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简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 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遗迹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 313-238)关于“形具面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现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与身体的身心观。而古希腊的(Democritos,公元前 460-370)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30)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987年冯特的出现,心理学从此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以铁钦纳(E.B.Titchener)为首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前驱。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承袭了其老师冯特的传统,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主张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元素,然后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意识经验是由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要把人类经验的元素完整地描述出来。构造主义坚持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反对应用心理学,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机能主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先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Dewey)、安吉儿(J.R.Angell)和卡尔(H.A.Carr)等人。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着当时美国对心理学的主张,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表象、情感三种基本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注重意识的适应价值,注重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差异。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ston)。为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华生认为,心理学必须放弃主观的意识和心理而代之以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在他看来,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他反对心理学研究主观的意识,主张研究客观的行为,在方法上也反对并要求放弃主观内省而采用客观的方法,内省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而必须加以抛弃。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斯金纳在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考夫卡(K.Koffka)、苛勒(W.Kohler)等人。

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不反对自我观察(内省),而且极重视直接经验。他们只是反对把意识分析为简单的单位,如感觉、表象等所谓心理因素。在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行为主义也是一种元素,因为行为主义把行为分析为简单的反射──单个的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同时他们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认为“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即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仍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精神分析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但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

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有些精神分析的概念,如无意识、潜意识、自我等也都已经渗入到心理学主流理论之中。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资料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绪论 1、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古希腊、罗马至1879年科学心理学建立) A.特点: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却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B.其发展的两个阶段 (1)官能心理学阶段:6 BC—14 AD,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灵魂的功能或官能(实际上就是意识或心理)的探讨上。 (2)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AD末—19AD中叶 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和方法、焦点是对意识经验起源的研究。 2、心理学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主要包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1、古希腊三贤 (1)苏格拉底:他强调在人类的认识中有比单纯感性认识更多的多的东西,并认为人具有纯理性认识的能力,而且这些理性认识的能力不仅指明了商业或战争中的“正确”方法,而且指明了人们自己能够验证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正直生活的道德现实。 先验论:知识是人的理性当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 A.他善于用辩证方式追求道德法律的根据,善于探索善、正义、和美的一般意义。 B.他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产婆术”(2)柏拉图 A.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劳动者。 B.和人的等级对应,把灵魂或心理划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气、情欲。 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 (3)亚里士多德 A.灵魂与身体统一而不可分割,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B.他把生物界的灵魂分为三个等级: 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还有感性的灵魂,人则还有理性的灵魂。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1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 口唇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 肛门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 游戏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 潜伏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理历史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心理历史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历史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理历史学 亦称“历史心理学”。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的理论。 即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来理解历史事件的理论。 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美国。 弗洛伊德因研究达·芬奇和T.W.威尔逊的生活而成为该学科的先驱。 1919年,美国历史学家H.E.巴恩斯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学与历史学》一文,初步奠定心理-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理论和传记资料,广泛研究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心理-历史研究开始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界日益重视心理-历史研究,肯定心理学在历史阐述中所具有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把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历史视为历史学家的直接任务。

此后30年中,欧美各国心理-历史研究迅速发展,该学科形成。 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着作和刊物出版,如美国的《心理历史学》和《心理历史学评论》杂志。 有许多流派,如强调潜意识动机与行为驱力和童年情结的精神分析心理历史学说,强调环境决定与后天习得的行为主义心理历史学说,强调机体遗传因素决定行为的疾病学派的心理历史学说,强调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历史学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行为的社会学派的心理历史学说等。 主要研究领域:(1)童年史研究,即研究儿童心理学史,以理解历史上个体与群体的人格类型和行为基础。 代表作有法国历史学家阿里埃斯的《儿童年代:家庭生活的社交史》。 (2)心理传记研究,即研究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童年期、青春期直至成年期的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以揭示其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代表作有埃里克森的《少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 (3)群体心理史研究,即由研究传统上层人物心理转向研究普通民众心理,以揭示其行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代表作有美国历史学家埃尔金斯的《奴隶制:美国人的生活制度和思想中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史复习题

心理学史复习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2分) 1、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答:心理学史是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历史学科。 2、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规律 答: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新行为主义 答: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注重学习研究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派别。 4、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答:在人性及其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上,强调个体、环境和行为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理论。 5、图式 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或者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6、顺应 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7、意动心理学 答: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流派,指布伦塔诺开创的心理学人文主义研究路线,也叫奥国学派。(1分)主要代表人物有布伦塔诺、斯顿夫、屈尔佩等。(1分)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答: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1分)以原型的形式存在,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1分) 9、勒温的心理场 心理场也叫心理生活空间或生活空间,是勒温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分)指的是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生活的所有心理事实。1分 10、情结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对(柏拉图)来说,知识来源于对灵魂附人身体之前的经验的回忆。 2、(柏拉图)的(论灵魂)一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3、(洛克)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association)的概念。 4、(贝克莱)(G Berkeley)认为现实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总和,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唯心主义命题。 5、(培因)(A Bain)创办的(心灵)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杂志。 6、(斯宾诺莎)(B Spinoza)把上帝等同于(自然)。 7、(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8、(加伦)(Galen)把四种体液与四种气质相联系,扩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9、(费希纳)(Fechner)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 10、缪勒(Muller)是最早以实验心理学为专业的人。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力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受近代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最大的是17到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若那笛卡尔迪卡尔有两个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他提出了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第二,他把统一完整的心理与人体分开而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但是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对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它的反射的概念等思想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坚决反对底卡尔的天赋观念,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同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18到19世纪形成的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米尔约翰.米尔,贝恩等。它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

系列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第二点,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唉,现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永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克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技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利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行为。是有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切对于心理学说脱离哲学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 史与发展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

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心理学书籍打包

心理学书籍打包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书籍下载,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教材,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大众书籍,心理学小说,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书籍,行为心理书籍,心理咨询书籍,心理治疗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大家好: 我是奇才心理工作室成员,这是我大学花了四年时间下载整现出来的心理学书籍,全部是文本文档,这些心理学书籍你可以放在电脑上看,放在手机上看,放在MP4看都可以,现在我把我整理的这些书籍打包后存在我的115网盘里了,请大家在下面的地址下载, 下载请到下面的地址下载: 目录 这些书籍全是文本文件,所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MP4上,在学习机的都可以看,都可以学习!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这些资料赠送给你,如果你没有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话10元钱就可以获得下面所有的资料!记住全是文本文件! 下载打开预览《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 (178K) 下载打开预览《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讲义 (99K) 下载打开预览 NLP简快心理疗法.doc 下载打开预览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doc (198K) 下载打开预览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doc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1].txt 下载打开预览发展心理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怪诞行为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教育学.doc (120K) 下载打开预览认知心理学.doc 下载打开预览社会心理学.doc (254K) 下载打开预览生理心理学.doc (201K) 下载打开预览行为心理学(全十五章).doc 下载打开预览叙事疗法.doc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介绍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的精神分析文献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上海成立。这两个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引进国外心理治疗的步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使用行为疗法的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文章开始见于报刊。 1933年,美国学者R.Lyman博士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神经精神科工作,开设了包含精神分析培训内容的课程。戴秉衡当时曾教授这门课程。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丁赞分别在重庆中央实验研究所和北京仁利地毯工厂建立了心理学诊所。同一时期,上海大厦大学心理协会建立了儿童心理诊察所,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发展全部停滞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仍不均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和职业化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是根据专业人士和参与者的工作及他们的发表物,以

及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

启动阶段为1949年到1965年。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做了零星的心理治疗工作。上海心理学家黄嘉音,发表了一些书籍并报告了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原理治疗儿童问题(黄嘉音,1951,1952)。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中国心理学家试图使用心理治疗原理治疗其病人。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是运用快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人。该模型是一个短期治疗取向的模型,是由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开始,它只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但后来也被运用于治疗其它焦虑障碍。这一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躯体锻炼、主题演讲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内。该模型采用用巴浦洛夫的理论解释神经衰弱症的病因。通过解释、鼓励、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支持性治疗方法对病人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文章报道,这种治疗方式是很有成效的,激发了专业人员对于心理治疗工作的兴趣。 文化大革命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指责为泛性论。所有心理学家都跟随前苏联的学术方向学习并运用巴浦洛夫的理论来治疗病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那时没有大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被迫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而心理治疗则处于一个更为糟糕的境地。在此阶段没有任何关于心理治疗的文章发表,因此这个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瓜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这句名言恰当的概述了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的源头应该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期,甚至更早的所谓古希腊哲学时期。 【心理学的前世故事】 这是公元前6世纪,在这个充满哲学气息的城堡里,有一群人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有什么组成的?他又是怎样运转的呢?泰勒斯想了想,说:“万物都应该有灵魂,这灵产生于水,最终也将恢复成水。”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世界上的万物,有的人认为是始于火,有的认为是火或水。还有的认为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同气相求。还有人认为是由原子组成,灵魂是流动的原子。····这些从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古希腊的贤者就是从这里开启了心理学的起源。 到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人开始从注意自然转移到关心人事的问题上。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的心理学家。围绕灵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把灵魂及其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思想。这些共同奠定了中世纪灵魂官能心理学的基础。 5至16世纪欧洲社会处于封建王朝和宗教教会长期统治的时期,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个时期的心理学思想有明显的宗教神学色彩,它以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到了十七世纪,英国资产接济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欧洲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相应的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也开始从古代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转变到近代讨论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主要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德国的理性主义以及法国的感觉主义理论。 从英国培根开始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重视感官经验的作用,重在讨论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但通常忽视心理的主动性,和理性思维的作用。像洛克的白板说,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的不可知论,这都属于经验主义心理学的内容。 而同时期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则是另一种理论形态,它产生于法国,后来主要流行于荷兰和德国。其中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推理才可得到知识。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这种思想强调把人的意识看作是发展的过程,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夸大理性思维的作用,有些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经验。 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家主要受笛卡尔关于身体是机器的思想和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典型的唯物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 联想主义心理学则是在英国流行起来的另一种心理学思想,他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华生世纪的行为主义,和后来的新连结主义,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最新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3分=15 辨析题3×4分=12 单选7×2分=14 简答4×10分=40 论述1×18分=18 心理学史7月5日(09:00-11:00) 15309 ※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在个人和群体行为中的独特表现形式。构成生活风格的行为独特表现形式,主要由个人的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等决定,具体体现为人们特殊 的生活习惯、风度、气质等。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s):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 可能原因:完成一个工作需要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后,这 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被试的心理活动指向这个未完成的任务,因而易于回忆。工作的性质和难度,人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会影响此效应。 ※心理动力场: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 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已知的刺激发生联系的行为,是一种由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集体潜意识: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 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 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 和认同的11种形式。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指的是社会某一领域对人才的感兴趣及需求。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 这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绪论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乊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乊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史的収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乊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乊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枀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 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迚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有兲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 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繁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苏栺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 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

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乊间不断转变或运动的力量,而目的则表明事物収展变化的目标状态或缘由)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 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幵且,人的联想、情感、材料组织方式等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回忆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达芬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视觉和人类表情的研究。 近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 ●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心身兲系问题:一元或二元 ●知识的获得问题: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 ●天赋论学说(同经验主义对立) ●联想主义学说(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整体特性)●大脑机能定位与机能统一的争论有什么意义?一,巩固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二, 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三,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収展。 ●理性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赫尔巴特、陆宰(德)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简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 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遗迹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 313-238)关于“形具面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现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与身体的身心观。而古希腊的(Democritos,公元前 460-370)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30)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987年冯特的出现,心理学从此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以铁钦纳(E.B.Titchener)为首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前驱。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承袭了其老师冯特的传统,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主张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元素,然后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意识经验是由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要把人类经验的元素完整地描述出来。构造主义坚持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反对应用心理学,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机能主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机能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