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官针》刺法探讨

《灵枢·官针》刺法探讨
《灵枢·官针》刺法探讨

《灵枢·官针》刺法探讨

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

《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

(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著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著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著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著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

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

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

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灵枢经》和《素问》各篇的篇名中以“针”命名的共有6篇,《官针》是其中唯一的刺法专篇。

《官针》记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刺法,是其它篇章中未涵盖之内容,是对《内经》针灸刺法的总括。这些刺法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对后世针刺法的发展和应用也有巨大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着《内经》中的刺灸法理论思想,值得进一步的整理挖掘。

(2)九针针具与适应症从金属针具的前身砭石开始梳理,对古代针具进行研

究分析,勾勒出针具在形制和材质方面的演变过程。参考对照《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梳理九针的形制特点、操作术式以及临床应用情况,阐释九针的制针思想及其内涵。

(3)《灵枢·官针》刺法系统梳理九刺、十二刺、五刺和三刺法每种刺法的含义、操作术式、适应症,总结其共性,理清其差异性,将《灵枢·官针》的刺法重新分为三类,即病位刺法、病性刺法和经穴刺法,并将刺病位刺法细分为刺五体、分层刺与刺病灶局部,有助于临床选择《官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时,使思路更加

清晰、明确、简捷。(4)《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灵枢·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是对《内经》时期刺法的总结,通过梳理现代针具和后世有关分层补泻刺法,理清后者与《灵枢·官针》渊源关系,进而阐明《灵枢·官针》对后世针灸针具和刺法传承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论(1)《灵枢·官针》记载了《内经》时期的刺法标准,《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记载了《内经》时期的针具标准,从而形成了针刺工具和针刺技术的学术源头,《灵枢·官针》是记载《内经》刺法的重要篇章。(2)《灵枢·官针》对九针适应症和26种刺法具体操作的描述,起到了针具的适应症和针刺操作标准化的作用。

(3)《灵枢·官针》为针具的创新、针刺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 面) 、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 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 , 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 . 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 ?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 ?一般进针角度为15o时称:横刺 ?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 ?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 ?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 ?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 ?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粗28—32号 ?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 ?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 ?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 ?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 ?《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 ?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摘要: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关键词:内经;守神;守机;守气 在针刺法治疗中,其疗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病情的正确诊断和针刺选穴及手法的正误;第二是就是治神法。前者通过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获得,而后者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用心揣摸之后才能够获得。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当然,神衰的程度还有轻重的不同,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所以审察患者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针刺治疗的第一要务。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都把患者的神气状态作为是否用针治疗和如何用针治疗的前提。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内经

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气机 气立:生命体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天癸: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 毛脉合精:气血相合 1、恬淡虚无:思想安逸,心无杂念。 2、春夏养阳: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而调养阳气,养阳就养生养长。 3、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4、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5、真脏脉: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 6、漏泄:又称湿泻,由湿邪伤脾所致。 7、阴阳交: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制服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症候。 8、两虚相得: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会滞留人体而发病 9、司外揣内: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10、太阴主内: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手太阴经 11、内格:人体内的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协调。 1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13、脾瘅:病名。以口中甜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4、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 15、仓廪不藏:泄泻,大便失禁。 16、秋冬养阴: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而调养阴气,养阴就是养收养藏。 17、行痹: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 18、薄厥:古病名。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 19、煎厥:古病名,过度烦劳阳气鸱张亢盛煎熬阴精以致阴竭阳亢而昏厥的病症 20、直觉领悟:是在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 2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2、平治于权衡:辨别疾病时要衡量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23、飱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2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2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6、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综合吴芳各种治疗方法予以治疗。 27、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28、虚邪贼风:泛指异常的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29、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轻柔精专者为营气,慓悍滑疾者为卫气 30、百病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奇迹紊乱所致 31、去宛陈莝:除去郁积日久的恶血 32、缪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络法 33、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34、虚静为保:医生诊脉以清虚宁静至为重要 35、脾瘅:病名恣食肥甘湿热蕴脾所至消渴口甘中满为特征的病症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内经选读》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是肺病的主要见症。“肺之令人咳”把咳与肺联系在一起。内外合邪,伤肺成咳。就肺而言,是“内外合邪,因而客之”的结果,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产生咳。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它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上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故张志聪注云:“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因此临证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治咳之法外,还有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于此。 2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 (1)痹证的病因: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风性善行数变,故风气偏盛者,痹痛行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凝滞收引,寒气盛者其痛剧烈,称为痛痹;浊气重浊粘滞,湿邪偏盛,症见肢体沉重,酸痛不移,称为着痹。(2)痹证的病机: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熛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布散于胸腹。故营卫气虚或失调,都能制使奏理皮肤疏松,精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驯,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3)痹证的分证:五脏痹,由体痹发展而成,五脏精气损伤,加之复感风寒湿气,则体痹内传相应之脏而成五脏痹。六腑痹,因饮食不洁,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五体痹(4)痹证的治疗:脏痹以“输穴”为主刺治,腑痹以“合穴”为主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分之”,如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筋痹,用黄耆建中汤合羌活盛湿汤治疗皮痹。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会于前阴者虽有九脉,但冲脉、阳明脉占重要地位,而冲脉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以接受阳明的气血,故冲脉之气血本之于阳明。所以高世拭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治痿独取阳明”源于《灵枢.根结》“痿疾者取之阳明”的针刺治疗原则,不能当成治痿之独法。如“各补其荣而通其俞”,并不拘限于阳明胃经。表明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后天之本,又要重视辩证论治,可见独取阳明只是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而已。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盛则寒”有何不同? “阳虚则外寒“是指外感表证中恶寒症状产生的机理。”阳虚“指肌表卫阳为寒邪喝阻不能宣达,肌表失于温驯所致,治宜辛温发散,透解表邪。而”阳虚则寒“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内脏之阳虚损,机体失温而致,治疗宜温补阳气。“阴虚则内热“指脾气虚发热,”阴虚则热“指肺胃或肝肾之阴不足,虚火内生发热。”阳盛则外热“指外感寒邪所致的表证发热,”阳盛则热“指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内热和表热证。”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阴盛则寒”现在泛指一切脏腑机能衰退或代谢潴留的内寒证。 5“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对虚寒虚热病证治本法则的论述。阴虚阳热,病本于阴虚,其“热”乃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的虚热,故用苦寒药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 法 灸 法 学 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天灸 E.温针灸 D.间接灸 C.灯火灸 B.艾条灸A.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 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3.《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三、填空题 1.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的专着是《针灸大成》。 2.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 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四、名词解释 1.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九针:《内经》中创制的针对各种疾病使用的九种针具。具体名称: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微针:指现代针灸学发展起来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等针法,目前将之称为“微针”系统。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 针等。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 1 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孕妇慎用电针。 6)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9、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10、耳针临床应用:恶心呕吐,神门;哮喘,交感;失眠,内分泌、皮质下;荨麻疹,肾上腺;(补充) 11、头皮针刺激部位:1)额中线,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主治肺、心等上焦 病症;3)额旁2线,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3线,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5)顶中线, 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7)顶颞后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 如疼痛、麻木等。8)顶旁1线,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 12、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1)现象,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2)原因,因情绪紧张、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针刺;也有因体位不当,手法过重,闷热、过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拔针平卧,饮温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4)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论述) 13、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原症状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 14、针刺引起神经损伤:针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针刺损伤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四肢及头面的一些神经干、支,还有内脏神经的损伤。1)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2)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15、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刺法灸法学古文部分预测

概论 (一) 《灵枢*官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背腧》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二)针灸宜忌 《素问*刺禁论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素问*诊要禁终论篇》: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素问*刺禁论篇》: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灵枢*逆顺肥瘦》: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灵枢*五禁》: 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毫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古典刺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针刺手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金元明时期 D. 明末清初时期 2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 A.内科病 B. 妇科病 C.外科病 D.神经科病 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 () A.孙思邈 B.王焘 C.葛洪 D.张仲景 4.徐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 A.《灵枢·九针十二原》 B.《灵枢·口问》 C.《针经指南·气血问答》 D.《难经·七十八难》 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A.针身的长短与粗细 B.针根+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 6.“候气”的含义是?() A.留针等待经气之法 B.催促经气速至之法 C.气至病所之法 D.守气之 法 7. 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 A.激发药性 B.保持药性 C.收敛药性 D.引药归经 8.“短刺”之“短”为何意?() A.接近“骨”的含义 B.使用短针的含义 C. 针刺浅表之义 D.接近“皮肤”之 义

9.“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 A.“寒气小深”之痹痛 B. “寒气博大”之痹痛 C. 病位表浅之痹痛 D.各类疾病 10.头皮针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 A.脑源性疾病 B.外感性疾病 C.传染性疾病 D.感染性疾病 E. 以上全不对 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百会-悬厘 D.百会-曲鬓 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颔厌-悬厘 D.头维-曲鬓 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神庭向前额方向1寸 B. 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 C. 本神向前额方向1寸 D.以上都不对 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百会 B.百会-前顶 C.通天-正营 D.前顶-后顶 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对耳轮上脚 B.对耳轮下脚 C.三角窝 D.耳轮 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垂 18.耳穴“风溪”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轮 C.三角窝 D.耳舟 19.耳穴“肝”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 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 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 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 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 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 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 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 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 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 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 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 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 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 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 b药物浸泡消毒法 c煮沸消毒法 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14、持针姿势 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 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 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 a插入法b捻入法 B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 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

《刺法灸法学》复习题(仅供借鉴)

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用于针刺头顶、枕项、背部腧穴的体位是() A.侧卧位B.仰靠坐位C.俯伏坐位D.侧伏坐位E.仰卧位2.对于儿童和惧针的患者,宜采用() A.快速进针法B.缓慢进针法C.单手进针法D.双手进针法 E.管针进针法 3.根据针体在穴位内转动的方向和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是() A.平补平泻B.提插补泻C.徐疾补泻D.捻转补泻 E.开阖补泻 4.折针的主要原因是() A.用了质量低劣或有隐伤的针具 B.进针后患者体位有移动 C.外力碰撞,压迫针柄 D.强力提插捻转,引起肌肉痉挛 E.弯针、滞针处理不当,并强力抽拔 5.尿潴留、肠粘连的患者,在取腹部穴位时() A.宜深刺B.宜大幅度提插捻转C.宜留针拔罐D.不宜深刺 E.不宜针刺 6.最适宜于隔盐灸的部位是() A.中脘B.气海C.天枢D.关元E.脐中 7.可治疗蛇蝎毒虫所伤的灸法是() A.隔姜灸B.隔盐灸C.隔蒜灸D.隔附子灸E.温针灸8.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A.太乙神针B.雷火神针C.温灸器灸D.温针灸E.温和灸9.瘢痕灸是指下列哪种方法() A.非化脓灸B.化脓灸C.直接灸D.间接灸E.灯火灸10.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拔罐法是() A.闪罐法B.走罐法C.刺络拔罐法D.药罐法E.水罐法11.临床最常用的火罐法是() A.架火法B.闪火法C.投火法D.贴棉法E.滴酒法 12.呼吸补泻法属于() A.飞经走气法B.平补平泻法C.单式补泻手法D.复式补泻手法 E.针刺补泻的原则 13.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是() A.刮B.弹C.颤D.循E.飞 14.《内经》中的毛刺和半刺属于() A.刺肌B.刺筋C.刺皮D.刺骨E.刺脉

3-1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

刺法灸法学 词解:头皮针、耳针、拔罐、行针、刺手、压手、直接灸、间接灸等 填空:多针刺法、行气法、逼针法/ 间答:耳穴分布规律,头针分布规律 问答:晕针的表现、处理方法,耳针的辩证治疗,得气的意义和临床表现,灸法的作用等 1.概论 ?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6页表1-1) 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 ?泉石心《金针赋》: 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 ?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 “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2.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2.1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3 针刺前的准备 ?1)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 ?2)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 *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腧穴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 (治切)(按压)(分拨)(旋转)(摇滚)(升降)(摇滚升降)揣穴法。 2.3.3 ?消毒法 1)针具器械消毒 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 23度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灭菌。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针和针具均泡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后擦干后使用。 ③煮沸消毒法: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20-30分钟。 2.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 ?刺手、押手的概念: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刺手。/ 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押手。* 押手法: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治神

治神 ——针灸治法中的重点 在中医针灸的治疗中“治神”是每个做临床的针灸医生不可忽略的,即使是在现代针灸研究的过程中,“治神”二字也被经常提及。在许多人眼里仅仅把“治神”理解成为了心理安慰和心理治疗,这样的说法虽不能说是错误,却是片面的,因为此说话并没有把“治神”的精髓体现出来。然而要深刻的理解“治神”的含义就必须先要理解“神”为何物。 相信中医的初学者亦是知道“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的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广义的则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在《灵枢经?本神》中提出了“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得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的观点,表明了“神”是父母生殖之精的原始体现。更多的来说“神”是人体主宰一切的根本,一旦“神”出现了问题,首先影响的便是心的正常功能,中医所说的心,并不是狭义的认知为“心脏”,而是心的功能活动,因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功能在五脏中地位重中之重,“神”与“心”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无法理解的,因为“神”的工作场所是在大脑,这与与心的距离似乎有点远,但是西方医学用具体的研究数据证明了中医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先于现代医学的研究的,如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人们采取措施,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护大脑和智力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份的英国《身心医学》杂志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心血管疾病和智力之间的关系,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斯诺里?伯恩?拉芬森博士和同事对452名老年人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这些人中,至少有超过1/3的人患有心血管病,如心绞痛或者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流速度减缓。与调查阶段没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人相比,心脏出现问题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能力明显下降。研究人员将抑郁等与精神作用有关的其他因素排除后,这项研究结果仍然符合事实。拉芬森博士表示,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会影响人的智力,心脏功能不好会使血流速度减缓,影响大脑,从而降低认知能力。因此,人们不要等到中风时才想到预防,平时好好保护心脏,大脑才会更加健康。 总而言之,“神”在中医治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切的针灸治疗更要先从“治神”开始,从人体的根本入手,那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是作为主动的方,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明确的说到:故针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这两句话同时明确表明了“治神”的关键性,“治神”是处于首要位置的,不懂得治神的医生,就算是知道其他的治法,效果也不会太好的,因为“治神”就是最关键的。相同的,在《灵枢经?本神》的开篇就提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这句话就很明确的要求针灸的医生在给病人行针之前,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心除杂念,要有“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感知,使得自己专注。当然,在治疗开始时最重要的便是诊病,无论是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全身变化,还是从局部着手都必须诊断出虚实,经过辩证才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样诊断不仅仅是对病人的负责,更是对医生自己专业肯定。同样的这样的要求在现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身为一个针灸的医生不但要知道虚者实之,满者泻之的道理。在《灵枢经?通天》有这么一句: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这亦是对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一项有具体的要求,宏观上把病情了解清楚,在脑子里有一套具体的方案,那样治疗出来的效果才能使自己满意,而且能让病人解除痛苦。这一切的辩证,方案都是基于“治神”这个针灸治法中的重点。 在一套的治疗过程里,患者虽是属于被动方,但是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灵枢经?本神》所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 ◆最早得针具就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得部位就是: 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得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得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得刺法与补泻手法得书籍就是:《内经》 ◆针刺得行针得基本手法就是:捻转法 ◆最早得拔罐法所用得“罐”就是: 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得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得措施就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 ◆“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得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得气血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得病症得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就是正确得: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得就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 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得方法就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得深度及提插幅度得部位就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 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得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得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得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得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得方法称:行气法 ◆临床一般病症得毫针留针时间为: 20-30分钟 ◆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

对_内经选读_教材的商榷

2009年总第41卷第1期 启发学生,随着证治思路逐步推演。加强了学生中医 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又可使中医理、法、方、药得以 融会贯通,更好的发挥桥梁学科的作用。(3)在对治 法、配伍规律、组方原则的讲解中,不是先入为主的 灌输,而是在推导过程中针对病机着重指出为什么 用此治法,为什么以此药为君、为臣、为佐、为使,为 什么如此配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 增强学生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其思维,有利于课 堂互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使教与学和谐统一。(5)临床 上疾病变化多端,方剂亦何止万千,《方剂学》300多 首方剂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呢?如果在方证相 应的基础上掌握方剂的病机关键,就拥有了异病同 治、同病异治、加减变化的钥匙,临证中可以不变应 万变。 第一作者:赵书锋(1974-),男,讲师,医学博士, 从事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电子邮箱: xinga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6e6330057.html, 收稿日期:2008-07-12 编辑:吕慰秋教材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依据,其阐述应该明 确、准确与正确。遗憾的是,作为传承中医学经典巨 著《黄帝内经》学术的《内经选读》,从四版至七版,在 阐述原著某些重要思想与观点时,却未尽如此。本文 仅择其要者商榷于后。 1“和于术数”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至七版均谓恰当运 用各种养生或修身养性的方法,四版未选。 笔者认为从“术”所指技术、技巧、手段、方法等 而言,此指导引、按跷、吐纳等尚可,但把“数”与“术” 混同作方法讲则绝不可,否则就不能完全、准确反映 《内经》的深刻含义。数,此乃量词,实指各种养生方 法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度”。达不到“度”,徒劳无益; 超过“度”,反而有害。这才符合本篇“不妄作劳”,“形 劳而不倦”之旨。有关劳作运动乃至情志饮食等,《内 经》不仅重视其方法、规律,更重视其量与度(即 “数”),其“不及”与“过”对人体的伤害,所论甚多,此 不赘述。至于“和”,古有适、调、偕、顺、合、相应等义, 此处既可“引申为恰当运用”,但更有符合、适合之 意。因此,此句当理解为各种养生方法的运用,既要 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度。 2“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四版谓“每个人都能 随他的所欲,达到他的愿望”;五版谓“都能顺其所 欲,达其所愿”;六版前句未释,后句谓“愿望都能达 到”;七版未释。 众所周知,《内经》论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恬惔虚 无”,本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 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 能惑其心”;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无为之 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移精 变气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 事”等诸多论述无不如此。各版教材也都承认“恬惔 虚无”乃《内经》养生的“主导思想”或“基本原则”。可 对该句如此阐释既自相矛盾,更悖《内经》原意。事实 上,如果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又怎会“恬惔虚无”; 而愿望又都能达到,谈何容易?其结果只能因“嗜欲 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 对《内经选读》教材的商榷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内经选读》教材从四版至七版,某些内容的阐述,并未完全符合原著的思想与观点,从中选择出“和于术数”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阴平阳秘”“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明之府”“去菀陈莝”“肝不弦,肾不石”“阴阳交”“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十个主要之处进行商榷。 关键词内经选读教材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1-0067-03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