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沙渠镇

大邑县沙渠镇

“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学校建设

五年规划

序言

沙渠镇学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大邑县教育局推进“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实施方案》、《大邑县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学校建设操作要点》积极创建“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学校。成都市陶研会专家和县内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于2019年4月24日到我校进行第三方测评,听取我校工作汇报之后,专家组成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家长代表的座谈,相关资料的查阅,根据我校的优势与劣势,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经验分享,对我校以“沙文化”为底蕴,推动未来五年学校的内涵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2019年5月-6月,学校根据实际,广泛征求干部、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我校未来五年(2019-2024)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时代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2019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正因为此,党和政府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区域背景

沙渠镇位于四川省大邑县东南端,距双流航空港28公里,距成都第二绕城高速4.7公里,是大邑县距成都市区最近的乡镇。沙渠镇学校借力“创业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的打造,着力创建“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凸显文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沙渠教育人的共识。

三、学校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大邑县沙渠镇学校,始建于2009年9月,是一所“5.12”地震灾后异地新建学校(由澳门特区政府援建)。坐落在成都市中小型企业工业园区沙渠镇,东临崇州市三江镇,南接新津县文井镇,西依蔡场镇,北靠董场镇。是由原沙渠镇小学和沙渠镇中学合并而成的全新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3040㎡,绿化面积为12520㎡,生均占地面积32㎡,生均建筑面积约9.8㎡,生均绿化面积约10㎡,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约10㎡,总投资2930万元人民币。学校办公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图书馆、多功能

厅、学生餐厅各功能室齐全。

近年来,随着沙渠工业园区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学校的办学规模增至36个班,容纳了18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子女约占60%以上。

学校目前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856人,在编教职工91,本科学历57人,专科学历34人,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现有四川省优秀教师3名,成都市优秀教师8名,县学科带头人6名,成都市骨干教师5名。中小学高级教师11名,中级教师46名。

10年来,沙渠镇学校在先后在郭永洪、李栋良、朱武彬、石杰四任校长的精心培育下,在100多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促进发展的优势

1.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

沙渠,民风淳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富而思教,沙渠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力争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是沙渠镇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努力把沙渠教育打造成招商引资的一张明信片。

2.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沙渠镇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九年制学校,在澳门特区全资援建的基础上,县委政府、教育局不断投入,2014年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校园数字化系统,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演示系统,实现了每个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或台式电脑。特别是近两年,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环境绿化,环境育人雏形彰显。

3.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学校党支部有较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行政有较好的执行力,有一群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有着和谐的师生氛围,良好的育人环境。

4.育人观念不断更新

科学的教育理念导向,全新的校训指引,厚重的“1511”发展思路,正在落地生根。地域文化的开发引领,激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思考。这是我校在培育学校优秀文化的创新道路上的新举措,未来将是沙渠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是大邑东部新区“智慧之城”“幸福之城”的精神食粮。

5.艺术教育特色明显

学校继承传统项目,组织了百人腰鼓队,炼化为沙渠学校腰鼓操。腰鼓队、啦啦操、书画组多次参加市县级的各类观摩、比赛、庆典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成为大邑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沙渠人民文化生活的标杆,学校育人文化的旗帜。

6.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担当教育成效已见端倪。

7.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升位,办学品质近年持续攀升。

(三)制约发展的瓶颈:

1.师资较为匮乏

学校现有学生1856人,共36个班,现有在编教师91名,支校教师2名,特岗12名,师生比1:22,按照师生比缺编13人。小学学段平均年龄31岁,初中学段平均年龄32.1岁。学科教师专业还不太配套,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缺编,初中英语教师缺编。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加,学校容纳已达最大限度,教师缺编学科不配套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2.教师意识形态差异化

沙渠镇学校是由原来的初中、小学合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教法、生活圈、福利待遇等,学生之间年龄、思想、行为、生活等的差异化,带来学校管理的相对滞后。

3.学生来源的复杂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思想素质、学习方法、生活技能参差不齐,与当地学生的相处,社会环境的融合,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学校文化底蕴的薄弱化

沙渠,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建校时间仅仅十年。地域文化的传承失缺,内涵薄弱,亟待开发,学校文化的建设,亟待引领铺设。

5.校本课程研发亟待加强

校本课程研发还要组织力量下功夫,校本课程研讨形成体系,逐步实施,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6.家校共育有待发展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或祖辈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目光短浅,对孩子的分数关注较多,却疏于对孩子良好品行的教育和管理,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阻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学校定位思考

一、理念的思考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育人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县教

育局综合改革“1511”发展思路,全力践行“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的一粒沙,构筑学校优秀文化的创新创优道路。为此,我们探索着提出“积善成德,尚美修真”的办学理念,以期把我校建设成为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特色学校。

办学理念积善成德尚美修真

“积善成德”出自于《荀子.劝学》,积累善行,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善”也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要追求道德素养的提高,就要加强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还蕴涵着公德,即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等社会公德,与学校“沙文化”“积沙成塔”遥相呼应。“尚美修真”:尚美,“美”:蕴涵着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外在的,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修真”即追求完美和追求真实,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治学精神,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与生活作风。陶行之先生认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的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既要有真知和本领,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家国情怀,有责任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训的思考

挖掘“一粒沙”,筑成“一道渠”。基于探索中的传承,办学理念的思考,我们集思广益,逐渐丰富了乡村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沙渠镇学校的校训,重点挖掘以“渠”笃教,以“沙”育人的办学文化。

校训筑渠引水吹沙炼金

校风协调协同共融共进

教风守正仁爱应时乐教

学风修身强体博学向前

校训解读:

1.“筑渠引水”为办学思想,着力平台搭建,引进新的思想、先进理念,提升工作活力、创新工作方法。“吹沙炼金”为育人方法,重在摒弃学生缺点,张扬个性,拨乱返正,扬长避短,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大邑东部新区——“沙渠”,有“渠”有“沙”符合地域特点,易得民心,办沙渠人民自己教育,提高沙渠人主人翁意识。

3.“筑渠引水、吹沙炼金”。“筑”“吹”实质为教,“引”“炼”实质为学。沙似固非固,似液非液,有流动性,能很好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八个字包含传统中医学理论文化“木、火、土、金、水”相生,五行不缺,结合(德智体美劳、仁义礼智信)全面育人哲学,寓意学校安全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4.“筑渠引水、吹沙炼金”源自有“诗豪”之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和南宋理学家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经典古诗。两位诗人亦文亦理体现今天育人的平衡和全面,这两句诗词符合今天改革创新人的时代背景,内涵丰富。“渠”大“沙”微,一大一小,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易于统领思想,便于工作落细落实入微。

5.“筑渠引水、吹沙炼金”“筑”就是搭建平台,统筹规划,开拓创新。“渠”既是“道”是平台,是制度、方法、路径、经验,俗话“洪水虽大,有渠导之”。“引”引进,引导、引领,。“水”活水,流动,浸润滋养,赋予生命的动力,是力量的蓄积,也有润物无声的平静,利万物而不争。“吹”解读为“唤醒”、“宣讲”、“教育”、“推动”“润育”。“沙”,类型很多,代表不同学生,也代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足,通过教师教育和学校文化,滋养身心,涵养天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