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1)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1)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1)

)(高三上)《秦晋崤之战》练习答案

1.《春秋左氏传》,左丘明,编年体,解释经书,《春秋》

2.⑴钥匙;⑵暗地里、悄悄地;⑶兼词,之于;⑷拒绝;⑸参加;⑹同“避”,躲避;⑺抵御,抵抗;⑻这,这个;⑼往东进军;⑽轻狂放肆;⑾丰厚,富饶;⑿停留,驻扎;⒀磨砺;喂饱;⒁通“闲”,休息;⒂送,给予;⒃使……结怨;⒄通“餍”,满足,甘心;⒅放掉;⒆能“隳”,损害,毁坏;⒇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3.⑴结构助词,做的事情;⑵代词,代“功劳”;⑶句中语气助词,不译;⑷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⑸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⑹代词,蹇叔的意见;⑺副词,表示时间的承接;⑻副词,表前因后果。

4.D,(1)染黑;(2)穿黑色衣服;(3)(4)为……请求

5.⑴远方国家的君王作好了准备,恐怕不行吧?⑵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⑶住下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⑷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⑸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⑹秦穆公穿着简朴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

6.原轸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7.(1)讥刺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2)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3)暗示报仇雪恨的决心

8.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9.本文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时间顺序,把秦晋郑三方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崤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苏武传》练习答案

1.《汉书》班固孟坚东汉纪传体断代班昭班超

2. ①职位②升迁③屡次④辈分⑤乘便⑥送⑦逐渐⑧正

⑨暗中

⑩拜访⑾财物⑿告诉⒀如果⒁报告⒂囚禁⒃跟外界隔绝⒄生育⒅全部

3.A

4.B

5.D

6.C

7.⑴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屈身受审,玷辱国家的使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⑵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才,我为什么要见你

⑶把他(苏武)和部下常惠等人分开,分别安置别的地方

8.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苏武: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死的威胁,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9.详:卫律劝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归汉等。目的:突出主题:苏

武的民族气节——刚强不屈;苏武的爱国意识——忠贞不渝

10.(1)张胜——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苏武: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苏武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死的威胁,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秦晋殽之战练习(答案版)

2010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一、解释文中划横线的字词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军队越过(过、轶为同义复词)在句末表语气,无实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代词,郑国的钥匙发兵(名作动) 之于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使……劳累远方的国家(指郑国)疲劳恐怕……吧(固定结构)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劳叛离的心思难道(副词)拒听于此(蹇叔的意见)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

为……哭取消句子独立性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你中等寿命(指70岁)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参加语气词,表肯定语气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辟同“避”躲避这我你的于此(兼词)秦师遂东。

于是向东进发(名作动)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

头盔下车步行(名作动)一跃而上登车一车四马为一乘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轻狂放肆少谋略粗疏(不谨慎)险境(形容词作名词)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做生意(名作动)用这里代四熟牛皮先送犒劳秦师

对郑国国君的谦称对秦帅的尊称行军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对本国郑国的谦称谦辞(冒昧)跟随秦帅的人丰厚、富饶停留、驻扎准备

军队给养夜保卫工作(动作名)遽告于郑。

乘坐驿车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结束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辞谢,下逐客令代词(代他们)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各种食物都吃完了对人的尊称让我休息一下(间通“闲”休息)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没有后援,继:有后援还是(表祈使语气)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

使……辛劳放纵、放跑

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

报答恩惠难道先君晋文公为……而哀伤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攻打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迅速染黑(名作动)衰,白色孝服绖,麻的腰带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

穿黑色孝服于是始墨。

从此开始形成穿黑色孝服的习惯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为……请使……结怨厌同“餍”满足处罚他们杀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使……快心,满意代词(代文嬴)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

放掉名作动,竭尽全力

捉拿原野,这里指战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仓促赦免通“隳”,损坏,毁坏助长回头看朝地上吐唾沫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

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恩惠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古代用牲畜或战俘的血涂在钟鼓上的仪式。

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穿白色服装在郊外(名作状)停留,等候同“向”, 对着撤换、废弃“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比喻小的过错抹杀

二、文学常识、文章内容填空

1、《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前者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富有文学性。初中课文

《曹刿论战》也出自此书。这里的“传”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的意思相同,都是解释经书著作的意思。

2、《左传》擅长论战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秦晋殽之战》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叙述简约。上述秦、晋、郑三方,四重矛盾,九个场面,紧紧围绕蹇叔论战这个纲领,以秦军东征活动的始末为线索串起来。作者不是为记事而记事,所以全文直接写殽之战本身的仅一句话:“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而着力写的九个场面,则从各个侧面写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文章开头所写的蹇叔对战争的论析。文章之所以此为纲领,是由于作者的意图在于“论战”,而非“叙战”。作者是通过蹇叔的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战争胜负的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彼知己”方可“百战不殆”。

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以间敞邑间同“闲”,休息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同“餍”,满足,甘心

堕军实而长寇雠堕同“隳”,损坏,毁坏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乡师而哭乡同“向”,对着

则束载、厉兵、秣马厉同“砺”,磨砺

(二)虚词积累

1、以

劳师以袭远而,连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连词2、为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了

为从者之淹为了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莱驹为右担任,动词3、焉

公辞焉于此(这里指对蹇叔的意见)

有二陵焉表示肯定语气,助词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兼词君何辱讨焉他们,代词(代秦三帅)

4、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他们的,代词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指秦军,代词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中,代词吾子取其麋鹿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吾其还也还是,表祈使语气

其为死君乎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三)实词积累

1、脱

揽裙脱丝履脱下百计营谋不能脱摆脱、逃脱轻则寡谋,无是脱粗疏(不谨慎)

2、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探望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关心、照顾虽放流,眷顾楚国思念顾吾念之但,不过,表转折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表反问

不顾而唾回头看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可是

3、辞:

使皇武子辞焉辞谢,下逐客令

公辞焉拒听

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

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拒绝

我从去年辞帝京告别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言辞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托词

讲评时再补充

辱:

以辱二三子(使……受侮辱)

君何辱讨焉(谦辞,承蒙、屈尊、劳驾等义,作副词)

宠辱皆忘(耻辱)

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侮辱)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耻辱)

免:

若从君惠而免之(释放,赦免)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免除,避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处所,地方)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代词,表人、物或地方)

师之所为(代词,同上)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助词,表被动,为……所)

(四)词类活用

1、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若潜师以来名作动,发兵

秦师遂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左右免胄而下下名作动,下车步行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名作动,市:做生意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动词作名词,装载之物;名词作动词,喂草料

子墨衰绖名词作动词,染黑

遂墨以葬文公名词作动词,穿黑衣

晋于是始墨墨:名作动,形成穿黑色孝服的习俗

先轸朝,问秦囚朝:上朝,名作动

秦伯素服郊次素服:名作动,穿着白色的服装

武夫力而拘诸原力:名作动,竭尽全力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此处为囚禁(名作动)秦伯素服郊次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劳师以袭远形容词作使动,使……疲劳;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入险而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地方

秦不哀吾丧哀:为……哀伤,为动用法

而以贪勤民形容词作使动,使……劳苦

彼实构吾二君动词作使动,使……结怨

以逞寡君之志逞:使动用法,使……快心,满意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形容词作使动,使……受侮辱

2、加横线的字,在词类活用上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A秦师遂东B左右免胄而下

C武夫力而拘诸原D秦伯素服郊次

(五)特殊文言句式

1、庚辰,将殡于曲沃(介词结构后置句)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省略句)

4、尔何知(宾语前置)

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词结构后置句)

6、公使谓之曰(省略句)

7、晋人御师必于殽(介词结构后置句

8、必死是间(省略句)

9、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判断句)

10、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词结构后置句)

11、言于王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12、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

13、吾子淹久于敝邑(介词结构后置句)

1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判断句)

15、败秦师于殽(介词结构后置句)

16、以辱二三子(被动句)

17、使皇武子辞焉(省略句)

18、杞子奔宋(省略句)

19、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判断句)

20、使归就戮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21、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判断句)

(六)固定结构:

无乃不可乎无乃……乎:恐怕……吧

何施之为何……为:还要……干什么?

(七)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蹇叔说:“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3、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4、“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战士们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刹那之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坏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5、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秦伯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各位将领受侮辱了,是我的罪过。”

四、理解

1、联系全文,分别概括秦穆公和蹇叔的性格特征。

秦穆公拒听蹇叔停止攻打郑国的劝谏,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和利令智昏。军队打了败仗,秦穆公穿着白色衣服在郊外等候,反映了他的勇于承认错误。

蹇叔对秦穆公的力谏,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力谏不成哭谏,更加表现了他的忠心耿耿。对

穆公来访,他陈以利害,变现了他正直耿介的性格。

2、文中人物的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文中有三处典型的外交辞令的例子,请简要概括他们辞令的特点。

弦高的话

理解:

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将要从我国经过,仅派我带来这些礼物,慰劳你们的士兵。我们郑国虽不富裕,但为你们大军来此逗留作客,以准备好给你们提供粮草给养,并承担保卫工作。分析

秦国军队明明是为袭击郑国而来的,弦高却不与点破,用“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轻轻一笔带过,不说我们将做好准备,给你们以迎头痛击,却热情地表示“敢犒从者”。表面上说提供粮草和保卫的后勤安全工作我们会做,实际上警告对方,休要轻举妄动。假如打起仗来,我们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我们给养充分,能够坚持很长的时间。这些话使秦国的将领听了不寒而栗。所以孟明作了“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判断,“灭滑而还”。

弦高所说的句句是客气话,又句句是带刺的话,柔中有刚,外柔而内刚,口气谦恭,委婉得体。谦恭中带有自信,礼貌中含有尊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皇武子的话

理解

皇武子对秦国人说:你们在我国已经呆了许久,眼下肉干、干粮、鲜肉、牲畜等都用

光了,你们要走了,我国有原圃就像你们秦国有具囿一样,你们可以打打猎,把麋鹿

之类带走吧,给我们国家以休息的机会,怎么样?皇武子不说秦国人正在厉兵秣马,

紧张的进行战斗准备,却说他们因生活必须品用尽,整理行装,准备回国。“郑之有

原圃,秦之有具囿”,似乎表现出主人的大方好客,而隐约透出秦国时刻有着将郑国

领土占为己有的野心。“以闲敝邑”更是很客气地说出了郑国对这般不怀好意的客人

实在不感兴趣,让他们赶快滚蛋。这番话一说,杞子等人知道阴谋败露,急急忙忙像

丧家之犬一样的狼狈逃走了。

郑国力量较小,它想避免与秦国的武力较量,但又要维护自己的安全。皇武子的一席

话,让秦国知道郑国是有所准备的,不敢贸然发起攻击。不杀杞子等人,而用很温和

的手段将他们赶走,解除了后顾之忧,生动地体现出委婉曲折的含有份量的外交辞令

的威力。(辞令委婉而暗含机锋)

孟明的话

孟明作为败军的首领,被晋所俘,靠着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关系,得以从囚禁中解脱。他深

知在晋国的土地上,随时都有被抓回去杀头的危险,所以急急忙忙逃命。等到阳处父追来时,他已上船。他知道左骖之事是骗他上岸抓起来的诡计,故不上岸。他内心充满着对晋国的深仇大恨。因为晋国伏击了他的军队,使全师覆没,差点连自己也丧命。但他“稽首为礼”,话说的仍然很谦和,一开口就是“君之惠”,实际内心说的是君子愁,他因裙带关系得以避免囚禁、杀戮,却冠冕堂皇地说:襄公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至于“三年,将拜君赐”这话,似乎对晋国的恩德念念不忘,感激涕零,实际上却是咬牙切齿的表示。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雪恨,谦卑之中包藏杀机。

五、拓展提高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因为从属二主驻扎驻扎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假使秦国军队推辞取消句子独立性尚且

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同“矣”,了才,表顺承然而语气词,表陈述

许之。

答应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已经谦辞,冒昧把用这件事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为什么增加……的实力

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同“供”,供给曾经给予恩赐渡过修筑防御工事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句首发语词同“餍”,满足之:作提宾标志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肆,扩张侵损,损害哪里使……减少

表希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考虑这件事同“悦”,高兴签订盟约(名作动)派遣于是,就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假如没有那个依靠损害结交、亲附

同“智”,明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还是(表祈使语气)离开代郑国

1、解释加横线字的含义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的实力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D)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吾不能早用子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B)(C)

A以其无礼于晋 B 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于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的手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做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贪求的土地呢?

7、按要求回答问题

(1)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师怎样说服秦伯的?

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亡郑对于秦国的害处和存郑对于秦国的好处。其次历数晋国历史上对秦国失信的史实,瓦解秦晋联盟。

烛之武很清楚秦国攻打郑国是为了谋利,所以就晓之以利,迎合秦穆公的心理。

(3)晋文公为什么又要撤退?(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晋文公认为秦穆公对自己有恩惠,依靠他人的帮助而有反过来去损害对方的利益时不仁义的,为了进攻郑国而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是不符合武德的。

(4)简要概括上文中郑伯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

从善如流,礼贤下士。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见识浅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例:《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④鄙俗(例:《新序》宋人有得玉者:“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3、许

①允许,许可(例:《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隐藏身份,隐匿(例:《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②细小,轻微(例:《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③悄悄地,暗暗地(例:《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④卑贱(例:《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例:《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祈使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③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提宾标志)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四、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的实力)

五、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或活动的主办方)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用这件事;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六、特殊文言句式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3.(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5.(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6.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7.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8.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9.(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10.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1.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

12.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doc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

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秘密派兵) B.劳师以袭远(劳累军队)

谈《秦晋崤之战》的写作特点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肴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肴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看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善于记事,它已经从《春秋》那种“断烂朝报”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是从简单的历史记事到光彩闪烁的历史文学的一个飞跃。《左传》的善于记事,还尤其表现在善于记叙军事战争方面的事件。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群雄逐鹿,战争频繁,《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在战争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斗争特别地错综复杂、尖锐激烈。《左传》既能够简炼、清晰、严谨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又能够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通过具体描写使得重点突出;既能够表现出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能够反映出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完整地记述了许多战例,以至后人千百年来还将《左传》作为一部兵书来研读和运用。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展开的纵式结构。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再者,这一

秦晋崤之战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

崤之战知识点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因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在)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焉: (1)兼词,于此,在那里。 (2)代词,他们。 且: (1)连词,况且。 (2)连词,并且。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秦晋崤之战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使(派)告于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没有采纳)焉。召孟明(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满(周襄王之,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

《秦晋肴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秦晋殽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该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将有西师过轶 ..我(越过)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若潜.师以来(秘密地) 4.尔.何知(你) 5.必死是.间(这) 6.弦高将市.于周(做买卖,交易) 7.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对对方的尊称) 8.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 9.具.一日之积(准备) 10.厉兵秣马(磨砺兵器,喂饱马匹,指做好了战斗准备)1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希望) 12.必伐.秦师(进攻,征伐) 13.遽.兴姜戎(迅速) 14.子墨.衰绖(把……染成黑色) 15.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6.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17.妇人暂而免诸国 ..(之于,国都) 18.亡无日 ..矣(不久) 19.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20.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 三、一词多义积累 1、乘①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乘坐 ②超乘者三百乘(《秦晋殽之战》)兵车(名词)辆(量词)

③以乘韦先(《秦晋殽之战》)代指“四” 2、辞①归去来兮辞文体名,辞赋 ②公辞焉(《秦晋殽之战》)拒绝 ③使皇武子辞焉(《秦晋殽之战》)辞谢 3、及①及诸河(《秦晋殽之战》)追赶 ②及滑(《秦晋殽之战》)到,到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并且 4、克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秦晋殽之战》)战胜 ②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③克勤克俭能够 5、若①若潜师以来(《秦晋殽之战》)如果 ②若从君惠而免之(《秦晋殽之战》)如果 ③门庭若市如,像 6、奔①杞子奔齐(《秦晋殽之战》)逃亡 ②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奔腾 7、患①纵敌患生(《秦晋殽之战》)祸害,灾祸,忧患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担忧,忧虑 8、诸①穆公访诸蹇叔(《秦晋殽之战》)之于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之于 四、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乡师而哭B.不以累臣衅鼓 C.堕军实而长寇雠D.不腆敝邑 2.以下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御戎:驾御兵车 B.中寿:中等寿命 C.无礼则脱:不讲求礼仪就能侥幸逃脱 D.免胄:摘下头盔 3.以下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 A.败秦师于殽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

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秦晋肴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5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6—10段。

《秦晋崤之战》原文和翻译(分段翻译)

秦晋崤之战《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 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1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秦晋殽之战》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劳师以袭远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遂墨以葬文公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以间敝邑(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毁弃) 5、乡师而哭(乡,通“向”,对着) 6、不以累臣衅鼓 一词多义 1、免 左右免胄而下妇人暂而免诸国2、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超乘者三百乘 3、辞 公辞焉 使皇武子辞焉4、御

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5、实 彼实构吾二君堕军实而长寇雠6、从 敢犒从者若从君惠而免之 虚词 1、以 2、为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从者之淹 莱驹为右3、焉 公辞焉 有二陵焉余收尔骨焉君何辱讨焉4、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吾子取其麋鹿吾其还也其为死君乎 重点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穆公访.之蹇叔 3、蹇叔之子与. 师4、无礼则脱. 5、为从者之淹.6、夫人请之,吾舍.之矣7、不替.孟明,孤之过也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若潜师以来师,名作动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名作动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名作动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名作动做生意 5、

子墨衰绖墨,名作动染黑 1 6、遂墨以葬文公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8、先轸朝,问秦囚朝,名作动上朝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名作动穿素服;郊,名作状在郊外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名作动竭尽全力 11、劳师以袭远劳,使动使……劳累;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12、入险而脱险,形作名险要的地方 13、而以贪勤民勤,使动使……劳 14、彼实构吾二君构,使动使……结怨 15、以逞寡君之志逞,使动使……满意 1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动使……受辱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2、晋人御师必于殽。介后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4、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句 5、使归就戮于秦。省略;介后 6、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判断句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后 8、尔何知!宾语前置句 9、败秦师于殽介后10、将殡于曲沃。介后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原文及译文解析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原文及译文解析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庄周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⑤。尧、舜,人之

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约约: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伐:攻打 C.王与蛮氏有辩乎辩:辩论,争辩 D.臣请为君实之实:证实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3.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