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ction)四个过程(ADME)

1.在这四个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

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

2.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故称之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3.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第一节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称为细胞膜。

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外面也包围有膜。

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二、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定义:

特点:

1)此种转运的外源化合物的特点:具有脂溶性

脂溶性的高低可用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表示,即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越快。但由于扩散需要生物膜的脂相,还要通过水相,故分配系数极高、只能全部溶解于脂肪的物质难以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跨膜转运。

2)外源化学物的解离状态对简单扩散可产生重要影响。

处于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的脂相进行扩散;而处于非解离态的物质情况与之相反。

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类物质在体液中处于解离态和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该物质50%解离时的pH值)和体液的pH值。

有机酸:pKa-pH=log(非解离态HA)/(解离态A—)

有机碱:pKa-pH=log(解离态BH+)/(非解离态B)

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透过生物膜转运。

(2)滤过

定义: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

定义:

特点:

(2)易化扩散

(3)膜动转运

1)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2)胞吐作用

三、吸收

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

(一)经胃肠道吸收

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通过简单扩散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只有多数以非解离态存在时易被吸收。

生物细胞的物质转运方式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扩散量的多少,既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浓度差),也取决于膜对该物质通过的阻力或难易程度,即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浓度梯度大、通透性大,则扩散量就多;反之就少。由于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因而仅有脂溶性强的物质(如O2 和CO2)才真正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 (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运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根据细胞膜蛋白质特性不同,易化扩散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载体转运这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是指膜上运载蛋白,它在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能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然后可能通过其本身构型的变化而将该物质运至膜的另一侧。某些小分子亲水性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就是靠载体转运进出细胞的。载体转运的特点是:①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转运某一种物质,如葡萄糖载体只转运葡萄糖而不能转运氨基酸。②饱和性。即载体转运物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转运某一物质的载体已被充分利用时,转运量不再随转运物质的浓度增高而增加。③竞争性抑制。即当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结构类似的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加,将会减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2.通道转运这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是指通道蛋白,它像贯通细胞膜的一条管道,开放时,被转运的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管道进行扩散;关闭时,该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当膜电位改变或膜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时,通道蛋白的构型可发生改变,于是出现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膜电位改变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电压依从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通道对被转运的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K+、Na+、Ca2+等都借助于专用通道即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一样,物质转运过程所需能量主要来自浓度梯度所包含的势能转运的当时不需细胞另外供给能量,属于被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 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或泵转运。泵有多种,如钠-钾泵(简称钠泵)、钙泵、负离子泵、氢泵和碘泵等,其中最重要的和研究得最充分的是钠泵。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或细胞外K+增加时,钠泵就被激活,于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从而形成和维持了细胞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和一定的浓度差。如静息状态时的神经和骨胳肌,其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 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 倍。此浓度差即是一种势能贮备,它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和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等都是非常必的。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四)出胞与入胞 出胞与入胞是细胞膜对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耗能性转运过程。 1.出胞又称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如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其分泌物大都在内质网形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形成分泌颗粒或分泌囊泡,渐渐向胞膜移动,贴靠以后膜融合并出现裂孔,于是将内容物一次性全部排空。 2.入胞又称内吞,是指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进入的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进入的是液体,则称吞饮。入胞进行时,首先是细胞膜伸出伪足,将物质包围,然后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异物进入细胞内。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化学致癌物 2.终致癌物 3.引发剂 4.促长剂 5.助致癌物 二、选择题 1. 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 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 B.经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有一定的线索 C.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 D.已建立了动物模型 2. 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首次让人们认识到A.化学物的致畸性 B.化学物的致癌性 C.化学物的致突变性 D.药物的致癌性 3. 判别化学物质致癌性所使用的系统不包括 A.一般毒性试验 B.短期试验 C.动物诱癌试验 C.人类流行病学研究 4. 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认为化学致癌是多阶段过程,至少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为 A.启动、进展、促癌 B.启动、促癌、进展

C.促癌、进展、启动 D.促癌、启动、进展 E.进展、启动、促癌 5. 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不包括 A.细胞形态改变 B.细胞生长能力改变 C.细胞生化表型改变 D.细胞坏死 6. 关于癌症病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癌症是由单种病因诱发的 B.癌症是由生物因素诱发的 C.癌症是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诱发的 D.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E.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 7、关于前(间接)致癌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经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前致癌物 B.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氧酶是最重要的代谢解毒酶 C.催化二相结合反应的代谢酶没有代谢活化作用 D.前致癌物是亲电子剂,与DNA能直接反应 E.致癌物经代谢活化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终致癌物 8.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point carcinogen testing A. is limited to the evaluation of promoters of carcinogenicity. B. evaluates only in vitro tests for carcinogenicity. C. requires evaluation of all possible tests for carcinogenesis. D. evaluates a number of systematic, sequential tests for carcinogenicity. 9. The correct sequential chronological steps in carcinogenesis are A. bioactivation, progression, promotion, initiation. B. initiation, bioactivation, progression, promotion.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15.外源化学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 A.水溶性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 16.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17. 外源化学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环境生物学》第二次研讨课程论文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2015级生物科学1班 组号:5 组员: 葛鹏冲高海霞高文慧 联系电话: 教师:陈福龙 2016-2017第一学期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摘要: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这些过程都有类似的机理,即环境污染物在被机体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每一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细胞膜包括细胞外层的细胞膜(质膜)、细胞内的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等,这些膜也称为生物膜。这些膜也就成为了生物转运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转运转化的研究对象。 关键字: 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细胞膜载体蛋白 正文: 污染物到达生物体之后,通过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作用。其中进入生物体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管的吸收以及少部分的皮肤吸收,进去人体首先生物转运就发挥作用。 生物转运:接触机体的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种形式。①被动

转运。其特点是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这种转运形式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简单扩散过程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的高浓度一侧,透过生物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这是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滤过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转运过程,亲水性孔道由生物膜中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直径小的约为4埃(如肠道上皮细胞),直径大的为40埃(如肾小球和毛细血管上皮细胞)。滤过是分子直径小于生物膜亲水性孔道直径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②特殊转运。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这种转运形式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主动转运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易化扩散也称促进扩散或载体扩散,是环境污染物与生物膜的载体结合,由生物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转运不能逆浓度梯度,也不消耗细胞代谢能。 当污染物进入人体之后,接触机体的环境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的途径主要经皮肤、肺和胃肠道。皮肤是人体的一道相当良好的屏障,能将环境污染物隔绝于体外,但也有不少有毒的环境污染物可通过皮肤被吸收,引起全身性中毒。肺的肺泡上皮细胞层极薄,表面积大,血管丰富,许多气体、挥发性液体和气溶胶,特别是脂溶性的环境污染物能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被肺迅速和完全地吸收。胃肠道更是环境污染物的主

毒理学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ction)四个过程(ADME) 1.在这四个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 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 2.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故称之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3.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第一节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称为细胞膜。 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外面也包围有膜。 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二、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定义: 特点: 1)此种转运的外源化合物的特点:具有脂溶性 脂溶性的高低可用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表示,即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越快。但由于扩散需要生物膜的脂相,还要通过水相,故分配系数极高、只能全部溶解于脂肪的物质难以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跨膜转运。 2)外源化学物的解离状态对简单扩散可产生重要影响。 处于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的脂相进行扩散;而处于非解离态的物质情况与之相反。 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类物质在体液中处于解离态和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该物质50%解离时的pH值)和体液的pH值。 有机酸:pKa-pH=log(非解离态HA)/(解离态A—) 有机碱:pKa-pH=log(解离态BH+)/(非解离态B) 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透过生物膜转运。 (2)滤过 定义: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 定义: 特点: (2)易化扩散

2-1 生物转运

第一节生物转运 一、生物转运的概念 外来化合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二、生物转运机理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㈠简单扩散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扩散是依其浓度梯度差决定物质的扩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中止。简单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外来化合物与膜不发生化学反应,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只相当于物理过程,故称为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是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运的主要机理。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除生物膜两则浓度梯度差可以影响简单扩散外,还有其他因素亦可对简单扩散过程发生影响。 1、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可以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即外来化合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在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脂相中的浓度/水相中的浓度)。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透过生物膜而进行扩散。但外来化合物在生物转运过程中,除经过脂相外,还要通过水相,因为生物膜的构造包括脂相和水相,所以一种外来化合物如在水中溶解度过低,即使脂水分配系数很大,也不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只有既易溶于脂肪又易溶于水的外来化合物,才最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 2、外来化合物的电离或离解状态。呈离子状态的外来化合物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非离解状态的外来化合物则容易透过。外来化合物的离解程度决定于本身的离解常数(pK)和所处介质中的酸碱度(pH)。除上述两种主要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对简单扩散发生影响。 ㈡滤过 滤过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大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细胞。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㈢主动转运 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①可逆浓度梯度转运,故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②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参加。载体往往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与被转运的外来化合物形成复合物而转运至膜的另一侧,然后释放外来化合物,载体又回到原处,并继续进行第二次转运;③载体既然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化合物必须具有

第三章生物转运和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2014年 基本概念 ?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经过吸收 (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生物转化即代谢 (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一系列过程(ADME过程)。 ?外来化学物从体外吸收、在体内分布和排泄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 转运(biotransport)。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亦称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是指外来化学物(毒物)在体内经多种酶催化,转化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消除(elimination):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的合称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研究化学毒物在生物转运和生物转 化过程中,其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动态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排列 圆粒结构双分子层结构 ? (二)外来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①被动转运 滤过 主动转运 ②特殊转运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胞吞 胞吐

被动转运之一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顺流转运。在膜两侧的外来化学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至达到动态平衡,此过程不消耗能量,也不与膜起反应。 Fick定律: R=K×A(c1-c2)/d 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1)浓度梯度 (2)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是指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3)解离度和体液pH值 解离型,脂溶性低; 非解离型,脂溶性高。 外来化合物的离解程度取决于本身的离解常数(pKa)和体液的pH值。 有机酸:pKa-pH=log(非解离态HA)/(解离态A-) 有机碱:pKa-pH=log(解离态BH+)/(非解离态B) 被动转运之二 膜孔滤过(filtration) 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动力为生物膜两侧的液体静压梯度差和渗透压梯度差 与毒理学的关系 水溶性差的化合物低渗染毒 化合物的肾小球滤过特殊转运之一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 1.需要通过蛋白载体——结构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可饱和性 2.逆浓度差,需要耗能 与毒理学的关系 主动转运方式对于被吸收后化学物的不均匀分布及从肾和肝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