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广通经济区位变化

云南省广通经济区位变化
云南省广通经济区位变化

楚雄师范学院

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

指导教师:刘荣老师

班级:09级01班

姓名:第七小组(小组成员附后)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

实习二:区位条件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广通镇为调查对象

一、广通镇简介

广通作为云南省滇西八地州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广通地处滇中腹地,东距省城昆明159公里,西距州府楚雄36公里,距禄丰县城58公里。全镇国土面积36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457亩。全镇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126人,其中,农业人口32755人,非农业人口11371人。全镇城镇化人口约1.8万人。广通处于滇中与滇西两大经济圈之间,接受滇中、滇西经济圈的辐射力较强。成昆铁路纵贯全境,设有广通、甸尾、旧庄3个火车站;广大铁路以广通为起点,经过广通的里程为8.6公里,设有赤木岭火车站。围绕铁路交通枢纽,境内现有17条铁路专用线和26个转运货场,总仓储面积65000平方米。年中转交易货物260万吨,年发送旅客近60万人(次)。

广通地处滇中腹地,东距省城昆明159公里,西距州府楚雄34公里,距县城禄丰5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6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7541亩,其中水田19644亩,旱地7877亩,水利化程度85%,森林覆盖率达53.6%。全镇辖9个村委会,1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9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9616人,农业人口2.16万人,非农业人口1.13万人,城镇化人口1.5万人,辖区内外来流动人口4000人。

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户达2684户,国内生产总值达17749万元,营业总收入达54418万元,上缴税金489万元,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24:61。

二、广通现状调查

(一)此次本小组针对广通各种服务设施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全镇有中学3所,其中完全制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2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境内有医院3家,其中州级医院1家,病床250张,医疗设备、设施日趋完善;有宾馆4家,其中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级宾馆1家;酒楼15家,各种餐馆100多家;音乐茶座、水吧18家,网吧13家。目前,大多娱乐场所已关闭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制约广通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逐渐显现,广通物流中转出现滑坡的势头,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二)目前,自广大铁路修通之后,广通做为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下降,经济出现萧条的景象,这种景象主要表现为客流量的严重减少,随之带来一系列的服务业发展停滞,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旅馆及其星级酒店,即使价格再便宜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此次我们还调查了客运站,客运站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广通客运站客车发往16各地区,每天8—12时平均每班次15分,13——18时平均每班次20分,目前,大多数班次闲置客流量十分稀少,可见此时的经济状况。

(三)广通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通的发展以物流业为主,出口贸易以化肥和木材为主,进口贸易主要是茶叶,仓储量在加大。目前围绕把广通打造成为全省第二大物流中心的目标,依托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培强壮大重点产业为支撑,切实加大物流业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广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12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2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40元,冶金矿产、建筑建材、饮食服务和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0911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4:17:49

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28:12:60。

广通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物流业成为广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广通是成昆铁路和广大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是滇西连接全省各州市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物流区。自成昆铁路通车至今,它一直处于物流中心地位,每年经广通发往全国各地的物资约150万吨,从全国各地到达分发滇西各地州的物资约160万吨,尤其在全国食糖销售中,广通早已成为全国销售食糖价格的“晴雨表”,白糖期货现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对外辐射吸引力明显增强,现已吸纳白糖中介企业和制糖企业办事处23家,白糖现货中转交易量达95万吨,交易额达28亿元,与200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

2.2%、16.9%。广通还是我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市场,2005年,仅茶叶市场进出粗茶交易量达1000万公斤,交易额达1.8亿元,与200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9.3%、14.4%,从广通销出的茶叶在西北五省区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同时广通每年的果蔬中转交易达40万吨,交易额达6亿元;中转化肥、木材、矿石等货物125万吨,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676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

3.3%,成为广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2.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依托成昆铁路、广大铁路、320国道、广楚、广牟公路,形成了广通四通八达、功能齐全的综合运输网络。目前,广通有13条铁路专用线,有22个大宗货物转运站(场),接卸栈台23个,仓储资源丰富,仓储面积达990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40万吨,每年在广通中转交易的货物达310万吨以上,中转旅客达60万人次,占全省铁路货运吞吐量的四分之一。日均进出广通的车流量达2600辆次,为木材、化肥、茶叶、白糖、矿产品等大宗物资中转交易提供了便捷条件。

3.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通过多年的培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05年,广通共有物流企业12家,注册资金1513万元;有服务网点2000个遍及滇西。以广通联运(联兴物流)公司等一批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整理、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企业,支撑着全国各地到达我省和我省发往全国各地的整车、零担、集装箱送达门到门货运服务;在号称第一批“云南茶叶走西北”的广通滇西糖茶贸易公司及其他物流企业的带动下,我省茶区每年就有30%的茶叶进入广通茶叶交易市场,成为全国茶叶销售大市场,仅“春绿牌”茶叶在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藏五省区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90%。

4.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作用有效发挥。广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滇西连接全省各州市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物流园区,与大理共同构成滇西方向上重要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基地,一直发挥着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是滇西八州市白糖、化肥、茶叶、矿产品等大宗货物集散地,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较大规模,辐射范围由周边地区向省内外、国内外逐步扩散。

5.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物流业带来的是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广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州内重要工业企业产品向滇西辐射。据初步统计,每吨物流周转量对当地物流服务企业的贡献为20元左右,对交通运输的产值贡献为150元左右,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为17元左右,同时带来约2000多元的资金流量和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消费,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广通发展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1)广通发展物流产业具备明显的产业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全镇已经形成“三大物流市场、四大产业”。目前,来自滇西8州市的驻地糖厂办事处23家,在全国食糖物流交易中,广通已成为全国食糖价格的“晴雨表”,白糖期货、现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市场对外辐射吸引力明显增强。2009年,白糖现货中转交易量达到95万吨,交易额33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6.9%,粗茶交易量达到1.2万吨,交易额达2.1

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4.4%,果蔬物流交易量达到6万吨,交易额达到0.79亿元。不仅如此,广通镇已形成拥有冶金、建材、运输、服务等多行业的综合体系,构成了物流需求的主体。

(2)广通发展物流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通站是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素有“滇西八地州旱码头”之称,处于滇中与滇西大经济圈之间,也是滇中和滇西的重要结合部,是滇西及南亚部分国家连接全省各个州市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由于特殊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目前广通已发展成为滇西8州市白糖、化肥、茶叶、果蔬、矿产品等大宗货物的物资集散中心,而且广通货运站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省居昆明之后的第二大编组站。(3)广通物流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广通火车站是国家铁路编组站,货运物流可直接出省,具备大量办理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能力。目前,广通有17条铁路专用线,有26个货物转运站(场),接卸站台23个,仓储资源丰富,仓储面积达224558平方米,直接仓储能力达40万吨左右,每年在广通中转交易的商品货物达310万吨左右。仅广通铁路货运站来看,2008年吞吐量为1299609吨(到达货物499967吨,发送货物799642吨)。而广通铁路货运站年货运吞吐能力为405万吨,加上其它有25个大宗货物转运站(场),广通货运能力足可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此外,广通镇目前仓储总面积224558平方米中,仓储资源、转载能力均有很大扩展空间,甸尾、旧庄等物资仓储空间闲置过多,比如广通联兴物流有限公司仓库面积共100000平方米,现利用率只到26.3%,省物资采供站、旧庄贮木场、省农资公司、甸尾贮木场等仓储设施利用率均不到30%,仍有很大的储运潜力,完全能够满足滇西8州市54个县(市)物资转运需求。

(4)广通物流服务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广通共有各种上规模的物流企业22家,注册资金1513万元,有服务网点2000个,遍及滇西8州市。以广通联运(联兴)物流有限公司第一批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整理、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支撑着全国各地到达云南省和云南省发往全国各地的整车、零担、集装箱送达货运服务;在广通滇西糖茶贸易公司及其他物流企业的带动下,云南省茶区每年就有30%的茶叶进入广通茶叶交易物流市场,成为全国茶叶销售大物流市场,仅“春绿牌”茶叶在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藏五省区的物流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90%。

2.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广通物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制约广通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逐步显现出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滞后。由于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大多数对现代物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尤其是物流产业方面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大,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缺乏,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加之,一些物流企业自身经营理念落后,仍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这样不仅带来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也造成物流环节过多、效率过低、成本过高等问题。

(2)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广通的物流产业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现有物流企业大多设备陈旧,管理粗放,装运机械化水平低,综合运输网络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信息网络平台,多数物流企业仅停留在电话、传真阶段,没有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等,普遍存在货物查询困难,货物到期不准的情况。一些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等等,已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广(通)旧(庄)公路、广通城区至各大转运站之间的公路损坏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物流规模。

(3)现有物流资源整合难。由于广通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单一、低效的状态,以仓储配送业务为基础的物流公司,不能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公共货场为基础的物流公司一般无固定场所和客户,非常独立,虽然有许多灵活优势,但客户对货物安全状况十分担忧;以组货存在的物流公司,仅是单纯的派车,只搞单项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化服务,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较为普遍,难于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

(4)物流产业规模不大。据统计,目前我国茶叶总产量约为68万吨,云南省茶叶产量约为7.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广通每年的茶叶交易市场潜力就有2万吨左右,而目前年交易量9000多吨的市场规模已不能满足逐年增长的交易需求;白糖市场虽然每年在近100万吨的交易规模,但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现货交易市场,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果蔬市场也仅仅是中转,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保鲜设施,未能形成集中转、批发、冷藏、加工一体化的大市场。

(5)运输成本上升。据反映,由于油价上涨,运输成本上升,利益驱动成为超载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对治超限超政策执行较为严格,造成部分过往运输户对治超限超不能正确理解和支持,不愿意到广通运货,也不愿意运货到广通,造成了原在广通中转的货物分流到大理、昆明等地;加之,近年来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的通车给货物直达目的地带来便捷条件,导致目前进入广通的物资减少,物流中转、交易量大幅下降。以云南英茂集团股份公司的白糖中转交易为例:英茂集团8个糖厂中有5个糖厂生产的白糖均要通过公路运输到广通中转销售,每年在广通的白糖现货交易量不少于10万吨。但目前很多货运驾驶员不愿运到广通,英茂集团只能在大理、祥云设立办事处,白糖运至大理中转,该公司在广通的白糖中转交易量逐年减少,2003-2004年榨季为18万吨,2004-2005年榨季为8万吨,2005-2006年榨季仅为3万吨。广通铁路货运车皮主要靠到达物资卸货后的空车,但现在大多到达广通分流的物资直接到大理等地分流,造成广通火车车皮减少,车皮紧张又使原本在广通中转的果蔬等物资难于分流,形成恶性循环。仅广通联运公司2006年1-3月份,发出物资与2005年同期相比减少约2万吨,到达物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约3万吨。

三、加快广通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项目的实施,广通作为楚雄州对外联络的窗口和门户,又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依托广通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特色产品、优势资源的对外输送,辐射带动全州物流业的发展,广通物流业必将成为服务全州,面向滇西乃至东南亚的物流大通道。因此,建好广通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业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要抓住机遇,遵循“开放带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的原则,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仓储业,合理安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加快广通物流园区建设,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等,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广通物流业发展,巩固和提升“滇西旱码头”的地位。

1.建好物流园区,提升广通综合运输区位优势。广通物流业的兴起与发展最关键因素就是广通是成昆铁路的第二大枢纽站。目前昆广复线即将开工建设,楚广高速公路已列入我州“十一五”规划,这对广通物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机遇。要抓住机遇,因地制宜,注重比较效益,创新观念,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建好广通物流园区,重点是抓好市场建设,形成物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改变有市无场的现状,发挥集散功能。目前,

关键要培强壮大广通茶叶市场,新建广通化肥、白糖、果蔬“三大市场”。要依托中国云南广通茶叶市场,把广通茶叶交易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相连,实现信息共享,使其成为辐射全国和东南亚的茶叶交易区;依托甸尾火车站及站旁的9家省、州物资转运站,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使其建设成为各种物资交易转运、仓储区;依托大型物流转运站(场)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转、存贮为一体的果蔬交易市场;依托云南省广通汽车中心转运货场,建成期货交易和现货市场齐备的白糖交易区,使广通成为全国较大的物资集散地。同时,要千方百计改善广通交通条件,发挥物流中心和物流通道作用,全方位提升广通交通区位优势,开辟多联式运输,形成链条,主动融入到滇西国际大通道和泛亚经济圈中,使广通逐步成为泛亚经济圈中的物流节点,推进物流发展。

2.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对于广通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转变成现代物流、切实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搭建运输信息平台,聚集大量的车源货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使车主和货主一方面可以直接上网查询、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机收发短信的形式查询、发布、接收货运信息,从而实现运输方与货运方之间的定向信息、互动信息交流,通过信息的畅通,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促使货物承托双方进行有效的、相互对接式的沟通,改变不超载就不赚钱的现状,解决有货没车、有车没货、异地等待、车辆空驶等问题。

3.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使物流成本实现最优化。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大当地资源与过境资源的整合力度。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实现信息、仓库、客户、人力等资源共享。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积极引导鼓励当地物流企业与外地物流企业联合,建立跨地区的现代物流企业,把壮大广通物流企业自身实力与实施横向联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资、设备、技术和智力,借鉴外地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广通物流业发展。要把发挥传统物流业优势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物流业设施与市场网络,鼓励现有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要加强与仓储业务需求方的联合,并引导鼓励物流企业间开展联合经营发展。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办好仓单质押业务,实现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走“以资金流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信息流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

4.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为物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广通物流业要培强做大,实现全省第二大物流中心目标,必须切实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的扶持政策,从实际出发,借鉴外地的一些好的经验,制定完善包括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如在税收政策上采取“减二免三”的办法,在用地上给予价格优惠。如对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所缴土地费用在扣除土地管理费用后,可返还物流园区管理机构,专项用于物流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货物仓储、包装、运输业务的物流企业用地,可按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执行等等。要通过推行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不断支持广通物流业加快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整顿道路检查收费站点,既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又要结合当地实际,为发展物流业营造宽松和谐环境。针对广通实际,从大家比较关注的治超限超来讲,一方面要进一步合理设置检查收费站点,继续严格执行国家治超限超政策,同时,要根据实际区别对待,对鲜活农产品、危险化学品等运输车辆,行驶途中原则上不予卸载,但要对驾驶人员提出警告,并将其违章行为报告车辆所在地管理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政策,适当降低车辆通行费征收标准,以降低运输成本。总之,要做到既确保安全,又方便过往运输户及客商。

5.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完善物流相关服务。物流带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是拉动消费推

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要改变过去物流是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优化,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物流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加以培植壮大。要切实加强对物流业的领导,各级应成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构,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可借鉴外地的经验,对重点物流企业采取各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的方法,加大对物流企业的引导协调力度;工商、税务、交通、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物流项目的审批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重大物流项目审批时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为物流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积极支持物流业发展。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训和奖励机制,努力营造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另外,要狠抓落实,特别是要把国家的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好,把各级党委、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努力促进全州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是广通的优势传统产业,是广通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多年来,广通镇围绕铁路交通优势,不断加强物流产业的扶持和培植,以白糖、茶叶、果蔬、化肥、粮食、矿产品、木材为主的物流业不断巩固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云南楚雄广通物流中心项目”,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加快云南楚雄广通物流中心项目的实施,带动禄丰县和楚雄州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综上所述,广通物流业发展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定能够再创广通“滇西旱码头”的辉煌。

实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黑井古镇为主要调查对象

一、黑井古镇的基本概况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古镇地处楚雄州禄丰县西北98公里的龙川江畔,东距省城昆明约200公里,达州府楚雄75公里。地跨地理坐标(北纬25°22′38.6〞,东经101°44′44.6〞,海拔1568米,测点:古镇一街王家大院院心)上下,地貌呈南北走向,古镇街区平均海拔1580米。镇内居住有回、汉、彝、苗等六个少数民族,国土面积133.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95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7000余人。古镇文化景区位于龙川江两侧,总面积3.20平方公里,传统风貌保护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成昆铁路横贯全镇、广黑公路、舍黑公路可直达古镇。

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在外来信息的冲击和启发下,该镇以铁路为媒介,沿线路广泛传播、营销古镇盐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年旅游创收1100万元,实现了古镇经济的二次创业。从2003年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小枣种植以来,古镇周边区域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在日益显现。

二、黑井主要旅游景点概述

古镇城门、武家大院、大龙祠、古法制盐作坊、诸天寺、上武家院、德政房、节孝总坊、晒卤盐、黑牛盐井、文庙、七星台等景点是在镇上,飞来寺、望江亭、香山寺、万寿山僧人墓群、三元宫、天生碑、真觉禅寺、真武观、听涛亭等景点在山上

三、黑井盐简介

关于黑井,金庸《天龙八部》有语:“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保定帝知道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黑井,就是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

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但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盐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贞节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笔、飞来寺、以前曾产过盐的盐井及卤水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龙祠内悬挂着雍正皇帝所题写的牌匾,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还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作用,护卫着黑井镇的安全的黑井庆安堤,也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盐井,煮盐灶,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的变迁……

四、黑井盐业的兴衰分析

(一)黑井盐业的兴起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的500多年间,黑井制盐业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从默默无闻到全省独大,其间贩卖私盐一直难以禁止,甚至几度难以控制。明正德年间黑井更是受到特别“照顾”,每取7石盐的盐税要高出其他地方1两银子。所以尽管当时工艺落后,但所缴盐税却是黑井史上最高。清朝嘉庆后期,黑井盐在产量上又达到一个顶峰。民国1936年到1938两年,因为受到战争影响,黑井的盐税一加再加,一个盐商一年要缴的盐税约75万个袁大头,换算成银子近12万两,如此重税也让不少盐商撑不住而破产。不过,不管各个时代如何变迁,从明朝黑井隐藏在深山内的宝藏开始被挖掘起,之后的500多年间,黑井的盐的确卖到了滇东北、滇南、四川、湖南等地,而走私的黑井盐,更是远销到越南、缅甸、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黑井人也因此而“一夜暴富”,成就了云南盐业史上的一段传奇。根据史料记载,曾有101名流官到此任提举,明朝、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黑井上缴的盐税分别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之多。

(二)黑井盐业兴衰的主要原因

黑井原始的煮盐方式是靠小灶煮盐的方式进行,但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成为了手工作坊的终结者,加之黑井出了盐、铁缺乏,其它支柱性资源匮乏,甚至连土地资源也十分匮乏,黑井盐业的衰落成了历史必然。

(三)黑井盐业的兴盛的其它原因

1. 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制盐成本相对较低的海盐运输到云南的成本较高。交通不便,行销区域特定的政策使云南盐业生产和销售处于垄断状态。加之政府为增加盐课收入,将地方官员在管辖区内销售食盐额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之一,成为推动盐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引岸制度也是推动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黑井盐业行销范围达今天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其行销之地为人口密集地区,需求较大。

2. 移民政策的推行,是黑井盐业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通过移民屯田,部分具有盐业生产技术的人员移民到黑井,带了内地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推动了黑井盐业的生产。同时大量人口入滇,增加了对食盐的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刺激了黑井盐业的快速发展。

3. 特殊的盐业政策,也是保证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政府为保证盐业的高额利润,元、明、清三代皆制定了整套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颁布了严厉的私盐法,有效控制盐业生产技术人员,有效保证了盐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4. 军事活动不断,也是刺激黑井盐业生产的原因。盐课是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每逢战事,军饷告喾之时,盐课便成为解决军饷的首选。从元代巩固和扩展边疆、明朝沐英入滇和三征麓川直到清平息吴三桂,一旦有战事,军费不足时,政府便强制增加盐业产量,既所谓“增兵饷银”,以满足军饷之不足。

5.海盐的兴起使得黑井岩盐矿盐的衰落成为历史必然

五、武家大院的兴衰

武家大院属典型的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咸丰七年扩建竣工,依山势而建,呈“王字型,纵一横三”,布局独特,由四个天井组成,有99间房子108扇门,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四通八达,规模宏大,是云南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风光一时的武家:武家的起源如今已不可考,曾有人说武家就是洪武年间入黑井发展盐业那64户之中的一户。但黑井知名的老导游武舜碧肯定地说,这64户的名单他曾仔细看过,并无一家武姓在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崇祯时期,因张献忠的残暴统治,武家在离黑井不远的水田村躲了几年,后落户黑井。武家在黑井初期也做过教书先生,后来才开始做生意。

清朝乾隆年间,黑井流传着“黑井五子”的说法:武家的银子、何家的儿子、张家的胡子、杨家的才子和李家的租子。由此可见,当时武家的财富就已经在镇上独占鳌头了。如今黑井最气派的老房子武家大院,就是清末武维扬的父亲武继祖所盖。当时武家的生意如日中天,为显示富甲一方的气派,武继祖所建的大院依山就势,108道门、99间房、三檐六滴水表现得极为张扬,房屋装饰极尽奢华,还建有隐秘的防御、逃逸设施,隐含有“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王隐其中”之意。到了武维扬这辈,更是继续炫耀着自家的财富。同是黑井的盐商,武维扬家却自己养着一队保商队,全副武装,甚是神气。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的商贾,武维扬甚至领先于全云南的商人,成为当时继云南省长之后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

不过,武家并非一直是黑井首富。武舜碧说,民国后期,武维扬家吃过几次官司,花掉不少钱,家道便已开始走下坡路。而传说武家所捐的那架飞机,武舜碧说应该是出于无奈才捐的,之后武家便基本空掉了,家里只能现赚钱现吃饭。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当时的另外一家盐商李家光是袁大头就装了七八个汽油桶。“那时比武家有钱的盐商其实不少,只不过大多不张扬。”

关于武维扬家,还有一些不好的说法。据说,武家后期之所以暴富,是因为他们在向外贩卖私盐的同时,还会换回鸦片牟取暴利。这也是为什么武舜碧说武家虽然有钱,但在黑井却并不受人尊敬的原因。李家作为黑井知名的书香门第,自然不屑与武家交往,就连武家的本家上武家也渐渐与之疏远。不过在黑井镇文化站工作、对地方历史颇有研究的李明华说,虽然武家确有贩私盐一说,但因武家并非扰乱地方的乡间恶霸,且赚来的钱也会用于乡间建设、帮助解决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武家才能在当地立住脚,并且与官府关系始终不错。武家甚至与省里的关系都很不一般。据传,武维扬被枪毙时其实省上的领导是要保他的,只不过文件下达没能赶上行刑的速度。

不管民国末期的武家是否如传言所说已经外强中干,反正解放后,随着武维扬被认定为黑井最大最恶的地主被枪毙,武家所有的财富都被没收充公,武家的族人也纷纷出逃。至今,黑井已经再无这第一盐商后代的踪迹。

六、黑井古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据详细调查显示:黑井古镇——武家大院周围街道原有旅馆30余家,饭店20余家,黑井盐厂原有职工100多人,其成员大多来自禄丰和黑井。

随着盐业的衰落黑井的经济一度衰落,当由于黑井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自从2003年起,黑井的服务业呈渐渐回转。

(二)古镇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资金不足,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及时修复,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千年黑井留下数不尽的文物古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和近现代典型建筑在黑井镇均有分布,其中古建筑和石刻碑刻较为丰富。目前除大龙祠、观音寺、文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武家大院、王家大院、史家大院、诸天寺等几处有较大影响的古建筑得到维修外,

还有大龙祠(三元宫、藏书阁)、包家院、玉碧山文笔塔、摆衣巷塔、沙窝地塔、古盐井群等文物保护单位因缺乏资金得不到修复,有危险隐患,不能向游客开放。万春山真觉禅寺碑记、节孝总坊、真觉禅寺僧人墓石仲、永警于斯碑、庆安堤碑记、盐水女龙王浮雕等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摩崖石刻、石雕、碑刻、柱刻等也因资金紧缺未维修,正在遭受翻硝风化脱落、字迹消失的危险,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2、特色民居难予得到有效保护,不能向游客开放。民居是构成黑井古镇风貌的最小单元细胞,人文气息浓郁,最能反映旧时黑井人家的家居状态,是感受黑井文化的最好去处,游客参观兴趣浓郁。黑井还保存着一批较为完整的大户人家四合院,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游览观光价值。由于是私人民居,受产权、管理权等因素的限制,旅游公司没能和住户达成利益共享关系,一些住户不愿意对外开放,使得慕名而去的游客的只能望门兴叹。这些民居一方面是得不到妥善的修复,住户修复不能做到“修旧如旧”,给文物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是由于住户不愿对游客开房,难以满足游客的参观欲望,导致旅游公司不能及时推出新的景点,难予开辟新的旅游线路,给游客难免留下“看点太少、价值不高”的假象。

3、街区保护力度有待加强。街区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恢复重点街区是保护古镇文化,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底蕴,营造良好游览氛围的重要手段。黑井镇除一至四街几条主要街道得到有效整治外,许多街区、巷道还存在无通行标志、道路拥堵、路面凸凹不平、违章占道、无公共照明设施等现象。

4、政府、公司、集体、居民在开发中的利益共享关系难以理顺。黑井自实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以来,古镇大部分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保护,文物古迹旅游线路得到大幅增长,吃、住环境大大改善,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目前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仅限于产权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产权属集体、私人所有的许多民居在开发中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2006年关停的黑井盐场,至今保留有较好的真空制盐设备和古法制盐车间,是纳入工业遗产保护范畴,开发盐业博物馆的理想场所,旅游公司也有这方面的规划,但由于资产重组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至今尚仍在闲置之中。再如象进士院、王家院、史家院、包家院等一类文化底蕴丰厚的民居还有不少,但都是由于产权、经营权、开发权及利益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未对游客开放,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三)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1、大力宣传文化、旅游法规,引导营造全面配合、全面参与的氛围,切实做好文物维修保护工作。黑井因盐而兴,昔日兴旺的“盐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黑井因盐而衰,“失落的盐都”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文物是古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元素;文物是古镇旅游的支撑,黑井古镇的旅游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对文物古迹的观览。维修保护好古镇文物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级投入约500多万资金对部分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但仍然还有许多文物急需等待维修保护。今后要继续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贯彻,引导、营造全面配合、全面参与的文物保护氛围,继续争取上级政府、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多方争取资金,继续做好文物维修工作,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遗产。宣传好旅游发展的“六要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持续发展古镇文化旅游奠定基础。

2、努力理顺政府、公司、集体、居民利益关系。使财政增长、公司群众受益是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小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中要多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不仅要让居住在小镇中的群众利益得到优先保证,也要为周围乡村群众提供产业发展的条件。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公司、集体和居民在开发中的利益关系,鼓励特色民居对外开放,合理分配公司门票收人。大力加强文化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他们

感到小镇建设是自己的事,形成居民、集体、公司积极主动参与建设文化旅游小镇的氛围。

3、进一步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黑井镇自1995年8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来,虽然始终高度重视对文化底蕴的认知与挖掘,对黑井的历史沿革、建制、文物古迹、传统制盐工艺、民间故事、戏曲、传说、名人典故、景点介绍、传统节日、民风民俗、饮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整理挖掘。但是,随着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入,对古镇文化深层次、多方位的挖掘已成为黑井建设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文化挖掘、整理的工作步伐,使之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争取使一批物化成果尽快得到包装制作、投入市场。

4、继续加大盐文化展示力度。黑井采盐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盐为金,黑井的盐税在云南的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上缴的盐税分别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46。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进步,制盐工序流程的科学化以及海盐的冲击,黑井盐卤的枯竭,黑井盐的生产、销售被历史、社会所淘汰,繁华一时的黑井随之陨落。虽现有复隆村传统的古法制盐工序展示和由盐而滋生的种种文化、生活现象,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土法制盐,在今天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建设“黑井盐文化博物馆、古法制盐作坊、豆腐作坊、酒作坊、醋作坊、红砂石雕工艺坊、盐系列食品坊”等系列项目,具有丰富景区活动内容,扩大黑井文化内涵的作用,从而把文化展示内容培植成为黑井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5、拓展形式多样的对外宣传活动。外宣在文化产业建设及旅游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炒作,黑井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还远远不够,必须紧紧抓住黑井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因此,有必要制作一批有关黑井文化的书籍、画册、音像制品、明信片等宣传品在昆明等这些大城市里和飞机航班上进行自然宣传;同时,在拍摄了第一部云南方言电影《光荣的愤怒》、《绝代》和央视拍摄的《走遍云南》部分内容之后,还要积极探索、进军影视业,通过影视创作打造黑井影视拍摄基地这一品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从而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建设进程,增加财政、企业、居民收入,使更多的资金投入文化古迹保护之中,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进一步营造宣染文化氛围。黑井旅游的品牌是文化旅游,必须营造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文化氛围,从餐饮用具、环境布置、服饰、景点建设到纪念商品、娱乐项目等,都要与黑井文物古迹文化、盐文化、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打造文化氛围就是进一步提高景区质量品位,使整个环境体现出自然、和谐、文明的儒雅氛围,让黑井文化旅游散发出文化本身固有的迷人风采。

7、不断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黑井因盐带来的经济兴旺,自古遗留了不拘一格的民族崇拜与多元文化并存的宗教氛围,盐水女龙王崇拜、三教合一等,还有许多诸如太平会、龙灯会、洞经会等与盐息息相关的节日、祭祀活动,以及滇戏、金钱棒、耍龙舞狮、民族歌舞等热闹喜庆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风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群众和游客喜闻乐见的节目,在黑井的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把这些传统活动弃其糟粕留其精髓,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培训、创作、展演并传承下去。因此,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是黑井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8、继续拓展黑井盐文化内涵。结合黑井镇的实际,依托初具雏形的旅游市场,以“盐”为核心,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尤其可以在旅游纪念商品上作文章,要开发系列黑井盐制品(食用盐、保健美容盐、工艺品盐等)、手工艺品(传统刺绣、石雕、字画等)、土特产品(酒、醋、特色传统食品、小枣、石榴、甜杏等),通过引导开发、制作、种植这些具有黑井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商品,充分体现黑井特色,由点及面,再把黑井文化延伸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四)推进黑井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黑井的历史沿革和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对全镇经济社会的推进作用,表明黑井推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路是正确的,党委、政府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文化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空前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随着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市场对文化旅游的定位也随之改变。作为谋划和领导全镇发展的镇党委、镇政府,只有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任务要求,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前提,以拓展盐文化内涵为抓手,以加大和整合各种投入力度为保障,以宣传黑井历史、提升古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把黑井建设成为“文化浓郁、生态景观和谐、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中国历史文化魅力旅游名镇”,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黑井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促进镇域经济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环目标。

1.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禄丰县黑井镇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抓住云南省“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黑井被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及60个特色旅游小镇以及楚雄州4个重点旅游小镇的契机,一是重点争取广通至黑井、高峰至黑井、黑井至元谋等大通道的立项建设和等级的提升,加快推进黑井与周边旅游景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建设,为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二是以满足城镇居民和旅游经营场所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不断提升城镇安全供水的能力;加强配套垃圾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净化旅游和人居环境。三是加强城镇及周边荒坡荒山的生态建设。结合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广场绿地、城镇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化,围绕城镇陆路和水系等打造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四是加强城镇辖区及周边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配合各类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高速信息网络,实现各类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高旅游小镇的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五是坚持走以改革促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围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规划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提升文化旅游环境质量。

2.要在招商引资开发项目上取得突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牢固树立“大招商,大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优化投资环境,将政府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形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黑井盐文化的历史背景主题,整合和最大限度地盘活可用的土地资源,积极促成千年盐浴康体中心及系列附属功能设施、星级酒店和与盐文化有关的系列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拓展盐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凸显黑井以盐文化为背景的文化品牌。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针对古镇旅游开发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水电、绿色食品精加工等一批可行项目的论证储备与招商引资建设力度,通过企业项目的支撑,达到增加政府可支配公共资源,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促销黑井土特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多重目的。三是在文化旅游项目的培育、包装和提升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要多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多形式开发促销,明确经营主体和权责利益,将政府投资逐步退出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有投资

意愿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经济成份和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

3.要在宣传带动上取得突破。宣传是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巩固和提升古镇“品牌”形象、推进黑井文化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积极利用网络这一新兴的宣传平台和电视、报刊等传统宣传媒介,适时发布和更新文化旅游信息,介绍黑井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风貌,在吸引各方游客关注与参与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古镇招商引资建设渠道。二是拓展基层文化工作内涵。通过丰富“盐龙女”文化旅游节等民间文化节庆活动的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黑井洞经音乐、龙狮表演、左脚舞等群众性文化组织的表演水平,让八方宾客亲身领略黑井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三是提高对外宣传水平。树立“人人关心黑井发展、人人代表黑井形象”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主动组织对外参展和促销活动,深化与各类媒体、高校的交流合作,邀请专业机构对宣传网站进行设计和包装,不断拓宽宣传领域,实现景区媒体联动,展示黑井文化的独特魅力。

4.要在环境综合整治上取得突破。小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而城镇管理又是维持城镇高效运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城镇功能的关键所在,它贯穿于城镇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把城镇综合管理放在与开发建设同等的高度,在推进古镇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加大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城镇公共场所及景点景区的日常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管理监督机制,加强绿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设施的维护,努力营造“路净、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旅游人居环境。二是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鼓励和支持发展乡村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的同时,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教育,鼓励旅游相关行业建立协会进行自我约束,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秩序,提升旅游经营接待整体水平。三是加大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支持好城建、国土资源、村镇规划、环境卫生、交通和社会治安等职能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态势。四是依据《云南省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做好辖区6处州级文保单位、22处县级文保单位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的保护开发工作,杜绝文物的私采私藏及文保单位的随意开发行为。

5.要在措施保障上取得突破。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要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指标纳入相关干部年终考核的内容,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建立旅游投资开发机制和经营机制,形成全镇人民办旅游的良性发展格局。二是要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镇财政每年安排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古镇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编制规划以及对旅游经营形象户、标杆户的奖励等。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建设用地、收费等方面享受政策规定内的优惠政策;建立投资旅游项目奖励机制,鼓励一、二产业向旅游产业投入;建立因景修路、因景植绿和因景治污奖励制度,提升景区(点)档次。四是严格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旅游经营行为的规范、有序,共同营造良好的城镇软、硬件环境,体现黑井古镇自然、和谐、文明的氛围,展现古镇文化特有的迷人风采,从而在激烈的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加快发展。

附:小组成员信息

云南产业结构分析2

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学号:2011040164 姓名:祁桂芝

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近年来,云南工业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与东部、中部相比,云南产业在 结构转换中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结构偏轻、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对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的云南,继续面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等重大任务。 关键词:经济发展工业化产业结构 1.云南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 2005年,云南的人均GDP7833元,按当年的汇率折算成966美元,处于钱納里等人提出的“的标准模式”(560-112美元)中的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从表1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一直到90年代初,云南仍处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922年年云南人均GDP达到294美元,进入到了工业化初期;1978年人均GDP达到560美元,从该年起,云南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起飞时期。1978-2004年间,云南产业结构仅仅完成了一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两个时期(农业和工业化起步)的演变。 总的来看,云南三次产业之间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不断由附加价值低的第一次产业向附加价值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由一二三演变成二三一的格局;第一次产业不仅在GDP中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劳动力就业人数也在下降;第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在逐步提高。这些变化趋势是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理论相稳合的。但云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又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表1.云南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年份人均GDP(美元)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123123 197811542.6639.9417.3986.17.67 6.23 198013739.1242.518.3885.038.07 6.9 1985165.534.741.5223.7879.4810.2910.23 1990255.927,9444.4327.6379.989.6110.41 1995364.5119.0850.7530.1877.0610.0812.86 2000560.1315.8151.3532.8473.889.1716.95 2004813.4813.4613.4633.8271.299.0919.62资料来源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04年,云南三次产业中产值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别为13.46:52.72:33.82和71.29:9.09:19.62,不仅大大低于江苏3.8:68.73:27.47和37.4:31.6:31广东3.92:74.17:21.91和34.65:36.91:28.44,而且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一产业无论产值还是就业人员比重均较大。云南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均居于13.46%和71.29的较高水平上,表明对第一产业依赖还比较大。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赤道B.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本初子午线D.20°E和160°W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故答案选B。 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当涟水为绿色时,说明涟水地区当时是()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C.暴雪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当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时,看到涟水为绿色时,其天气状况为晴天,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浓,表示的云层越厚,故答案选B。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巴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地跨亚欧两大洲的俄罗斯,面积约1700万平方千米,故选B。 4.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气温季节变化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B.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 C.哈尔滨>武汉>北京>广州D.广州>哈尔滨>武汉>北京 2.四城市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全年低温少雨B.全年高温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1.通过气候类型图判断某地区的季节变化是看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变化幅度,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地区的气温年变化越大,以上四个城市中,气温年变化最大的是哈尔滨、其次是北京,再是武汉,最小的是广州,故选A。 2.由图中四城市的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四城市的的气候特点都是夏季高温多雨,既没有全年低温少雨,也没有全年高温多雨,只有哈尔滨和北京是冬季寒冷干燥,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城市的气候类型,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5.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为了() A.缓解交通拥堵B.缓解人口老龄化 C.解决住房困难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1(新版)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通过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4、了解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黄土高原的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思路: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一个地形区: 本文首先通过地图、文字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然后通过图片感受地表景观特征及成因,并通过活动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欣赏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 教学重点设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设计: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把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特色图片及歌曲<<黄土高坡>>(2分钟) 播放时提出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同学们,这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生: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土高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展示课题:第一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创设情境】

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实验二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实验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现状。 2.通过实验,知道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3.通过实验,对云南省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1.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云南省的相关现状资料; 2.实验前要了解与本实验要求相一致的知识点; 3.实验中要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创新性地工作 4.实验后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力求达到实验目的。1.云南省概况 1.1位置与范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 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1.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2.1自然条件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 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

[云南省,农作物,热带]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3.2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

水环境重点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 污染治理;水环境系统:地下水污染< < -> > 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滞后+持久+难以修复(一个污染场地平均3000 万美元);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资源水环境研究与工程实践的中心问题:1. 水资源有效、安全利用2. 水环境、生态系统污染过程及其环境影响/ 风险评价3. 水污染优化控制/ 系统优化管理4. 水环境、生态系统修复===> 皆需定量评价===> 模拟方法( 尤其是对地下水环境系统) 9. 在环境保护中为什么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整个水环境系统,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 现有研究成果充分表明点源、非点源污染物完全可通过先污染地下水并在其中扩散、传递进而排泄到地表水体将其污染,从而导致环境生态破坏、降低地表水水质。在环境保护中为什么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整个水环境系统,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直接相通,由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或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或地表水通过底层渗透或者裂隙进入地下水。在这些过程中,污染物以水为载体,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进行迁移转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环境差异大,污染物在各自的迁移转化状况不同,但是它们同属于水环境系统,不应该被分割来分析。 7. 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具有普遍性、时空可变性、系统性与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PCE/TCE/DDT)、滞后性(经过一定迁移)、持久性(消除影响需要时间长)、修复的艰难性(USA superfund sites: 平均3000 万美元)、定量评价的可行性与超前优化调控的必要性。{地下水污染对整个水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系统性、复杂性、滞后性、持久性、修复的艰难性等特征决定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极大。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定量评价可行、必要,超前优化调控意义重大(模拟手段)。地下水污染环境研究不是简单的几个学科交叉问题,而是许多学科复杂有机的整合。} 1.水环境科学与工程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水资源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全面实施---谁污染谁负责治理;国家重视、严控,国家、地方、业主水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像8、9钟的太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污染有效控制必需要“四化”;系统性强、问题复杂、多学科交叉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12.正确与全面理解水环境系统概念。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如河床、植被、土壤等;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与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

云南省产业结构分析

云南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然资源环境、劳动力配置、产业资本、技术及政府政策这五个因素对云南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浅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最后对推动云南当地产业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云南省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围绕着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不放松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方向发展。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一方面侧重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解释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中国实践适应性问题研究;另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此外,云南省内学者也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云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烟草、矿产、电力、旅游文化、生物、石油炼化六大支柱产业。本文以云南为例,在整理分析云南产业结构发展概况及寻找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和合理方向。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云南省发挥其先天优势跻身大发展的前列。随着聚焦“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桥头堡战略,云南的经济不断增长,发展力水平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与调整。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至2011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起至2010年均处于上升态势,在2011年稍微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规则发展中保持平衡。总的来说,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两产业所占比重差距不大,略有持平,而第三产业也存在赶超第二产业的潜力。 与全国的状况(见图2)相比,虽然云南整体分布与国家一样,都是呈“二、三、一”结构分布,但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比值还是高于国家水平,第二、三产业差距不大,还出现了持平的现象。而我们认为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应该呈“三、二、一”分布,即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根据近些年我省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来,作为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云南省却没有完全充分体现出它的比较优势。 二、影响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因素 1、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

气候变化对云南生物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2008岁末,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又一次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本身没有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府间协议,但是这次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达成了更多行动的共识。全球正在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成因是人类工业活动消耗化石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IPCC 2007年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估计,在过去近百年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4℃,1956~2005年升温0.65℃。1995~2006年中有11年位列有仪器观测以来最暖的12年。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7米;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估计,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许超出了现有知识的范畴,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已经在产生作用:荒漠化加剧,降水格局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对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西南大旱。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当时我想到的是,天灾会不会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今年,为了经济效益,云南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气候的变化,首先导致的必然是生物资源出现变化。 气候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威胁到云南的几类重要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有利于云南花卉生产,但是病虫害可能会更加猖獗。气候变暖有利于橡胶的种植,使橡胶的种植海拔范围扩大,但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气候变化,云南部分雪山冰川、高山自然景观、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使相关景点的旅游价值打折扣,降低吸引力。除此以外,气候变化对作物的时空分布,生长发育状况还有病虫害发生的状况也会产生影响。如近年,稻飞虱、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和斑潜蝇等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有从低纬向高纬扩大的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气温上升为昆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其次是作物的免疫力没有得到提高,加速了病虫害蔓延的面积和速度。 生态环境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千万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局部的气候发生变化,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外力的影响,而最大的“外力”,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保护非再生资源, 加大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开发模式应从资源开发型向政策促进型转变,建议中央给予云南特殊的开放政策,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要让云南有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恢复生态,增加自然的生产,勿丧失云南多样性的优势。其次可以设立濒危物种、旗舰物种和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零绝灭”目标。全面调查物种和

中国近十年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 实验报告 中国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_ 09-1___ 学号:_ 0908100302 __ 学生姓名:__姜伟___ 指导老师:__刘鸿雁__ 20011年12 月8 日

中国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1:前言:水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是有生命的物质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随之变的更加严重。在我国的水环境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缺乏淡水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淡水的缺乏又限制着这一势头的发展,与之产生了矛盾。可利用淡水质的污染加剧,严重影响到人们的饮用水的质量,广阔浩渺的海洋水被污染,严重影响到水中的生态平衡,有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健康,为了给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为了我们后代有干净的饮用水,我们有责任去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比较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公报,来分析我国近几年来在水体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接下来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关键词水水环境水体污染影响责任 2: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洋。水体分为海洋水体和陆地水体。 水体污染(water body pollution)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2.12001—2010年我国经济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图为我国2001—2010年的GDP的柱状图。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间我国GDP呈逐渐增长趋势。2001年我国GDP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10年我国GDP为58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每年经济增长率为10%左右。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水体方面产生的影响也是对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江苏省西部湖泊水环境演变过程与成因分析

江苏省西部湖泊水环境演变过程与成因分析 刘涛1揣小明1陈小锋1杨柳燕1*席北斗2,许其功2 1.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摘要:根据江苏西部主要湖泊水环境质量实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对其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江苏西部大部分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白马湖富营养程度最低[TLI(∑)为45.16],处于中营养;玄武湖营养程度最高(61.93),属于中度富营养.洪泽湖和邵伯湖的水质为劣V类,其他湖泊除白马湖外水质均处于Ⅳ~V类之间.从近年江苏西部湖泊的水质变化看,只有骆马湖和玄武湖水质呈现转好的趋势,ρ(TN)和ρ(TP)有所下降.大部分西部湖泊水质呈恶化趋势,洪泽湖、高邮湖和固城湖ρ(TN)不断上升,邵伯湖和石臼湖ρ(TP)也不断上升.不同湖泊水环境变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洪泽湖水质受上游河流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由于江苏西部湖泊的地理、水文和环境条件的差异,不同湖泊存在不同的营养盐基准.相对于非过水性湖泊,洪泽湖等过水性湖泊的氮磷营养物基准相对较高.湖泊;江苏省;水环境;氮;磷;富营养化;成因 X524A1001 - 6929 ( 2011 ) 09 - 0995 - 08 Evolution of Lake Water Environment in West Jiangsu Province and Analysis of Causes LIU TaoCHUAI Xiao-mingCHEN Xiao-fengYANG Liu-yan1 ,XI Bei-douXU Qi-gong 2010-12-182011-03-19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9ZX07106-001) 作者简介:刘涛(1986 -),男,山东威海人 leotorres@ 126.com. *责任作者,杨柳燕(1963 -),男,江苏海门人,教授,博士 博导,主要从事湖泊生态学研究,yangly@ nju. edu.cn 万方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云南省高中地理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1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树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 课前预习 一、过去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人类 活动等。 2、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通常分为时期的气候变化、时期的气候变化和 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全球变暖的原因 2、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 高,海平面将上升。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的上升。 2、可能导致、、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4、对人类的威胁会增加。 3、导致的调整。 四、解决措施 问题与例题 【问题】 1.是什么原因将导致这些岛屿和地区完全被海水淹没吗? 2.全球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 3.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例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读下图,回答下面(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 ~1978 D.1978~1998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例2】全球变暖的原因 (2010·江苏盐城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变式】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2008·海南高考)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下题。 (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目标检测 1.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 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2.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 B.臭氧大量减少 C.森林被砍伐 D.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 4.(2009·广东文基)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5.(2008·江苏地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原创题)《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下题。 6.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7.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湖南2010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

第四篇(水环境)

第四篇:水环境 专题13 水循环 海洋水 ( 主体) 1、水圈的构成 陆地咸水 陆地淡水:以冰川、地下淡水为主 2、水循环 ①类 陆地循环: 型 海洋循环: 水循环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②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如修建蓄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时空分布施加影响。 3、河水补给 (1)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降水。 (2)我国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及径流特点

专题13、水循环 1、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2、水循环有哪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包括 的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人类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具体措施: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3、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水循环是“调 节器”,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和水分;水循环是“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还补充和更新了陆地的淡水资源。 4、河水补给主要类型有: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 给等。 5、我国东南地区的河流,河水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 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夏秋季为洪水期,冬春季为枯水期。 6、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河水补给以积水融水为主,形成春汛,夏季河水 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讯,其中夏季为主汛期,径流在一年中出现二次高峰。 7、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冬季气温低,往往会断流,夏季,气温高,河水补给 以冰川融水、积雪融水为主,形成夏汛,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陆地水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水资源(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循环(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人类可施加影响),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水循环意义: 1)“纽带”:使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 下水、土壤水相互转化,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 2)“调节器”: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并影响干 湿、冷热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和组合。 3)“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4)“传送带”: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5)“可再生”: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使水成为可再 生的资源。 ?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两种方式:时间上为修建水库;空间上是跨流域调水) ?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 ?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是随降水量而改变。汛期出现在夏秋季。 ?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是随气温而改变。汛期出现在夏季。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是随气温而改变,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是随降水量而改变。

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图表教学”为基础,利用Power point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利用最基本的黑板板图教学,更直观,更能保持知识点与学生思维同步,同时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云南省市区域气候资料整理

云南省,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北回归线穿过省境南部。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 云南纬度和海拔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温度即降低0.6℃左右。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 1.昆明市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1.2℃,最低-7.8℃。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是著名的"春城" 、"花城"。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冬季日温差可达12~20℃,夏季日温差为可达4~1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