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

学院:医学院

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

姓名:唐霜

学号:2135111671

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

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

【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

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

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

①沙漠地区来分:

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

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

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西北地区的沙漠)

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地区)

Ⅲ沙漠演变和发展

1、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演变:

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形成时间: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早于人类的活动。

特点:绿洲沙漠化(就地起沙)和沙丘移动沙漠化(外来沙丘、沙漠前移)

演变过程:《汉书》载有楼兰国【3】,东晋时楼兰城内仍有官府居住。秦汉开始气候干寒,特别是东汉开始,连年干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阿尔金山诸

小国相继灭亡,丝绸之路南道废弃。3—4世纪开始,楼兰一带河流量减少,隋唐以后,特别是唐天宝年间西域逐渐被吐蕃控制,战乱不断,促进了沙漠化、荒漠化。

演变趋势: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趋势首先,主要与气候干旱(北半球季风性)和地质、地形、地貌结构(高原和平原)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关。而且河流频繁改道、经流量减少、干枯、使地表层日益沙地化——就地起沙之源。在季风性气候的强力下,形成了移动沙丘。其次与人为因素有关:中原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西域各势力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秦汉以来大量的屯田开垦和不合理的灌溉,破坏了自然水系——孔雀河的干枯——加速了沙漠化进程。总的趋势来看,西北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呈现出日趋扩大化的趋势,并逐渐向东、向南转移。

2、草原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演变:

分布:主要分布于内蒙、黄土高原沙地或沙漠。

形成时间:人类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即与人类生存、生活历史密切相关。

特点:草原和农耕地、沙漠并存。

来源:季风性干旱气候和人为开发和利用,造成草原土质风蚀、沙地化(草原土质),日益形成移动性沙丘(即流沙)。

演变:中国文献中的记载是富饶、丰美的地区。“水草丰美”、“群羊赛道”、“沃野千里”、“仓稼殷积”【4】—富庶的农牧业区。从人类历史时间沿革来看,黄河中游的毛乌素、乌兰布地区的沙漠化是从唐代开始的。秦汉以来,战火不断、大量移民开垦。从9世纪开始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从空间分布上看,唐代开始出现的东部沙漠化是从西北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日益东移、南迁而开始的。而北方沙漠化是从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逐渐向北方、东北扩大化的结果。东部和北方沙漠化原因:首先是人类无节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唐朝的总量的70%。——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地化是近代人类历史的产物。其次是战乱。这一地区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分界区,历史上频繁发生过战争,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自然环境因素的原因:这一地区是属于季风性气候段,比较干旱,且风力大。土质贫瘠、土层薄、沙质结构多。在人类人为的破坏和风力的推动下,沙质颗粒形成了流动沙丘(沙丘前移——流沙)演变趋势:从沙地,日益趋向沙漠化,并已经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黄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Ⅳ中国沙漠化现状

⑴、严峻的现实和挑战

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亿~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1)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2)指出,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林消失(5)……一系列严峻的事实。

⑵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Ⅴ、当前沙漠化治理措施的症结分析及解决途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曾采取过的措施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退耕还植。

植被对防治土壤风蚀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风洞模拟等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表明,当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基本消失。因此,非常自然地把种树、

种草与沙漠化的治理结合起来。退耕还植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各地沙漠化治理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在沙漠化发生发展比较严重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是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并没有使区域内的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植,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幅度跃升协调起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上下功夫,从而导致退耕还植与减轻和消除沙漠化土地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未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所以,利用退耕还植的模式来治理沙漠化,从整体来看效果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2、围栏封育。

在草原地区由于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漠化。因此,沙漠化的治理通常采用“围栏封育”的措施,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建设“草库仑”,实行轮牧,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减轻或消逝而自然恢复。沙漠化过程的自我逆转能力决定了在沙漠化发展进程中,如果消除人类活动的外界干扰,沙漠化过程就具有了逐渐终止的特性。沙漠化过程的自我逆转能力取决于沙漠化过程发展程度和沙漠化过程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研究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沙漠化过程的恢复能力将不断下降。在沙漠化程度相似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特别是年均降水量对自我恢复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例如,(6)科尔沁草原沙区东南部、鄂尔多斯草原毛乌素沙区的东南部等地,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属易恢复的地区,由流沙恢复到植被盖度超过60%的阶段,恢复时间约3-5年;乌兰察布草原南部,察哈尔草原及坝上高原等地,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地表有斑点状流沙的灌丛沙堆,沙漠化土地自我恢复时间为5-7年;降水量200-300毫米的流沙区,需10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轮牧的做法,本身并没有把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这就必然会造成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而没围起来的地方,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而使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恶化。

在沙漠化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悖论问题:沙漠化是由于人口压力大大高于土地的承载力造成的,而治理沙漠化却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使其大于现状人口总数。当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压力入手,这就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Ⅵ、对沙漠化治理途径的思考

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大多分布在西北农牧交错地带,这里多为旱作农业,其农业产量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粮食产量和降雨量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里的农业被形象地称为“波动农业”。“波动农业”的特点就是“广种薄收,以丰补欠”【5】。这种农业特征在甘肃的定西和毛乌素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广种薄收,以丰补欠”的波动农业,在人口压力的推动下,不断开垦宜农荒地和扩大耕地面积,就成为它的必然行为。当开垦范围受到限制时,以简化农业系统的结构,缩短人口的食物链,来试图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波动农业的机制实际上也就是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和不断恶化的机制。波动农业无法依赖小农业的技术路线,从根本上挣脱“人口——耕地——粮食”的螺旋,必定在“平面垦殖”中日复一日地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人口压力过大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实质上是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与农业技术和土地承载力相对滞后的矛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完)

现状: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荒漠化防治有关情况。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均呈现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姓名:张彬 班级:会计13—01 学号:541306050248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太平天国领袖洪仁歼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思想中国近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历程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启示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往往骄傲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拖累。因为我们的儒家文明,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圣上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的,再加上明朝开始的八股科举,一切的一切,将我们那时的年轻一代都束缚起来,思想僵化,没有了创新意思。自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还有明朝的倭寇侵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刚刚萌芽的资本经济毁于一旦。我们开始沉浸在我们的灿烂文明当中无法自拔,而那时的西方列强,开始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舰轰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的统治者还是没能有一点前进的思想。文化的牵绊使我们的的改革动力降到了无法启动的地步,我们的封建文明其实在唐朝已经到了顶峰,但是直到清朝我们的封建文明还是这样,没有得到过改革。没有进步的文明是不值得强大的,我们的文明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自然要衰落。天朝上国的梦终究要在别人是坚船利炮下破碎的。所以文明可以是我们的骄傲但也可能是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沙漠治理: 沙漠治理指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风力助推作用。因此,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记者30日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中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5727297.html,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 学院:医学院 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 姓名:唐霜

学号:2135111671 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 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 【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 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 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 ①沙漠地区来分: 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 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 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西北地区的沙漠) 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地区) Ⅲ沙漠演变和发展 1、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演变: 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形成时间: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早于人类的活动。 特点:绿洲沙漠化(就地起沙)和沙丘移动沙漠化(外来沙丘、沙漠前移) 演变过程:《汉书》载有楼兰国【3】,东晋时楼兰城内仍有官府居住。秦汉开始气候干寒,特别是东汉开始,连年干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阿尔金山诸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及未来 《联合国防止荒漠公司》秘书处,执行秘书尼亚卡贾尼出席联合国荒漠化及防止荒漠化十年(2012年—2020年)的纪念活动时称,全球每年有1200万公里耕地沙化,照这一趋势,十年当中非洲将有三分之二的耕地将成为荒漠。 我国也是一个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和沙化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985年的130万平方公里,再由2004年的173.97万平方公里增至2009年的2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27.3%,目前沙化土地每年都以6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多么危险的信号,多么让人心惊胆战的数字。 从局部观大局,从整体看部分,治理沙化,防沙固沙是摆在全国、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我国国情,将防沙治沙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颁发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这些政策措施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带入了工程带动、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法制促动的快速发展新阶段,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之路。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沙漠化日趋严重的今天,防水治沙工程巨大,

原材料相对短缺的今天,迫使风沙理论研究者去开发和研制具有防沙功能的新材料。 其实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防沙固沙的产品二十余种,如:植物纤维阻沙网、樟子松防沙、固沙新树种、药物聚丙稀酰胺、纯手拼竹排架子等,它们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易老化,时效短,而且安装使用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恒祥特纺经过多方探讨、对比、筛选、淘汰、再筛选、再淘汰,最后决定了采用HDPE经编阻沙网,单就治理沙漠化地域来讲,该产品主要有两种功效,阻沙固沙。顾名思议,阻沙是防止沙尘漫延,固沙是防止沙尘上扬。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百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的沙粒吹入近地层形成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环境,破坏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沙尘暴的发生更有助于土地沙化的扩展与漫延。因此防沙固沙迫在眉捷,必须适时及时地生产出切时有效的产品,并尽快投入使用以此大幅度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减轻沙化土地的延展,造福子孙后代。 HDPE经编阻沙网的横空出世,必将改变我国甚至世界防沙治沙的新篇章,同时也必将把防沙治沙这个世界性的大工程带到一个新的领域。

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_杨俊平

DOI:10.13448/https://www.360docs.net/doc/6e5727297.html, ki.jal re.2006.06.032 第20卷 第6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 o l.20 N o.6 2006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v.2006 文章编号:1003-7578(2006)06-163-06 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 杨俊平,孙保平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提 要:本文在沙漠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沙漠化的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沙 漠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沙漠化 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结合,将恢复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在沙漠化的防治中,促进了基于生态系统 多样性、稳定性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协调的沙漠化防治模式。(2)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 理与方法对区域沙漠化过程开展研究,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变化规律;从景观尺度 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动因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补充,为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的 依据与方法。(3)沙漠化研究与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密切结合也成为沙漠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趋势。这方面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植物个体、种群、群落等水平的生态方面。总之,沙漠化土 地的治理与恢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必将成为今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 面之一。 关键词:沙漠化;趋势;综述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就是土地沙漠化(沙质荒漠化)[1-2]。在全世界不同的大陆上,由于沙漠化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造成环境的严重退化并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非洲局部地区甚至引发地区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全问题,从而使沙漠化成为全球范围内环境、生态、地理、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热点之一[1-8]。法国人A.A u b r e v i l l e(1949)在研究了非洲热带森林被滥伐与火烧后,森林边界缩小了360~400k m之多,使森林地区变成热带大草原,又逐渐变成了类似沙漠景观的地区的过程中指出:“农垦、采伐森林、土壤侵蚀交织在一起,导致非洲热带森林地区的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在那里沙漠多少总是对农业有明显的威胁,而且在干旱和炎热季节,总是以初始状态呈现出热带大草原的最终形成趋势,如果继续忽视其脆弱性,终将导致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9]。他将这种环境退化正式称之为“D e s e r t i f i c a-t i o n(沙漠或沙漠化)”。特别是联合国于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世界沙漠化大会,通过了“向沙漠化进行斗争行动计划”的决议,更进一步的推进了沙漠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10]。 中国的沙漠面积很大,同时也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旱在人类历史时期,就有治理沙漠和防止风沙危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然而真正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实践与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从上世50年代开始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在50年代初期为了防治东北平原西北部风沙活动对农田的危害,在彰武县章古台地区进行的樟子松引种实验和护田林网的建设研究;在陕西北部榆林地区开展的沙漠治理研究;结合包兰铁路穿过腾格里沙漠东南流动沙丘地段的建设工作,开展的铁路防沙实验研究与防护体系的建立等[11-12]。这些区域的沙漠治理研究奠定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基础,为我国的沙漠化治理技术发展、整治模式的集成以及新兴学科(沙漠化整治与防治、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在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以后,我国防沙治沙研究开始向多学科、系统化以及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方面发展。 1 研究现状 我国的沙漠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沙漠(化)考察和研究,在这一时期内, *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杨俊平(1962~)男,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中南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论文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 2016/5/4 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 常江周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 引言 针对荒漠化概念问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 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沙区开垦,超载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