段由4个三级层序(SQ1—SQ4)构成,以其内部岩性突变面和稳定泥岩段为界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地层单元。通过层序内部含油气特征分析,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认为SQ2-2、SQ2-3、SQ3-1、SQ3-2和SQ3-3四级层序内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有利含油储集砂体;以层序约束、砂体分布及构造匹配为基础对有利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该研究可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关键词:高精度层序地层;有利储层;岩性圈闭;高柳斜坡带 中图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8)06-0077-06High-PrecisionSequenceStratigraphyandFavorableReservoirDistributioninGaoliuSlopeZone LiuHaiqing(PetroChinaJidongOilfieldCompany,Tangshan,Hebei063004,China)Abstract:Effectiveexploration of thelithologictrapisahot-spotin research for theGaoliuslopezonein theNan- puSagwith high exploration level.In order to accuratelypredict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high -preci- sion sequencestratigraphyisusedto establish ahigh -precision sequenceisochronous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theShahejie-3Member in theGaoliuslopezonebasedon drilling, loggingand3D seismicdata.TheShahejie-3mem- ber iscomposedbyfour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SQ4).Theinternal lithological mutation surfaceandsteadymudstoneinterval aretaken asboundariesto carryoutahigh -precision sequencedivision ,which identifiestwelvefourth -order sequencestratigraphicunits.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themain -controllingfac-torswereclarifiedthrough analyzingtheinternal hydrocarbon -bearingfeatures.Itisbelievedthattheunderwater distributarychannelsandtheestuarydamsin thefourth -order sequencesof SQ2-2,SQ2-3,SQ3-1, SQ3-2andSQ3-3arefavorableoil -bearingsandbodies.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waspredictedbasedon these- quenceconstraints,sandbodydistribution patternsandstructural matching. Keywords:high -precision sequencestratigraphy;favorablereservoir ;lithologictrap; Gaoliuslopezone0 引 言 近年来,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地质问题的尺度和精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1-4],随着地震资料的改善和研究手段的多元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断从盆地规模的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分析向沉积微相和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深化[5]。准确地在高勘探程度构造带搭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四级层序格架下识别优势储集砂体是高效勘探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堡凹陷高柳斜坡带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构造带,沙三段是主要含油层系。近年来,在三级层序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