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张琼

【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试图探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颈动脉或股动脉粥样硬化何者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尚未完全明了。1980年,Furchgott 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随后证实EDRF的化学成分就是一氧化氮,由此表明一氧化氮是血管内分泌的重要舒张因子。Celermajer等于1992年应用高频率超声,对吸烟者、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和股动脉的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评价,首创判断血管内皮功能无创方法.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 w-mediated dilation,FMD)。Anderson等于1995年应用心导管介入造影法和肱动脉FMD法,证实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此方法是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最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目前,通过无创高频超声可以了解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探讨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肱动脉、颈动脉以及股动脉作为

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表窗口的可行性; 2.研究冠心病病人外周、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的程度; 3.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FMD以及颈、股动脉IMT与冠脉受损的程度的相关关系; 4.探讨冠心病病人肱动脉FMD、颈、股动脉IMT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对象和方法1.以经冠状动脉造影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9例,冠状动脉有病变者76例。入院时记录所有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心血管病史、吸烟及生活习惯等详细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和血电解质等有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C)。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冠状动脉有意义病变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29例)和冠心病组(76例),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和多支病变组(42例),后者指两支以上的冠脉受累。采用修正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位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则病变程度越严重。3.颈动脉、股动脉IMT检测采用美国ACUSON公司生产的Sequoia-512型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8~13MHz变频。先对双侧颈动脉进行二维检查,分别测量颅外颈总动脉(距分叉1cm处)、壶腹部、颈内动脉(窦部末端1cm处)后壁IMT;其次测量双侧距股动脉分叉前1cm 股总动脉后壁处IMT,分别取双侧颈动脉、股动脉平均值为颈动脉IMT、股动脉IMT。 4.

肱动脉FMD检测采用美国ACUSON公司生产的Sequoia-512型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8~13MHz变频。测量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分别测量每位受试者休息时肱动脉内径(D0)、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D1)。反应性肱动脉血管内径变化率(FMD%)= (D1-D0)/D0×100%。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经检验各组方差均不齐,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Welch方差分析检验,方差不齐时组间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计数资料多组间差异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各血管检测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以及各血管指标之间相关关系行S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组别间颈动脉、股动脉IMT以及肱动脉FMD比较冠心病单支病变组颈动脉IMT(0.85±0.10mm)、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0.97±0.16mm)显著高于正常组颈动脉IMT(0.71±0.11mm)(均P<0.001);冠心病单支病变组股动脉IMT(1.14±0.17mm)、多支病变组股动脉IMT(1.53±0.29mm)显著高于正常组股动脉IMT(0.88±0.15mm)(均P<0.001);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均P<0.001)。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肱动脉FM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组肱动脉FMD相比,冠心病单支病变组肱动脉FMD、多支病变组肱动脉FMD要低(均P<0.001);多支病变组肱动脉FMD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01)。2.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关系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股动脉IMT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应r=0.63、r=0.75,均P<0.00 1),与肱动脉FMD呈明显负相关(r=-0.85,P<0.001); 3.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相关关系105例受试者颈动脉、股动脉IMT与肱动脉FMD之间呈明显负相关(相应r=-0.69、r=-0.74,均P<0.001)。结论1.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颈动脉、股动脉IMT,再因它价格低廉、无创、重复性好,可作为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较好检查方法; 2.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颈动脉、股动脉IMT 值增加,肱动脉FMD降低; 3.颈动脉、股动脉IMT以及肱动脉FM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

切相关,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4.冠心病患者存在颈动脉、股动脉IMT的显著增厚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显著受损,颈动脉、股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明显负相关,外周血管超声检测可作为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工具,对冠心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在颈

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 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在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 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且C统计量为0.014。 【讨论】当C统计量变化较小时,应该如本研究所示,观察对象重新分类,来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否真的影响观察结果。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也是一个有效评价新危险因素的指标。尽管本例研究只是局限于白种人,但是介于Framingham危险因素是一个不论国籍不论种族不论肤色四海皆宜的国际主义战士,有理由相信颈内动脉内中膜的确会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今,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经将其作为Ⅱa级危险因素写入指南,这项研究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确凿的依据。 【结论】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球至颈动脉窦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 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甲状腺侧叶前后径、左右径不超过2cm,上下径3-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甲状腺上下动脉直径小于2mm,收缩期峰值速度(Vmas)20-30cm/s,平均速度(Vmean)12-20cm/s,阻力指数(RI)0.5-0.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张琼 【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试图探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颈动脉或股动脉粥样硬化何者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尚未完全明了。1980年,Furchgott 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随后证实EDRF的化学成分就是一氧化氮,由此表明一氧化氮是血管内分泌的重要舒张因子。Celermajer等于1992年应用高频率超声,对吸烟者、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和股动脉的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评价,首创判断血管内皮功能无创方法.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 w-mediated dilation,FMD)。Anderson等于1995年应用心导管介入造影法和肱动脉FMD法,证实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此方法是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最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目前,通过无创高频超声可以了解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探讨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肱动脉、颈动脉以及股动脉作为

颈动脉内膜增厚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动脉内膜增厚怎么办 导语:你有没有感觉到颈动脉这个地方有时候异常的不舒服,小心这个有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是一种颈椎病,颈动脉内膜有增厚的情况 你有没有感觉到颈动脉这个地方有时候异常的不舒服,小心这个有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是一种颈椎病,颈动脉内膜有增厚的情况的话,血管将会变得狭窄,偶尔伴有眩晕,在中医上被认为是颈椎病的一种。那么颈动脉内膜增厚怎么办呢? 颈动脉内膜增厚一般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吸烟、高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血糖升高等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颈动脉内膜增厚怎么办?内膜增厚是脂质积累可能性比较大(动脉狭窄),应该继续控制血压平稳正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如果增高应该积极的控制,可以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不能吸烟,如果体重超标应该减轻体重。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延缓病情的发展,预防血栓形成。 控制饮食,多做颈部运动,可以控制它不再增厚。如果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可以暂时不用降脂药物,没有头晕等症状可以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阿司匹林可以长期服用,最重要的是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起码1年要查1-2次,出现异常及时加药。 颈动脉内膜增厚怎么办?颈动脉内膜增厚跟高血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常生活中如果经常吃一些油腻,高脂肪,高甜度的东西容易引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管参数

常用血管血流参数正参值 颈部血管 1.内中膜厚度(IMT): 颈总动脉< 1mm,分叉处IMT< 1.2 mm 2.内径:颈外动脉4-5mm;颈内动脉5-6mm;颈总动脉6-7mm 3.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SPV): 颈总动脉91.3±20.7cm/s;颈外动脉70.9±16.1 cm/s;颈内动脉67.6±14.3 cm/s 4.阻力指数(RI): 颈外动脉0.65-0.83;颈总动脉0.65-0.75;颈内动脉0.55-0.65 5.颈总动脉:V2 / V1< 0.8 6.椎动脉:内径3.5-4.2cm;收缩期峰值流速45-75 cm/s 颈内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1.轻度狭窄(内径减少0%-5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频窗存在 2.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3.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7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4.极重度狭窄(内径减少91%-99%)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20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10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4 5.完全闭塞(内径减少100%) ⑴闭塞的管腔内可有充满的血栓回声 ⑵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⑶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出现反向波

四肢血管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下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1.近段髂总动脉85±20cm/s 远段髂总动脉90±21cm/s 2.髂内动脉93±18cm/s 3.近段髂外动脉99±22cm/s 远段髂外动脉96±13cm/s 4.近段股总动脉89±16cm/s 远段股总动脉71±15cm/s 5.股深动脉64±15cm/s 6.近段股浅动脉73±10cm/s 中段股浅动脉74±13cm/s 远段股浅动脉56±12cm/s 7.近段腘动脉53±9cm/s 远段腘动脉53±24cm/s 8.胫腓动脉干57±14cm/s 9.近段胫前动脉40±7cm/s 远段胫前动脉56±20cm/s 10.近段胫后动脉42±14cm/s 远段胫后动脉48±23cm/s 11.近段腓动脉46±14cm/s 远段腓动脉44±12cm/s 12.足背动脉30±10cm/s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诊断标准 I级:返流时间持续1-2秒 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2-3秒 I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4-6秒 IV级:返流时间大于6秒 返流时间在0.5秒以内,可视为正常;0.5-1秒为可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腹部血管及其他 肝脏血管 1.肝固有动脉 ⑴内径2-6mm ⑵峰值流速46-66cm/s ⑶阻力指数0.5-0.7 2.肝静脉 ⑴频谱形态:三相(S波、D波、a波)或双相频谱 ⑵内径:<10mm 3.门静脉 ⑴主干内径12-14mm ⑵最高流速15-25cm/s ⑶平均流速14.8±3.7 c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