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基于泥土的生命悲歌

《生命册》:基于泥土的生命悲歌
《生命册》:基于泥土的生命悲歌

《生命册》:基于泥土的生命悲歌

一句话点评:《生命册》是一部基于“泥土”的生命悲歌。

李佩甫“中原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羊的门》和《城的灯》的标题都来源于《圣经》,在前两部小说中李佩甫紧贴着大地写作,写出了中原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曲折坎坷。到“中原三部曲”的第三部《生命册》时他没有再从《圣经》中寻找灵感,根据整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达形式,取名为《生命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用放射状的结构详细描述了中原和中原人近半个世纪的生存状态,也揉进了作者的生命感悟和根源意识。《生命册》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泥土芬芳,犹如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它们虽然千奇百怪,生命轨迹和生命姿态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泥土特色”。

“我”是小说中根源意识最为浓重的一个。“我”从小无父母,吃百家饭长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梁村的每个人都付出了不少,直至我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不管是出于老姑父的权力之手,还是出于中原百姓善良的本性,我成了中原上生命延续的范本或载体。在我摆脱农村,试图成为“城里人”时才发现身上“泥土”的痕迹挥之不去。犹如小说开头中所言“我是一粒种子”那样,作者李佩甫把“我”写成了一个植物:“我”的成长需要“泥土”,“我”的发展壮大需要“泥土”,“我”的归宿更需要“泥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片泥土把我养大,在我成为名声显赫的人物时这片“泥土”上的每一个人都提醒我的“泥土属性”;当我一无所有,想要回归时这片“泥土”时它无声无息地张开怀抱接纳了我。“我”即便飞得再高,影子都映射在中原大地上。可以说,故乡是“我”城里被动的原因,那种自卑也让我有了植物一样寻找“阳光”不停成长的理由,只是那“阳光”是无休无止的欲望。《生命册》中还特意描写了一种植物——“汗血石榴”。老姑父对我恩重如山,他死后的头颅是不是在那盆“汗血石榴”下是小说重要的线索之一,在小说的接近尾声时这个谜题终于被揭开。但谁都知道谜底对整部小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着“泥土”的气息贯穿了整部小说,这一过程中展示了作者把人和“植物”放在同一起跑线的意图。

《生命册》中用插叙的方式写了无梁村三个特殊人物的命运,映射的是中原地带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层面:梁五方身怀绝技,但他为人高傲,因此在时代的变迁中尝尽了苦头,最后沦落为精神乞丐,用半生重复了“上访”路。小说中的“上访”,我们可理解为是“寻找父母”的原始冲动。虫嫂”唯一的目标是活着,让自己活着,也让孩子们活着。为此她不顾道德底线,为此身遭打击,对“虫嫂”的打击是人们在捍卫自己卑微的道德底线;“有为青年”春才在生理压力与人们的闲言碎语中终结了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这份尊严在敲打警钟,人言多么可畏。《生命册》此三人有完整的出场和落幕,又可独立成为三部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融入之后充实了整部小说的色彩和人物的多样化,为其“贴近泥土”塑造了有力的依据。

《生命册》亦是一部生命悲歌。迫于外部和自身内心的压力,每一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我”最大的理想是远离乡村,最后却重归乡村;骆驼的唯一目标是“抢时间”赚钱,最后变得一无所有,甚至为欲望付出了生命;小乔希望动用自己全部优势在都市中慢慢爬升,最后所有的梦想都化为乌有;卫丽丽渴望一份真情感,却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进程中不得不选择独自生活;夏小雨在权钱交易中失去了原有的光环,沦落为金钱的奴隶;梅村则一辈子在寻找一种安稳,却始终未能如愿……小说的悲剧意识更在于,作者如打开潘多拉魔盒般塑造了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梦想和前程,自己又将其逐一打碎。在人物命运构建与毁灭中,《生命册》虽然打碎了不少东西,但小说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却在一步步提升。

犹如作者在《生命册》中写到的阿比西尼亚玫瑰,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时代和我们内心的巨变中是多么不堪一击,一不小心就会走到自己的反面,离当初的自己越走越远。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蒙的生命悲歌(女性文学)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濛的生命悲歌 小说《与往事干杯》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个女 孩肖濛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小说从总体上看可 分为三部分:童年的废墟、畸形之恋、死于华年。整个故事围绕这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徐徐展开,她在一个有着废墟颜色的童年中成长,从 小就莫名地害怕离异的父亲。在她长大后,两个男人的先后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一个是大她近二十岁、足可以做她父亲的宋医生,一个是大洋彼岸英俊、 羞涩的少年老巴。一段是青春年少时对爱情胆怯、朦胧地浅尝辄止,一段是美 好年华里甜蜜、浪漫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两段看似毫无关联的往事,然而命 运却将它们可耻地连在了一起,往事挥之不去,让她在这近乎于乱伦的感情漩 涡里挣扎、窒息、直到精神死亡。 在小说的开端,一个赫然的标题“生命钟”就给人以震撼的效果,以“生命”这一厚重而又宏大的主题作为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全篇小说沉重、 沧桑,而又略带悲伤的感情基调。作者一开口就是:“生命是一只漫长的钟。 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故事还未真正开始,主人公“我”就 已经在为那未知的生命尽头而慨叹和哽咽了,而她为乔琳腹中未出世的小生命 所讲的故事竟然是“死于华年”,仿佛在濛濛看来,生命虽如此漫长,但只要 一开始,就应注定了要走向尽头,不论你愿不愿意,它都义无反顾地走向尽头。这对生命如此沉重的理解,怎奈却出自于一个花季少女之口,可见生命并没有 仁慈地给予她应有的幸福年华,在这青春岁月中她所背负的痛苦往事太多太多,让她不能坦然的面对生命。于是,小说就这样开始了,从濛濛对老巴的回忆开始,但那回忆却是“一片玻璃之隔,我与他已是两个世界,海角天涯了。” 在这一段倒叙回忆之后,笔锋一转,故事回到了主人公濛濛的童年时代, 看到了那“尼姑庵绿色的天”。她从小就是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初长成的青春期的惶惑与躁动慢慢笼罩着她的内心,甚至她还比同龄的女 孩更加早熟,更早的开始思考生命,这也源于她不幸的家庭生活。在她看来,

生命的悲歌作文-生命悲歌

生命的悲歌作文|生命悲歌 生命是宝贵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当动物威胁到人类时,人类往往会对动物采取一些措施,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却是对动物的伤害,是动物的厄运,也往往是生命的悲歌。 在我所在小区一幢大楼的地下室里,静静地卧着一只狗妈妈,旁边还有五只正在吸吮母乳的小狗。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总之,故事是在它们的身上发生的。 自从狗妈妈生下小狗之后,它已经身心俱疲,无法再喂养小狗。还好,这栋楼里有很多好心人,他们看到狗妈妈可怜,就时常给它些吃的。 而狗妈妈呢,吃东西时从来不会奢求过多,别人给什么它就吃什么,因此人和狗之间也就相安无事。可谁成想,这样平淡的日子不久就被人给打破了。 一天中午,有三个小孩无意中经过这个地下室,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竟会有这么可爱的小狗,便想抱走几只带回家里养,可却又顾忌有狗妈妈护着孩子,就商量着晚上过来偷小狗。 那个夜晚,在地下室昏暗的灯光下,出现了三个黑影,他们把贪婪的手伸向那几只小狗。这时,一只小狗由于被吵醒而发出了“汪-呜,汪-呜”的叫声,接着,狗妈妈也被吵醒,看着这素不相识的三个人和他们怀里自己的孩子,它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愤怒地奔向他们。而那三个小孩撒腿就跑。 安静的黑夜里,只留下了慌乱的脚步声与狗妈妈的狂叫声。可惜,狗妈妈还是失去了一个孩子。 第二天,人们看见的是一只失去理智的、看见人就狂叫的狗妈妈。没有人再敢接近他它,也没有人再喂给它食物。它就这么一直饿着,却还寸步不离地守在小狗的旁边,眼睛里发出仇恨的光。在人们的眼里,它已经疯了,彻底的疯了。 又过了一天,一个老奶奶去地下室拿东西,无意中,她看见了那条趴在地上的狗妈妈,感到很好奇,便上前去一探究竟。 这时,狗妈妈猛地扑了上去,冲着那位老奶奶的大腿就是一口,压抑在心里的愤怒,几日以来的饥饿,终于在此时爆发了。 救护车来了,警车也来了,从警车上下来了一群特警,手里还拿着防爆盾牌和防暴钢叉。人们很快把老奶奶送往医院,而特警们留下来处理这只狗妈妈。 无论特警们恐吓还是引诱,可狗妈妈就是不出来,死死地守在它的孩子旁,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瞪着人们,发出阵阵怪叫声。 相持了一段时间后,一个特警用防暴盾牌挡住了狗妈妈,另一个特警则用防暴钢叉死死地卡住了它的脖子,直到把它打死…… 狗妈妈倒下了,尸体也很快被运走,地上还留下了一摊血迹。这时,小狗们正瞪大眼睛,惊恐不已地看着人类,可它们怎么也看不透。一声声的“汪呜,汪呜”就是它们对母亲的呼唤…… 谁该为这件事负责?谁该为这只狗的死买单?No one at all! 相比于动物,人是幸福的。我们如果伤害了动物,付出的代价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而动物如果伤害了人,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固然,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可是,对于那些嗷嗷待哺的狗崽们来说,狗妈妈的死无疑是母爱的绝唱,生命的悲歌! 注:这是发生在我们小区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我为狗妈妈的死而泪流满面,也为老奶奶

digao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盛敏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奋进的过程。该组诗是对知己友人的唱和,它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落花诗》与《葬花吟》情绪格调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传递了某种共同的时代精神。唐寅的人生追求渗透了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江南才子对传统人生道路的怀疑与否定,对新的价值实现的个性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实现了文人的真正自由。关键词:唐寅《落花诗》感伤颓放与自由 [正文] 唐寅,明代中后期江南极具个性的文学家,兼擅书画。惜其流传下来的诗文作品不多,七律《落花诗》三十首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唐寅对自己所作的落花诗十分喜爱,曾多次书写,诗与书相得益彰,带给世人一份华美的感伤。 《艺圃撷馀》有云: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1 沈石田即沈周,苏州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唐寅的老师。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丧子,作落花诗七律十首,唐寅葬花而想起此诗,唱和了三十首。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2于暇日书之,并附有小图。在这段话中,诗人回首往事,仍有一种酸涩的情绪挥之不去,可见其书写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各种唐寅的诗文集刻本都收录了《落花诗》,但根据 1《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附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2《落花诗》,辽宁博物馆藏本

鸵鸟的哭泣 奢侈品爱马仕背后的生命悲歌

南非,距离约翰内斯堡500公里的乡间,是鸵鸟的家园。 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和沙漠地带,时常可见几十只两米多高的大家伙,炫耀般地展开双翼,以每小时50至70公里的速度奔跑,让人不禁惊讶,看似纤细的长腿,如何支撑起100多公斤的庞大身躯? 它们奔跑着,发出如同狮吼般的叫声,偶尔会冲进斑马、羚羊、长颈鹿、角马群里,这样,就能吃到被这些食草动物从草地里刨出的食物。 这些喜欢群居也有点好斗的大家伙也会因为争夺配偶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而互相打斗,这是它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它们奔放

的生命写照。 只是,这一切和“爱马仕鸵鸟”无关。 在约翰内斯堡乡间的一个农场里,曾经的爱马仕皮具公司主席兼总裁克里斯蒂昂-布朗卡尔特看到的是另一种“鸵鸟”:一个个被称为“爱马仕之蛋”的鸵鸟蛋被分开放置,每一枚蛋均被小型木围栏单独隔开。 被冠以“爱马仕”之名,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雏鸟就只能过着隔离的生活。 克里斯蒂昂·布朗卡尔特在他写的《LUXE》一书中说,让群居的鸵鸟违背天性,是为了让它们不会互相打斗,甚至不会在奔跑时撞及任何障碍物。 而这,是为了让这些鸵鸟的皮肤完美无损,不会有擦伤的痕迹。扒下这些鸵鸟的皮制成包之后,爱马仕的顾客能够感受到爱马仕“精益求精”的品质。 雏鸟渐渐长成庞然大物,寂寞却挥之不去。“爱马仕鸵鸟”只能在农场细致入微的保护下独自奔跑,不管它们如何用热切的大眼睛,注视着远方同类们挤挤攘攘共同狂奔时掀起的烟尘。 没有人知道,如果鸵鸟知道为何命运被如此设定,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哀怨? 在爱马仕的体系里,一只鸵鸟的生命,禁不住一只小小皮包的消耗。鸵鸟最终却只有颈背部到尾部的皮肤有价值——在人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