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供应链文献综述word版本

最新最新供应链文献综述word版本
最新最新供应链文献综述word版本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国际商务黄晨阳 2015050002

摘要: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大型公司的普遍运营模式。因此,了解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供应链理论的起源,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且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的起源

供应链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物流学(后勤学),70年代发展为物料需求计划,进入80年代后,著名的迈克尔波特在“五力”模型中揭示了企业和它的供应商、竞争者、替代者、产业潜在进入者及顾客之间的对立和竞争,许多企业采取了对其它企业的投资、兼并、控股的“纵向一体化”管理以占据支配地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的出现加快了供应链的发展进程。虽然这些方法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但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使企业在经营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并没有大的突破。然而差不多从199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兴起,供应链与网络结合从而进入了新的供应链时期,也就是供应链网络时代,在这个时期,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引发了行业热潮,各大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

尽管供应链管理很早就出现并且发展,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定义供应链管理。Mentzer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 目的是提高供应链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Stevens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而Phillip 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 而是一种新的基于时间的竞争策略, 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定义不同, 但基本思想都是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 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虽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提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

义。Ganeshan 和Hardson 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一个获取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成品和半成品,再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设施和分销渠道组成的网络。尽管供应链的复杂性随着行业、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但供应链在服务和制造企业均普遍存在”。而Jayashankar 等人将供应链定义为“由一些自动或半自动化的经济实体为共同完成某一种或多种产品的采购,制造和分销而形成的网络。”

Hau L. Lee ( 1992 , 1995) 、Stevens ( 1993) 、Evens(1994) 、Harrision (1996) 、Phillip (1996) 、Wjndell (1995)等都对供应链提出了许多定义,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涉及的范围也不同,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普遍都强调了供应链的增值作用。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美国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Forum 斯坦福全球供应链论坛) 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与集成”。Evens 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再如Phillip 认为“: 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定义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二)供应链的设计与重构问题

Marshall L. Fisher (1997) 、Hau L. Lee (1994) 等人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而为了企业(或整个供应链) 能在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或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领导市场变化、参与产品开发,必须针对用户需求重构供应链(David Hole ,1993) 。Denis R. Towill (1996) 和Marguerita M. Sasser (1997) 、G. N. Evans (1995) 等提出了各自的重构模型。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Hɑu L1Lee (1992) 等人指出高质量、实时的双向的涉及需求和供应的信息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Stevens (1994) 、A. Gunasekaran (1993) 以及B. Nath (1992) 等对IT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作了研究和分析。尤其是Andrea Vinelli (1996)和Cipriano Forza (1997) 则在其提出的快速反应(QR ,Quick Response) 策略中强调了IT 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以及Internet 等的应用都是讨论的焦点。

(四)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问题

物流的重要性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普遍(如Alvin Toffler ( 1990 ) 、Master ( 1995 ) 、

Peter Drucker(1993) 、Pohlen (1994) 和Bowersoxand Frayer (1996) 等人) 重视,Klaus 与Muller- Steinfahrt (1994) 还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概念、功能作出了定义,它的范围和职能都更为广泛。A1an Braithwaite (1993) 和MartinChristopher (1994) 等人提出了精益物流技术,Hau L.Lee (1994) 等人提出了TPL ( Third Party Logistics) 、LSP(Logistics Server Provider) 等技术以适应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五)供应链的财务,成本问题

Hau L. Lee (1992) 等人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作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总成本法( Total - Cost Ap2proach) 来计算成本。Archie LockamyIII(1993) 、WilburI. Smith (1991) 、Filip Roodhooft (1996) 等都强调了在供应链中财务与成本问题的重要性。

(六)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问题

前期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随着战略管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偏重于研究所有节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偏向于长期计划的研究,而不再局限于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研究。因此,供应商- 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得到重视,其中包括:A. 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的概念研究: E11ram ( 1991) 、Stuart ( 1993) 、Graham(1994) 、Landeros (1995) 、Hendrick (1995) 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并都强调了承诺和效力(promise and effectiveness) 在优化关系中的重要性。B. 供应商联盟( Supplier Alliances ) 问题:Matthyssens(1993) 、Vanden Bulte (1994) 和Manoochehri(1994) 等人研究并总结出通过供应商联盟能实现双赢(Win - Win) 、整体供应链的高效率等优势, FlanStuart (1997) 则研究了供应商联盟的优势及其实施失败的影响因素。C. 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研究:Dwyer (1987) 、E11ram (1991) 、Landeros (1995) 等指出并阐述了在通过供应链实现真正的双赢优势的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强调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关系及评价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性。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在早期仅限于翻译和传播国外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目前,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上的比较活跃的研究项目主要有:

国内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较为活跃,发表的论文也较多,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一般从五个维度展开,分别是:

(一)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李书娟(2005)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与一般单个企业绩效评价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等。

姚芳等(2011)提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构造适合供应链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统计及运筹学方法,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成绩及效益进行评议和考核。李长坤(2012)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对供应链整体、各实体运营状况以及各实体之间的协调关系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评价。

(二)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赵晓军,郇金宝(2005)指出为了对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由于对供应链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再加上对这方面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建立有效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姜方桃(2006)提出实际进行绩效评价时,以企业为分界点,通常将具体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内部绩效衡量、外部绩效衡量、供应链整体绩效衡量。

袁原(201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要以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为基础,以各个成员企业绩效评价为辅助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战略、战术和营运三个层次的指标。

狄丽君(2010)指出为了确保供应链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而建立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划分层次,突出重点;评价指标要集成化;要及时分析与评价;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200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必须反映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具体指标有产销率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产需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和供应链产品质量。

叶飞,徐学军(2000)认为动态联盟是21世纪最为理想的合作模式之一,目前理论界对动态联盟做了一系列工作,动态联盟能为成员企业带来许多优势,并设计出一套动态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

贾瑞霞,李云(2010)认为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KPI指标的要点在于其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可用BSC 从财务、客户、系统协作度、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评价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

马晓锋,骆温平(2011)讨论了6个较为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计划订单流程的绩效评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评估、供应链生产物流的绩效评估、配送环节的绩效评估、顾客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和供应链资金与物流成本的评估,并且建立了一套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

(三)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姜方桃(2006)指出在复杂的系统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因素间有不同的层次,这样,对诸因素的权重分配将会出现困难,我们可以使用多层次的综合模糊评价法。具体包括7个步骤:构造供应链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给定各级指标层权重;建立评价等级集;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2011)概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的内涵,在对传统的BSC(平衡计分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型BS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杨玮龙,杨琦龙(2006)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采用神经元网络为主的机器学习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确定网络结构、过学习与欠学习、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带来了很大不便,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方法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推广性,有效地解决了神经网络算法过学习、欠学习、局部极小等问题。这种方法使用libsvm工具箱,选取训练集,采用RBF核函数,选取测试样本,进行系统检验,结果为实际输出和预测值基本相符,且精度很高,说明支持向量回归可以完成对实际的供应链绩效指标进行评估。

(四)供应链管理评价对象

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2006)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之一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它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但我们相信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插值连续打分模型无量纲化计算定量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计算定性指标和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周新跃(2008)把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模式AFR(合计预测与补给要求以分销中心或主要分销商为中心)、VMI(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合作计

划、预测和补给)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从现实应用情况分析,AFR 作为传统供应链管理向电子化供应链管理转化的代表,还没有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协作,必然会被淘汰;CPFR旨在从一个行业的整合角度入手,达到行业的供应链最优,但此种模式的支撑系统要求相应的技术水平非常高,鉴于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实现为时尚早,因此在中国最值得探讨应用也最广泛的是VMI管理模式。

(五)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胡新平,张黎黎(2011)在考虑了不完备市场机制下声誉的隐性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第三方回收商最大努力水平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声誉与显性激励机制结合的两期模型。并指出为了有效发挥声誉效应和显性激励条件下的第三方激励机制,委托人的制造商要从三方面努力:在激励期限上,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激励的关系;对固定转移支付设定等级;制造商应建立多元化的回收支付薪酬体系。

范建清(2011)以团队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政府作为委托方、供应链节点企业作为代理方构建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为解决对合作型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偷懒”问题,实施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供应链上的“标兵”企业进行奖励,打破预算平衡,激励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

除了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外,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国内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的价格和协调机制的研究也有所进展。

所谓双渠道供应链是指制造商在委托分销商销售其产品的同时开设直销渠道。直销渠道可以增加潜在需求,消除中间商,提高供应链效率; 制造商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分销和定价

来获取高额利润。

直销渠道一方面可以增加制造商的利润; 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零售商对直销渠道的开设持抵制态度。20世纪90年代, L e v i ' s 推出自己的网上商店后,遭到其合作零售商的集体反对,最终L e v i ' s 不得不放弃在线网站。在L e v i ' s 之后,制造商对在线直销持谨慎态度,许多制造商( 如I B M和HP ) 虽然保留电子商务网站,但只在网

上展示产品或接受订单,实物必须到零售商处购买。制造商如此举措, 主要是为了避免渠道冲突。研究表明,不管是否存在产品竞争,合理设置定价将有效减少渠道冲突和双重边际效应,制造商和零售商将达到双赢。因此, 如何通过定价来达到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均衡,通过合同和机制设计来协调渠道冲突,是双渠道中广泛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曲道钢和郭亚军研究了分销商的需求量与其销售努力相关的情况,但销售努力在实际操作中不好衡量、不易监控。针对顾客异质和渠道偏好

不同,林志炳和许保光把消费者按偏好进行了分类,类似的有夏海洋和黄培清,后者针对短

生命周期产品,部分文献考察电子商务实施程度对价格竞争的影响,如陈云等。艾兴政等探讨了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王虹等则假设零售商风险规避度为不对称信息等。

而在双渠道价格协调机制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也颇有建树。谢庆华和黄培清设计了混合渠道模式下达成渠道上下游协调的数量折扣模型,但没有考虑库存因素的影响。在价格- 促销敏感需求与促销补偿激励条件下,陈树桢等的研究表明单独利用两部定价契约不能实

现有效协调, 必须和促销水平补偿契约组合使用。

三,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流行,电子商务开始火爆起来,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开始进行全球化之路,这意味着供应链开始全球化,供应链不仅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复杂,对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网络通讯和快速交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也在向全球化,敏捷化,绿色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

供应链全球化指的是由于跨国公司全球化的过程,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厂家越来越多,最终表现出全球性。但是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导致了更长的采购和运输时间,使得供应链的延时越来越长,同时全球化的供应链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本地来竞争,供应链越长,竞争越激烈。此时,我们就需要敏捷的生产和制造方式来减少这种弊端。

供应链敏捷化指的是从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综合考虑,决策和绩效评价,使生产企业和合作者共同降低市场产品价格,并能够快速了解市场变化锁定客户需求,快速安排生产满足客户需求,并加速物流实施过程,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边际效用,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目标。所以,实现供应链敏捷性的关键技术——基于网络的集成信息系统、科学管理决策方法、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供应链绿色化是指使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少,资源效率最高。供应链绿色化目前最有名的研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ISO14001和ISO14040.今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将会是建立绿色供应链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决策支持技术、运作和管理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供应链电子化指的是指将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客户) 、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

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几年被商业银行和各类企业日益关注的创新业务之一,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竞争市场和盈利途径,也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阅读、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基本概念,运作模式,业务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供应链融资的相关研究做出简要归纳总结,并据此对该业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文章认为,在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趋势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和电商企业的有效合作,将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all kind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upply chain finance, which is one of the business innovations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does SCF bri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new profit channel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os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we conduct a brief summa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cep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business models, etc. And a forecast f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F is mad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risks are under control,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will be a main strea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nline retailers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market. KEY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iterature review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文献综述知识分享

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研究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广西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综合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主要有: 1.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 J.F.Growell 是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学者,他在 1901 年的有关《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的美国政府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

送成本的各种因素。J.F.Growell 的研究开辟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 克拉克·韦尔德其后在 1932 年所著的《农产品营销》才引起国外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重视,文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作了研究。 目前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包括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技术和理论)、冷链物流、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领域,并日益扩展和深化。 2.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文献 最早提出了农业“纵向协调”的是Mighell和Jones(1963),认为它是一个组织的创新,纵向协调包括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保管储存、中间运输、终端销售等这些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Barkema(1993)又从“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个角度强调,他认为食品行业需要通过纵向合作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他还认为契约与整合的出现造就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使消费者的需求延着供应链上溯到食物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Boehlje 与 Schrader(1988)两位学者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譬如研究链条中纵向整合的一些限制因素,以及实施纵向整合的主体等等。他们主要强调在供应链中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通程序与经营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内部整合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链条内部各成员之间运用合同、合资或联合来取代传统的市场方式。他们认为与单纯地进行市场开发相比较,将食品链的管理重点放在供应商、生产商及加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方面更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M.F.Stringer 和M.N.hall(2006)结合英国食品标准机构资助项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集成食品供应链模型,通过层级分解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故障。 A.J.M.Beulens 等人(2005)提出了提高食品供应链透明度的许多举措,给出了通过供应链网络合作来实现食品安全和透明性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二)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文献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关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物流模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还有物流体系建设及优化、物流安全研究等方面。相关研究如下: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供应链协同理论相关内容,演进机制,关系风险,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希望能够对以后的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研究做出指导。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同理论 一、前言 关于供应链协同,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和广为接受的定义,但主要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过程方式说。Anne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所有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有效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描述为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Bauknight认为协同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价值创造机会的过程。(2)战略说。一些研究者认为供应链协同具有战略意义,与供应链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主张应从战略高度定义供应链协同。如xu认为,供应链协同是对来自于相互依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所面临挑战的战略响应。(3)整合管理说。这种学说强调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成员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所开展的业务或管理活动,该学说将供应链协同定位于运营和操作层面。如Xue认为所谓协同,是指整合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各个部分通过共同行动以实现多方利益;Larsen认为协同是指一些协同业务活动,诸如联合计划、联合产品开发、互相交换信息、整合信息系统、长期协作以及坦诚地共享利润和共担风险。学术界对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有很多种。学者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供应链协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整条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一种良好的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 既然供应链是价值链在企业外部的扩展,那么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链体系,其成员之间合理的价值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价值的合理分配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相互协同合作,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同时完成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成员之间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有: 1、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目标不同。它包括:(1)由于供应链成员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在其作决策的时候往往先从个体利益出发,总是基于最大化自身利润给出相应决策,而成员的各自决策往往不能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只能使供应链处于一种次优的均衡状态;(2)供应链成员的性质不同,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一项决策的风险往往与其收益成正比,个体决策面临着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而不同的个体成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可能不同。 2、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难以预测、信息的不对称等,使得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即使供应链成员一开始达成了协同协议,双方也都愿意严格遵循契约执行各自决策,但是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供应链身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那么能够保证原始协同状态的协议可能不再适合新的环境,最终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 三、供应链协同的演进 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模式来阐述供应链协同的演绎过程。国内学者程国平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方法的演进,将供应链管理分为分布式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家电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初探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在2000年前后,家电企业的规模效应就已经充分显现,国内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生产领域可挖掘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已不太大而在产品流通环节的竞争中却出现了最后一公里不能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高磊在《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家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一书中认为,随着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以及我国加入WTO国内家电生产企业遇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物流管理作为家电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供应链”作为一个引发行业热潮的词出现在1993 年左右, 吴清一在《现代物流概论》书中将供应链定义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排列。供应链是一个设备和分销选择的网络,它的功能是获取原材料,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并把最终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Douglas 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终端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初始供应商的业务过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中物资、服务和商品的输入流和输出流,代表一种较新的业务运作方法和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高度互动而且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权衡。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参与者中进行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的协调,从而在所服务的市场达到响应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包括诸如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金融和顾客服务等行为。 第三方物流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英文表达为Thrid Party Logistics,简称3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Robert C.Lieb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物流功能。David Simchi—Levi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利用一家外部的公司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的解释是: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管理经营,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文献综述_王营

目前,供应链金融因其多方共赢的特点而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大力推广与实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有效方法,更没有适用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因此,建立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有利于银行对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挖掘有合作潜力的新客户,同时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一词,最早是由Allen(2004)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模型,但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1]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视角给出了自己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 (1)国外学者的研究。Hofman(2005)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它是指在集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供应链内部组织和外部金融机构,通过计划、引导和控制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2]Feinberg(2007)则把供应链金融看作金融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其概括为一系列由供应链中的买方、卖方或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融资模式,其目的是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任意阶段提供营运资金的融通。[3]Atkinson(2008)把供应链金融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体,通过结合可以把资金提供者与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为供应链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的流动。[4] (2)国内学者的研究。何涛和翟丽(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其出发点在于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因而从产业链的总体视角来考虑,需要融入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新的元素,让各参与方协调合作,为中小企业开创一种新的融资模式。[5]于宏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在考查供应链整体水平和核心企业资信水平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灵活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但考虑到核心企业不会存在融资难题,因而可以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6]李国青(2010)分别从功能视角和金融机构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从功能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也就是财务供应链管理,既包括基本的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包括新型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而从金融机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内部真实贸易的背景下,在综合考虑核心企业信用水平、供应链整体水平的前提下,金融机构结合其多种金融产品而创新开展的、以企业贸易行为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的单项或定额授信业务。[7](3)从国际实践看,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主要来自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和银行三方面的视角。Michael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中,借助成本管理、成本分析、各种融资手段等财务管理方法,在供应链信息流管理过程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8]是站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定格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范畴。而Aberdeen(2007b)对供应链金融的解释是,在电子交易平台实时提供供应链活动信息的基础上,以优化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结算成本为目的,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信息平台提供商共同参与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9]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2007)则站在银行角度,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分析供应链内部交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采用自偿性的贸易融资信贷模型,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10] 2.信用风险的内涵 信用风险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来自《巴塞尔协议》,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文献综述 ■杭州/王营祝锡永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办法,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改革提供了方向,并且为产业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大力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中,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找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评价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到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是将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综述性分析,并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个基本的概括。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这个课题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现在我国关于“三农”的问题仍然在温热期,有关供应链管理处置农产品的课题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却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安全和绿色发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促民增收。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使得许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起了研究兴趣,尤其是农产品成本问题。众多学者更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据我国的社会背景对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研究。 二、我国近几年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研究 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的经营中导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具有意义而又热门的课题研究。在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初步探索中,李岩、傅泽田和刘雪(2008)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跨越了一、二、三产业;产地分散,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流通环节薄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严重存在信息不畅和时效性差的情况并提出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多元化协调主体;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实现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做好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政策建议。王金河(2008)评述我国农产品流通式现状指出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效率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过程为:生产者——产地市场一一运销批发商一一销地市场一一零售商——消费者,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由批发市场来担任。王初建(2010)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呈现出的现状交易成本高、流通过程总损失巨大、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农贸市场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物流处于无序状态、供应链的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贾瑞峰和商丽景(2013)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物流组织分散、物流组织普遍规模小、层次低和物流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数量大。 由上可知,我国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得相对落。因此,许多学者也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今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侯舒明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再造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和谐融资模式,是解决融资瓶颈的关键。供应链金融正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及融资需求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渠道。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中国的供应链融资发展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1中小企业融资 1.1中外中小企业的界定 赵尚梅,陈星(2007)认为中小企业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是一个富有相对性的概念,可以从量与质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尹丹莉(2009)认为对中小企业的具体划分,是可以从量的角度来把握的。企业的经济特性、控制方式也是中小企业划分的定性标准。陈晓红,吴运迪(2009)认为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依据从业人数、实收资本数额和一定时期的销售额三个指标,只是有的采用其中一项或两项。 吴铠(2006)认为美国目前主要是以两个标准来界定中小企业,一个是从业人员标准,另一个是销售额标准。日本对中小企业划分通行标准也是两条,一是从业人员标准,二是资本金标准。韩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仅仅是从量上进行统一划分。赵尚梅,陈星(2007)提出欧盟当前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具有三个特征,即复合性、将小型企业界定标准单独列出和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企业的法人地位。 可见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目前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统一的概念。 1.2中小企业融资的含义、方式及特点 中小企业融资含义。吴铠(2006)提出中小企业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生产经营

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冷链物流是物流领域中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分支,其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 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这其中尤以食品和药品的冷链物流最受人们 关注。虽然近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速,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与国外存在着相当 大的差距。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冷链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关观点和做法, 并对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冷链物流;国外;国内;食品冷链 1冷链和冷链物流 冷链(cold chain)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1]。冷链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药品。冷链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四个方面。食品在产地收集后,经预冷、加工、储存、包装后,运到销售终端最后卖给终端消费者[2]。典型的冷链供应链流程如 图1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s)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 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所以国内外都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perishable food cold chain)。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为目的的一个系统工程[1]。冷链物流要求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要素,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实现全过程的冷链处理。因此由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耐藏性(Tolerance)组成的“3t”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内容[3]。 2国内外的冷链物流发展现况比较 2.1冷链物流的执行标准 为了确保那些需要经过“冷链”来运输的特殊物品,诸如食品和药品,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实施严格专业的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加拿大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 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3]。而在国内,类似法规政策则相对少得多,同时在同类法律法规下,政策也相对过于宽松,例如对禽类物品的加工温度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大部分流入市场的禽类制品都是在常温下生产加工的。国内近年来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没有质的飞跃,从而导致大量的质次价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4]。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被国内外商业银行广泛关注的创新业务,不但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而且由于其有效地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而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文献期刊研究,总结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及概念;并对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对我国更好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 1引言:供应链上物资的流通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没有资金流和物流的匹配,供应链上 就会产生大量的资金缺口,并进而导致供应链条的链接不畅甚至断裂。因此,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注重于供应链上企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易关系和相应担保、并为物流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的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及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并通过对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实践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为国家提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设性意见。 2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及定义 2.1供应链金融的背景 2.1.1分工的演变和自造模式的变化 传统上,受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产品链的绝大部分环节是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完成的,除了原材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采购之外,大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完成,乃至销售,都是通过企业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的分工模式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过去,企业间的分工往往以产业或产品为界,而最近三四十年来,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多个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已经成为分工的新潮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分工类型在整个产品链中的分布情况取决于两者进行转换时生产收益和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制造模式的变化既有市场需求方面的考虑,也是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在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标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汽车公司。但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企业间分工趋势的强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市场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大规模定制”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努力实现的生产模式。 2.1.2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分工与制造模式的变化导致贯穿整个产品链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在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集中在单个企业的管理层手里。但是,一旦生产环节分配到多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随着新型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我国的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也逐渐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起初比较晚,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我国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了思维的扩展以及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旨在以问题入手,加强科学化的管理因素,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 1.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供,一个方面是销,为了将这个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些优化的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在呼出。这其中涉及到的主体不但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了零售商和分销商,只有对这个产业链条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零售行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零售业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 管理观念淡薄 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在产品、运输等各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弱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点放到了管理方面。但是我国的零售业中,缺乏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1 缺乏必要的认识大多数零售业对于供应链的理解还停留在物流运输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就是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等职能。缺乏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立体化的认识,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立、客户之间的维系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并不是非常到位。由于在认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我国的零售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就存在诸多漏洞,自然经济效益就会受到 一定的影响。 1.1 .2 职能部门不健全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分工合作是保证效率的基础。虽然现在很多零售业在管理中已经将具体的职能,诸如采购、仓储、销售等进行了划分,对于零售业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1.2 长远战略缺乏 零售行业的发展往往具有周期长、利润低的特点,现在我国的很多零售行业虽然都有了一定稳定的供货商,但是缺乏合理的战略布局。零售商和供货商之间往往展开价格博弈,以期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1.3 物流效率低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为了确保自己在经济交往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都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供货商或零售商的净利润都需要将仓储以及运输的成本扣除,这样往往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另根本调查现实,缺货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并非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物流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由于在信息采集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供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不但加剧了仓储成本,对于销售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1.4 技术水平偏低 零售行业对市场很敏感,只有及时把握市场的信号,才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现在很多零售企业的零售终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都不是非常完善,这大大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__ 3.总结 零售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其在供应链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1 供应链的内涵及对企业的管理创新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由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 演化而来的,主要指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环节进行延伸。企业将供应商的活动当成是生产活动的环节而加以协调和控制,这就是生产向前延伸;企业将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纳入生产活动的环节,这就是生产向后延伸。因此,所谓的供应链就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终端用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增值链。但其中最重要的含义是指用户的需求,即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条生产链条。简单的说,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条的管理,即从原材料等供应商开始一直到终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 述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家电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初探 中国当前正在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在前后,家电企业的规模效应就已经充分显现,国内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生产领域可挖掘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已不太大而在产品流通环节的竞争中却出现了最后一公里不能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高磊在《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中国家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一书中认为,随着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以及中国加入WTO国内家电生产企业遇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物流管理作为家电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供应链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而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供应链”作为一个引发行业热潮的词出现在1993 年左右, 吴清一在《现代物流概论》书中将供应链定义为:产品生产和流经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

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排列。供应链是一个设备和分销选择的网络,它的功能是获取原材料,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并把最终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Douglas 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终端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初始供应商的业务过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中物资、服务和商品的输入流和输出流,代表一种较新的业务运作方法和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高度互动而且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权衡。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参与者中进行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的协调,从而在所服务的市场达到响应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不但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包括诸如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金融和顾客服务等行为。 第三方物流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英文表示为Thrid Party Logistics,简称3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Robert C.Lieb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众多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阐述。 Gopfert和Neher(2001)发现仅有一小部分的企业将资金流管理视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职能的重新整合,他们较早提出了资金流的重要性。 Guerrisi (2001)通过考察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技术和资金转移技术的发展,发现资金转移技术相对落后,影响物流技术的发展。 Stemmler( 2003)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管理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的主要原因。 Meynell (2003)和Waiters (2004)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定义:前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管理是与物流平行的从买方发出订单到完成结算的所有与现金流有关的交易活动;后者从需求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将供应链金融管理定义为,通过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集成供应链中的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链管理。 Richard( 2004 )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了Stanley公司的成功经验,具体说明了如何在企业中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使物流与资金流相协调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Klapper (2005) [13]就供应链中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理及功能进行了分析。。 Gonzalo Guillen(2006)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Demica(咨询公司)在2008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银行的报告显示“65%业务量的增长来自于供应链金融,超过90%的顶尖银行为他们的顾客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AllenN.Berger(2004)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思想。 Leora Klapper(2004)就供应链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理及功能进行了分析。 Gonzalo Guillen(2006)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进步、缓解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小企业共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出口额,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并且有70%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的大型知名企业。 国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并不多。近两年来,随着供应链融资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 陈晓红、陈建中等(2008)通过系统论述供应链融资的理论基础和实物流程,为供应链融资相关主体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了参考,为政府推广供应链融资提供了决策依据。 郭涛((2005)详细论述了应收账款融资的原理及融资优势; 徐欣(2007)认为供应链融资有双重模式:物流企业以产业资本为主导模式和

最新供应链库存文献综述

供应链库存管理文献 综述

大连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本科 生 学年论文 题目:供应链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专业:物流管理指导教师:晚春东 学生姓名:万永发班级学号:物流092班3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2012年8月 目录 一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作用 二供应链在库存管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2、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3、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不恰当和不及时的交货状态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5、缺乏协调性 6、产品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库存 三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1、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 系统 2、联合库存策略 3、多级库存优化策略 四供应链下的库存战略性决策——工作流的战略管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五总结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制造的最新趋势,在增加了企业管理复杂性的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物流战略与实践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在生产领域的利润空间挖掘已经很有限了,在此大环境下,企业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库存成本在企业中占据着很大的一块,寻求怎么样降低库存成本也是一个企业值得重视。库存在物流供应链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可以挖掘的利润源泉之一,还起到供应链上下游的缓冲作用。本文中也提到了库存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提出了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策略及库存略决策。Abstract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he latest trend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after an increas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complexity while further establishing logistics strategy and practic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it margins mining enterprises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has been very limited, In this environment, companies gain a foothold in the ever-changing market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风险文献综述

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风险 文献综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引言 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物流行业的竞争,打破了传统物流业的格局,供应链金融在经济实践过程中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存货质押作为新型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的一种,致力于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改革提供了方向,并且为产业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大力开展存货质押融资的实践中,存货质押因协调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三方的利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有的存货质押融资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务模式,服务定价等问题上,其中定量研究主要体现在风险度量方面。文章对以往研究进行简单的归纳梳理,找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风险 文献综述

一、存货质押融资的概念 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款人以存货作为质物向人借款,为实现对质物的转移占有,信贷人委托或资产管理公司等成为第三方企业,代为监管和存储作为质物的存货。融资的标的物为存货。在国外,存货质押融资的理念在很早就己经产生了。同样,融资的需求普遍存在,而质押物也从最开始的不动产发展到了流动的存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存货质押融资类似于西方在初期所采取的存货质押融资商业模式。在这一时期,由于物流仓储企业没有参与,我国商业银行对质押存货的价值、品质、销售状况等缺乏足够的信息,对质押存货的运营控制缺少专业的经验和技能,于是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银行开展这一融资服务较为谨慎。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城市,一些银行已经和物流企业紧密开展了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存货质押融资服务,但远未将丰富的存货担保资源充分利用。其中大部分的银行对这一创新还相当谨慎,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对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技术欠缺。 二、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2.1国外存货质押融资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解释为“脆弱性”。在一些情况下,供应链脆弱性并没有与严格区分,有时甚至与作为同义词使用。就认为“供应链脆弱性与风险密切相关,不应将与脆弱性分开单独讨论”,他将供应链的脆弱性定义为“由供应链和外部风险造成的对供应链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其内部脆弱性是由于供应链缺乏敏捷性造成的,外部脆弱性是受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两因素影响。 对于存货质押风险的分析,对物流和金融整合创新下的风险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存货质押融资中怎样降低道德风险和价格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在内的贸易融资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异同,并对贸易融资业务分析概念模型进行研究;定量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关键指标的确定,并探讨了其对质押融资风险的影响,第一次试着将资产质押融资推广到运营决策的制定中。 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监控程序和操作措施的研究如下,研究了贷款利率波动的风险对融资服务的影响及相应政策;分析了美国存货质押融资的发展趋势,并指出 2003 年下降的原因在于风险控制水平的比较低,大银行更加规避风险业务较为保守,但是小银行更加灵活;指出了存货质押融资实践中应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论转化为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了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将业务风险分为:业务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