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第一章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不仅是生物,包括植物,的遗传信息载体,起到调节基因活动和有性后代重组频率的作用,而且还控制着真核生物的育性。因此无论是在植物遗传育种,还是在植物系统进化领域,染色体研究技术都是重要手段之一。此外该技术还是染色体分带、基因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也就是说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学习掌握该技术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知识储备。

仪器设备、试剂及其他用品

明视野显微镜(每人一台);水浴锅一个;控温培养箱一台;载玻片,盖玻片若干(清水洗过,70%酒精保存备用,用前纱布擦干);纱布,滤纸若干;钟表镊子, 铅笔(未销),双面刮胡刀片各一个;500ml烧杯(或广口瓶)若干只;培养皿若干(最好直径90mm);小药瓶或1.5ml 塑料离心管若干。

对二氯代苯饱和水溶液;0.002M八羟基喹啉;改良石炭酸品红;1mol/L盐酸;0.1mol/L盐酸;45%乙酸;

材料

玉米、燕麦、小麦、蚕豆种子,洋葱、大葱鳞茎或种子,最好当年产。或者自己准备其他感兴趣的材料,如校园及周围环境中采集和市场购买,要有一定数量,至少几百颗。有意向后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你预备的种子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因有些种子存在休眠,短时间不能萌发。实验流程

1 种子和鳞茎根尖的培养

种子培养前首先进行种子筛选,去除空瘪和霉变者以及杂质,保留饱满种子,10至30倍自来水浸泡24小时。取培养皿内垫湿滤纸,将浸泡后的种子铺于培养皿内,注意滤纸表面不要有流动水,种子量要适当,不要太多而互相堆积在一起,室温培养即可。每天流水洗一次,培养过程中如发现有霉烂种子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种子萌发。

鳞茎培养采用水培。取烧杯一只盛满自来水,将鳞茎外部干皮和鳞茎盘底部残留泥土及根去掉,洗净,坐于烧杯口上,使底部浸泡水中。

虽然是染色体分析实验,一定不要忽略材料培养,要提供具体材料以理想的培养条件。只有根尖生长旺盛,才可能获得具有高比例分裂细胞的根尖,这是得到满意中期分裂相的前提。一般质量好的根尖为乳白色,可见大量根毛。

2 预处理

所谓预处理是指使用化学试剂和物理方法(如低温)抑制细胞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和活动,保证更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同时使染色体缩短变粗利于观察。待根尖伸长约1厘米,取根尖或在小种子情况下,如小麦,连带种子置小药瓶内对二氯代苯饱和溶液中处理3-6小时。注意环境温度不要过高以免产生药物毒害作用。还要注意不要盖瓶盖,保证材料呼吸所需氧气供应。如果处理时间较长,如超过5小时,应该间隔一定时间摇晃小药瓶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3 固定

固定就是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使细胞内染色体结构保持不变。染色体制片常用的固定剂为卡诺固定液。方法很简单,倾去预处理液,加卡诺固定液[95%(或100%)酒精:冰乙酸=3:1]固定过夜。常温下材料在固定液可以保存一周左右,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个月左右。保存时间过长,压片时染色体粘连而不易分散。

4 解离

解离的作用是使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易于分散。一般是将材料从固定液中取出装入小瓶或离心管中,蒸馏水洗一次,加入1mol/L盐酸,放入事先预热到60℃的水浴锅中,保持5至10分钟取出,用吸管吸出解离液,加入蒸馏水洗一次,加45%醋酸软化。

5 染色和压片

染色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并分散开以利于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截取

根尖置载玻片上,用镊子或双面刀片切取分生区组织,去掉其他部分,包括伸长区和成熟区。如果根尖较粗,如蚕豆根尖,最好将根冠也切去。滴加一滴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加盖玻片。将载玻片放在铺有滤纸的平坦桌面上。取小片滤纸覆于盖玻片一角,用左手食指压在滤纸上。在盖玻片相对的另一角插入双面刀片,使盖玻片垫起,载玻片和盖玻片保持一定的空间。而后右手执镊子,用镊子柄端轻轻敲击盖玻片有材料的地方而使分生组织的细胞分散。初学者不要一味用力敲,可以敲一敲,拿到显微镜仔细观察一下,视细胞分散情况以决定敲打力度。镜检细胞分散开后,将小滤纸片盖在整个盖玻片上,左手压住盖玻片一角,右手拿铅笔,以铅笔平整的端部稍用力敲打盖玻片,使染色体分散,压平于同一平面上。

整个压片操作是一个手工活,只有用心操作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要使染色体分开,首先要使细胞分散且不破裂。理想的分散就是细胞不存在互相压叠,为下一步细胞内染色体的分散留出空间。否则在进行染色体压散操作时,由于细胞的重叠造成染色体没有足够空间而互相搭叠。如果细胞破裂,因此时载玻片和盖玻片间溶液较多,染色体会随液体飘散而无法识别染色体的归属。第二步才是染色体的散开,此步敲片力度也是需要在实践中细心摸索。

理想的制片至少有一个分裂相的所有染色体都在100倍物镜(油镜)下的同一焦面上,也就是通过调焦可以同时清晰看到(见图1),每一条染色体为棒状,不发生弯曲,其着丝点和次缢痕很容易分辨。只有如此才有利于染色体长度数据的测量。

图1 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四倍体细胞型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照片。基本上每个染色体都为棒状,着丝点清晰可见(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9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史军作)。

核型分析

一般地讲,种子植物的核型就是体细胞分裂中期所表现出来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和形态结构,如着丝点和次缢痕的位置。对于核型的定性定量描述就称为核型分析。

描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常用指标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简写为2n)和染色体基数(简写为x)。前者的意思是相对于配子体或生殖细胞配子的孢子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如被子植物等的根尖或茎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许多植物类群中存在染色体的倍性变化,如自然状态下的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存在两种类型的植物体,2n=14和2n=28,那么其染色体基数x=7。x (小写)也就是一个类群中体细胞染色体数最少类型的配子或配子体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基数。

核型分析的第二步工作就是染色体形态结构的定性定量描述,包括染色体的绝对大小(长短)、相对大小、着丝点、次缢痕以及随体的位置的测量和统计。

首先说测量染色体的大小。在测量之前按染色体数的多少准备一份表格(见表1)。手工方法是将拍摄的电子照片放大打印出来,而后用毫米尺在照片上进行。因为种子植物体细胞内来自双亲的同源染色体大小相同,着丝点位置一致而成对存在,在开始测量时,首先目测,大致

按染色体长度从长到短顺序编号并配对。其次用毫米尺分别测量每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将数值填入表中。有时因为非同源染色体长度差距不大,或者因为制片而造成染色体形变,仅仅根据目测排序会存在问题,所以在测量完成之后再次对排序进行权衡,调整其排列顺序。

为使所得到的染色体定量数据具有代表性,一般如此测量5个细胞,得到5个测量数据表,而后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平均值。

接下来首先按下列公式可以将照片上的染色体长度转换为绝对长度。

某一条染色体长度(um )= 照片该染色体长度(mm )/放大倍数×1000。

一般地说,由于染色体收缩程度极易发生变化,比较不同类群染色体绝对长度意义不大。人们设计出可比较的参数,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考虑到同一分裂相不同染色体收缩程度的一致性(也不尽然),以一个分裂相中某染色体长度除以所有染色体长度总和就成为相对值。该数值用于不同类群比较时,消除了因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同源染色体绝对长度必定存在的明显差异。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将一张照片上(同一分裂相)每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短臂长度以及两者的比值分别相加,除以2得到平均值,而后将该分裂相中所有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平均值求和,并以各个平均值除以其总和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的相对值,再乘以100就得到染色体长短臂的相对长度。其他4个分裂相也做同样处理。最后将5个分裂相相对应的数值相加,除以5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平均的长臂和短臂相对长度以及平均的臂比值,结果列于表2。

为了更简明地定性说明着丝点的位置,很多学者用符号来表明着丝点的位置而把染色体进行形态上的分类。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Levan et a (1964)建立的着丝点两点四区系统。所谓两点就是正端部着丝点和正中部着丝点,四区就是中部着丝点区、近(亚)中部着丝点区、近(亚)端部着丝点区和端部着丝点区。这些染色体类型与相应的臂比值列于表3。当所研究的染色体臂比值落入表3中某一范围就称其为某种类型的染色体。具体工作时,将表2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臂比值对照表3中的臂比值范围,将相应的着丝点位置简称填入表2的着丝点类型一栏即可。

表3 李懋学等(1985)修改的Levan et al (1964)

染色体着丝点命名系统

着丝点位置 简称 臂比值范围

正中着丝点

M 1.00 中部着丝点

m 1.01—1.70 亚中部着丝点 sm 1.71—3.00

亚端部着丝点 st 3.01—7.00

端部着丝点 t 7.01—∞

端部着丝点 T ∞

此外很多植物在染色体组中某些染色体上具有次缢痕,也就是常规染色情况下,染色体表表1 ××××染色体测量数据

染色体序号 染色体长度 臂比=

长臂/短臂 长臂 短臂(s )

1 1

2 2 … … 表2 ××××核型参数 染色体编号 长臂(%) 短臂(%) 总长(%) 臂比值 着丝点类型 1 2 … …

现缢缩且着色相对较浅的位置。现在已经很清楚这一位置实际上就是处于表达状态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因此称为核仁组组织者区(NOR)。相应地染色体上次缢痕远端的染色体片断就称为随体(SAT)。带有随体的染色体成为随体染色体。一般地讲,相对所在的染色体随体都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核型参数表和核型公式中以简写“SAT”标示即可。如果随体较大,在进行核型分析时也要测量随体的长度。

次缢痕和随体的存在是区别同一核型组成中不同染色体的重要标致,也是区别某些近缘种的核型特征。因此在核型分析过程中不可忽视随体的存在。

核型分析到此完成,下面就是为发表而进行的表达。所谓表达就是用文字和图表把核型分析的结果表述出来,使读者清楚地领会所传达的信息。

一般说来,在发表文章时首先给出一张染色体组成的模式照片(如图2)。这一照片(现在一般都是数字图片)肯定选择所拍照片中最好的,其上染色体结构清晰且无互相重叠,代表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最能说明作者所作工作的可信性。选中的照片要适当裁剪,去掉不必要的背景以突出显示要表现的染色体。必要时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提高反差。如果照片表现很差,文章的审阅者第一印象就不好。其次是由模式照片上裁剪的染色体配对粘贴组成的核型(见图3)。第三给出核型参数表(见表4)。第四给出表示染色体组成和相对大小的模式核型(图4)。该模式核型实际上就是按照核型参数表中给出的各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绘制的模拟核型。它比核型参数更直观,更容易比较核型中染色体的个性。

2 10.08 6.0516.1

3 1.98 M

3 10.26 5.1615.42 2.05 sm

4 9.86 5.0814.94 1.58 sm

5 9.51 4.6314.14 1.94 sm

6 8.63 3.7812.41 2.24sm

7 7.24 3.4510.69 2.21sm

图2 二倍体多星韭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照片示其染色体组成。

图3 多星韭核型

图4 多星韭模式核型,纵坐标为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在给出上述图表的同时,也可以作一文字描述。核型公式是描述的一种很好形式。所谓核型公式采用数学运算式的形式表达核型分析结果,如多星韭可以表述为2n=2x=14=2m(SAT)+2m+10sm。这个公式表示该植物体染色体数目为14,为二倍体,由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中1对具随体和10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顺便提一下,Stebbins(1971)发现在一些类群核型表现出从对称向不对称方向进化的趋势。所谓对称性一方面表现在核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长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核型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着丝点位置的偏向程度。如果说核型比较对称,就表明核型中染色体长短基本相近,各染色体的着丝点基本位于中部。基于这一假说,Stebbins经验性地对核型对称性进行了数值划分(见表8)。在国内有些关于植物染色体的论文中常常使用这一标准来简单地说明所作的核

型进化或原始,是不科学的。这一标准不是不可以使用,要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考虑。

介于2和4之间1B 2B 3B 4B ≥4 1C 2C 3C 4C

到此为止,我们完成了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实验工作和数据分析处理。而数据分析

的结果就成为科技论文“实验结果”的内容。以此为基础,结合文献,我们就可以提出观点并

加以论证,形成文稿,提交科技刊物编辑部预备发表。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成绩______________ 姓名王大锤实验报告系列年级学号组别一时间2015.温度6℃ 实验原理及目的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熟悉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3、了解人类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表示方法。 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的基本含义 含义: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量,每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2.人类染色体特征 Denver体制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3.染色体显带标本 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用各种不同方法,以及用不同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 每条染色体带纹相对固定,可用于鉴别。 显带技术种类:Q带、G带、C带、R带、T带. 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主要是被Giemsa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4.遗传学中一些常用于对染色体和核型分析的指标描述 界标(landmark):稳定、明显标记的指标.包括末端、着丝粒和带. 区(region):两相邻界标之间. 带(band):着色处.(浅、深;亮、暗). 臂(arm):p、q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人类染色体标本——非显带标本和显带标本 2.直尺,剪刀,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 ①染色体制片 制片方法:植物染色体——压片法(酸解、酶解) 动物染色体——滴片法(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标本种类:非显带染色体;显带染色体 图片要求:染色体分散;数目全;形态好 ②选择最佳图象拍照 ③测量、计算 ④配对 ⑤剪贴 ⑥排列 排列原则:从大到小;短臂向上;着丝粒在一条线上;性染色体单排。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 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 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 短臂向上。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动物遗传学【试题+答案】

试题 2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表明,起__转化_作用的物质是_DNA______而不是RNA。44、果蝇唾液腺含有 4 对染色体,在实验中加入1NHCl目的是对剥离出的唾液腺染色体进行解离。 47、在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而在没有DNA的生物,则其遗传物质是RNA 。 48、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核酸蛋白,其中主要是DNA、非组蛋白和组蛋白,现已肯定DNA 是最主要的遗传物质。 65、据测定,一个核小体及其连接丝约含200 个碱基对的DNA,其中146 个碱基对盘绕在核小体表面 1.75 圈,其余50~60 个碱基对连接两个核小体。66、由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是核小体、螺旋体、超螺旋体、___染色体___. 67、某生物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能形成3 个二价体和12 个染色单体。 68、减数分裂前期Ⅰ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五个时期。 69、许多生物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的功能,因而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70、染色体经碱性染料处理后,它的臂部位被染色,而着丝粒部位几乎不被染色。 71、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是有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 80、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重组。

11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 114、DNA双螺旋的直径是20 ?,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 3.4 ?,每个螺旋距是34 ?,每个螺旋包括10 对碱基。 120、猪正常体细胞内含有19对染色体。其脑细胞中含有38 条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8 条染色体;极体中含有19 条染色体;受精卵中含有38 条染色体;精子中含有19 条染色体。 121、电镜下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根据着丝点位置和形态可呈V 、L 和棒形型。 134、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每个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子染色体。 140、每条染色单体是由 2 条DN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染色质线。 141、基因的侧翼序列是指每个结构基因在(第一个外显子)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都有一段不被转录和翻译的非编码区。 142、某DNA的核苷酸中,A的含量为30%,则G的含量为20% 。 143、在染色体上可以转移的基因,称为跳跃基因。 144、减数分裂过程中时间持续最长的时期是分裂前期I ,这个时期被细分为 5 个时期。 146、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过程,一般以前期时期的时间最长。 147、信号肽序列是指在(分泌)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在(起始密码子)之后,有一段编码富含疏水氨基酸的多肽序列。 148、开放阅读框是指结构基因中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这一段核苷酸区域,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 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 2.1实验材料 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 2.2.1绘制核型图 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 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 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 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表1 常见实验动物的一般生物血数据参考值

表1 常见实验动物的一般生物血数据参考值 小鼠大鼠兔豚鼠犬猴 成年体重♂20~40 ♂200~280 ♂2500~3000 ♂500~750 ♂13000~18000 ♂4500~5500 (g)♀18~35 ♀180~250 ♀2000~2500 ♀400~700 ♀12000~16000 ♀4000~5000 寿命(年)2~4 3~5 5~12 5~8 10~20 15~25 染色体2n=40 2n=42 2n=44 2n=64 2n=78 2n=42 体温(℃)37~37.5 37.8~38.7 38.5~39.7 37.8~39.5 38.5~39.5 38.3~38.9 呼吸频率(次/分) 163 (84~230) 85.5 (66~114) 51 (38~60) 90 (69~104) 18 (15~30) 40 (31~52) 耗氧量 mm3/g体重 1530 2000 640~850 816 580 通气量(ml/min) 24 (11~36) 73 (50~101) 1070 (800~1140) 160 (100~380) 5210 (3300~7400) 860 (310~1410) 潮气量(ml) 0.15 (0.09~0.23) 0.86 (0.60~1.25) 21.0 (19.3~24.6) 1.8 (1.0~3.9) 320 (251~432) 21 (9.8~29.0) 心率(次/分) 625 (470~780) 475 (370~580) 205 (123~304) 280 (200~360) 80~120 140~200 心博量 (ml/博) 1.3~2 47 ———— 收缩压(kPa) 14.79 (12.67~18.40) 13.07 (10.93~15.99) 14.66 (12.66~17.33) 10.67~12.53 12.66~18.15 18.6~23.4 舒张压(kPa) 10.80 (8.93~11.99) 10.13 (7.99~11.99) 10.66 (8.0~12.0) 7.33~7.73 6.39~9.59 12.2~14.5 血浆容量ml/100g 3.15 4.04 (3.63~4.53) 3.88 (2.78~5.14) 4.04 (3.63~4.53) 5.52 (4.37~7.30) 3.64 (3.0~4.84) 全血容量ml/100g 5.85 6.41 (5.75~6.99) 5.73 (4.78~6.95) 6.41 (5.75~6.99) 9.41 (7.65~10.7) 5.41 (4.43~6.66) 血浆Ph 7.2~7.4 7.35 (7.26~7.44) 7.58 7.35 (7.26~7.44) 7.36 (7.31~7.42) — 血浆CO2 (mol) 21.9 ————— 血浆CO2分压(Pa) 5331.6 ±719.8 ————— 表2常见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及最长寿命参考值 动物种类最长寿命(年)平均寿命(年) 猴30 10 犬20 10 猫30 12 家兔15 8 豚鼠7 5 大鼠 5 4 小鼠 3 2

动物的多倍体现象

动物的多倍体现象 高二生物教材指出,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P48)。多倍体在植物中很常见,被子植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物种是多倍体,在动物中却比较少见。 虽然“几乎全部动物”是二倍体,然而单倍体动物却是有的,比如雄蜂(书上已举了这个例子),由于是没有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因而雄蜂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16条),属于单倍体。 那么自然界中有多倍体动物吗? 经过查证,动物也同样存在多倍体现象。首先发现多倍体动物的,是比利时生物学家凡·培内登。他在研究了欧洲和美洲的马蛔虫后提出,马蛔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不同亚种。后来,科学家在我国发现了马蛔虫的北京三倍体亚种。人蛔虫与马蛔虫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正常的人蛔虫有24条染色体,可是四倍体蛔虫却有48条染色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蜗牛中有四倍体,家蚕、果蝇、蝾螈和蛙等动物中,也有三倍体和四倍体。如在扁形动物的涡虫、软体动物的蜗牛也有四倍体。昆虫中有一种蝴蝶,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64条;单性生殖时常为四倍体变种,染色体数为128条。家蚕和果蝇中也有四倍体和八倍体的。在蝾螈和蛙等两栖动物中都发现过三倍体和四倍体。据报道,最高等的多倍体动物,是一种金仓鼠,其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构成了四倍体,它是普通仓鼠(染色体数为22条)与花被仓鼠(染色体数为24条)的杂交种,经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 颇为有趣的是,有时候动物的躯体上会出现染色体倍数不同的情况。有一种蝌蚪在28天时,身体的一边是二倍体,另一边却是三倍体,甚至还有少数是四倍体。我国已故生物学家朱冼曾发现,有一种蚊蛹消化道竟有数目为9、18、72的异常染色体。 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报道也发现,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也有加倍的异常现象。如XXY、XXXY等男性的X染色体多出了1条或2条,据研究,具有这样染色体组成的男性,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异常现象出现。 动物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已经复制了,着丝点分裂了,但细胞没有分裂,造成细胞内染色

玉米染色体组型分析

玉米染色体组型分析 ⒁⑻⒇⑷⒀⑶⑸⑿⒂⑼⑴⒅⒃⑹⑾⑺⑽⒆⑵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 19. 20. 相对长度 排序编号短臂长臂全长臂比随体类型 1 14 47.38 56.28 103.66 1.19 m 2 8 46.39 57.14 103.5 3 1.23 m 3 20 35.13 45.5 4 80.67 1.30 m 4 4 36.06 48.00 84.06 1.33 m 5 13 31.0 6 49.00 80.06 1.58 m 6 3 30.0 7 49.16 79.23 1.63 m 7 5 32.02 44.41 76.43 1.39 m 8 12 33.24 46.39 79.63 1.40 m 9 15 32.00 44.05 76.05 1.38 m 10 9 31.26 45.10 76.36 1.44 m 11 1 24.21 50.25 74.46 2.08 sm 12 18 25.18 50.04 75.22 1.99 sm 13 16 30.07 42.30 72.37 1.41 SAT m 14 6 30.08 44.28 74.36 1.47 SAT m 15 11 23.54 45.28 68.82 1.92 sm 16 7 22.20 45.40 67.60 2.05 sm 17 10 23.02 35.00 58.02 1.52 m 18 19 22.02 34.23 56.25 1.55 m 19 2 19.65 35.01 54.66 1.78 sm 20 17 19.24 33.06 52.30 1.72 sm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 一、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 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 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 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 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 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 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 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3、排列: ⑴染色体对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等长染色体对,短臂长的在前;具随体染色体、性染色体可单独排在最后。 ⑵异源的染色体要分别排列(如小麦的A、B、D染色体组) 4、剪贴:把上述已经排列的同源染色体按先后顺序粘贴在绘图纸上。粘贴时,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所得组型图。 5、分类:臂比是反应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此可确定染色体所属的形态类型。 染色体形态类型:臂比(长臂/短臂)形态类型 1~1.7M中着丝粒染色体;

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

八)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 一、实验目的 ( 1 )通过实验,掌握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和方法。 (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是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项细胞技术,它已广泛用于植物细咆学、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物种起源、染色体工程、植物育种等方面研究。显带原理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 Giemsa 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通过改变 Giemsa 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 C 带、 G 带、 N 带、 Q 带、 T 带等不同技术。 C 带 ( 组成异染色质带 ) : C 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 带 (Giemsa 带 ) :显示染色粒, G 带分布干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也有入认为 G 带显示的是染色体本身固有的结构, G 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因此, G 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目前 G 带技术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R 带 ( 反带 ) :与 G 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 G 带染色深处 R 带染色浅处,反之, G 带染色浅处 R 带染色深处。 N 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 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 C 带和 G 带.本次实验介绍 G 带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 (1) 大麦 ( Hordeum spp. 2n = 14) 的种子; (2) 普通小麦 ( Triticum spp. 2n = 42) 的种子; (3) 蚕豆 (V icia faba 2n = 12) 的种干; (4) 洋葱 ( Allium cepa 2n = 16) 、大蒜 ( Allinmcepa fistulosum 2n = 16) 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 .器具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称 ( 200g ) 、量筒 (50ml 、 100ml 、 1000ml 、 l0ml) 、烧杯 (200ml) 、容量瓶 ( 1000m 1) 、棕色试剂瓶 (200ml) 、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2 .药品 Giemsa 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 ( 或对二氯苯 ) 、α—溴萘、纤维素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 45 %醋酸等。五、实验步骤 G 带显示的是染色体自身固有结构,能否显示出来.与染色体的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因此, G 带技术要求比 C 带严格。目前 G 带已在许多植物上成功显示,但其中稳定性、重复性高的是玉米 G 带技术。 G 带技术沉程较多,其中最为先进的是武汉大学生物系宋运淳等的 ASG 技术(醋酸— 2XSSC , Giemsa)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是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进行的。其流程如下: (1) 发根:将玉米材料在室温下 (25 —27 ℃ ) 发根,待根长到 0.5 -1.5cm 时,转入 6 -8 ℃ 左右低温下处理 20 — 40 小时。 (2) 预处理:切取根尖分生组织 0.2mm 用新配制的饱和α—溴萘28 ℃ 下预处理 3 小时。 (3) 低渗:用 0.075mol / LKCl 室温下处理 30 分钟。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三大技术介绍

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介绍 ·概念 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传统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但随着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包括:GRQ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三大技术介绍 一、GRQ带技术 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百奥赛图提供的小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服务,就是利用Giemsa染色法,对染色体染色后进行显带分析,保证基因敲除小鼠在染色体水平阶段没有发生变异,从而确保基因敲除小鼠可以正常繁殖。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 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此时,一个染色体核型,即为一个碱基。近年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荧光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染色体核型特定位点的检测和标记,可以精确地检测染色体上DNA链中,单个碱基的突变,从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度。 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SKY(spectralka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第一章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不仅是生物,包括植物,的遗传信息载体,起到调节基因活动和有性后代重组频率的作用,而且还控制着真核生物的育性。因此无论是在植物遗传育种,还是在植物系统进化领域,染色体研究技术都是重要手段之一。此外该技术还是染色体分带、基因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也就是说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学习掌握该技术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知识储备。 仪器设备、试剂及其他用品 明视野显微镜(每人一台);水浴锅一个;控温培养箱一台;载玻片,盖玻片若干(清水洗过,70%酒精保存备用,用前纱布擦干);纱布,滤纸若干;钟表镊子, 铅笔(未销),双面刮胡刀片各一个;500ml烧杯(或广口瓶)若干只;培养皿若干(最好直径90mm);小药瓶或1.5ml 塑料离心管若干。 对二氯代苯饱和水溶液;0.002M八羟基喹啉;改良石炭酸品红;1mol/L盐酸;0.1mol/L盐酸;45%乙酸; 材料 玉米、燕麦、小麦、蚕豆种子,洋葱、大葱鳞茎或种子,最好当年产。或者自己准备其他感兴趣的材料,如校园及周围环境中采集和市场购买,要有一定数量,至少几百颗。有意向后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你预备的种子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因有些种子存在休眠,短时间不能萌发。实验流程 1 种子和鳞茎根尖的培养 种子培养前首先进行种子筛选,去除空瘪和霉变者以及杂质,保留饱满种子,10至30倍自来水浸泡24小时。取培养皿内垫湿滤纸,将浸泡后的种子铺于培养皿内,注意滤纸表面不要有流动水,种子量要适当,不要太多而互相堆积在一起,室温培养即可。每天流水洗一次,培养过程中如发现有霉烂种子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种子萌发。 鳞茎培养采用水培。取烧杯一只盛满自来水,将鳞茎外部干皮和鳞茎盘底部残留泥土及根去掉,洗净,坐于烧杯口上,使底部浸泡水中。 虽然是染色体分析实验,一定不要忽略材料培养,要提供具体材料以理想的培养条件。只有根尖生长旺盛,才可能获得具有高比例分裂细胞的根尖,这是得到满意中期分裂相的前提。一般质量好的根尖为乳白色,可见大量根毛。 2 预处理 所谓预处理是指使用化学试剂和物理方法(如低温)抑制细胞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和活动,保证更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同时使染色体缩短变粗利于观察。待根尖伸长约1厘米,取根尖或在小种子情况下,如小麦,连带种子置小药瓶内对二氯代苯饱和溶液中处理3-6小时。注意环境温度不要过高以免产生药物毒害作用。还要注意不要盖瓶盖,保证材料呼吸所需氧气供应。如果处理时间较长,如超过5小时,应该间隔一定时间摇晃小药瓶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3 固定 固定就是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使细胞内染色体结构保持不变。染色体制片常用的固定剂为卡诺固定液。方法很简单,倾去预处理液,加卡诺固定液[95%(或100%)酒精:冰乙酸=3:1]固定过夜。常温下材料在固定液可以保存一周左右,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个月左右。保存时间过长,压片时染色体粘连而不易分散。 4 解离 解离的作用是使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易于分散。一般是将材料从固定液中取出装入小瓶或离心管中,蒸馏水洗一次,加入1mol/L盐酸,放入事先预热到60℃的水浴锅中,保持5至10分钟取出,用吸管吸出解离液,加入蒸馏水洗一次,加45%醋酸软化。 5 染色和压片 染色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并分散开以利于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截取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核型分析

姓名程开源系年级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同组者孙琳、孙晶鑫、窦云德 科目分子细胞生物学题目染色体核型分析学号201000232012 【实验目的】 1.了解小白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 2.初步掌握小白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的玻片标本制作方法。 3.观察动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实验原理】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小型动物的染色体制片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骨髓组织。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指数相当高,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必象淋巴细胞或其它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对大型动物通常采用对骨骼、脊或胸骨穿刺术吸取红骨髓,小型动物多采用剥离术取股骨以获得骨髓细胞。 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 1. 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选择活跃的组织:胸腺,骨髓,睾丸,小肠 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 2. 设法得到大量的中期细胞:秋水仙素 (1) PHA:粗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为淋巴母细胞 (2) 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 (3) 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拉大,易于染色体展开 (4) 空气干燥:使细胞和染色体展开 (5) 固定:用甲醇:冰醋酸=3:1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讲,变性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色体的“及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讲,变性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 2. 用低渗法使将细胞膨胀, 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被胀破, 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 3. 空气干燥法可使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 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实验材料】 1.材料:小白鼠。 2.试剂:秋水仙素、0.3%KCl溶液、甲醇、冰醋酸、磷酸缓冲液(pH=6.8)吉 姆萨原液。 3.器械:手术刀、手术剪、镊子、试管架、解剖盘、注射器、针头、吸管、离 心管、离心机、玻片(冰片)、天平、试镜纸、二甲苯、吸水纸、香柏油、烧杯、水浴锅。 【实验步骤】 4.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ug注射秋水仙素,经14-16小时后,断头法杀死小 鼠,取出睾丸,用生理盐水(0.9%的NaCl)吸去血污。 5.放入装有1ml 0.3% KCl 液的小烧杯中剪碎(呈乳白色)。

动物遗传学试题(B答案)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 动物科学专业《动物遗传学》课程试卷B 答案 名词解释 1.核型:把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或谋一份类群的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照他们的相对恒定性特 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2.遗传多样性:在广义上是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核、个体三个水平的遗传变异程度,狭义上则 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 3.剂量效应:某一基因对表型的作用效果随基因数目的增多而呈累加的增长或减少。 4.DNA 复性:当温度减低后,变性的DNA 分子有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5.GT-AG 法则:真核生物的基因在每个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接头区,有一段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即每个内 含子的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 ,3’端末尾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 ,这种RNA 剪接信号的形式称为 GT-AG 法则。 6.复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7.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 8.基因:是有功能的DNA 片段,它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9.基因组印记: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对基因或DNA 片段打下标识、烙印的过程。 10.重组率又称交换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总配子数=重组型个 体数/(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100%。 11.基因定位:就是把已发现的某一突变基因用各种不同方法确定在该生物体某一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 二、选择题 1.在DNA 复制过程中,保护单链模板免遭侵害的物质是(D ) A.引发酶 B.DNA 连接酶 C.DNA 聚合酶 D.单链结合蛋白 2.公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C ) A.XY B.XX C.ZZ D.ZW 3.下列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是(B ) A.50AA,2Aa,48aa B.49AA,42Aa,9aa C.100AA,10a D.50AA,50aa 4.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以剖分为(B ) A.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加型效应 B.加性效应和剩余值 C.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D.加性效应和 环境效应 5.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最适合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考察的时期是(B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 末期 6.在原核生物DNA 复制过程中,负责引物合成的酶是(A ) A.引发酶 B.SSB C.螺旋酶 D.旋转酶 7.DNA 复制中RNA 引物的主要作用是(A ) A.引导合成冈崎片段 B.作为合成冈崎片段的模板 C.为DNA 合成原料dNTP 提供附着点 D.激活DNA 聚合酶 8.下列关于单链结合蛋白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D ) A.与单链DNA 结合防止碱基重新配对 B.保护复制中的单链DNA 不被核酸酶降解 C.与单链DNA 结合, 降低双链DNA Tm 值 D.以上都不对 9.紫外线对DNA 的损伤主要是(B ) A.引起碱基置换 B.形成嘧啶二聚体 C.导致碱基缺失 D.发生碱基插入 10.有关转录的错误描述是(A ) A.只有在DNA 存在时,RNA 聚合酶方可催化RNA B.需要NTP 作原料 C.RNA 链的延伸方向是 3’→5’ D.RNA 的碱基需要与DNA 互补 11.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 ) A.重复 B.基因突变 C.单倍体 D.嵌合体 12.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B ) A.XY B.ZW C.XO D.ZO 13.RNA 与DNA 生物合成相同的是(BDE ) A.需RNA 引物 B.以3'→5’方向DNA 为模板 C.两条模板链同时合成 D.新链生成的方向5’ →3’ E.形成3’,5’-磷酸二酯键 三、填空题 1.在动物细胞的细胞器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断裂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组成。 3.根据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可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子突变)。 4.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有(选择)(突变)(迁移和杂交)和(遗传漂变) 5.染色体要确保在细胞世代中复制和遗传,起码应具备三种功能元件,一个是(DNA 复制起点)确保染 色体在细胞周期中能够自我复制;二是(着丝粒),使细胞分裂时完成复制的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 胞中;三是(端粒)以保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6.转录时只有一条链为模板,其中作为模板的DNA 单链称为(模板链(反义链)),另一条不作为模板的 DNA 单链称为(有义链(编码链)) 7.在人类中,大约12个男人中有一个色盲患者(色盲是由于连锁隐性基因引起的)。则女人中色盲患者 的概率为(1/144)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人类染色体是以几届国际会议的结果予以命名的(1960的Denver会议,1963年的伦敦会议,1966年的芝加哥会议,1975年巴黎会议,1977年stockholm会议,1994年Memphis会议)。1995年细胞遗传学标准委员会修改了自1985到1991年所发表的文件,把他们编撰成一个册子,名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常简称ISCN1995。 显带是一类分带技术,是一种方法学。是把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染色,使染色体有深、浅或明、暗的区别带。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出现在文献中的带型。 1、G带: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胰酶,缓冲液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染色体标本用热、碱、蛋白酶等预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以显示出与Q带相似的带纹。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Q带亮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深带,而Q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 染成浅带。这种显带技术称为G显带,所显示的带纹称为G带。G显带克服了Q显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色体分析的常规带型。 2、Q带: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3、C带: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色。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专门显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C显带也可使第1、9、16号和Y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因而,C带可用来分析染色体这些部位的改变。 4、R带:带型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所显示的带纹与G带的深、浅带带纹正好相反,故称为R带(reversed band)。G带浅带如果发生异常,不易发现和识别,而R显带技术可以将G带浅带显示出易于识别的深带,所以R显带对分析染色体G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5、T显带(T banding):专门显示染色体端粒的显带技术,用来分析染色体端粒。 6、 N显带(N banding):专门显示核仁组织区的显带技术。 7、高分辨显带(high-resolution banding):分裂中期一套单倍染色体一般显示320条带。70年代后期,采用细胞同步化方法和改进的显带技术,获得细胞分裂前中期、晚前期或早

动物遗传学考试重点内容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各种生物的遗信息传递及遗传信息如何决定各种生物学性状发育的科学。 遗传(Heredity)生物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进化(Evolution)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 性状(trait)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 ):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表现。 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所有基因。 杂交:不同遗传型的个体进行有性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Genotype+Environment=Phenotype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元素说(element) 100年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蓝图,生物的遗传不是通过身体各部分样本的传递,而是个体胚胎发育所需的信息传递。1809年,拉马克(Lamarck, J.B) “用进废退”进化论观点。 获得性状(acquired characteristics)是可以遗传的。 泛生论假说 1)动植物的每一个器官或组织或细胞中,均具有代表其自身的胚芽(gemule)(泛生粒)单位。 2)生活在任何阶段的细胞都可放出胚芽,胚芽随血液或体液循环而汇聚到生殖细胞中。而生殖细胞经过受精、分裂、增殖并发育成同样的细胞,期间胚芽进入各细胞或组织器官发挥作用,表现出遗传现象。 3)杂种内的镶嵌特征是亲本胚芽混合所致。 4)另外,胚芽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影响或应激下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有时又表现为获得性遗传。 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 ) 生物体是由体质(somatoplasm)和种质(germplasm)两部分组成。 体质是由种质产生的,种质是世代连绵不绝的。 环境只能影响体质,不能影响种质,故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遗传学的诞生 1910年摩尔根(Morgan ,T.H)带领着他的三大弟子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布里吉斯(Bridges)和缪勒(Muller)发现了连锁互换规律,并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以线状排列;基因是一个抽象的遗传因子,既是功能单位,又是重组单位和突变单位。(“三位一体”的基因概念) HGP研究内容: 遗传图谱(genetic map)、物理图谱(physical map)、序列图谱、基因图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