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

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组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一、知识树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凹透镜,只要求认识它的发散作用;对于凸透镜,除了会聚作用外,还要学习它的成像规律。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凸透镜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凸透镜成像眼睛和眼镜

凸透镜成像

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

的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要求并不高。教学中要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章是光现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光学仪器,重点是通过探究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有能力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已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一章物理知识的优势。另外,通过前面物理课的学习,已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有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而这一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这些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建议

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透镜是其他各节学习的基础,该节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综合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有效地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节实验课,教师应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该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边学边实验或计算机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在参与、投人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放大镜、照相

机、投影仪、望远镜等的原理、构造及调节方法等有较清楚的认识;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主要介绍了眼球的构造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这一节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

第七章 运动和力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一、知识树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属“了解”水平层次。与教

学大纲相比,重力和弹力的教学要求更明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属“认识”水平层次,基本同教学大纲要求。能用示意图描述力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相对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力的图示要求用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比力的示意图要求严格。会测量力的大小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相同,即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属“知道”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相同。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属“理解”、“经历”水平层次。强调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去理解。相对教学大纲要求有提高。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属“知道”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以培养科学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学情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仍然贯穿在本章的教学中,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内容及惯性概念的引入和惯性定律的引入等,都是通过探究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由于学生在前几章的二力合成 重力 力的测量

力 摩擦力 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和力

学习中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因此,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时,将会更容易接受。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已从前几章研究物质的现象问题过渡到这一章研究物质的本质问题,因而许多概念也由具体转入抽象,可能较难理解,但是由于学生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已经培养了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再加上这一章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均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有这些,都为学习本章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有较多的优势,但由于这一章在知识上有一定的深度,如惯性的概念等内容毕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章的难点,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学习难题。

3、教学建议

本章七节内容,第一节至第四节研究的是力的概念及几种常见的力,第五节和第六节研究的是两个力之间的问题,第七节则研究的是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纵观全章,“力”是这一章的线索,因此掌握和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这一章的基础。由于力是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灵活,不要急于给出概念,要从大量生活现象中总结共性,引起学生对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从而将力的概念感性化。学好了力的概念,再学习重力、摩擦力等其他力时就不会觉得太抽象了。本章的另外两个难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由于探究方法是学习物理课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安排实验探究时,应重在渗透研究方法,如在“探究摩擦力的

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中应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至于探究的全过程,应组织让学生进行设计,并亲自操作实施,然后验证结论。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注意进行引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使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还要有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一、知识树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属“经历”和“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要求有很大不同。对压强概念本身的知识要求降低了,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压强计算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了解”水平层次。是压强概念巩固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强调了知识的应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在实验设备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只提出了“了解”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认识浮力要求小组探究活动,其他要求与教学大纲相比有降低。不要求进行复杂、综合性的浮力计算。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经历”和“了解”水平层次。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航运和流体输送中应用广泛。在经历大气压强 连通器

液体压强

压强 浮沉条件 浮力

流体压强 压强与浮力

了增和删的几次教学大纲要求调整后,课程标准又将其列为必学内容,说明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学情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的是压强和浮力的有关知识。这一章的知识与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力的测量、二力平衡以及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等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这一章的知识综合性极强,难度比以前各章都要大。学生对以前各章节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好这一章的必备的基础。

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仍然贯穿在本章的教学中。本章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探究得来的。如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都安排为学生的探究实验。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因此,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时,应该不会太困难。

从知识的深度角度来看,这一章中的概念和规律十分抽象,较难理解,但学生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尤其是第七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这为学习本章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已经培养的对物理的兴趣是学习这一章的优势,但由于这一章在知识上较强的综合性及较高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这一章的学习难题,为学生学习这一册的物理知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教学建议

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由于本章的知识综合性强,前后连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知识间的串连。如在学生压力的概念时,应与力的概念相联系;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应与以前学过的物质的质量概念和密度概念相联系;在学习物体的浮沉重要条件时,应与二力平衡等知识相联系。这种教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识,而且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

(2)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内容,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如本章的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活动,存在着系统、规范、难度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 机械和功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一、知识树

1

有将力学知识、杠杆原理等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力

学知识、杠杆原理等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知识的来源,解决“它是怎样来的”问题,而不是只教会“它是怎样的”。同时能力方面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按《标准》的要求,前知识点“知道”定位在“了解”水平上,后者“解释”定位在“理解”水平上。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强调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机械功的含义,贴近生活,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对第一个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应是:知道什么是机械功,能用能来判断做功不做功;记住机械功的公式、及意义、单位。记住机械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换算。对第二个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应是: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理解机械效率。按《标准》中的要求,这一知识点的行为动词“理解”定位在“理解水平”上,内容标准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了解水平”和“认识水

平”。关于机械效率,必须在了解有用功(W

有用)总功(W

)之后,才能理解机

械效率η,η=W

有用/W

经过计算才能知道某机械的效率,因此《标准》中把它

定位在“理解水平”上。《标准》虽然对有用功和总功没要求,但对机械功有要求,要求是:“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因此有用功和总功也就包含在其中,所以对有用功和总功可以定位在较低水平“了解”中,可这样理解:在《标准》中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要求应该是:“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还可以这样理解:在《标准》中“理解水平”是包含了“了解水平”和“认识水平”,因此在“理解水平”中无论是《标准》中哪一个知识点,只要与这一个知识点有关的铺垫知识至少应达到最低要求“了解水平”也可再高点达到“认识水平”。理

解机械效率,要用到有用功和总功,所以在《标准》中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要求也应该是:“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后一种容易理解些。

2、教学建议

杠杆一节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作为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应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特别是力臂的做法上狠抓落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杠杆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并可以让学生实验一下在别的条件下能否找到杠杆的平衡。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此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以后的几种简单机械的学习中驾轻就熟,自然过渡。

《科学窗》介绍的轮轴,教师可在辅导探索实验后也一并做粗浅的讲解,总之,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使用原理的兴趣,是本节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滑轮一节是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两种滑轮的使用原理,也算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定滑轮的平衡原理,动滑轮的平衡原理,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及其不同之处。两种滑轮的使用特点是本节的基础,熟悉了这些特点,对于继续探究滑轮组的使用大有好处。作为本节的主要内容,这一探究活动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实验,学生自己得出印象最深刻的结论。

本节的《阅读材料》作为一个学生扩大视野的窗口,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熟悉杠杆原理等都很有益处,应鼓励学生阅读。

关于做功的大小:可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复习一下学过的简单机械动滑轮、杠杆提升重物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功情况——通过演示和分析得出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不变的量,给出功的定义、大小及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好二种不做功的图,如果有力,而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就没有做功。分析好了可以解决难点:功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

关于功率:老师可引导学生先复习速度的概念,学生已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回忆再用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在这儿老师要注意引导渗透研究方法“类比法”方面的教育,不要单纯只讲知识应重视方法的传承能力的培养。

关于功率的大小及表示:教师可以介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值,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想一想,在物理学习或生活中,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引导找一下规律:“比值定义法”教给学生,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功率的计算:课本中给出的综合例题,意在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功和功率的认识,知道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但有点难,可把质量值改为重力值,这样学生计算起来能简单点,以免影响学生对功和功率的理解。

关于有用功和总功:

(1)应先分析生活中的有关事例,通过讨论弄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例如:1从井中打水;2从井中捞桶。弄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使学生知道同一事物中研究对象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让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那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3)再讨论:使用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组、斜面时,那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也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关于机械效率:老师应引导学生使学生知道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械这方面的差异,通常用有用功与总功之比来表示——引出机械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