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2020年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2020年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

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

模式和优势》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208080706

姓名夏晨亮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一、华为公司与海尔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1996年到1998年对于华为公司来讲是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在此时,华为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人才需求以及自身产品的推行方式等都不清楚,而且中国对外投资高科技产品还是处于空白期,加之“华为”对于外国市场是个很陌生的品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o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

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它在全球部署超过8O个SingleRAN商用网络,无线网接人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962.8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从1984年艰难起步时亏损147万元,到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1509亿元,经过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成长为以中国为原创国大型优秀跨国集团。

二、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根据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华为的国际市场的扩展次序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它首先以国内市场作为发展基地,培养出自己特有的技术和能力;然后以发展中国家为跳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瞄准欧美市场,力求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取得成功。因此华为所采取的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

它的扩展战略是先采取落差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低于母国;其次采取攀高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母国。华为先后利用这两种战略让自己的品牌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并最终以质量和技术第一,价格第三的优势占领市场。

三、海尔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战略,即先出口到发达国家,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海尔”的计划是先到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到这些国家去固然比较麻烦,没有多年的时间是很难立足的。但是,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增强“海尔”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为,一旦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创出名牌,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海尔”的这个战略即把其他企业的经营方法倒过来,把困难程度和时间提前,这为“海尔”国际品牌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坚持“先难后易”战略,使得“海尔”的产品成为让消费者认可的高价值产品。这使“海尔”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企业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要想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关键要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

四、华为及海尔的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优势对比

华为:1,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较弱,并且发展中国家是被许多国际大企业所忽略的地方,这对于不太了解国际形势的华为

可以免于受到竞争对手的严厉打击。因此,华为可以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取得较好的品牌效应。2,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成本,降低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投资项目成本都很低,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投资风险,避免投资失败而遭受巨大的亏损。3,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经营环境,因此华为可以更容易的适应环境,降低了学习成本,迅速把握市场。4,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可以有效挖掘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取得战略性的成功。

海尔:1.海尔首先选择的目标市场是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市场.建立起海尔产品高质量的信誉。2. 海尔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发达地区融资,融智,融文化的办法,在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论进入国际市场模式

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 10商务英语2班103304240 姚清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进入模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主流的三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各种进入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国际市场;国内企业;进入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home and abroad becoming increasingly Cut-throat,more and more domestic enterprises are trying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y mode for domestic firms to foreign market is the core aspect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case of the thre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mode ,we can find what is good or bad between them. Key: International market.domestic enterprise, entry mode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是一种系统性的安排,它使得公司的产品,技术,人才,人员技能,管理或者其他资源进入国外市场成为可能。[1]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是指国际营销企业进入并参与国外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可供选择的方式。归纳起来,具体有三大类:一是出口,即所谓国内生产,国外销售,这是一种传统,简单,风险最低的进入方式;二是合同进入,又称为非股权进入,它有多种具体的形式,而且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又称股权进入,即所谓企业直接在目标市场国投资,就地生产,就近销售。 一,国际市场典型进入模式分析 1.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通过本国的中间商(既专业性的外贸公司)来从事产品的出口。此种方式下,企业可以利用中间商现有的销售渠道,不必自己处理出口的单证、保险和运输等业务。同时,企业在保持进退国际市场和改变国际营销渠道的灵活性的情况下,还不用承担各种市场风险,初次出口的小企业比较适合运用间接出口的方式。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外贸部门,或者使用目标国家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直接出口有利于企业摆脱对中间商的依赖,培养自己的国际商务人才,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由于其业务量可能比较小,企业自己处理单证、保险和船务不能达到规模经济,而且企业进退国际市场和改变营销渠道的灵活性不足。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 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 式和优势》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208080706 姓名夏晨亮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一、华为公司与海尔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1996年到1998年对于华为公司来讲是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在此时,华为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人才需求以及自身产品的推行方式等都不清楚,而且中国对外投资高科技产品还是处于空白期,加之“华为”对于外国市场是个很陌生的品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o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它在全球部署超过8O个SingleRAN商用网络,无线网接人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

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962.8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从1984年艰难起步时亏损147万元,到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1509亿元,经过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成长为以中国为原创国大型优秀跨国集团。 二、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根据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华为的国际市场的扩展次序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它首先以国内市场作为发展基地,培养出自己特有的技术和能力;然后以发展中国家为跳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瞄准欧美市场,力求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取得成功。因此华为所采取的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它的扩展战略是先采取落差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低于母国;其次采取攀高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母国。华为先后利用这两种战略让自己的品牌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并最终以质量和技术第一,价格第三的优势占领市场。 三、海尔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战略,即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战略打入目标市场,这是国际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具体而言,有三种进入模式可供企业选择: 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这三种进入模式,从企业的控制程度来看是逐渐增强的;同时其风险也是逐渐增大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国的国情来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一、出口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商品出口是最古老的一种进入全球市场的方式,也是现在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商品出口是指国内企业把其产品通过适当的销售渠道销往国外市场。根据企业是否选择中间商和所选择的中间商的不同,商品出口可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 案例一: xx丰田汽车进入xx 1958年,丰田公司在美国只卖出了288辆汽车。1978年,在庆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年,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丰田公司根据市场研究和详细的竞争分析精心选择销售地点。“可乐娜”牌汽车于1965年在美国正式推出之时,丰田在美国已经拥有了384家经销商以及价值3000万美元的零配件库存,在进行任何的行销攻势之前,丰田公司一定会在营业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以给行销最强有力的支援。 案例分析: 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独立承担一切出口业务,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市场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具体做法有:

(1)利用国外的经销商; (2)利用国外的代理商; (3)直接卖给最终用户; (4)设立驻外办事处; (5)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 直接出口的优点: (1)生产企业对国外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比较高; (2)生产企业能更直接、更迅速地取得国外目标市场的信息; (3)可更好地保护商标、专利、信誉和其他无形资产。 直接出口的缺点: (1)成本比间接出口高; (2)企业独立处理外贸业务,需要专门的外贸、法律等人才; (3)需要自己寻找客户和自己建立流通渠道。 二、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方式是指从事国际营销的生产企业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签订协议,将自己的无形资产使用权授予对方,允许其制造、销售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或为其提供服务、设备、技术支持等,以获得报酬并进入国际市场。合同进入模式主要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同生产、管理合同。 案例二: xx实行特许经营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企业背景: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28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海尔在美国: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开姆顿市破土动工,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年产能力50万台。2000年3月,海尔美国电冰箱工厂正式投产生产家电产品,拥有当地员工约180人,并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这意味着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海尔美国建厂前,在美国的年销售额不到3000万美元,由于该建厂项目的带动,海尔在美国的年销售额3年内提高到2.5亿美元,增长了8倍。冰箱销售量突破100万台,占美国市场份额11%,列第五位,冷柜份额9%,列第三位,空调份额12%,列第三位。 进入模式分析:海尔在美国市场,海尔投资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在本地生产家电产品,并且聘有当地员工约180人。所以,海尔美国

公司是属于海尔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独资企业。 海尔在欧洲:欧洲是世界家电业的发祥地,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家电品牌,海尔冰箱技术就是来自德国。自从1990年,海尔首次出口德国2万台冰箱,海尔吹响了向欧洲家电市场进军的号角。 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海尔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海尔选择了更划算的收购而不是投资建厂方式,这是欧洲当地市场的历史、文化、法律、经济等诸多方面特点决定的。 加之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米兰的营销中心,海尔在欧洲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海尔不但拥有欧洲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而且具备了参与当地制造商组织并获取信息的条件,从而为实现在欧洲的“三融一创”(即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模式分析:海尔集团在欧洲市场上,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在欧洲本地生产并出售,这是海尔集团通过并购海外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而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 海尔在非洲:2000 年,海尔与突尼斯Hachicha 集团在突尼斯合资成立工厂HHW ,于01 年11 月份开始建设,02 年10 月份投产。工厂占地面积1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厂区距离突尼斯市市区约47 公里路程。工厂每年可组装空调器 3 万台、冰箱2.5 万台、洗衣机5 万台。经过7 年的发展,海 尔品牌在这个美丽的北非地中海国家的消费者心中已经树立起了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战略打入目标市场,这是国际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有三种进入模式可供企业选择: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这三种进入模式,从企业的控制程度来看是逐渐增强的;同时其风险也是逐渐增大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国的国情来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一、出口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商品出口是最古老的一种进入全球市场的方式,也是现在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商品出口是指国内企业把其产品通过适当的销售渠道销往国外市场。根据企业是否选择中间商和所选择的中间商的不同,商品出口可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 案例一:日本丰田汽车进入美国 1958年,丰田公司在美国只卖出了288辆汽车。1978年,在庆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年,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 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丰田公司根据市场研究和详细的竞争分析精心选择销售地点。“可乐娜”牌汽车于1965年在美国正式推出之时,丰田在美国已经拥有了384家经销商以及价值3000万美元的零 配件库存,在进行任何的行销攻势之前,丰田公司一定会在营业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以给行销最强有力的支援。 案例分析: 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独立承担一切出口业务,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市场的中间商或 最终用户。具体做法有:(1)利用国外的经销商;(2)利用国外的代理商;(3)直接卖给最终用户;(4)设立驻外办事处;(5)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 直接出口的优点:(1)生产企业对国外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比较高;(2)生产企业能 更直接、更迅速地取得国外目标市场的信息;(3)可更好地保护商标、专利、信誉和其他无形资产。 直接出口的缺点:(1)成本比间接出口高;(2)企业独立处理外贸业务,需要专门的 外贸、法律等人才;(3)需要自己寻找客户和自己建立流通渠道。 二、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苹果公司国际市场进入决策分析 一、选择目标国家: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苹果在中国日益扩大的fans群体,价格方面的劣势并不会对苹果手机的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手机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智能手机占比创新高 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6年Q1、Q2,中国手机市场整体需求量均在11000万部以上,而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则均超1亿部,同时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占比在整体手机市场中第二季度已经达到91.9%,创新高。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一)出口进入模式 出口模式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国内生产,然后通过适当渠道销往国际市场的方式。 苹果公司在中国有一部分业务采取的直接出口模式,公司拥有自己的国际业务部门,通过自己的外贸人员将产品直接出口中国进内,苹果公司把一切国际手续都通过自己来办理,这样不仅减少对外商的依赖,而且还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为日后市场的扩大储备经验和人才。 (二)投资进入模式 指企业在国际目标市场投资建立或扩充一个永久性企业,并对其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的市场进入模式。 苹果公司在中国采用的合资进入模式,苹果公司通过与富士康的战略联盟合作,直接带动了苹果品牌在中国当地的需求量。苹果公司在该渠道的销量在所有品牌第五,超过三星,索尼和LG,这是战略联盟的直接成果。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与苹果公司正在商讨支付领域的潜在合作事宜。 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环境因素:

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市场规模:根据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公司周四公布的行业研究数据,截止二月底,iPhone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上升到27.6%,主要由iPhone 6的火爆销售驱动。iPhone的整体市场份额同比增加了9.7个百分点。iPhone 6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0.2%,三个月前这一数字为9.5%。排在iPhone 6后面的是红米Note,第三名是iPhone 6 Plus。 苹果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从39.3%下降到38.8%。不过,iPhone 6同样是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大屏幕、LTE兼容、可靠性和耐用性成了用户购买的主要因素。 中国已经成为苹果非常重要的市场。该公司第一财季在该地区的营收高达161亿美元,接近欧洲地区的172亿美元。美洲仍然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06亿美元。 竞争结构: 在中国,华为、小米等一系列品牌也以价廉物美赢得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信赖。事实上,智能手机(Smart Phone) 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手机报废的速度。苹果的新机型已经越来越难打动消费者了,所以热度慢慢下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材料中的图表显示的是手机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三星、华为等手机使用的就是安卓系统。信息是2012年的,最近的数据显示,苹果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4.1%,而安卓系统下降到了51.7%。所以就美国市场而言,苹果具有统治地位,可以认为已经拥有垄断地位(就好像三星在韩国)。而中国市场则更接近寡头竞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国家只有顺应国际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释放国内生产能力,抢占国际市场空间,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抓紧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飞跃。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世界名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同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20年间,海尔共向国家上交税金136亿。海尔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 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⑴、符合当前市场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模式。 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已经没有国内国际市场之分,都是国际市场,对手也不再只是国内同行业,而是国际同行业。 ⑶、为了企业以后的发展,不断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 ⑷、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本土企业形象。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14市场营销1班朱琪 144141201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试试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将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的背景,思路及战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到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十大连锁店。海尔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 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尔已经在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品牌,占据了国内家居市场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尔是领导者张瑞敏并没因此放松自己,他清醒的认识到海尔同外国同类企业相比较起来,还不具备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和竞争的能力,海尔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就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于是,海尔于1998年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化实施,其目标是: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完成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海尔”的跨越。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的要点 (一)市场进入战略 1.目标市场的选择 1997年,海尔首先选择的是美国和欧洲,尽管欧洲人对中国感到很陌生,而且一直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但这并没有成为海尔前进的羁绊石,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尔终于打开了欧美的市场,2001年,海尔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达到1.1亿欧元,海尔欧美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到海尔海外总销量的60%以上。 2.市场进入方式 1995年,海尔以OEM的方式向美国出口冰箱,然后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再积累了近五年的有关美国市场知识后,海尔才在美国设立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海尔的产品策略是先易后难。 (二)、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是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创造本土化国际名牌战略 (四)、整合全球资源战略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融文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

国际贸易中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模式

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模式 长虹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出口进入模式) 长虹有着无数次的国际化选择,包括外方多次找上门来的谈判,但长虹惟独选中了低价贴牌加工出口这条容易遭到反倾销的“超常规”国际化道路,这是长虹的误区,也是倪润峰式“规模战”思维的必然。 我们以长虹的国际化误区为商业标本进行分析,对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1980年日本松下社长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长虹算起,长虹就和很多电子巨头结成了一直维系至今的合作关系。仅仅近5年来,长虹就与一些大公司有过重要的合作谈判,但均未果。除了索尼、松下、东芝、飞利浦等几大巨头,法国最大的电子公司汤姆逊13次来到长虹进行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还是失望而归。 长虹的合资谈判有两项奇怪的“最”:一是时间最长、过程最艰苦的谈判往往是最没有结果的谈判;二是当技术谈判、资金谈判、基建谈判、销售谈判等谈判种类越来越如火如荼时,整体谈判却是越来越没有成功的指望,频率越来越慢,越来越在倪润峰那里排不上队。 2000年5月1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长虹正与飞利浦探讨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但到2002年仅是实现“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的结果。在长达两年的谈判中,双方就如何整合资产产生很大分歧。飞利浦要求长虹将重心放在国际市场,而且贴飞利浦的品牌。这伤害了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长虹人的感情,受到了绵阳市政府和长虹高层的一致反对,当时复出的倪润峰对此更不能接受。 2004年2月,新鸿基的“掌门人”郭炳湘致函四川省委记张学忠,请求参与长虹国有股减持方略。但新鸿基后来对长虹彩电独撑大局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倪润峰的“独生子女策略”与“规模经济”策略坚持了10年,曾令长虹风光无限,但后来成为制约长虹的瓶颈。长虹在中国彩电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超过30%,但其他彩电厂商并未在其强势攻击中倒下,而是弱而不死,反而将长虹拖入长期不能自拔的泥潭。 2004年1月底,微软开始传出将在数字家电、数字娱乐和教育信息化等领域与四川长虹进行投资与合作。6月30日,长虹与微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双方否认谈过股权方面的合作。

试分析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规划中的相关要素

试分析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规划中的相关要素 1、目标产品或目标市场的选择 海尔家电致力于通讯、IT数码、家电家居、软件、、数字家庭等目标产品。海尔将它的目标市场细分,即“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海尔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采用先难后易的方式。首先是把欧美地区的门户打开。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比如,1999年海尔用年薪25万美金聘请了美国人迈克作为海尔美国贸易部总裁,迈克成功地让海尔产品进入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一两种发展到现在的近10种。同样,海尔聘请在飞利浦公司干了16年营销工作的亚默瑞做海尔欧洲贸易公司总裁。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 2、进入目标市场的目的和目标 海尔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海尔的目的和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它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努力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全球化的流通。最终目的就是成为一个真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竞争力的,而且辐射到全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的海尔。 3、进入目标市场的进入模式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开放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模式。而海尔集团进入海外市场,采取的都是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包括投资建厂、并购厂房、合资建厂。 海尔在美国市场,海尔投资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在本地生产家电产品,并且聘有当地员工约180人。所以,海尔美国公司是属于海尔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独资企业。 海尔集团在欧洲市场上,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在欧洲本地生产并出售,这是海尔集团通过并购海外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而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 海尔集团在非洲市场上,与突尼斯Hachicha 集团在突尼斯合资成立工厂HHW,在本地生产经营。还与英国PZ 集团签订合资协议,在尼日利亚成立合资工厂,进行联合品牌Haier-Thermocool 冰箱、冷柜、空调的组装以及销售。这都是海尔集团通过合资的方式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 4、进入目标市场的营销规划 (1)、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

塔塔nano进军国际市场案例分析

塔塔NANO进军国际市场案例分析 塔塔NANO,是印度塔塔集团最新款轿车,被冠之全球最便宜的汽车称号。其2500美元的价格聚会杀伤力,中国还没有哪一款车和其等价。从动力性到配置,NANO都是省到了极致。NANO 车内没有空调系统、没有助力转向、没有收音机和副驾一侧的反光镜,只有一个雨刮器。没有防侧撞保护横梁,没有保险杠。为了减轻重量和节省成本,Nano汽车轮胎中没有内胎;为了便于组装,使用黏合技术替代传统的焊接,车身上小小的车轮也与儿童的玩具马车有得一比。只配备了一个油度表、车速表和加油灯。这款售价2500 美元的微型车已经令塔塔汽车集团跻身于国际汽车市场。原因是因为Nano以其相当便宜的售价为印度的许多消费者提供了一辆他们真正买得起的四轮小汽车。 2009年开始,汽车界中除了各大市场下滑外,不足3000美元的塔塔Nano无疑是新闻的另一个焦点。而塔塔公司也希望Nano能进入中国市场。本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塔塔Nano能否在中国市

场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以及在国际市场运营情况的分析来综合评价它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推广塔塔Nano轿车的知名度并促进其销售发展。一、市场确定及选择(一) 塔塔汽车企业资源及其竞争优劣势 塔塔汽车公司印度最大的综合性汽车公司、商用车生产商。塔塔汽车是印度塔塔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成立于1945年,全球商用汽车制造商中排名十甲之内,年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从60年代起汽车已出口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塔塔主要产品包括小型汽车、4驱动越野车)、公共汽车、中型及重型货车等。在国际市场中塔塔有它的优势也面临着一些威胁:第一,竞争优势: (1)塔塔重视对员工培养,强调“客户为本”的理念。引进以工作表现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设立多种奖励制度,使整个公司做出决策的时间大大地缩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2)面对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期望的不断升高,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概括起来有四类主要模式可以选择:一、合同模式、二、出口模式、三、投资模式、四、战略联盟.合同模式主包括:许可证贸易、合同生产、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出口模式主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投资模式主包括:合资企业和独资经营。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很难判断哪种模式是最好的,这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国际市场的模式。企业千差万别,在进入模式上肯定也不能一律相同. 而就我国以下五个企业的特点不同其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都是不一样:(1)中国某手机移动浏览器企业准备将其移动浏览器App产品打国际进市场;(2)国内某快餐连锁企业希望进军国外;(3)国内某手机企业把产品卖到印度;(4)国内某廉价酒店集团希望在越南、缅甸等地开店;(5)内地某着名啤酒公司希望进军东欧.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1)可以就企业的性质特点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许可证贸易进入国际市场.许可证贸易是通过转移无形资产或产权来实现进入国际市场的目的.在许可证贸易中,许可方企业把某种有价值的工业产权,以收取使用费的形式让渡给许可,许可方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不必投入大量资金,还有效地克服了向国外市场出口时所遇到的壁垒.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2)、可以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特许经营进入国际市场.特许经营指的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作为特许

人将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商标、企业标识、技术诀窍、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特许给对象国独立的公司或个人使用,被特许方必须按照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程序、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方支付初始费用和提成.特许经营对特许方来说它是企业实现商业资本海外扩张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可以节省大量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免去企业独立开创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大销售组织、渗透国外市场、推广企业品牌、扩大国际影响.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3)可以选择出口进入的模式的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中间商出口,间接出口一般需要改变企业的产品线、组织、投资或任务.在间接出口中包括有四类中间商:(1)通过国内专业出口中间商出口; (2)委托出口管理公司代理出口;(3)与其他企业联合出口;(4)与其他企业全作出口.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进入模式.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4)可以选择投资进入模式的合资企业的形式进入当地市场.采用合资企业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好处在于合资双方或多方是同共济的伙伴关系,是相对固定,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以这样的形进入往往是出于政治或经济方面的考虑.从政治的国度看东道政府有时禁止或不欢迎国外企业独资进入,合资进入可起到一种政治缓冲的作用,帮助跨国公司减少政治风险.从经济的角度看,国际企业为了在目标市场国获得本企业所缺乏的原村料,或者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得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制成品,合资企业不失为一种弥补各种资源不足的较好形式.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不同的因素下,跨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的模式选择也不相同。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折衷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些影响因素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内在关系。同时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中国加入Wlt)后,在世贾组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下的引资新策略。 关键词: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引资策略 二、引言 企业进行国际投资,进军海外市场的根本动因是通过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转移,通过与投资目标国的相关优势的组合,寻求资源、市场和效率等新的比较优势,以最大化企业价值。企业进人海外市场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即为“进人模式”(en铆m记e)的选择。影响企业选择进人模式的因素很多,除企业自身因素以外,投资环境,资源状况市场潜力,盈利空间等都会影响企业进人模式的最终选择。因此,如何综合考察这些影响因素,选择一个适合企业海外市场的最佳进人模式,是企业海外投资决择的关键。同样,从吸引国际投资角度来说,了解国际资本进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恰当的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成功吸引外资的关键所在。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概述 所谓国际市场进人模式是指企业为最大化企业价值而将其业务拓展至海外的一种最佳经营型态或制度安排。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意味着资本进人,故国际市场进人模式即国际资本进人模式。每一种进人模式所隐含的所有权控制程度、资源投人与技术扩散风险等均有所不同。希尔等人(几netall少以))曾利用策略、环境和交易三组变量说明在不同的国际市场进人模式下,企业相对应的控制程度、资源投入与技术扩散风险也不相同。 除了以控制程度、资源投人和技术扩散风险作为资本进入模式的区分变量以外,有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其选择的区分变量也有所不同。如不少学者利用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化优势、经营权参与程度、区位优势融合程度等作为确立资本进入模式的依据。如果将贸易式进人和独资式进入作为进人模式的两极,则一般的趋势是,企业愈倾向独资时,其海外市场经营权的参与程度及融合程度就愈高;而当投资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和企业内部化优势愈大时,企业则愈趋向于采用独资式直接投资方式进人目标国市场。至于所有权优势对进人模式的影响效果相比较而言显著性水平稍弱。企业究竟是以贸易式还是契约式(如对外授权、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国际分包工程、启钥工程、管理合同)或是投资式(如独资或合资,新建 或购并)进人模式进人海外市场,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如产品因素、资源投人等),进人模式的特征因素(投入程度、风险性、灵活性等)以及外部因素(如目标国的环境因素)等起关键性作用。 三、国际资本进入模式的理论 (一)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叮) 内部化理论亦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雷(P,J.Backley)和卡森(M.Casson)l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oofthemuhinationente甲rise)一书中提出,后由加拿大的拉格曼(A.M.Rugrnan)在1981 年出版的《跨国公司内幕:内部市场经济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当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活动时,为克服产品和原材料的不完全性,因此跨国企业往往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取代出口贸易。内部化理论的依据基于以下三种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统一管理经营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超出国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作者:李姝 导师:刘松柏 系别、年级:经济学院01级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完成日期:2004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内容摘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但中国海外投资却与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很不相称,对外投资量相比而言较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要求企业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战略选择。怎样才能成功的国际化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过去研究比较多的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介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文献比较少。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途径和战略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必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市场进入问题。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国际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常用的方式;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综述。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和其它资源转移到其它国家的方式。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进入国外市场;也可以通过许可证、特许经营等契约方式;或者进行以所有权为基础的直接投资。投资可以采用合资、独资或者跨国联盟的方式。独资企业的组建方式可以是并购当地企业,也可以是直接建立新厂。 第二章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是通过资源投入少、风险小的贸易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当初期尝试向海外市场扩张时,主要考虑的是减少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投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动机越来越强,不仅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希望加强对市场的渗透和对海外企业的控制。中国企业运用契约进入模式中的许可证和特许经营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先进的技术或者突出的品牌;此外,中国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属于契约进入模式。 第三章在对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主要采用的并且比较成功的五种方式:为国外厂商贴牌生产,并将产品出口国外;通过分销商开拓海外市场;并购海外企业现成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从而快速进入海外市场;与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互换资源从而进入海外市场;在海外投资设厂、当地生产,更深入的渗透海外市场。本文还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劣势。 第四章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了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国际经营经验、自身的优势以及可有效使用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给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当企业有很强的生产优势,但没有很多的资源可以投资于海外市场的调研与推广,缺乏国际经营经验时,比较理想的是贴牌出口方式;当企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但是对海外市场不了解,缺乏国际营销经验时,可以借助国外分销商开拓开外市场;当企业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国际化战略十分明确,希望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营销渠道,从而快速进入海外市场;跨国联盟比较适合于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的企业,利用能够吸引海外企业的市场、技术等,互换资源,进入目标市场;海外投资生产对企业要求最高,投入资源最多,风险最大,企业有很强的资源实力、产品在目标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关键词: 企业国际化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贴牌并购跨国联盟

2020年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 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 模式和优势》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208080706 姓名夏晨亮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一、华为公司与海尔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1996年到1998年对于华为公司来讲是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在此时,华为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人才需求以及自身产品的推行方式等都不清楚,而且中国对外投资高科技产品还是处于空白期,加之“华为”对于外国市场是个很陌生的品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o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

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它在全球部署超过8O个SingleRAN商用网络,无线网接人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962.8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从1984年艰难起步时亏损147万元,到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1509亿元,经过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成长为以中国为原创国大型优秀跨国集团。 二、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根据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华为的国际市场的扩展次序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它首先以国内市场作为发展基地,培养出自己特有的技术和能力;然后以发展中国家为跳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瞄准欧美市场,力求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取得成功。因此华为所采取的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分析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 论文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 的不同模式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208080706 姓名夏晨亮

一.前言 本文首先阐述了华为和海尔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的海外销售业绩,通过企业主要海外市场拓展的历程,和对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战略、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内部外部因素的研究,论述了华为公司和海尔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的不同和各自国际市场进入策略的优劣势。以期帮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走得更稳更远。 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 目标国一旦确定,进入模式就要相继确定。通过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研究发现,初涉国际市场的公司其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 1、通过契约的方式进入,企业通过转让无形资产来参与海外别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特许经营、许可协议、组装是契约式的主要形式。 2、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制造类企业,它们一般先用产品贸易作试探,通过在贸易过程中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和在海外建立业务和渠道关系来为接下来的国际化打基础。 3、通过投资模式进入,企业将其自身资产投入到海外别的企业并直接参与被投资方的经营管理活动或自己在海外投资建厂。其形式有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方式。 上述的几种进入模式各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企业条件以及国际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决定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三.华为和海尔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0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 —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962.8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从1984年艰难起步时亏损147万元,到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1509亿元,经过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成长为以中国为原创大型优秀跨国集团。 四.华为公司成功开辟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 (一)“市场补缺”的进入战略 1、“市场补缺者”的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