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

1》客观属性: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属性;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节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2》演变: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社会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以火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

口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异化。

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

建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4)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是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2.简述人地关系的条件和实践特征?

(1)条件(现代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国际化;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经济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2)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网络化;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全球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3.协调的含义、依据及原则?

(1)含义: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变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这种关系和属性反应了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2)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3)原则:动态协调原则;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原则。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

1)劳动密集型: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

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常就地取材。

2)资源密集型: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3)资本密集型: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少,物资消耗少,生产率高。

4)知识密集型:大量知识和技术投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

5.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分布不平衡

特征: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人口分布的集中化和城市化。

6.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数量的变动有直接影响;

2)政治状况:政治因素的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政治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生产率的发展,国泰民安,人口

增长相对快些,如果发生战争,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增加,人

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会明显减少。

3)医疗卫生状况

4)文化教育: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愈长,婚龄愈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二是文化教育

程度愈高,往往事业心亦愈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

展,同时对子女的培养重质不重量。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6)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7.11、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养肉?

答: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地形气候产生的作物特点。再看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于牧草生长。有绿色金子之称。因此畜牧业相当发达。这就使得牛羊这类直接以牧草为食的动物更有市场,更容易养殖。

所以牧场主当然选择饲养牛羊了。人们也因此形成了喜事牛羊肉的习惯。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会拉动与畜牧业相关的,如火腿等等其他肉类加工品的繁荣。

所以,主要原因概括为: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决定。2长期的饮食习惯。

3牛羊肉本身营养价值很高,食用味道美好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

(2)比较与分类,对人文现象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

分析,常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3)类比、归纳与演义,类比提出假设,归纳判明因果关系,通

过演义推演出个别结论

9.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哪些?

答: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

10.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答:人文地理学包括三部分: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1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原则

答: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

12.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职能?答:有团块状城市,带状城市,星状城市,组团

式和一城多镇。职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城市从周围地域得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另一方面,城市向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带动区域的发展。

13.影响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答: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内生决定性力量。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加速成延续城市化进程。

14.我国城市化特征?答: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

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15.世界城市化特征?答:1城市化进程加快2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

发展的区域差异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6.民族的特点:民族作为一种表现民族社会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直接反映

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内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地域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外延的特征包括承传性和变异性。

17.问: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影响

答:1、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a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b自然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相对减弱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c劳动力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科技人员和高度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

2、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地域类型发生变化。

b传统产业和就业结构知识化。c影响产业规模。d影响产业布局。

18.引起人口自然变动的因素?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

移、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自然因素。

19.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增加有

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适度人

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0.人口沿海分布的原因?沿海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区,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物

资集散能力;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集约农业区,气候良好、土地肥沃,水网密集、排灌方便、经济活跃、市场广阔,而且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21.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是决定人口控制成败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

22.人口流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人口的国内流动与国际流动,按流动时间长短

可分为常年流动与季节流动;按人们居住地性质可分为人口的城镇间、城乡间和乡村间流动;市内流动;按人口流动的目的又可分为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教育与文化交流、旅游等。

23.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城乡移动

率——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双向移动率——正向移动与反向移动并存;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24.城市划分标准?行政地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公共服

务设施;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

25.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城

市与区域的产业一体化;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26.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强烈的地域性

2)明显的阶段性

3)季节性和周期性

27.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

4)分布集中

28.人口增长对的地理环境的作用:

(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

发展

A、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

C、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A、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B、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D、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9.人口移动的规律:

(1)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

(2)城乡移动规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3)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

(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

(5)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

(6)双向移动律——正向移动和反向移动并存

(7)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30.城市化的机制有哪些?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的初始动力(原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31.种族与环境的关系:

(1)肤色色变化与地理环境——肤色与光照

(2)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

(3)地理环境对人的身体特征的影响

(4)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也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

(5)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2.世界人口分布有哪些特征?

答:(1)按纬度分集中于中纬度地带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按距海远近分:多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地区离海愈远人口愈稀,且沿海地带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区及世界主要河流下游平原集合口三角洲集约农业区,分布尤其密集。

(3)从垂直高度看:世界人口分布总趋势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4)从城乡方面看:近代以来,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33.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1)提高人口素质利于提高生产力。

(2)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3)提高人口素质利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4)提高人口素质利于控制人口增长,是决定人口控制成败的重

要因素。

(5)提高人口素质体制的形成。

34.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背景底色和依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形成诞生的可能性。自然环境在一定时空尺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很难认为改变的城市发展因素。自然条件中,自然资源对城市地域扩展有直接制约和间接影响的作用。

(2)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环境与城市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周期、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空间的需求,都显著响城市发展

(3)交通环境与城市交通要素是城市发展的活跃因素,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4)人文环境与城市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规划

思想则最直接的决定城市的建设规模。政府实施的各种政策也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5.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36.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油和不同?

37.(1)概念: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的人或集体从一地到另一地(不连续)

从而把文化带到迁居地。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向外传播的过程。

(2)特点:迁移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由于从原分布逐步向外扩大,使其分布区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其地理空间是连续的,旧的分布位于新的分布范围内。扩展扩散:1)扩散比较快,比其它扩散方式快。2)带去的事地道的原本文化38.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职能文化区的区别?

(1)核心区是否位于集合中心。形式文化区在空间上总有一个核

心区。

(2)是否有过渡带。形式文化区具有过渡性

(3)是否有明确的边界和执行机构。形式文化区的边界一般情况

下是模糊的,不明显,可根据相关指标定具体的边界。职能

文化区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执行机构。

(4)形式文化区与职能文化区偶有重叠

39.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1)内涵之别: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

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面型、血型等)的人群。民

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

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2)外延之别:种族的外延比民族的大

(3)标志之别:世界种族划分依据: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血型等。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

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

40.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1)移民:宗教信仰者将其信仰带到其他地方并予以传播

(2)传播:交流和传教,有组织的传教

(3)领土竞争

4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论的建立,新的方法和科技手段,新

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42.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①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基础②实证主义方法论

③结构主义方法论:把影响人文地理现象的各个要素看成整个系统

43.人地关系的含义:

(1)人:(1)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

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A、(2)

在地球表面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

(2)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人地关系实质:人、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联系影响制约渗透)

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地的属性:数量上的有限性地域上差异性和整体性制约性和可变性有限的稳定性层次性和复杂性

44.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

45.1 人类生产活动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1)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各种

生产活动内容

(2)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

程度

(3)自然环境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性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

(4)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5)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

2 人类活动中人地关系表现:

(6)不同环境中人类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7)不同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8)不同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一定影响

46.人地关系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1)人地关系论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每一种理论都围绕人地

关系这个客观实体作立论的对象,都试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

观规律,所以成为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即

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47.人地关系论

(1)核心思想: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性,利用什么和如何利用完全

取决于人们的选择能力

(2)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

48.适应论

(1)核心思想:1 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2居住在一定区

域内人群及其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即一定人和自然环境的

相互作用

(2)代表人物: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

49.生态论

(1)核心思想: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

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一切现象只有当其涉及人和人的反应

时才给予说明,人是中心论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反应

(2)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50.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协调人地关系,总的目标是探求人地系统内各要

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协调机理,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

序变、整体效应和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寻求全球的、全国的和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机理。

51.人地系统协调的依据和原则:

1)哲学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2)协调原则: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和主导协调52.工业布局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

以节约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4)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确定各地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合理布局工业。

53.知识经济内涵的突出表现:

(1)知识资本或知识资源成为经济的主导资本或主导资源

(2)知识产业(第四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乃至主导产业

(3)知识的生产将渗透、影响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仅加速知识产业的发展,而且引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的巨大变化。

54.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区别:

(1)指导思想和概念:A 传统工业是尽可能多的利用自然资源,

以获取最大利润。B 第四产业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

持续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丧未利用的富有资源,以取代以耗

尽的稀缺自然资源

(2)投入:A传统工业需要大量资金、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稀缺资源等,有形资产在传统工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第四产业投

入的更多的是信息、知识、智力等

(3)技术领域:A传统工业技术领域比较狭窄B第四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宽广

(4)产品技术含量及表现形式:A传统工业是可感受到的有形产品B第四产业产品一类是硬知识产品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

天和空间技术产品。另一类是软知识产品如无形资产、信息

服务

55.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2)传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知识化

(3)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一些落后的区域因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布局展现出新的面貌

(4)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5)改变产业布局

56.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布局的条件?

(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技院作为依

(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

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

(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科技开发型人才。

(4)有一批以产品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

(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够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行政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

个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

(6)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

(7)不破坏周围的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5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再生产

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性。

5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原始阶段(高高低)、过渡阶段、现代阶段(高

低高—低低低)

5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 高位静止阶段。2 早期扩张阶段。3 后期扩

张阶段。4 低位静止阶段。5 减退阶段。

60.人类生产活动中人地关系的表现: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

基础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自然环境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性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

6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

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控性;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地关系是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6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只要表现为对人口居住所提供的便利与施加的限制和对生产所提供的便利与施加的限制。

自然环境: 1 气候 2地形 3水源 4 土壤 5 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开发历史 4国家间政治关系。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对人口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教学文稿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 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0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都称之为旅游资源。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 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1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8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20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1. 2 . 4 . 5 . 6 . 9. 10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_______ 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_________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共同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丿__________ 城市化的类型有:向心型和离心型、自力型和它力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突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_________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_ 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____________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法语属于罗曼语族 11. 12. 1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4.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高三地理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期一模试卷分析 期末统考已经结束,通过总结学生答题和分数情况,发现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欠缺,在能力方面还需要大力培养,现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文科学生总体情况基础较薄弱,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同学上了高三以后虽然很刻苦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成绩不是很理想。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色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内容上自然地理的比重与人文地理相当,对学生今后的复习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总体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主要特点: 1.试题情境图文结合。全卷共设计了17幅图,图像类型多样,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 2.很多试题以现实地理现象来展开,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选择题第1.2.11.12.16.17题. 3.围绕高考考纲,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二)成绩分析 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普遍得分较低,其中2、8、10、11、12、14、15、17、24、25题出错较多.其中平均分2题0.4分,8题0.22分、12题1.07分、17题1.2分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由于学生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规律理解不够,个别自然地理方面的试题得分率不太理想,如第10、11、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学生对山地太阳视运动的问题理解得不到位。第25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率高,其主要原因学生对大气运动这一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2)人文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本次测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少学生不能适宜在给定的情境解决问题,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判断。如第8、12题 综合题: 第26题学生答题有难度。⑴小题着重考查自然地理,同时以图、材料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学生对气候要素的分析不到位,得分率只有0.53. 第28以泥炭作为材料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本题得分率较低。第(2)题低分率只有0.47 综合题部分: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基本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 (2)语言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答题素养有待于提高。 (3)审题能力弱,在没有弄清楚题意的情况下答题,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4)综合能力较差。 从综合题的做题情况看,虽然不是太难,学生写的答案很多,但答不到点儿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文不对题,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后复习应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加强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