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127-128课

本课依旧于静虑品中,该品由“离俗世”和“弃妄念”两部分组成。“弃妄念”分“于欲妙生起厌烦”和“于静处生起欢喜”。本论通过“观察果报可怕”、“观察本体不净”和“观察因有害”三个方面来教诫我们对欲妙生厌烦心。之前分别观察了果报可怕和本体不净,而在“观察因有害”的科判下,我们已经宣讲了“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现在开始宣讲“与他罪相联”。也就是说,耽著对方身体,其实和其他的罪业或过患相联,“罪”可以理解成罪业,也可以理解成过患。

此科判分六个方面宣讲:

一、贪欲会导致身苦,这是第一个过患,即“获得身苦”;

二、贪欲会阻碍我们修持解脱,断除我们修持解脱的机会,即“阻碍解脱机会”;

三、以比喻说明过患;

四、贪欲的过患和罪业,会导致我们“空耗暇满人身”;

五、我们因贪欲而遭受的痛苦没有任何意义,即“痛苦无义”;

六、贪欲导致“痛苦无法比拟”。

本课共有5个颂词,分别归属在两个科判下。

1、“与他罪相联”之“获得身苦”:

(1)有些人为了谋利,由于愚痴和无明,通过卖身的方式获得利益,最终不但利益得不到,自己也只能随着业力飘向悲惨的境地,或不由自主地趋向后世。(详见颂词1)

(2)还有些人把自己卖给别人当奴仆,身不由己地受到他人的奴役,由于无有地位、无有自在,纵然遇到自己的妻子要临产,也只能让其在荒郊、树下生下孩子。(详见颂词2)

(3)被欲望所欺惑的众生,为了存活和谋生,怀着丧命的恐惧奔赴战场,最终成为别人的佣奴。(详见颂词3)

(4)为了贪欲,遭受丧身、或被竖在利戈尖上、或遭短矛刺身、或被烈火焚烧等诸多痛苦。(详见颂词4)

2、“与他罪相联”之“阻碍解脱机会”:以求财为例,告诫贪执财富之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将遭受积财、护财、财尽的痛苦。应该了知,财富会带来祸害(比如心思涣散),贪执财富,也将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

本课继续宣讲静虑品断除违品中的弃妄念。我们很多妄念来自于对欲妙的追求,贪、嗔、痴也都是缘欲妙而起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果报可怕、观察本体不净及观察因有害三个方面思维,从而生起对欲妙的厌烦。之前已经就观察果报可怕和观察本体不净两方面进行了宣讲,本课宣讲的是“观察因有害”,即通过思维过患严重来让我们离贪,此科判分别从“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及“与他罪相联”两方面观察。本课颂词位于“与他罪相联”,耽著对方的身体,其实和其他的罪业或过患是相联的。上一课宣讲了前两种过患:获得身苦、阻碍解脱机会,本课通过以比喻说明过患、空耗暇满、痛苦无义、痛苦无法比拟四种过患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了因有害,从而对欲妙生起厌烦。

具体内容为:

1、以比喻说明贪欲生诸苦。贪欲的因引发的过患远远多于福利,就像拖车的马牛等牲口,为了贪著路边的几口草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同理,人们拼命追求所贪对境,其下场比旁生更可怜,得不偿失。(详见颂词1)

2、空耗暇满。贪欲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微薄,这些微博的利益,连牲口都不难获得,但人们为了获得这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勤苦劳作,白白空耗和毁坏了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非常不值得。(详见颂词2)

3、通过勤苦劳作而追求到的一切欲妙终会坏灭,但过程中贪著欲妙,很容易导致我们堕地狱,为了很短暂的快乐,我们会付出了长久的艰困痛苦,这便是“痛苦无义”。(详见颂词3)

4、追求欲妙让我们感受了长久的艰困、痛苦,哪怕我们把追求欲妙的其中千万分之一精力用于修持正法,就足以让我们成就佛果。而事实是,贪欲者没有因为付出的惨痛代价而得到一点点善根,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痛苦无义”。(详见颂词4)

5、我们通过思维地狱的痛苦,才知道贪欲的过患如此之大。这种过患不是毒、兵器、烈火、险地所能比拟的。(详见颂词5)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7课

【颂词1】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

消文释义

有些人为了妻子、生计等出卖自己的身体,本想谋求一些利益,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是空手而归,一无所得,只有随业风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轮回中,今生来世都极为痛苦。

(源自上师讲记)

本颂重难点

1、“或人为谋利”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相和于此处的大科判,即为了贪执异性身体、

享受欲妙的缘故,必须要去寻找很多资具;二是显现上欲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但因生计所迫,只能通过卖身的方式来积攒一点养家糊口的钱,缓解窘迫的状态。无论是何种情况,从这世和前世的因缘来看,都和贪欲离不开干系。

2、“因愚卖身讫”,“讫”字有“了”的意思,即已经圆满了;还有“完结”的意思,由

于愚昧把自己的身体卖掉换取利益,故称“卖身讫”。

3、虽然想要通过卖身的方式来获得利益,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通常情况是,“然利

犹未得”,利益还没得到,“空随业风去”,自身却已空随业风而去。没有自主地趋向后世,继续去感受身体的痛苦。

4、“空随业风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

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幸福和安乐,自己前世没有造下获取财富的因,这一世虽有行为但也无法获得,就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二是死亡时不由自主地趋向后世,继续去感受身体的痛苦。

相关公案

上师在讲记中介绍,《吃亏是福》一书中的一个公案:上海某学校的一个女孩子,因天资国色而追求者甚多,但她谁也看不上,一心要嫁给有钱的老外,最终被一个日本人所骗变成了一个养猪女。现代社会这种现象相当多,很多人为了钱、女人或地位,落入不能自拔的网中,此生和来生均被毁坏。

思维讨论

有师兄说:“颂词提到为利卖身,实际上我们在世间生活,哪一个人不是为利‘卖身’呢?

正常的工作不也是把身卖给公司或老板吗?这有什么错吗?”对此您怎么理解?

【颂词2】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消文释义

有些人的身体出卖给别人当奴仆后,自己一点自主权也没有,服服帖帖地任由役使,如同主人手中的工具一样。他的妻子虽然马上要面临生产,他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妻妾在荒郊、树下生下孩子(源自上师讲记)

本颂重难点

1、此颂主要是从成为别人的奴仆(即“自售身”)这个角度来宣讲的,它描绘了一种非常

无助和悲惨的境遇。首先是毫无自由,第二是报酬低微,第三是经常要做高强度的劳作,第四,更加极端的是主人掌握着奴仆的生杀大权,轻则丢失工作,重则生命不保。

2、此颂和上一个颂词的不同之处:上一个颂“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是描述事与

愿违的情况;此颂的“任随他指使”,体现了没有自由的苦,“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则表达了一种焦虑和无奈的痛苦。

3、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贪欲所造成。贪欲心强的人,想要获得男女的身体,想要享受欲

妙,就去自售身,最后“任由他指使”。他的逻辑是:如果不自售身,那么连妻妾都找不到,就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把自己卖给富人,就能获得一点报酬,可以娶妻生子,满足世俗欲望。但他没有去想,要获得这样一点点可怜的快乐,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世间人把欲妙的快乐无限夸大,而在追求欲妙的过程中,却往往对要遭遇的痛苦准备不足。

4、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变成奴仆,但因轮回过于漫长,如果我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取舍因

果、发菩提心、修正法、希求解脱,那么在这漫长的轮回中,因为贪欲而感受痛苦的情况会再度降临到我们身上。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种更强烈、更长远的危机意识。

相关公案

1、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以前熟悉的一个出家人,人品和智慧都相当不错,但后来因喜欢一

个女人而还俗成家,两人漂泊到拉萨、青海等地,生活非常窘迫。妻子生产时,也只能租一个月租30元的房子,里面破烂不堪、布满蜘蛛网。没有钱去医院生产,所谓给孕妇的营养也只是一碗面、一个鸡蛋。想起以前出家生活的自在快乐,再想想如今在家生活过得如仆人一般,此人非常痛苦和后悔。

2、上师说:以前汉地的慈禧太后,每天吃饭时有100多道菜肴、点心。为庆贺自己的生日,

不惜动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后来八国联军侵入,慈禧只得抛弃一切,化装成农妇逃走。

从北京到西安,她像讨饭的乞丐一样,一路上狼狈不堪。上师由此告诫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对世间欲妙不要过于希求,如果因缘具足,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对拥有的财富,也不必太过欢喜,世间上的沧桑荣华,犹如秋天的白云时而显现,时而不现,没有丝毫稳固性。我们应该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坦然面对一切得失。

【颂词3】欲欺凡夫谓:求活谋生故,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

消文释义

被欲望所欺惑的愚夫,口口声声说:“为了生存,我必须要去参加战争,这样才能养家糊口。”于是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还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源自上师讲记)

本颂重难点

1、身、口、意的迷乱颠倒:

1)心迷乱。被欲望欺惑的凡夫,首先他的心迷乱了。他不知道想获得安乐,必须要放弃欲望。他的心被无明和贪欲所迷惑,觉得只有拥有很多资具才能获得快乐,其心处于颠倒状态。“欲欺”的“欺”指欺惑、欺骗。

2)语言颠倒。由于他的心颠倒了,于是由心推动的语言也颠倒了。“凡夫谓”,他说:“‘为求谋生故’,必须要去当兵。”

3)行为颠倒。心颠倒的缘故,由心指挥的行为也是颠倒的,比如去杀生、偷盗等。

总之,被欲妙欺惑的凡夫的身语意三门,经常处于颠倒状态。

2、如果我们没有调伏自己的欲望和贪欲,那我们心中所想的,和佛法所提倡的因果取舍之

道和修行之道必然背道而驰。因此,我们首先要改正内心的观念,之后颠倒语会逐渐变少,身体的颠倒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3、因“求活谋生故”而奔赴战场: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从古至今,中国、外国,真正为了

利益众生、为了报效国家去当兵的人非常少,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有的地方当兵是一种职业,当兵就会有军饷;有的地方当兵可以出人头地、积累战功后可以升官;有的地方当兵是迫不得己,要解决生计问题等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去当兵,一旦到了战场,都会深怀战死的恐惧。

4、“为利成佣奴”:尽管是为了获取利益去当兵,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成为了他人的佣奴。

比如在战场上被俘,就要在别的国家当佣奴。真正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财富的并不多,即便获得财富,与其感受的痛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5、总之,因贪欲心推动的当兵上战场,最终收获的都是身苦。

相关教证

1、《法华经》云:“汝等莫贪欲,贪如木鳖果。”世间上的所贪对境,其实跟木鳖果没有

什么差别,木鳖果表面鲜艳欲滴,实则剧毒无比,唯有愚者才会对它有兴趣。

2、圣天论师说:“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以习气而选择异性为生贪境,甚至猪、狗

等旁生也会,所以除了极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谁会贪执这些呢?

相关公案

康熙年间,江南有一个姓郑的小吏,虽然收入不菲,却破衣烂衫,显得穷困潦倒。一日,长官见他衣冠不整,说他有意装穷,有辱脸面,将他训斥了一顿。他委屈地辩解道:“小人实在因家境贫寒,并非有意装穷。”上司问其故,他说出一番惊人之语:“小人有子女36人,每月的俸禄连穿衣吃饭都非常勉强。”长官大惊,转又训斥道:“你一个小吏,为什么娶那么多小妾?”“回大人话,小人只娶妻一人,并无小妾,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

胡说,一个人哪能生36个孩子?”“小人18岁娶妻,每年均生双胞胎,如今小人36岁,故有子女36人。”长官有点不相信,到他家一看,不得了!家里像一个大杂院,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一屋子孩子。此事在当地极为轰动,后来禀告皇上,称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观。思维讨论

颂词中提到那些奔赴战场的人,都是为了获得“利”。那么,难道就没有真正的“战斗英雄”吗?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在战场上的人,不值得我们歌颂吗?

【颂词4】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

消文释义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大火中活活烧死。(源自上师讲记)

本颂重难点

1、此颂依然在讲“为欲”的过患,贪欲所引发的痛苦非常之多,颂词中只是列举了非常

有限的几个“丧身”的方法。

2、这么多丧生的方式,这么多悲惨的死法,这么多身体的痛苦,其实就一个“因”——贪

欲。上面讲的因为贪欲而引发的痛苦,只是在人间可见的,比较猛烈的、粗大的痛苦,而“为欲”引发的比较中等的、细微的痛苦就更多了。

3、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只要还没有调伏贪欲,那么这种痛苦迟早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因

为因果是公正的。生西法师在辅导中说:我们现在捧着书在看、在学习、在思考,好像这些人死的惨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这些人因为以前或今生的贪欲,果报已经成熟了,而我们的还没有成熟而已。就如同一起服下毒药的人,有些毒发身亡了,有些身体里的毒暂时没有发作,我们很可能就是后者。现在不成熟不等于永远不成熟,我们要积极地去对治。

4、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很难保证从早到晚不造罪业,保证很清净的生活。正确的做法是:

1)深深体会在轮回中的不自在,建立更加迫切的要从轮回中解脱的正见;

2)尽力忏悔;

3)通过念佛法门,压伏自己今生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

4)尽量让罪业成为轻业,而不要让它成为重业。(被迫所造之罪相对于主动造罪,其罪业较轻。)

相关教证

《赞戒论》中说:“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愚者为了取悦女人,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敌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切所愿,反而最终冻死、饿死、判死刑、关监狱。

相关公案

曾经有一个船夫,经常在江上接送来往客人。某日他遇到一个巨商,因为觊觎他的财产,便趁狂风大浪之时将他推入江中。后来这个船夫成了大富翁,娶妻生子,可儿子从小就视他如仇人。他去问乩仙缘由,乩仙让他对某年某月某日、某种环境中所做之事扪心自问。

至此,他才知道儿子原来就是那巨商的转世。后来他以各种因缘离开家乡,死时极为凄惨。【颂词5】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消文释义

以积累、守护、耗尽财产的苦恼所害,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殃的根源,贪财散乱的人们无有从三有痛苦中解脱的机会。(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此颂以耽著财富、金钱为例,分析其诸多过失:

1)求财:没有钱的时候要去积累财富,要去找工作、要打拼,过程艰辛;

2)护财:得到财富后要操心如何守护,护财的过程也是痛苦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担心股票下跌、房产贬值等等;

3)耗财:财富耗尽的过程对于一个贪执财富的人来说,更是痛苦不已。

2、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包茶叶就有一

包茶叶的痛苦。观察世间万象,所言极是。

3、“因知财多祸”,应该了知财富给众生带来的灾祸。当然,财富本身并不是灾祸,而是

我们对财富的态度,如果贪执,就可能演变成灾祸。

4、“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因贪执钱财导致心涣散的人,想要从痛苦中脱离很困难。

无财时竭力追求,得到后引发更强的贪欲,贪欲又驱使他去追求,如此恶性循环,因此脱苦遥遥无期。

5、那么对于男女来说,如何理解“积护耗尽”呢?最初没有得到,在追求过程中会痛苦,

相当于“积”的过程;得到后要考虑如何去保护她,不让他人所夺,这就是“护”的过程,充满担惊受怕;而“耗尽”则是害怕生离死别。

6、无论贪财、贪色、贪名、贪地位,只要相续中被贪欲所控制,出离轮回就不可能,这也

是“遥遥无期”的含义。

7、法师在辅导中说,宗萨仁波切在《不是为了快乐》这本书中讲,很多学佛人,安排生

活的轻重次序颠倒,往往把修持佛法排在最后一位,把世间的工作、家庭、社交、旅游、购物等排在前面,如果这样,想要从轮回中解脱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关教证

1、《亲友书释》云:“被称为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

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

2、米拉日巴尊者说:“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初吝者结束缚,不舍用于善

方面,乃着敌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我不希求魔之财。”

3、唐代的智则法师常说:“出门时门要锁,箱子要盖紧,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扰乱道业,

整日忙碌而散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4、佛陀在律藏中说:“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

5、《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

6、《正法念处经》云:“贪执财物之比丘,内心恒时外散乱,彼等日夜皆无修行之机会。”思维讨论

佛法强调,前世有造布施等善业,后世才能拥有财富,没有因就没有果。这样会不会导致人们都无需努力了,因为有财和无财都是命中注定了的。我们在世间,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财富才算是如理如法呢?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8课

【颂词1】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科判分析

本课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首先宣讲的是“以比喻说明过患”,以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分析,让我们认清贪欲过患严重,从而对妙欲生起厌烦。

消文释义

具有贪欲者前述的彼等过患众多,而福利却微乎其微,就像拉车的牲畜只能得到几口草料。

(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这里“前述的彼等过患众多”,指的是之前宣讲过的获得身苦(贪著别人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事业等方面带来很多痛苦)和阻碍解脱利益(以贪财为例,比如积、守、散财过程的痛苦,比如贪财使人精神涣散,使得脱离苦海变得遥遥无期)。

本颂重、难点

1、颂词以比喻的方式宣讲:由贪欲为因产生的痛苦多,而获得的快乐却很少。比如:拉

车的马为贪得数口草而被鞭挞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2、以意义对照的方式宣讲贪欲产生的痛苦大而获得的福利少:比如吸烟喝酒或者吸毒之

人,因为贪欲,过程中获得了一点点所谓的快乐,但后果严重、过患巨大,正所谓“害多福利少”,关于“快乐”和“过患”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

(1)时间:贪欲所获得的快乐非常短暂。也许仅仅是瞬间的欲妙之乐,最长也仅仅是这一生,而毁坏的则是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

(2)利益:贪欲获得的利益仅仅是眼前的一点薄利,舍弃的却是生生世世的幸福。

(3)过患:一方面贪欲无止境,如果随顺它,不但无有满足反而会更加增盛,从而让人感受更强烈的痛苦;另一方面,所贪财利等对境并不能轻易得到,为了求得这些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3、智慧取舍:很多人非常愚痴,认为贪欲的本体和追求贪欲的过程都是快乐的,比如贪著

财富、贪著男女的身体,执着感情等等,但我们以佛法的智慧去观察时,很容易发现,贪欲带来的过患远大于福利,对今生来世均是如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经常地思维,从内心形成贪欲带来轮回过患的真实见解,从而以正知正念摄持并做出正确的取舍。

相关教证和公案

1、《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2、《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3、萨哈巴尊者所说:“相续中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边的痛苦。”

4、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一切欲妙生祸殃,

佛说如同木鳖果。”

5、《父子合集经》云:“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

6、《正法念处经》云:“欲乐一念顷,非乐亦非常,转身受极苦,如是应舍欲。”

7、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后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

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8、律藏中也记载,有一个人因贪恋自己的金瓶,死后转生为毒蛇,寸步不移地守护着金

瓶。

9、有一个小孩夭折后,请一位具证上师为其作佛事,但小孩的神识一直往酥油桶里跑。

上师对眷属说:“看看桶里有什么?”原来有一个别人给小孩的烧饼。于是上师把烧饼用来作烟供烧施,回向以后才超度了他。

思维讨论

虽然了知贪欲害多利少,为何我们还是忍不住去追求眼前的安乐呢?试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思维,才能切实地对治贪欲?

【颂词2】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宣讲的是第四个过患“空耗暇满”,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因耽著贪欲而白白的空耗暇满人身是非常不值得的。

消文释义

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微薄之利,牲口来办也不成困难。《致弟子书》中云:“善逝依道引众生上路,具大心力之人能获得,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人非人耶大腹不得彼。”正如这其中所说,具有能修持菩提的圆满功德并且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往往被往昔业力所逼不知取舍的人们无义虚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贪欲所获利益微薄:众生在轮回中所奋斗的、想获得的,无外乎就是衣食、住处、男

女感情、身体的接触等,但是这些东西比起解脱的利益和功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即便

不和解脱利益作对比,仅和整个轮回的痛苦相比,获得的利益也是非常少的,即便旁生也不难获得,比如:地鼠夏天积累食物、乌鸦享受复仇的快乐等等。

2、为之付出代价巨大:世间有大多数众生成天为贪欲所催而四处奔波,辛勤不休,不停地造作种种无义之事与恶业,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毁坏的是暇满人身。生西法师在辅导中讲了一个上师曾经讲过的故事:一对父子,手中有如意宝,父亲担心如意宝被他人所抢总是亲自守护,一日因困倦,嘱咐儿子好好保管。之后来了个盗贼,看到如意宝后对小孩说:你这个石头有啥用,不如我给你一块糖,既可以吃又好看。小孩动心,把如意宝交给盗贼,换来了几颗糖。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暇满人身如此难得,可以用它承办很多世出世间的善法;而轮回中的欲妙和快乐像糖块一样,我们追求它们,相当于把如意宝一样的暇满人身交给了烦恼的盗贼。我们得到了糖块,享受着吃糖的快乐,但所失去的却永远无法弥补。

3、思维暇满人身的殊胜之处: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拥有暇满人身,我们可以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可以闻思修行最珍贵的佛法,可以放生、顶礼、供灯,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应了知暇满人身的殊胜之处,用它来修持善法度化众生,而不能像旁生一样追求眼前利益。

4、如果追求吃喝等世间欲妙则与旁生无异:

(1)旁生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比如牛羊等动物,早起吃草喝水,然后找山洞居住;

旁生也追求财富,比如地鼠夏天挖人参果,然后藏在自己的仓库里(积累财富);旁生也一样抚育后代;

(2)人只不过生活质量高些,追求快乐的过程复杂些而已,但从另一方面讲,付出了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人类不甘心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永远为了一个更高、更无止境的目标而痛苦追求;

(3)如果人身不用来修持善法、度化众生,那和旁生没有区别。

5、知足少欲简单生活:珍惜暇满人身,过知足少欲的简单生活,精进修持善法,这便是智者的所为。

相关教证和公案

1、《致弟子书》云:“善逝依道引众生上路,具大心力之人能获得,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人非人耶大腹不得彼。”

2、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

3、萨迦班智达说:“整天谈论财与食,此即双足之畜生。”“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4、《十诵律》云:“已见世间过,见法不乐漏,圣人不乐恶,恶人不乐善。”

5、《贤愚经》中的一则公案:一婆罗门受邀参加一个大宴会,因贪吃,将请柬上糖脂盖的印信给舔食了,结果到了宴会会场外,守门人看见请柬上没有印信而不让进。可见,为了一点点糖脂而失去了一场盛宴,多么得不偿失。

思维讨论

试着回忆一下,您有没有因为贪欲心驱使,去追求世间某些欲妙,结果不仅没有获得所期盼的,或者仅获得微利,却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事例?此颂对您的启发有哪些?

【颂词3】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此为第五个过患“痛苦无义”,即为追求短暂快乐而付出的艰困痛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消文释义

欲望自之本体必将坏灭,并具有能令堕落地狱等过患,为了毫无大利、只是瞬间安乐的它居然要恒时饱经痛苦折磨的莫大艰辛。(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欲: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彼:代指妙欲。瞬息:形容极短促的时间。

本颂重、难点

1、一切欲妙最终都会坏灭:此颂所宣讲的“欲妙”,指的是世间较高质量和水平的五欲,

比如人人想成为的富翁。一方面目标高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历经艰辛,即便获得了一些财富,得到了瞬间的快乐,但也只是颠倒妄执而已,这些所谓的欲妙,终究都是坏灭的本性。况且只是今世拥有而无法带到后世,一世的快乐相对于轮回来说,也是极为短暂的。

2、贪执欲妙的过患:人们认为的快乐,真正剖析它的本体时,没有任何可靠性,而为它

所造的恶业,却会使我们在轮回中遭受无量痛苦;而且追求欲妙的过程也是极为艰辛的。

总之,我们付出了时间甚至生命的代价,种下了恶趣的因,后世必将感受无量痛苦。

3、智慧取舍:世人做事前都会衡量利弊得失,我们通过观察:稍纵即逝的快乐与长期艰

辛的付出、坏灭无常的欲妙与必堕恶趣的果报,对比后应该清楚的了知贪执妙欲付出的痛苦代价没有任何意义,从而做出智慧取舍。

相关教证和公案

1、龙猛菩萨云:“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入行论广释》中在宣讲这一课时也有后

两句:及为分别故,彼乐非真乐。”

2、《阿含经》云:“积聚终散裂,崇高必堕落,会和终散离,有生无不死。”

3、曹操奸恶一世,死后王位被篡、妻妾被夺,且在1400年后,于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某

屠夫宰了一头猪,取出猪的肝脏,上有“曹操”二字,可见其在恶趣中无法解脱。

思维讨论

剖析一下自身,色声香味触五欲,最贪执什么?为此付出了什么?学习本颂后,对减少贪欲会有实际帮助吗?打算如何做?

【颂词4】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消文释义

如果以为欲望的千百万分之一的辛勤用在修持正法上,也足可以成就佛果,然而具贪欲者所受的痛苦要比行菩萨行者大得多,从中却没有成就菩提果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思维为追求妙欲我们曾经感受的痛苦:我们或许无法忆念起无始以来自己在轮回长河

中所经历的困苦,但仅仅这一世,我们反观自己或观察旁生,也可以清楚的了知付出的艰辛痛苦有多少,而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我们还是深陷轮回感受痛苦而不得解脱。法师辅导中说:我们在轮回中投生,转成蚂蚁,如果将这些蚂蚁尸体堆起来,超过须弥山王;如果

将我们在轮回中流的泪和血汇集起来,则超过现在的四大洋。这么多的艰辛和眼泪,换回如今还是一个业障凡夫、烦恼众生,还在贪恋轮回。假如把这些困苦艰辛的千万分之一用在修持正道上,足以成佛。

2、贪欲者与菩萨相比:贪欲者付出的痛苦代价巨大,但不仅没有得到菩提果或相关善根,

还因此种下了恶趣因;而菩萨最初也和我们一样身处轮回,但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断贪、生出离心和菩提心,仅感受短暂而轻微的痛苦,却换来了成佛度化众生的巨大利益和安乐。

3、追求世间妙欲和修道的痛苦相比:因追求世间妙欲,我们所感受的痛苦,无论是痛苦

的因、果还是过程,除了纯粹的苦,没有任何意义;而修持菩萨道过程所感受的痛苦,时间短、程度轻,但却可以成就佛果,具有殊胜的意义。按显宗经论中的观点,我们发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之后,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必定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即使最低等的根机,也只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便可证得无上菩提。经过对比有智慧的人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相关教证和公案

1、印光大师曾说:“佛念若如情念,则成佛有余。”

2、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若把思念异性的心,用在忆念阿弥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

极乐世界了。”

3、空行母玛吉拉准卓玛说过:“众生为了贪欲,而无数次堕入地狱恶趣,所饮用的铁水

之多,都已超过了四大海洋的海水。”

4、《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书中写了许多助长杀生、邪淫和偷盗的情节,极尽诲盗诲

淫,后人效仿则无恶不作,结果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生下来全都是哑巴。

5、《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看书的人易起邪思淫

念,结果书还没有完成,自己就无法克制烦恼,嚼舌而死。

6、唐代诗人元稹因求娶表妹崔莺莺被拒,因怒而写《会真记》,虚构崔莺莺和人偷情,

毁谤她的名节,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而且导致后世的读者学习偷情私会,最后元稹死时痛苦万分,死后尸体还惨遭雷火焚烧的报应。

思维讨论

修持出世间法会经历一些痛苦,但与深陷轮回比较,这些痛苦微不足道。理解了这一点,对您精进修行佛法有实际帮助吗?比如,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佛法吗?会减少一些世间法的追求吗?会降低一些世间生活要求吗?越详尽越好,比如,以前每天用于修法多长时间,今后会增加多长时间;以前对某一个世间法的要求和目标是什么,现在调整为怎样,等等。【颂词5】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为第六个过患“痛苦无法比拟”,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

消文释义

如果思维贪欲的果报地狱等痛苦,那么兵刃、毒害、烈火、险地以及怨敌这一切都无法比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颂词重点在思维地狱痛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经论中对地狱的描写深入思维,从而对堕入恶趣产生畏惧心。

2、堕入地狱的因是从贪欲而来。强烈的地狱痛苦、旁生痛苦、饿鬼痛苦,所有轮回痛苦都是因为贪欲而带来的。

3、面对世间种种痛苦,如战争、毒药、烈火、灾难等等,我们会以极大的恐惧与谨慎之心防范远离,实际上这些伤害带给我们的过患远远不如贪欲带来的过患:

(1)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伤害会有警惕心,会采取防范措施,即使遭到伤害,也只是微小的痛苦,最多也只是失去今世的生命;

(2)而贪欲的过患是千万劫在地狱饱受焚烧之苦,对此我们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自投罗网,追逐不舍,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颠倒的。

4、虽然我们无法现量看到地狱的景象,但我们可以依靠诸佛菩萨的教言,反复思维地狱痛苦,从而对世间痛苦之源——欲妙生起厌烦心,之后努力对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轮回道、步入解脱道。

相关教证

1、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将贪欲喻为毒叶、宝剑、兵戈、猛火等,以此说明贪欲的过患极大。

2、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了贪欲的六种过患:“了知贪欲过患之六法:具贪今生身心受痛苦,来世永漂轮回堕恶趣,与众争论自然增不善,减灭善法故受圣者呵。”

3、《亲友书》云:“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思维讨论

观修地狱之苦。参考资料:《大圆满前行》讲记第41课-第43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