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层理(stratification)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

厘米至几米,

其横向延伸可

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

于大多数沉积

岩和一些火山

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

又称交错层理,

其特点是细层

理大致规则地

与层间的分隔

面(主层理)呈

斜交的关系,上

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

部岩石中最广

泛发育的一种

断裂构造。通

常,受风化作用

后易于识别,在

石灰岩地区,节

理和水溶作用

形成喀斯特。岩

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①原生节理,成岩过

程中形成,如沉积岩

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

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

而成的柱状节理;②

构造节理,由构造变

形而成;③非构造节

理,由外动力作用形

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简介

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花岗岩节理

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柱状节理

分类

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

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凝收缩形

柱状节理台

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

其中构造节理是所有节理中最常见的,它根据力学性质又可分两类: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前者即岩石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切应力形成的裂隙。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育的细而密集的剪切节理,称为“劈理”。通常,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前三种最为常见。

其次,节理的分类还可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而进行,可划分为三种:

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如果褶皱轴延伸稳定,不发生倾伏的话(水平褶皱),则走向节理相当于纵节理,倾向节理相当于横节理,斜向节理相当于斜节理。

在认识节理的形态及其名称以后,也可以适当地作些力学分析研究,如节理与褶皱的关系,节理的形态与受力的关系等。

片理

在变质岩区,由强烈变形和变质作用,使片状或板状矿物成定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面状构造。是变质岩中特有的构造。

片理

又称“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

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层理的类型

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

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

②斜层理。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

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变质岩的片理构造是板状矿物、片状矿物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平行排列而形成的构造,又分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

断层

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着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组成要素

特大断层——东非大裂谷

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着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测量位移的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

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分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断层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

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上面这张照片里山岳右边的线形结构,就是美国加州着名的圣安地列斯断层,它也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圣安地列斯断层的深度有15公里,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2000万年。照片是从奋进号航天飞机拍摄的雷达影像和测地卫星的真色影像所组合出来的。巨大的太平洋板块沿着圣安地列斯断层,相对于北美板块向北漂移,平均每年移动数厘米,按这种移动速率,经过数百万年后,地球表面的陆块分布和现在比起来,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分类

自然科学篇>地球科学(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地壳中岩石的断裂。地壳的挤压力或张力使断裂两侧的岩块发生相对位移。断层的长度可由几公分到数百公里,沿断裂面(断层面)的位移也可由不到1公分到数百公里。位移往往分布在由无数单个断层组成的断层带内,断层带可宽数百分尺。断层分布不均匀,在某些大区域内一个断层也没有;而一些地区则被各样大小的无数断层所切割。断层有直立的、水平的,或向任何角度倾斜的。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

断层面能被磨得很光滑,留下摩擦的条痕称为断层擦痕;断层面两则岩石可能被压碎成细粒黏土状,称为断层泥;如压碎的岩粒较粗,则称为断层角砾。有时断层邻近的岩层,由于抵抗滑动也会发生褶皱或弯曲。有厚土层的地区断层面通常被覆盖。断层面两侧断块的位移一般根据沉积层或其他标志如矿脉和岩墙来测定(相对于某一平面如海平面的绝对位移一般是

测不出的)。

沿断层的运动可以是旋转运动,两侧断块彼此相对旋转。断层的视运动可以是与实际运动完全不同的,侵蚀作用把实际运动形迹都消除了。运动可以是持续蠕动,或在数秒内发生几公尺数量级的跃动。大部分地震是沿断

层的快速运动引起的。断层可根据其倾角和相对运动以及视运动来分类。正断层或重力断层是由于地壳受竖直挤压拉张而形成的。上盘向下滑动,倾角一般大于45°。这种断层在世界上到处可见到。在美国犹他州和内华达州,断层形成山脉一侧或两侧的边界。断裂时因上盘向下滑动数千公尺变为谷底而相对形成了这些山脉。

逆断层是由于地壳收缩,受水平挤压力造成的。由于向上最易减压,上盘往上移动覆盖在下盘之上,其倾角一般小于45°;大于45°的类似断层,称为冲断层。如逆断层的倾角很小,而位移总量却很大时,称为逆掩断层。大型逆断层是维吉尼亚州和田纳西州岭谷地区中阿帕拉契区域的特色。走向滑断层(或称平移断层)大体上也因水平挤压形成。其差别只在于,最易减压的是几乎平行于挤压力的水平方向。断层面基本上是直立的,沿侧向运动。这种断层分布广泛,往往导致大洋中脊发生断错。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这种类型断层着名的陆上例子,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其最大位移有6公尺(20尺)。在最近几百万年期间,沿这条大断层的总错距足有数十公里。

认识标志

野外认识断层及其性质的主要标志是:①地层、岩脉、矿脉等地质体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或二者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地层重复表明为正断层,地层缺失则为逆断层。③擦痕,断层面上两盘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迹,可用来鉴别两盘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断层性质。④牵引构造。断层运动时断层近旁岩层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弯曲,其凸出的方向大体指示了所在盘的相对运动方向。⑤由断层两盘岩石碎块构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运动碾磨成粉末状断层泥等的出现表明该处存在断层。此外还可根据地貌特征(如错断山脊、断层陡崖、水系突然改向)来识别断层的存在。

危害

根据断层面(即岩石的裂缝和两块岩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位置的不同特征,科学家将断层分为四种类型:

正断层

在正断层中(查看下面的动画),断层面几乎是垂直的。上盘(位于平面上方的岩石块)推动下盘(位于平面下方的岩石块),使之向下移动。反过来,下盘推动上盘使之向上移动。由于分离板块边界的拉力,地壳被分成两半,从而产生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大到可以克服摩擦力,岩石块将突然向前运动。换句话说,当构造作用力推动“咬合”岩石块移动时,积聚了潜在的能量。在这些板块最终移动时,这些积聚起来的能量变成了动能。一些断层的变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明显变化,但也有一些岩石的变动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岩石中,因此无法形成地表断裂。

产生断层的最初震动,以及沿已经形成的断层产生的突如其来的剧烈变动称为主要震源。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因为这是板块运动张力最强的部分。地震会形成断层带,即相互交织的断层组。在断层带,由一个断层释放的动能可以增大周边断层的压力(潜在能量),导致发生其他地震。这就是短时间内一个区域可能发生多次地震的原因之一。

地震也常常发生在板块中央。事实上,美国有记载的一系列强力地震就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的中央。1811年和1812年这些地震袭击了几个州,其震源位于密苏里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该地震的可能来源:一条深藏于多层岩石层下面的断层带,它已经存在了6亿年之久。

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载自:李传转载于:2010-11-26 12:18 |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1) 评论:(0)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地质常识-节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构造地质学重点归纳(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2:1的背斜构造。 2、倾向节理: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大致平行(即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分期:分期—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4、节理组: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5、滑距:滑距—断层相当点之间的距离。 6、构造窗:构造窗—推覆构造中由于局部剥蚀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露头。 7、构造岩:构造岩—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 8、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形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方向相反。 10、断层效应:断层效应—断层的活动造成的岩层视错觉。 11、增长指数:增长指数—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12、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垂直于大洋中脊并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走滑断层。 13、岩石圈板块:岩石圈板块—岩石圈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 15、蛇绿岩套: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圆。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张节理、剪节理两类。 5、通过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地堑、地垒、Y字形、叠瓦状、花状。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层重复。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答: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穿越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2)剪裂面平直光滑,可切过砾石等,可有少量位移。3)剪裂面上常有擦痕、磨擦镜面。4)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带。硬而厚的岩石中的剪节理间距大于软而薄的岩石,剪节理发育的疏密还与应力作用情况有关。5)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往往一条节理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而成。扭动实验形成的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呈羽列现象,与扭动面的夹角不超过24°,指向本盘扭动方向,两组之间的夹角约为62°-64°。6)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7)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8)剪节理的发育具稀密的等距性。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答: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2)根据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3)根据地层的重复和缺失;4)根据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5)根据擦痕、阶步和反阶步;6)根据构造透镜体和断层角砾岩;7)根据派生构造;8)根据生长正断层两盘的厚度; 9)根据平移断层收敛、分散作用和升降活动。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7分) 答:威尔逊总结了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1分) 1)胚胎期,以东非裂谷带为代表;2)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5)终了期,以死海为代表;6)遗痕(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缝合线为代表。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7分) 答:1)固体地球表层垂向上可分为坚刚岩石圈及塑性软流圈两部分;(1分) 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可分数量不多的几个刚性板块,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相对运动,地壳变形与板块相对运动有关,变形性质取决于板块边界类型;(3分)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 简答题篇 1、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断层是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 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 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 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 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 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 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 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 2、请列出代表性的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以及等化学系列喷出岩的名称对(即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以及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标准 (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 3、简要阐述区分三大类掩饰的基本思路,主要标志和鉴别方法 沉积岩是地面先存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机械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 层理(stratification )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 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 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 造。一般厚几 厘米至几米, 其横向延伸可 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 于大多数沉积 岩和一些火山 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 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 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 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 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 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 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 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 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 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①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②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③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片理 又称“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层理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裂隙 【crack;crevice;fracture】裂开的缝儿 地质地貌学: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种,通常把岩体中产生的无明显位移的裂缝叫做裂隙。 水文地质学:裂隙是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以裂隙率表示.fissure 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叫做构造裂隙或节理。由于构造应力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由构造应力形成的各种构造裂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排布方向是一定的。 编辑本段构造裂隙的分类 按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张裂隙和剪切裂隙两种。另外,对形态微细,分布密集,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裂隙,又称为[劈理]。 节理-岩体两侧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破裂; 裂隙-坚硬岩体呈裂缝状的间隙; 断层-岩层在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一种构造变动形迹;

节理、构造、断层

地质构造常识,看了就不会迷路哦 分享 首次分享者:新睿取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褶皱节理断层

褶皱、节理、断层 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老朋友请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动图更多矿物、宝石、地学、矿 产信息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往期精彩-精彩原创、精彩好文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商务合作微信号: banyo615中小型构造行迹——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而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沉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千米,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平卧褶皱景观褶皱要素 (1)核,褶皱的中心岩层; (2)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岩层; (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4)轴面和轴迹,轴面为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任何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褶皱的要素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1、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 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 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 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 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 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 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2、根据形态分类 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 ①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 ②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于翼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层理(stratification)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 现出的岩石成 层构造。一般 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 成分上有明显 的不同。②斜层 理。又称交错层 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

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剖析

节理是割切岩石的一种小型裂隙,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断层,其规模比断层小。节理基本上是亲硬性变形,主要见于脆性岩石中;劈理基本上是亲软性变形,主要见于塑性岩石中。节理与劈理同为小型构造。 节理的特征 1、节理通常大多为平面,有时也可为弯曲的面。 2、常成群出现,构成体系,依一定方向延伸。 3、同一应力作用下生成同群节理常互相平行,构成一个节理组。如果两个不同方向的、互相交切的节理组是属同一应力系统的产物,则构成一个节理系。它们叫做“共轭节理”俗称“X”节理。 4、同属一组并互相平行的节理,无论沿它们的走向,还是沿它们的倾向,都作边幕式(也叫雁行斜列式)递错排列,即一条节理将要尖没,另一条已在它的旁边出现。因此,单个节理虽然不大,但节理群则可以延伸很长和很深。 剪节理:剪节理面较平直。一般闭合或为较窄的裂隙,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远。两壁岩石的裂面大都光滑,有时可见到磨光面、擦痕,以及微细的侧羽裂隙。可以切过砾石。这种节理每在较大范围内成群广布,形成区域性节理它们常由两组共轭节理交叉成对出现,作X型,构成节理系,将岩石切成菱格状,故也称X型节理或交叉节理。 张节理:其特点是裂面呈波状弯曲,少见有平直的。两壁张开较宽,但程度各部分不一,有宽有窄。大都延伸较短较浅,尖灭较快。裂面每粗糙不平,如未经后期改造,缺乏擦痕和侧羽裂隙。不能切过砾石。这种节理,通常只在局部成一组出现。

复合型节理(张剪复合型节理):这类节理同时具有张性和剪性两种节理的复合特征,一般地是一种性质的节理被后期改造成另一种性质的结果。 断层(不同的人对张、压性断层认识有差别) 张性(正)断层:断层面具有张性裂缝的特征,即往往是比较不那么平直的,而是较多弯曲的,有时甚至是波浪状的。构造岩石虽可破碎,但里面的原有结构、构造大多可保存。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相差悬殊,多呈棱角状,分布无序,胶结物以外来物为主,往往胶结差。 压性(逆)断层:断层面具有剪性裂缝的特征,往往比较平直和光滑,镜面特别发育。可见糜棱岩,角砾大小相差较小,大多数为中-细砾。角砾多变得比较浑圆。胶结物往往比角砾含量多,胶结较紧密。(以上为陈国达理论)。 压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裂面形态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该特征更明显。所谓舒缓波状是指裂面波动的幅度小,偏转的角度往往小于10°。 破裂面上常发育有逆冲擦痕,常有动力变质矿物形成的应力薄膜,出现“凸包”。如断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也可以使断面呈光滑的镜面。挤压破裂带常形成的构造岩发育,破碎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塑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使片状、板状、柱状、针状等矿物沿挤压区定向排列,常形成片理、页理等。 在空间上,破裂的岩块位移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原地挤压破碎的;两盘的围岩很少混杂,在平面上,片理、页理、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挤压面分布。在柱、剖面上,则与裂面斜交,组成的构造岩成分简单,胶结较紧密。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著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片理与节理

片理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 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 ②斜层理。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 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变质岩的片理构造是板状矿物、片状矿物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平行排列而形成的构造,又分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 节理 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 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 其中构造节理是所有节理中最常见的,它根据力学性质又可分两类: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前者即岩石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切应力形成的裂隙。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育的细而密集的剪切节理,称为“劈理”。 通常,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前三种最为常见。 其次,节理的分类还可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而进行,可划分为三种:

断裂构造——节理构造

§3. 断裂构造 一、概念: 1、定义:岩体手构造应力作用超过其强度是而发生裂隙后错 断,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而形成断裂构造。 节理: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 2、分类: 断层:沿破裂面错动较大。 断裂构造在地壳中分布很广,极大影响了水工建筑的稳定性,且破裂面中的裂隙是水流的良好通道,易导致渗 漏。但断裂构造类型不同,则对工程影响也有差异。 二、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特征 1、构造应力:压应力、张应力、扭(剪)应力。 应力:在地壳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地球内动力。 4、结构面与应力场的关系 a.压性结构面:压应力作用产生,结构面的走向与压应 力垂直。结果产生压性断层由剖面上的剪应力形成的断 层。 b.张性结构面:张应力作用的破裂面,结构面走向与张应 力垂直。产物:了:正断层面、张节理面。 c.扭性结构面:又称剪切结构面。结构面走向与压应力方 向45。—Ψ/2角度。产物:部分平移逆断层,剪节理面。 特点:扭性断裂由两组扭性结构面构造。平面上成

呈“X”型,且理论上结构面夹角为90。。但由于受其他 因素影响< 90。。所以β=45。—Ψ/2,Ψ—内摩擦角,塑 性Ψ1 < 脆性Ψ2 。所以45。> β1>β2。 三、断裂构造的形式:压应力、剪应力、张节理。 四、构造节理 1、概念:节理又称裂隙,具有明显方向性、规律性。其形成 与褶皱断层密切相关。 2、分类:据力学性质分类 a.剪节理:剪(扭应力)剪(扭)性结构面+构造线。又称“X”节理。 特征:①节理面平滑,产状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较 远,在砾石中常平直切穿坚硬的岩石。 ②呈闭和状裂隙本身宽度窄小,仅1~3mm。但在 构造应力作用的影响,也可裂开并充填的粘性 土后岩屑。 ③呈“X”型出现,相互交差切割,使岩层呈菱 形或方形。 ④呈羽状排列,主剪裂面有多条互相平行的微小 剪裂面组成,羽状节理也有共轭两组。 ⑤沿剪切节理面抗剪强度很低,在边坡、坝基岩 体中易形成滑动破坏等。 a.张节理:(1)张应力形成的破裂面

构造行迹:节理、断层、褶皱识别大全

“断裂构造节理” 节理,指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腾冲火山遗址柱状节理 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a.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 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b.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 造节理。 2、节理与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类 a.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b.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c.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d.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1.走向节理; 2.倾向节理; 3.斜向节理; 4.顺层节理 (2)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分类 a.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b.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c.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3、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根据形成节理时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这是相对重要的分类方案。 (1)剪节理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节理面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的交角一般为 10°~15°,相当于岩石内摩擦角的一半,其锐角指示本盘错动方向 共轭“X”型剪节理 (2)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b.节理缝宽,多被充填,脉宽。 c.绕过砾石和粗砂。 d.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 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雁列张节理 “断裂构造行迹断层”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3类。第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第三类为断层,断裂两盘的岩石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断层是最重要的一类断裂。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 层理(stratification )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 可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于 大多数沉积岩和 一些火山 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 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 则地与层间的分 隔面(主层理)呈 斜交的关系,上 部与主层理截 岩中,是研究地质 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 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 的位移。地壳上 部岩石中最广泛 发育的一种断裂 构造。通 ■■I"' -1

节理 断层 岩层产状

节理 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 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 其中构造节理是所有节理中最常见的,它根据力学性质又可分两类: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前者即岩石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切应力形成的裂隙。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育的细而密集的剪切节理,称为“劈理”。 通常,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前三种最为常见。 其次,节理的分类还可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而进行,可划分为三种: 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如果褶皱轴延伸稳定,不发生倾伏的话(水平褶皱),则走向节理相当于纵节理,倾向节理相当于横节理,斜向节理相当于斜节理。 在认识节理的形态及其名称以后,也可以适当地作些力学分析研究,如节理与褶皱的关系,节理的形态与受力的关系等。 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