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3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3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3章 抗原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2007年10月15日

医学免疫学人卫版第七版重点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亦称为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Lymphocyte homing 2.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 3.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有利于传递免疫信息,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至病灶。 第三章~ 第八章 1.Antigen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 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一般具有免疫原形和抗原性两个重要特性。 2.Epitope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又称为抗原决定 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3.Cross-reaction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 应,称为~。 4.Superantigen(SAg) 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化学性质主要为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5.Adjuvant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 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称为~。如卡介苗。 6.Mitogen 丝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 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一类淋巴细胞全部克隆,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广泛应用于体外集体免疫功能检测。 7.Antibody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 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8.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攻膜复合物由C5b6789n组成的复合物,可插入细胞 膜,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9.Interferon(IFN) 干扰素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可分 为Ⅰ型(包括INF-α,INF-β等)和Ⅱ型(INF-γ)。 10.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 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 11.cell adhension molecules(CAM) 细胞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识别,细胞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和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12.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 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结构十分复杂,显示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传统上分为Ⅰ、Ⅱ、Ⅲ类。Ⅰ、Ⅱ类主要参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Ⅲ类主要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 13.linkage disequilibrium 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免疫学讲义

医学免疫学 简 要 讲 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2009-2

简称: Ag:antigen,抗原 Ab:antibody,抗体 APC:抗原提呈细胞 BC:B淋巴细胞 C:cell,细胞 CK:细胞因子 EBV:EB病毒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IC:immune complexes,免疫复合物IFN:干扰素 IR:immune response,免疫应答IS: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M:microorganism,微生物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KC:自然杀伤细胞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SRBC:绵羊红细胞 TC:T淋巴细胞 TNF:肿瘤坏死因子 V:virus,病毒 第一篇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绪论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 一、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 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癌变C。 二、免疫功能: 1、正常:免疫保护作用(有利), 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 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2、异常和缺陷:免疫病理作用(有害), A、机体对“非己”抗原: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低或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 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图示免疫概念 抗原性异物→人体 ↓(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 抗原性异物

抗原 图1 四、免疫系统的组成 2)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Array图2 五、免疫应答的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 (2)作用广泛,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 无免疫记忆。 2、组成及作用: (1)屏障结构: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版题库

精心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 D 2 A C 3 A 4 A 5 A 6 A C 7 A C 8 A C 9.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获得性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0.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 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1.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获得性 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2.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NK细胞 D、上皮细胞 13.属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T、B淋巴细胞 二、填空题 1.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2.免疫系统由、和组成。 3 4 5 6 7 免疫 1 2 1 A C 2.T A C 3 A、肝脏 B、扁桃体 C、肠系膜淋巴结 D、脾脏 4.既可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又可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树突状细胞5.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 A、皮质区 B、髓质区 C、浅皮质区 D、深皮质区 6.脾脏的胸腺依赖区是······················································() A、红髓 B、白髓 C、脾小结 D、PALS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8版题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 2.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利也有害 D、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3.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成分耐受,清除衰老、损伤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6.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特异性 7.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 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非特异性 8.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非特异性 9.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获得性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0.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 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1.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获得性 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2.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41-80

第四章抗体31 解,产生不同的水解片段(见水解片段部分)。不同类或亚类的Ab絞链区不尽相同,例如IgGl、IgG2、 IgG4和IgA的絞链区较短,而IgG3和IgD的絞链区较长。IgM和IgE无皎链区。 二、抗体的辅助成分 除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类别的Ab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J链和分泌片。 (—)J 链 J链(joining chain)是由12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糖蛋白(图4-3),分子量约15kD, 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Ab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2个IgA单体由J链连接形成二 聚体,5个IgM单体由二硫键相互连接,并通过二硫键与J链连接形成五聚体。IgGJgD和IgE常为单 体,无J链。 IgM 分泌型IgA 图4-3抗体分子的J链和分泌片 分泌型IgA(SIgA)二聚体和IgM五聚体均由J链将其单体Ab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五聚体。分泌片(SP,图中橙色球 组成的肽链)为一含糖肽链,是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lgR)的胞外段,其作用是辅助SIgA由黏膜固有层,经黏膜上 皮细胞转运,分泌到黏膜表面,并保护S I g A皎链区免遭蛋白水解酶降解 (二)分泌片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SP)又称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 )(图4-3),是分泌型IgA 分 子上的辅助成分,分子量约为75kD,为含糖的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 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SIgA)。分泌片具有保护SIgA.的饺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 介导SIgA二聚体从黏膜下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转运到黏膜表面。 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分子肽链的某些部分易被蛋白酶水解为各种片段(图 4.4)。木瓜蛋白酶(papain)和胃蛋白酶(pepsin)是最常用的两种蛋白水解酶,借此可研究Ab的结构和功能,分离和纯 化特定的Ab多肽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从钗链区的近N端,将Ab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和1 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图4-4)。Fab 由V L^C L和V H^C H 1 结构域 组成,只与单个抗原表位结合(单价)o Fc由一对C/和C H3结构域组成,无抗原结合活性,是Ab与 效应分子或细胞表面Fc受体相互作用的部位。 (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胃蛋白酶在絞链区的近C端将Ab水解为1个F(ab>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Fc,(图4-4)o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

1、怎么理解免疫的现代概念? 识别和清除异物抗原、耐受/发生免疫应答、有利,也可能有害 2、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模型,分泌型)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为什么说免疫是一把双刃剑? 4、比较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1.解释名词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表位。 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有哪些?

*抗原的异物性 *理化性状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机体方面的因素 3.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有何不同? 特点TD-Ag TI-Ag Th 细胞+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回忆应答+ - 产生抗体类型IgG为主IgM 举例细菌病毒等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蛋白质抗原 4.异嗜性抗原有何临床意义。 5.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名词解释: 补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中及细胞膜上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MAC(攻膜复合体):c5b与c6 c7 c8 c9 结合形成的c5b6789n 免疫黏附:C3b与免疫复合物(IC)共价结合并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CR1结合, IC被运送至肝、脾清除的作用。 1、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八章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称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 免疫缺陷病按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发育成熟分为原发性( 或先天性) 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和继发性( 或获得性) 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遗传缺陷或发育异常,导致免疫细胞和/ 或免疫分子的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永久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感染、衰老、肿瘤和药物等原因抑制了机体成熟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表达所致。临床上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远较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①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持续的反复感染。一般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者易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而细胞免疫缺陷者易发生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等细胞内感染。②易发生恶性肿瘤。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 倍。③易并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患者并发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可高达14% ,以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多见。④遗传倾向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有遗传倾向,其中1/3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 为X 性联隐性遗传。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其中,体液免疫缺陷约占50% ,联合免疫缺陷约占20% ,细胞免疫缺陷约占18% ,吞噬细胞缺陷约占10% ,补体缺陷约占2%( 表9-1) 。 表9-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医师执业医学免疫学讲义0701

细胞因子 大纲要求 一、基本概念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三、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及特点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一、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量多肽或糖蛋白。CK是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前已发现IL-1~IL-37。 名称主要产生细 胞 主要生物学作用 IL-1 单核-巨噬细 胞 血管内皮细 胞 ①促进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②增强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活化; ③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④参与炎症反应,刺激肝细胞合成 急性期蛋白。 IL-2 Th1细胞 NK细胞 ①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细胞因子; ②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 ③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杀伤活化。 IL-4 Th2细胞 肥大细胞 ①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产生IgE类抗体; ②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分化。 IL-5 Th2细胞 肥大细胞 ①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产生IgA;②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分化。 IL-6 单核-巨噬细 胞 Th2细胞 ①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Ig;②参与炎症反应,刺激肝细胞合成急 性期蛋白; ③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 分类:Ⅰ型(IFN-α、?)和Ⅱ型(IFN-γ)。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恶液质素):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β(淋巴毒素):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 两者生物学活性相似: 直接或间接的杀/抑瘤作用; 局部炎症反应; 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IL-6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四)集落刺激因子(CSF): 可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造血干细胞定向增生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干细胞生成因子(SC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红细胞生成素(EPO)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征及几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AN A、RF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述: 自身免疫和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AID的发病机理及免疫病理机制。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器官特异性AID;非器官特异性AID(SL E、RA)。 3、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的类型检测及意义;类分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及意义;其它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这与T细胞()A.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MHC分子有关。

B.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成分有关。 C.在胸腺发育时首先遇到外来抗原有关。 D.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阳性选择有关。 E.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阴性选择有关。 2.自身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 A.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能识别 B.体内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抑制细胞 C.它不是外来物质 D.胚胎期形成了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E.自身成分分子量小 3.免疫耐受性的特点是: () A.成年期易于诱导耐受性 B.T细胞比B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性 C.抗原经皮下注射易于诱导耐受性 D.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易于诱导耐受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耐受性 4.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AID: () A.SLE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 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2.免疫调节异常(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3.交叉抗原(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4.遗传因素。(1)DR3个体易患重症肌无力(2)DR4与类风湿有关(3)B27与强直性脊柱炎(4)DR2与肺出血肺炎综合症有关。 常见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表现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

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 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 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161-200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151促IgE类别转换、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肥大细胞增殖的基因群,包括编码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其中编码IL.4 启动子区的基因变异,使IL?4分泌增多,导致IgE大量产生。②位于11Q12-13的编码高亲和性Fc.R ip亚单 位的基因,其多态性同哮喘和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环境因素 特应性个体易于发生哮喘和湿疹等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但实际发生频率仅为特应性个体的10% -30% o易 感性因素分析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危险中各占50%。增加超敏反应概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儿童早期接触病原体、暴露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不足。因此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认 为:儿童早期接触相对卫生较差的环境,特别是易于引起感染的环境,有助于防止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发生。其机 制主要是由于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易于激活Thl应答及Thl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诱导Treg的产生抑制H12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IgE抗体的产生。 四、临床常见疾病 (―)全身过敏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头抱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 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嚏哩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嚏哩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 合靶细胞表面IgE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 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2小时后不宜使用。临床发现少数人在初次注射青霉素时也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其曾经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青霉菌砲子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 态有关。 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 者可因曾经注射过相同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因吸入花粉、尘瞒、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常见过 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有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以局部岀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浸润的炎症反应为特征。 2.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胃肠道黏膜表面 分泌型IgA含量明显减少和蛋白水解酶缺乏与消化道过敏反应发生有关。 3.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包括尊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可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 或冷热刺激等引起。口服青霉素对已被青霉素致敏的患者也可引发湿疹。临床上可见一种慢性尊麻疹,是由体 内产生的抗F CE RI a链的IgG类抗体引起,为II型超敏反应。 五、防治原则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通过询问过敏史和皮肤试验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最有效方法。皮肤试验通常 是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变应原稀释后,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 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直径>lcm为皮试阳性,提示为过敏原。 (-)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的免疫防治方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 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是小剂量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 以致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再次大剂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练习 一、填空 1._ _ _ _ _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反应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造成_ _ _ _ _ _ _并引起_ _ _ _ _ _,当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 _ _ _ _ _。 2._ _ _ _ _ _ _ _与人心肌基质、心肌和肾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的抗原,因此它与_ _ _ _ _ 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髓鞘碱性蛋白和眼晶状体蛋白均属于_ _ _ _ _ _。 第二,多主题选择 [A类问题] 1.下列关于自我宽容、自我免疫和援助的陈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被克隆并清除以产生自身免疫 维持导致自我耐受损害的因素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我耐受性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我耐受 E.以上都不是真的 2.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你自己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创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同种异体组织移植 C.手术、免疫、药物 D.创伤、肿瘤、免疫 E.肿瘤学、免疫、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与哪个有关? A.隐藏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的活化 E.自身抗原的变化 4.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肾炎是由于链球菌和肾小球基底膜共享相同的抗原 B.促进隐藏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缺陷 D.自身抗原的变化 E.免疫调节功能障碍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是: A.隐藏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变化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自反应t和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E.分子模拟 6.以下哪一种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重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7.人体产生的抗核抗体主要存在于: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 (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 (3)红细胞寿命缩短。 (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 (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③DonathLaidsteiner 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 SLE的实验诊断: (1)抗核抗体 1)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 胞株)、Hela细胞(官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 抗原片敏感性较 高。 2)抗DNA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 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 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结果 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

医学免疫学 课件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自身免疫病)。 2、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 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获得性无需抗原激发需要接触抗原 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4~5天后发挥效应 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的是病原 体相关模式分子)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 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 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 因子(效应分子:补体,溶 菌酶,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NK细胞,NK T细胞 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 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 4、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5、适应性免疫的三个主要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6、关系: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7、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组织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骨髓脾脏干细胞系TCR 免疫球蛋白胸腺淋巴结淋巴细胞BCR 补体分子 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相关分子 单核巨噬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 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MHC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 胞、血小板、红细胞等) 其他

授课讲稿: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讲稿) Autoimmunity and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现象在正常人体内起着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自身免疫现象: ?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生理自稳的作用。 ?不同淋巴细胞间的相互识别,构成独特型免疫网络,亦属自身免疫现象,起免疫调节作用。 ?自身MHC限制说明,对外来抗原的识别需以自身抗原识别为基础,不能识别自己,就不能识别异己。 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autilogous mixed lymphocytereaction,AMLR ) AMLR系统中,DR+细胞作为刺激细胞,CD4+自身反应T细胞作为应答细胞被刺激而分裂增值。表明:在无外来抗原刺激下T细胞能识别自身抗原而产生效应。对于维持免疫稳定,自身耐受有重要意义。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关系:1自身免疫引起疾病。2疾病引起自身免疫。3某些因素引起前两者。(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1 血液中测得高效价的自身抗体/致敏淋巴细胞。 2 自身抗体/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自身组织因起损伤或功能紊乱。 3 动物实验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 确认自身免疫病的条件: 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找到自身抗原; 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三)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二)免疫系统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