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最新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最新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

2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3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4

5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6

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7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8

2、发展时期(20s-50s)

9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10

内化说

11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13

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14

3、成熟时期(60s—70s)

15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16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17

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18

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

19

20

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21

22

4、完善时期(80s以后)

23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2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5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26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

27

28

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29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30

3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3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33

4、身体—动觉智能

5、音乐—节奏智能

6、人际智能

7、内省智能

8、自然观察34

智能

35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36

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37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38

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39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40

41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42

43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44

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45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46

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47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

48

49

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50

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什么叫流体智力?什么叫晶体智力?它们的区别联系?

51

52

一般智力(G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53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54

验来度量。

55

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晶体智力测量的是人的知识经验。

56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历程不同

57

流体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58

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59

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60

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对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61

62

一:前运算阶段儿童教学建议

1.让儿童对物体进行分类

2.为了减少儿童自我中心倾向,应让儿童进行社会

63

64

交往3.让儿童进行比较(大、小、长、宽)4.让儿童体验序列运算5.让儿童画65

出一定视角的场景6.要求儿童在下结论时,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依据

二: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教学建议

66

67

1.鼓励学生发现概念和原理(三角形)

2.让学生参加运算任务

3.安排活动,68

让学生练习递加和递减分类概念4.安排要求置换面积、重量和体积守恒的活动69

5.创建活动,让儿童练习依次排序和颠倒排序

6.将继续要求学生说出答案的依70

据7.鼓励学生分组活动,互相交换想法8.确保课堂材料丰富多样,足以激发学71

生提出问题9.在向学生传授较为复杂的知识时,应制作教具和提供视觉辅助工具

72

73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哪些差异

74

1专业知识知识多结构合理

专家型教师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往往根据与问题解决途径有关的原理对

75

76

问题分类。新手型教师对问题的表层结构更敏感,常常根据问题陈述中的实体77

问题归类。

78

2解决问题的高效率

79

专家型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是只需要较少的努力原因: 80

熟练、技能自动化;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整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有关 1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2专家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能形成正确而深刻

81

82

的表征,新教师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3专家教师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83

以基本的教学原理为基础,新教师则不大会运用原理解决问题;4专家教师主要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新教师主要依靠陈述性只是解决问题;5专家教师的

84

85

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

86

3洞察力专家型教师非常关注问题本身,对问题性质进行深入透视,快速有87

效地区分与问题解决相关和无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比较,从而更能88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89

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征?

90

1耗竭感:生理耗竭和情感衰竭个体感到自己的能量和资源耗尽、用完。生91

理耗竭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疲乏虚弱,睡眠障碍等;情感衰竭92

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93

劳状态。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

2去个性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

94

95

和忽视的态度。教师表现: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96

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97

别学生。

98

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99

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100

101

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102

A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

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103

104

B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预测力。

105

举例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在那些方面?

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2)106

107

学习对越高等的动物,作用范围越大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剥夺研究黑猩猩实

108

验大鼠实验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作用及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时不可能的。

109

脑成像研究,揭示:在学习过程中,随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的变

110

化。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说双语时的脑区激活情况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

111

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12

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的关系

113

1.幼鼠实验

114

2.脑成像的研究揭示:在学习过程中,随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

115

应的变化。

表现:①特定脑区的适应或习惯②特定脑区的反应增强和范围扩展③不同脑116

117

区的相互激活或联系方式发生改变3.一些特殊的培训可以修复大脑的神经网络

118

的连接以帮助那些阅读障碍或者诵读困难者

119

举例说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

120

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后(尤其是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它刺激也或多或

121

少地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此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分化: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122

123

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并举例说明

124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

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1.注意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影响125

126

注意的因素:(1)榜样的特征:与自己相似;有吸引力的人(优秀的、热门的

127

和有力)。(2)观察者: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水平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

模仿行为。(3)环境: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

128

129

2. 保持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观察到的信息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

130

存储。

131

3.复制

132

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133

4.动机过程:

134

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135

模仿动机:

136

①直接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137

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138

有价值的行为。

139

②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它依赖于社会化的结果,即个人的价值和信念。

140

141

四、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对教学实践的指导课本136页

142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143

144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145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实146

质性的联系。

147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实质性联系、非任意的联系。

148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受到心理学独立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冯特的心理实验研究以及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的影响。詹姆士这位美国心理学之父,曾提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主张,并出版论著《与教师谈心理学》。杜威这位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提出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中划时代的人物。在于他建立了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许多理论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 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行为主义者的支配之下。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客观研究。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客观,其学习理论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可以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他们都没有超出S—R范式。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于学习问题研究,应归于桑代克所提出的S—R范式之列。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考夫卡及苛勒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这和行为主义S—R范式及尝试错误学习形成鲜明的对照。 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无论是行为主义的理论,还是格式塔的观点,他都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使他的理论既具有行为主义的特征,又具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并最终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的鼻祖。托尔曼以其认知学习实验闻名于世,这些实验包括符号学习实验、期待奖赏实验及位置学习理论及认知地图、中介变量、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托尔曼的认知观得以建立。 皮亚杰提出其著名的认识论、认知发展理论及活动教学模式等,为此,皮亚杰被誉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主流受到皮亚杰的深刻影响。 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为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变。 加涅对学习的层次、学习结果,学习的条件及学习过程作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原理。 布鲁纳提出了他的发现学习重要概念。 奥苏伯尔提出了著名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观点,并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类型 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按其过程或按其结果分类,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类。这里介绍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这同我们的德(态度)、智(认知)、体(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一致。 学习的认知结果包括三个方面: 1.言语信息。加涅指的既是知识也是能力。 2.智慧技能。加涅指的是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加涅指的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一般过程的描述既有坚实的实验依据,又对教学过程富有指导价值。学习的发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短时感觉贮存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学习分类理论 1、加涅 (1)学习八水平分类 按学习水平简繁程度分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反应;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六水平分类 ①连锁学习;②辨别学习;③具体概念学习;④定义概念学习;⑤规则学习;⑥解决问题学校 (3)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2、奥苏贝尔学习性质分类(两个维度互不依赖、相互独立) (1)根据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3、我国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学习理论 1、联结理论 (1)经典条件反应论 ①巴甫洛夫: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一级条件反射、二级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泛化、分化 正诱导: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周围发生兴奋地过程。 负诱导:一个部位发生兴奋引起周围发生抑制的过程。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 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②华生: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的过程。遵循频因律、 近因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操作性条件说 ①桑代克(联结试误说):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 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②斯金纳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 惩罚: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式:连续强化程式(灯一开就亮); 间接强化程式:a 定时强化(按时发工资) b 定比强化(计件工作) c 变时强化(随堂测验)d 变比强化(买彩票)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刺激——反应联结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 没有食物,只有铃声产生的唾液是条件刺激 看到食物就产生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与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消退惩罚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执行控制) 5.1-4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6.7-10属于认知学习理论 7.苛勒——完形、顿悟说 德国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成完形 8.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美国 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分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奥苏泊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掌握事物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学业的成就“三好学生”) 附属内驱力(获得教师、家长的赞扬)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 3.学习动机的种类: 社会意义:低级动机(个人、利己主义)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爱好、求知欲)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个人前途,父母期望)动力来源:内部动机(个体需要引起)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 4.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五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维纳三维度六因素 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维度:稳定性可控性内在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班杜拉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构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A.直接强化:外部因素(惩罚奖励)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 C.自我强化: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5.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加涅提出了( A )模式。 A.积累学习 B.发现学习 C.观察学习 D.接受学习 4.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B )。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6.(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D A D 10.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一项是( D ) 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11.( A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一结构 C.信息加工 D.尝试一错误 1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C )。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5.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习的定义说明( ABD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及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 1、行为学派(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 2、认知学派(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精神分析学派 一、行为学派(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 A:学习理论(三条基本学习规律)(P136) ①准备律 ②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 ③效果律 B:迁移 ①迁移一词的提出(P209) ②共同要素论(P215) C: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D:1913年,将《教育心理学》扩展《教学心理学大纲》,共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P8)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A:消退(P140) B:恢复 C:类化(P14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分化(P140) E:高级条件反射——刺激强化(P141) 3、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A:有机体行为分类(P142) ①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 ②操作性行为——操作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主要规律(P142) ①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②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C:程序教学(P157) ①小步子逻辑序列 ②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③及时反馈 ④学生自定步调 ⑤低的错误率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P143) A:观察式学习(模仿)(P143) “上行下效”、“耳濡目染”(P144)B:替代性强化(P143、149) “杀鸡儆猴”(P149)C:自我强化(P149)D:符号强化(P144) 二、认知学派(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P158)1)、主动认知——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2)、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3)、学习过程——重视学习的过程。4)、学习结构——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直觉思维——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内部激励——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早期教育——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8)、信息提取——强调信息提取(记忆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9)、发现学习——提倡发现学习。 ——以早期教育为起点,以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发现学习为手段,以直觉思维为必备要素,以内部激励为动力的旨在培养科学精英的教学思想。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最新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 2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3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4 5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6 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7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8 2、发展时期(20s-50s) 9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10 内化说 11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13 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14 3、成熟时期(60s—70s) 15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16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17 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18 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 19 20 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21 22 4、完善时期(80s以后) 23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2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5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26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 27 28 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29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30 3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3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33 4、身体—动觉智能 5、音乐—节奏智能 6、人际智能 7、内省智能 8、自然观察34 智能 35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36 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37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38 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39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40 41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山香2016年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情感;(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 5、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 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学习。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 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逐渐减小,这是( ).。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