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福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近年来福建制造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但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影响制造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福建制造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

1.制造业增速稳中有进。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出台相应政策,协调生产要素、加大帮扶力度;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福建制造业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比2018年全年福建省制造业增速高0.4个百分点。制造业经济的“稳中有进”,为福建省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2.结构优化质效升级。一是提效能。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137.03万元,比2018年提高12.43万元,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二是重投入。2019年1-3季度,福建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8%,高于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8个百分点;三是增利润。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规模

以上制造业资产利润率20.13%,同比提升0.37个百分点。

(二)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1.高技术产业领先发展。2019年1-3季度,福建省高技术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比福建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4.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1.6%,比2018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2019年1-3季度,部分支撑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细分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如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长34.0%,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增长26.7%,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长21.6%,显示器件制造业19.4%。特别是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建设大项目破除“缺芯少屏”格局,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产业链的集聚完善,使这一产业迅速向高端化发展。其中,厦门完成“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力争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链。

3.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1-3季度,智能手机增长58.9%,平板电脑增长18

4.8%,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76.7%,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51.9%,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增长44.8%,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31.6%。

(三)增长动能由旧到新,“新”经济蓬勃发展

十八大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福建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行业加快成长,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012年以来,联芯12英寸集成电路、京东方8.5代面板、华映高技术面板等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带动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263.80亿元,同比增长8.1%,比2018年全年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2.新兴行业加速规模化。2019年1-3季度,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306.28亿元,同比增长21.3%;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974.59亿元,同比增长9.8%;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实现增加值437.86亿元,同比增长5.5%。

3.加速抢占新产业领域的制高点。以厦门大学为基础建立的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推动以石墨烯为核心,涵盖触摸屏、储能、机电和生物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同时,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烯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石墨烯量产、“+石墨烯”产品等领域发力,已成业界翘楚。

二、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装备制造业贡献率下降,高端装备制造业值得关注

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幅低于福建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比2018年回落1.1个百分点;对福建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22.2%,较2018年回落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贡献率有所下降。

2019年1-3季度,福建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实现增加值323.10亿元,同比下降1.9%,比2018年回落6.9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势值得关注。

(二)工业产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尽管近年来福建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产业技术开发投入略显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

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多数企业形成了生产能力,但是没有形成开发能力;不少企业还只算得上是个加工厂或组装厂,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更谈不上拥有核心技术。

一是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仅有1517家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7%,以企业为主体的技

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来看,2018年福建省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04%。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造成福建省工业基础技术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一些关键零部件上(如芯片、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器件等)完全依赖进口。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福建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科技成果转化率约10%,低于全

国20%的平均水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三是企业仍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互联网+”与大数据能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质量,节省能源并提高设备的性能;智能化、智慧生产能极大的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成倍的提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等。

(三)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新动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能力待优化。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

构人员中博士毕业人员1084人,比2015年少45人,从事工业研发的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尤为突出。

二是新兴动力尚未形成支撑,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略显不足,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0%、4.8%和6.7%,分别低于同期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6个、3.2个和2.4个百分点。

三、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以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运用信

息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培育“两化融合”服务体系,探索区域“两化融合”推进新路径,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

2.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招商引资、用地税收、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向新兴产业倾斜,完善新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3.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动能深度融合。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园区集中;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加强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二)以“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企业要用“工匠精神”锻造品质。用“工匠精神”锻造品质,是制造企业需要恪守的原则,在经济新常态下,是推动制造业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的必要支撑。“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工作执着专注、对产品精雕细琢,做到极致,其精髓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又不乏创新。要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品牌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政府要弘扬“工匠精神”。大力评选、表彰各类工匠,要让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热爱工匠、关心工匠的良好风气。让“工匠”有地位、有影响,以呼唤“匠心”、拥抱“匠心”,真正让“匠心”在助推福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贡献。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密切企业与技术院校的交流协作,利用高校的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企业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提高行业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支持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开展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

2.加强人才孵化、培育、集聚。打造梯次合理、覆盖广泛的人才孵化基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的重要引才作用,以重点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针对高端人才,优先办理落户手续,提供创业资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等待遇;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规模,培育和壮大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

3.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围绕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孵化及金融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投资在济转化项目的机构按其投资金额一定比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定期举办专业性、区域性、综合性成果推介活动,实现精准对接。

(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少、优化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涉及的产权、土地、税费等涉及项目的费用和程序,适当下调工业用地土地出让保证金比例;加

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落实风险、创业和产业投资三方面资金;推进电力、天然气和管道燃气等定价机制,多渠道降低企业水电气等生产经营成本。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项目建设,科学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做好新上项目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