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前言: (1)

一. 水族服饰 (1)

水族简介 (1)

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

服饰传说 (2)

服饰风格 (2)

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

二.白族服饰 (5)

白族简介 (5)

白族服饰简介: (5)

白族飘带 (6)

白族童帽 (6)

白族头巾 (6)

白族绣鞋 (7)

白族头饰 (8)

1.男子头饰 (8)

2.女子头饰 (8)

三.仡佬族服饰 (9)

仡佬族简介 (9)

仡佬族服饰简介 (9)

仡佬族女服 (10)

仡佬族男服 (10)

发型与佩戴 (11)

仡佬族鞋袜 (11)

仡佬族服饰发展 (12)

四.苗族服饰 (12)

苗族简介 (12)

苗族服饰简介: (12)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

苗族男装特点 (14)

苗族女装特点 (14)

苗族的头饰: (15)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6)

五.侗族服饰 (17)

侗族简介 (17)

侗族服饰简介 (17)

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

男子服饰特点 (18)

侗族女子盛装 (19)

头饰和银饰 (19)

六. 布依族服饰 (20)

布依族简介 (20)

布依族服饰简介 (21)

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

1.龙图腾 (21)

2.鱼图腾 (22)

3.其他图腾 (23)

布依族妇女服饰 (23)

六. 彝族服饰 (24)

彝族简介 (24)

彝族服饰简介 (24)

1.凉山型 (25)

2.乌蒙山型 (26)

3.红河型 (26)

4.滇东南型 (27)

服装特点 (27)

女装: (27)

男装 (28)

八.土家族服饰 (29)

土家族简介 (29)

土家族服饰简介 (29)

1. 形成阶段 (29)

2 .发展阶段 (30)

3. 演变阶段 (30)

4. 创新阶段 (31)

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

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

2.图腾崇拜——白虎 (31)

3.生殖崇拜——大蛇花 (32)

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2)

服饰的色彩 (33)

服饰的特点 (33)

小孩的服饰 (33)

女子服饰 (34)

男子服饰 (36)

前言:

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全省民族构成仍以汉族为主体,共分布有55种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8个。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服饰特点。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白族,仡佬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八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作为例子,简单介绍贵州的民族服饰文化。

一. 水族服饰

水族简介

水族,是中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自唐代以来就世居在黔南地区,水族自称“虽”。汉族称其为“水”,是其自称的音译。在中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等,直到清代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绝大部分水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水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兼事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蓝两色为主。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服饰传说

大多数已婚妇女的衣服都镶有花边。传说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她就逃走了。此后,水族妇女绣花边的衣服逐渐传承下来

服饰风格

女子服饰风格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背带绣得十分精致,这也是她个人装饰的一部分

未婚女子便装喜用浅蓝色、绿色,右衽大襟长衫,衣长及膝,收腰收袖,显得较贴身,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胸前佩戴绣花长围腰。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长帕或青色长帕,着青色长裤。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同时肩坎、袖口及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花边,外缘又镶上两花条。将长发梳成一把从左至右盘旋于顶,再从左侧插梳子

加以固定并作装饰,习惯罩上黑白格子或白色、黑色长条头帕。在榕江兴华、塔石、雷山达地一带的水族女子服饰,衣裤较为紧小,上衣开衩较高,衣摆圆,坎肩花边沿双肩向背部呈椭圆状。

男子服饰风格

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晚清时期剃发留辫,老年人头戴缎面红顶瓜皮帽,穿大襟无领宽袖长衫,青壮年绾辫于头顶,用白色或青色头帕包头,多穿大襟无领短衣。现代男子穿青、蓝、白色对襟衣,青或蓝色大裤脚裤子。水族男子以穿衣服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富有,常以有五、七、九、十一件等单数一起穿的,每件衣服只扣一颗纽扣,以便让人知道所穿衣服的件数。当代的老年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近代的服饰,在庄重场合保留穿长衫、外罩马褂、短帕包头的习惯,这显然有点清代遗风。中青年男子基本着汉装。

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二.白族服饰

白族简介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为唐宋“白蛮”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服饰简介:

白族人民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

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白族飘带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童帽

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绣鞋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头饰

1.男子头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2.女子头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

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

三.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简介

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

仡佬族服饰简介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

仡佬族女服

女子的传统上衣长度仅到腰部,袖子和背部绣有鳞状花纹;所配筒裙共分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多为红色,上下两段是麻织物,多为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贯头式无袖长袍,袍身前短后长,绣有花纹,脚穿尖钩鞋。女子缠头同时用三条长巾,六个头穗垂于脑后,并在包头周围装饰有贝壳。有些地区的女子用花帕盖头,前面插银珠,发髻上戴银、铜、玉质的首饰。现代女子多穿大襟短衣,配长裤,裤子较短而裤脚很窄。少女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仡佬族男服

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传统服装多是对襟衣,隆重场合要穿长衫,配长裤,用长帕缠头。现代男子穿对襟短衣、长裤,穿元宝鞋或云勾鞋。

发型与佩戴

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论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肠年代后,估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仡佬族鞋袜

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

仡佬族服饰发展

有一部分仡佬族服饰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四.苗族服饰

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

苗族服饰简介: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

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

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男装特点

首先男装服饰有这样一些特点,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右襟为扣子。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与之匹配;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近年来,青壮年多穿中山装,部分青年喜着西装。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左襟与右襟相交于咽喉处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摆,订有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织贡尼,颜色以青色为主。左衽长衫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差异仅在衣上至脚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男便装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

组成,制作简便。苗族男装盛装为左衽长

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

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

各地无异。

苗族女装特点

其次苗族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称"乌摆"(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传统的苗族女装,如"袈裟",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

般为青、蓝等色。

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苗族的头饰: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几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

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

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包白毛巾

头帕,黄平一带戴缩褶帽。耳柱是苗族妇

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

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

朵拴在起。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恬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比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家禽家畜、农舍车马等。还有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狮子滚球、墙龙戏珠、凤凰牡丹、鸳鸯戏水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各民族传统的几何形图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世代相袭的、似有某种神圣含义的"窝妥"旋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从造型上看,图案纹样不以光影为主要表现手轧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做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姑娘们很善于抓住一个形象主要的特征,将最有特点的动态,用类似剪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借助于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变化而又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图案之中。

从用色上看,妇女们在创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积的对也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也使色彩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同时,十天以很深或很浅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轮廓线去统一这些斑驳多变的彩色点块。这种设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块面颜色,也能溶于整个色调之扎,而不至游离于画面之外。

苗族民族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而最使人惊异的是,这些平凡的劳动妇女不比仅仅使用木制的织机,织成粗质的棉布,然后又以一根针、几缕线、小小的蜡刀这些甚为简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札在漫长钻岁月扎为人类的艺

术宝库增添了数以万计的精美艺术品,这是值得人们珍爱和自豪的。

五.侗族服饰

侗族简介

人口达到290多万人的侗族,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侗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及文化。贵州省黎平县是侗族最大的聚居区,由于交通的闭塞使传统的侗族文化得以较好的保留,并成为众多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研究侗族文化的基地。

侗族服饰简介

黎平侗族服饰艺术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各地区居住和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服装款式和装饰特征,其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极具独特性,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按照生活场合分为日常服饰和盛装,其中女子盛装按照服装款式又分为对襟裙装式、交领左衽裙装式、交领右衽裙装式和交领右衽裤装式四种。黎平侗族的饰品主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绑腿、绑带、鞋子等,在盛大节日中佩戴的种类较多,且这些饰品多喜用银制作。黎平侗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心目中,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水井、龙凤、动植物等都能够驱邪除害,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服饰上的纹样就是这些内涵的外显,使其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还具有再现农耕文化、标识族群认同、体现财富与社会地位、巩固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除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外,黎平侗族服饰的整体形态还符合美学原则。黎平侗族男女习惯在腰间佩戴腰带分割上下身比例这就符合了比例分割原则。在服装色彩上,整体大面积的暗色与衣襟、袖口的亮色装饰形成对比,使服饰不因为深色的基调而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在服饰结构上,黎平侗族男女对襟上衣又符合了对称原则.

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侗族的服饰,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服饰的盛装,其穿着的布料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钭襟开扣,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南部地区的侗族服饰则迥然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民族服饰赏析教学大纲

《民族服饰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四号黑体、下同):XXX(四号宋体、下同)学时:32学分(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 适用对象:艺术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阳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4年应立国主编,《世界民族服饰》,高等教育出版社,98年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学时分配 早节课程内容学时 1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2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0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4 4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5 世界民族服饰 4 (表格内容为小五号楷体)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 朝鲜、赫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 的服饰进行图片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出2-3 套现代日常服

第二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朝鲜、赫 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三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 尼、傣、苗、侗等个民族,也是民族服饰最丰富多彩的地区。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其服饰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四章: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 族、高山族。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在服饰的风格上也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民族服装展策划

民族服装展策划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少数民族服装展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共青团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委员会、 贵州大学“探索·风尚”少数民族文化协会. 协办:人文学院少数民族实验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14年9月.一、前言: “花开千百处,处处是美景”——贵州,一片神奇的土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韵味、婉约的民族歌声和淳朴的贵州人民。苗、布依、侗、土家、仡佬、水、瑶等20余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这里(17个世

居民族)。正是这生态完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服饰上的图案符号记录着的民族历史,图腾崇拜、传说故事,同时服饰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珍贵的无字史书。贵州民族服饰就女性来说,除生活于高寒地带的民族之外,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普遍重视女服的刺绣装饰和首饰、佩饰。以服饰和发型而言,苗、侗族的银首饰最复杂多样,有的一套银首饰就重达一二十斤,而且做工非常精巧;以刺绣来说,苗族、侗族、瑶族都很突出;以蜡染来讲,布依、苗等民族都有精湛的技艺。瑶族妇女的头饰形式有数十种之多,而且各种装束都风格迥异,美轮美奂。有尖顶高耸的,有雍容华贵的,有简朴美观的,有铺张如盖的,有包头遮发的,有绣帕盖顶的,有银板高翘的,有羽毛装饰的,绚丽多姿,难以言表。由于贵州的山地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及过去的经济形态多样化,因而表现在服饰上就更丰富更多彩。虽然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大多穿裙子,但裙子的款式差别很大。有百褶裙,有筒裙;有短及膝者,有长曳地者;有单色的,有彩色的;有以各色布分段拼接的,有印花绣边或以花带镶边的。苗、布依妇女的百褶裙长者曳地,短者及膝。有的布依族及彝族妇女的裙子是分节的,但彝族的裙子色彩更丰富鲜明。侗等族妇女还扎护腿,有的以毛织品制作,有的绣有花纹图案。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其共同点: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但各个民族的服饰及头饰又各具特色……

民族服饰解说词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将用最时尚的色彩,最自信的脚步为您献上一场传统而又绚丽的表演---民族服装秀。 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云南蓝靛瑶,最炫民族风,最美蓝靛瑶,蓝靛瑶,系瑶族的一个支系,以种植马蓝制靛为生,因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而得名,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地区。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云朵中的民族”——福建高山族,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巧,彩绣着各种花纹,下缀流苏和小铜铃,穿戴时背在身上,跳舞时响成一片,煞是好听。他们用梦幻的服饰为我们的欢乐时光锦上添花。 狂野,质朴,远古时代的原始美令人遐想,此刻为您展示的这组服装正是时尚与原始的结合,云南布依族服饰保留着古老的特点,传统服饰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云南属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宽松的衣裙即时尚又符合气候特点。 壮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柳州壮乡人民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手工精巧,色彩上,蓝、黑是端庄、肃穆的象征,因此,服饰以黑为贵。 犹如春风拂面,在冬日里唱响春之恋歌,此刻亮相的是贵州布依族,他们的服饰即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河池布努瑶族自古有“好五色衣裳”的习俗,“先梳头,后结髻,先穿衣,后穿裤,衣连裙,裤花边”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布努瑶女性的衣服分为上衣、裙子、腰带、头巾五部分,手工复杂。裙子是用特殊的手法缝制的百褶裙。衣服的装饰有银器,还有花状的领扣等。精良的制作工艺、协调的色彩搭配、厚重的文化积淀让其深厚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广西融水苗族妇女相当爱美和巧手,漂亮的苗妹外衣里面的围兜是绣得最漂亮的,绣有山水风光、鸳鸯、万字、福字、寿字、双喜字等等,做农活的苗族妇女个个都精于女红。 现在,灯光映照的是广西那坡黑衣壮,那坡黑衣壮是壮族一支特殊的最小支系,居住在那坡西南部的大石山区,至今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习俗,被称为壮族“活化石”。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布鞋、黑里透红,原味无穷。 情动民族千年文化,新疆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侗族服饰更是多彩瑰丽,原始古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侗族人民沉稳敦厚的民族特色。 最后,向我们走来的是青海土族,青海土族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其服饰别具一格被列入第二批国家

广西少数民族综述

壮族 --------------------------------------------------------------------------------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秦统一前及其后的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称为"西瓯"、"骆越",是当时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居住在柳江以东、郁江以北的广西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骆越"居住在广西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合称为"瓯骆"。 东汉以后至唐、宋时期,壮族先民称为"乌浒人"、"俚人"、"僚人"。宋朝时期,广西南部出现"土人",也是壮族先民,是相对外来汉族人而言的。僮,出现在南宋,是壮族族称的开始。南宋时有称"撞丁",是应征打仗的"撞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即今河池地区。元朝时称为"撞人"、"撞民"。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人"、"撞民"称为"獞人",带有侮辱之意。当时的"獞人"已分布全广西。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有"侬人"、"俍人"、"沙人"等称,都是"僮人"的别称。 至民国时代,有反对民族歧视、压迫的进步学者将"獞"改称为"(彳旁加童)"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壮,即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 壮族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能较快地学习汉语、汉文,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好的生活习俗,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quot;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瑶族 --------------------------------------------------------------------------------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说明

人民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永清县村镇中心校王建凤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38名学生,优、中、差参差不齐、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人民《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的第三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主要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族特有的物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绚丽多彩,设计也非常多样化,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对他们创造的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目标: [态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2、知道服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 [德育、智育目标]:1、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2、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素质发展目标]:1、了解民族特有的物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2、培养学

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能力。提高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边欣赏边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课前准备: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穿的可真漂亮,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服饰,想展示给你们看。(师出示各种各样的服饰图片课件) 师:这些服饰漂亮吗?(漂亮)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畅所欲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也不同,因此,在服饰上有很大差别。你们一定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服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艳丽多彩的服装 1、师: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 2、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学生欣赏并回答。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白族服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壮族服饰

鸟儿依恋辽阔无垠的天空,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壮族人最想念的当然就是民族母亲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走进壮族村寨,一起去领略领略壮族传统服饰的魅力吧! 《天下郡国利病书》曾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服饰虽不是最美的,价值最高的,确实最具特色的。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是用当地土布制作的,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这一微小的民族习惯,无不体现出壮族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质。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壮族妇女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有了特色的衣裳,自然还要有特色的服饰做搭配。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壮族的传统服饰,不过只是众多民族服饰的冰山一角罢了,它们就像一朵朵鲜花,装扮着祖国的大江南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广西的世居少数民族

广西的世居少数民族 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 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 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 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壮族风俗文化 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前言: (1) 一. 水族服饰 (1) 水族简介 (1) 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 服饰传说 (2) 服饰风格 (2) 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 二.白族服饰 (5) 白族简介 (5) 白族服饰简介: (5) 白族飘带 (6) 白族童帽 (6) 白族头巾 (6) 白族绣鞋 (7) 白族头饰 (8) 1.男子头饰 (8) 2.女子头饰 (8) 三.仡佬族服饰 (9) 仡佬族简介 (9) 仡佬族服饰简介 (9) 仡佬族女服 (10) 仡佬族男服 (10) 发型与佩戴 (11) 仡佬族鞋袜 (11) 仡佬族服饰发展 (12) 四.苗族服饰 (12) 苗族简介 (12) 苗族服饰简介: (12)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 苗族男装特点 (14) 苗族女装特点 (14) 苗族的头饰: (15)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6) 五.侗族服饰 (17) 侗族简介 (17) 侗族服饰简介 (17) 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 男子服饰特点 (18) 侗族女子盛装 (19) 头饰和银饰 (19) 六. 布依族服饰 (20) 布依族简介 (20) 布依族服饰简介 (21)

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 1.龙图腾 (21) 2.鱼图腾 (22) 3.其他图腾 (23) 布依族妇女服饰 (23) 六. 彝族服饰 (24) 彝族简介 (24) 彝族服饰简介 (24) 1.凉山型 (25) 2.乌蒙山型 (26) 3.红河型 (26) 4.滇东南型 (27) 服装特点 (27) 女装: (27) 男装 (28) 八.土家族服饰 (29) 土家族简介 (29) 土家族服饰简介 (29) 1. 形成阶段 (29) 2 .发展阶段 (30) 3. 演变阶段 (30) 4. 创新阶段 (31) 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 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 2.图腾崇拜——白虎 (31) 3.生殖崇拜——大蛇花 (32) 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2) 服饰的色彩 (33) 服饰的特点 (33) 小孩的服饰 (33) 女子服饰 (34) 男子服饰 (36)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教授老师:吴日岗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级﹙﹚班 学生:蓝肖肖 学号: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地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地“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地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地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壮族妇女地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地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地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地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地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地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地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地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地,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地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地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地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地.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地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地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地.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地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独龙族服饰 龙族地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地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地佩饰也颇具特色,用地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地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独龙族男女均喜爱装饰品,男子外出时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地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也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地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地组成部分.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妇女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

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万人,占广西: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1482壮族 33%)人口的: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瑶族,占全国瑶族人口62%都安、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万人,)占广西人口3%(广西苗族人口万人,占。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1%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侗族是广西的:主要分布在侗族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广西侗族人口万人,占广西总人口% 土着民族),占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98%、柳城等县(市)。(广西仫佬族人口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广西人口的%。。毛南族是广西的土广西毛南族人口万人,占广西人口的(%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着民族)广(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回族:主要居住在西回族人口万人)万人的很少一部分。)657那坡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等县。(广西彝族人口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广西水族人口万人):主要散居在水族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仡佬族人口万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等乡。人) 以及恒望、潭吉、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壮族、侗族、毛南族、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迁入广西的。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二、广西民族特色文化 1.印象·刘三姐(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印象·刘三姐》是利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广西刘三姐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纯朴自然的渔村景观与现代曼妙的声光色彩等资源优势,再现桂林秀美迷人的山光水色,特别是“白色印象的梦幻漓江、红色激情的欢乐漓江、银色画境的烟雨漓江、金色诗圣的锦绣漓江”的开创世界先河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1、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

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 3、独龙族服饰 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

壮族服饰的工艺以及种类介绍

文山壮族服饰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盘点一下壮族服饰那些事儿~ 壮族有侬、沙、土三大支系,服装大同小异,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说起服饰可谓五花八门,缤纷多彩。小编是壮族中的侬族——锦族支系,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儿时,每到冬季闲暇的时候妈妈总会操起家中的绣花蓝,

开始制作新年的衣服,其种类之繁多,有头饰、衣襟、以及猫耳鞋、绣花鞋,一针一线,秀出自己喜爱的花样。而除了刺绣之外,纺纱和织布亦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每个村子总有一两家负责纺纱,布料供给村民使用。用布料和手工制作的衣襟拼接起来,一件独特而精致的新衣便出炉了。 一、男子服饰 成年男子普遍穿黑、青、蓝色自织棉布,有领、对襟、密纽、明袋上衣,着黑、青、蓝色宽裆折头大裤。脚穿自制锁边或毛边圆口浅帮布鞋。年轻人喜欢在头帕两端悬穗丝。

二、各支系特色 三大支系妇女服装底色一致,普遍为黑、青、蓝色为主。款式基本一样,都是收腰短衣、长裙。侬、沙(丘北)都着百褶裙。土(僚)裙不皱褶。包帕,三个支系各具特点。 侬装以广南道侬(装)、,交山锦侬(装)较有特色。道侬自织彩色方格壮锦长帕,往前包扎成两支斜上的牛角状帕式,前额留有遮阳;锦侬用手工绣成的各种图案的壮锦长帕,往后包扎成向耳根斜下的两角状帕式。。侬装有对襟,也有斜襟,领口有中高领,也有圆领,盛装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缎子。衣角向上翻翘,要显露衣服下摆两只斜挂的绣锦裙袋。脚穿镂腰小方头浅帮绣花鞋。讲究帕。衣、裙、鞋配套。 沙(布越)装最具特色的是丘北沙装,短衣密纽,着百褶长裙。头帕与侬有差别。广南沙(布越)、富宁沙(布越),民国以后已经不穿传统裙装。广南(北路)沙穿圆领滚口、滚袖衣。为方便涉水过河,衣长似袍。过河时,退去长裤,依水深浅或渐次收束至腋,或逐渐放松过膝涉水。即便有男性共渡,亦无碍观瞻。富宁沙(包括广南八宝沙),着姊妹装,带头巾或白底自织方格花头帕。

贵州民族银饰概述

经典与美丽在“银化石”上绽放 ——贵州民族银饰概述 在不久前结束的青歌赛上,贵州代表队蝉之声组合不仅以天籁之音征服了亿万观众,还以令人眩目的民族银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银饰,是贵州各少数民族酷爱的装饰品,华贵而典雅的银饰,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 最早明确提到银饰品的是明代翟九思《万历武功录》卷里记录的:“苗女喜带银圈”,在《贵州通志》里有则载有:“……青布裹头,短裙赤脚及耳坠大环,带银项圈者为苗。”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关于侗族的服饰的记载有:“妇女之衣……用银线贯次为饰。”“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由此可见,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出现,也绝非几百年的历史。 贵州各少数民族民间银饰工艺流传至今,已有很多工艺堪称绝活,很多图案纹饰实在贵州尚存,可以说是银饰品中的“活化石”。 关于少数民族银饰,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在贵州黔东南雷山、丹寨的苗族中,就流传着关于银饰的有趣故事:“在很早的时候,苗族的婚配是男的嫁到女的家,可是男的经常外出不归家,就逐渐演变到女的嫁到男的家了。由于居住在深山,每当姑娘出嫁时,途中常遭到野兽的伤害,父母就给新娘备制了一套彩色艳丽斑驳、银光闪烁的盛装,叫做‘雄衣’,头上佩带宽大的银角,身上环绕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在深山老林行走时,各种银饰叮当作响,光彩夺目,显得威武的样子,野兽便闻风而逃。”

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银饰。布依族姑娘的银饰简洁,主要是耳环、围腰链及手镯;水族姑娘的盛装银饰,主要有项圈、二、三条项链,项圈的造型又分两种,一种是菱形实心的,另一种是垂到腰际的宽大的呈半圆形的压领,做工极其精致,另外还有耳环和手镯;瑶族姑娘的银饰,头上从前往后插五根扁状微弯曲的银簪,正面呈扇形,前大后小,脖子上带二、三支扭曲实心银圈,胸兜衣上缀有三排约二厘米直径的圆银花片,戴大耳环和手镯;侗族妇女的饮食较多,有头花、银簪、耳环、项链、项圈、胸兜坠、银衣片、手镯、戒指等等,侗族男青年也爱用银饰,如项圈、手镯、银冠、烟盒等等,其中以从江县停洞的最为典型;苗族妇女的银饰最为突出,除了“胸兜坠”这种侗族特有的银饰以外,凡侗族男女所拥有的银饰种类,苗族都有,另外,苗族还比侗族又多出银簪、银梳子、银角、压领等独具一格的饰品,苗族男子的银饰,则以台江县反排的最典型,有头花、项链、手镯、烟盒等。 银饰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少数民族服饰,特别是盛装,最为昂贵的装饰物。据传,银饰最早只是辟邪秽、驱鬼蜮、保平安及光明的象征,后来却逐渐演变为贵与美的体现。拥有的银饰越多,便越富越美。这种观念几乎成为各少数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所以每个家庭都不惜重银装扮自己的女儿。在民族地区,刚生下的小孩,如果不佩戴银帽,父母都不会满意;青年男子如果找到自己的心上人时,要把银手镯作为信物赠送给姑娘;姑娘出嫁时要穿上缀满各式各样银饰的盛装,整套银饰竟有五十多种,重达八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