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内容摘要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进器。另外,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崛起增长贡献意义

目录

一、中国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2)

(一)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2)

(二)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2)

(三)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3)

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 (4)

(一)市场贡献 (4)

(二)利润贡献 (5)

(三)结构转换贡献 (5)

(四)成本贡献 (5)

(五)资本贡献 (6)

三、中国崛起的经济模式意义 (6)

(一)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制度保证 (6)

(二)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7)

(三) 比较优势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7)

(四) 自由贸易政策是福不是祸 (8)

四、简要结论 (8)

附 录 ....................................................................................... 参考文献 (10)

后 记 ……………………………………………………………………………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进器。另外,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外出现了一种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思潮。针对这一错误思潮,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批评和驳斥,但具有说服力的学术著述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学术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

一、中国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一)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迅猛发展。根据统计,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各自为102893亿元、6208亿美元和8010元,分别是1976年的35.0倍、46.2倍和25.3倍。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86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民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状况的综合指标。按照该机构发布的《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6,是1980年(0.475)的1.53倍,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自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但其全球意义恐怕都难以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比肩。这所以下这样的论断,其原因主要不在于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之快,而在于中国是拥有世界1/5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2001年,中国人口占所有中、低收入国家人口的25%,占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48%,占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59%,相当于所有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2.52倍和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的1.33倍。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使1/5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从中直接受益,这一受益人口还相当于2.52倍的所有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和1.33倍的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因此,中国的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试问,世界历史上,哪个国家的经济崛起能使如此之多的世界人口直接受益呢?

(二)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根据统计,1990年世界有近13亿人口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世界银行在每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先后在1990、2000和2004年3次把贫困问题作为主题。2000年联合国召开的千年首脑决议通过的国际发展目标,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其首要目标,要求到2015年使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为解决贫困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许多战略,采取了种种措施。这些战略和措施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如表1所示,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数,由1990年的12.37亿人减少到11.00亿人,比重由28.3%下降至21.6%。但是,这主要归因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的减少,其他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南亚地区略微减少)。

表11990-2015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a的人口数及其比重①(百万、%)

国家/地区 1990 2000 2015b

数量 比重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东亚和太平洋 470 29.4261 14.5 44 2.3

不包括中国 110 24.157 10.6 3 0.5

欧洲和中亚 6 1.4 20 4.2 6 1.3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48 11.056 10.8 46 7.6

中东和北非 5 2.1 8 2.8 4 1.2

南亚 466 41.5432 31.9 268 1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241 47.4323 41 366 42.3

总计 1237 28.31100 21.6 734 12.5

不包括中国 877 27.2896 23.3 692 15.4 注:a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b为国际发展目标规定的指标。

下面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情况。1990-2000年,该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09亿,其中,其他国家减少了0.53亿,其余的1.56亿贫困人口的减少均来自中国的贡献。从比重来看,中国贫困人口减少数占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74.6%,占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113.9%。也就是说,无论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还是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主要来自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1990年的8.77亿增加到2000年的8.96亿(参见表1)。

(三)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由少数国家和少数人口构成的发达国家生产和拥有大多数的世界财富;而另一方面,由多数国家和多数人口构成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和拥有世界财富的比重则很低。但是,随着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的崛起,这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的变化。

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9-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8%上升到38.1%,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8.0%上升到20.5%。尽管分别只有1.3和2.5%个百分点的增幅,但这只是在4年内完成的,而且是持续性的,显示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变化。不过,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就可以发现,这仍然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如表2所示,如果不包括中国,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增加不到1个百分点,比包括中国的同一指标低了64%。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包括中国,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竟然是下降的。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性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持续稳定性。那时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年均波动幅度很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7-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1997-2002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和其他各类国家的年均增长率,而且 年均波动幅度也较小。随着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的不断上升,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 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排名第二,而位列第三的日本,

①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4”, p. 46.

其贡献率只有中国的一半,仅为7%。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目前已跻身世界前三甲,不久将取代日本成为亚军。1980至2000年间,中国贸易和服务增长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为4.7%,美国和日本的贡献率分别为14.4%和6.9%。 又据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

蒂芬?罗奇在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提交的“2003年预测”报告中称,中国在2002年全球GDP 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分别作出了17.5%和29%的贡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显然,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性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2 1999-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② 单位:%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年份

包括中国 不包括中国 包括中国 不包括中国 1999 36.8 25.6 18.0 14.9

2000 37.0 25.4 20.0 16.3

2001 37.6 25.5 20.3 16.3

2002 38.1 25.4 20.5 15.8

注:*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

不仅中国不仅通过自身发展为解决世界贫困、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且通过其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固然,由于经济规模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还不能像美国那样充当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或“发动机”的角色,但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且,根据普遍预测,中国在十几年后,中国将成为除美国之外的另一个“火车头”或“发动机”。就目前而言,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一)市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开放型的道路,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膨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其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外国产品和服务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表3所示,2002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口总额为2952.0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近14倍;占世界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不足1%提高到4.54%;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6位。 中国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世界各国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出口市场,对拉动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和进口将继续膨胀。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将由1992年的2.8%提高到9.9%,只略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表明中国重要地位的另一标志是,它在1992-2020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额预计增加值中将贡献约40%的份额,起着世界贸易发动机的作用”。“根据我们的预测,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和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其余地方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中国日益对进口资本和知识密集的制成品和服务以及初级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并且因为其对此种产品需求的增加而致使贸易条件大幅度改善,因此工业国家将从中国的增长中受益。对于走在中国前面并且不是相近的竞争者的邻近发展中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来说,可能会在所有方面获得重大收益。对于作为中国的直接竞争者的国家(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来说,它们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和贸易量可能会继续扩展,但预计在其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主要出口上,贸易条件会有很大 损失。但其贸易净收益仍会是很大的。对于同中国的直接贸易不多或没有竞争的发展中国家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0-2003年各年度的4月号

和区域(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和中亚)来说,既不会有多大的获益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让中国放慢一体化步伐对其本身最为不利,但这也会对世界其余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表31980-2002年中国的商品贸易增长及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③

年度 进口总额(亿美元) 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出口总额(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1980 200.2 0.99 181.2 0.93

1985 422.5 2.15 273.5 1.45

1990 533.5 1.51 620.9 1.81

1995 1320.8 2.54 1487.8 2.90

2000 2250.9 3.45 2492.0 3.93

2002 2952.0 4.54 3256.0 5.22

(二)利润贡献

利润贡献来自于中国对巨额外资的引入。根据统计,1979-2002年,中国实际累计利用外资6234.18亿美元。其中,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在世界各国中一直名列前茅,一般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资本跨国界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谋求比国内更高的利润,国际资本的流动既可以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固然,大量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及其母国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2年提供的数字,仅1996-2002年间,中国的“三资”工业企业就获得了6673.19元的利润。考虑到转移价格政策和普遍存在的利润瞒报等因素,“三资”工业企业获得的实际利润要比这一数字还要大得多。又据日中投资促进机构2002年底2003年初对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对华投资企业中,有82.8%的企业盈利。其中,销售利润率高达9%以上的企业接近3成,有部分企业在中国投资获得的利润已经成了该公司的支柱。

(三)结构转换贡献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适时转换和不断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状况的变化,一国的主导产业必须要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这一转换过程的顺利实现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满足程度、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和存量资源的处置状况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口和对外投资是一国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重要条件。出口和对外投资可以扩大传统产业产品的销售,转移国内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新兴产业中传统型生产环节(如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的转移也有利于降低新兴产业的整体成本。显然,中国日益增长的进口和外资流入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欧美国家

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投资,促进了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换;而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对中国的投资,则促进了这些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

(四)成本贡献

成本贡献来自于中国向外部世界的出口。如表3所示,2002年中国的出口为3256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18.0倍,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5.22%。国外一些人士谈及中国的出口的影响,往往只是涉及对其他国家的冲击。固然,中国出口的扩大,可能会给一些

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国际统计年鉴2002》;WTO:WORLD TRADE FIGURES 2002,2003-4-22

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是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展开国际竞争对各国均是有利的。前面已经谈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口增长与出口相比同样迅速。其他国家对中国扩大出口的同时,必然会遇到来自中国的进口的增加。在正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不可能只对中国出口而不从中国进口。

在看到中国出口冲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出口的成本贡献上。即中国的出口有利于进口国成本的降低。首先,价格低廉的来自中国的进口可以弥补进口国经济增长资源需求的不足,降低进口国的生产成本。其次,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生活必需品,这部分产品的物美价廉有利于减低进口国普通大众的生活成本。另外,中国的出口通过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压力,可以促使国内生产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五)资本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内资本的供给状况将由严重短缺变得越来越丰裕。这决定了中国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必然要不断的对外投资,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资本贡献。根据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专家约翰.H.邓宁的投资与发展周期理论,一国国民收入处于400美元-1500美元之间时,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增加。目前,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事实上,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3》提供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由1980年的0.39亿美元增加到326.88亿美元。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本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以上我们从5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固然,中国的经济崛起必然会对相关国家造成一定的竞争冲击,但如前所述,这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正常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国际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就如同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他国的竞争一样,最终都是双赢和多赢的格局。关键是要直面国际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配置国内产业,并通过适当的国内政策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等以邻为壑的政策都是徒劳的。

三、中国崛起的经济模式意义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他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创立了成功实现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今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一直把发展民族经济、追赶发达国家作为本国的核心目标。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这一目标远没有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行内向的国家统制型发展模式。不过,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个别发展中经济体由于走的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之路,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亚洲“四小龙”的成功曾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反思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的热潮。但是,由于亚洲“四小龙”均为经济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其成功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义在国际上也招致了许多质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崛起,则走出了一条完全有别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的成功发展道路,其成功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意义。至少,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经济崛起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制度保证

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以市场存在严重缺陷为由,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而抑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严重的短缺经济,市场自发调节在短期内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大量增加和经济的重新均衡;第二,发展中国家市场信息不完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从而市场调节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相对狭小,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更容易形成垄断;第四,市场机制的运行即使能导致经济的均衡,但也不一定符合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第五,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适应发展中国家迅速积累资金、尽快发展经济的要求等。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国家干预型或计划经济型体制,但

结果却导致了普遍的失败。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中国也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同样严重束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此后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市场去向的经济体制变革,并最终基本确立了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还创立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与著名的“休克疗法”之类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同,渐进式改革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创新的模式重视发挥社会大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强调改革过程和改革步骤的循序渐进性,注重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来逐步实现制度变迁的目标。因此,它能够较好地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避免了“休克疗法”中经常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当然,“休克疗法”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只要条件具备,也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对于经济和社会状况都比较落后、大众素质普遍不高、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渐进式改革似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的改革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借鉴价值。

(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流行的观点,当代国际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落后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就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走自力更生和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这是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内向型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发展起来,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开始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但是,“亚洲四小龙”的影响毕竟有限,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小经济体的成功只是特例,对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普遍意义。直到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成功则有可能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当代国际经济体系的看法,积极奉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把对外开放奉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如图2所示,1980-2002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3%提高到50%,外资依存度由1.8%提高到 4.4%。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正如世界银行所指出的:“中国改革以来更快更有效的经济增长明显得益于日益增加的开放度。”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中国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当代国际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是不尽合理的,但绝不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从总体上讲,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走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才能为本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源、市场和动力。固然,参与经济全球化,如果没有适宜的国内政策作配套,也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但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万能的,但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却是万万不能的。

(三)自由贸易政策是福不是祸

发展中国家传统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基本政策之一便是对国内产业实行严格保护。长期以来,主导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幼稚产业保护论为核心的保护贸易理论。按照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普遍比较弱小,必须先实行一定时间的保护,等本国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以后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种理论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往往找不到成功的例子,至少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是这样。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贸易保护并没有使国内产业的发展取得成功,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尽管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效果很不理想,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仍然不放弃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则给这一传统的理论以重重一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大踏步推行贸易自由化。一方面,连续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使得进口关税税率从1992年以前的47.2%锐降至2003年的11%,十几年里下降了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又大规模拆除非关税壁垒。到1999年,中国受配

额和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已经由1992年的1247种降至261种。其中,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只有35种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已降至8.45%。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推行如此大幅度的贸易自由化,在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史上都是很少见的。但是中国的大规模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多大的冲击,反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发展中国家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根基,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证明了自由贸易并非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反而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四)比较优势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中,比较优势原则也没有存身之处。按照传统理论,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贸易保护等措施,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便尽管赶超发达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大跃进”式发展战略的理论根源。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长期实行背离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重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并没有取得国际竞争力,而且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政策歧视而步履维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调整了背离比较优势的传统发展战略。一方面,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逐步放弃对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保护政策,按照市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不仅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增长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对传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胜劣汰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中国的成功经验再次给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既定的国际、国内相对价格下,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和配置资源,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并在也已经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以上谈及的只是中国发展模式创新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方方面面可资借鉴的经验。当然,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的成功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某个发展中国家,但至少在一些具体做法上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例如,中国的成功经验对于越南的经济改革、对印度的对外开放都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简要结论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中国的经济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国际竞争极致化的时代,也是世界各国经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恩泽国民,也惠及海外。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驳斥“中国威胁论”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的成功应当被视为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迎接一个新的工业巨人的到来所需要做出的调整是痛苦的。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引起的担忧,如中国将把其他经济体挤出竞争、中国将永远处于竞争优势、中国会引起其他经济体大量失业等观点都是错误的。它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部益处,也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焦点不应当停留在这些问题上,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益处。千百万的外国消费者受益于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13亿中国人免受于过去可怕的贫困,全球的企业也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值得庆祝的奇迹,而不是威胁。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浅谈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作为

浅谈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作 为 作者:发布时间:2005-02-05 10:10:00来源: 扬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冬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全国而言,2001年末全国县域国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4%,县域人口9.4亿人,占全国73%。全国县域GDP5万多亿元,占全国52%。从扬州来看,县域(江都、仪征、高邮、宝应)面积5665平方公里、人口342万人,占全市85%和76%;2002 年县域实现GDP272.2亿元,财政收入20.87亿元,分别占全市54%和52%。本文不打算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作全面考察,而是以扬州市为例,对处于县和省之间的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作初步探讨。因为今后20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化发展与区域内县域经济如何实现互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这其中,市级政府的角色应当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作用发挥的如何,对区域内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都有重要意义。 一、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大交通的改善和城市能量的扩张,作为区域中心的省辖市与其代管的周边县(市)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城市政府正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府。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要么成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撤县设区),要么成为与中心城市联系日趋紧密的城镇组团。最近,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中城市掀起扩容浪潮。江苏大部分省辖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将周边的紧邻县(市)划入城市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浙江杭州市将萧山、余杭并入市区,地域扩大到30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50万人,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地处我国南部的花都、番禺不久前也划归广州市,使广州地域面积达到7400平方公里,超过了上海,人口达到1000万,接近北京,而佛山市则由于将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四县(市)并入麾下,一跃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由此看来,市级政府将不再是专家和学者所讨论的那样,是一个待撤销的多余层次,恰恰相反,它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嬗变期。它在城市化进程的隆隆脚步声中,猛然意识到应有的作为,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市级政府就是城市政府的概念不复存在,市县两级的关系被全面刷新。市级政府正在成为区域傲视群雄的主体,它在打造和展示自己的全新形象,它在吸纳并聚合自身稀缺的优质生产要素,它在向周边抛射出强大的经济能量。它对周边的县域已不再满足于发挥行政性、单一化的代管职能,而是正在对县域经济发挥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带动功能。它要把县域经济融合在以市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济之中,并且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通过市级政府的改革探索和职能创新,为中国政府层次过多的难题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析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至少具有以下功能: 品牌功能:一般而言,省辖市都比县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是区域内县域经济可资利用的一张名片。 集聚功能:市级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行政影响力及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力帮助县域吸引生产要素。 导向功能:市级政府通过示范导向、规划导向、政策导向、服务导向、重大活动导向及舆论导向等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整合功能:市级可以用行政、市场等手段来整合县域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进行策划、运作,变个体优势为集群优势。 辐射功能:市级拥有的要素富集度与县级存在一个梯次,它具有向县域辐射人才、项目、产业、信息等要素的能力。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打造城市品牌,集聚生产要素。近年来扬州全力打造资本着落“跑道”,促进要素在市区和县域的集聚,特别是去年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块“金牌”,产生轰动效应和放大效应,

博弈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内容提要】博弈论研究的是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基础上的策略理论。博弈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本文从博弈论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博弈论加以分析和思考。文章认为应该借鉴博弈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关键词】博弈论社会经济生活市场有人说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或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市场会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不同的市场情形会影响经济主体人的决策行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会根据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生产和供应到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而寡头市场的情形要比完全竞争市场复杂的多。企业大量面对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企业不知道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该如何做出抉择。市场的时效性又要求企业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这样的决策中存在着三个合理的假设为前提。第一是理性的“经济人”。每一个行为主体都依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第二是每一个行为主体做出的决策都不是在真空的世界中。现实的世界使得一个人的生存必须以他人的生存为前提。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一个行为主体的决策会对其他为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其他行为主体的决策也会直接影响着这个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第三是寡头市场的情形。也即一个行业里面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甚至只有两三家企业,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由于竞争对手很少,每一个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受对手的行为的影响都很大。那么这样的决策就带有了博弈的色彩。一、博弈论释义博弈论(gametheory)所分析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追求自己最大利益行动的时候,你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举例说明:(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进行隔离审讯。如果他们都承认犯罪,每人将入狱三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充分,每人将只入狱一年;如果一个抵赖而另一个坦白并且愿意作证,那么抵赖者将入狱五年,而坦白者将得到宽大释放。这样两个囚徒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以便能得到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样的选择。甲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获释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获释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甲犯也只需服刑三年而不用五年。同样乙犯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结果只能是两个囚犯都坐牢服刑三年。用矩阵图形来分析两个囚徒选择的根据。[!--empirenews.page--]乙坦白抵赖35坦白30甲01抵赖51囚徒困境图示(图中左下方的数字代表甲犯入狱的年限,右上方的数字代表乙犯入狱的年限)对于甲来说不管乙采取什么策略,他选择坦白总是比较有利的。同样对于乙来说选择坦白也是比较有利的。在图中我们设想一下甲面临的选择。甲犯如果坦白,不论乙采取怎样的选择,甲的选择总是最好的。甲如果抵赖,不论乙采取怎样的选择,甲的选择总是最坏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讲解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 2005-7-12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自秦代以降,在行政管理上就实行郡(州、道、省)县两级管理体制,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承上启下,是“五个统筹”的最直接操作平台,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定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全国县域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8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上不去,就摆脱不了困难的局面。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只有加快和搞好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最终解决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和调查。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环境不十分宽松、人的因素制约、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三农”问题困扰、生态环境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需要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既然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动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一县之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自然就肩负重任,不仅是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政负责人,而且更应该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家里手,更应该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家。不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是盲目的发展,同样,任何好的理论和思路,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挥

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学的意义 济学既不属于物理范畴也不属于生物范畴,而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研究人类可比研究原子或是化学元素有趣多了,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实际上在研究自己,我们也因此参与其中。第二原因在于,通过自身经验不难发现,人类行为不像物质世界那么容易被预测;假设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都可以被预测到,那一定无聊至极。 经济学充满魅力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并且已经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事实上,这些改变是极为可观的。第四个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些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学这门学科。也许你觉得以上所有这些听起来像是个怪圈,但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专注的研究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济学的魅力在于了解在资源情况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分配资源。学习经济学就是让你掌握分配资源的能经力,同时学会理财,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政府的职责是使整个市场有序的、有效的远行,是一个监管人的地位,他的目标是使整个市场帕累托有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企业和个人是使自己达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他们只会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必须以整个市场来考虑。 我觉得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注意“经济”二字,即抓住一个重点:“成本”(花费的劳动、精力、时间、货币、财物、资源等等)。 在自然界里,一个过程发生或者不发生、这样进行而不那样进行,取决于这个体系的“总能量”的变化,总能量降低,过程就进行,反之就不进行。例如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的势能降低了。 在经济学里,对应这个“能量”的就是“成本”,一样东西能够使人们做某件事情的成本降低,人们就愿意使用、购买,愿意向生产者支付“消费者酬谢”(详见黄佶《资本异论》第五章),生产者就愿意生产,反之则无人问津。例如因特网可以大大降低交流信息的成本,假设你用传统方法认识我、给我写信需要一百元成本(实际上高得多,因为我不是名人,传统报刊也不会刊登我的文章),现在用因特网只要一元钱,使你节约了九十九元成本,于是因特网就得到人们的欢迎。 经济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习了力学和热力学,可以知道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而没有那种现象;学习了经济学,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为什么有这种现象而没有那种现象(这种说法稍嫌绝对,但是基本正确)。 学习经济学,首先要知道人类真正的经济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

加工基地建设。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扶持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和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努力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与外界大市场的绿色快捷通道。提升劳务经济,在县外积极参与并建立与外省的劳动力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定期发布联动协作,在县内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必要的机构,为我县输出人员提供各种维权服务。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劳务输出经济与县内县域经济的互补与融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

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面临发展新问题,也迎来了转型提升的新机遇,电商就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看,大力发展电商,对于县域经济意义重大,应该加快推进。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传统的以外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受到挑战,国际经济又与国内经济问题交织,从而引发“三期叠加”的转型期和新常态。从普遍层面看,当前县域经济有四个困难: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由此导致的现实情况是,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靠土地生财的经营城市套路也因房地产不景气受到限制,但民生、社会建设的刚性支出却相应不断扩大,一些县域财政运转困难。 二是招商引资的土地、环境约束越来越严,产业转移承接困难。在前些年,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承接了一部分东部的产业转移,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生态要求的日益趋紧,目前的县域招商引资面临政策红线的约束。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支撑等现实制约。虽然经过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但县域经济处于整个经济发展低端的现实并没有改变,经济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成为县域经济最大的现实瓶颈。 四是经济要素流出格局没有扭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难以同步。由于县域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虽然政府提出了人才回流的信号,但实际的情况远非可以乐观,“四化”同步面临诸多现实制约。 二、电商带给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机遇 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电商的战略性定位,要求“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就县域而言,电商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为县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了一个有效平台。电商创业,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注册一个淘宝账户就能开张,启动资金只需几千元,产品有农民生产,发货有物流公司代理,自己只需要用好网络就行。一些青年只要有好产品,方法得当,在网上几个月就能致富,满足了年轻人的要体面、收入好、挺时尚的创业心理。吴堡县郭家沟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世界史(学科门类:历史学一级学科:世界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世界史学科专门人才。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世界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作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当代史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3年。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公共课不少于6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课不少于1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六、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不计学分。论文形式:学术型论文。 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1、公共课(6学分) (1)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PUM505 1学期(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PUP504 1学期(Introduction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PUP505 1学期(Marxism and method social sciences) (2)第一外国语 语言基础3学分PUF500 1学期(Foreign Language) 2、方法课(6学分) 人类学方法论3学分HAC702 1学期(Theory and Method of Anthropology) (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通过对社会、语言、民族、实物资料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和复原古代社会。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浅谈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县域经济是地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文将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帮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我们要积极的推动城乡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特色发展之路。 1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格局滞后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我国过去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城镇,忽视了乡村的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是非农业,导致乡村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城镇流动,阻碍乡村经济的良性发

展。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滞后,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的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分工不清晰,从而导致产业脱离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县级政府没有对县域产业整体进行规划,格局形式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造成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浪费[1]。例如:在某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2015年工业增加值为65.3亿元,农牧业增长过程中,发展烤烟6.1万亩、核桃1.5万亩、万寿菊1.2万亩、油菜5万亩、中蜂4.1万箱、食用菌1560万袋,肉兔出栏17.35万只,农牧业以及种植业的增加值为300万元左右。可见,当地区域的产业格局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平衡性较低,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等进行产业经济的平衡稳定处理,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以及进步。如若不能积极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导致各方面的经济发展以及进步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全方位进行分析研究。 1.2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平衡 乡村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阻碍乡村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足。受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资源配置的方式,城镇的基础设施由政府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足。农村居民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低于城镇居民,区域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企业经济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一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改进产业结构,还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产业系统的动态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繁荣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市场是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像金/丘/集团为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振兴家乡的民营经济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进步可以消除社会市场上的多种弊端,以积极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得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面临着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重大压力。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适当发展中小企业,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隐患。 (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从我国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小企业得以繁荣昌盛的地区。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对企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企业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一定要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尽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