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以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统称为学校教育。

1、夏朝:痒、序、校。

2、西周:国学和乡学之分。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儒、墨。

4、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6、明代:八股文。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78张焕纶【正蒙书院】中国第一

所新式小学—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成为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学制

雏形—1898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设中西结合分科课程。成

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清末的学校教育

1902年,清政府“壬寅学制”但未实行,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

3、中华民国的学校教育

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学制18年,三个阶段,男女平等,允许

初等小学,男女同校)--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1949年-1956年:学校教育主要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全国统一编写教材,改进旧的课程教材。-1956年—文革前中国教育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1982年:【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执教的时期。

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意义:1、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3、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3、合理课程设置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4、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读,写,算)任务不同来分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为基础分科课程

根据属性来分

根据内容和组织方式分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必修和选修

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

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

3、劳动起源说

三、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西方: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欧洲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教育特点:等级性,刻板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终身教育。

四、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第二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内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内涵样的变化。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和具体价值(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的目标。

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流派

1、个人本位论: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等、

2、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3、教育的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代表:美。杜威

4、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准确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运用和实施。他们不能代替,但是又相互联系和促进。

第三节教育功能

含义: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类型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

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社会功能: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

政治(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

人口功能、调节人与自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对社会

发展的负向功能。

作用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

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身体发展指:生理机能成熟。心理发内涵:展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个体身心发展基本理论:1、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具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环境个体身心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顺序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

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

2、阶段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

段进行,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不平衡性和教育: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性。为了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4、互补性和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性的,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位

学生。

5、个别差异性与教育:人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

研究者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劳动对象复杂性、劳动任务和内容是复杂

的。2、示范性3、创造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两种理解1、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由专业程度低向专业

程度高转化2、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

学生。2、发展的5阶段理论: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专家阶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本质特点:发展的主动性,可塑性,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人身自由。

义务:遵守法律、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遵守所在学校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概念: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教”

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

本的人际关系。

二、构成: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

目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模式: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学生、家长和社会。

(二)良好师生关系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教育态度分方式、

加强自身修养

第五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

一、概念: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

组织协调,指导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二、原则:全员激励、自主参与、管教结合、协调一致、平行管理、情通理达

三、模式: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管理模式。

2、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体的管理结合起来。(受马卡连柯)

3、民主管理—班级所有成员在保证吉特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民主、平等

地参与各项事务的管理。

4、目标管理—最早由德鲁克提出的,强调自我、自控管理的重要性,

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四、班级文化建设:1、物质文化建设—内外环境布置、师生仪表

2、制度文化

3、精神文化

五、班级危机管理: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4、危机控制5、危

机善后

第二节班集体与班主任

一、班集体的概念与特征:概念—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

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

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三、班主任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作用:1、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路人。

2、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学生(前提)2、组织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重要手段、重要方法、基本途径)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三节中小学班队活动

一、概念: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

学科教学以外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基本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2、班队例会3、班队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科技

活动6、班队劳动7、班队游戏活动

三、组织班队活动大方法和要求:1、主题选择要合适2、形式选择要突出趣味性3、活

动目的要突出教育性4、给学生自主权利

第六章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含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

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二、特点:1、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2、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恰当

陈述3、要有科学的研究设计4、方法的科学性5、创造性

三、任务:1、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2、研究教育现状3、预测教育发展趋势

4、开展教育改革的实验

5、进行国内外教育的比较。

四、意义:研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由教师或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

行动。

二、经验总结法

三、教育观察法—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教育

活动的自然状态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四、教育实验法—研究者为解决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有目的、

有计划的观察记录测定

五、个案研究法收集资料—诊断原因—矫正特殊行为—继续个案研究

第七章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四、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

五、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学法

第一章教学目标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含义: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

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生成性第二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

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哈罗(反射动作—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

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辛普森(知觉—定势—指导下—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创作)

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国家发展需要2、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三维目标的表达方式: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自发挥独特作用。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一节教学过程概述

一、含义: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观点1、孔子:学-思-行2、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

官的知觉开始的3、赫尔巴特:统觉原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家: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双边活动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

合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形成技能

2、引导学生感知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3、促进学

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一、有关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

1、认识过程说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3、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4、双边活动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种双边活动

5、多本质说

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交往性

2、认识性

3、发展性

4、教育性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

一、教学内容的特性1、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水平目标,最终实现课程目标。2、要

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3、实效性4、时代性5、科学性6、文化性7、可置换性

二、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2、依据教材内容的编辑意图3、依据学生的知识基

三、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对立性2、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性

第二节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5、附录、

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

来源

二、类型:1、根据资源所处空间分类—校内、校外课程资源2、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

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3、资源的功能特点分类—素材性、条件性4、资源的载体形态—人为载体、物为载体、活动为载体5、资源与学习者分类—专门设计的资源、非专门设计的资源|直接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内的课程资源、教育环境内的课程资源6、管理层级分类—国家、地方、学校7、资源的属性分类—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8、资源存在方式—显性、隐性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1、共享性2、经济性3、实效性4、因地制宜

(二)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教师层面的课程开发和利用。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而且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4、社会层面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第四节综合性学习

一、概念:客观存在的具有综合特征的学习活动在综合课程中的反映。

二、综合性学习的特征1、综合性2、创造性3、探究性4、开放性5、层次性6、主题性

三、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背景1、萌芽状态下的研究2、外围环境的影响

四、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依据1、符合课程的育人目标2、体现综合课程内容的特

点3、反映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五、综合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

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六、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从性质上讲,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

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有时也被称作“经验课程”;

七、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二)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

展(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八、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

劳动技术教育。

九、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教学行为

第一节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

一、标准:教学目标依据:教学活动的最终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

实现方式:教学过程控制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1、开放性特征2、个体适应性特征3、反思性特征4、解放

性特征

第二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1、学生是发展的

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观1、学习者中心2、教会学生学习3、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关注人

三、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教师应该是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1、对待学生强调尊重欣赏2、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3、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六、教学评价的变革1、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方式3、分数评价为发展评价4、优化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节现代化学习方式概述

一、探究学习概述

(一)含义: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具体要求1、探究问题的设计一个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2、探究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3、探究实践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4、探究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二、自主学习概述

(一)含义: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要求:1、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2、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3、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三、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三)具体要求:1、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是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2、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和理解3、教

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

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阶段进行重点指导。

第五节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一)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2、人员准备3、方案准备4、评价者和被评

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二)实施阶段评价活动的中心环节1、收集

信息2、整理评价3、分析处理评价信息4、作出综合评价(三)评价结果的处

理与反馈阶段1、评价结果的检验2、分析诊断问题3、撰写评价报告4、反馈

评价结果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一)随堂听课1、事先准备2、课堂观察3、课堂记录4、

课堂快速调查5、评价结果的反馈(二)量表评价法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

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三)标准化测验1、明确测验目标2、确定测验内容3、

测验设计4、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四)替代性评价(五)课堂观察与调查

第五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班级授课制

(一)含义: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先对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后来德国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使得班级授课制得以进步完善;最后苏联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得班级授课这种

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二)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人员单位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3、以课为活动单位。

(三)班级授课的优点: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教学管

理、可以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局限性:学生主体地位受到一定限制、实践性不强、学习主要是现成的只是成果、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

容、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第二节合作学习

(一)含义: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

(二)特征: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三)形式:课前协作、课内讨论、课后研讨

(四)具体要求: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欠当合理搭建小组、创设人人展示的机会、提供充分时间保障、避免讨论过多过泛、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第四节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一、概念:未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

行的教学活动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内部分组、外部分组)2、特朗普

制3、小队教学4、合作学习

三、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发展2、

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向个别化方向发展4、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第六章教学媒体

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

一、教学媒体概念用来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二、类型:1、演示型教学媒体(印刷、广播、电视、动画、网页、流媒体、课

件)2、交互型教学媒体(搜索引擎、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课程)3、过程型(QQ、E-mail、BBS、Blog)4、管理型(RSS、概念图、网摘、电子学档)5、评价

型(各类过程记录、学习任务作品、展示类)

三、教学媒体的发展1、语言媒体阶段(符号功能、促进思维、表达思想功能、

交流传播功能)2、文字媒体阶段3、印刷媒体阶段4、电子传播媒体阶段四、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的影响1、提高课堂效率2、增加教学活动自由度3、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一、教育信息化

(一)含义: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1、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2、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3、教育资源建设4、培养信息化人才5、制定信息化政策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1999年先后启动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并制定相关政策2、2003年9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3、2004年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4、205年4月,标准真正贯彻与实施。5、2006-2007班班通、堂堂用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的新标制。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促进教育改革2、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3、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大整合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将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结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优化教学课程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四)信息技术的教育中的应用形态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基于IE网络的

合作学习中,基本的合作模式有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4、构建

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5、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

(五)信息化教学环境1、多媒体教室2、多媒体网络教学(特点:资源共享、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便于合作、异步性;功能: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师灵活监控、易于现代教学理论具体实现、灵活的交互、方便实现网

络练习和测试、便于教师进行电子备课。

(六)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特点教材多媒体、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

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充

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学习、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

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的评

价。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明确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

源、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

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经典模式:WebQuest网络探究

第七章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

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1、评价时间角度划分:诊断性(教学活动开始前)、形

成性(教学过程中)、总结性(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

2、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平均成绩)、标准参照评价

(针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程度所做的测验)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学

校鉴定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目标性2、关联性3、过程与结果统一性4、客观性5、整

体性6、指导性

第二节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一、含义:在一定的阶段性学习时间内进行的,多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

价。

二、意义:1、诊断功能2、有利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3、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4、教育研究的功能

三、学业成就评价的方式

传统评价

(一)学业成就传统评价的特点:1、评价内容范围的明确性2、评价内容可反映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3、评价条件具有同一性4、评价方法相对成熟

(二)学业成就传统评价的种类:1、按测验标准划分: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2、按测验题目的特性划分:客观是测验和主观式测验3、按测验用

途分: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4、按测验的特征划分:学科测验和综合

测验5、按测验的形式划分:操作性测验与书写测验

(三)有效评价的必备条件1、效度(一个测验所能测量的准确程度)2、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程度3、难度4、区分度(测验将不同水平的背时区分开来的

能力)

替代性评价

(一)含义: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验的评价方法与技术。1、基于学生的表现行为,如表演、展示、口头演说2、不是单一的考试背景3、收

集到的信息不是单一的对标准化试题的反应信息如言语、数理逻辑、

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4、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5、不是单

纯的给学生一个分数

(二)种类: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

(三)特点:1、发展性评价2、主体性评价3、真实性4、过程型评价

(四)运用替代性评价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引起对教学效果看法的改变3、促进教育评价的研究4、促进相应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一、含义:系统收集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后,再根据预

定教学目标给予评价判断的过程。

二、内容:1、教学的准备工作2、教学的实施过程3、教学辅助工作4、学

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功能: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反馈功能4、强化功能

四、评价的方法:1、领导评价2、学生评价3、同行评价4、教师自评5、专

家评价

初一数学必考的个知识点重难点

初一数学必考的个知识 点重难点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二、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三、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是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教育学重难点总结

教育概述 1、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5、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小学教育 1、在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 2、春秋以后,“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3、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20世纪初才被废除。 4、古埃及在中王朝时期建立了三种典型的初等学校:寺庙学校、宫廷学校、书吏学校。 5、小学教育的早期学校化教育阶段,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主导地位,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 6、教育内容上,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成为基本的教材,核心思想是灌输仁义礼智信。 7、教育方法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是最基本的方法。 8、教育权利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9、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1)小学教育的基础化;(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与法制化;(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10、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2)改革普通教育及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 11、1963年颁布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成为改革开放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育计划。 12、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XXXX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3、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立化、法制化、课程设置学科化。 14、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15、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6、义务教育又叫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7、小学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18、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1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会计学基础课程 各章学习提纲及重难点 第一章总论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初学者对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等基本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等内容;重点掌握掌握会计对象及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等内容。难点是对会计要素及内容的理解。通过本章学习,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便向信息会计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即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价值量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和计算,就是人们常说的记账、算账、报账,以达到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 会计核算职能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虽然会计可以采用三种计量尺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但应以货币量度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尺度。 第二、会计核算要遵循连续性、全面性、系统性要求。 第三、会计核算要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分析、考评,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职能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它以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以及特定单位的计划、预算等为准绳,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第三、会计监督要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是相互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前提,为会计监督提供客观依据;会计监督是保障,以确保会计核算数据的合法

初一上语文期末知识点 重难点 必考点归纳 全 人教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第一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着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瘫痪(tān)(huàn) 憔悴(qiáo)(cuì) 姊(zǐ)妹 絮絮(xù)叨叨诀别(jvé)粼粼(lín)菡萏(hàn)(dàn )攲(q ī)斜 各得其所喜出望外自作主张不可抗拒形影不离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秋天的怀念》文中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最终,“我”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荷叶》歌颂母爱。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4、文言文重点复习。

201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教程

目录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纲 (1)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2)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 (19) 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 (23) 第四章数据库设计基础 (3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纲 考试内容 一、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 1.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复杂度的概念和意义(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2.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3.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插入与删除运算。 4.栈和队列的定义;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5.线性单链表、双向链表与循环链表的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6.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7.顺序查找与二分法查找算法;基本排序算法(交换类排序,选择类排序,插入类排序)。 二、程序设计基础 1.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2.结构化程序设计。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 三、软件工程基础 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戎概念,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2.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结构化设计方法,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4.软件测试的方法,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5.程序的调试,静态调试与动态调试。 四、数据库设计基础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2.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3.关系代数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及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4.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相关策略。 考试方式 公共基础的考试方式为笔试,与C语言(V isualBASIC、V isual FoxPro、Java、Access、Visual C++)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 公共基础部分占全卷的30分。公共基础知识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一、内容要点 (一)算法 1.算法的基本概念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即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并且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且是明确的,没有二义性,同时该规则将在有限次运算后可终止。 1)算法的基本特征 (1)可行性 由于算法的设计是为了在某一个特定的计算工具上解决某一个实际的问题而设计的,因此,它总是受到计算工具的限制,使执行产生偏差。

会计基础重点难点: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

会计基础 对于固定资产: (1)盘盈固定资产,应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 〃如果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若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按此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注解]盘盈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的原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原来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盘盈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是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 [例题〃计算分析题]某企业于2009年6月8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7成新的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00 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盈余公积提取比例为10%. 要求:编制该企业盘盈固定资产的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按照新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盘盈属于会计差错,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①借:固定资产 7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0 000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3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3 100 ③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6 900 贷:盈余公积 4 69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2 210 (2)盘亏固定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 借:其他应收款(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金额) 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识记要点] 会计基础 ①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经批准后应计入“管理费用”;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经批准后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②盘盈的存货,可冲减“管理费用”;盘亏存货扣除残料价值和应由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后的净损失,属于一般经营损失的部分,计入“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③盘盈固定资产,应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亏的固定资产扣除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后的金额一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3.存货 (1)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存货,根据“存货盘存报告单”所列金额,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包装物/库存商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盘盈的存货,通常是由企业日常收发计量或计算上的差错所造成的,其盘盈的存货,可冲减管理费用,按规定手续报经批准后,会计分录如下: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及重难点分析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学习差异 一、知识的不一样 初中数学知识面少、难度小,高中知识面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高中数学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高中数学却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 二、学习方法不一样 A、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教师通过课堂较慢的讲解速度,争取让同学们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课程开设多,各科平均学习时间较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对大大减少,进而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快的消化掉新知识。 B、模仿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加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面模仿,现在高考数学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而学生恰恰在初中养成了模仿和定势思维,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和创造能力,典型的是:学生对分类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的解题方法和教学思维,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要把学生自己深刻理解的问题,都几种表现在他的耐心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听课只需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教师训练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教典型的一两道题讲解如何融会贯通这一类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做题和阅读理解,将会是学生失去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国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教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今年来提出了应用题型、探索题型和开放题型,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四、思维习惯上不一样 初中学生由于教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题,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收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三位空间,但初中只学习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局限在实数范围内思考,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跟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是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递进性。 五、定量与变量的不同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会计实务一重点难点

第一章会计概述 1.1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1.2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 息质量要求 1.3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4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1.5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账务处理程 序 1.6财产清查 1.7财务报告 [基本要求] (一)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二)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四)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五)掌握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六)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 (七)掌握对账与结账的方法 (八)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九)掌握账务处理程序 (十)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

(十一)熟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十二)熟悉会计等式 (十三)熟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十四)熟悉会计凭证的保管要求 (十五)熟悉会计账簿的分类和登记要求(十六)熟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平行登记的要点 (十七)熟悉财产清查的处理 (十八)了解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十九)了解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二十)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二十一)了解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二十二)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 (二十三)了解会计账簿的启用 (二十四)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二十五)了解财产清查的分类 (二十六)了解财务报告及其目标 (二十七)了解财务报表的组成 [考试内容] 第一节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本章未特别说明时,均以企业会计为对象进行介绍。 资金运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具有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依据真实,合法合理)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重难点题型集锦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重难点题型集锦 数学可谓就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了,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就是上了大学,数学都会一直在我们身边。小学数学难点不多,但就是却就是为将来打基础的关键所在。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与重难点题型讲解,希望能对您的孩子有所帮助哦。 行程问题 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就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与、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她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与×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与×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题: 甲在乙的后面28 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6 千米,乙每小时行9 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16-9)千米,也就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16-9)千米,这就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28 千米(追击路程),28 千米里包着几个(16-9)千米,也就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16-9=4(小时) 流水问题 一般就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就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就是一种与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就是考虑水速在逆行与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相关概念: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 因为顺流速度就是船速与水速的与,逆流速度就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与差问题解答。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 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2017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完整

2017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完整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经过对部分考生的调查以及对近年真题的总结分析,笔试部分经常考查的是算法复杂度、数据结构的概念、栈、二叉树的遍历、二分法查找,读者应对此部分进行重点学习。 详细重点学习知识点: 1.算法的概念、算法时间复杂度及空间复杂度的概念 2.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逻辑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定义 3.栈的定义及其运算、线性链表的存储方式 4.树与二叉树的概念、二叉树的基本性质、完全二叉树的概念、二叉树的遍历 5.二分查找法 6.冒泡排序法 1.1 算法 考点1 算法的基本概念 考试链接: 考点1在笔试考试中考核的几率为30% ,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2分,此考点为识记内容,读者还应该了解算法中对数据的基本运算。 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实施某种算法,这种算法称为计算机算法。 1.算法的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2.算法的基本要素:

(1)算法中对数据的运算和操作一个算法由两种基 本要素组成: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 法的控制结构。在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中,基本的运算 和操作有以下4类: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 和数据传输。 (2)算法的控制结构:算法中各操作之间的执行顺序称为算法的控制结构。 描述算法的工具通常有传统流程图、N-S结构化流程图、算法描述语言等。一个算法一般都可以用顺序、选择、循环3种基本控制结构组合而成。 考点2 算法复杂度 考试链接: 考点2在笔试考试中,是一个经常考查的内容,在笔试考试中出现的几率为70% ,主要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分值为2分,此考点为重点识记内容,读者还应该识记算法时间复杂度及空间复杂度的概念。 1.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 法所需要的计算 工作量。 同一个算法用不同的语言实现,或者用不同的编译 程序进行编译,或者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效率均不 同。这表明使用绝对的时间单位衡量算法的效率是不合 适的。撇开这些与计算机硬件、软件有关的因素,可 以认为一个特定算法" 运行工作量" 的大小,只依赖 于问题的规模(通常用整数n表 示),它是问题规模的函数。即算法的工作量=f(n) 2.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67336

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及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及社会生产力教育及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及科技文化 1.教育及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及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及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及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及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1.栈按先进后出的原则组织数据,所以入栈最早的最后出栈,而队列是先进先出的线性 表。 2.循环队列有队头和队尾两个指针,但是循环队列仍是线性结构的线性表。 在循环队列中只需要对头指针与队尾两个指针来共同反映队列中元素的动态变化情况。 3.当有序线性表为顺序存储时才能用二分法查找。可以证明的是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 表,在最坏的情况下二分法查找只需要比较log2n次,而顺序查找需要比较n次。 4.链式存储结构既可以针对线性结构也可以针对非线性结构。 链式存储结构中每个结点都由数据域与指针域两部分组成,增加了存储空间。 顺序存储结构的存储一定是连续的,链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 5.数据流图中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的是数据流,即沿箭头方向传送数据的通道一般在旁边标 注数据流名。 程序流程图中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的是控制流。 6.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有数据流图DFD图,数据字典DD,判定 树与判定表。 7.“对象”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标识唯一性,分类型,多态性,封装性,模块独立性好。 8.数据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逻辑性强,物理性少,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最好,一直占据数据库领域的主导地位。 9.自然链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它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 组,并且在结果中把重复的属性列去掉。 10.内存又称主存,是CPU能直接寻址的存储空间,由半导体器件制成。内存的特点是存取 速率快。所以微机中访问速度最快的存储器是内存。 11.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是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 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的设计者通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赋予计算机的操作功能。机器语言具有灵活,直接执行和速度快等特点。 12.1MB=1024KB=1024*1024B=220B 13.Internet的四层结构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4.有序线性表既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也可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 15.栈支持子程序调用。栈是一种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的线性表。 16.二叉树的基本性质: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为0的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 个。 例如:某二叉树有五个度为2的结点,则该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是5+1=6个。 17.冒泡排序与简单插入排序与简单选择排序法在最坏情况下均需要比较n(n-1)/2次,而堆 排序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是nlog2n,即在排序方法中,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最少的是堆排序。 18.软件按功能可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 19.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并不涉及改正错误。 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有:错误定位,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进行回归测试,防止引进新的错误。程序调试通常称为Debug,即排错。 20.软件测试的基本准则有:所有测试都应追溯到需求,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 意性,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程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穷举测试不可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什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什么是教案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案的核心知识。 教案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案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案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案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案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案艺术性之所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那么历史教案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一位教师结合几年的教案经验,作如下探讨性总结,以与大家交流。 他任教初一的历史学科,例如他在准备《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教案设计时,他是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案重难点的: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 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案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难点讲解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难点讲解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难点讲解 【第一章】总论 1.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2.会计核算的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5.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6.会计要素共计有六项,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反映企业 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第二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7.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其中,前两 者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例如溢价发行股票),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部分,因此,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因此,也能够表述为: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8.收入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 者兼而有之(部分收入还债),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9.费用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

2020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重点提纲(精华版)

2020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必 考重点提纲(精华版)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一般来说,算法的工作量用其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来度量,而算法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是问题规模的函数。在同一个问题规模下,用平均性态和最坏情况复杂性来分析。一般情况下,用最坏情况复杂性来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结构是反映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逻辑关系,与在计算机内的存储位置无关) 一个数据结构中的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有可能不同。 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 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