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

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

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

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

(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

戴克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1899年建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1904年建立第二个文学系3、专业杂志的创办

(匈)梅茨创办世界上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又名《比较文学杂志》;(德)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比较文学研究》(1901);1921年巴尔登斯贝克在巴黎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评论》;1949年俄勒冈大学创办全美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

目前最权威杂志(法)《比较文学评论》;(美)《比较文学》

三、学科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至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在西欧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法国学派的形成。法国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巴黎大学成为大本营;二是爆发第一次学科危机。英国史密斯《比较文学之毛病》对法国学者只重书目索引式影响研究进行批评;意大利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所应用的一种方法。

2、第二阶段:1954年至70年代初期,西方即欧美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美国学派的形成。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美国成为国际第二个中心,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为大本营。二是学科第二次危机。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教堂山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向法国学派发难。三是苏联、加拿大等国比较文学迅速发展。田尔蒙斯基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东方和西方》;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加拿大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4、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全球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第三个学术中心。佛克马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二是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勃兴。日本坪内逍遥1889年在东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岛田瑾二1935年创立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日本比较文学学会。泰戈尔1907年论文《世界文学》为印度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巴苏在贾德沃晋尔大学创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三是理论化和泛文化导致学科第三次学科危机。理论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转向理论性课题;

五、两大学派介绍

1、法国学派

(1)四大代表人物:a、巴尔登斯贝格1915年在巴黎大学创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21年创立《比较文学评论》

b、梵第根是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c、卡雷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作家》

d、基亚特莱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比较文学》

(2)基本主张:第一,学科性质—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史。卡雷《比较文学序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第二研究对象:事实联系(亲缘关系)研究影响的传播,称为影响研究。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的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

第三,研究方法。实证法或者考据法,以证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存在。经典说法: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用的一种方法。

(2)形成原因:a、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流行,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只承认实证的或者确实的事实,看重外部联系。b、法国有重视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法国批评家xx的传记批评强调历史事实的影响研究。c、法国为世界文学输出大国,研究国际文学关系体现民族自豪感。

2、美国学派:

(1)代表人物:a、韦勒克耶鲁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b、雷马克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c、韦斯坦因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d、奥尔德里奇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

(2)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研究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的把一切文学。。。。。。b、研究对象——文学性、类同关系、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一次可用来指示类同,c、研究方法——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价值分析,即批评法。

(3)形成原因:a、问过文学史短暂,在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已接受为主,故反对只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b、收新批评影响,强调文学文本的细读以及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坤)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学科萌芽与背景

比较文学对中国学界而言是舶来品,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学术中心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称外国文学系)

1、兴起的标志

(1)研究成果的问世。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四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李长之、张萌鳞、陈铨并称“清华四才子”。

(2)大学课程的开设。清华大学最早开设比较文学的课程。

清华三教授:瑞恰兹,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应邀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国内大学最早以比较文学命名的课程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师从白壁德,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程,后加盟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学衡派成员

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早年研究中印文学与文化关系,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2、兴起的背景

(1)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

19c末20c初中国知时节,思想界渐行“西学东渐”之风,涌现出严复、林纾等翻译名家。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巅峰。

鲁迅《摩罗诗力说》里提出“比较顽固,爰生自觉”的观点

章锡琛翻译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图伯斯奈特《比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

傅东华1913年翻译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戴望舒1937年翻译樊·第根《比较文学论》

(3)本土资源的开启

中国古代学者翻译佛经所用的格义法是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雏形。此种方法后成为中国学术界引用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时最常用的方法。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被拒论阐发《红楼梦》的主题。

注:格义法:是中国佛经译者和学者在翻译、理解和宣传佛教经书与义理时创造的一种方法,即用中国典籍中已有的概念与说法来比附和翻译佛教经典名相,以使售徒易于理解和接受。它是中国学术同化佛教义理的一种策略,为佛学在中国的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复兴与背景

复兴阶段:20c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大陆,比较文学逐渐成为“显学”

1、复兴的标志

(1)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诞生,旨在发现“造旨之本源”

钱钟书《管锥篇》

影响研究: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赵毅衡《远游的诗神》

严绍盪《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平行研究:杨周翰《攻玉集》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黄荡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

20c90年代北大出版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丛书》

(2)大学课程的恢复与教材的建设

(3)成立国家级学会,创办专业刊物,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85年成立

2、复兴的背景

(1)新时期在此出现西学东渐之风。

1984—1985年中国知识界开启的“新启蒙”思潮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高潮。“动

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文化:中国与世界》《新启蒙》创办。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译介渐入佳境。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等。

(2)台湾地区学科发展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对大陆的刺激。

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73年,学术中心是台湾大学。学科奠基人是李达三,叶维康。

香港学术中心是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于1964年、1967年开设比较文学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以阐发法为主。

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鹏翔)《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提出:援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旨在寻找中西文学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务实策略。

由于只提倡以西方文论考量中国文学,被大陆学者称为“单向阐发”。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提出“双向阐发”主张。

2研究对象以中西文学,文论比较为主,强调跨文化比较。(现当代西方文学与文论据世界主流位置)

3研究成果以比较诗学最为醒目。

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出现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倾向,中国古代文论为世界三大文论

体系(古印度,古希腊)之一。

4目前研究热点是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外韩雪(中国学)。

海外华文文学属流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名家:(美)汤婷婷《女勇士》、谭思美《喜福会》、哈金《等待》《南京安魂记》、严歌荃《小姨多鹤》

国际汉学(中国学)以法国、美国与日本最有成就。当前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名家:美国宇文所安、德国顾彬和日本鲁迅研究专家。

国内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名家:刘东,王晓路。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比较文学的性质

性质与特征的关系: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或根本属性,英语用nature表示;特征

指事物外在、外显的品格,英语用character来表示

两者区别:第一、性质是食物内在的根本属性,特征则是事物外在的非本质的属性;

第二、性质具有绝对性,稳定性,特征具有相对性和变动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以比较意识为本体的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包括两层含义:

a)从研究角度来说,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与理论/哲学三个角度进行的文学研

究,不仅仅属于文学研究的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任何一

支;

b)从研究对象来说,比较文学关注文学性,而非历史性、文化性。

文学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如语言性,审美性(如情感,形象、虚伪)等。

历史性指仅仅从文学交流史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把它当作文学史的一支。

文化性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强调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文化,“泛文化”是目前比较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文化的范围过于宽泛。(德)马勒茨克: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他的精神和物质作品中的构想、信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对泛文化应取的态度:第一,承认文学与文化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文化层面,深化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第二,比较文学引入文化研究不能过度(泛文化会葬送比较文学学科)

3、比较文学的本体是自觉的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研究者进行文化研究时认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火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维与观念,又称“比较思维”或“比较视城”(杨乃乔)。

它说明比较文学研究与民族/国别文学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汇通性观照,也说明比较文学研究是对民族文学研究的超越于发展。

韦勒克《比较文学危机》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

比较意识的特点:a多元性、复合性,指对象至少是二元的,也可能使多元的。

B自觉性、成熟性。比较意识必须是稳定的,成熟的,且有目的的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而非偶然的,随便的意识。

三、比较文学的跨越性

1、涵义: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特征之一,指它跨越并打通对象之间各种界限

的特点。包括:族际性(跨民族性),语际性(跨语言性),跨文化性(跨

异质文化性)与科际性(跨学科)。

2、表现

a)族际性

跨民族包括两种:a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

B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

提示:1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既同一又矛盾。

2对后者是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尚存异议。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傅东华1931年根据洛里哀《比较文学史》英译本、戴望舒1937年根据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将法文词译为“国别文学”

国别文学只一个国家的文学。民族文学指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与国家统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与国家不同一,今天多取“民族文学”之说。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单元。

b)语际性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民族/国家具有同一性,一个国家/民族一种语言;但两者并不完全同一:a跨民族不一定跨语言。B跨语言不一定跨民族。如纪伯伦、纳博科夫、贝克特和林语堂等双语作家未跨民族;印度、瑞士等使用多种语言,但未跨国家。

(c)、跨文化性(跨异质文选的特性)

文化的含义:一是指民族文化,二指文化体系,即异质文化成文明

文化本系或异质文化:延续时间长且从未中断,影响范围广,有成熟而有稳定的理论体系(以哲学与宗教为核心)

季羡林四大文化体系说:中国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基督教文化体系。

(4)、科际性(跨学科性)

文学(创作与理论),其他学科包括其他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宗教,历史等)

三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1,含义:是比较文学的特征之一,指比较文学本身与其研究者所具有的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也指它所具有的超越性与创新性。

2,表现:①学科意识层面,指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比较文学就起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比较文学的消变途径:国际文学关系即文学史分支(法国学派)→文学研究(美国学派)②研究对象与范畴:不断增多,不断拓宽。事实联系(法国学派)→类同关系,交叉关系(美国学派)→互补关系(中国学派)

③研究方法:不断吸纳和增多。实证法(法国学派)→批评法即美学分析方法(美国学派)→阐发法,对话法(中国学派)

第二节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必备条件:

1,跨越性:跨越民族,语言,文化与学科四条界限。最基础的是民族国家,语言,高层次的是跨文化,跨学科

2,文学性:关注不同民族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中心和归宿必须是文学性即文学的本质问题

3,可比性:指对象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与特征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说明:①可比性的比是并列,联系可是可以,值得

②可比性与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因素:可比性原则指比较文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或者是标准,即研究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因素指具有可比性成分的事物,是比较文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可比性因素的特点:a,不是表面的相似点,而是内在的关联,强调深度挖掘。

b,既是对象客观存在的成分,又是研究者主观的认识,强调敏锐眼光

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蘩溢,看似相似,却需要深刻挖掘,《红楼梦》中王熙凤与塔斯塔夫看似看似毫无联系,深层挖掘却又其深层关联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1,事实联系和亲缘联系

指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或作家之间反生的实际影响

~诗怪李金发的诗歌与法国唯丑诗人波德莱尔之间的关系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列夫多余者形象之间的联系。《零余者》里感叹自己“对社会与人世是完全没有用”的青年《茑萝行》里感叹:于事无补,死亦与人无损”的我。郁达夫翻译屠格列夫的小说《零余者的日记》,1932年1月10日日记:“读杜格列夫的the diary of a superfluous man,这已是第三次

2,类同关系或者相似关系

指不存在实际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类同或相似

~屈原的离骚和但丁的神曲对祖先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求索意识

~哈代“为塞克斯小说”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地域意识”

~梁宗岱《李白与歌德》比较李白与歌德的宇宙意识,李白和歌德的宇宙意识同样是直接的完整的….

3,交叉关系

指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借鉴的关系。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与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是荒诞的“命题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佛教给中国文学提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主题,以及韵散结合的文体,中国古代文学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贡献甚大。

4,互补关系

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的关系

~季羡林《关于神韵》运用印度古典“韵“理解中国古代“神韵”说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名词解释)

指运用具体的事实材料证明对象之间存在实际影响与联系的方法。

由法国学派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受法国空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评价:历史主义,唯科学主义倾向。严谨,科学,利于杜绝“比附文学”或拉郎配

现象,是比较文学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尼采“超人”对鲁迅“狂人”的影响:《文化偏至论》(1908)称超人为“大土天才”

“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人.”狂人不与家人,村民同流合污,敢于反抗。

2,批评法

指分析和评判不同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的或相似的美学价值分析法。

有美国学派提出并阐释。受现象学哲学和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的影响。

评价:强调细读文本,分析文本与理论阐释,关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与贾平凹《废都》,“废都“意象的比较研究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闻学的比较研究:由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型,思想的现代转型。

3,阐发法(最具中国特色)

①涵义:指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与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民族文学的作品或理论的方

法。由中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早提出。

②模式:

a,对文学作品的阐发。颜元叔(台大)《桥<春望>》用英美批评的“反讽”“张力”

理论来解读杜甫的作品

b,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冯川(川大)《创作冲动与不朽意识》,用西方文学心理学惧死意识阐释中国作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c,诗学阐发

d,综合阐发,钱钟书《通感》

e,科技阐发

③注重事项:a,扎实的理论修养b,务实的学术态度c,找到两者的对接点。

第三章影响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影响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指一种民族文学或其作家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

法国朗松: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该国以往的文学系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所呈现出来的哪种情况。

美国约瑟夫T肖: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来某种外来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2 影响的特点:

外来性:本民族文学从外民族接受过来的因素。

隐含性:作家作品接受的影响多非机械的,直观的表现,而与作者气质、民族特色有机融合,变成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性存在”。影响探求的难点。

综合性:作家作品所受外来影响常常是综合的、多元的。

影响的隐含性:朗松“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的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

约瑟夫: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品之中,成为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例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年3月《新青年》题材、主题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影

响:新女性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母亲说她与陈命相克,父亲说田陈古来同姓,最终田亚梅信奉“孩儿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的原则,毅然离家出走。

影响的综合性或多源性

例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中国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批判者)综合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波普里西钦(“小人物”之卑微地位,俄国官僚等级制度牺牲品)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等影响

二:影响的种类

影响的分类标准:1按传播方式,分为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2 按传播范围分为整体影响与个体影响3按表现形式分为单向影响与双向影响。(这些说法,都来自于梵策根《比较文学论》)

按产生效果

1 正影响:接受外民族文学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白居易《长恨歌》影响《源氏物语》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接受美国诗人爱伦坡以丑为美(乌鸦-腐尸)、意象设置

2负影响:只接受外民族文学以反对和革新本民族文学而形成的影响。常产生于社会、思想与文学转型期。不等于负面影响或消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吸取人本意识二反对教会文学。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吸取西方文学以反对传统的封建载道文学。

3反影响:拒绝外民族文学从而导致本民族文学片面或畸形发展而形成的影响。属于间接影响。

苏联1930-1950年代拒斥西方文学以支持社会主义现实注意文学的片面发展。

中国“文革”前后视西方文学为毒草以支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4 超影响:本民族作家作品在外国的影响下产国在本国的影响。与两国的接受语境有关。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在1950-1960在中国的影响远超过在英国的影响。

5回返影响:本民族作家作品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而返回对本民族文学作品产生影响。中国唐诗对美国意象派运动产生影响,回返影响中国五四运动。

6虚假影响:指外民族文学通过变形或歪曲的方式对本民族文学产生的影响。由误读引起。易卜生以“思想家”身份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尼采以“思想家”身份影响中国文学界。

三:影响研究的定义与模式

1定义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学交流对民族文学的影响极其发展规律。以实证法为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的领域。由法派倡导。

2 模式

经过路线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梵第根的观点

影响研究三模式

A誉舆学|流传学。图式:放松者——接受者;由放送者出发

B渊源学|源流学。图式:接受者——放送者;由接受者出发

C媒介学。图式:放送者——媒介者——接受者;由传递者出发

3说明

1对同一影响事件的研究可以任意采用其中一种模式

2三种模式仅仅研究视点与角度的差异,关注的重点不变,始终是影响的放送者。换言之,影响研究突出影响放送者的地位。美国派

四、影响研究评价

1贡献(1)、开启新的研究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实证法严谨、科学,结论真实可信。这一方法至今仍为比较文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开创了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2局限

(1)视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历史科学”强调历史性,轻视文学性,背离文学研究的原则。

(2)考证影响路径,强调外部研究(可见事实),轻视内部研究(接受者主观能动性)(3)突出影响的放送者,视比较文学为“文学外贸”,“摆功劳簿”,民族沙文主义有违国际主义。

(4)研究对象限定过严,强调实证法的“科学涵义”。无视其“美学意义”。强调科学性,轻视审美性。

第二节传统影响研究

一、誉舆学定义:又称流传学,是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某民族文学对民族文学的影响。由梵第根提出,在《比较文学论》中。

誉舆源出希腊文,意为“舆论”、“名誉”。梵第根:“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研究称为誉舆学,因为这是事关一位作家或许多作家的名声,以及别人对他们的意见的。

梵第根:一位作家在另一个国家的“成功”,是和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学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成功之名声,影响结果。

2研究对象

(1)整体对整体的影响。即一民族文学对另一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影响。是相对的整体,某一时期某一文学对另一国家影响,某一主流文化对另一国家影响。

例:印度佛经文学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与变文的影响:主题——因果报应思想、轮回转世思想;艺术技巧——框架式结构、韵散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推动20世纪美国新诗运动;美国汉学家费诺罗萨翻译中国古诗集《华夏集》

(2)群体或整体对个体的影响

例:歌德(自然爱情)、泰戈尔(泛神论)、惠特曼(自由体)

古希腊

(3)个体对群体|整体的影响

泰戈尔多郭沫若、冰心的影响。马尔克斯小说对新时期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

(4)个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某些方面的影响。

尼采“超人”“末人”形象对鲁迅人物塑造的影响。狂人、过客《长明灯》疯子等不同程度上有超人的影响,阿Q、华老栓等形象都有着“末人”的影子。

二、渊源学

1定义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出发,追溯放送者的影响,即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题材、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来源,有梵第根提出。

2研究对象

(1)、印像渊源:作家在国外旅游或侨居时的见闻与感受。

拜伦欧陆游——《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2)、口传渊源:国外口耳相传而未形成文字的渊源。

西班牙唐璜传说——莫里哀喜剧《唐璜》

(3)、笔述渊源;见诸文字的书面渊源,如日记、书信等。最重要的渊源。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披露《狂人日记》的国外来源。

3 研究途径或方式

(1)、孤立的渊源研究,又称直线或渊源研究,指单一研究一部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

等所受的外来影响。

A主题的继承:浮士德——奥德修斯精神

B题材的继承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受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C形象的借用

(2)、集体的渊源研究,又称“源流的圆形研究”指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来影响。

三媒介学

1、定义:指对一民族文学影响另一民族文学的途径、方法。手段即媒介者|传递者的研究,以理清不同民族文学的关系史。

2、研究对象: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

个人媒介:指促成不同民族文学交流与影响发生的个人,包括翻译家、评论家、作家等文学工作者和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外交人员等非文学工作者。翻译家最重要。

具体分:

A接受者国家的个人

B放送者国家的个人。

C第三国的个人

环境媒介:指促成不同民族文学交流与发生影响的环境,包括:

A社会环境: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政治经济宗教,具体形态是文学社团,文学沙龙等

B自然环境: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城市,地区等

文字材料媒介: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书籍与刊物,包括译作、评论等。译作最重要。《马可波罗游记》影响欧洲作家如伏尔泰等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中译本对中国的影响。

(东)

第三节译介学

1、译介学定义:即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与翻译对象进

行研究,是媒介学的分支。

主要研究原语作品转换成译语作品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地位。

1970年受到特别关注。大冢幸南《比较文学原理》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设专章讨论。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判性导论》:

2、一般翻译研究与译介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前者关注一些翻译现象,后者仅关注文学领域里德翻译现象。(2)研究角度不同:前者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探讨翻译外语的技巧,属微观研究;后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审视译者,译作和翻译行为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属宏观研究。

(3)研究重点不同:前者重点关注语言转换活动中的语言的准确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如等值论等;后者关注语言转换活动背后不同语言文学与文化交流状况,包括交融与误解,排斥扭曲,变形,常不涉及价值判断。

(4)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总结经验,知道翻译实践,后者主要是通过语言转换现象,探讨译者、译作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改变

原作品和译语作品所属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或扭曲。此处的文化信息主要指语言文字的隐含意义,而非字面意义。

★影响翻译中文化信息改变的因素:

1.作品生成环境或地域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与变形。

.用汉语翻译雪莱《西风颂》会失落英语“西风”迎来春天,象征生命的涵义,只传递汉语“西风”象征万物萧条,生命力衰竭这一含义,中国与英国地理位置的差异,西风的作用不同。

2.生活习俗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变形

.用汉语翻译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为“你是一条幸运的狗”,会失落,英语中真诚祝福的隐含义,二扭曲成贬义。(中国带狗的词大多是贬义词)

.“she is a cat”(在英语中,cat是居心叵测,包含祸心的涵义。)

3.文化传统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变化

.用译“dragon”文“龙”,会失落英语里指称凶残肆虐怪物并为邪恶、恐怖的象征意义,“龙”是华夏民族图腾,有神圣高贵、威严的含义。

.用译“milky way”为“银河”,会失落其指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喂养孩子时洒落乳计一层含义。赵景深译为“牛奶路”,守到鲁迅的批评。

.庞德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译成“ko-jin goes west from ko-koku-o,the smoke-flowers are blwred over the never。

“故人”被译成“ko-jin”黄鹤楼被译成“ko-keku-o”失去依依难舍指友情和文化底蕴。千古丽句属译“三日”,“扬州”两个负载浓郁文化底蕴的时间与地点词;前者是春光最美之时。

4.思维模式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

.译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中的“三千|”为英语“three thousands”,会失落古代汉语实词虚词的韵味,中国人思维重直觉,模糊性。

说明:两种语言转换时因缺乏对应词会出现“绝对的异”。中国文论“意境”、“风骨”等术语无法译成西语;“道”不能译成“say|saying”与“way”,张隆溪译为“tao”;英语“epic”译成“史诗”,失落多种内涵。

三、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a.涵义:

“创造性叛逆”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他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1.翻译的叛逆性,指把作品转换另一种语言形态。将它置于新的语言系里,同时在转换过

程中必然出现删减、添加或改变原作等叛逆。因而译作原有所背离。

2.翻译的创造性,指为了防止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译者从译语环境选择能够激发接受

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词汇,因而成为一种创造。它反映译者凭艺术才能去接近或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

B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种类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2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由于世界观、文学观的不同意义。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a、个性化翻译特征:一是归化,即用译语文化并吞原语文化;二是异化,即让译

语文化屈从于原语文化。

.严复以桐城派的典雅故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激情之文,属归化。林纾译雨果《九三年》标题为《双雄义死录》属归化。

.庞德译李白《古风其十四》诗句“荒城空大漠”为“desolate s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机械仿效中国古诗意象并置手法,属异化。《泰晤士报》:“从奇异但优美的原诗直译,能使我们的语言受到震动而获得新的美。

.归化的典型---翻译拜伦《哀希腊》,梁启超用元曲体,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苏曼殊用无言古诗体,胡适用离骚体,查良铮用白话自由体。

b、误译,分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此指后者。

有意误译的原因:

一是为了迎合本国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文化心态;

二是为了强行引入外来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模式。

.庞德误解李白诗句,以引入中国意象并置手法。

.英译者译苏联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的标题为“road of laway”。英译本传递宗教色彩,迎合读者接受习惯。

C、节译与插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有意删减与添加内容,以照顾读者接受习惯或表达译者动机

.伍光键译大仲马《侠隐论》删去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

.苏晏殊1903年译雨果《惨世界》从第七回开始增加一个名叫男德的主人公,是他人之口痛骂中国人与儒家文化。

(石头)

第四节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与历史

1,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外国人或异国人形象,以及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分支学科,是影响研究的分支。由法国学者卡雷首倡。

2,学科史

(1)、奠基期,20C40-50年代。法国卡雷是“形象学之父”,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基亚《比较文学》设“人们眼中的异国”专章,博士论文《法国文学中的大不列颠形象》(1)、形成期,20C60-70年代。德国学者迪塞林克首次出现形象学为比较文学分支,只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代表作《有关“形象”和“幻象”的问题》

(3)、成熟期,20C80年代。法国学者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形象》;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提示—1980年代以后形象学研究转向;关注他民族,异国形象本身(真实程度,即形象与真实他者的差距)关注形象制作者(塑造他者形象的主观能动性,如动机,,化处理。)例:中国学界1990年代从法国引进形象学。1990年天津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出现“法国作家心目中的中国”讨题。北京大学孟华1993年开设形象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

二,形象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所说的形象特指一同文学作品中的他民族或异国形象,它反映形象制作者对他者的认识和想象。

例:莫哈“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提示1,并非指一部作品中所有人物或环境形象

2,常以具体的个人或地理环境来代替整个民族或国家的形象

例(1)清末革命派小说中“革命老祖“卢梭的形象-----蕊卿章回小说《血痕花》;叙巴黎大学生美藤守正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为。楔子写中国留法女生当七月十四日法国大革命纪念庆典之日,回首祖国被人瓜分,梦见卢梭与自己畅谈打破专制制度,梦醒后写出了《血痕花》陈天华章回小说《狮子吼》,借签日本政治小说《雪中梅》

怀仁社会小说《卢梭魂》

(2)曾朴《孽海花》以苏州状元、清朝驻德俄首任公使金文青(原型为洪钧)与苏州名妓傅彩云(原型本名赵彩云,又名赛金花)的婚恋故事为线索,描写1868-1900年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革。两主人公不属于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作品中的恶果虚无党英雄群体——更雅丽.柯兰思,鲁翠.波尔麻,以及日本浪人群体(没有主君的武士)——小山清之介、小山六之介兄弟、天弢龙伯、宫崎豹二郎兄弟、下女花子,才是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2.特征

(1)、形象是形象制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往往是对现实的扭曲。“情感 "代表非理智和主观,思想代表理智和客观。在异国形象中,虚构情绪的成分多于真实和客观成分。巴桑:“形象学所研究的绝不是形象真伪的程度。”

莫哈:“形象学拒绝将文学形象看作是对一个先存于文本的异国的表现一个异国现实的复制品”文学形象主动视为一个幻象,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例:《孽海花》虚无党员夏雅丽。浪人小山清之介都是饱含作品“情感”的形象,具有远大志向,爱国激情和牺牲精神。前者为俄国虚无党女杰海富孟同父异母妹妹,海富孟牺牲后,夏雅丽从小决心为姐姐复仇,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己任。后者本是一个乡村少年,在东京做演员的时候感染旅馆女孩子的性病,受弟弟小山六之介之激而来中国做间谍,窃取中国北洋海军防御地图,帮助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北洋海军。

(2)、.是对形象制作者所属的文化现实的折射与描述。它显示“自我”和“他者"的互动,即通过言说“他者”而言说“自我”。

巴柔:“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关系的自觉的意识之中,一个社会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

例《孽海花》里夏雅丽和小山清之介等完美的异国人形象传达了金松学,憎恶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渴望学习外国优秀民族品质的诉求。

(3)、形象是象征性语言,是被程序化的符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他者”形象往往是被固定,是被程序约定成俗的,异国形象塑造的动力是社会总体,社会集体的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定时期某民族,国家对异国或者认识或想象和虚构的总和。

提示:1.总体,集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整个社会,往往仅指形象制作者所属的阶层,团体,但必须能否产生较大影响。

2.想象:本来包括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无中生有的虚构俩种;此处特指法国阐释学哲学家保尔。利科所说的创造性想象(源自萨科),是纯粹的虚构和创造。

例,金松岑,曾朴构思与制作《孽海花》年代(1903-1927),时人对俄国,俄罗斯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的基本认识即社会总体想象物,是褒扬俄国虚无党(民粹派,民意派)精神与日本武士道。

虚无党,梁启超的《俄国虚无党》(1904):“虚无党之事业,无一不使人骇,使人快,使人音羡,使人崇拜。”金松岑1904年翻译俄国虚无党《自由血》。巴金翻译一些有关著作。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传播引发晚清的暗杀潮与暗杀小说热。

对武士道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

杨度为其上书做序

三.套话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套话原意为铅板,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以描写异国或他民族的约定成俗的语句,是作为象征性语言的形象的重要形式。

2.特征1.是陈述集体知识的最基本和最小的单位,单义。

2.暗含一种对立和等级观念。即我与他者的对立与不平等。

例(1)18C法国文学中“开明皇帝”套话:始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对康熙,雍正的美化。

伏尔泰为乾隆(1736-1796在为)作《致中国皇帝》(1771)一诗“接受我的敬意吧,可爱的中国皇帝,。。。。西方人人皆知,尽管我脾气古怪,却素来极爱会写诗的皇帝。。。。。法国人思想中永久的座右铭,便是幸福远离我们,而罪恶却常流此地。。。。。。伟大的皇帝,你的诗美,思想充满善意,听从我的劝告,留在此地吧,千万别来我们这里!”

狄德罗为乾隆《御制盛京赋》张篇书评《乾隆盛京赋》

(2)西方文学中“黄祸”套话,19C末20C初欧洲流行,称中国,日本等黄皮肤的崛起为威胁欧美生存的祸害。体现对黄色人种的蔑视与恐惧,一是中国已经失去往日的威力,二是因为太平天国义和团对侵略者的拼死抵抗。法国小说家德里扬《黄色入侵》

(3)晚清小说中“洋鬼子”套话,鸦片战争是出现。“洋”指空间的遥远和陌生,“鬼子”指与活人相对的异类。如《外国洋人叹十声》《神助拳之三》《警世钟》

四.形象的类型

莫哈‘社会集体想象物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之间的张力上,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俩极间的张力上。”

莫哈“通过它(意识形态),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因此意识形态较少由内容来定义,而主要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所起的整体功能来定义。

莫哈”乌托邦本质上是质疑现实的。。。。。。乌托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来源于英国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小说《乌托邦》(1516)首创,意为乌有之乡

1.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类型

意识形态形:将自身形象化。强化自我身份,维护现实,因为对本社会起整合功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向心力

乌托邦形:质疑现实,否定本社会,因为具有颠覆功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离心力

2.形象的类型

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有关。巴柔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化的整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更确切的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

1.意识形态的形象“偏向于对本文化的认同,强化本群体的身份从而使想象出的自我身份支配相异性的异国形象。丑化成妖魔化

莫哈“18C法国对西班牙的描写就是对异国进行意识形态阐释的一个例子。。。西班牙人被看成是一个卑劣的民族。竟未从启蒙思想中获得有意义的影响。

2.乌托邦形象偏向于对本文化的背离,将具有相异性的社会再现为替换。。。美化或者神圣化。

莫哈“在20C的俩次大战中,三位英国作家D.H.劳伦斯,G.格林,M.劳瑞就是这样制作出了一个墨西哥乌托邦。为了逃避保守政治道德的危机。。。

劳伦斯(1885-1930)长篇小说《羽蛇》赋予墨西哥原始部落崇拜的羽蛇图腾以形而上学的内涵;羽蛇象征灵肉一体,以反抗英国工人社会对人性的割裂

《孽海花》中的以国人形象属于乌托邦形象,意在批判中国的劣根性

六.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清理民族文学中的异国人形象的渊源流变,考察民族对异国的总体看法,需搜集大量材料

2.跨学科性:跨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等等

3.总体性:必须对制造异国形象的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巴柔“这种研究方向要求比较学者重视文学作品,重视其。。。。。。”

4.互动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重视对创造主体(即注视者)的研究

(才)

第五节、接受研究

一、接受研究对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1、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5位教授即康斯坦茨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与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1)第二文本/作品:艺术家创作的,未经读者阅读的作品是“第一文本”,读者阅读过的是“第二文本“。作家的创作只有经由读者阅读才算最终完成。

(2)具体化:读者阅读是一个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空白点”与确定文本“未定点”的过程。

(3)接受屏幕与期待视野:接受屏幕指读者的文化修养,欣赏水平与个人经历等构成的前期知识储备。这一术语来自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成见”“前理解”等理论。期待视野指读者阅读作品前存在的意向与接受模式,它决定对作品的褒贬态度与接受特征。

如阅读《堂·吉诃德》之前所掌握的骑士小说知识,以及对该作品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的预期。

(5)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前者指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即历时性接受;

后者指同一时代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即共时性接受。

例:垂直接受:明末《金瓶梅》被中国读者先后视为“市井小说”“淫秽小说”“批判小说”。

水平接受:鲁迅概括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感受:才子看见爱情,道学家看见诲淫,革命者看俺家排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受理论的特点(观点)——不同于此前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或重视作家或重视作品的作法,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是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文学史不仅是文学的创作史也是文学的接受史。

2、接受研究对接受理论的借鉴

借鉴其“读者”概念:将它由文学作品的读者(一般读者:听众、观众)转变为外国文学(作品、理论)的阅读者、评论者与模仿者(又依次称为一批读者、职业读者和作家);(重点是接受外国文学作品、理论影响而创造的形象)

接受研究中的“读者”相对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范围既缩小又扩大。

二、接受研究的角度与内容

1、接受研究的角度或途径:

(1).从垂直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一国读者(作家、批评家)不同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作家或理论等的接受情况。

例: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界的尼采形象:世纪初的个人主义精(梁启超、鲁迅)——五四前后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反叛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郭沫若)——30-40

年代的“勇敢的战士”(林同济等)

(2).从水平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一时代不同读者对外国同一作品、作家理论的接受情况例:鲁迅、胡适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接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表现出的悲观主义态度;胡适《终身大事》《易卜生主义》泽表现出乐观主义态度。

2、接受研究的内容:

(1).接受的差异之具体表现与形成原因

(2)误读

A、定义:作为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含义的误差性阅读,在接受研究中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接受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时产生的偏差性理解,其实质是反映接受者对影响者的改造及主观能动性。

B、误读色彩:又贬义到中性,甚至是褒义

C、误读的态度转变的契机:1960年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登场。(耶鲁学派布鲁姆《影响的焦虑》提出“影响即误读”“阅读总是一种误读”)

3、研究价值:了解接受者对外来影响者的选择,背离与改造,以及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读者对观音的误读:本为阿弥陀佛身边的南新左协侍,中国佛教信徒误读成女菩萨,折射中华名族的心里定势与审美定势(女性易动恻隐之心,代表母爱,细心)

三、接受研究对象影响研究的刷新:

1.两者的关系A都关注影响事件或事实联系B影响与接受实为同一影响事件的两个阶段或同一主题的两个方面。

2.接受研究的刷新:

A研究重点转向:传统影响研究着重关注影响的放送者。接受研究重点关注影响的接受者

B研究范围拓宽:传统影响研究深入接受者的接受环境与接受意识,增加内部研究;将接受者纳入研究范围,变单向研究为双向研究。也做外部研究,只是内容研究多一点。·研究寒山寺1950-60年代美国文坛影响,除了清理寒山诗经由日本传到美国的路线之外,重点探讨此时美国社会现实与国民心态,即“嬉皮士运动”“跨掉的一代”活。

C研究方法增多:清理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路径,要用实证法;研究作家对作品的解读,要用批评法;研究接受者所处环境和个性等因对接受行为的制约,要用文学社会学与文学心里学理论与方法。

例:研究五四使人接受泰戈尔的差异要深入接受者的经历、所受教育、个性面——郭沫若接受泰戈尔论神论思想并从中吸取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的因子;冰心接受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二者差别与他们经历有关。(前者读私塾,读老庄,受其思想影响较大;后者家庭生活温馨后来又到燕京大学)

第四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平行研究的定义与地位

1、平行研究的定义:是比较文学燕京类型的分支,探讨不存在直接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类同关系,以解释文学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由美国雷马克首倡、

(提示:A“平行”指研究对象之间因为没有事实联系/亲缘关系所呈平行状态

B平行研究并不排斥有亲缘关系的不同名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2、平行研究的地位: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纠正法国学派的片面、弥补法国学派缺陷而提出的新主张,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大贡献。它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增加类同关系),增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二、平行研究的角度与对象

1、平行研究的角度:

(1)、微观层面: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主题、体裁、技巧、风格等的类同关系

(2)、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与文学理论等的等同关系,有思潮流派比较、比较诗学、类型学等分支。

2、平行研究举隅:

(1)、文学类

A、定义:又称比较文学类是探讨文学分类、体裁、风格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与变异的比较文学分支

B研究对象:

第一,文学分类比较研究(西方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中国古代以是否押韵分为“又”和“笔”,五四支行的四分法)

第二,文学体裁比较研究。即比较研究不同民族对文学体裁的界定、文学体裁跨国流传与变异的情况。·如研究十四行诗都在意大利、法国、英国、中国(余光中)

的流传、演化情况。·旅美学者奚密《中国现代诗十四行初探》:1920年代郑伯

奇《赠台湾朋友》。十四行诗的题材发生了变化有描写爱情扩展到了描写爱国之

情、青春等。

☆注:缺类研究:指对某民族文学缺乏某种他国存在的文学体裁或文学类型的现象的研究,以探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心里特征等的差异,是文类学的热点。

·朱光潜“中国无史诗、悲剧”。《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长篇包括史诗悲剧(以英雄为主人公,篇幅长)。原因有三: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境的浅薄;西方民族性好动,理想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人物是圣人;西方文学偏重客观,中国文学偏重主观。

第三,文类理类比较研究。

第四,第四文学风格比较研究。

(2)、思潮流派比较。·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A、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不分(陈独秀、矛盾等的观点)B、道德、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太多(“革命文学”“国防文学”)

(3)、类型学。

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村寨的诗学品格累死、契合即类同现象的研究,由苏联学者于1960-70年代提出。

类型学相似是指不同民族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近、相合以及文学创作之间诗学风格的想通或相似。

例: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诗学品格的相似——情节:神奇的降生;屈辱的青少年;异国冒险与战争;功名成就。结构模式:离别、寻找与重逢。

叙事风格:口头文学。

三、平行研究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1、平行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范围广、视野开阔。世界文学里任何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内可称为其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或美学分析即批评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研究目标:关注文学性,探寻文学的本质与规律。

2、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1)、关注可比性。平行研究特别强调学理性与逻辑性,反对“X+Y”式/拉郎配式的“比较文学”,主张深入“文化模子”层面进行探讨。(可比性情调深度分析——对女性反叛者安

娜与蔡漪形象的对比分析,必须联系他们所属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时代的社会思想特征加以检讨)

(2)立足本民族(是希望这么做,并不是必须这么做)平行研究一般要求将本民族文学作为关注的一级,并力图为本民族的文学研究与创作者有所贡献。

第二节主题学

一、主题学与一般主题研究

1、主题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支,研究同一题材、情节、母题、主题、人物形意象、套语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流传与演变情节极其成因,从而理解不同民族文学的特点与风格,发源于德国民族学。

2、主题学与一般主题研究的区别:

(1)两者所指主题的含义不同:前者包括题材、意象、人物形象、母题、主题等;后者指文学作品的主旨

(2)、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探讨同意主题在不同民族的流传与演变情况;后者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求作品的思想主题

(3)、两者归属不同:前者属比较文学研究,后者属国别文学研究。

例: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及《中国主学主题学》属一般主题研究分析莫里哀《悭吝人》/《吝啬鬼》情节或人物,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属一般主题研究。

分析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一坛黄金》(尤克利奥老头)《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悭吝人》(富翁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死魂灵》(柳)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严监生)中分析人物形象,辨析吝啬鬼在不同民族中的表现,属于主题学。

二、母题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是文学作品中反复描写/表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与自然现象,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单元和主题单位。如生死、离别、战争、爱情。四年、季节、山脉、黑夜等都是母题

问题的特殊情形

(1)、任务形象成为母题:a、神话传说中人物淡化个性而成为普泛性的

b、文学作品中人物成为母题。答尔丢夫——伪君子阿巴贡.葛朗

台——吝啬鬼;诸葛亮.奥德修斯——福慧

(2)、.意象成为母题:意象指文学作品中有特殊审美意蕴和文化含义的景物(梅兰竹菊)类形象,常见于抒情类有关文学作品中。如“暮”“晚”“秋”等意象为死亡母题

(3)、.情境成为母题:情境又译为情景,形势。局面等,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型格局成为人物在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产生多个人参与情境模式化即成为母题

2、特征:

(1)、客观性。作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母题没有褒贬意义,不带主观倾向,如“爱情”“生死”“战争”等无所谓褒贬

提示:母题的客观性是针对其起源而言(而不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后,对其后果的看法,例如战争本源就是解决事情的一种方法,无所谓好坏,但是现在我们看来战争当然是不好的)(2)、.不可再分性。从语言的表达的角度看,母题是单个的词无法再细分

三、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1.母题是主题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主题常常是有若干母题组合而成,《饿狄浦斯王》通过神谕,弃婴,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斯劳克斯之谜,杀父娶母,自我放逐,母题组合承认与命运搏斗及命运不可战胜的主题

2母题是客观性,不提出问题,主题带有倾向性,明确提出问题。战争无倾向性,战争无益

则倾向性明显

3.母题是普遍的概括,数量有限,主题是个体的表达,数量无限德国学者梅克尔统计全世界作家克利用母题有100个左右

4.从语言形态来看,母题多事单个词语,表达意思不完整,主题是词组成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观念。

四、主题血的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者有关于主题研究对象争议颇多

1.题材研究

(1)、研究同一题材在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及其原因,

如研究浮士德题材的演变。浮士德为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魔法少年,有自传《浮士德博士的一声》英国马洛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歌德诗悲剧《浮士德》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

(2)、研究不同民族文学的题材缺乏现象

如古希腊奥林匹斯神有人话的神,中国却又神话的人中国人崇拜神,古希腊人崇拜人(3)、.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中出现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情形及其原因。如《圣经》《古兰经》《贤愚经》出现“灰栏”式题材

2、母题研究

(1)、纯粹母题研究

如:清理中外文学作品中“生死“别离”“相思”“乱伦”“怀古”等母题

(2)、其他母题研究

a、任务母题研究

如:对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等形象的研究

b、情景母题研究

如:波蒂尔《三十种戏剧情景》对三角恋,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不相识的父子之战的研究。

c、意象母题研究

如;考察中日古典诗歌中杜鹃的流变与含义,陈鹏翔《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

3.、主题研究

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重复与演变的情况,重点探讨不同民族作家对某一题材所含主题的改变情况。

例:(元)李行道《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此剧后来被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总督夫人早年因战乱抛弃亲生孩子,后为继承丈夫遗产要收养孩子的女仆那里抢回孩子。将孩子带给女仆,主题一切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

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对“灰阑”故事所含主题,改变歌颂判官只会歌颂女仆的善良与爱心。

第三节比较诗学

一、定义与代表作

1、比较诗学的定义

是1960——70年代确立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支,它通过两种或多种文学理论、基本原理、范畴、标准、原则等的比较研究,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

提示:诗学由亚里士多德《诗学》最早提出,意为作诗的技艺。广义:指文学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狭义:指诗歌理论,如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雪莱《诗辩》爱伦坡《诗的原理》。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简述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本体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与意义。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起,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仍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必然要包括学科的目标、实质、方法、对象等,又要求简明扼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总的研究。 第一,比较文学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 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的目的。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特色更无从谈起。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只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第二,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质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用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等来界定,但跨文化才是实质。它是确定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根本依据,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都不是根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没有跨国界,但这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但这是比较文学;印度祖先与伊朗祖先都是雅利安人,虽没有跨越民族,但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却是比较文学研究。这里的跨文化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文学所属的文化体系,一是跨学科。 第三,比较文学以对话作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沟通平等的意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第四,比较文学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的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这里指出的汇通研究,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对比比较。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观点,又是一种高素养要求。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3)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 (724)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外国文学参考书上下两册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文、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慧林、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章的线索。另外,要注重固定搭配与常见词组,完型填空常常和搭配有关系,平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小论文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 ——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 ③613文学基础 ④856中国文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史(1-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黄修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11级文教系汉本班张灿松 51103010017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一、何谓影响 (一)定义和特征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隐含性:这是指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在的形态,而应是融入到现有的作品之中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二、何谓“影响研究”定义: 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 影响研究的传播方式: 直接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所谓间接影响,是指作家通过一个或数个中介吸收外国作家作品的营养。 影响研究传播过程: 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 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影响研究的传播途径: 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进行研究,都应该以事实为核心,但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考证、筛选上的研究,只能是影响研究中的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对作家的创造性研究上,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